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教學教研計劃【多篇】

國小教學教研計劃【多篇】

國小教學研究報告 篇一

一。研究背景

1.深遠的社會背景。邁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質文明的當代人同時對物質需求激發了不盡的慾望,大大滋長了急功近利的“市場性格”;在文化同時受到商業化、時尚化的影響下,精神層面的生活遭遇了不應該有的困頓和壓制。物極必反,人們終於意識到,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呼喚生命意識的迴歸,呼喚生活中詩性的迴歸!應當說,在新課程引導下的語文教學對詩情的渴望和詩意的追尋,正是時代之光的一種投射。

2.語文教學的現狀。從語文教學的歷史積疾來考察,在應試教育魔棒的指揮下,我們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了思想性,文本中瀰漫着的人性、詩性的光輝熟視無睹。在應試教育的羈絆中,教師的工作受束縛,貼標籤似的說教、支離破碎的分析,陳陳相因的教學模式屢見不鮮,導致學生課堂沒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價值,精神內涵卻被消解、異化了。應試教育將樹人、育人的基礎教育淪爲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充滿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應試之學,這種畸變在一個曾經有千年“詩教”歷程的國度裏,是一道“尷尬的風景”。在科學和人文之間尋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尋求歸路,這就是“詩意語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詩意語文”在今天課改中呈現的最大價值。

3.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作品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的把握,把創設審美意境、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放在了一個突出的位置。實質上是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美的薰陶,而這種薰陶不僅有利於學習本身,還有利於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語文課應該給人以美的愉悅、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選文及其文本語言突顯了人文性這一特點,詩意人生與詩化語言成爲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感受和體悟的主體,教與學就是在對人生的詩意感悟和對文本的詩化語言的解讀體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鳴、感應與昇華。

4.孩子天性的召喚。好說、好動、好問、好想、好表現,是國小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學生,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就會看到一個又一個奇異精彩的世界。這世界裏,充滿着生命的活力,瀰漫着詩意的光輝。置身於這般詩意的世界中,你也會情不自禁地要說、要動、要問、要想、要表現。然而,某些課堂上,學生的天性被無情地泯滅了。無聊的“啓發”、變味的“多練”、癡情的“多媒體”搶走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剝奪了學生的說、動、問、想的權利,實在是對學生天性的泯滅。

5.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需求。現在的社會有一種浮躁,浮躁之氣開始向校園擴散。浮躁實際上是一種功利,也是一種膚淺。當今有些語文教師也在縮減爲看教輔材料和“快餐讀物”,把學習縮減爲看電視,把思考縮減爲一次報告會的考試,把教學設計縮減爲教學案例的組合。總之,豐富的過程簡單化,精神價值被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於是,有些把精神追求異化成官能享受。這樣,理想和追求在旋渦中被沖走了,流逝了。我們的語文教師應該內心涌動着精神的訴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與縮減的旋渦抗爭,應時時勉勵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高超的教育智慧,遠大的職業境界,要有摯着的追求和期盼,這樣,才能師生共同“詩意地棲居”在語文這片土地上。

6.課例研究與新課程同行。早在19世紀70年代,課例開始被運用於哈佛法學院。1986年開始,課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組推崇爲教師教育的核心,成爲“聯結理論與實踐,揭示教師在複雜的認知活動中如何運用高層次決策技能的有效途徑”。在國內,課例研究是與第8次課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來的。新課程體現了教育的轉型,也包含了教師應當以“研究”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教學生活,並採取相應的態度和行爲方式。案例研究作爲一種教育世界觀,不僅影響着教師的價值取向,而且影響着老師的行動方式。以敘寫有問題情境的課例,記述自己的教學生活並作出教學的思考,無疑是最適合教師的工作要求和言說方式的研究方法。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責任。課例記下的不僅是詩情的奔流,它同時也是困惑中的歷練,思索後的蛻變;反思中的體驗,博採後的驚羨。

語文教學應該是詩意盎然的。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我們掙脫應試教育的繩索、枷鎖和鐐銬,跨上素質教育的軌道,與時俱進,昂首闊步走進新課程。《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順應了學生的天性,構建了綠色的學習環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主要通過設計、收集、整理一個個充滿詩意的案例,促使教師儘快的走進新課程。通過實驗我們驚奇地發現,展示在面前的語文課堂,是一個活力四射、詩意盎然的嶄新天地,是一個鮮活生動、五彩斑斕的全新世界!

二、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創設詩意校園環境,營造詩性文化氛圍。

開題伊始,由校長劉大兵同志創意,我校努力爲構建“處處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師;人育環境,環境育人”的詩意環境而默默耕耘。“書香襲人,點亮詩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別引人注目,“讓詩意棲息校園,讓閱讀成爲習慣”巨幅彩噴字畫,無聲地召喚着楊小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來爲此而努力!《一日常規三字歌》裏的每一句溫馨提示宛若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串編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嚴格規範一言一行。學校精心設計,規劃建設,將詩歌中的名人事蹟、名句哲理製成版面,懸掛牆上;將校園圍牆畫用詩歌中的故事做成宣傳畫,製作詩歌長廊,將古代詩歌、現代詩歌及師生創作詩歌隨時展示,讓校園內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資源、一磚一瓦都體現引導和薰陶,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第二、夯實文化底蘊,培養詩意教師。

“詩意語文課堂”呼喚富有詩意的語文教師,鼓勵教師用詩樣唯美的語言演繹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爲此,學校通知邀請專家作講座,開設教師論壇、推薦書目閱讀等形式,讓教師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聘請播音員等朗誦水平高的專家來給老師培訓,提高教師語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讀的技巧。並要求教師讀書活動要做到“四個結合”,即:讀書與教育教學結合,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讀書與教學反思結合,讀後要撰寫讀書心得;讀書與新課改結合,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讀書與校本培訓結合,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第三、開發校本教材,拓寬課程資源

“詩意的課堂”需要有文化的積澱,而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俗話說“少時讀經,受益終身”,爲此,我校緊扣學校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傳承,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以適合背誦和理解的《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詩一百首》、《千家詩》等經典爲基本內容,精心編輯了《國小生必背古詩詞》校本教材。校本課程集中體現了“三確保”“三特性”,即確保“有教師、有課時、有效果“,突出“層次性,連續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經典誦讀課上,師生共讀欣賞,讓學生們既可在詩文中受到薰陶與感染,又可以瞭解多方面的知識,把握時代脈搏,體悟自然風光,人間真情。

第四、活動紛呈,領略詩性文化風采。

1、抓好常規工作,搭建詩意的舞臺。

每日“兩個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鐘作爲“讀書時間”,每日午間播放名篇詩文名段欣賞)活動,讓學生受到詩性文化的浸潤;每週“兩個一”(每週一次紅領巾廣播站詩歌朗誦會,每週一次的“古詩文背誦擂臺賽”)活動,爲學生提供厚積薄發的平臺,激發學生讀書和創作激情,豐富了詩性教育的特色;每月“兩個一”活動:每月開展一次主題讀書活動,採取集中的時間,豐富的形式,掀起師生讀書高潮。通過故事會、朗誦會等形式,檢閱學生讀書效果,增強學生讀書的樂趣。如 “好書我推薦”,學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講形式,把自己喜好的書目推薦給同學們,幫助同學選好書,讀好書。每月一次的“詩意校園活動展示會”更是豐富多彩:畫詩,吟詩,唱詩,演詩,舞詩……學生,家長,教師紛紛閃亮登場。整個校園以及校園中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

2、班級詩性文化建設,享受閱讀的快樂。班級詩性文化建設是校園詩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學校的班級詩性文化建設做到“三結合”:把課前古詩吟唱與“詩文小秀才”評比相結合;把“開放閱覽室”與“讀書我最愛”展示活動相結合;把“大閱讀”與建立“班級詩歌小組協會”相結合。“三結合”的做法讓學生親近書籍,讓班級飄揚書香,讓學校溢滿詩意。走進每一個教室,每一個角落都體現出獨具匠心和文化氣息,每一寸空間都充溢着濃烈的讀書求學氛圍。每節課前,每個教室傳來的是朗朗誦詩聲,富有節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氣息的詩意已經漸漸棲息於校園的每個角落了。

第五、構建詩意語文課堂,推動課題的深入研究。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樂園。在課題研究中,我校語文教師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與學生攜手漫遊語文天地,共享語文樂趣,給學生語言文字的魅力薰陶,給學生詩情畫意的審美啓迪,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語言的積澱、語感的培養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導入語激趣——未成曲調先有情

導入語貴在引趣,指向,有經驗的老師常反覆推敲開頭語,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發出動聽的音符,導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導語,從老師的嘴脣傾瀉出來,就流向每個學生的心田。

在教《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的一朵藝術奇葩,唐詩與宋詞平分秋色,使我國古典文化瀰漫着清雅與芬芳。我們曾經領略過唐詩的靈動風采,感受過它的博大精深,體會過它難以言傳的神韻,品味它只可意會的意境。今天我們將採擷宋詞中的一朵美麗素雅的小花,它的名字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段導入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個個欲一睹“西江月”爲快。

教學《和時間賽跑》時,我校盧豔教師即興從眼前之景導入:“早晨,我路過辦公室門前的池塘,發現那曾經碧綠的荷葉已枯敗了,當時我就感嘆‘時光匆匆,歲月無情’哪。逝去的時光我們再也不可能找回來了。就像現在,我站在講臺上向大家傾訴,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時刻,過去了,我們都無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們一定得學會和時間賽跑。”動情的話說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學生們情不自禁地打開了課本。

二、過渡語延情——爲課堂串上詩意的珍珠

過渡語貴在銜接,一方面使課堂結構融爲一體,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續感情。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爲引導學生對韓勃進行評議,我說:“廉頗、藺相如形象豐滿,雖然令人難忘,可如果沒有平凡人物的襯托,他們的形象也會黯然失色,誰是這樣一位襯托‘紅花’的‘綠葉’呢?”學生們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韓勃身上;再如,在講授《雨中登泰山》時我們這樣導引過渡的:

作者啓程登泰山了,教師問:“你們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樣一幅景色?過岱宗坊後首次映入眼簾的又是怎樣的一幅奇景?”學生通過閱讀把虎山水庫奇景盡情欣賞一番後,教師又往前推進“儘管黃錦、白紗的奇景美不勝收,但‘雨大起來了,不得不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爲什麼叫七真祠呢?詞中最傳神之作是什麼呢?怎樣傳神?”……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絕頂又是怎樣的風光呢?讓我們帶着勝利的喜悅,來欣賞這仙境般的美景。當於漪老師用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個波峯送到另一個波峯上,一節課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引用經典詩文進行過渡既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時,當品讀完外公因想念家鄉而三度落淚後,我們引用詩句“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作爲過渡,使學生既能提高語文素養又能體會外公當時的'心情。

三、引導語點撥——詩意與理性渾然交融

“一粒沙裏見世界”,雖然教學中的引導與點撥僅僅是課堂裏的一些小小片段,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如教學《草船借箭》時,老師如此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但是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着說。……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生自由讀後回答:生1:我覺得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爲霧這麼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麼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瞭如指掌。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後面回答了魯肅。……

“諸葛亮在笑誰呢?”學生在前面的探究學習已經基本明白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基礎上之後,老師進一步抓住諸葛亮的神祕一“笑”這個關鍵點,適時、適度地以問題來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和多種信息,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更準確地把握諸葛亮這一“神機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內容,也使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不斷增強。老師的此處點撥令人稱快!---這一探究中的點撥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探究、獲取知識的樂趣!

四、描述語動情——美麗的語言化爲美麗的風景。

描述語貴在具體、生動、形象。在教學《黃果樹瀑布》,“銀雨灑金街”一景時,我描述道:“大家知道爲什麼叫‘銀雨灑金街’嗎?原來這是雲貴高原獨特的地理氣候造成的。白天,雲蒸霞蔚,雲霧縹緲,水汽被大量蒸發上天;而到晚上,氣溫驟降,水汽便大量凝結降下濛濛的細雨,如煙如絲,飄飄灑灑地降落在大街上,這條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時此刻,情與景遇,景與情匯,學生心動神移,達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結束語昇華——將“詩意”棲居到底

結束語貴在昇華認識,拓展思維空間,提升精神境界。從而達到領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學《村居》時,以這樣的話語結束:“一首雋永的小詩就是一幅美妙的畫,一道迷人的風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詩,詩情畫意走進我們的課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靈。哲人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學們,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聞,皆可入詩入畫,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發。”結果,在課間休息十分鐘裏,盧紅傑同學竟然寫下了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打油詩:“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饞,牧人臉上開花,因春去而復返。”你能說這不是詩意棲居的課堂的碩果嗎?教學《難忘的國小生活》在總結延伸時,老師深情地說:“親愛的同學們,我還清楚地記得,6年前,你們帶着稚氣,懷着童心,邁進學校的大門。6年的時光,教室裏常回蕩着你們的琅琅書聲;花壇旁,曾撒下你們的串串笑語;操場上,活躍着你們可愛的身影,如今,這一切就要化爲美好的記憶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對母校、老師、同學的眷戀之情傾注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你呢?打算用什麼方式來表達你的惜別之情?”許多同學拿起了筆,有的寫下了臨別贈言,有的畫下了精彩瞬間,有的抒發了師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誼,還有一些同學將千言萬語濃縮在小詩裏。

詩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約動人;可以空靈蘊藉,可以熱烈奔放……我們楊小全體語文教師用愛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利用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條適合傳承民族文化的“導引—誦讀—探究—拓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索出了“營造情場、感受詩情——涵詠吟味、啓迪詩思——品味生活、感悟詩理——言語實踐、形成詩語”的語文詩意閱讀教學模式,構建了詩意棲居的語文課堂!給學生以更多的語言文字的薰陶感染,給學生以更多詩意的陶冶與智慧的啓迪,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讓學生理性地徜徉於樂園中,從而令學生的語言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升。

三、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近兩年來,我們課題組圍繞學校“文化引領,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凝練"書香襲人,點亮詩意人生"的辦學理念。本課題的實踐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實證與個案相結合,探索語文教學“以詩意育情,以詩意育趣,以詩意育才,以詩意育人”之路,着力營造濃厚的詩性文化氛圍。在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營造了書香校園,構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質量,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提升了辦學品位。

(一)顯性成果

從課題申報、立項,到研究的整個過程,包括準備階段、實驗階段和總結階段,形成了如研究方案、各階段實驗計劃、階段總結、評價方案、活動記錄、調查問卷、反饋信息、結題報告等各種材料,留下了我們研究走過的每一個堅實足跡,見證了我們研究灑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結題研究報告

2、“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過程集《追尋詩意的語文》

3、“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論文集《牽手詩意的人生》

4、“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的個案課例集《流淌詩意的課堂》

5、“國小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師生詩文集《綻放詩意的花朵》

(二)隱性成果

我們覺得,本課題的研究不僅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帶來人文知識的滋養,也給廣大教師以心靈上的觸動和行動上的提升。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課題組成員在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學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課題組硃紅和盧豔老師在公安縣語文教學比武活動中均獲一等獎;鄒先菊、劉立瓊教師經常在鎮內上語文觀摩課,引領全鎮教師走上詩意語文研討之路;組內多位教師在校賽課、各級論文評比活動中獲獎。

2、對詩意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索,展開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探索出了“營造情場、感受詩情——涵詠吟味、啓迪詩思——品味生活、感悟詩理——言語實踐、形成詩語”這一國小詩意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和途徑,讓學生在詩意文化的薰陶下,涵養詩情、發展詩思、感悟詩理、積澱詩語,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和諧發展。

3、讓學生在濃濃的詩意課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和學習興趣。在研究的三個階段,我們都對學生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從實際效果來看,參與實驗的各個班級語文成績穩步提高,在各級組織的語文知識競賽、徵文比賽等語文類活動中成績突出、屢獲大獎。

四、問題與探討

1、課題組成員的教科研理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課題研究中儘管組員們大多參與的熱情都很高,並取得了諸多的實踐成果,但是,若要將實踐的素材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並推廣開去,則仍需要參研教師以後繼續自覺提高科研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論素養和實際操作水平。

2、今後還要就如何進一步追求語文課堂“詩意閱讀”的上層境界——“平中見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繼續加強研究並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

我們的展望:

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我們是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這是更高的教學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課堂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因爲我們追求的是語文的詩意,詩意的語文。儘管本課題即將結題,但我們對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的研究將不會停止,我們將在學習中反思、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力爭讓我們的課堂意趣盎然、詩情洋溢,閃現出教育教學藝術的光輝。以課題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課題的研究爲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基!

國小教學研究報告 篇二

一、提出問題的背景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作文教學將爲學生進入社會時具備足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小作文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以後寫作能力的發展,但當前的國小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費時、費勁、低效的問題,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

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爲:作文教學隨意性大,序列性不強;脫離訓練空談作文知識寫作方法;指導方法缺乏針對性,不夠多樣化;寫作量偏少;個別化學習和輔導難以開展;作文教學不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不少學生視寫作爲畏途。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教”仍然是一個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整個教育都是一個手工操作方式的、勞動密度大而且效益甚微的產業。

基於上述理論和實踐的多方面考慮,我校在上級教育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學校的實際條件,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開展了國小作文TV教學實驗,力求借鑑電視散文和MTV的特點,以其動態可視的優點,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直觀的視聽感受,以達到改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開發學生自身學習的潛能,達到作文教學整體效率的最優效果。

二、研究理論依據

(一)理論假設

本研究以“國小作文TV教學”爲主題,其基本假設是:通過設計製作系列“作文TV”課件,並根據“作文TV”課件及相關理論的要求設計課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迅速提高寫作水平。設計製作一系列“作文TV”課件,並根據“作文TV”課件及相關理論的要求設計新型作文課是我們假定的原因變量,即自變量;實驗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明顯提高,能關心周圍事物,注意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基本瞭解各類文體的寫作方式,掌握不同的寫作表達手法,能敘述、說明一般事物,發表簡短議論,會寫日常應用文,做到有內容、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暢,不寫錯別字,養成觀察──思考──寫作──修改──定型的習慣,是假定的結果變量,即因變量。假設這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需要經過實驗加以驗證。

(二)理論依據

1.語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培養目標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 “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 作爲語文學科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其它(包括教師或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3.認識規律

(1)由內容到形式

堅持從構思內容入手,先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再考慮形式,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2)由寫句、寫段到寫篇,實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指導學生寫句、寫段,再指導學生寫篇,放緩作文的坡度。

(3)由注意到興趣

國小生受心理、生理年齡特徵影響,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特別是直觀、具體的事物或形式新穎、色彩鮮豔的對象,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由注意從而產生興趣。

(4)由模仿到創作

堅持讀寫結合,範文引路,通過模仿,過渡到學生獨立創作、自由想象。

4.教學規律

(1)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與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緊密結合。

(2)口頭語言訓練與書面語言訓練緊密結合。

(3)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4)勤寫多練。

三、研究目標

研究的目標是:設計製作系列“作文TV”課件,探索一條大面積提高國小生作文水平的新思路。

教給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四、研究過程與管理

(一)研究方法

本實驗研究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並輔之以現場觀察法、問卷法等方法,整體實驗是教學常態下的單組實驗,不打亂原有的學校班級組織,校內不設對比班和實驗班。

(二)研究思路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先開展“作文TV”課件攝製及製作,再進行課堂教學實驗運用。在保持實驗教師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先對各年級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的作文現狀分段要求,分類指導,分層實施,制訂各年段各單元的拍攝計劃、作文寫作要求、寫作指導、範文、評點等書面資料,然後將製作的'“作文TV”課件運用於教學實踐。分批完成實驗方案中的各項任務。

(三)研究步驟

研究的基本步驟是1997年10月──1998年3月爲研究的第一階段,主要工作是購置各種硬件設施,制訂完善實驗方案,申請立項開題;1998年4月──1999年8月爲實驗的第二階段,主要工作是製作“作文TV”系列課件,舉行全市國小同行的公開課,展示作文教學的各類課型,廣泛徵求意見;1999年9月──20xx年12月爲實驗的第三階段, 主要工作是召開專家、學者、同行的討論會,作歸因分析,總結實驗的全過程,驗證實驗目標。

(四)研究過程管理

爲保障實驗順利進行,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了實驗的管理:

1.科研意識,形成“改革作文教學現狀”的共識。

一支科研意識濃厚,教改積極性高漲的教師隊伍,是教學改革的活水源頭。爲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我們組織教師學習《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國小生心理學》、《楊老師家教》等系列理論、經驗,使教師強烈地意識到當前作文教學的弊端,並願意爲國小作文教學改革盡一份努力,作一份貢獻,解放“作文難寫”的苦惱的國小生。

2.培訓師資,提高教師思想素質和科研水平。

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開展實驗的根本保證,承擔實驗任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增加了工作量,加重了教師負擔,因而要求教師首先要有奉獻精神。爲此,我們一方面強化教師職業道德,一方面不斷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敬業愛崗。許多實驗教師利用節假日,加班加點工作,使實驗按進度如期完成。

承擔實驗任務,既要有敬業奉獻精神,還要具備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較高的實驗能力,爲此,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狠抓教師基本功訓練,主要內容是一份優秀的教案,一節優質作文課,一篇優秀文章,會微機操作和軟件製作。訓練方法是請校外有專長的教師輔導與老師的鑽研相結合。

二是請進來,爲提高實驗教師的理論水平,我們每期都要請專家教授來校作輔導報告,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三是走出去,全國各地有影響的作文教研活動或培訓班,我校都克服經濟困難,盡力去參加。

四是堅持崗位培訓,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我們規定每週半天科研活動,每期每位教師讀一本教育專著,每週記不少於20xx字的讀書筆記,寫2篇實驗心得等,使教師在實驗中學會實驗, 在實驗中提高自身素質。

3.三位一體,加強聯繫,保證實驗教師操作符合要求。

4.加強領導,建章立制,規範實驗過程管理。

國小教學研究報告 篇三

人類是羣居生物,每個人都免不了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一個人可以沒有什麼工作技巧,但卻不能不會交際,而人際交往技巧往往體現在國小語文的教育中,良好的國小口語教育會給孩子將來與他人的交流技巧打下基礎,因此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加強此方面的工作,從小培養出孩子的交際能力,這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有莫大的好處,在以後孩子們長大成人踏入社會後這些技巧都會成爲他們的敲門磚。

一、口語交際教學的意義

1、我國國情的需求:

我國人才市場目前處於供大於求的尷尬局面,許多家庭和學校大多都只注重將學生的理論課成績提高卻忽略了他們實踐能力的提升,這就導致許多求職者在面臨求職或者已經在職的工作者往往有着大量的專業知識卻無法表述出來,從而無法創造自己該有的社會價值,因此必須加強在這方面的培養與思想教育工作。

2、日常生活的需求:

人們互相表述信息用的方式大多是用說話來實現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免不了要接觸到各種形式的口語交際,而與他人的交流成功與否決定了我們的人際交往圈的大小,在國小階段就開始這方面的培養可以說已經是刻不容緩的決策。

3、從國外的口語教學科學地看待口語訓練:

在英美德等西方國家都對自己國家的學生口語水平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視,各**語教學的重點工作都逐步加重了口語訓練的比例,比如:

在美國的一些心理生理專家曾蒐集了大量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表明了人類腦部管理預言天賦的部分是在左腦,左腦同時也管理着邏輯能力,並且一般人們都不會在小時候注重此方面的發展,因此左腦的發展是滿於右腦的,在高效提高孩子口語水平需要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並制定左腦開發工作,腦部發育一般在國小階段是最快的。

神經學家也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孩子在國小階段能夠穩定地說出話時就開始完善自己的獨特語法庫,而這個完善的過程大多都在十年左右,在孩子十歲前後是口語發展的最佳階段。低年級的某些口語教育很可能決定孩子一生中對語法的理解。

二、口語技巧的訓練

1、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孩子在完善自己的語法庫的時候借鑑的經驗大多來自於自己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和老師等,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給孩子講一些童話故事,然後和孩子一起念,教他們應該怎麼正確地念出每一句話,然後再由童話故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某句話說錯了也要及時糾正過來,並且在隔一段時間後繼續問這一句話的念法,直到真正改過來。孩童時期的教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也不能經常說方言式口語,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口語技巧。

2、教師的積極引導

(1)活躍課堂氣氛,增加互動內容:口語的訓練不僅在國語課可以進行,在所有課中都可以加入互動內容,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開心的心情下更容易學習知識,並且還能在對於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加深對說話技巧的熟悉度,在無時無刻的練習中真正地理解自己母語的說話技巧。比如:

數學課上老師教同學們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叫起來朗讀題目,然後逐字分析其中的已知條件,而數學題目中有許多條件是隱含在字裏行間需要讓學生自行揣摩的,因此數學老師也是非常需要教導學生學習口語知識的,例如在:“( )除以6=20……( )這個算式中要使得餘數最大,被除數是( )?餘數是( )”這道算術題中爲什麼問的是被除數而不是除數,應該如何從題目中提取正確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多餘條件,還有各種詞彙的理解都需要口語訓練的加強纔可以讓學生理解。

(2)分析人物心理活動:口語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不僅是指說話的技巧,還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互,是一個多元化的交流過程,尤其漢語博大精深,在說一句話的時候還可能隱含了許多隱性含義,因此在我國的口語訓練中應該包含語言、心理以及文化內涵等多個方面。比如:

《小苗與大叔的對話》一文,其中有許多口語對話都可以仔細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並給學生們講解,比如季羨林說:“桌上擺的,都是正課。”以及“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這兩句時候爲什麼會笑,還有苗苗在採訪的過程中問季羨林的問題的順序是不是有什麼規律,具體是什麼?如果更改的話整個採訪的過程會不會有什麼變化等等問題。從對這些文章的分析來解析人物心理,從而真正讓孩子們掌握口語技巧,達到正確的、高效的口語訓練效果。

3、孩子本身的性格:

語言的訓練從來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漢語這樣博大精深的語言,更是晦澀難懂其中的含義,這就需要學習者十年如一日的練習,語言的學習並非需要什麼天賦,而是積累的過程,而練習的程度往往決定於孩子與他人的交流,如果孩子性格開朗,可以多與他人交流就可以達到訓練的效果,但如果孩子是個性格內向的人,那麼可能一天也跟別人沒說幾句話,進而口語水平低下,從而一開口就鬧笑話然後更加不敢開口,這樣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家長與教師應該在孩子生活中積極引導他們主動自主地與他人交流從而達到訓練口語和開朗性格的雙重效果。

口語教學作爲國小階段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其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語言水平的提高,因爲語言是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語言是歷史前輩傳承給我們的巨大財富,因此口語能力的提升也是對自己國家的瞭解逐漸加深的過程,所以口語的推廣也是對於國家文化的傳播和繼承,承載了巨大的責任,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孩子的口語學習過程中必須做好應有的監督工作,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訓練,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同時做好口語交際的學習工作,學生們將在學習的過程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國小教學研究心得體會 篇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科課堂的主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他們也就應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級時,他們在班級管理中就應扮演什麼樣的主角呢?就像學科教學一樣,班主任不就應成爲管理的主力,而就應是班級管理的引導者,監督者。從班級管理的實踐來看,一個幾十人的國小班級,僅靠一個或幾個教師管理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使每個學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實施管理的主體,到達“管是爲了不管”的目的。

這學期,我就是把班級的工作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潛力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潛力,首先就是從培養學生管自己潛力開始的。《班主任大全》一書中就指出:此刻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對成人的依靠性很強。由於家長的溺愛,這些“小太陽”們在家庭中失去了培養獨立性的機會,他們更多的依靠成人的幫忙和照料。對於學生自我管理潛力的培養主要從三個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會、班會、隊會等,向學生正面宣傳“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學生從認識上加深對獨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級中安排“人人崗位職責制”,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對自己的崗位負責。第三方面,聯繫學生的家長,取得家長的配合,培養學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養一支班幹部隊伍。利用管理班級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潛力,班級小幹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認真選拔小幹部,同時要精心培養小幹部。第一,幫忙小幹部樹立威信。對於學生自己選出來的班幹部,要尊重他們的權利。每一天的值日先由衛生委員負責評比,然後,由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推薦供他們參考。第二,鼓勵小幹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第三,嚴格要求小幹部在知識、潛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第四,培養幹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幹部這個小羣衆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級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構成羣衆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以即“以面帶面”。同時也要注意及時召開班幹部會議,針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給他們工作方法,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指出他們的優缺點和今後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時,還要求他們注意班幹部成員之間的合作,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盡力在同學之間樹立他們的威信,創造機會,鍛鍊和培養他們的潛力。

這樣培養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於人人都能管人,而在於人人都能管自己,培養學生對自己、班級、家庭的職責意識。

確實,《班主任大全》一書,在班級管理這個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對班級管理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