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管鮑之交》文言文及翻譯多篇

《管鮑之交》文言文及翻譯多篇

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譯 篇一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汝殺彘(zh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後把豬給孩子吃掉了。

註釋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爲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爲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爲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後一個作動詞“去”。(3)其子隨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場。(4)女:通“汝”人稱代詞,你。(5)反:通“返”,返回。

(6)顧反爲女殺彘:回頭回家時給你殺豬(吃)。彘(zhì):古代意爲“豬”。

(7)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適: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過,只是。

(10)戲:玩笑,戲弄。

(11)非與戲:不可同他開玩笑。戲:開玩笑。

(12)非有知:沒有知識,意思是孩子很單純。

(13)待:依賴。

(14)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15)是:這。

(16)而:則,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爲教育的方法。

(18)遂:於是。

(19)烹(pēng):煮。

賞析

曾子爲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體現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道理

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信口開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爲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二

原文: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園中無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鬆數棵,緣坡植牡月、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峯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州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於石,娠於磥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儀真汪園,葢石費至四五萬,其所最加意者,爲“飛來”一峯,陰翳泥濘,供人唾罵。餘見其棄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闊二丈而癡,癡妙;一黑石,闊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萬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譯文:

於園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就是一個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園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打開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熱情的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裏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成的假山。堂屋前面就是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鬆,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裏因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裏有奇特的。山峯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擡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裏又因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杆外面,有一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裏因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裏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裏,這裏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全都是憑藉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三

【文言文】

魏文侯出遊,道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爲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毛無所恃耶?”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裏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廣,士民不加衆,而錢十倍,必取之士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賀我也。”

——(選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二》)

【翻譯】

魏文侯外出遊玩,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說:“(你)爲什麼反穿着皮衣背柴草呢?”那人回答說:“我喜歡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沒地方依附了嗎?”第二年,東陽官府送來上貢的禮單,上交的錢增加了十倍。大夫全來祝賀。魏文侯說:“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打個比方這同那個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既要愛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個皮沒有了,毛就無處附着這個道理。我的田地沒有擴大,官民沒有增加,而錢增加了十倍,這一定是從官員和百姓那徵收到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樂了。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

【註釋】

魏文侯:戰國時魏國的國君。

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襖。

道:路上。

負:背。

芻:喂牲口用的草。

胡爲:爲什麼。胡,通“曷”

東陽:魏國邑名,在太行山以東,廣平縣以北。

上計:戰國時,每年年終,地方官員將本地全年的賦稅收入的帳薄呈交朝庭。

布:古代錢幣。

譬:打比方。

夫:表示實指,這個或那個。

加:更

士:官員

若:你,你們。

耶: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嗎”。

恃:依靠,憑藉,文中意爲“附着”。

盡:完。

說“臣”“臣”上文“臣愛其毛”中的“臣”,相當於“我”,是“負芻”者的自稱,句意爲我愛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

愛:喜歡。

居:坐(安坐享樂)。

【道理啓示】

魏文侯出遊,看到路人背柴草,他們爲了保護皮襖的毛而反穿皮襖,魏文侯從中認識到“下不安者,上不可居”的治國之道。本文向我們闡述的一個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律,應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捨本逐末,否則最終只能起到相反的結果。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要儘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翻譯時的標準是做到信、達、雅。

翻譯的方法,大致可總結爲對、換、留、刪、補、調六個字。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如:

鄭 人使我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如上句中的:使─讓; 其─他們的;管─鑰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彙、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等,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門就是這樣。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某些虛詞。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狀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一是意譯,即不採取實詞虛詞字字都落實的辦法,僅是根據文章的意思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無論是採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爲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爲從全文看,那裏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着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二)翻譯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於前”,關鍵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譯爲“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這裏的“再”“三”後應補譯上“鼓”(擊鼓)。

(四)一般用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如“明察秋毫”,直譯爲“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爲“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五)有些詞可以略去不譯。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有時可以不譯;有的助詞只是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爲湊足音節,可略去不譯;有的字只是起某種連接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此處的“夫”是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處的“之”是音節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後湊足音節,無需譯。

(六)凡屬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費禕”“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譯。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相同。如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後置句等。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爲“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另外,還應注意的是,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五

《黔之驢》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爲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驢翻譯文言文翻譯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爲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爲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爲隨便,碰擦闖蕩、衝撞冒犯它。

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後世影響

《黔之驢》這篇寓言由於其深刻的寓意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思想啓示和諷世意義。有人以爲《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也有人以爲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昌武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含着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這篇文章也被多個版本的中國小語文教科書所採用。“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後來人們都把驢作爲愚蠢的代名詞,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這篇寓言裏驢的鮮明形象的影響。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裏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爲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