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課程設計報告通用多篇

課程設計報告通用多篇

課程設計報告 篇一

一、電力拖動課程教學現狀

電力拖動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電工電子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它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都很高。由於新知識的不斷積累增加、課時的相對減少,以前的教學方法不太適用現在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前的教學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理論學習內容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對理論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很難達到活學活用的要求,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學生做理論習題不能達到提高專業水平的目的。學生做作業沒有實踐操作的機會,缺乏實際感受,很難提高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第三,實習教學落伍,使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傳統教學方法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要獨立自主進行,學生理論學習不全面,到實習時不能很好利用理論知識,也就不可能用理論來輔助實習訓練。

二、對口單招電力拖動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1、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實施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確立上課要點。上課時,教師將所授課教學要點,採取適當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目的地聽課;第二,引導學生達標。這是教學目標實施的關鍵。首先要能完整地將教學目標具體化、情境化。然後對教學重點知識點,教師精講,安排學生多練,並引導學生質疑,增強反饋信息能力。

2、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活動中的做也要適當利用討論、練習等方法。只是要把這些方法結合到實踐上來,要求教和學要與實踐相輔相成,要與實際生活有聯繫。在具體措施上,我們鼓勵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張學生多提問題,注重教學中的討論,讓學生積極學習,多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學生一般具有獵奇心理,奇特的東西、生活中常出現的自己又不能理解的問題,經過老師適當引導後,往往會引發其強烈求知慾,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創新點、尋找相關課題的例題,使之有新鮮感。

三、對口單招電力拖動課程的複習要點

首先爲學生做好心理調節,重視教學的生動性。非智力因素對學生電力拖動課程的學習以及考試影響非常大,故需老師極其重視學生的心理調節。不同時期,學生所蘊含的心情是不相同的:複習伊始,學生滿懷熱情,自信滿滿,盡力約束自己的行爲,向自己提出了較苛刻目標。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視爲第一階段心理調節的關鍵點。一直到中期,學生踏進了學習上的“高原狀態”, 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衰退,疲勞感漸漸增強。這個階段需增加危機意識的說教;而逢後期,大學聯考近在眼前,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加,憂慮、焦躁、不安的心態表現出來。此時需儘早進行心理疏導,盡力使學生放下包袱,令他們能輕鬆走上考場。

而說到課堂教學,假如能從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着眼,明確方向,建立目標,完全可以得到較好的成績。伴隨素質教育的改革,教學方式不應該被“填鴨式” 的講課所約束,還需有自學、習題、輔導、討論這些不同的教學形式。

四、結語

實踐—理論—再實踐一體化教學方針的設計符合自然辯證法的準則,也符合學生的普遍認識。在教學過程中, 可根據具體問題,對此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改變和增加,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結果。通過教學實踐,本人認爲實踐—理論—再實踐一體化教學方針具有以下好處:一是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二是用來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強調了操作訓練,使學生能掌握紮實的書本知識; 三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關鍵地位,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能。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爲重點目標,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完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實際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課程設計總結 篇二

個人小結

三週的課程設計結束了,我和同學們一起度過了這段忙碌而充實的時光。這次的課程設計深刻的反映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真諦。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義。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爲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次的課程設計的主題是考試系統的開發設計,首先老師先介紹了這次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步驟,然後同學們進行分組並選出組長和集成組組員,各組進行分工安排、制定計劃,組員明確各自的任務後,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們組在這次課程設計中負責的是面向教師的主觀題的開發設計,主要部分是試題的刪除、添加、修改,以及試卷生成和評分等。而我自己在組內主要負責需求分析、表單設計、實習報告撰寫等部分。在明確各自任務後,我們就開始了真正的系統開發。在需求分析階段,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查閱了許多資料,以及已有的樣例等,然後根據資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據需求分析進行了表單的設計,運用各種部件、菜單、按鈕等達到用戶體驗更真實、流暢的目的。

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不僅檢驗了我所學習的知識,也培養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設計過程中,與同學分工設計,和同學們相互探討,相互學習,相互監督。學會了合作,學會了運籌帷幄,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也學會了做人與處世。

在這次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了自己設計開發系統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體會了學以致用、突出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從中發現自己平時學習的不足和薄弱環節,從而加以彌補。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應該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虛心學習,更加完善自己,爲今後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打下足夠的基礎。

課程設計報告 篇三

一、主題設計的指導思想

從目前“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現狀來看,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關於“從國小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要求仍相距甚遠,表現在:

一是觀念滯後,依然延續傳統學科課程的教育方式,主題設計由教師包辦代替,學生缺少自主權,只能被動接受,體現不出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探索和創新等特徵;

二是課程內容單一,學科課程的拓展或延伸,綜合性、實踐性特點不夠突出;

三是不按要求設置課程,或以課外活動充當;

四是沒有課程設計,師生隨心所欲進行活動。

基於上述認識,確立“研究性學習”主題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必須實現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活動,把“研究性學習”與應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挑戰這一戰略性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具備科學態度、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廣泛的教育資源,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充分利用圖書館、實驗室、多媒體和遠程教育等,開展以學生爲主體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研究活動,並在研究中主動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變爲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強調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和多樣性的評價手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由此過程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評價與反饋指導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創造性才能;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爲學生創造發展空間。

二、主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1、開放性。主題內容建構與普通學科應有顯著的區別,它不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置的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因此,在主題研究內容和視角的選擇、方法和手段的取捨、資料收集和調研方式的途徑、結果的表達和交流、時間和場地的安排等方面,應有較大的靈活性,要爲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究,發揮其個性特長和創造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

2、自主性。必須明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在確立主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的同時,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活動和自己設計、組織和主持研究的機會,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個性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3、整體性。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積累工作,注重主題研究的整體規劃,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形成序列。主題設計的內容是由師生共同參與建構完成的,由於不同學生在目標定位上各有側重,指導者在服從整體規劃的同時,還應從實際出發,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和他的年齡、思維水平及知識基礎相適應的研究課題。

4、實踐性。主題涉及的內容應面向生活和社會實踐,要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並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設計過程和選擇方法、表達和展示研究結果等。從實踐出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增加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在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同時,認識自然、瞭解社會、關心現實和體味人生。

5、綜合性。研究內容是源於社會、生產、生活和學生經驗的綜合性內容,其內容有利於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或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應體現時空開放的組織形式,不侷限於學校教室,要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

三、主題設計的基本思路

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有關要求,我們在強調從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同時,對不同學段進行了統一規劃,立求各有側重。在高中側重“研究”。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控制能力較強,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因此,主題設計側重於理論、方法和能力的形成,適當增加其科技含量,在倡導團結合作、集體攻關的同時,鼓勵個人發明創造;在國中側重“探究”。這個年齡段,學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思維水平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主題設計應側重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讓學生經歷問題的提出、設計、操作、成果表達和檢驗等探究過程,關注其情感和態度的變化,強調過程體驗和經驗積累,逐步掌握問題探究的策略與方法,發展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在國小側重“操作”。這個年齡段,學生善於直觀、形象思維,主題設計側重在觀察、瞭解基礎上的動手操作,以發展興趣、愛好,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進行初步的科學方法和實踐能力訓練。在具體設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社會和自然。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探索社會和自然問題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在變化的社會生活中,學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擔負起國富民強的歷史重擔;在探索大自然奧妙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發展和生存空間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建立保持自然系統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理念,增強生活質量意識、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等。

2、學會思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會收集、選擇、處理信息,作出大膽的猜想或合理的推斷,並進行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證明猜想或推翻猜想。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體會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同時又能借鑑他人、社會和人類智慧,求得個體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通過合作小組等形式,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合作互動,增加討論、交流機率,掌握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

4、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社會調查、課題研究和科學實踐等活動,建立國家、社會與個人必須依靠科學發展和科技進步才能持續發展的觀念,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和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內在動機。學習科學家探求真理的獻身精神,培養旺盛的求知慾,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善於觀察、勇於探索和實踐,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提高創新能力。

四、主題設計的類型及方法

根據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分成了課題型、專題型、實驗探索型、現狀調查型、作品研製型、文獻型等,並針對不同類型,提出了相應的主題設計方法。

1、課題型。課題包括某一學科的某個問題、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問題、社會生活和科技發展中的問題。課題設計應以問題爲中心,以創新爲目標,但必須使探究性學習水平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構建起一個階梯狀的系列問題系統。圍繞問題根據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供必要的科學和技術概念及原理性知識。課題研究所需的經驗和能力具有綜合性,因此,一般適應於中學高年級。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①知識背景準備;

②選題立題;

③組織課題小組;

④制定研究方案,確立假設;

⑤實施論證並得出結論;

⑥結果展示和總結反思。

2、專題型。圍繞社會生活和科技發展中的某一專題,在教師、學生互動交流中學習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或對該問題進一步瞭解。由於專題研究、討論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因此適應於國小高年級或中學。專題設計應選擇多元價值取向的問題或現實中已經存在但其結論尚不清楚的問題。如“哪種顏色的面料更保暖”、“怎樣才能減少雨中的含酸量”等專題。專題研究應以學生個體自主活動和小組活動爲中心,讓學生在研究中,不僅學會收集、闡述各種觀點,而且學會仔細分析和評價這些觀點,從而確立自己的見解。

3、實驗探索型。一般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教師提出若干條件,學生針對教師提供的條件,進行開放性實驗,從中發現現象或找到新規律;另一種是教師直接給出命題,學生圍繞命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實驗探索型學習過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探索能力,發展假設論證能力等。如:“植物侵蝕預防、讓草坪變綠”等。實驗探索設計不同於傳統學科課程中的實驗設計,不再是既定實驗程序的機械模仿和驗證,而是讓學生自己對命題進行假設論證或利用條件探索發現,從而獲得實驗研究經驗,增進興趣,培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實驗探索法的學習結果是書寫實驗報告。一般說來一個完整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假設、實驗過程的理論指導、實驗步驟、儀器和資料的選用、實驗過程的觀察記錄、實驗結果與測量、實驗報告等內容。

4、調查研究型。調查研究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對與科學知識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進行調查,弄清其狀態及可能的原因,找出其間的聯繫或發展趨勢,進而對蘊含的知識、觀念獲得較爲深刻理解的研究活動。適應於中國小各年級。如:“生活中的噪音”、“解題心理研究”等。現狀調查設計一般分現狀研究、相關研究、因果關係比較和發展研究四種,可幫助學生學會多渠道採集和佔有信息,獲得信息加工處理的經驗,培養學生了解現狀、分析和把握現狀的能力。其調查結果是在學生明確調查報告基本格式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

5、作品研製型。作品研製是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相關設備工具,仿製或重新設計作品的研究活動。作品研製設計可分爲工藝美術、電動模型、雕刻、編結等。作品研製所需工具和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木工器材、手工製作用的泥巴、樹葉、野花、布頭、毛線、各種糧食等,作品製作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於製作活動具有做做玩玩的兒童活動特點,更適合國小低年級應用。

6、專題文獻型。專題文獻研究是教師指導學生對某個專題的有關文獻進行收集、比較、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新觀點與認識的一種類型。專題文獻研究設計是讓學生掌握文獻資料研究方法的基本過程,學會收集、處理、應用、評價信息,培養信息收集、文獻檢索和從中提取新的信息的能力和意識,其研究結果是書寫一份研究報告。其報告的價值不僅在於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條理性,更重要的是從現有資料中提取新觀點、發現新規律,切忌搞成資料彙編。

課程設計報告 篇四

一、學時與學分

學時:40

學分:2

二、實踐目的

計算機實踐是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於鞏固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踐任務與要求

用C++語言編程。編程題目如下:

(一)統計一個班(最多有35人)的學生成績,要求能實現如下功能:

(1)輸入每個學生的學號和6門課程的成績。

(2)計算每個學生的平均分和總分。

(3)按總分從高到低排出名次,並按名次輸出每個學生的情況,包括學號、各科成績、平均分和總分。

(4)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門課程(從鍵盤輸入課程號)成績在90分以上(含90分)且總分在前5名的學生情況,包括學號、各科成績、平均分和總分。

(5)根據統計,繪製總成績五分制百分比餅圖。(自學利用C++提供的庫函數繪製曲線圖)。要求:利用類來實現,學生學號和成績採用文件輸入,排序。 數據的組織可採用對象數組 。查閱相關資料並寫出系統設計說明書。寫出實踐報告。

(二)統計商品銷售數據,要求能用菜單實現如下功能:

(1)輸入每件商品的名稱,編號,入庫日期,標價,成本。

(2)輸入每件商品的售價,出售日期。

(3)按總銷售量從高到低排出每種商品的名稱,售出件數,銷售額。

(4)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商品某月(從鍵盤輸入商品名稱和月份)的平均售價、售出件數、總利潤。

。(5)根據統計,繪製商品銷售利潤百分比餅圖。(自學利用C++提供的庫函數繪製曲線圖)。要求:利用類實現,數據採用文件輸入,排序。 數據的組織可採用對象數組 。查閱相關資料並寫出系統設計說明書。寫出實踐報告。

(三)統計足球比賽數據,要求能用菜單實現如下功能:

(1)輸入每場比賽的主隊名稱,客隊名稱,比賽日期,主隊得分,客隊得分。

(2)按總得分從高到低排出每個隊的名稱,總得分,勝,和,負的次數。

(3)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隊某月(從鍵盤輸入隊名和月份)的所有比賽數據。

(4)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隊主場總得分,客場總得分

(5) 根據用戶輸入,繪製某隊成績歷史趨勢圖。(自學利用C++提供的庫函數繪製曲線圖)。要求:利用類實現,數據採用文件輸入,排序。 數據的組織可採用對象數組 。查閱相關資料並寫出系統設計說明書。寫出實踐報告。

(四)統計稿件管理數據,要求能用菜單實現如下功能:

(1)輸入每件稿件的第一作者名字,稿件名稱,投稿日期,作者的省份。

(2)輸入每件稿件的發表日期,審稿意見。

(3)按作者的省份,從高到低排出每個省的總髮表篇數。

(4)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作者某月(從鍵盤輸入作者名和月份)的所有稿件數據。

(5) 根據用戶輸入,繪製稿件按省份的百分比餅圖。(自學利用C++提供的庫函數繪製曲線圖)。要求:利用類實現,數據採用文件輸入,排序。 數據的組織可採用對象數組 。查閱相關資料並寫出系統設計說明書。寫出實踐報告。

(五)統計用電管理數據,要求能用菜單實現如下功能:

(1)輸入每個電錶的用戶名,樓棟號,抄表日期,電錶讀數。

(2)按作者的用電量,從高到低排出每個用戶的總用電量。

(3)根據用戶要求輸出某用戶某月(從鍵盤輸入用戶名和月份)的總用電量。

(4)統計某樓棟從某月到某月(從鍵盤輸入)的總用電量

(5) 繪製按的樓棟的用電百分比餅圖。(自學利用C++提供的庫函數繪製曲線圖)。要求:利用類實現,數據採用文件輸入,排序。 數據的組織對象數組。查閱相關資料並寫出系統設計說明書。寫出實踐報告。

以上五題任選一題。

四、實踐紀律

學生除了要遵守實踐期間學院的基本規定外,還要求做到:

1.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地點,獨立完成以上任務;

2.不得遲到、早退。尤其不得擅自缺席。

五、設計報告要求

1. 任務書必須作爲報告第一頁

2. 報告不得少於3000字:主要總結實踐心得、實踐成果 、程序功能、設計思路(程序流程圖)、源程序(加上必要的註釋)、運行情況、課程設計的收穫與不足等

六、時間安排

兩週時間

七、成績評定規則

成績分爲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優:程序功能完備,報告有深度, 遵守實踐紀律。

良:程序功能滿足要求,報告有內容, 遵守實踐紀律。

中:程序和報告基本滿足要求, 遵守實踐紀律。

及格:程序有錯誤但大體能運行,有報告書, 基本遵守實踐紀律。

不及格:程序完全錯誤或嚴重違反實踐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