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精品多篇)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精品多篇)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一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一】瞭解二戰後出現“冷戰”出現的原因

原因:①戰時的共同敵人消失;②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根本原因);③蘇聯成爲美國稱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考點二】瞭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的建立

1、政治:(美)杜魯門主義——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爲國家政治意識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

(冷戰開始的標誌)

2、經濟:(美)馬歇爾計劃 ——————  (蘇)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

目的:幫助西歐經濟恢復。(直接)   穩定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控制西歐。(根本)

3、軍事:(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蘇)華約(1955)(冷戰最終確立的標誌)。    性質:政治軍事集團

影響:在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

【考點三】瞭解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約的建立

1、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2、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國爲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建立以蘇聯爲首的華沙條約組織。標誌着以美蘇爲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考點四】瞭解德國、朝鮮的分裂

1、德國 (1949年——1990年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2、朝鮮    1948年    大韓民國(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

【考點五】理解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1、背景①二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

②西歐各國紛紛實行社會改革,發展經濟。國家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

2、過程  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

②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爲統一的歐洲共同體。

③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考點六】瞭解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原因表現

原因:(1).把經濟發展作爲立國之本,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2).依賴美國保護,發展對外經濟。

(3).重視教育。

(4).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表現: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

②60年代末成爲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④90年代出現“泡沫經濟”,但日本作爲經濟強國地位沒有動搖

【考點七】瞭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背景  ①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許多國家相獲獨立。

②爲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

2、概況

①倡導者: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

②形成標誌: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③政策:非集團、不結盟

④作用: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⑤(政治)鬥爭任務: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⑥(經濟)行動綱領: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

⑦目的:爲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

【考點八】瞭解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矛盾。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

2、1991年,俄羅斯等11個國家宣佈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兩極格局瓦解。

3、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一超多強”的多極化趨勢加強。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二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教案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瞭解“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2)瞭解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誌

(3)瞭解德國、朝鮮的分裂

(4)瞭解古巴導彈危機

(5)認識“冷戰”對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一、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杜魯門主義

(1)鐵幕演說: 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揭開美國對蘇“冷戰”的序幕。

(2)杜魯門主義: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遏制共產主義”,史稱“杜魯門主義”。冷戰正式開始。

2.馬歇爾計劃

(1)提出:1947年針對歐洲國家普遍出現的經濟困難,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2)影響:它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爲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誌

(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年,建立了以美國爲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2)華沙條約組織建立

1955年建立了以蘇聯爲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華約”。

(3)北約和華約的的建立,標誌着美蘇爲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4.瞭解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事件)

(1)德國分裂:

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分別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西德和東德。

(2)朝鮮分裂:

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爲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1948年南部和北部先後建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分裂狀態。

(3)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蘇聯爲改變美蘇核力量對比不利地位,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美國發現後武裝封鎖古巴。經過緊張對峙和談判,蘇聯最後從古巴撤走導彈。它說明,當時戰略優勢在美國一邊。

5、“冷戰”對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1)在“冷戰”局勢下,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造成國際局勢的一次又一次緊張;

(2)美蘇勢均力敵,又在近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理解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2)瞭解日本崛起爲世界經濟大國的原因

(3)瞭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4)瞭解蘇聯解體

(5)理解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歐共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1)歐共體的形成與擴大:

原因:二戰使西歐喪失了國際關係的優勢地位;

西歐各國在恢復和發展經濟過程中聯繫日益密切

過程: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等6國,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年,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爲歐洲共同體。

擴大:70年代英國等國加入

影響: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歐國家開始擺脫美國的控制,推行     的外交政策。

(2)歐洲聯盟的建立、擴大和發展

原因:冷戰結束,爲歐洲的統一提供了歷史機遇

過程:1992年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特簽訂《歐洲聯盟條約》

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影響: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3)歐洲聯合的特點: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出現統一貨幣;

向政治一體化發展;

逐漸擴及整個歐洲。

2.日本崛起爲世界經濟大國的原因

①戰後日本的社會改革和民主改革,進一步掃除生產關係中封建落後因素,奠定了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②隨着“冷戰”的加劇,美國開始幫助日本恢復經濟

③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大量訂貨的剌激

④把發展經濟作爲立國方針,制定適合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⑤加強政府投資,重視教育

3.不結盟運動興起:

(1)原因: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了民族獨立的國家不願介入美蘇之間的鬥爭,希望在兩極化的國際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採取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2)概況: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國的倡議下,1961年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

(3)奉行的政策:非集團、不結盟政策

(4)意義:第三世界興起,有力地衝擊了戰後國際關係中的兩極格局。

4.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陷入困境後,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1991年12月,俄羅斯等11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擴展,蘇聯完全解體。

(戰後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結束)

5.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兩極格局的瓦解:標誌:蘇聯解體

世界格局:      暫時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表現:①             成爲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

②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③日本加快謀求                  的步伐;

④          擁有足以與美國相匹敵的軍事武器,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國際地位與影響日益提高。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三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課標要求】

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美蘇爲首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遏制社會主義蘇聯的政策及蘇聯的對抗措施,雙方以“冷戰”方式進行的激烈爭奪。作爲開篇一課,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係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二戰後的雅爾塔體系,形成以美蘇爲首的兩極世界,即兩極格局形成。本課的學習不僅有助於理解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也有助於理解必修二中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將本課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朝鮮的分裂,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基本史實。

2、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

3、運用: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圖片的閱讀與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概括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和蘇聯的反擊措施,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比較的方法深入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系列問題的設計和設置情境啓發學生思維,提高綜合分析和歸納整理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重點難點】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係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知識梳理】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爾塔體系確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後和平等問題,達成若干協議,形成的以美、蘇爲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系。

◆基礎:美蘇均勢

◆實質:美蘇兩分天下(劃分勢力範圍)

◆作用: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

(1)二戰後,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爲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2)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爲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4、主觀:戰後美蘇兩國都抱有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勢力的戰略目標。

二、美蘇“冷戰”

(一)美對蘇的“冷戰”

1.含義: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2.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3.表現:

①開始標誌: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政治):

②馬歇爾計劃(經濟):

a目的:幫助西歐恢復經濟;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還企圖用馬歇爾計劃拉攏東歐國家;根本目的:穩定資本主義陣腳,遏制共產主義;

b提出者: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③成立北約(軍事):

a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性質:是一個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軍事政治集團。

c影響:它的成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

(二)蘇聯的應對措施:

1、經濟上——經互會的成立:

(1)時間、國家: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等國;

(2)目的: 打破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2、軍事上——成立華約: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被通稱爲“華沙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從此,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

(一)消極影響:

1.導致一些國家的分裂,例如德國的分裂、朝鮮的分裂。

(1)德國分裂:

◆背景:

①二戰後,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②隨着“冷戰”的開始,德國首先成爲美蘇“冷戰”的焦點。

③美蘇雙方未能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協議。

◆分裂: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朝鮮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爲界,分區佔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發展: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爲了抗美授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2、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

引發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世界局勢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例如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1)朝鮮戰爭:

①背景: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內戰,美國組成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與朝鮮內戰,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②概況: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③特點:是二戰後以美蘇“冷戰”爲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2)侵越戰爭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

◆時間:1961年—1973年

◆結果: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於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國:“扶蔣反共”。

(4)古巴導彈危機:

◆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覈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

◆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二)積極影響

①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衝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鑑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③爲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爭奪,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不結盟運動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爲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爭奪,一些區域性合作組織如歐共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開始形成。

【鞏固練習】

1. 1949年初,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聲明:“美國現在正以經濟方式向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滲透,因此,我們不得不採取必要的措施對其回擊,以鞏固我們的社會主義陣營。” 材料中的“美國現在正以經濟方式向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滲透”表現爲

a.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實施馬歇爾計劃

c.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                 d.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解析:b 戰後,美國在歐洲推行馬歇爾計劃,其中也包含了東歐,蘇聯認爲這是向社會主義國家的滲透,爲了應對這一局面,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

2.關於“馬歇爾計劃”的說法,錯誤的是

a.用經濟手段爲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b.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c.是“杜魯門主義”一次大規模的運用

d.對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完成了經濟封鎖

解析:d馬歇爾計劃只是孤立社會主義陣營,沒有完成經濟封鎖。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生了朝鮮戰爭、柏林危機、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國際衝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亞歐對抗力量失衡          b.不結盟運動興起

c.美蘇冷戰對峙格局          d.雅爾塔體系逐步瓦解

解析:c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屬於“冷戰”, 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雖然屬於熱戰,但都與美蘇“冷戰”有關,被稱爲“冷戰中的熱戰”,c項符合題意。

4.馬歇爾深知蘇聯根本不可能接受歐洲復興計劃。他曾說,如果一開始就把蘇聯和東歐國家排斥在計劃之外,就會嚇跑歐洲人,有的歐洲國家就會表現遲疑。這不能用來說明

a.美國有意識地製造了歐洲的分裂

b.美國將分裂歐洲的責任推卸給蘇聯

c.美國有意掩蓋其從經濟上控制西歐的企圖

d.美國有意在歐洲建立起一個軍事戰略同盟

解析:d歐洲復興計劃是要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鞏固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同時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不能說明d項所述。

5.二戰結束後初期,美國《芝加哥太陽報》指出:“緊接着這位偉大而盲目的貴族所高舉的大旗,就會使我們投入這個世界最恐怖的戰爭中去。”同時,斯大林在《真理報》上指出:他的演講是“危險的行動”,是“站在戰爭挑撥的立場上”,是“號召同蘇聯戰爭”。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

b.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諮文

c.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

d.美國發動朝鮮戰爭

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冷戰政策。從二戰結束後初期、演講等信息中可以判斷是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6. “阻止共產黨人的可能是麪包和選票,而不是子彈。”二戰後美國在西歐實行的重要政策,最能體現此觀點的是(    )

a.進行反蘇的輿論宣傳    b. 實施馬歇爾計劃

c.建立北約組織          d.實行軍事援助

解析:b “麪包”意思是經濟援助,所以能夠體現此觀點的是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

7.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憑藉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加強了對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這些受援國家能夠得到美國援助主要得益於

a.與美國同爲資本主義國家                  b.都屬於二戰的主要戰勝國

c.美蘇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      d.都參加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解析:c聯繫相關史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憑藉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加強了對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主要指的是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都是在當時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爲了對抗蘇聯、維護國家利益所做的的一些活動。

8.下列用圖示法表示二戰後美國對外政策關係的表現,正確的是

①冷戰  ②杜魯門主義 ③對西歐國家經濟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⑤朝鮮戰爭

解析:b  冷戰表現包括杜魯門主義、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朝鮮戰爭是熱戰的表現。

9.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先後推出了援助希臘、土耳其計劃(後稱“杜魯門主義”)和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相同之處是(   )

a、具有軍事援助的性質                 b、具有意識形態的色彩

c、促進歐洲經濟的恢復                 d、緩和受援國社會矛盾

解析:b  這兩個計劃都是二戰後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政策採取的具體措施,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對抗。

10. 它“利用‘冷戰’的陰影,把‘遏制’共產主義的計劃與製造商、出口商的熱情融爲一體”。“它”是 (    )

a.佈雷頓森林體系  b.馬歇爾計劃    c.世界貿易組織    d.關貿總協定

解析:b “它”既遏制共產主義,又把製造商和出口商的熱情融爲一體,具有政治經濟雙重目的,有一箭雙鵰效果的應該是馬歇爾計劃。

11. 1945年12月,美國關於日本戰爭賠償問題的文件規定:拆遷日本的工業設備,並把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維護在20年代後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於亞洲的其他國家,1949年美國政府決定大幅降低對日本的賠償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戰爭賠償計劃。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了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戰”局面的加劇和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

c.加緊孤立、封鎖和威脅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d.扶植日本,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解析:b 1947年美蘇冷戰局面形成,1949年新中國成立,爲孤立、封鎖中國和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美國對日採取扶植政策。

12.1946年,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指出: 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它堅信,如果蘇聯政權要得到鞏固,那麼搞亂我國社會的內部和諧,破壞我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損害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權威,這種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質意圖是

a.蘇聯是個很狂熱的國家         b.蘇聯與美國有很大的矛盾

c.蘇聯必然會危害美國的利益      d.美國應該對蘇聯採取遏制的政策

解析:d 用排除法解。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凱南論爲:“蘇聯是是個很狂熱的國家”、“ 蘇聯必然會危害美國的利益”,這只是美國單方面的片面之辭,不足爲憑,故而ac排除。

材料中可以很直接的看出,美蘇之間有很大的矛盾,這只是現象上的,並不能體現本質意圖,故而b排除

年9月10日,俄羅斯兩架戰略轟炸機在委內瑞拉“解放者”軍用機場降落。這是1991年後,俄羅斯戰略轟炸機第一次在西半球着陸。此間有輿論認爲這類似於上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對這兩個事件的表述正確的是(  a  )

a.都導致兩國關係緊張      b.都發生在“冷戰”時期

c.都體現了社會制度的對立鬥爭    d.都導致兩極格局的瓦解

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基於時間的原因可排除b和d,而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社會制度相同,可排除c,故答案爲a。

14. 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英國首相斤吉爾說過一句話:“我的一邊坐着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人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人的北關野牛,中間坐着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對其理解不正確的是    (    )

a.二戰後世界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b.英國力量受到削弱

c.社會主力力量增強     d.英國與蘇聯和美國矛盾加深

解析:d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但是英國和美蘇關係還沒有陷入低谷。戰爭中英國和歐洲被削弱,英國也在其中所以有了丘吉爾的說法。

15.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對外政策轉變的完成,這一轉變是指開始

a.對蘇聯發出了戰爭叫囂    b.放棄了維護雅爾塔體系的政策

c.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 d.發出了進行“冷戰”的信號

解析:c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局部霸權主義到全球霸權主義。

16.(山東濟陽質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了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正式形成的標誌是

a.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約的成立     d.華約的成立

解析:d 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誌着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17.若以“風”字開頭的成語來概括二戰後的世界形勢的特點,你認爲最貼切的是

a.風雨同舟        b.風雲變幻    c.風調雨順           d.風平浪靜

解析:b二戰後美蘇兩國爭霸,世界格局由兩極格局走向多極化。在冷戰的背後有局部的熱戰,acd都太平靜,只有b最貼切。

18.(臨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生了朝鮮戰爭、柏林危機、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國際衝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亞歐對抗力量失衡          b.不結盟運動興起

c.美蘇冷戰對峙格局          d.雅爾塔體系逐步瓦解

解析: c二戰後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局面,在雙方爭霸過程中雙方勢力此消彼長,在國際格局的表現上就表現爲題目所述的事件。d項發生在二十世紀後期。

19.法國和德國是兩個宿怨深厚的鄰居,在二戰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們一共打了200多場戰爭,平均5年就開戰一次。歷史給這兩個持續對抗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兩敗俱傷的慘痛教訓,也啓迪了它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b.共同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法德和解,開始歐洲一體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經濟建設爲中心

解析:c法德兩國在二戰之後“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指的是兩國和解,探索歐洲合作的一體化之路。

2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先後推出了援助希臘、土耳其計劃(後稱“杜魯門主義”)和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相同之處是

a.具有軍事援助的性質                     b.緩和受援國社會矛盾

c.促進歐洲經濟的恢復                     d.具有意識形態的色彩

解析:d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而“冷戰”的目的則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21.前一段,因格魯吉亞衝突,美俄關係空前緊張。雙方領導人言辭強硬,軍事上各有動作,美國軍艦進入黑海,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巡航拉美。有人說,俄美之間將步入一種“新冷戰”關係。但有人認爲,用“新冷戰”描述當前的美俄關係似不準確,冷戰時代的時空畢竟不是今日的時空。之所以說“不準確”,下面的解釋不合理的是

a.現在不存在直接對抗的兩大意識形態體系

b.現在不存在兩大軍事集團的直接對峙

c.俄羅斯目前對美國的全球支配地位構不成挑戰

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解析:c本題主要考查冷戰的概念。冷戰主要體現的是美蘇之間意識形態的對抗,是兩極格局。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四

第九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通史概要:

二戰後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到多極化發展趨勢的重大變化。

(1)、二戰確立的以美蘇爲主導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基本輪廓,隨着戰爭的結束和美蘇雙方的“冷戰”而逐漸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美蘇兩強在世界範圍內的激烈爭奪,使得世界局勢動盪不安。

(2)、美蘇爭霸使雙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實力相對下降。與此同時,由於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歐洲的走向聯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國的振興。這些都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開始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得到了加強。

(4)、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十多年的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與此同時,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第一節 美蘇爭鋒

教案

課標要求:

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雅爾塔體制的確立、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②、理解:美國爲獨霸全球所採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內涵、事例。

③、能力:分析美、蘇各自採取的措施,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美、蘇各自採取的措施,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通過閱讀地圖、圖片以及教材中所引用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由於二戰後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美蘇“冷戰”造成了戰後初期世界的動盪不安,對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爭取和平與發展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爲獨霸全球所採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

難點:“冷戰”格局出現的背景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教學建議:

(1)、講述本節具體內容之前,首先採用師生談話法,通過雙邊互動,簡要回顧一戰以來和二戰期間國際關係的變化,向學生指明: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可藉此對學生進行歷史發展規律的教育。二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形成了以美蘇爲主導的兩極格局。此處也爲以後講述兩極格局演變的原因打下伏筆。由此導入新課。

(2)、“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一目,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①、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這是二戰後國際關係新體制,它建立在以美蘇爲主導的基礎上,取代了傳統的以歐洲爲主導的舊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後的美蘇爭鋒直接影響着世界格局的走向。利用“課本”導言,使學生理解“世界格局”的概念。

②、“冷戰”格局出現的背景。這是本節的難點之一。

由於二戰後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還要讓學生知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利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爲學生提供歷史情境,使學生從分析中得出信息:二戰後美國要“領導世界”,而蘇聯要與之爭鋒,雙方必然要“反目成仇”,從而加深對這一背景的理解。同時要進一步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雙方矛盾尖銳又不輕易動武?(勢均力敵)美國採取什麼辦法對付蘇聯?(冷戰),以加深對“冷戰”的理解。

③、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這是本節的重點之一,這一格局是由美蘇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注意領會:

“美國的‘冷戰’政策”,先弄清“冷戰”的含義。利用“知識鏈接——冷戰”加以領會。利用課本“資料卡片——丘吉爾‘鐵幕’演說和杜魯門發表‘冷戰’演說”的圖片,再現歷史情境,感受“冷戰”氛圍,加深對“美蘇爭鋒”的體會。建議結合圖示一(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全面瞭解“冷戰”政策措施。學生應學會用多種途徑獲得知識方法,並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輿論上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1947年)

杜魯門主義  (1948年)

馬歇爾計劃  (1949年)

組建“北約”

序幕  全面開始  重要組成部分  工具

(圖示一)

“蘇聯的應對措施”,運用啓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對該問題的探究。重視過程並及時給予恰當評價。提問:既然美國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蘇聯進行全面冷戰,蘇聯又採取怎樣應對措施?啓發學生也從這幾方面探究,加以對比分析,進行歸納、概括,製成表格(圖示二),與前表對應,便於記憶,以利掌握這一重點知識。利用課本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加深對“對峙”的理解。(可以用多媒體演示)

領域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時間、措施 (1947年)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9年)

成立經互會 (1955年)

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目的 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建立與西方對抗的社會主義市場 應對美國的擴張和威脅

(圖示二)

(3)、“‘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係” 一目,從利和弊兩個方面講述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學生應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美蘇的全球對抗”,教材從四個例證反映了美蘇的全球對峙的基本狀況:德國的分裂;朝鮮分裂和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這幾例“對抗”遍及世界幾大洲,建議教師用好歷史地圖冊中相關形勢圖,以使學生有明晰的空間概念。講述“德國的分裂”時,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相關圖片和“柏林牆”,爲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戰”帶給百姓的國家分裂和骨肉分離的痛楚。適當補充古巴導彈危機產生的背景,通過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等爲學生充分再現古巴導彈危機的歷史情境,以便學生充分感受危機之中核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以及危機解除的內在原因。利用教材的註釋使學生理解越南戰爭中,“特種戰爭”和“局部戰爭”的含義。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些軍事對抗中美、蘇雙方的手段,培養歸納能力。(“冷戰”與“熱戰”相交織)理解“冷戰”局面形成初期美、蘇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情況和對抗程度。(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欄“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的問題,展開討論,加以探究。學生可回答“有利”或“不利”,也可回答利弊兼有等觀點,但要言之有理。最後,從課文中整理,加以歸類。要指明的是學生的觀點要辨證客觀(“一分爲二”),以此來培養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可藉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不利方面: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搞軍備競賽和局部戰爭,到處插手,使世界政局動盪,形勢緊張,長期不得安寧。

有利方面:由於彼此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爲了在兩極格局中取得優勢,雙方都在注意發展經濟。注意進行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整體的發展。面對兩極對峙格局,亞非拉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崛起。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五

一 美蘇爭鋒

【課程標準】

1、 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 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教學要求】

1、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2、認識美蘇之間的“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3、明確國家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

【知識梳理】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爲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勾畫出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

(3)美國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成爲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公開宣稱要“領導世界”。

(4)蘇聯成爲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成爲美國實現霸權主義野心的嚴重障礙。

(5)1946年3月,丘吉爾“鐵幕”演說,實際上揭開了美國對蘇聯“冷戰”的序幕。

2、表現:

(1)政治上:

美國:“杜魯門主義”: ①時間:1947年3月。②內容:聲稱共產主義威脅了世界和平和美國安全,美國要運用自己強大的實力援助“自由”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③影響: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它的提出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

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7年9月,蘇聯、波蘭等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在波蘭建立,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2)經濟上:

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①提出: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②影響:對西歐國家的經濟復甦起了很大作用,爲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聯採取的對策: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①建立:1949年1月,蘇聯、保加利亞等6國代表在莫斯科成立。②目的;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3)軍事上:

美國:北約:①建立: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②性質:以美國爲首的軍事政治集團。

蘇聯的對策:成立華約:①建立:1955年,蘇聯和東歐7國在華沙締結《友好互助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②性質:以蘇聯爲首的軍事政治集團。③影響:標誌着以美蘇爲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二、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係

1、國際局勢的特點: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

2、表現:

(1)德國的分裂:德國投降後,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如何處置德國是美蘇鬥爭的焦點之一。由於美蘇冷戰加劇,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成立了德意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2)朝鮮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爲界,形成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兩個佔領區。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後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②朝鮮戰爭:1950-1953年,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操縱聯合國組成以美國軍隊爲首的“聯合國軍”,中國政府組織了抗美援朝。1953年,雙方簽訂板門店協定,朝鮮戰爭結束。這是二戰後以美蘇冷戰爲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局部戰爭

(3)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爲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美國發現後,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蘇聯武裝部隊也隨之進入戒備狀態,。經過美蘇兩國的對峙和談判,蘇聯最後從古巴撤走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古巴導彈危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

(4)越南戰爭:爲阻撓越南統一,美國長期佔領越南南方,1961年,美國發動了所謂的“特種戰爭”。1965年上升爲“局部戰爭”。從1969年起,美國在越南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1973年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越南戰爭是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3、影響:

(1)消極影響:

①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係,使戰後世界分裂爲兩個敵對的陣營;②經濟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③軍事上,由於兩個軍事集團擴軍備戰,局部戰爭不斷,人類陷入了新的戰爭威脅中。

(2)積極影響:

①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鑑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合作探究】冷戰的含義:

“冷戰”含義:是指二戰後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除訴諸戰爭之外的緊張對峙和對抗。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c)1.“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

a.支持自由國家抵抗外來侵略b.穩定希臘和土耳其的社會秩序

c.幫助受援國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以抵制社會主義d.干涉別國內政

(d)2.“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續b.幫助歐洲經濟復興

c.引誘東歐各國擺脫蘇聯控制d.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

(a)3.美國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北約的直接目的是

a.遏制蘇聯b.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

c.鎮壓人民革命d.防止法西斯勢力東山再起

(a)4.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共同之處是

a.都是大國控制的軍事政治集團b.帝國主義性質的大國集團

c.政治經濟一體化集團d.代表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

(b)5.二戰後初期,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有

①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③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④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b)6.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

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爲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蘇反共 d.都是爲了美國自身利益

(a)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美蘇兩極新格局的根本原因

a.美蘇國家利益的對立   b.以歐洲爲中心的格局被打破

c.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d.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

(b)8.1945年12月,美國關於日本戰爭賠償問題的文件規定:拆遷日本的工業設備,並把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維護在20年代後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於亞洲的其他國家,1949年美國政府決定大幅降低對日本的賠償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戰爭賠償計劃。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了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戰”局面的加劇和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

c.加緊孤立、封鎖和威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d.扶植日本,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二、判斷題(對的填a,錯的填b)

(b)1.歐洲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誌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 2.冷戰局面的出現,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世界帶來了安寧。

三、材料題:

閱讀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時期的材料:

材料一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受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材料二 我認爲,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的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材料三 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覆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覆興之路。

材料四 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禦。

回答:

⑴材料一是誰說的?他所說的“鐵幕”是指什麼?他演說的意圖是什麼?

丘吉爾。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號召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蘇聯採取強硬措施。

⑵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冷戰政策的哪些內容?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的建立。

⑶針對材料四所反映的內容,蘇聯採取了什麼措施?它意味着什麼?

1955年5月在華沙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建立了華約組織。它標誌着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史論共享

“冷戰”的原因與影響:

二戰後,在“冷戰”局勢下,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造成國際局勢的一次又一次緊張。但是美蘇的勢均力敵又在近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篇六

第九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通史概要:

二戰後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到多極化發展趨勢的重大變化。

(1)、二戰確立的以美蘇爲主導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基本輪廓,隨着戰爭的結束和美蘇雙方的“冷戰”而逐漸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美蘇兩強在世界範圍內的激烈爭奪,使得世界局勢動盪不安。

(2)、美蘇爭霸使雙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實力相對下降。與此同時,由於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歐洲的走向聯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國的振興。這些都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開始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得到了加強。

(4)、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十多年的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與此同時,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第三節 走向多極化

教 案

課標要求:

瞭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後果;東歐劇變;“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歐盟的組建及發展;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的發展;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爲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蘇聯東歐劇變的實質;蘇聯的對內政策和國內矛盾導致了社會主義政權的解體;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步驟;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多種力量的重新組合。

③、能力:通過分析冷戰後國際形勢變化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運用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係原理分析歐洲的聯合過程。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係。

②、問題探究:日本爲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爲什麼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雖然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並不意味着社會主義的失敗;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爲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爲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極化趨勢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必將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怎樣認識蘇聯解體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係;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建議:

(1)、可採用多種方式,如:①播放有關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音像資料,配合教材內容,創設歷史情境導入;②請學生回憶本單元的舊知識,在歸納、總結雅爾塔體系形成、演變的基礎上,開始本課學習。

(2)、關於“別了,雅爾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閱讀課文第一段,從政治生活、經濟困難、社會矛盾三方面來提煉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針從書中的第一節去找,至於措施教師可適當補充些資料,加以說明,使學生對導致改革失敗的後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補得過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敗的後果是個一連串的複雜問題,讓學生從教材中的東歐劇變、經互會解體、華約解散,蘇聯在東歐構築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崩潰等知識來加以提煉,以使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②、東歐劇變: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東歐劇變的實質及其原因。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並儘可能蒐集其他相關歷史圖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觀點等資料,擴充學生的瞭解範圍,爲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波蘭、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東歐局勢的動盪和劇變的狀況。教師必須點明東歐劇變的實質,使學生明確東歐劇變的“變”是指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講述波蘭劇變和德國統一時,教師可補充必要的音像資料,如“柏林牆”的拆毀等,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和外因,進而引導學生從世界兩極格局的大背景出發,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繫的要求來認識問題,全面地總結東歐劇變發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從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衚衕)與導火線(新聯盟條約公佈)兩方面來分析起因,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事件的具體內容,來認識其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幹部爲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引導學生從蘇聯力量對比的改變和政權性質的變化來認識其影響。

④、蘇聯解體:該目重點在於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建議教師在探究該問題時可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應該注意,結論應該是師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識,而不是教師灌輸的認識和結論。使學生在分析蘇聯解體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係。

怎樣認識蘇聯解體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係?這是本節的難點。建議教師聯繫上一節“中國的騰飛”有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蘇東劇變只能說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而不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加深今天我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必要性的認識。

通過“課前提示”,讓學生回答“學習思考”——“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然後,教師加以小節。向學生指明:多極化趨勢既給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機會,也使這些機會伴隨着極大的風險,由此導入下一目的學習。

(3)、關於“鼎足之勢話西方”

①、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文“資料卡片”,並結合課文內容,來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襲伊拉克,1999年,發動科索沃戰爭,後又發動對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等知識來引導理解“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實質是“要獨霸世界”。

②、歐洲一體化:引導學生回顧歐共體有關內容,利用好“馬約”圖片,再一次強化學生對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係原理的理解和自覺運用。從歐盟的成立到歐元的正式啓用,再到建立獨立防務體系的努力,這一歷程反映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努力:建議設置探究性問題:日本爲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基礎何在?鼓勵學生多方發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爲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爲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注意發揮歷史學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羅斯”

建議教師設置探究性問題:俄羅斯爲什麼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分析,最後以適當的點撥。向學生強調: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對走出“低谷”的俄羅斯的理解。

(5)、“風雲際會看東方”

①、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歸納“第三世界的鬥爭手段有哪些?”最後總結:團結鬥爭、成立區域性組織、召開不結盟首腦會議、發展民族經濟。

②、“中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議教師運用教材“知識鏈接”欄目提供的關於亞太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的註解以及本頁圖片提供的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時指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爲一支重要力量,必將對世界多極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③、“‘一超多強’局面的暫時形成”:閱讀課文,理解“一超”與“多強”的力量中心。同時指出,這只是暫時現象,從長遠看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進行問題探究: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多極化的表現,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歐盟、日本、俄、中幾大力量中心的對外政策給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全面把握、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