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北京的春節習俗及特色新版多篇

北京的春節習俗及特色新版多篇

春節餐桌上的注意事項 篇一

紹興安昌:臘腸

每到年關將近,安昌人家的廊檐窗前都掛滿了臘腸。

做臘腸要選有大太陽的一天,否則臘腸不能立即風乾,會很快壞掉。豬的前腿五花肉做香腸最適合,切成1.5釐米左右的小塊,然後用母子醬油和各種自己喜歡的香料放入醃製,攪拌均勻後放上半天,下午就可以開始灌香腸了。

準備一個專門的漏斗,把肉放在漏斗中用筷子一點點戳到腸衣裏面去。灌好一截用棉線紮好,在節點上再綁一根長的棉線,供晾曬用。曬個兩、三天之後轉移到通風的地方陰乾,要吃的時候蒸一下。

餘杭倉前:掏羊鍋

羊肉是倉前人家過年請客的必備菜。掏羊鍋,簡簡單單一個“掏”字,年味就全在裏頭了。

掏羊鍋通常一鍋內置羊雜碎,用慢火長煮,是爲主菜;切好洗淨的羊肉、羊腳爪、羊頭骨、羊腎等是爲輔菜,隨時準備入鍋,架勢與“全羊席”相仿。再佐以其他葷素菜和農家的米酒,暖身暖胃又暖心。

義烏:切麻糖

義烏過春節的習俗中,“切麻糖”是少不了的。鬆脆、香甜的麻糖切好,年味也就濃了。

麻糖的做法,是先準備好爆米花、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澆上現熬的紅糖水,用木棍攪拌均勻後,倒進木框裏,用碾子用力碾平,再均勻切成段,然後將每一段切成一小片一小片。而講究一點的,還要加上一湯匙豬油,這樣切時既不粘刀,又易於成塊。

舟山:各種海味

比較名貴的黃魚、比目魚、石斑魚等會被做成大禮包來過年送禮,最多的鰻魚則被做成“風鰻”,即鰻魚乾,不用添加多餘調料,只用適量海鹽醃製,就可保留鮮美的原味。

當地還有一種特別的燒魚方法,像鰻魚等脂肪較多的魚,先取出魚子魚鰾等脂肪較多的部分,用魚自身的油來煎魚,這樣不用放一滴油,卻別有風味。

衢州龍遊:發糕

發糕是種發過酵的年糕,是龍遊每家每戶必備的年貨。

龍遊發糕配料講究,好的發糕色澤潔白如玉、切面孔細似針。因爲加入了米酒發酵,不但聞上去米香酒香撲鼻,吃起來更是甜中帶酸、糯而不粘,有助於消化,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兒童。

此外,糕與“高”諧音,對於喜歡討彩頭的老百姓而言,真是再吉利不過了。

溫州:魚餅

魚餅是溫州的傳統年貨之一,一般以東海的鮸魚、馬鮫魚等新鮮海水魚爲原料,刺少肉多爲最佳。

取魚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從魚身上刮下魚肉,一種是挑去魚刺後切片剁成魚肉泥;然後往魚肉中拌入山粉和調味料,接着像揉捏麪糰一樣,捏到魚肉彈性十足爲止。最後把魚肉做成長條的一塊一塊,往後吃法就多啦:可以清蒸切片直接吃,也可以下油鍋炸、入鍋燉等。

嘉興:燒麥

嘉興人過年有句話叫“吃燒賣,看花紙(年畫)。”

燒麥用料講究,費時費工,一般人家到過年時,纔會自己包燒麥,全家人一起擀皮、和餡,有點像北方人包餃子。蒸燒麥還要注意火候,甚至要蒸得生一點,吃起來才滿口鮮汁。

最有嘉興特色的要屬鮮肉冬筍燒麥:鮮肉當中精肉和肥肉的比例要適當,冬筍用來吊鮮,有時還會加一點蝦米或蝦肉。

寧波:紅膏嗆蟹

寧波人的年貨裏頭,總是不能少了嗆蟹。一年當中,十月份是梭子蟹最肥且價格最合適的時候,這時候老寧波就會適時買些活的雌蟹冰凍起來,留着過年的時候做紅膏嗆蟹用。

製作紅膏嗆蟹,是將水燒滾後加入鹽,比例是1斤水3兩鹽,使鹽充分融化再晾涼,一定要用煮熟的涼開水醃製,且水要沒過螃蟹:太少,蟹會腥;太多,蟹就鹹了,影響口感,吃的時候加點黃酒調味,有時候還會加點糖,鮮美異常。

台州三門:麥焦

麥焦是三門的特產,也稱“食餅筒”,類似於常見的春捲,過年少不了它。

麥焦的關鍵在於餅皮,手工做的往往更有韌性和口感,也更有傳統的味道。做餅皮特別有講究,要很快地用手把麪糊在平底鍋上抹勻,形成薄薄的一層。火候大容易焦,火候不夠餅皮又不能成形。

麥焦裏藏的東西多達十幾樣,除了一些基本的豆芽、芹菜、蛋皮絲、土豆絲,還有當地的豆麪、鹹肉絲、蟶子幹、蝦仁、墨魚乾等。將這些配料燒熟,包裹在新鮮出爐的麪餅皮內卷好,就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點心了。

臨安昌化:殺年豬

每到年關,昌化人都會殺年豬,準備過大年。

殺年豬在農村裏也算是個大事,鄉里鄉親的都會去幫忙,男人們把百來斤重的肥豬大卸八塊後,女人們則選用最好的豬肉做一桌菜:豬血和蘿蔔在鍋仔裏翻騰香氣四溢;豬肉和冬醃菜混搭鮮美爽口兼備;而“下水”都做了冷盤,有嚼頭不說,下酒正好。

金華浦江:麥餅

麥餅是浦江人的“元宵”,正月十五浦江家家戶戶都要吃麥餅,象徵團圓幸福。

浦江麥餅又大又薄,因此很考驗揉麪和燙餅的功力。要做到薄而不破,黃而不焦,韌而不硬,纔是浦江麥餅的最高境界。

浦江麥餅是用油燙的,外表脆黃,咬一口下去卻是軟軟的,餡香味鮮。

湖州:細沙羊尾

別驚訝,這個“羊尾”是湖州的一種甜食,過年過節,不少人家都會動手自己做。

細沙羊尾因外形酷似湖羊尾巴而得名。紅豆沙是其主要原料,把紅豆煮熟,沖洗過濾,加糖在熱鍋上炒,然後搓成一個個橢圓形。再取新鮮板油切片,打得薄薄的裹在橢圓形細沙的外面。接下來是打發蛋清,把先前裹好的板油細沙放進蛋清裏蘸一下,下油鍋,用小火慢炸,炸成金黃色的果子。

趁熱咬開一口就是滿嘴流淌的細沙,還有豬油融化其中,又香又甜的味道讓人垂涎。

麗水景寧:麻葉年糕

麻葉年糕是畲族同胞的傳統年貨。

傳統的麻葉年糕做法講究,它不同於其他年糕的“一蒸一打”,而是採取“一蒸二打”:先將麻葉加鹽同糯米粉一起打製,讓兩者充分糅合,接着拿去蒸熟,然後取出放入石臼繼續打製,最後用麻繩割成小塊,搓成條狀,用模子印上精美的花紋。這樣的製作方法大大增加了麻葉年糕的韌性。

麻葉年糕色澤碧綠,還散發着一股淡淡的麻葉清香。

老北京春節習俗 篇二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爲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爲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爲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竈,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擡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爲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爲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爲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北京春節有什麼習俗 篇三

1、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後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的座位上。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後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後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的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情,要向主人打個招呼。動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讚賞其手藝高超、安排周到、熱情邀請等。

2、進餐禮儀。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加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聲響,最好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時喜歡用勁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衆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3、在餐桌上表現完美。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低着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嚥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最後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在此時邀請主人以後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謝。總之,和客人、長輩等衆人一起進餐時,要使他們感到輕鬆、愉快、氣氛和諧。

老北京春節習俗 篇四

過年爲什麼叫“過年”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着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臘月初八,熬臘八粥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爲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鉢化緣,化得五穀雜糧充飢,後人爲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爲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臘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竈儀式,人們在竈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竈君爺“上天”。人們如此尊重這位竈君,是爲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後,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並且盼望着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但在屋子裏遇熱後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爲“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竈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着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爲,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彙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爲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衝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竈,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後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裏。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櫺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櫺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櫺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裏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現如今,居住在樓房裏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還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備春節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竈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爲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爲“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着過年的貨物,乾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採購的目標。燉鍋肉,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衚衕,如今香飄整棟樓房。聞着誘人的香味,就算是肚裏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爲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爲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爲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樣一說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爲,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纔算圓滿。另外,因爲老理講究七年級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說到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殺雞,不同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這天要準備雞肉外,還要準備其他的各種肉類,蔬菜等等吃食,爲的就是能準備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講究只能用公雞,因爲要取漂亮的外觀和其雄赳赳的氣派。另外,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上吃,需擺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必須是整隻放,不能切塊。

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麪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麪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麪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麪,準備正月七年級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爲七年級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麪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裏,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這是爲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捲、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

三十晚上鬧一宿

除夕和七年級是春節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於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裏面恭恭敬敬地供起來。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騰室內,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閤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春節逛廟會

北京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爲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爲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溫暖。

老北京春節的那些忌諱

1、忌說“破了”

這三十兒晚上包餃子,煮餃子,可是咱老北京家裏必不可少的節日項目之一,可是您煮餃子的時候一定要順時針的攪動,取一年順順利利之意,要是逆時針或者瞎攪和那可範忌諱。另外,萬一餃子煮的火大了,可千萬不能說“破了”,得說“掙了”,寓意着您新的一年掙錢。

2、忌“吃藥”

老輩兒們說:“七年級不吃藥,吃藥病不好。”爲的也是圖個吉利,不能新一年的開端就吃藥不是,不能預示着這一年都吃藥不是?

3、忌“掃地,倒土,潑水”

古人認爲:這地下的塵土和水是金錢的一種變現,所以七年級這一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土和潑水,那樣是散財的變現,大年七年級這麼做這一年都會散財。當然了,您要是覺得地上塵土多,還是可以適當掃掃的,但是可別傾倒出家門,在屋裏找個地兒堆着等過了七年級再倒。

4、忌“動針線”

相傳這針線呀代表龍的筋骨,七年級要是動了針線,挑了龍的筋骨,那還了得?

5、忌“打碎東西”

大年七年級的時候您要是刷碗,洗盤子或者拿點什麼玻璃的,瓷的東西可一定得小心,千萬別打碎了,咱老北京人認爲這樣破財破運,預示新的一年不吉利。萬一要是打破了東西怎麼辦呀?還真有個補救的方法,您呀,找張紅紙把這碎東西抱起來,唸叨兩句“碎碎平安”,等到初五再把碎東西扔了就行了。

6、忌動“刀剪,”忌“殺生”

七年級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什麼都得圖個吉利,您想想您要是這天動刀剪,或者殺生,那多不吉利呀,這可預示着血光之災,所以一般來說,這天什麼剪指甲呀,剁菜呀都不要進行,在三十兒的時候把要吃的東西準備好。

7、忌“不吉利的話”

春節嗎,家家戶戶都要討個吉利,不管算不算迷信,有些不吉利的字,如:“殺,死,輸,病”都是不能說的,有的家庭爲了討吉利春節期間連梨都不吃,要吃蘋果取平平安安之意。

8、忌“催人起牀”

大年七年級的時候您可別叫誰誰趕緊起牀,這樣被催促的人,會在新的一年裏總被人催促着做事情,這可不好!

9、忌“洗澡,洗衣服”

大年七年級早上不能洗澡,洗衣服,這樣會將一年的財運和財富洗掉。

北京等地過年風俗 篇五

除夕晚上傳統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爲七年級包餃子做準備,因爲七年級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因爲其節目質量下降以及其他娛樂節目增多,現在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 七年級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七年級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八年級:要祭財神,要吃“元寶湯”(餛飩)

九年級: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爲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七年級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