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許地山的散文多篇

關於許地山的散文多篇

許地山散文篇一:許地山

許地山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

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許地山

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臺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衆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霸佔部分領土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後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併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爲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

許地山散文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爲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爲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爲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爲《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爲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爲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爲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籤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爲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爲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併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積極提倡改良[1]中國小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國小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國小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國小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爲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羣衆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

許地山散文選集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爲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爲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爲背景,許地山書法梵文作品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來自::許地山散文)《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書籍。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爲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現在徐聞縣有他的故居。許地山,名贊堃,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落花生》,並被登在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5課,以教育孩子。。祖籍廣東竭陽。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等。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爲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散文篇二:許地山

許地山

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爲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現在徐聞縣有他的故居。

人物簡介

許地山,名贊堃,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落花生》,並被登在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15課,以教育同學。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爲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廣東揭陽。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等。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爲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終因勞累過度再加上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生平經歷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在古文中“華”同“花”)。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臺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衆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霸佔部分領土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後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併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

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爲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爲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爲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爲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冰心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爲《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爲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爲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爲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籤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爲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爲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併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國小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國小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國小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國小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爲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羣衆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許地山散文選集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爲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

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爲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愛情婚姻

許地山早年曾結過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臺中人,兩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赴京途中病逝上海,許地山有多年青時的許地山篇文章懷念她。

周俟鬆第一次見到許地山是在“五四”的隊伍中,當時她還是個中學生。第二次見到許地山是在接待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的歡迎會上,也只是遠遠地觀望這位活躍的助教,兩人真正認識是後來在熊佛西家。熊周兩家不遠,同在石駙馬大街,其時周俟鬆已考入北師大數學系就讀。許地山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就很出名,這不僅因爲他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還因他一年四季愛穿黃對襟棉大衫,留長髮蓄山羊鬍,精於鐘鼎文梵文。這個“三怪”才子,給周家的女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俟鬆說:“多見了幾次,感到他學識淵博,感情豐富,逐漸互相愛慕。”婚後許地山談到兩人的緣分曾說:“幸而你沒有進燕大,我是不會和學生談戀愛的。”由此一斑也可見許地山的戀愛婚姻觀。

1923年後許地山曾赴美英留學,1927年學成歸來,先後執教於燕大、北大、清華和北師大等京城學府。婚姻之事雖因周家一度反對,最終也水到渠成了。

許地山和周俟鬆的婚禮,是在北京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舉行的。文學館還收藏着幾頁周俟鬆保存下來的當年的日記,在1929年5月1日那一欄中,寫着“風和日朗我們於九時行婚禮”。下面另一行字是周俟鬆1977年6月補註的:“日記之一頁上爲許地山注字。”許地山很喜歡泰戈爾作品兩人的婚禮選在“來今雨軒”舉行,是周俟鬆的建議。因當年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曾在此召開;再說多年來“來今雨軒”一直是各路文人到京的必訪之處。

那天參加婚禮的來賓除親戚外,還有蔡孑民、陳援庵、熊佛西、朱君允、田漢、周作人等。他們的新房在周俟鬆家二進院,從洞房的後窗可以看到後花園的八角木屋和帶有野趣的丁香樹、棗樹。以後每年五一結婚紀念日,許地山一家都要照一張全家合影。

許地山和周俟鬆的感情是令人羨慕的。周俟鬆愛看故事,許地山就專門爲妻子翻譯了《孟加拉和印度民間故事》。許地山寫作時很喜歡和妻子討論,若寫到深夜時分,便有種“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境界。許地山曾對周俟鬆說:“泰戈爾是我的知音長者,你是我知音的妻子,我是很幸福的,得一知音可以無恨矣。”兩人的共同生活雖然只有12年,卻勝似百年。

許地山1941年8月4日病逝於香港羅便臣道寓所,只活了49歲。周俟鬆一直活到90多歲。丈夫身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她始終在默默地做着丈夫未竟的事業,爲丈夫編書寫文章,倘若許地山九泉有知,該何等地感激、幸福啊。[

主要作品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爲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書籍。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爲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現在徐

許地山散文篇三:許地山先生的主要作品有

許地山先生的主要作品有:《落花生》,《人生空山靈雨》,《道教史》,《許地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