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質生產力黨課專題講稿

新質生產力黨課專題講稿

新質生產力黨課專題講稿

2023年,總書記在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的調研活動中,多次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進而“加速構建新型生產力體系”。在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總書記再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戰略重點,我們必須繼續深化創新實踐,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也明確指出要“根據地方特色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大貢獻,更是對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生產力質變、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識。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們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在此,我願意分享一些個人的思考和體會,與各位同志共同探討和交流。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符合時代需求

“每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確立該時代政治和精神歷史的基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將發展作爲執政興國的首要任務,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使命。至今,我國已徹底改變“落後的社會生產”狀況,生產力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持續向好的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的新臺階,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充分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在本質上就是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史。

與此同時,我們黨始終根據不同時期的特定條件、問題和挑戰,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並依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已成爲“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當前,我國生產力水平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正經歷深刻變化,這客觀上要求生產力發展的方式、路徑作出適應性變革,實現新的質的飛躍。一方面,傳統的要素成本優勢和要素規模擴張驅動模式已逐漸減弱,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已成爲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作爲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家,我國天然面臨資源緊約束的挑戰,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凸顯、要素數量投入的邊際回報下降等傳統優勢的變化,迫切要求我們在有形要素投入之外尋找新的生產力發展動力源。

另一方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進行爆發式、集成式創新,並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爆發點的遷移往往伴隨着生產力增長極的地理空間變化。科技創新已成爲當今世界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要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我國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爲根本驅動力,催生新業態、新產業,塑造新優勢、新動能,加快形成新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正是基於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格局的深刻變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認識深化的政治經濟學範疇術語革命和理論創新。它是在新時代更高層次關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推動生產力爆發式質變進而生產關係深刻調整的新趨勢下,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實踐的科學凝練。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我國正迎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系統發生深刻變革,契合高質量發展需求,將爲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藉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我們嘗試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深入闡釋科技創新引領下新質生產力的躍遷過程及其質態革新,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生產關係的“新質”變革。

二、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徵

在微觀層面,新一輪科技革命以數智化爲核心,推動了要素的“新質”革命,加速了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勞動者的素質正轉向新型勞動者,以知識化、專業化、技能化爲標誌的創新能力成爲評價勞動者素質的關鍵;勞動資料正轉向新型勞動資料,智能化、平臺化、共享化、集成化、去中心化等特徵正加速融入勞動工具和手段;勞動對象也正轉向新型勞動對象,技術裂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要素範疇,新材料、新能源廣泛應用,數據已成爲關鍵要素。在創新性配置方面,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新型質態的要素組合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打破了機構與空間的邊界,要素的交叉融合、協同整合在實踐中層出不窮,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從中觀層面看,新技術與生產力要素的結合引發了顯著的質態變革,顯著地體現在“業態—產業—產業體系”的系統性“新質”革命。數智化技術創新的廣泛滲透,促使傳統產業加速向定製化柔性生產轉型,產業組織模式由“競爭—壟斷”向“競爭—協同共享”轉變,產業運營模式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在工業互聯網和智能雲平臺的支撐下,技術羣體性突破創新和前沿科技的跨領域交叉融合日益明顯,產業邊界日趨模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興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同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要環節,不能偏廢,更不能脫離階段性條件盲目推進。從中長期來看,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崛起、未來產業的前瞻佈局相互演進、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石。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疊加裂變,客觀上要求我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產業經濟活動日益強調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全鏈條系統性整合,產業鏈式集羣、融合集羣發展,系統性集成成爲價值創造的新模式。

從宏觀層面看,系統性的生產力“新質”躍遷與我國新時代新徵程的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主題高度契合。作爲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必須牢牢掌握髮展主導權。這意味着我們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破解“卡脖子”問題,並加強在全球重要科技領域和前沿交叉領域的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努力成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築牢我國經濟發展根基,提升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安全性、可靠性,形成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新質生產力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爲主導,催生“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並依託數智化的全面深度融合,滲透傳導至整個經濟社會,形成複雜的協同裂變生態,從而牽引推進我國整體邁向現代化。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範疇內,科學技術本身並不具有階級性,關鍵在於由誰主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新質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產出結構優化、產品品類豐富化、消費場景創新化、服務場景便利化、平臺資源共享化,能夠更好地迴應和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和高品質生活追求;同時,物質技術質效的提升不僅爲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也帶來了新的就業創業機會,爲共同富裕創造了更大的實現空間。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新型生產關係的建構需要從“解放”和“發展”兩個方面進行系統謀劃。“解放”意味着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旨在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發展”則意味着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旨在突破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難點,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改革必須全面深化,既要激發經濟創新活力,又要維護社會公平有序,涉及關聯制度及其組合關係的解構與重塑,是一個系統化的“破”與“立”的進程。如何將新質生產力這種“無法估量的生產能力”自覺運用於造福人民,是改革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爲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我們必須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首要任務是加速基礎科研佈局,以滿足新質生產力對關鍵核心技術的迫切需求。我們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基礎研究系統佈局,整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社會創新資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佈局。同時,我們應着力搭建跨學科協同創新基礎平臺,錨定國家重大戰略需要與重大產業佈局,謀劃部署重大科技項目,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我們還應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轉化是實現基礎研究從“精神生產力”到“物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風險巨大、資本密集。爲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讓企業在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深化科技產權、評價、獎勵等制度改革,營造激勵創新、包容試錯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形成“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多元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應重視數據要素在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產權、交易、通用標準、安全治理等領域的基礎制度完善和前瞻研究顯得尤爲重要。我們應通過完善這些制度,將數據要素蘊含的強大創新裂變力量導向服務高質量發展。築強人才基礎支撐也是至關重要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尤其是科技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因此,我們應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深化“三位一體”綜合改革。通過圍繞創新鏈、產業鏈部署人才培育、招引、使用計劃,我們可以形成強大的人才生態系統支撐。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實際承載。我們應體系化補短板、拉長板、鍛新板,以實現整體質性飛躍。這包括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及強化配套功能、構築產業生態等措施。需要優化要素創新性配置體制機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包括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以及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構建高水平開放創新體系和產業生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加強創新開放合作、產業開放合作以及制度開放合作,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並創造多元、開放的平臺與環境。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產業鏈合作並推動貿易投資等領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合作。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