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三物理知識點歸納(多篇)

高三物理知識點歸納(多篇)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 篇一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對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與“隔離法”兩種。

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說貫穿着整個高中物理始終,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提、壓)與摩擦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難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別,最容易錯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個力。在受力分析過程中,特別是在“力、電、磁”綜合問題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正確,但考生往往就是因爲分析漏掉一個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個力做功,從而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大相徑庭,痛失整題分數。

還要說明的是在分析某個力發生變化時,運用的方法是數學計算法、動態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滿足一個力大小方向都不變、第二個力的大小可變而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方向都改變的情形)和極限法(注意要滿足力的單調變化情形)。

2、對摩擦力認識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因爲它具有“隱敝性”、“不定性”特點和“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而成爲所有力中最難認識、最難把握的一個力,任何一個題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難度與複雜程度將會隨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這問題可以將摩擦力各種可能情況全部包括進去,建議高三黨們從下面四個方面好好認識摩擦力: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永遠與其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裏難就難在相對運動的認識;說明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於靜摩擦力,但往往在計算時又等於靜摩擦力。還有,計算滑動摩擦力時,那個正壓力不一定等於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永遠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認識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的判斷。可以利用假設法判斷,即:假如沒有摩擦,那麼物體將向哪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得說明一下,靜摩擦力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力總是成對出現的。但它們做功卻不一定成對出現。其中一個的誤區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總是負的。無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都可能是動力。

(4)關於一對同時出現的摩擦力在做功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可能兩個都不做功。(靜摩擦力情形)

可能兩個都做負功。(如子彈打擊迎面過來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但其做功的數值不一定相等,兩功之和可能等於零(靜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於零(滑動摩擦)

也可能大於零(靜摩擦成爲動力)。

可能一個做負功一個不做功。(如,子彈打固定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不做功。(如傳送帶帶動物體情形)

(建議結合討論“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對彈簧中的彈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彈簧或彈性繩,由於會發生形變,就會出現其彈力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形變不能發生突變(細繩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變),所以在利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瞬間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

還有,在彈性勢能與其他機械能轉化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恆定律以及物體落到豎直的彈簧上時,其動態過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 篇二

一、分子動理論

1、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兩種模型,固體與液體分子通常用球體模型,氣體分子通常用立方體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徑:數量級是10-10m;

②分子質量:數量級是10-26kg;

③測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加德羅常數

任何物質所含有的粒子數,NA=6.02×1023mol-1

2、分子熱運動

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

(1)擴散現象

相互接觸的不同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可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進行。

(2)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的無規則運動,微粒越小,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顯著。

3、分子力

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總是斥力變化得較快。

二、內能

1、分子平均動能

(1)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

(2)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

由分子間相對位置決定的能,在宏觀上分子勢能與物體體積有關,在微觀上與分子間的距離有關。

3、物體的內能

(1)內能:物體中所有分子的熱運動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2)決定因素:溫度、體積和物質的量。

三、溫度

1、意義:宏觀上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標誌物體中分子平均動能的大小)。

2、兩種溫標

(1)攝氏溫標t:單位℃,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冰點作爲0℃,沸點作爲100℃,在0℃~100℃之間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熱力學溫標T:單位K,把-273.15℃作爲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熱差別來說,兩種溫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點不同,所以二者關係式爲T=t+273.15.

(4)絕對零度(0K),是低溫極限,只能接近不能達到,所以熱力學溫度無負值。

高三物理知識點歸納 篇三

1、分子動理論

(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直徑的數量級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①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可以彼此進入對方中去。溫度越高,擴散越快。②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微小顆粒的無規則運動,是液體分子對微小顆粒撞擊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體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的宏觀反映。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分子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間同時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但斥力的變化比引力的變化快,實際表現出來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體的內能

(1)分子動能:做熱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在熱現象的研究中,單個分子的動能是無研究意義的,重要的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叫做分子勢能。分子勢能隨着物體的體積變化而變化。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爲引力時,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爲斥力時,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對實際氣體來說,體積增大,分子勢能增加;體積縮小,分子勢能減小。

(3)物體的內能:物體裏所有的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任何物體都有內能,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4)物體的內能和機械能有着本質的區別。物體具有內能的同時可以具有機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機械能。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做功:其本質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內能之間的相互轉化。(2)熱傳遞:其本質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

(3)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質的區別。

4、★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

5★。熱力學第一定律

(1)內容:物體內能的增量(ΔU)等於外界對物體做的功(W)和物體吸收的熱量(Q)的總和。

(2)表達式:W+Q=ΔU

(3)符號法則:外界對物體做功,W取正值,物體對外界做功,W取負值;物體吸收熱量,Q取正值,物體放出熱量,Q取負值;物體內能增加,ΔU取正值,物體內能減少,ΔU取負值。

6、熱力學第二定律

(1)熱傳導的方向性

熱傳遞的過程是有方向性的,熱量會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而不會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給高溫物體。

(2)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常見表述

①不可能使熱量由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②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並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3)永動機不可能製成

①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卻可以源源不斷地對外做功,這種機器被稱爲第一類永動機,這種永動機是不可能製造成的,它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②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沒有冷凝器,只有單一熱源,並從這個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可以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的熱機叫做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它雖然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但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7、氣體的狀態參量

(1)溫度:宏觀上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兩種溫標的換算關係:T=(t+273)K。

絕對零度爲-273.15℃,它是低溫的極限,只能接近不能達到。

(2)氣體的體積:氣體的體積不是氣體分子自身體積的總和,而是指大量氣體分子所能達到的整個空間的體積。封閉在容器內的氣體,其體積等於容器的容積。

(3)氣體的壓強:氣體作用在器壁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器壁單位面積上受到氣體分子的總衝量。

①產生原因:大量氣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碰撞器壁,形成對器壁各處均勻的持續的壓力。

②決定因素:一定氣體的壓強大小,微觀上決定於分子的運動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觀上決定於氣體的溫度和體積。

(4)對於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PV/T=恆量

8、氣體分子運動的特點

(1)氣體分子間有很大的空隙。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分子直徑的10倍。

(2)氣體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可以把氣體分子看作沒有相互作用的質點。

(3)氣體分子運動的速率很大,常溫下大多數氣體分子的速率都達到數百米每秒。離這個數值越遠,分子數越少,表現出“中間多,兩頭少”的統計分佈規律。

高三物理知識點梳理 篇四

一、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種經驗

當一列鳴着汽笛的火車經過某觀察者時,他會發現火車汽笛的聲調由高變低。爲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爲聲調的高低是由聲波振動頻率的不同決定的,如果頻率高,聲調聽起來就高;反之聲調聽起來就低。這種現象稱爲多普勒效應,它是用發現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和物理家。他於1842年首先發現了這種效應。爲了理解這一現象,就需要考察火車以恆定速度駛近時,汽笛發出的聲波在傳播時的規律。其結果是聲波的波長縮短,好象波被壓縮了。因此,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傳播的波數就增加了,這就是觀察者爲什麼會感受到聲調變高的原因;相反,當火車駛向遠方時,聲波的波長變大,好象波被拉伸了。因此,聲音聽起來就顯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其中vs爲波源相對於介質的速度,v0爲觀察者相對於介質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頻率,u表示波在靜止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當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v0取正號;當觀察者背離波源(即順着波源)運動時,v0取負號。當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vs前面取負號;前波源背離觀察者運動時vs取正號。從上式易知,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靠近時,f1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遠離時。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應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爲多普勒-斐索效應。因爲法國物理學家斐索(1819-1896)於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恆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恆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處在於,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如果恆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爲紅移;如果恆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爲藍移。

三、光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雲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雲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據光普紅移總結出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r成正比,即v=Hr,H爲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和後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一直在膨脹,物質密度一直在變小。由此推知,宇宙結構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w)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天文學家稱爲宇宙的標準模型。

多普勒-斐索效應使人們對距地球任意遠的天體的運動的研究成爲可能,這隻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頻譜就行了。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W.哈金斯用這種辦法測量了天狼星的視向速度(即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km/s的速度值。

高三物理知識點整理 篇五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爲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着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杆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進行計算,其中FN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②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max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5、物體的受力分析

(1)確定所研究的物體,分析周圍物體對它產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該物體施於其他物體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爲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2)按“性質力”的順序分析。即按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順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混淆重複分析。

(3)如果有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先假設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體會發生怎樣的運動,然後審查這個力應在什麼方向,對象才能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

6、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2)力合成與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

(3)力的合成: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點的兩個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範圍爲:|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爲逆運算)。

在實際問題中,通常將已知力按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爲方便某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中都採用正交分解法。

7、共點力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相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叫平衡狀態,是加速度等於零的狀態。

(3)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爲零,即∑F=0,若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問題,則平衡條件應爲:∑Fx=0,∑Fy=0。

(4)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隔離法、整體法、圖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