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月光曲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月光曲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月光曲》教學實錄 篇一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讀了課文有哪些感受?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開始自由讀文,教師同時播放輕音樂,創設愉快、輕鬆的氛圍。)

師:剛纔大家讀得很認真,思考得也很專心,老師再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說給自己聽聽,一邊說說,一邊改改,組織好語言。

(生自言自語,說、思、改相結合。)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課文的感受與小組同學分享分享。

(生開始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巡視。)

師:誰願意說給全班同學聽?想說就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貝多芬真了不起,無意之間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麼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爲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爲什麼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的感受嗎?

生:剛纔我們幾個人覺得,這裏不僅靜,更使人覺得很美。你看,“幽靜”是說周圍大環境靜,而在靜中又有鋼琴聲叮叮咚咚地傳來,多美呀。

師:其他同學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應。)

師:那好,就先來試着讀一讀這幾句話吧,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可以自己讀,也可以自由組合讀。

生讀課文,教師巡視,然後指讀這幾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麼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爲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爲什麼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剛纔我們幾個人覺得,這裏不僅靜,句。

生:我覺得在讀“幽靜”時語氣稍輕一點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讀讀。

(生讀文,教師請其他學生輕合雙目體會。)

師:他哪兒讀得好,爲什麼?

生:把靜讀出來了。

生:不只有靜的感覺,“幽靜的感覺要比“靜”的感覺更美。

師:那“幽靜”究竟比靜美在哪裏?

生:美在“幽上。

師:爲什麼?

(此時生語塞。)

師:來,還是讓我們來問問工具書吧。

(生查工具書理解“幽”字。)

生:老師,“幽”有深遠、僻靜、光線暗的意思,更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

師:在這種環境裏,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會怎樣?

生:心情舒暢。

生:真美,感覺很好。

生:又靜又美。

生:有安閒的感覺。

生:說“悠然”會感到更好些。

師:如果你是貝多芬,此時心中會有什麼感受?(生急於發言,師笑着引導說)先不急,再讀讀課文,把靜、美、悠然安閒的感受綜合起來,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文,深入體會。)

生:假如我是貝多芬,四周環境這麼靜,我會覺得很悠閒。

生:貝多芬在幽靜的路上散步,突然聽到自己寫的曲子,心中一定會想,這是誰彈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師:是啊,貝多芬被靜寂中那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了過去,後來怎樣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貝多芬聽到了茅屋裏的對話,我覺得他一定很高興,因爲有人特別想聽他彈鋼琴曲。

師: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先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彈那該多好啊!”幾句,然後講原因)我覺得這一句能體現出盲姑娘特別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說得很好,不過大家覺得有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呀?

(生笑,一部分搖頭表示沒有,其他學生大多相互議論。有三、五人舉手要發表意見,師請其中一個女生髮言,學生表示剛纔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

師:那好,你來試試可以嗎?

(生重複讀這幾句,師請其他學生注意聽,看看哪兒讀得值得自己學習,爲什麼。)

生:我覺得他“那該多好呀”幾個字讀得好,有“特別想”的感覺。

生:她“多”字讀得好,突出了“特別想”。

師:那好,請大家取長補短,自己讀讀這幾句,讀出自己心中“特別想”的感覺來。

(生開始自讀體會,教師在巡視時也捧書自讀,與學生共同分享。)

師:在這兒大家還有其他感受嗎?

生:我還感到窮兄妹倆人間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動。

生:我想貝多芬也會深受感動的。

生:對,因爲貝多芬也深受感動,所以他推門進了茅屋,而且還爲盲姑娘彈起曲子來。

生:我還覺得貝多芬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

師:看來同學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了。那當貝多芬進入茅屋後,又使我們有什麼感受呢?來,讓我們先靜下心來,默讀瀏覽一下這一部分,再組織組織語言。

(生默讀瀏覽,教師巡視。)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之後非常激動。

師:你能讀讀嗎?

(生讀“彈得多純熟………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師:誰來說說她哪兒讀得值得你學習?

生:她“入了神”三個字讀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讀兩個“多“字時再輕一點就好了。

師:爲什麼?

生:我說不好。

師:那我來讀讀這一處好嗎?大家聽一聽,體會體會。

(師範讀,故意誇大兩個多字的語氣,顯得很做作。)

生:老師,我覺得您讀得不好,有點假。

生:對,那兩個“多”字,讀得太過火。

(大多數學生笑了,表示贊同。)

師:好,那你們讀讀,看看怎樣讀好。

(生開始自由朗讀,體會。)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有5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開始讀,教師示意輪流讀,並要求其他人評議。)

生:我覺得他們讀得很熟,但xx同學讀得有點不自然。

生:我認爲xx同學的停頓不夠,不能很好地表達感情。

生:我認爲不是隻有停頓才能表達感情,有時反而要讀得快一點兒。

生:我認爲讀得自然點兒,讀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頓多少並不重要。

(還有部分沒有發言的學生在座位上互相議論,各抒己見。)

師:(示意大家安靜)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讀出了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爲每個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讀出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們怎麼能強求一致呢,你們說呢?

生:老師,我還覺得要是把兩個”多”字與兩個“您”字讀得再有些激動的感覺就更好了。

生:我補充,除了激動,還有點驚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師:是嗎,來,大家輕聲讀讀,體會體會。

(生自讀,體會。)

師:這一句裏除了這兩個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激動、出乎意料來?大家仔細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生默讀,發現。)

生:哦,老師,這裏連着用了兩個感嘆號。

生:對,句子最後用了問號。

(其他學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師:噢,看來標點符號也能表達人的情感呀。那讓我們趕快再讀一讀這幾句,來加深體會吧。

(生急於讀,讀得認真、投入。)

師:貝多芬被當時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於是他又坐在鋼琴前爲盲姑娘彈起第二支曲子來,這時又使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用心與他交流吧,下課。

【評析】

一、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於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關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是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王曉宇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像、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二、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麼和諧、自然、愉悅,這源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 “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侷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爲”。這一教學片斷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月光曲》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二

教學目的

1、將音樂融入語文課堂,藉助音樂形象解決語言文字。抓重點詞句,感受課文描繪的美好意境,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美讀訓練。

2、嘗試探究性、創造性閱讀,激發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情境。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

1、同學們,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共渡這短暫的四十分鐘。今天,老師帶來一件禮物送給你們,請同學們靜靜地欣賞。(播放:月光曲)

2、聽了這首曲子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點擊課件 傳說它是貝多芬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即興創作的。

3、今天,我們一起繼續學習第26課《月光曲》。請同學們找出描寫《月光曲》情景的段落。

二、直視課題,重點研讀第9自然段。 (讀中悟,讀中體會)

1、學生自讀,體會其中的意境。

2、指名學生讀。

現在,老師請一名同學來讀這一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

3、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悟。

(1)現在,請聽老師朗讀,大家一邊聽一邊體味其中情景的變

化。

(2)學生彙報: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現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過了微雲,最後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風起浪涌。

(3)這些變化情景源於什麼?(源於貝多芬所彈奏的曲子的曲調的變化。)

(4)你能通過自己的理解談談曲調的變化嗎?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屏幕,自己領悟曲調的變化。

3、教師指導朗讀

根據曲調的變化,在朗讀的時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讀得徐緩、抒情些,隨着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節奏越來越快,這時語調就應該慢慢高昂起來。

4、學生朗讀

(1)請同學們根據你理解自由地練習朗讀。(教師巡視並指導)

(2)請同學們齊讀該段。要求:讀出情景的變化,意境的美。

5、你們讀得真棒,聽着你們的朗讀我已經陶醉了。看來貝多芬先生彈的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

難怪,皮鞋匠在聽着貝多芬先生的琴聲時,眼前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的妹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洶涌的大海。)

6、請同學們再聽第9自然的朗讀,思考。

三、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情感。

1.過渡:這麼美妙的曲子,讓人陶醉,學到這兒,我不禁產生了疑問:貝多芬爲什麼會彈出這麼美妙的曲子,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創作出這麼美妙的樂曲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讀讀,從文中的重點語句中找出來。

2.創造性地閱讀。(要求:先自讀自悟,再前後桌4人一小組進行討論。)

3.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調整,隨機點撥。)

四、作業佈置

1、背誦第9自然段,抄寫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2、收集並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

3、有條件的,聽一聽《月光奏鳴曲》。

五、結束

月光曲教學實錄 篇三

課前交流

師:穿了新校服了,心裏有什麼感受?

生:很精神

生:很愉快

師:校服的胸前有個圖案,那是什麼?

生:學校的標誌,校標。

師:上面的圖案代表什麼?

生(搖頭)

師:上面是兩顆心的圖形,代表我們老師的追求——追求和你們“心心相印”。我看我們今天的課堂上能不能心心相印?

教學過程:

師:今天,何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一篇新的課文,誰來讀讀課題。

生讀

師:聲音響亮、清楚

師:《月光曲》是這篇課文的名字,也是貝多芬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的名字。把它當作樂曲的名字,再來讀讀。

生讀

師:讀得有旋律了,讀得美了。音樂是美的東西。

師:讀這個名字,你猜猜《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

生:優美的曲子

生:我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生:應該是舒緩的曲子。

師:讀了《月光曲》這篇文章,又猜了曲子,現在你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生(異口同聲):聽《月光曲》

師:如果是音樂課,我一定先讓你們聽一聽,可我們是語文課,語文課聽音樂首先要從課文中聽,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這叫語文能力。打開書,瀏覽課文,從哪兒能聽出《月光曲》的旋律?

生:我從第九小節聽出來的?

師:讀第九小節,你從中聽出了怎樣的旋律?自由讀

生讀

師:你從中聽到了《月光曲》剛開始是怎樣的旋律?

生:平和的

生:優美的

生:舒緩的

師:你從哪兒聽出來的?讀出它的優美、舒緩。

生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

師:“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烏雲。”你聽出了《月光曲》有什麼變化?

生:旋律越來越高,有了變化

師:再後來你聽到了怎樣的旋律?

生:激越的

生:高昂的《月光曲》

生:激動人心的

師:你從哪兒聽到的?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可惜讀錯了一個字,聽出來了麼?讀書應該字字入目。

生:“一個連一個”讀成了“一個連着一個”

師:再讀

生齊讀

師:從第九小節聽出了《月光曲》先是舒緩、恬靜的,後來逐漸升高有了起伏,再後來變得高昂激越起來。我們把第九小節完整地讀一讀。誰來讀一讀,讓我們聽出旋律的變化。

生讀(很有感情)

師:聽出了旋律,聽出了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聽一聽真正的《月光曲》。“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

播放《月光曲》,介紹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

師:我看到了有的同學笑了,爲什麼笑了?

生:聽到的跟我們猜的是一樣的。

師:說明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從文字當中就能聽出音樂來!

師:音樂的旋律是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的,那麼《月光曲》中包含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過程中去。

讀第二小節,你聽出了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讀。

師:你們劃一劃,你們聽出了貝多芬怎樣的心情?體會到了嗎?

生:我覺得心情很放鬆

生:我認爲他的心情很平靜。

師:除了輕鬆,除了平靜還有什麼?

生:我覺得他很欣慰,因爲有人正在彈他的曲子。

師:你叫什麼?

生:我叫朱心成

師:朱心成你真了不起。

生:我還聽出了他的高興。

生:我聽出了他的愉悅。

師:他當然要感到了欣慰和愉快。因爲在這僻靜的小鎮上還有人彈他的曲子。帶着愉快、欣慰,他走近了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有句俗語叫“彈琴知音,談話知心”,讀第三小節,你能知道他們的心嗎?你們來讀一讀。

生:我知道那個姑娘很想彈好這個曲子。

師:你還聽出了什麼?

生:這個姑娘特別想聽聽貝多芬彈曲子。

師:你還聽出了什麼?

生:聽出了他無奈。

生:聽出了他的哥哥的難過,因爲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

師:你來讀讀。

生:我還聽出了姑娘的沮喪心情。

師:爲什麼?

生:因爲聽不到

生:我聽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

師:你叫什麼名字?

生:張洪民

師:張洪民厲害,他從談話中聽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爲什麼?

生:姑娘很想聽貝多芬演奏,但哥哥買不起門票,妹妹不想讓哥哥難過,所以說是“隨便說說罷了”。

師:多懂事的姑娘啊!

師:我們先談到這兒。你猜猜屋外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很想進去給他們彈。

師:是的,貝多芬很同情他們,也很想進去給他們彈,於是他走了進去,他又看到了什麼?心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生讀:茅房裏……

師(打斷):這個名字不好聽,再讀讀

生:茅屋裏……

師:這就對了。

生:我認爲貝多芬應該是非常感動,因爲他聽到了小路上有人彈他的曲子,後來看到這個姑娘眼睛瞎了,又這麼愛好音樂,他肯定感動。

師:他決定進去彈這首曲子,滿足他們的願望。可事情的結果是,他彈完了一首,又彈了一首,你知道爲什麼嗎?我們來讀讀這三段。(大屏幕展示)

師:有體會了嗎?

生:因爲貝多芬發現這個姑娘是個懂音樂的姑娘。

生:他聽到了這個姑娘是他的知音。她聽得很入神。

師:聽得入神,就是他的知音嗎?

生:她聽出了這是貝多芬彈的。

師:還從哪兒聽出了姑娘就是貝多芬的知音。

生:聽出了他彈得還熟,感情多深哪,聽出了這就是貝多芬,所以……

師:一首曲子彈得熟不熟你能不能聽出來?

生:能。

師:一首曲子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生搖頭不語

師:有句話叫知音難求,課前查閱了貝多芬的資料,瞭解貝多芬的性格嗎?誰來說說?

生:貝多芬是個心情沉悶的人

生:不太有人願意和他交往

生:脾氣很古怪,性子急

師:貝多芬性格狂躁,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交朋友,沒有人瞭解的心,但他在這兒,卻遇到了懂得他音樂、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嘗不是喜出望外、激動萬分呢?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範讀第八小節。

師: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卻照不進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愛貝多芬的音樂,懂得他的音樂中的情感,卻很難欣賞到他的演奏;面對這知音,面對這如水的月光,此景此情觸動了貝多芬的情思,觸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這情思,這靈感,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

(畫面隱去,只有音樂,師生同賞)

師:誰來在《月光曲》的伴奏下讀讀這一段文字(第九小節)。

生讀(非常有感情,學生鼓掌)

師:讀得真好,“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中“似的”讀“shì”。

師:英國有一句諺語叫“音樂是耳朵的眼睛”,開始我不明白,讀了《月光曲》我懂了,《月光曲》給了盲姑娘的耳朵一雙眼睛,一雙心靈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我們一起來讀。

生讀“她彷彿也看到了……”

師:一首名曲就這樣誕生了,我們再來讀一讀最後一段

生讀

師:他飛奔回客店,把這首曲子記錄了下來。你從“飛奔”中體會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他很激動

生:他很着急

生:他很欣喜

師:一種喜遇知音的欣喜,一種創作成功的激動,一種靈感閃現的激動。這就是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生讀:(屏幕出示:貝多芬說:我的藝術應當只爲貧苦人……)

師:這個故事最打動人的就是:情感,是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真摯的情感。因爲這個傳說,我們聽《月光曲》,聽的是曲,體味的是情。像這類情感性的文章,我們就要這樣一步步去讀,一步步細細地品味!

(屏幕出示: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

音樂·情感·聯想──《月光曲》教學實錄 篇四

一、課前聊音樂

師:同學們,今天一踏進電化教室來上課,有沒有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生1:教室裏來了很多老師聽課。

師:其他同學想來說一說嗎?

生2:教室裏播放着音樂。

師:其他同學發現了嗎?

板書:

音樂

生:發現了!

師:聽着音樂的旋律走進教室來上課,同學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3:我的心情很高興。

生4:我覺得心裏很舒暢。

生5:我覺得心裏很平靜。

師:音樂可以使人心靈愉悅。同學們平時都聽些什麼音樂呀?

生:略。

師:那麼同學們聽了音樂後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略。

(點評:從課前讓學生聽着音樂走進教室上課,到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聊自己喜歡的音樂及聽音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因爲有了音樂而異常興奮,學生的興趣因爲自己喜歡而充分投入。在這樣一種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會有絲毫的緊張和壓抑,他們覺得他們只是在聊天,聊音樂,也欣賞音樂。事實上,聽完了整堂課你會發現,孩子們真的只是在聊音樂和欣賞音樂。)

二、引入新課

師:我發現,同學們都挺喜歡聽音樂的,而且聽音樂後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齊讀課題。

師: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關於月光曲的美麗傳說。有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傳說講給大家聽呢?

生1:略。

師:講的真不錯。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樂曲就誕生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學們,你們覺得月光曲會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呢?

生2: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靜的曲子。

生3: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生4: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生5: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師:我發現,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這堂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讀中感悟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8、9、10三個小節。要求把字音讀準了,語句讀通順了。生讀課文,師巡視。

師:哪些同學已經會讀了,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指名學生讀。)

師:其他同學也想來讀一讀嗎?可以從這三個小節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讀一讀。喜歡讀幾遍就讀幾遍。

(生讀,師巡視。)

師:誰願意把你喜歡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呢?其他同學認真聽,待會請你當小評委。師指名讀。

師:哪位小評委願意來評一評呢?

(師指名評。)

師:評的真好。你能讀得更美嗎?

師:你讀得也挺不錯的。哪些小勇士願意來挑戰他?師指名讀。

師:多美的意境呀!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茅屋裏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四周是那麼幽靜。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貝多芬手撫琴鍵,彈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學想不想也讀讀這一小節呀!

(生齊讀。)

師:其他同學呢?你喜歡哪一小節呢?也來讀一讀。

(師指名讀。)

師:這一小節這麼長,你能讀的這麼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學也能來讀一讀嗎?

(師指名讀。)

師:同學們,在這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師指名讀。)

師:老師和你一樣,也覺得這一段文字特別美。其他同學也想讀讀嗎,能不能把你們的感受也讀出來呢?自己先在下面試一試。

(生自由讀。)

師: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

(指名讀。)

師: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師: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

(師指名讀。)

師:聽你讀,老師也彷彿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該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爲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師: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起來欣賞一下。

生:想。

師:大家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

板書:

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師: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師:聽着這麼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師:哪位小勇士先來?

師指名答。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願意來說一說呀?

師: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師:聽着你的描繪,老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美好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纔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師:老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可以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可以。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師: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師:聽了這麼美的音樂,讀了這麼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着的呢?可以聯繫上節課的內容來談一談。

板書:

情感

生:略。

師:是啊,所以美好的音樂都寄予着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爲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爲止,老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並不是憑空來自於老師的講解,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己豐富的聯想;並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獲得了思想的啓迪,享受着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

六、聯想起飛

師:好,學到這兒,老師相信同學們對音樂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想聽嗎?

生:想。

師:好的,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用心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可以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同的哦!

(打開頁面,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師:聽着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以“我靜靜地聽着,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生: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師: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繪的畫面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們都在敲鑼打鼓的慶祝新年。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吃年夜飯,有的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很高興。

師:你的畫面又有人又有物,還有聲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歡度潑水節,人們你潑我,我潑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師:真不錯,你的描繪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來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夥子們正圍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彷彿也來到了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跳起了舞。

師:聽你這麼一說,我的眼前也彷彿浮現了那樣美好的畫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過新年的時候,人們在舞龍燈,舞獅子,鞭炮聲震耳欲聾,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師:多麼熱鬧的新年呀。老師彷彿也感受到了那分快樂了,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爲我們帶來了這麼喜慶的畫面。

……

師:聽同學們這麼一讀,老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師:課後,同學們可以對自己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

(點評:聽着學生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發言,我真的很激動。沒想到學生對一段他們並不熟悉的音樂會理解得這麼準確,感悟得這麼深刻。我覺得當我們的教學觸動了學生心靈的時候,他們封存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沉睡的潛能被喚醒了;他們幽閉的心智被開啓了;他們囚禁的情愫被放飛了。這是令人多麼震撼和鼓舞的課堂啊! )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聽了一段音樂,並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愉悅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後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的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月光曲》教學實錄 2份 篇五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案例教學中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探究,嘗試“讀通——讀懂 ——讀好”的閱讀全過程。從音樂的角度切入,拓寬語言文字理解的視野,使學生感受“研究朗讀”的樂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把握” 的能力、通過反覆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居高臨下抓住文章重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羣衆的人格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鋼琴曲《月光曲》。

1、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利用實物投影)。

2、師:今天,我們就從語文的角度對《月光曲》作進一步的研究。(板書課題)

3、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讀暢。(提倡使用工具書)

2、學生自由交流讀後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暢說欲言。

3、確定小組研究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讀懂)

1、學生自由讀課文。(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課本上圈畫。)

2、小組內交流課題的研究情況。(教師巡視,參與各小組的研究與交流。)

3、小組展示研究結果:

在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並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形成人人積極參與、個個能夠評判的濃厚學習氛圍。

(1)《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創作出來的?

通過抓住貝多芬“夜晚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琴聲”、“看到窮兄妹倆酷愛音樂”、“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等要點,讓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愛心,感悟抓住要點進行閱讀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

教師隨機點撥:是通過什麼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學生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體會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並試着讀出這種變化。

(3)《月光曲》爲什麼能成爲世界著名的鋼琴曲?

引導學生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嘗試歸納、總結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四、感情朗讀(讀好)

1、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自己試着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後再讀給同學們聽。(讀後啓發學生說一說爲什麼這樣讀,集體評議讀得怎麼樣。)

2、同桌合作:一人讀,另一名同學根據內容配上彈琴的動作,通過動作表現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過程。

3、播放《月光曲》錄音,論證曲調的理解,隨樂曲進行朗讀訓練。

4、試着背誦課文的最後三個自然段。

五、課堂練習(擴展)

1、聽着美妙的琴聲,你想到了什麼?

2、按照本課學到的研究閱讀的方法,自己選取一篇文章閱讀。

[教學反思]

本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老師由“教”,轉變爲“導”,學生由過去的“聽”,轉變爲自主“學”,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在“讀中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這篇教學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通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二、讀中入境 ,自讀感悟

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音樂·情感·聯想──《月光曲》教學實錄 篇六

一、導入

師:關於描寫月光的詞語你知道幾個?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潔

生3:月光如水

生4:《靜夜思》這首詩中也寫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師板書課題。

師: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們要學的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關。請同學們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貝多芬曾經這樣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他與一對窮兄妺之間的故事,描述了他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麼問題?

生1:文章寫了他與窮兄妺倆的一件什麼事?

生2: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生3:貝多芬在這首曲子裏要表達自己的什麼感受?

生4:他的這種感受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生5: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爲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師:同學們很善於動腦筋,下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體會到什麼,有什麼疑問?

生自由讀。

師:讀了文章之後你有什麼感受,誰來談一談?

生1: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窮,她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3: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對窮人有同情心。

生4: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倆都陶醉了。

生5:我有個問題:“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爲什麼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再爲她彈一曲呀?

師:問得好,真會動腦筋!

生6:我也有個問題,貝多芬爲什麼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纔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和體驗,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在於自我主體的發揮以及得到他人的賞識。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生7:老師,我知道爲什麼?

師:請講。

生7:這首曲子是他現想出來的,

師:這叫即興創作。

生7:對,他即興創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纔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生8:他爲什麼能夠即興創作?

師:也就是說是什麼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呢?問得太好了,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現在咱們就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這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了現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問題是教學的生命,只有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構成了有生命的教學。]

三、分節細讀,探究貝多芬創作靈感的產生

師: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文章的第二小節,仔細體會一下貝多芬的心情。

生讀。

師:從“幽靜”一詞能想像到什麼?

生: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師: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生1: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他肯定很驚訝,很好奇,這麼一個小鎮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他是誰呀?

生3:彈得斷斷續續的,肯定不熟悉,有沒有人教他?

師:體會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師:接下去讀第三小節,繼續體會他的感情。

生讀。

師: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生1:姑娘渴望能親耳聽一聽貝多芬是怎麼彈的。

生2:兄妺倆相互體貼。從哥哥的話中我體會到他很傷心,因爲他不能滿足妺妺的心願。妺妺感覺到了,就連忙安慰他,說自己不過是隨便說說罷罷了,實際上她非常渴望能聽到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畫龍點睛"式的一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爲他們做些什麼?

[換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

生:很激動,我會進去爲他們彈奏一曲。

師: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質和她對音樂的熱愛,讓貝多芬爲之激動,正你們所想,他推門進去要爲這位盲姑娘彈奏一曲,滿足她的心願。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五、六三個小節。

生讀。

師:“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生1:盲姑娘覺得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麼好。

生2:從兩個歎號可以看出盲姑娘聽到貝多芬演奏的音樂太激動了。

師:理解得好!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藉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

師:此時對貝多芬來說,告訴對方自己是誰並不重要,他只想——

生:爲姑娘再彈奏一曲。

師:是的,他想爲姑娘再彈奏一曲,以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彈一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情況呢?請讀課文第八小節。

生讀。

[此環節,教師牽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來設計教學進程,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哪怕是脫離的文本的內容與價值,教師也不必緊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導向是先順其發展,再策略的迂迴,這樣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四、體會月光曲的內容

師:藉着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動的貝多芬開始即興彈奏了,他的琴聲帶給這對窮兄妹什麼感受呢?練習讀課文的第九小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再重點練習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的變化。

生練讀,指名讀,師範讀,生再讀。

師:同學們讀這幾句話,語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你能想像到樂曲的旋律嗎?

生:樂曲的旋律也應當由輕而重,由緩而急。

[以讀爲主,是閱讀教學遵循的規律。要體會出情感,帶着情感讀。讀要有指導,要讀出問題,讀出語感。]

師:能由樂曲的旋律想像到貝多芬彈奏時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嗎?誰來表演表演。

生表演,開始動作優雅舒展,面帶微笑,後來動作迅速而有力,整個身體都晃動起來。(衆笑)

師:演得好。能由此領會到貝多芬賦予樂曲的情感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貝多芬表達的正是自己見到盲姑娘前後的感情。

師:真聰明!結合貝多芬見到盲姑娘前後的情感變化再來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

生再讀。

五、巧設情境,說寫訓練

師:月光曲多美啊!請同學們讀最後一小節。

(生讀)

師:聯繫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麼意思。

生:從“甦醒”一詞我覺得“陶醉”是說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貝多芬走都沒有發覺。

師:真會動腦筋。等他們醒來之後,兄妹倆會交談些什麼?前後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

(生討論)

表演過程略

[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動作把內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的行爲就更好了。]

六:作業:

1、蒐集《月光曲》,認真地欣賞欣賞。

2、練習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貝多芬傳》

[聯繫課文內容,延伸到課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我們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還要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目的是促進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外的拓展要注意與課文建立密切的聯繫,不要任意增加閱讀內容。]

板書設計:

(好奇) 聽到琴聲————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輕柔、舒展

(感動) 兄妹對話————進屋演奏 月下海嘯圖——急促、劇烈

(激動) 巧遇知音————再彈一曲

課前準備:

板書課題,課件打開:月光下的大海,貝多芬的照片。

放音樂《致愛麗斯》

課前準備: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聊幾句好嗎?剛纔有一首優美的曲子,你們聽到過嗎?

生:聽到過。

師:那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嗎?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覺得他很聰明啊,他是想當然的認爲是月光曲,因爲今天我們學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嗎?

生:獻給愛麗斯

師:對,我覺得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據我所知,是《致愛麗斯》也就是獻給愛麗斯的意思那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你們知道嗎?

生:貝多芬

師:想當然啊,因爲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貝多芬的《月光曲》,你們對貝多芬有哪些瞭解?你簡單地講一講。

生:我知道貝多芬被稱爲樂聖。

師:因爲貝多芬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方說我們古代有一位詩人,叫詩聖,是誰啊?

生:李白

師:那叫詩仙,詩聖是

生:杜甫

師:還有哪些瞭解?

生:就是貝多芬學音樂並不自願學的,而是他父親逼着他學的。

師:是這樣的,其實貝多芬從小本來就很喜歡音樂,只是他的父親太

生:刻苦了,

師:太刻苦以至於有點殘酷了。

生:我知道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其中有幾首曲子流傳至今,例如《命運》,《田園》等,經久不衰。

師:這位同學說話很嚴密,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但是他用音樂贏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終年57歲,

師:哦,你瞭解到這一點,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上網查的,和看書看的。

師:兩條途徑,利用上網查資料,挺便捷的。

生:我還知道貝多芬8歲登臺演出。

師:說明他很有音樂天賦,8歲呀,不簡單。

生:我還知道貝多芬到了晚年失聰了。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上網查的

師:恩,其實課後資料袋也寫着呢,說明他生活坎坷。同學們,對於一個音樂藝術家來說,失去了聽力幾乎等於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說什麼嗎?但是

生:但是貝多芬用他自己的頑強的毅力,不斷的努力,贏得了更多的觀衆,逾越自己音樂上的最高峯

師:說得多好啊,貝多芬之所以能成爲音樂家不僅僅因爲他有天賦,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堅強,我們初步瞭解了貝多花,我們開始上課好嗎?

生:好

師:上課

生:老師好

老師:請坐。剛纔我們已經瞭解貝多芬是一位非常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爲我們留下了許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家已經預習了,對吧。

生:對

師:我們先來聽寫一組詞語,請大家準備好。(生準備)哪位同學願意到黑板上來聽寫,有嗎?好,那位女同學,在黑板上寫字可以稍微把字寫大一點。

1,聽寫詞語

師: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請寫下(傳說),這個傳說啊,講的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第二個詞語(譜寫),一筆一畫工整有力。下面聽寫一組詞語,注意幾個詞語的筆畫,先聽後寫

一組詞語:盲姑娘,蠟燭,琴鍵。

師:這組詞語裏面,盲,蠟,鍵,都是生字。(生寫)

師:行,同學們擡起頭來,和這位同學一起看,寫的對嗎?

生:對

師:寫的時候注意這個蠟字,很多同學誤認爲它跟“燭”一樣是火字旁,其實是蟲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動植物的油。這個鍵他寫對了,但我觀察了一下,筆順不是很正確,左中右結構。最後寫“建之”,明白嗎?

生:明白

師:最後一個詞“清幽”

學生寫

老師:同學們,你們覺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樣的月光?

生:就像輕紗鋪在地上一樣,非常渺茫的那種感覺

師:非常善於聯想

學生:我認爲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寧靜的,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師:給人感覺到是皎潔的月光

生:我覺得是特別輕柔,特別柔和讓人覺得舒服/

老師:恩,蔣老師課前還特地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幽字有三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清幽的幽應該取哪一種解釋呢

生:第二種

師:第二種,清幽的月光讓感覺是沉靜的安閒的。同學們,這個傳說究竟講了一件什麼事兒呢?請你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來說一說,請大家先自己準備一下,說一說。

生小聲說。

師;沒事兒,放出聲音也沒關係

師:同學們,誰願意來說一說。

生:貝多芬譜寫月光曲時被人們說成是一個傳說,因爲他譜寫月光曲時,藉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對音樂的執着的感染,沒有蠟燭的時候,月光是清幽的,這也是貝多芬當時的心情,所以他按動了琴鍵,讓思緒跟着月光飛揚,所以創下了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師:說得真不錯,他說的時候強調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當時的情境,請願意再說說,把這個故事簡單地講一講

學生:就是當貝多芬在萊茵河散步時,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情感感動了,受到了感染,於是按動了琴鍵,創作了這首月光曲

老師:是嗎?我們再來一起回顧故事內容。有一天傍晚,貝多芬走進了一間茅屋,貝多芬談了一曲又一曲,這後一曲就是著名的

師生:月光曲

師:同學們,究竟是什麼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字裏行間去尋找原因

(生默讀,師巡視,師:恩,有的同學很自然地拿起了筆,把一些句子畫了下來,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許覺得這些句子所描寫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

老師:同學們,咱們現在交流,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請你先讀一讀,誰先來讀,好,請你讀吧。

學生:讀“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談啊,……”

老師:這個同學讀得這段話就是兄妹倆的對話,被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見了,咱們再往具體項,你認爲貝多芬是聽到了兄妹倆的哪句話時就開始心動了呢的呢,先不要說,再讀讀。

學生:我認爲應該是這句話“這首曲子多難談啊……那有多好啊”

老師:同學們,請你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要能打動貝多芬的心啊,讀一讀,來,讀出聲音來。

生讀。

師:恩。誰再來讀一讀?打動貝多芬的心

學生:朗讀“貝多芬走進茅屋……那該有多好啊。”

老師:好的,他後邊強調了那該多好啊,讀出了盲姑娘內心的嚮往,我相信貝多芬聽了心裏會微微一動,誰再來讀?

學生讀

老師:同學們,他又強調了貝多芬自己,貝多芬從姑娘的口中聽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動嗎?

我們一字一句要讀到貝多芬的心哪,來,我們一起來讀。一個姑娘說,讀

學生齊讀

老師:同學們,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裏面聽出言外之意,他從這句話裏聽出了什麼?

學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這個盲姑娘很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曲子。

師:是,貝多芬聽出了他內心滿心的渴望。他還聽出了什麼

生:他還聽出了這位小姑娘她很喜歡音樂。

師:很喜歡音樂你聽出來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裏感受到姑娘對音樂的追求

師:追求,而不僅僅是喜歡,你從哪裏感受到的?

生:我是從“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

師:我也感受到了,這是他內心夢寐以求的願望。

生:我是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當的,這表現出她內心的渴望,這是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夢想,我從課下知道貝多芬立誓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這一點就可以打動貝多芬,從盲姑娘對音樂的執着和渴望貝多芬爲他們彈奏曲子。

老師:我感覺到了,你真正是以貝多芬的身份,音樂家的身份來體會,富有同情心的貝多芬從這句話中還聽出了什麼呢?

生:從這句話他還聽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

師:用另外一個詞形容,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

生:從這句話裏還體會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聽貝多芬親自彈的音樂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別壓抑自己的情感

師:他的苦衷是什麼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貧寒,所以他沒有能力親自聽貝多芬彈

師:他用了一個詞,什麼詞

生:貧寒

師:貧寒哪,你從哪些細節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

學生:我從他們點的是微弱的燭光,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鋼琴是一架舊鋼琴,說明他們的家境非常貧窮

師:種種細節讓你感覺到了

生:我體會到的是一個男的說“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兩個太字讓我感到了他家境貧窮

老師:兩個太字讓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貧寒,生活的艱辛

學生:還有我還從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貧寒

老師:是的,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着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嚮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起帶着這份理解這一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的這段話,“這首曲子多難談啊,”起

學生讀

老師: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繼續讀妹妹的話

學生接着讀妹妹的話(哥哥,你別難過……)

老師:聽到這裏,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又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爲他想聽貝多芬彈鋼琴是她一直以來的願望,但她後來又說隨便說說,說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爲她聽不到貝多芬彈的鋼琴而難過。

師: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聽卻說是隨便說說,貝多芬聽出了什麼呢

生:貝多芬實際上聽出了盲姑娘十分熱愛音樂,盲姑娘一直壓抑着自己的內心,真希望能聽到貝多芬彈,但卻說只是隨便說說。隨便說說並不是指真的是隨便說說,而是壓抑了他內心的情感。

師:你用壓抑這個詞我倒還不至於,但我跟你同樣的感覺是盲姑娘在掩飾自己的願望,明明是夢寐以求的願望,卻說成隨便說說。貝多芬聽出了什麼呢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難以抉擇的一種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熱愛的音樂,但是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爲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

師:體會得真好。我們來讀讀這段話。我們來分角色,分頭體會一下他們的情感好不好。你讀妹妹的話,我讀哥哥的話,不讀提示語。

師生分角色讀

老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裏聽出了,他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爲盲姑娘彈了一曲。還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動了貝多芬的心呢?

學生:我覺得貝多芬自己也說過他是爲窮人服務的。而他這家非常貧窮,沒辦法聽貝多芬的音樂,書上也說了“他們……”這說明他們家非常窮,而貝多芬卻沒辦法實踐他自己的話,也就是他的音樂是爲窮苦人服務的,我覺得他在這裏不光感動於姑娘熱愛音樂,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滿足他們的願望

老師:你在用心體會一個音樂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創作的心理,還有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呢?

學生:是這段話“他多純熟啊,……”

師:聽了盲姑娘的這句話,貝多芬是怎麼反應的,我們一起來讀後面的這句話,讀

學生讀“貝多芬沒有回答……。

老師:這是貝多芬和盲姑娘之間的對話,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我想問爲什麼再談一曲呢

師:哦,我想貝多芬被感動了,所以再來一曲,第一個問題還有嗎?

生:我的問題是當盲姑娘問他是不是貝多芬他爲什麼沒有承認。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你會怎麼說

生:我會先彈一曲,然後再說

師:所以你會有此一問,這是你的問題,第二個問題,還有嗎?

生:貝多芬是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還要稱一個非常貧窮的姑娘爲“您”

師:是呀,我的認爲是既是出於禮貌。也是出於對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他爲什麼要彈琴給她聽

師:就是他爲什麼再彈一曲給他聽。

生:我的問題是爲什麼盲姑娘一聽就知道是貝多芬

老師:是呀,這是你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同學們,我們一邊交流一邊思考,這些問題提得很好。我們現在思考,盲姑娘雙目失明與貝多芬素不相識,爲什麼他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學生:從他說“彈得多嫺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覺到他聽得很認真,而且他對音樂的酷愛以及執着使他認爲這是貝多芬的彈的曲子

老師:他強調了盲姑娘在用心聽,而且是個熱愛音樂的姑娘,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理解嗎?

學生:因爲盲姑娘熱愛音樂,也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確定這個音樂確確實實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彈的

老師:這位同學的發言當中出現了一個詞“知音”,知音,上一篇課文《伯牙絕弦》是一篇傳說,對嗎?

生:對。

師:這個傳說裏面寫到鍾子期是於伯牙的知音,因爲他十分喜歡聽於伯牙彈琴,而且能從他的琴聲裏面聽出高山聽出流水,那這裏能夠從哪裏感受到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嗎?

生:因爲盲姑娘一聽他彈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貝多芬,因爲喜歡他平時經常聽,所以一聽他彈曲子就知道是貝多芬在彈

老師:盲姑娘熟悉貝多芬的音樂,還有其他細節可以感受出他是貝多芬是知音呢。

生:從開始盲姑娘彈琴彈的斷斷續續的,還在練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一聽到彈的曲子就猜出是貝多芬,所以她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你聯繫上文談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從盲姑娘第一次聽貝多芬彈,而且只聽了一遍,就理解出來貝多芬彈得麼多嫺熟,多麼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師:這是你的理解。

生:我覺得盲姑娘只聽貝多芬彈了一遍,就能達到貝多芬彈的曲子那種境界,所以我覺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夠理解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師:所以說盲姑娘既熱愛貝多芬的音樂也懂得貝多芬的音樂,是貝多芬知音,難怪盲姑娘會猜到是貝多芬爲他彈奏的,也難怪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樣的激動,請同學們把這句話再讀一讀,讀出盲姑娘內心的那一份激動。拿出聲音讀。

學生讀。

師:自己讀,誰來讀一讀

指名讀:“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

師:我能聽出盲姑娘內心十分激動,誰再讀一讀

生讀

師:我能感受到她內心萬分的激動。咱們爲了更深的理解這句話,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爲什麼聽一首曲子能這麼激動呢

生:我覺得因爲盲姑娘夢寐以求的願望就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彈奏,她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所以她非常激動

師:一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突然實現了,她會怎麼說這句話呢,請你再來讀一讀

生讀。

師:她這麼激動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而且我覺得他也十分的難以置信,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樂,這樣的大音樂家會爲他這麼貧窮的姑娘彈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動

師:你從這句話裏的哪裏看出他不敢相信,難以置信啊。

生:我從這句話裏的兩個您看出來的

師:第一個您表示猜測可以讀得聲音稍微拉長一些,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

師:是的,同學們,知音難求啊,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裏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樣內心十分的激動。所以他決定爲盲姑娘再彈一曲,於伯牙摔琴謝知音,我相信貝多芬再彈一曲爲的也是知音啊。對嗎,剛纔有個同學還提了個問題,爲什麼此時貝多芬沒有回答,我相信各個有各人的理由,誰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我覺得貝多芬可能覺得盲姑娘已經猜出他是貝多芬,沒有回答就是默認了。

師:貝多芬默認了,這是你的理解

生:我覺得貝多芬不回答,是因爲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說他是貝多芬。

師:我想起兩句話,此時無聲勝有聲,心有靈犀一點通,打通兩個人心靈的就是這,這

生:這一句

師:音樂。對嗎?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生:和我們上回學於伯牙和子期一樣,在這裏盲姑娘知道貝多芬,我感覺他們之間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覺他們心有靈犀

師:聯繫上文再次證明了音樂可以打通兩個人的心。

生:我覺得貝多芬已經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彈的了,他們已經心心相印了,所以沒有必要他非得點明出來他就是貝多芬,只要讓盲姑娘感覺到他的音樂是多麼好聽就可以了

老師:是的,音樂纔是最重要的,最後一位同學。

生:我的理解是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並想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只想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盲姑娘回答,這是他感謝盲姑娘的一種行爲。

老師們鼓掌。

師:老師們的掌聲說明你可以成爲一個藝術家,你具備成爲一個藝術家的潛質。好,同學們,貝多芬這時候決定再彈奏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彷彿披上了一層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有所觸動,他想用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這時候心裏究竟再想什麼呢,請再次拿出作業紙,聯繫上文展開聯想,把貝多芬內心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寫,師巡迴指導

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吧,他心裏再想什麼呢?

學生:他心想多麼善解人意的姑娘,多麼癡迷音樂的姑娘,多麼深的手足情,讓我滿足這個姑娘的願望吧,讓我謝謝這個知音吧,讓我爲他們獻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師:三個多麼,一個排比,說明此時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裏在想什麼呢?

學生:貝多芬心想知音難覓,能聽懂音樂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聽懂我的心的又有幾人,雖然我沒有力量能讓她的眼睛重見光明,但是,我能用音樂把她的心中照亮,這是一首爲知音彈的曲子,這時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師:是啊,同學們,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麼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還有什麼比彈上一曲感謝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裏再想什麼呢?

生:我認爲他會想兄妹倆如此的熱愛音樂,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要爲他們去創造音樂,圓他們的夢想,真正的音樂爲讓他們聽到,爲知音開的音樂會。

師:是的,很多同學強調了,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爲貧苦人民作曲,爲知音作曲,他心裏想了很多很多。貝多芬自己也說過,我爲什麼要作曲,因爲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最終他用月光曲,用音樂釋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學們,聽

播放音樂,師配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過來,繼續聽

師:同學們,這就是月光曲的片斷,貝多芬心裏究竟在想什麼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下課。

支玉恆教學實錄:《月光曲》第二課時 篇七

第二課時 第一部分

師:好了,大家再來看一看,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認識過程,再給兩分鐘時間,你能說出來,他們是怎麼樣一步一步來認識的,開始看書。(學生各自讀文)

師:下面發言的方法,你站起來先讀出你作爲根據的這段課文,然後你把這段課文概括一下,貝多芬怎麼了?誰來?

生:(讀)“一天夜晚……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先是聽到有人彈他的樂曲,他就沿着樂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師:你簡單地告訴我,在你讀的這段課文裏,貝多芬怎麼了?

生:聽到了。

師:聽到了琴聲對不對?你建議這四個字怎麼寫?

生:聽到琴聲。

師:(板書“聽到琴聲”)對,再後來呢?還是讀出相關的課文,然後進行概括,誰來讀讀?

生:(讀)“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從這兒……

師:(打斷)你先待一下,你認爲這是第二個過程嗎?

生:……

師:說了半天還是一個“聽”字,剛纔聽到琴聲,現在聽到談話,都是用耳朵,都是聽,可見這個過程還不對。

生:應該是(讀)“貝多芬聽到這裏……可是眼睛瞎了。”

師:這兒貝多芬怎麼了?

生:貝多芬走進茅屋。

師:看見誰了?

生:看見盲姑娘和她哥哥。

師:盲姑娘和她哥哥,簡單點怎麼說?

生:兄妹倆。

師:不要“倆”行不行?

生;兄妹。

師: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師:(叫剛纔回答問題的學生上前在“聽到琴聲”下寫“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說。

生:下面是(讀)“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師:這叫“激動”地說,夠激動嗎?(此生重讀最後一句盲姑娘說的話)

師:最後這點最激動了怎麼讀?加快點速度一齊來讀,開始。

(學生們一齊有語氣地重讀這句)

師:這兒我該怎麼寫?

生:應該寫彈奏樂曲。

師:彈奏樂曲?貝多芬彈完了,盲姑娘說了一句話,你從這句話裏看出什麼來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樂。

師:你怎麼知道她十分懂音樂?

生:她能從貝多芬彈的樂曲中聽出貝多芬彈得很純熟,感情很深。

師:意思是對的,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嗎?

生:我從貝多芬彈一首曲子時,盲姑娘能聽出他是貝多芬先生,說明她很懂音樂。

師:是這個意思,你來說說。

生:我覺得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裏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她聽出來……

師:(打斷)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哪兒好,你們誰聽出來了?

生:用心去聽音樂。

師:用心去聽音樂,還有,“心是明亮”的,說得多好!接着說。

生:她用心去聽音樂,聽出來了,既然彈得這麼純熟,感情這麼深,他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師:我問你“彈得多純熟啊”這是對貝多芬彈琴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彈琴非常熟練,充滿激情。

師:是從他的技巧上的評價對嗎?

生:對。

師:那麼感情多深哪,是對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

師:一個是評價他的彈琴技巧,那麼純熟。“感情多深哪”,這是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貝多芬在這首音樂裏面,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聽得出來他感情很深。

師:就是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鍵中了是吧?

生:是。

師:說來說去這都是對什麼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

師:音樂的內涵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評價就深一點了。那麼最後一句呢?“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個“您”,帶有問的意思。

師:她是懷疑?“您是不是貝多芬先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

師:你再讀一遍。(生再讀)

師:她是以疑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什麼?

生: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師: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肯定。她現在肯定是誰在她面前?

生:是貝多芬。

師:那麼反過來從貝多芬來說,他在這個小茅屋裏遇見什麼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師:對,遇到知音。(讓一學生把這四字寫在“看見兄妹”的下面)什麼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裏在想什麼的人,叫知音。

師: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師:爲什麼?

生:因爲您不懂我心裏在想什麼。(衆笑)

師:對,說得非常對。現在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故事,我不講,你們回去查一下成語詞典,查一下“高山流水”這個詞,記下來。這兒講了中國古代的兩個人的一段佳話,解釋了知音這個詞。現在我不講,留給你們課下的作業,回去查成語詞典。好啦,現在大家再回到課堂上來,貝多芬在這裏意識到遇上了什麼?

生:知音。

師:這個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嗎?

生:不是。

師:特殊在哪兒?

生:特殊的是這位姑娘是個盲人。

師:盲人有什麼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

師:那看不見有什麼特殊?

生:就是內心溝通的。

師:有點意思,還沒說清楚。

生:作爲盲人,她知道貝多芬心裏在想什麼。

師:還不太明確。

生:她不知彈琴的人是誰……

師:咱班有沒有練習彈鋼琴的?

生:有。

師:舉起手來我看看,(幾個學生舉手,教師指一個學生起立)你正在學鋼琴是吧?

生:是。

師:我問你,你彈鋼琴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看譜?

生:有的時候要看,有的時候不用看。

師:什麼時候不用看。

生:彈曲子的時候不需要。

師:你不看譜是因爲你心裏已經有這個譜子了是吧?

生:是。

師:所以你就不用看譜子,“導—來—米—發”自然就出來了,但給你一個新的譜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師:那麼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嗎?

生:不能,但我只要聽過一遍,應該能摸索出來。

師:如果這個曲子很複雜,剛纔放的《月光曲》,你聽過一遍了,回家以後能摸索着彈出來嗎?(衆笑)

生:不能。

師:不能,你又謙虛起來了!(衆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譜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彈嗎?

生:能彈。

師:你可能彈得很熟練,也可能彈得斷斷續續了,但是你總算能彈了是不是?

生:是。

師:我再問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讓你彈《月光曲》,你行嗎?

生:不行。

師: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學,盲姑娘好學不好學?

生:不好學。

師:我再問你,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是個孤兒,家裏又很窮,你想學彈琴,好學不?

生:不好學。

師:你想聽一場音樂會,連票都買不起,能學嗎?

生:不能。

師:那麼你通過這些聯想一下,盲姑娘學音樂的困難。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見,所以彈琴就要靠耳朵聽,盲姑娘雖然看不到是誰,但是她能通過聽,能聽出來給她彈琴的是貝多芬。所以我認爲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師:對不對?

生:對。

師:在這個特殊的晚上,在這麼一個特殊的窮鄉僻壤間,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知音,貝多芬心裏激動不激動?

生:激動。

師:激動得很厲害是不是?

生:是。

師:我在這兒加四個字。(在板書“遇到知音”後寫“萬分激動”)那麼我們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樹林間散步,忽然聽見有人在斷斷續續彈他的曲子,他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情呢?

生:他很高興。

生:我覺得他會很奇怪,在這間小茅屋裏會有人彈他的鋼琴曲。

生:我覺得他很驚訝。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裏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麼?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麼樣?

生:高興。

師:很高興。剛纔你們說的,很激動,很驚訝。心裏怎麼樣?動了一下沒有?

生:動了。

師:他被這個琴聲觸動了,是不是?他作爲一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人彈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師:只不過是心裏動了一下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寫心裏有一分什麼?(在“聽到琴聲”後寫“一分觸動”)一分觸動,可是後來看到兄妹倆,聽到沒有錢買什麼?

生:入場券。(quàn)。

師:對,這個字讀quàn。就是這樣,她還在苦苦地學琴,那麼清秀的一個姑娘眼睛卻瞎了,這樣的人在苦苦地學着,熱愛他的音樂,貝多芬感動不感動?

生:感動。

師:(在“看到兄妹”後寫“十分感動”)而且是什麼呀?

生:十分感動。

師:這些是不是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倆的認識過程,和他當時的心情的變化,對不對?

生:對。

師:對,說到這兒,大家幫助我把這篇課文研究得比較明白了,但是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讓不讓我說?

生:讓。

師:我說了能幫我搞明白嗎?

生:能。

師:我記得我讀過李白的一首詩《望廬山瀑布》,你們讀過沒有?

生:讀過。

師:“日照香爐……”讀。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師:(打斷)一點情感都沒有,你們讀得像看見一掛瀑布掛在山間那麼激動嗎?重新讀。開始。(學生在老師的手勢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李白到廬山去遊覽,看見這麼一掛高懸百丈的瀑布,心裏非常激動,他爲祖國有這麼壯麗的山河而激動,因此他就提起筆來,以語言和文字爲工具,寫出了一首詩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就是他由於心有所感,而表達的他對祖國河山讚歎的情感,對不對?

生:對。

第二課時 第二部分

師:你們學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篇課文沒有?

生:沒有。

師:沒學過。俄羅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畫家叫列賓,他坐的船在伏爾加河上走,因爲是逆流和頂風,所以船走不動,要用很多的縴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師:他看見衣衫襤褸的這些縴夫,那麼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畫了一幅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線條作工具,來表達對縴夫的同情和當時的感受。那麼現在貝多芬看見什麼了,他才創作出這首曲子來?他是被什麼感動了?

生:他被盲姑娘雖然眼睛瞎了,而且家裏很窮,卻還是那樣學他的樂曲所感動。

師:你們剛纔在最初讀了一遍課文以後發言,有的同學說,爲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創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學說,他是對窮人的同情,還有人說貝多芬不嫌貧愛富,他同情窮人就寫出這樣的曲子,你們還這樣認爲嗎?

生:不是。

師:現在怎麼認爲?他爲什麼要創作《月光曲》?他的激情從哪來?

生:他的激情是從姑娘身上來的。因爲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愛音樂,也很懂音樂,覺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彈了一曲。

師:對不對呀?

生:對。

師:他是爲知音而作還是爲窮人而作?

生:爲知音。

師:那麼當然了,這個知音又是那麼困苦,又瞎又窮,對不對?

生:對。

師:這點我又明白了,還有,《望廬山瀑布》就寫的是廬山的瀑布,“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就畫的是河上的十一個縴夫。那麼貝多芬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創作的激情和靈感從哪裏來,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說什麼的?剛纔有一位同學發言,說我知道了內容是什麼。(指一學生起立)剛纔是你說的吧?你說《月光曲》的內容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你現在還這麼認爲嗎?

生:我現在不這麼認爲了。

師:你現在怎麼認爲?

生:我認爲《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麼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

師:(打斷)你的意思簡單一點就是《月光曲》寫兄妹倆的。那麼我問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什麼的?

生:是寫兄妹倆貧窮的。

師:那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寫什麼的?

生: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師:那月光照耀、波濤洶涌呢?

生: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衆笑)

師:不行,這個說法說服不了我。別人有想法嗎?內容是寫什麼的?

生:我覺得《月光曲》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後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後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麼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

師:有道理,說得還不太清楚,我給畫幾個符號大家看一看,(在板書的前後兩大部分間畫了三個“~”)這樣一來,兩部分連接起來,你們仔細看一看,內容是寫什麼的?

生:我覺得《月光曲》寫了貝多芬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師:不是,看清楚。

生:我覺得貝多芬的《月光曲》是寫盲姑娘眼睛雖然瞎了,但卻依然學琴和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師:也不對。你們沒有注意我剛畫到黑板上的那三個符號。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這一層是說貝多芬聽到琴聲有一分觸動,後來,“月亮升高”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後十分感動,後來“月光照耀”是說貝多芬遇到知音後,非常激動,這裏表達貝多芬的心理變化。

師:你們發現他把前後兩部分怎麼樣了?

生:連起來了。

師:對應起來說的,那麼把他這段話概括一下,貝多芬那天晚上所寫的《月光曲》的內容就是寫他怎麼樣?

生:心情。

師:那天晚上和兄妹倆接觸的過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師:可不可以這麼說: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裏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裏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裏,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師一邊說,一邊指着相應的板書)

生:對。

師:後邊都是這樣發展下來了,對不對?

生;對。

師:誰能說?

生:然後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然後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後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明白了沒有?

生:明白了。

師:簡單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對不對?

生:對。

師: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誰還有什麼問題?

生:我還說我上課時提過的問題。就是課文的第七節“貝多芬沒有回答”,他爲什麼沒有告訴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師:你們想想,如果貝多芬是一個非常喜歡炫耀自己的人,這個時候就該掏出什麼來了?

生:名片。

師:掏出來上面寫滿了各種頭銜的名片,貝多芬是這樣的人嗎?

生:不是。

師:再說了,如果貝多芬說了名字,後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聽出來貝多芬彈的曲子這樣的情節嗎?

生:不能。

師:明白了吧?誰還有問題?所以咱們歸結一下:《月光曲》(板書課題“月光曲”)這首曲子的誕生,是由於遇到知音,是不是僅僅的簡單的同情窮人?

生:不是。

師:如果是遇到窮人就作曲的話,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個乞丐都要給他彈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師:對了,所以它是怎麼樣產生的?大家看我寫的字,讀出來(在“月光曲”前寫“有感於知音”生們一起讀出來)是有感於知音才創作了《月光曲》,才產生這個靈感,大家打開書,讀一下第八自然段。(學生齊讀)

師:“清幽”是什麼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麗而幽靜。

師:你是照字典上唸的。你自己怎麼理解?比如,太陽在天空照着,風和日麗,大地上顯得那麼清幽,行嗎?

生:不行。

師:爲什麼不行?

生:我覺得應該是淡淡的,不是很強烈,所以書上說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靜。

師:淡淡的,霧裏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霧,樹木房屋都是朦朦朧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個清幽的早上呀!行嗎?

生:不行。

師:這不是淡淡的嗎?

生:(讀)“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顯得格外清幽。”我覺得這是解釋清幽的。

師:那麼你給翻譯一下,怎麼解釋。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師:說不來了!(笑聲)

生:我覺得是清靜幽然的意思。

師:清靜幽然,用這兩個詞來解釋一個詞。我本來不懂一個詞,你現在弄得我有三個詞不懂了。(衆笑)有些詞呀,你硬要說它的解釋是說不出來的,只能像他剛纔說的一樣“盲姑娘用心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有些詞語你只能用心去體會了。我給你們說四個字,你們去體會,中國有句話是說:“月光如水”,你們去體會這個“清幽“。

生:因爲水是十分平靜的。

師:(打斷)水還有波濤洶涌的時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靜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靜、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這樣的。

師:那麼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詞是隻能意會,不能……

生:不能言傳。

師:他藉着清幽的月光彈起了鋼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這一份情感寄託給誰了?

生:月光。

師:對了,寄託給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產生,第一有感於知音;第二,大家讀,(教師在“月光曲”後寫“寄情於月光”,學生們齊讀)最後產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課文講完沒有?

生:講完了。

師:該不該下課?什麼?你說哪裏還沒講?

生:我覺得後面的問題難理解。

師:你說說哪不懂。

生:貝多芬是怎樣把這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師:咱們講了沒有?

生:講了。

師:哪兒還沒講?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師:我現在讓你們背誦,能背下來嗎?

生:能背下來。

師: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師:那你起來背一背,我聽一聽,(指一學生)

(此生流利地背誦倒數第二段)

師:誰能像他這樣背誦的舉手。(有三個學生舉手,教師讓他們站起來)你們老老實實地說,你們所以能背下來,就是上課這會功夫背會的嗎?

生:對。

師:提前背了嗎?

生:沒有。

師:真沒有?那你們就是極聰明的孩子。我只憑這一堂課就背不下來,我沒要求大家當堂背誦,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你們幾個能背下來是超乎尋常,非常好,好啦,咱們下課吧。下課。

《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八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課文可以分兩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單地介紹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這段的最後一句“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這段是教學的重點段,訓練重點就體現在這一段;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爲三層,其中第二層(3——9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裏,爲盲姑娘彈了兩首曲子,這部分內容是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有一些使學生難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紹了當時的環境。“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進窗子來”,驅走了茅屋裏昏暗陳舊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圍的環境是那麼靜,那麼美;窮兄妹倆又是多麼純樸,多麼可愛。貝多芬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的*。“藉着清幽的月光”,貝多芬“按起琴鍵”,創作了《月光曲》。

關於《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繫表達出來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發生了變化。“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浪濤洶涌的大海”,說明了音樂的節奏有了明顯的轉換,貝多芬此時想到的是窮兄妹倆的處境,心裏十分不滿,他要用自己的音樂表達出這種心情。

二、教學目標

1.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2.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三、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師:昨天,我們瞭解課文講述的是貝多芬先生創作《月光曲》的傳說。誰能回憶一下貝多芬先生是在哪裏怎樣創作《月光曲》的嗎?

生:貝多芬先生是在萊茵河邊的窮兄妹倆的家裏即興創作的。„„ 師:我們都知道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樂家。那麼,你知道貝多芬先生爲什麼會在一所茅屋裏即興創作了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因爲什麼吧。

(二)、學習課文

1.師:請大家再快速讀課文,邊讀邊找:課文哪一句話寫貝多芬開始創作《月光曲》?

生1:“„„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師:這已經開始彈《月光曲》了嗎?

生2:沒有。是這裏“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

師:這是剛開始彈嗎?

生3:不是,這裏說明貝多芬先生已經彈了,應該是這裏:“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2.師:說得真好!你讀書真仔細!(出示小黑板:“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那麼,我們從這個句子當中一起來找一找看貝多芬先生創作《月光曲》的原因來。(我們先來找找這個句子中表示貝多芬先生動作的詞來看看,你能找到什麼原因嗎?

生:望、借、按

師:“按”字說明他開始彈琴了,那麼,“按”之前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動作,說明貝多芬先生創作與什麼有關係呢?)

生1:與“兄妹倆和月光”有關係。(板書:窮兄妹倆 清幽的月光)

師:他說的對嗎? 生(一起):對!

師:我們先來看看兄妹倆吧。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貝多芬創作前描寫兄妹倆的地方,有幾處對話?讀一讀,看看你發現了什麼(知道了什麼).

生1:有三處„„

生2:應該是兩處,“是誰?”應該不是對話。

師:你讀書真有見解!我們先來看第一處吧:(誰來讀一讀)第一處: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裏,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師:請大家自由讀這一段,想一想,從兄妹倆的談話中,貝多芬聽出了什麼?

生1:聽出了姑娘的琴彈得不太好。(很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從哪裏發現(知道)的?(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對啊,我們看出雖然姑娘彈的不太好,但是很想聽貝多芬自己彈,說明她多愛音樂啊!能帶着你的理解來讀這個句子嗎?(生讀得很好的情況下,師:你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老師,如果你讀得再輕一點,效果會更好。)指名幾個同學讀句子。(都讀的不錯,老師也都給予了積極的讚揚和鼓勵)

師:從兄妹倆的談話中,貝多芬還聽出了什麼?

生2:聽出了兄妹倆很窮。

師:從哪裏知道的?(請學生說說)

生3:還聽出了,哥哥還愛妹妹,妹妹也很體貼哥哥。

師:你是從哪裏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讀來展示嗎?(請生讀。)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讀的,我們一起來吧? 師:當然可以啊!

師:姑娘真得“隨便”說說嗎?(生說)師:是呀,妹妹體貼哥哥,哥哥愛護妹妹,這真是人世間真摯的親情啊!讓我們帶着這份情感,來讀讀他倆的對話。

師:你發現了這麼多,貝多芬發現了嗎?

如果說,貝多芬一開始走近茅屋是出於好奇,那麼現在走進了茅屋,是出於什麼呢?正是因爲他也發現了這些,所以貝多芬很同情他們。(板書——走近、走進)

生:貝多芬很感動,決定爲他們彈琴。

生:貝多芬很同情他們,„„

師:是呀,兄妹倆雖然貧窮但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貝多芬。(板書:同情)

師:貝多芬很同情他們所以彈奏了一首曲子,爲什麼他還要彈一首呢?跟這兩兄妹有關係嗎?文中還有描寫關於兄妹倆語言嗎,誰來讀?

第二處: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請多個學生讀,問:你認爲誰讀得好,他的朗讀讓你感受到了什麼?再請人讀。

師:從這一處盲姑娘的話中,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請大家自由讀,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1: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了她很激動。

生2:還聽出了盲姑娘從音樂當中聽出了彈琴的是貝多芬先生本人。 師:知道什麼是純熟嗎?(生答:純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練。) 師:一個稍稍懂音樂的聽出琴彈得熟練不熟練這沒有難度吧!但要聽出感情很深,這難嗎?

貝多芬是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僅僅是技巧,更是有感情。盲姑娘不但聽出了這曲子彈得純熟,還深深地感受到了樂曲中的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這麼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用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板書)

師:盲姑娘簡直成了貝多芬的知音。同學們,此時,你明白兄妹倆是什麼原因,激起了貝多芬的創作*嗎?(生說:兄妹倆的貧窮、兄妹倆的愛音樂、盲姑娘的懂音樂)

小結:師:是啊,這一對兄妹倆雖然貧窮,但是他們那種真摯的人間親情,那種對音樂衷心喜愛讓貝多芬同情,而盲姑娘對音樂的內行更使貝多芬感動,引之爲知音,從而激發了他的創作*。

3.師: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呢?

生:還有當時的“清幽的月光”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師:課文中怎麼描寫?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教師有感情朗讀:一陣風拂起,把屋裏的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屋子,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同學們,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用詞語形容一下。

生1:很幽靜。

生2:很漂亮。

(三)、理解課文聯想部分

1.師:這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和*呢?貝多芬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即興創作了的鋼琴曲——《月光曲》。

師:你能想象一下貝多芬先生在這種場景下創作的《月光曲》是怎樣的曲調或是節奏嗎?

生1:很緩慢,幽靜的。

生2:有時很輕柔,有時很激烈的。

生3:有時很緩慢,有時很快的。„„„„

師:你能從書中找出驗證你想法的句子嗎?(指名幾個學生讀句子)爲什麼呢?

(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着月亮升高,穿過微雲,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雲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

了風浪。)

1.師:說了這麼久,大家想不想聽一聽貝多芬先生的《月光曲》到底是怎樣的旋律嗎?

生(一起):想!

師:請大家一起再次閉上眼睛來聆聽吧!(播放音樂《月光曲》) 生一起聽得很認真。師開始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生更加陶醉。

2.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3. 師:大家想不想也通過你的朗讀來表現這優美的旋律呢?(再次播放音樂《月光曲》)

生有感情朗讀。(背誦)

(四)、總結

1.師:同學們的朗讀都很讓我陶醉,從中可以看出我們都被《月光曲》優美的旋律打動了。貝多芬先生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能創作出這麼優美的音樂,從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出什麼?

生:他很有才華。„„(板書:才華)

2.總結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

師: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自己卓越的才華、幽靜的月光使得貝多芬先生創作了這首優美的《月光曲》。

3. 同學們,貝多芬是一位的音樂家,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讓我們把最想對這個偉大音樂家說的話寫下來吧!

《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篇九

【課堂實錄】

師:來讀一讀課文的題目。讀得響亮,他是我們的課文題目,也是貝多芬的一首夜曲,你再把他當作樂曲讀一讀。

生:讀。

師:你猜一猜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你最想幹什麼?

師:語文課不是音樂課,音樂的旋律要到課文中去聽,輕快速瀏覽,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瀏覽,第九節。

師:讀一讀,你聽出了月光曲是怎樣的旋律?

生:自學。

師:月光曲是怎樣的旋律?

生:平和的旋律。

師:讀出來。

生:“他好象面對……”

師:你聽出了怎樣的變化?

生:越來越高。

師:再後來你聽出了怎樣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師板書:

旋律 舒緩 起伏 激越

師:你來讀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讀,讀出這種高昂的旋律。這是我們從文字中聽出的旋律的變化。再來讀讀這段文字。

生:個別讀。

師:讓我們靜靜地聽一聽月光曲(師介紹第一第二第三樂章)問:爲什麼笑,猜對了嗎?看來我們都有一雙發現音樂的眼睛。讓我們走進貝多芬創作的過程,讀讀課文,體會貝多芬怎樣的心情?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會有什麼感覺?

生1:很輕鬆。

生2:很平靜。

師:再讀讀,注意抓關鍵詞。

生3:我覺得貝多芬欣慰,聽到在這幽靜的小路上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

師:帶着愉快的心情,他走進了小屋,有人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讀讀他們的對話,體會他們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師:讀讀相關句子。指導讀。

生2:小女孩很想聽貝多芬彈這首曲子。

生3:姑娘很無奈,只聽過幾遍。

生4:哥哥很難過,不能滿足妹妹的願望。

師指導讀出哥哥難過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喪。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師:他體會到矛盾的心情,你體會到了嗎?從哪裏體會到的?

生:“……隨便說說”。

師:爲什麼這麼說?屋外的音樂大師是怎樣的心情?

生1:貝多芬同情他們,想立刻進去爲他們彈。

師:板書:同情。貝多芬走進屋子又是怎樣的心情?他看到了什麼?讀一讀。

生:讀“……窗前……”

師:太輕鬆了,再讀一遍。你聽出了貝多芬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生:十分感動。

師板書:

感動

問:貝多芬怎麼彈完一首又彈一首,讀讀這三段,想想爲什麼?

生:輕聲讀,師巡視指點。

生1:因爲姑娘聽出是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師:從哪裏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從音樂中能悟出貝多芬的情感。

師:讀讀盲姑娘激動的句子。

生:齊讀。

師:知音難求。查了資料,有人知道貝多芬的性格嗎?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師:貝多芬一生很孤獨。就在茅屋,貝多芬遇到了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激動的又何嘗是盲姑娘,貝多芬也非常激動。

生:齊讀盲姑娘激動的句子。

師:出示圖片,師深情過渡……面對這如水的月光,面對這盲姑娘,此情此景,靈感彙集指間,讓我們再來聽一聽這首曲子。

生:欣賞。

師:讀讀第九段。

生:配樂深情朗讀。

師:美中不足:“似的”沒有讀準。

在英國有句諺語:音樂是耳朵的眼睛,讀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貝多芬也給了盲姑娘一雙眼睛。

生:讀讀下面的句子。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從“飛奔”感受到貝多芬怎樣的心情?

生1:着急。

生2:十分欣喜。

師:一種欣喜,一種激動。

總結:

這被音樂界譽爲美麗的傳說,這傳說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出示: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

板書: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服

同情 起伏

激越 感動

【專家點評】

1、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圍繞月光曲進行教學:

從曲子的旋律到曲子的情感,再到誕生的過程,一直延伸到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這樣的思路讓我想到了竇桂梅老師。

2、貝多芬的性格,然後他遇到了一個喜歡他、理解他的姑娘,貝多芬是多門的感動?可見這樣的情感撞擊了貝多芬的心靈,因此它急性創作了這樣的曲子。不知這樣的傳說想象是否真實,把這種普通人的情感傳遞給了學生。我們很多語文課往往把普通人的情感漠視了,一個曾經說過,一個人力普通情感有多遠,就離文化有多遠。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更利於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

3、沒有分析,而是引導學生逐層感悟。要引導學生到課文中走一個來回,環節不多,但步步深入。

4、評價語言力度大而不失中肯。

一點商榷:

在精緻的同時是否老師佔據課堂教學的時間太多了一點?許多地方是點到爲止,學生自我解讀的時間和程度還不夠,如果在讓學生走進去一點,我想可能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一點。公開課殘缺一點怎麼辦?如果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話,那殘缺一點就一點吧。

支玉恆教學實錄:《月光曲》第二課時 篇十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中講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藉着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的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教學設計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思想,我是這樣設計的:本課14個生字。第一課時完成生字,詞語的教學,把課文讀通,讀順,瞭解課文的大意,並完成課後第四題的練習。第二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 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音樂導入。

同學們,請聽。(播放樂曲《月光曲》)

師:同學們,聽過這首曲子嗎 它叫"月光曲",是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即興創作的。貝多芬被公認爲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被世人尊稱爲"樂聖".關於這首曲子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二,)請快速瀏覽課文一遍,想一想:這個故事先講什麼 接着講什麼 最後講什麼 (隨機板書:貝多芬,走近茅屋,彈奏一曲,即興創作)

(三,)談話激趣:

貝多芬作爲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並且無償爲窮苦人盲姑娘彈奏,彈了一曲,又彈一曲《月光曲》,這第二次彈奏的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生:從"花了一夜功夫,把剛纔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譜寫好的。)

顯然,貝多芬是在小茅屋裏乘着興致把曲子彈奏出來,而後追記的。我們知道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那麼是怎樣的情境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學3——8自然段。

請默看3——8自然段,拿筆,看看你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或者哪些標點符號讀懂了什麼 在有關句子,詞語,標點符號旁寫上自己的感受。

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抽生彙報,並及時指導感情朗讀。

生:我從姑娘說的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那該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麼喜愛音樂,多麼想去聽音樂會呀!

師:你體會得好。那麼,你能不能把盲姑娘當時那種迫切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抽讀,齊讀)

生:我還從皮鞋匠說的話中的兩個"太"字,讀懂了皮鞋匠很愛妹妹,但他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心裏難過。

師:體會得好!他當時的心裏只是一些難過嗎

生:不是的,是很難過。

師:對,很難過。難過得……(師指自己的心)

生:心裏很痛。

師:對,皮鞋匠當時心裏隱隱作痛。那麼怎樣讀這句才能表現出皮鞋匠買不起入場券時心裏隱隱痛楚呢

(指導讀好皮鞋匠的話)

生:我還從盲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知道盲姑娘也很愛哥哥,她很懂事。

師:你體會得好!看來,你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1:我還從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看出貝多芬很同情窮兄妹倆,他是一個大音樂家,但他不拿架子,卻還那樣熱情地要爲盲姑娘彈奏。

生2:我還從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知道盲姑娘發現彈琴的人是貝多芬本人的時候,她很驚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補充。從這裏的兩個"!"可以看出盲姑娘確實很激動,她讚美貝多芬的鋼琴彈得好。

師:只是好嗎

衆生:不只是好,是特別好。

師:從哪個詞語能看出

生1:從"純熟"可以看出貝多芬的鋼琴彈得特別好,他彈琴的技術很高超,可以說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補充,我認爲當時盲姑娘驚喜的原因是她認爲此人肯定是貝多芬本人,因爲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彈得這樣純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話,就不一定彈得這樣好。

師:盲姑娘可是看不見的呀!她憑什麼斷定此人就是貝多芬

生:盲姑娘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樂,她懂音樂,她知道只有創作樂曲的本人才能彈得這麼純熟,所以她斷定此人就是貝多芬。

師:你們體會得都很好。那麼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盲姑娘當時那種讚美,驚喜表現出來呢

師:同學們,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後,他作何反應

衆生:貝多芬沒有回答。

師:他怎麼不回答 他當時怎麼想的

生1:我認爲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張揚自己,他當時可能在想,還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愛音樂,我就再給她彈一曲吧!

生2:我認爲貝多芬當時聽了盲姑娘的話也很激動,他來不及回答,當時他很驚訝:啊,在這個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這麼懂音樂,這個盲姑娘不簡單呀!

師:你們真會想象,會體會。同學們,貝多芬發現盲姑娘很懂音樂,你們想,"我"懂音樂,她懂音樂,這叫什麼

衆生:這叫"知音"!

師:對,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難覓呀!在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個知音,而這個知音是正常人嗎

生:不是的,她是殘疾人,是盲人。

師:對,這個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個才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呀!貝多芬此時的心裏能不激動嗎 所以他問盲姑娘……

生齊答:"您愛聽嗎 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出示插圖)

師:此時此刻,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吹起了茅屋裏破舊的窗簾。那皎潔的圓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裏來,你們看到了什麼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圖上的情景描述出來嗎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裏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麼美麗。這時,貝多芬不由彈起了琴鍵,窮兄妹倆聽得是那樣認真。

師:文中是怎樣描寫圖上的內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寫圖上的內容。

師:好,那我們就一起來輕輕地,美美的讀第八自然段吧,讓我們細細地體會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齊讀第八自然段的內容)

(五)教學9——10自然段內容。

(《月光曲》響起)

師:同學們,你們聽見了什麼

生:我聽見音樂開始很慢,接着逐漸快起來,最後又快又強。

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文中是怎樣用文字來描述這段曲調的呢 找一找,找出來畫上"﹏﹏".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師隨機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對着大海……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請大家自由讀這幾句話,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的曲調可能是怎樣的

(出示選擇題)

根據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調是( ),請選出合理的答案,並說出理由。

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3)抽生選擇。

生:我選擇a.因爲月亮開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這時,音樂應該是舒緩的;接着,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微雲在月光的照耀下飄動着,音樂應該是明快的;最後,風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音樂應該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來聽聽《月光曲》,看看曲調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樣。(放音樂)

(5)把眼睛睜開,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這麼美的樂曲,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呢

(6)試讀,抽讀,範讀,再抽讀,配樂讀。

(六)引導學生聯想。

同學們,學到這兒,你們有問題問嗎

生:爲什麼皮鞋匠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呢 (抽生解答)

引讀"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抽生解答)

引讀10自然段。體會並讀好"陶醉","甦醒".

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黃老師相信我們五,三班的59位同學,你們聽了《月光曲》後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放樂曲)

抽生談談聽了《月光曲》後產生的聯想。

(七)學完了課文,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嗎

(八)總結擴展。

我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8——10自然段。

同學們,學完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呢 或者是你想對圖中的哪一個人物說說心裏話 (隨機板書:有才華,有愛心)

同學們,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段樂曲,想聽嗎 不過,聽完以後要把聯想到的景象告訴大家。(放《苗嶺的早晨》)

抽生談談聯想到的景象。

(九) 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8——10自然段。

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後把聯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上網或查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

板書: 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貝多芬 彈奏一曲 有才華,有愛心

即興創作

六,媒體和資源:

錄音機或多媒體,鋼琴曲《月光曲》(三個樂章中最有代表的樂曲剪輯成一分鐘曲調),笛子曲《苗嶺的早晨》片斷,cai一套(內含皮鞋匠聯想內容的句子,選擇題,家庭作業).

七,教學評價: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發言面廣,想象豐富,教師引導得法。不足之處是在引導學生聯想時應該多抽幾名學生。

八,教學反思:

教學完《月光曲》,我個人認爲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重視預習。

上《月光曲》這課前,我提前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通,進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現在課文中的什麼地方,組成哪些新詞;二查字典,詞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詞語在文中的 意思;三查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預習中把遇到的問題做上記號,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張揚個性。

《月光曲》這課的情境教學,我主要採用語表情境和音樂幫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採用語表情境,學生才能把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第九自然段採用音樂幫助想象情境,學生才能體會樂曲由舒緩到明快到激昂,從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讀得有滋有味。

以讀爲主,重視熟讀成誦的指導,充分感悟語言。

教學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熟讀成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所產生的感悟,體驗並不全面,合理時,教師及時,積極地指出來,靈活地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飛揚。

體會聯想,拓展思維,創新教育。

聯想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多彩的聯想,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教完全文後,問學生:"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 "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這不僅無礙於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所以,鑽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礎,也是教學創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