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端午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篇一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天津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篇二

戴搭拉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講究爲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製品用五色絲線縫製,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用九子盤堆角黍

說起吃糉子,咱就先說一個和糉子有關係的習俗。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於明萬曆晚期,流行於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爲婚喪嫁娶或重要節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糉子,即角黍。

糉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糉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後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餅

除了吃糉子,天津人端午節還要吃一樣東西,就是“五毒餅”,那講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不少習俗都和“避五毒”相關。貼五毒圖、戴五毒兜、將“五毒”形象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

用柳葉水洗臉

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也稱“浴蘭節”,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裏、家裏。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福州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篇三

午時書

每逢端午節正午,福州家家戶戶都在門楹貼上“午時書”,午時聯與春聯稍有不同,形制較爲短小,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據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詩話》記載,午時書之風,最早可以遠溯到唐朝,歷史極爲悠久。端午時節貼午時書是福州十邑所獨有的風俗。

喝午時茶

每年端午節,人們到山上、田邊等野外採集許多可食用的野草樹葉,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葉等混在一起曬乾,收存備用。因爲它是端午節的時候製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時茶”。誰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誰家的大人頭疼腦熱,將“午時茶”用開水沖泡喝下。或在炎夏時節泡點“午時茶”當茶喝,有防暑降溫的作用。

煮糉子的水洗臉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糉子後,會把留在鍋裏的水用來洗腳、洗臉、洗身子等,據說洗後夏天不會生痱子,不會被蟲咬。另外,端午節中午,家家戶戶會用煮糉子的水撒在屋裏屋外、屋前屋後的角落,有驅蚊的效果。端午節後,天氣漸漸炎熱,正是蟲類活躍的時候,薰黃煙、撒煮糉子的水,滲透着福州人的一種積極的、樸素的衛生理念。

戴紅肚兜

過去福州人在夏天時,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紅肚兜的習慣。特別是在端午節,人們有戴新的紅肚兜的習俗,說“穿紅肚兜”能辟邪。端午期間,氣候尚有涼意,戴紅肚兜,可以不讓肚子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