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陶淵明的故事全集(多篇)

陶淵明的故事全集(多篇)

陶淵明的故事 篇一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爲“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爲“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我們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歸田園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它們的作者就是陶淵明。

【原文再現】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爲什麼被貶 篇二

在陶淵明任職期間,做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因爲人正直接受不了官場上的黑暗,屢次被貶辭官歸家。陶淵明最後一次擔任官職彭澤縣令時,不滿督郵劉雲的貪賄收污之風,最終被貶回家中,不再出仕。

陶淵明爲人正直有氣節,受外祖父的影響,自小有着救濟蒼生的宏偉之志。從二十歲開始,陶淵明就開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向救濟蒼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陶淵明擔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和彭澤縣令等官職,爲了生活計謀更是擔任過許多小官小職。這條道路且長且踞,挫折一路不斷,功名成就終能成否?

陶淵明對灰暗的官場失望之極,不堪重任屢次被貶歸家。直至義熙元年,在朋友的勸說下,陶淵明最後一次迴歸仕途。在職三個月期間,正巧正巧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到陶淵明任職的地方檢察公務。派遣的督郵劉雲是個十分凶神惡煞之人,其貪婪可惡之名方圓百里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美曰其名是檢察公務,實際上是過來接受賄賂貪污的。如果不賄賂他,他就栽贓陷害。陶淵明看不慣此作風,在迎接督郵劉雲時沒有奉承賄賂,守着“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氣節毅然離去。劉云爲此懷恨在心,就栽贓陷害陶淵明,陶淵明因此被貶。

陶淵明雖然被冤枉,但他並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過於心死了。陶淵明被貶之後,他才明白原來自己的追求抱負不過是一場空,還不如歸隱田園生活過得瀟灑自在。

首先來看他的思想特點 篇三

陶淵明看到當時官場的污濁腐敗,毅然辭官歸隱,以示反抗。詩人在《歸園田居》中寫道:“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深惡痛絕,並決心與之決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則反映了詩人“質本潔來還潔去”的高尚情操。在《詠荊軻》中,詩人對荊軻不畏強暴的豪俠行爲作了高度評價。“雄髮指危冠,猛氣沖天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可謂是豪氣沖天壯志凌雲,足見詩人並未完全忘懷政治,一味清淡。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難得而且是進步的,從而也使得詩人的作品得以流傳千古。

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淵明首先作爲一個人,然後纔是詩人。他雖然認識到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腐朽,不願同流合污,但卻沒有孔子所說的那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和決心,採取消極避世的隱居方式,所謂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只不過是他爲自己辯解的一個藉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記》中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表現得更爲明顯,這不能不由他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出身於小地主家庭,這就決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爲一個地主階級的沒落分子,他也曾夢想過自己仕途騰達,平步青雲,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官場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風光旖旎的田園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託。

陶淵明的故事 篇四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於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裏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於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眯起雙眼,打量着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着嘴邊的八字鬍,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着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裏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於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麼年輕,能熟識田園裏耕作之事嗎?於是他略爲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裏,茁出鮮紅的荷苞,於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硃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裏,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歎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纔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爲“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着他的手,連連讚歎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後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王知縣看後,對陶淵明更加讚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一、人物介紹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爲“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酉陽桃花源五柳廣場雕塑淵明曾祖或爲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爲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爲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爲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爲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陶淵明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爲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爲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爲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爲“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三、文學成就

詩文作品: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爲《陶淵明集》

四、作品類型

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散文辭賦

附2:陶淵明心理鑑定: 篇五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沒落官宦家庭,幼年的富足家道,先祖的偉績豐功,使他在幼小心靈深處埋下了自尊,自信,胸懷大志的種子,潛意識裏,希望能恢復先祖時候的輝煌;同時先人們(尤其祖父)身上的飄逸灑脫,也給他成爲後來桃花源裏陶淵明的一種潛質與可能。

進入官場主要原因是想兼濟天下,光宗耀祖的,生活原因其次。

進入官場後,因爲陶淵明骨子裏終究不是一個政客,所以不能容於齷齪官場裏(還是因爲陶淵明同學心理乾淨啊,同道同道,呵呵),於是感到孤獨,不合時宜,力不從心,也不被賞識(統治者實在也不需要這樣心性的下屬),漸漸萌生退意。

進入猶豫期。一面厭棄官場,一面又忘不了昔日鼎盛繁華,反反覆覆,顛顛倒倒,來來去去,走走停停,爲官之心漸漸淡下去,歸隱之心漸漸濃上來,此消彼長,如翹翹板升降。

到彭澤令時爆發,徹底放下,開始新的人生,或者說真正的陶淵明誕生,一代風華絕代的田園師祖橫空出世。

在這個美妙的心理狀態下,《桃花源》、《飲酒》、《歸田園居》這些我愛,精彩出爐,成爲一代又一代文人學子(“學子”兩字用搜狗敲出來,字組裏第一位是“靴子”,有趣)的夢裏桃花。

陶淵明退出官場,在劉裕創立新朝的時候,爲自己更名爲“潛”,表達了對新朝的不滿,當然爲性命考慮,也是不敢明着罵街的。之後他與佛教大宗師慧遠和道教泰斗陸修靜等隱士來往,也使他對人生,對天地自然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境界。

成爲()陶淵明的陶淵明心緒平和,心理狀態整體指向快樂,級別鑑定爲健康+,淡淡的不滿不平也還有,但已經不再起決定作用,進入“超我”狀態,身上彌滿了一種宗教的虔淨——這宗教的聖地是“桃花源”。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六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餘爲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歷史名人陶淵明的五個故事 篇七

1.陶潛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爲何重陽節要登高,另說,這與古時農人的“小秋收”風俗有關。重陽時節,秋收已完,農事空閒,此時,正值山野果實、藥材成熟,所以農民紛紛上山採擷,稱爲“小秋收”。相沿歷久,與重陽登臨強身風俗合流,產生重陽登高的習慣。

重陽是秋菊綻放、清新宜人的節日,詩、酒、菊歷來是重陽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陽的傳說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陶淵明怎麼死的 篇八

陶淵明是在飢餓病痛中去世的。晚年生活貧困,夏季捱餓,冬季受冷,年邁的身體經受不住這等折磨,被疾病纏身。病重之際還爲自己寫下《擬輓歌辭》,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迴歸田園生活。回到了家鄉,陶淵明與妻子翟氏一直過着自耕自給的安適生活。剛回到家鄉是,兩人生活還算富餘,悠然自在,還在屋子旁種了大片大片的菊花。陶淵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賞着菊花的綻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寫照。

好景不長,陶淵明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失火事件,家裏被燒得一塌糊塗。陶淵明只好拖家帶口遷移到慄裏。因原先的家產都被燒盡了,陶淵明在慄裏生活得十分困難,只能靠種田勉強度日。遇到豐收季節還好,一家人可以吃飽喝足;遇到水旱災害,收入減半甚至顆粒無收,這一年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陶淵明淪落到如此境地,好友勸他重返仕途,陶淵明寧死不肯。隨着年紀的增長,陶淵明無力耕種,生活愈加的困難。有些朋友看他可憐,就送錢救濟他。家裏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他也會上門去借錢。這樣貧困的日子讓他飢寒交迫,疾病纏身,幾度躺在牀上起不了身。不久,就染上了重病。

427年,陶淵明病死在家中。死後安葬在陶家墓地。

原文再現 篇九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