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這是王昌齡著名的兩首邊塞詩之一,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良好願望。

詩人一着筆,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這裏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可是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卻從不曾間斷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戰事的頻繁。而“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極言邊塞和內地距離之遙遠,空間之遼闊。“人未還”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詩人悲憤的情感在此表現得更爲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讓,不允許。“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像漢代李廣那樣的將軍,同時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弦外之音,令人尋味無窮。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着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着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爲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着,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着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爲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爲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爲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註釋 篇二

①這兩句詩含意較深,有許多言外之意:詩人由月夜的關塞,想到強大的秦漢時代與匈奴貴族統治者鬥爭的歷史。那時明月象眼前一樣照臨關塞,但鬥爭取得了勝利;作者的時代,長城依然如故,但戰爭失利,遠征的將士不能凱旋。首句從字面上看,它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明月、關塞)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時代(秦、漢),似不易理解,但由於後面的感慨點出了歷史上的鬥爭,四者之間便有了內在的聯繫,而不致使人產生秦月照漢關的誤解。這種“秦月漢關”式的寫法是一種藝術手法。

②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漢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屬平盧節度使管轄。“龍城”,一作“盧城”。飛將:飛將軍。漢代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稱他爲“漢之飛將軍”,不敢騷擾他守衛的地方。胡馬:等於說胡騎,指敵人的軍隊。陰山:長城外面橫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山脈,綿延不斷,東接內興安嶺,漢代匈奴常越過此山騷擾內地。這兩句是說假如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就不敢來犯。

王昌齡趣事 篇三

李白與王昌齡的故事

在李白結交的詩人當中,王昌齡也是比較重要的一位。王昌齡字少伯,生與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歲。

王昌齡一生官低名氣大,位卑才氣高。少年時像衆多清貧家庭中的子弟一樣一邊耕讀,一邊多方奔走以求仕進,王的人生規劃在干謁不成、邊塞求功未成,三十歲才轉向科舉以進士登第任祕書省校書郎。三十四歲以博學宏詞登科任河南汜水縣尉。四十一歲貶嶺南,四十三歲任江寧臣,五十一歲貶龍標尉到六十歲被殺害宦海中幾度浮降。囿於現實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懷隱而不發,詩作多表現的是在險惡的生存環境的掙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認命、幾分低頭的無奈和世事滄桑,自謂“久於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王昌齡聞訊一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裏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爲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詩雖短,但情誼深長,耐人品味。

出塞 王昌齡 篇四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互文的修辭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戰爭卻一直不曾間斷,已有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着邊關,不能歸來。只要當年飛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還在,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跨過陰山,侵犯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