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詩詞憫農原文及解釋精品多篇

古詩詞憫農原文及解釋精品多篇

憫農 篇一

李紳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無 閒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農 夫 猶 餓 死 !

釋義 篇二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裏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憫農》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三

憫農二首·其一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註釋

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賞析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空“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衆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洞樣去聯繫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空大豐收景象裏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裏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後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翻譯 篇四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穫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憫農》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五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爲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註釋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爲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