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博士畢業生在清華2019屆畢業典禮上致辭

博士畢業生在清華2019屆畢業典禮上致辭由本站會員“行善無憂”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博士畢業生在清華2019屆畢業典禮上致辭

清華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師爲主。後來,中國教師逐漸增多併成爲教師隊伍的主幹。在教學上受美國影響較大,課程、教材、教學法等仿照美國,重視英文訓練,教學嚴格,考試頻繁,淘汰率高。學校各類實驗室儀器設備齊全而先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探索精神,並與課堂學習相互促進。那麼,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守於清華畢業典禮致辭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老師、學弟、學妹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作爲校友代表參加母校的畢業典禮,首先請允許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順利完成學業,邁向人生新的征程!

今天能夠參加母校的畢業典禮讓我感慨萬千,從2002年畢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5個年頭,我時刻懷念着大學的時光,這15年所有的奮鬥與成果,都是在大學時期埋下的種子,一顆可以成長爲參天大樹的種子。

20年前,那年我17歲,和所有考生一樣,揹着畫夾走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從山東老家來到北京,只爲了一個模糊的想象——中央工藝美院。那天坐了一夜的火車,懷着非常興奮的心情走出了北京站,坐上9路車,來到了光華路老校的大門口,只見校門上寫了“衣、食、住、行”四個大字,寓意設計要爲人的生活,爲產業而服務。每次走過美院的校門,內心總充滿了無比的嚮往,剩下的就是爲進入這個大門而努力。

15年前的今天,我滿懷大學四年積攢的萬丈豪情,畢業了。然而那個年代的工業設計遠不像今天這樣受到關注,畢業即失業。我只身來到上海,做過電話推銷、開過展覽公司,最後在跌跌撞撞中創辦了木馬設計。創業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纔可以在逆境中成長。

10年前,木馬設計團隊開始嶄露頭角,總計服務了超過一千家企業,努力獲得了包括德國紅點獎、IF、美國IDEA和日本G-Mark等在內的100餘項國內外設計大獎。

5年前,我開始推動重要的社會創新項目“設計立縣計劃”,幫助一些對於設計沒有足夠認知的城市建立新的設計秩序。經過持續探索,已經在日照、馬鞍山等地建立創新平臺,通過對接高端設計資源,爲當地產業、城市、創業注入創新動力,推動產業升級並提升城市競爭力。

今天,隨着創意時代的到來,設計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無論作爲教師還是設計師,都要聚焦價值,持續探索設計與教育的本質。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不斷的關注社會,認知變與不變的世界,這樣才能做出真正屬於時代的設計。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清華美院的老師都是各界的大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無形當中影響着我們,當時不以爲然,時間久了就會發現那種影響是真正持久的。我覺得清華美院的教育對於學生而言,有幾點是特別重要的:

第一,清華美院的教育不僅僅是技能、方法層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從精神層面對學生靈魂深處的觸動,這種影響貫穿於我們的一生。大學課堂是輕鬆和看似無序的,但是我們會爲了做好一個作業而徹夜不眠,只爲了內心那一毫米的誤差。我記得有一次上木工課,一位同學每天都在鋸一塊大木頭,一直鋸了半個月。後來沒有想到他把這塊木頭竟然鋸成了一把小勺子。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是可以判斷的是他在與這塊木頭鬥爭的過程中,讓自己從一個粗糙的人變成了一個細膩的人。

第二,美院更注重的是思維方法的教育,力求讓每位同學建立起系統而嚴謹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讓我們對事物變化的規律建立起系統的認知,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這種不變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讓我們處在社會變革的前沿。

第三,美院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始終感受到母校的溫暖。雖然我們離開了校園,但是每一個人都時刻關注着美院的變化。我們在很多論壇、會議、實踐中會經常碰到像柳先生、魯老師、蔡老師、嚴老師等,他們每一次都會與我們高效地交流,生怕我們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偏了。這也成爲我們在艱苦創業的過程中最溫暖的那一盞明燈。

在今天這樣一個大家即將走向社會的日子裏,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我的幾個觀點:

第一:“在大船甲板上往復奔跑,無法改變大船的航向”。我們要看大勢,在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

我們今天的世界正在無時無刻發生變化,過去的商業、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新的商業秩序規則又在不斷地建立,只有終生學習,才能趕上不斷變化的節奏。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們看到產業在不斷地輪迴,從手機、汽車、智能硬件到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產業的不斷輪迴驅使我們要準確地預測、感知到這個趨勢,才能處於創新的前沿。我們今天的知識系統在不斷地更新,設計範式亦在不斷的轉變。我們從產品時代,強調物理邏輯和產品消費,逐漸轉向交互邏輯和信息消費,再到今天轉向服務設計和系統邏輯。掌握好的設計方法,才能引領好的設計。

第二:希望大家能夠聚焦有價值的創造,平衡好短期價值、中期價值和長期價值。

我記得喬布斯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叫“串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講到他在大學時期學過一門書法課,當時學它的時候並不知道有什麼價值。但是當他在做蘋果公司的時候,他就把曾經學到過的知識加以應用,於是就創造出了全世界最美麗的字體。同時,“要縮小作用面,增大壓強。”當你面向某一個問題或方向的時候,只有持之以恆、不斷努力、不斷疊加,才能創造出突破時代的價值。

第三:對今天的世界有系統的認知,在“變”與不變當中求得平衡。

我們今天所有的實踐和所有的夢想,都需要在主流的實踐和問題的背景下,發展和產生。當然今天的問題無處不在,從個人到社會,從城市到農村。哪裏有問題,哪裏就有設計、商業以及我盲作和創業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平衡好短期、中期和長期價值,對於未來的世界有系統的認知,在變化紛繁的今天,能夠找到變與不變。大家都知道,技術一直在改變,商業模式與人的需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那麼不變的是什麼呢?不變的是我們的情感、事物變化的規律以及一些創新的基本方法,我們要以不變的規律和變化的手段來應對今天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爲大家分享的三點,最後用一句話來再次祝願大家,希望大家“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創造,讓我們的設計生命更加燦爛!”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師長,親愛的學友們:

首先十分感謝學校給我這麼崇高的榮譽,讓我有機會參加同學們的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與大家一起分享收穫的幸福和快樂。作爲校友,我衷心祝賀同學們圓滿完成學業,奔赴祖國建設的各個崗位。

看着同學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不由使我回想起30年前在清華學習時的美好時光。那時,十年動亂剛剛結束,我們的中國小生活主要是在運動和生產勞動中度過的。1977年10月國家恢復大學聯考,點燃了我們學習的激情,經過十個月左右的奮戰,我幸運地考入清華。大家都十分珍惜這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立志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對待知識真的是如飢似渴,就像飢餓已久的人撲向麪包,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充實自己,晚上熄燈後,還有許多同學打着手電在被窩裏看書,或者在水房的燈光下學習……這些情景歷歷在目,彷彿就在昨天。

23年前的1986年,爲了履行一個承諾,我保留博士學籍,前往大漠深處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工作。這是一個既令人嚮往又讓人畏懼的地方——令人嚮往,是因爲這是一個讓中國人民挺起脊樑的核蘑菇雲升起的地方,也是一個能夠把個人價值與國家民族事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地方;讓人畏懼,不僅僅是因爲這裏地處荒涼的羅布泊腹地,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責任。

23年來,我雖然說不上取得了什麼成就,也談不上爲母校增添了多大光彩,但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時刻牢記和踐行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始終如一地爲祖國強大而不懈奮鬥着。實事求是地講我一直熱衷於科學技術研究,不願意當領導,現在也是如此,卻陰差陽錯當了領導,管理着世界關注、中國重要、責任重大的核試驗基地。這些都豎家民族利益的需要,是各級組織的培養,是偉大事業所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母校的培養打下的良好基礎,使我有能力、有毅力去克服工作和生活中一個又一個困難。清華的校訓、校風和優良傳統,始終是我們每個清華學子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裏,我再次衷心感謝母校的培養教育。

畢業離校20多年,面對這麼多傑出的師長和校友,在這裏發言實不屬本意:一來我們乾的是“只能幹不能說”的事,可以講的不多,我們的格言就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二來在座的各位水平都很高,我不敢在大家面前隨便講。再者,我也沒有什麼深刻體會和經驗給同學們傳授,因爲我的體會均是大家的共同體會。我有的只是祝福和祝願。

我很羨慕現在的同學們,你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受到從國小到大學系統正規的良好教育,你們中的多數從中國小起就是佼佼者,是家長和學校的寵兒,有的天賦過人,有的多才多藝,有的現在已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果。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與你們無法相比,我們出生在困難時期、學習成長在動亂時期,工作生活在社會變革時期,先天有許多不足。比如我在進清華前從未學過英語,到了大學才從ABC開始學起。因爲我們生長在特殊的時代,吃過苦、經歷過一些挫折,具有相對較強的承受能力,這可能也是我們的優勢,是我們這一代人在艱苦條件下還能有一點作爲的一個重要原因。挫折和失敗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坦率地講,你們這一代很需要經歷艱苦環境和條件的磨練,因爲這是成功所必需的。

今天你們畢業了,即將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畢業是學校生活的結束,但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更重要學習的開始,是走向社會去實現人生價值的起點。進入社會後,與在校時會有些不同,很多事情需要你們自己思考和抉擇。你們這一代人不但具有我們所不可比擬的良好基礎知識,同時具有我們所不可比擬的自信和激情,你們是自信的一代,也是奮發向上的一代。目前,我銘家正處在繁榮穩定、快速發展崛起的好時候,爲我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例如中國核試驗基地就可以爲同學們奉獻青春、報效祖國提供寶貴的機遇,這裏我可以自豪的告訴同學們,中國核試驗基地先後有三任司令員是清華校友。希望同學們抓住機遇,在國家建設與發展中有所作爲,像顧校長要求的那樣,“做可堪時代大任的清華人。”

堪大任要以報效國家爲己任。我認爲,個人的成功主要的不在於自我設計,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實現一定要與國家民族利益相關的事業聯繫在一起,國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就是我們取得成功和實現自身價值最好的舞臺。早年放棄國外良好條件和優厚待遇,投身祖國核試驗偉大事業的“兩彈元勳”程開甲院士說,“如果我不回國,也許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絕不會有現在這樣幸福,因爲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功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飛機可乘。成功也不是計算出來的,成功之路是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要想幹成一點事情,最忌諱的是這山望着那山高,把一生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奮鬥目標的不斷變化上。只有放開你的腳步沿着選定的方向前進,紮實幹好每一件細小的具體工作,最終才能走向成功。幾年前,你們闖過一個又一個獨木橋,躋身清華,認真走過了紮實的求學之路。走向社會後,你們也一定能夠走好施展才華的人生之路。

成功之路歷來是不平坦的,登攀之旅必定佈滿荊棘。一個人的成功並不主要取決於他在順利時的表現如何,而主要取決於在不順利和困難時的表現,勝利和成功多數是在堅持一下之中,度過黎明前的黑暗必將迎來光明。我相信,我們每一個清華人,面對困難與挫折,一定都是強者。

事業成功離不開奉獻。奉獻能帶給你快樂,因爲你在付出的同時收穫了事業的成功;索取卻無法使你幸福,因爲索取是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甘於奉獻、勇於付出既是成就事業之必需,也是成功者內在的品質。我願與大家一起,在爲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奮鬥、奉獻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同學們,放開你們的腳步,堅定地沿着選定的方向前進、攀登。祝你們取得成功、創造輝煌,去實現人生價值,給母校增光添彩。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冬日清華園裏最喜慶的日子。我們在這裏舉行儀式,慶祝1291名同學圓滿完成學業。首先,我要向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各位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向精心指導你們的老師、向堅定支持你們的親友致以誠摯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即將告別校園,從這裏不僅帶走知識、友誼、夢想,更將帶走融入血液、浸透骨髓、將同你們相伴一生的清華文化和清華精神。今天,我想重點講講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清華是培養君子的地方,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而過其行”,行勝於言是每一名清華人的內在品質。我們的學長聞一多先生說過,“人家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清華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爲行勝於言。同學們,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國家和社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腳踏實地、勤奮實幹的人。希望你們無論走到哪裏、無論做什麼,都能終身做到行勝於言。爲此,我想談三點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行源於思。當今世界正在進行大變革大調整,當代中國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轉型時期。你們在未來要有所作爲,不僅要懂得如何做,更要懂得爲什麼要這樣做。韓愈曾說:“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在這裏強調行源於思,就是希望大家認識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獨立人格、獨立思考比追名逐利更重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比人云亦云更重要,用大智慧把握人生航向比用小聰明尋找捷徑更重要。前不久,我參加研究生特獎的分享交流會,聽一位同學講到物理學家盧瑟福的故事。說有一天深夜,盧瑟福看到一個學生還在做實驗,便好奇地問:“你上午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盧瑟福又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聽後很生氣地說:“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那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同學們,我也不願意看到你們在人生道路上像上緊的發條,每天只是忙忙碌碌,而是希望你們能不時地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問一問。就像高山流水,時而激流勇進,時而靜水流深,用思考之後的行動成就絢麗的人生。

第二,行惠於言。前段時間,我讀到一本書,叫做《教育大未來》,是曾經負責哈佛大學教育改革的託尼·瓦格納撰寫的。他在書中提到,未來世界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7個關鍵力,“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是其中之一。因爲只有加強溝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對越來越大的挑戰。最近學校正在召開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很多校友給我寫信,談到自己對母校人才培養的建議,他們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清華學生積極主動與人溝通的意願不足。2006年,朱鎔基學長也曾談到清華學生不善言表的問題,當時他語重心長地說:“行勝於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這裏強調的言,不是自我吹噓、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只說不做,而是要言之有據、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同學們,我想強調的是,溝通是表明你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溝通是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體現,溝通也是影響他人、改變社會的重要方式。人類處在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時代,主動溝通,善於表達,將使你們得到更多的理解,獲得更大的支持,營造更佳的社會環境,從而更好地發揮才幹、成就事業。

第三,行成於篤。傅斯年先生1919年寫過一篇文章,我雖然並不完全贊同他所作的比擬,但還是想在這裏引述文中的故事。故事說,他有一天見到一位北京警犬學校的人,就問那個人,“你們訓練的狗,單是外國種呢;或是也有中國狗?”那個人回答,“單是外國種的狗。中國狗也很聰明,他的嗅覺有時竟比外國狗還要靈敏,不過太不專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羣狗打架,或者爭食物的時候,把他的使命丟開了。所以教不成材。”1984級的徐航校友有一次回學校時講到,自己的成功方程是“成功=能力×努力×運氣”,再把這個結果用時間進行積分。意思是人生是一個時間積分的過程,做事情要持之以恆。剛纔,孫曉明校友也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經歷和感悟。這些認識和感悟啓示我們,堅守自己的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比跟風趕潮流更重要,堅持坐冷板凳比什麼熱做什麼、什麼快做什麼更重要,長期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比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去做更重要。

同學們,“行勝於言”來自於1920級校友贈送母校的日晷。在日晷的背面還刻着相對應的拉丁成語“FACTA NON VERBA”。我經常帶客人去看日晷,告訴他們行勝於言是清華的校風。但經常有人告訴我,這句拉丁文的意思不僅僅是行勝於言,有人講是“行動,而不是言辭”,也有人說是“事實勝於雄辯”,還有人認爲是“觀其行而非聽其言”,甚至有人講是“行動不等於言辭”。正是對拉丁文含義的不同理解,促使我去思考行、言、思之間的關係。今天,我也建議同學們離校之前再到大禮堂前看看日晷,帶着自己對“行勝於言”,對行、言、思的辯證思考去迎接你們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經管學院博士生劉津宇,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爲博士生代表,向引導我們走向學術殿堂的老師們,向風雨同舟的同學們,向背後默默支持我們的親友們,表達最真誠的感謝和敬意。

五年來,學院默默見證着我們的成長。通過嚴格的課程與科研技能訓練,賦予我們堅實的盔甲,從而最優化人生的夏普比;同時又輔之以寬闊的舞臺,讓我們始終懷有一顆柔軟的赤子之心,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敏銳觸覺。如今科技金融風起雲涌,人工智能激動人心,這片充滿生機的星辰大海,通向未知與未來。柯潔與阿爾法狗的人機大戰以0-3宣告人類完敗後,柯潔失聲痛哭、難以釋懷;89歲的李嘉誠請阿爾法狗之父給自己上課,數次激動地站起來。這是人類對顛覆其認知的科學世界最真誠而純粹的癡迷與敬意,正是科研的魅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博士生和科研人員殫精竭慮、開拓創新、刷新人類的極限。對於經管學院的博士生而言,經濟學研究是現實世界與數理抽象的完美融合,理論模型簡潔而優美,實證證據縝密而細膩。更重要的是,經濟學研究絕非“雙腳離地”的紙上談兵,它對社會變遷和人性的特質都進行了豐富而立體的刻畫。因此,經管學院的博士生們更接地氣,更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從而也更應擁有兼濟天下、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

我相信,對於在座的博士生們而言,心中最感激的人就是恩師們。剛讀博士的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小祕密:做好了數據圖表之後存在草稿箱,故意等深夜才發送出去,妄圖今日無需再動筆,然而這些小心機每次都計劃落空,因爲不論我多晚發出,都能在兩小時內得到老師詳盡的批閱和答覆。我的合作老師們就是這樣,以數年如一日嚴謹而勤勉的科研態度深深感染着我。同樣感激的還有並肩奮鬥的同學們,印象中無數個撲簌簌下着冬雪的夜晚,我在博士生工位上加夜班,四周寂靜無聲,只聽得見隔壁輕輕敲擊鍵盤的聲音,彷彿是一種應和與共鳴。我們也很感激舜德三樓圖書館的王老太太,她每天坐在門口,能準確地叫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在我們的身後嚴肅地嘮叨着,“孩子,發A不容易啊。”……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美好的回憶,讓我覺得學術世界是有溫度的,值得以此作爲自己的職業生涯。

錢院長曾經說過,“教育絕不僅僅是培養創新人才,而守注人本身。”五年的崢嶸歲月,不僅是與科研世界的對話,也是與自己的對話,與夢想的對話。感謝經管學院,五年後的我們並沒有變得世故、浮躁和急功近利,而是更加篤定、自信而堅守夢想,具備了選擇和捍衛自己想要的生活與事業的勇氣。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最尊敬的師長也對我說,35歲之前沒有周末。我們未來面對的人生,或許比讀博士還要艱難百倍,但經歷了這段旅程,我們擁有了從容面對一切,去收穫快樂、創造幸福的能力。

同學們,博士對我們來說,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位,而是一份相伴終生的人生履歷。博士五年櫛風沐雨,今天我們戴着博士帽、穿着博士服,應當爲自己通過了這場考驗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讓我們再一次感激我們的恩師們,是你們的培養和教誨令我們終生受益。請錢院長和各位老師相信,在未來,我們不論走向何方,都會不忘初心,懷揣着身爲一個清華人、經管人的驕傲,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心懷天下,經世濟民。只願走出半生,歸來仍是清華人。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同學和親友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經雙92班的李榮莎,來自電子工程系,很榮幸能和大家分享我作爲經雙班同學的感受。

不知道同學們在收到有錢院長簽名的中英文畢業典禮邀請信的時候,在步入剛纔的畢業酒會會場的時候,有沒有像我一樣感到“高端大氣上檔次”。這種邀請了親友和重量級演講嘉賓的畢業典禮,也是經雙帶給我們的驚喜之一吧。

提起經雙,最先想到的就是週末只有一天、考試周從第16周提前開始的“難忘”回憶。《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咱們經雙人上室友不上的課、考室友不考的試,這是怎樣的好學精神!拿下每學期三四十學分的理工科同學們,擊敗偏微分和五花八門的公式定律的文科同學們,大家都扛過來了!所以“共患難”的經雙人之間有着深厚的感情。這一點在小組和非小組作業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雙人”的身份也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源, 比如經管的圖書館、職業發展中心、“與院長共品下午茶”活動、很多有影響力的講座和論壇等等。這些都讓我們對經管學院的歸屬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漲停板。

經雙三載,我遇見的不僅僅有經濟學知識,有一羣優秀的老師和同學,還有一種新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方式。

經濟學中,常用簡明的模型配以曲線和交點的圖示來解釋問題,將紛繁複雜的現象條分縷析,常常給我醍醐灌頂之感。學了三年經雙,耳濡目染,我也學會了這樣來描述情景。比如,我常常被問到,在男女比例六比一的工科院系當女生,是不是很爽呀?我就解釋說,其實女生對於院系男女比例的滿意度是一個先升後降的曲線,女生比例過少也有種種弊端。這樣,人家好像就理解了。

修讀經濟學第二學位,讓我們開拓了眼界,也拓寬了未來發展的道路。我們學着突破“文理”、“專業”的限制來考慮問題,會思考自己所在行業背後的經濟發展規律和方向,也會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去評估行業的發展前景。今年五月,經管學院還與我所在的電子工程系共同舉辦了“管理學走出商學院:管理與信息技術融合”研討會。匯通文、理、商、工,正是我們雙學位同學的優勢所在。在不同思維的碰撞和融合中,我們收穫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我自己今後的研究領域也將是電子和金融的交叉學科方向。

最後,我想特別感謝給經雙上課的老師們。週末上課的不僅有我們,還有老師們——而且老師們還不能翹課。經雙的老師們放棄了週末的休息,嚴謹負責地爲我們備課、講課。我們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你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讓每個同學都學懂、學好、並體會到經濟學之美。謝謝你們!

明年,經管學院將迎來30週年華誕。在畢業之際,祝願各位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願親愛的同學們追逐夢想,貢獻中國,影響世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