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月半中元節習俗通用多篇

七月半中元節習俗通用多篇

農曆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篇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

中元節是什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爲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民間習俗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爲“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爲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爲“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爲“田旛”。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爲“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爲“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爲“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爲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爲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農曆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篇二

七月半俗稱“鬼節”,是中國古人對逝去親人和長輩的吊唸的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爲中元節,佛教稱爲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俗稱七月半)。七月半,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活動。據傳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間禍福的神靈地官來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因此,在“中元節”,民間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風俗。拜祭地官是尊奉神靈;祭祖是爲了盡孝;普度,是爲仁義。其基本內涵,是民間百姓寄託對祖先的追念產哀思。

由於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都帶有獎善罰惡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內涵,所以,自唐宋以後,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七月十五,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裏說的忠孝大德之人,並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範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是指意那些歷史上曾經爲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出貢獻的人。

道教的中元節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衆,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稱“接公媽”。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親人,趕回家鄉,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這個時節,因爲天氣炎熱,莆仙百姓俗稱“公媽熱”。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乾果爲主,避免食物黴變。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節晚上,莆仙一些寺廟還舉行普度和孟蘭會,沿海民間也有“放水燈”(用白紙疊折成各種花朵、船隻,在中間點上蠟燭,放飄水上)的風俗。七月十六日,各家舉行“送公媽”,中元節主祭至此結束。

佛教的盂蘭盆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衆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爲“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衆集體爲木蓮母親唸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衆,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民間的鬼節

七月十五爲“鬼節”,這大概是因爲民間人們要在七月七年級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七年級爲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後代們是否善惡,後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爲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民國時期,城隍廟香火鼎盛。在城隍廟焚化紙錠,名“寄庫”。前一夜,鄉村婦女紛紛彙集城隍廟,席地而坐,燒香唸佛,名“伴城隆”。民間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餛飩代替糰子。桐鄉縣東南部與海寧市西北部農村,七月半吃餛飩。建國後,“伴城隍”等活動廢止,但民間祭祖、吃餛飩等習俗仍延續。如今,雲南富民民間仍有七月半燒紙錢、潑水飯等習俗,還傳民謠曰“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另外,也是一些野生菌類和薯類生長的時令標誌,民諺“五月端午,雞樅拱土; 六(陸)月六(陸),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爛;九月十三,雞樅爛灘”說的便是。

鬼節的來歷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爲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爲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爲“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纔回歸地府。

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

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發現她受一羣餓鬼折磨,目連想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

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爲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爲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鬼節中元。

鬼節的習俗與禁忌

目前鬼節的習俗主要有:

(1)祭祀祖先: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2)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水燈”,一般是紙糊的或摺紙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蠟燭或油燈,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爲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3)做茄餅:據一些年長的人說,在中元節,江南一帶還有個舊俗是做茄餅,有的大戶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給親眷。茄餅的主要用途,是要用來“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後,爲了不浪費,一般大人孩子們便會把它們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餅,形狀類似半個月亮,表皮蓬鬆而脆,內餡鮮香可口,也算是道誘人的美食了。

(4)祈豐收:中元節臨近秋收的季節,除了施祭孤魂,同時也承擔祈望豐收的任務。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戶戶會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5)燃天燈: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爲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6)吃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爲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爲了壓住鬼魂。至於怎麼吃,大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身爲“鴨都”的南京,自不必多說,吃鴨的方式多了去了,鬼節這天,不妨“斬只鴨子”吃吃,鎮壓邪祟。

鬼節的主要禁忌有:

(1)勿晚上曬衣服,紅色最忌。

(2)勿輕易的回頭看,尤其是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

(3)筷子勿插在飯中央。

(4)看見別人拜鬼神時勿胡言亂語。

(5)勿撿路邊的錢。

(6)中午,傍晚,深夜儘量別一個人去人煙稀少的地方。

(7)非特定場合勿燒冥紙。

(8)勿偷吃祭品。

(9)勿婚嫁、喬遷搬家等。

鬼節真的有鬼嗎?

界上有沒有鬼只有鬼才知道。我們現在的很多說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其實對於鬼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與其說迷信,不如說敬畏、感恩,緬懷親人、敬畏生死,敬畏自然。

一個人有所敬畏,做人做事便會有所顧忌,事事給自己和別人都留有餘地,所謂生活,亦是如此,總之,這個節日教會我們,人生苦短,所以更要珍惜,學會感恩,認真生活,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農曆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篇三

農曆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我們口中的七月半,也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的來源應該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關。中國傳統教派的道教會在七月十五開盛大法會,紀念地官大帝的誕辰,同時也是爲人間的孤鬼赦罪。這個七月十五祭鬼傳統就一直流傳下來了。儒家重孝道敬祖宗,古人中元節放水燈,普渡孤魂野鬼,同時是也奉上當年秋收的穀物與鮮果祭祀祖宗,向祖先稟告當年的收成,請祖先享用子孫的供奉。也是祈求先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爲“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爲了使衆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古人怎麼過“鬼節”?

放河燈

中元夜將河燈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目的是爲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爲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