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十六計的歷史故事【多篇】

三十六計的歷史故事【多篇】

計故事 篇一

走爲上——姜維求計避禍

這個智謀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五回“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

當姜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將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後主荒婬,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仲仲,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乘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將軍,什麼功也沒立,只因善於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姜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姜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姜維。姜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姜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見後主。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姜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祕書郤正。姜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正笑着回答:“大將軍怎麼還 不知道,這是黃皓爲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姜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正制止他說:“大將軍繼承諸葛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麼能那麼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後花園設宴飲酒,姜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姜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着淚說:“臣將鄧艾已圍困在祁山,陛下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麼意思?”後主默默不語。姜維又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麼兩樣。只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纔可以安寧,中原纔可以恢復。”後主笑着說:“黃皓不過是一個供使喚的小臣,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麼作爲。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維叩頭說:“陛下今日不除黃皓,災禍很快便會降臨了!”後主說:“愛一個人便願意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麼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着便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姜維叩頭請罪。黃皓哭鼻子抹眼淚地說:“我不過是伺候皇上罷了,並不曾干與國政。將軍千萬不要聽信外人的傳言,想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裏,還 請將軍可憐可憐我。”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號。

姜維憤憤而出,見郤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姜維說:“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沓中,那裏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杏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姜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評析]

“三十六計走爲上”,這個智謀故事的核心在於一個“避”字,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傑,有時候還 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爲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爲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爲正當和擔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所以,“走”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掌握時機,也要靠點運氣,才能走得正是時候,走得理直氣壯。

計故事 篇二

背水一戰——姜維背水破王經

此計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司馬師病死後,司馬昭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專決中外事務。姜維得訊,以爲司馬師新喪,司馬昭初握重權,必不敢擅離洛陽,可乘機伐魏,以取中原。後主劉禪準其所請,命往漢中作戰前準備。徵西大將軍張翼自以蜀地淺狹,錢糧淺薄,不宜遠征。姜維不從。張翼見出兵已勢在必行,便向姜維提議道:“以往多不克而還 ,皆因出兵動作過於遲緩。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若火速進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勝矣。”

姜維於是引兵5萬遠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陝西西安)刺史王經、徵西將軍陳泰得到前線戰報。王經先率兵馬步騎7萬人迎戰。姜維似已成竹在胸,對張翼、夏侯霸各授機宜,先使二人領兵去作準備,他自己乃引大軍背依洮水列陣。王經見姜維此等陣勢,回頭對其牙將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人說:“蜀兵背水爲陣,敗則將全部投沒於水中。姜維驍勇,你們四位可與交戰,若其後退,便可追擊。”王經企圖恃衆將姜維逼退,以使覆沒於洮水之中。四將領令,分左右殺出,來戰姜維。姜維似乎已知王經心意,略戰幾個回合,撥轉馬頭,望本陣便走,若有難敵的樣子。王經不知是計,大驅士衆一齊趕上,想要追殺蜀軍。姜維率軍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邊,對衆將士大呼道:“形勢如此急迫,諸將何不努力!”衆將聽姜維一呼,見後退無路,便掉頭奮力殺向魏軍。王經支持不住,被打得大敗。此時,早已準備好的張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經的後路,分兩路殺來,王經被圍在當中。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衝右突,直如入無人之境。魏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被逼無路,逃入洮水者不計其數,斬首萬餘,屍遺遍野,血流成河。王經只率百騎殺出重圍,徑往狄道(今甘肅臨姚)敗去。逃入城中,閉門不出。

[評析]

背水列陣,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將韓信在破趙之際,依據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敵衆我寡,毅然採取出奇制勝之謀,背水列陣,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使自己身處絕境,故當兩軍交接時,人人殊死而戰,使弱寡變爲強大,人人以一當十,最終以弱制強。姜維所用計謀正是背水一戰的翻版。

計故事 篇三

空城計——孔明智設空城計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衆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衆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爲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 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評析]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裏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歷來爲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是一仲“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力量虛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戰術,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就可能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

計故事 篇四

忍辱負重——司馬懿忍辱取勝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六出祁山時,孔明自己統率一支人馬,駐紮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戰,魏兵絕不出營應戰。孔明便取來一套婦人穿的服裝,放在一個大盒子裏,並附上一封書信,派人送到魏軍大營。魏國的將領不敢隱瞞,便將來人引入去見司馬懿。司馬懿當衆打開盒子一看,裏面裝有婦女服裝一套,還 有一封信,拆開信一看,見上面寫道:

你既出身爲大將,統帥中原的大軍,不敢武力相鬥,以決勝負,卻安於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着刀箭,這與婦人有什麼不同?現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婦女的服裝,你如果還 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恥之心還 沒有泯滅,還 有點男子漢的氣概,便立即批迴,定期決戰。

司馬懿看後,心中大怒,表面上卻故作鎮靜,笑着說:“孔明把我看成了婦人嗎?”當即接受下來,並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軍的衆將得知這事情之後,無不氣憤,來到大帳說:“我們都是魏國的名將,怎麼能夠忍受蜀軍這樣的侮辱?請允許我們立即出戰,以決勝負。”馬司懿說:“我並不是不敢出戰而甘心忍受侮辱,無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確的旨意,令我們堅守不戰,如果現在輕率出戰,便是違抗國君命令了。”衆將還 是憤怒難平。司馬懿說:“你們既要出戰,等我向天子申報批准以後,大家同心協力迎敵,你們看怎麼樣?”衆將都答應了。

司馬懿便寫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軍前,奏聞皇帝曹睿。曹睿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

臣才能低下,而責任重大,陛下曾經明確指示,令臣堅守不戰,等待蜀人自己敗亡;無奈諸葛亮送來一身婦人服裝,將臣視作婦人,恥辱太重了!臣謹預先奏請陛下:近日臣將拼死一戰,以報朝廷之恩,以雪三軍之恥。

曹睿看完後,對衆大臣說:“司馬懿既已堅守不出,爲什麼又上表求戰?”衛尉辛毗說:“司馬懿本來不想出戰,必定是因爲諸葛亮這一番侮辱,衆將憤怒,才故意上了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確地重申一下堅守不戰的旨意,以遏制一下衆將求戰的心情。”曹睿認爲他說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着皇帝的符節,到渭水北岸司馬懿大營傳旨,不許出戰。司馬懿迎接謂書到大帳之中,辛毗當衆宣讀道:“如果再有人膽敢提出迎戰,便以違抗聖旨論處。”衆將只好按聖旨的意思去辦。

[評析]

這個故事是對“激將法”的一個“反動”,司馬懿能忍受侮辱,堅持到底,顯示出一個謀略家的卓越見地。兵法上說,不戰在我。也就是說,一旦遇到形勢於己不利的情況,戰與不戰的權利在自己手中,此時不是逞一時之勇,而是應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一個成功的英雄應能屈能伸,能剛能柔,要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纔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計故事 篇五

緩兵之計——司馬懿緩戰破遼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魏明帝曹睿時,遼東太守公孫淵稱雄一方,自立爲燕王,改年號紹漢,聯絡東吳,侵擾北方。邊官報知魏主曹睿,曹睿決計派司馬懿率馬步軍4萬前去平定遼東。

司馬懿統帥魏軍取得初戰勝利後,很快把公孫淵困在襄平城(今遼寧省遼陽市)裏。這時已是秋季了,秋雨連綿,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軍的運糧船從遼河口出發可直接開到襄平城下。由於魏軍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左都督裴景見狀就向司馬懿建議說:“雨水不住,整個軍營中泥濘不堪,軍營應當移到前面的山上。”司馬懿聽後怒道:“擒獲公孫淵只在旦夕,怎麼可以移營?如果再有人說移營立斬不赦!”裴景諾諾而退。過了一陣,右都督仇連又來告訴說:“軍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請太尉移營高處。”司馬懿聽罷大怒,厲聲說道:“我軍令已發,你膽敢故意違抗!”即令推出斬首,把首級懸於轅門之外,三軍軍心爲之震懾。

司馬懿又令南寨人馬暫退20裏,縱城內軍民出城樵採柴薪,放牧牛馬。部將陳羣疑惑不解地向司馬懿問道:“從前太尉您攻打叛將孟達時,兵分八路,八日趕到上庸(今湖北竹山縣)城下,很快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4萬,數千裏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衆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麼主意?”司馬懿笑着說道:“您是不知兵法。從前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飢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我今放開一條路,不絕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陳羣拜服。後來,公孫淵果然率殘兵敗將突圍,被司馬懿生擒了。

[評析]

司馬懿在速戰破孟達和緩戰平遼東這兩次軍事行動中運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戰法。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一書中讚歎道:“八日而取上庸,則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則以遲勝。”“有勢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敵糧多而我糧少,則八日而取上庸;敵糧少而我糧多,則百日而後拔襄平是也。或速或遲,隨時而易,變化無常,讀此可以悟兵法。”但無論速戰還 是緩戰,都要示指揮者能夠統籌全局,根據實際情況,不爲局部或一時的小利所動。在我方準備尚未充分時,爲爭取更大的勝利,應採取緩戰計策,一但時機成熟,應當機立斷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