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飲酒陶淵明及全文賞析通用多篇

飲酒陶淵明及全文賞析通用多篇

詩人陶淵明的簡介 篇一

陶淵明

高超、閒靜、淡遠,是晉宋間第一流人物。說到飢餓,他是飯瓢常空,家無存糧。說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還穿着夏天的葛衣,沒有替換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難以遮蔽寒風和太陽。窮困之狀可以說是到了極點。讀他的《與子儼等疏》說:“我常恨家中沒有楚國老萊子之妻那樣的賢內助來開導我,只有自己懷抱這樣的一片苦心了。你們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也應該思索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義,齊國的管仲、鮑叔二人是朋友,在經商贏利分財時,多少並無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況你們是同父的兄弟呢!”這樣看來,陶淵明還是妾生的兒子。他的《責子》

說“雍、端兩人年齡都是十三”,看來這兩個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淵明在彭澤縣作縣令時,下令公田全都種成高粱,說:“這樣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滿意足了。”但妻子和兒子堅決請求種粳稻,他就下令讓二頃五十畝種高粱來釀酒,五十畝種粳稻供食用。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自敘也說:“公田的收成,足夠做酒,所以順便求了彭澤令這個小官。”他本希望種的莊稼熟了,一年後離任。然而從仲秋到冬天,他在官僅八十幾天,就自動免官離職。所謂的高粱粳稻,都沒有能吃到一顆一粒,可悲啊!

教學過程: 篇二

1、導入: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陶淵明以歌詠田園生活爲主,後世稱他爲田園詩人。《歸園田居》就是一首表現詩人的閒適生活田園詩,其實他29歲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歲那年的秋天,被封爲彭澤縣令的他,因深惡痛絕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又不願與其同流合污,更是無能爲力,才當了80多天的縣太爺的他選擇了逃避,毅然辭官歸隱。雖然當時有點憤而不平,但是當來到那片貧瘠卻誠實的田園時,住進被鳥語花香包裹的小屋時,看見籬笆旁的數朵菊花時,他的心懷慢慢曠達了,於是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從他筆下流淌了出來,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他的另一首詩《飲酒》。

3、過渡:朗讀、背誦是學習詩歌最基本的內容。由於詩歌感情充沛,語言富於音樂美,所以要通過讀來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下面學習讀。

(一)、讀----節奏、重音、情感。

1、聽錄音,劃節奏,再讀。

2、再聽錄音,圈重點。再讀。

3、齊讀,讀出感情。

過渡:詩是講究意境的,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那麼讀詩時,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通過畫面的表面的呈現,找出它背後隱藏的畫面,以及它背後的深層意蘊即弦外之音。下面請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教學板塊二的學習:悟。討論思考:

1、找出詩中描繪了那些畫面;

2、以詩中畫面爲參照物,想象它背後還隱藏着哪些豐富的畫面;(最好用描寫的語言)

3、通過這些畫面悟出作者寫這些畫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麼?或給讀者什麼啓迪?

二、悟(討論)

過渡:通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心靜自然美”的人生真諦。感受到了作者陶醉於山水的情懷。但我們回過頭來一看,覺得作者獨具的藝術匠心躍然紙上,作者開始心態似乎有點反常,雖然居住在“結廬”,但無“車馬喧”的感覺,但繼續再看,心中的疑惑解開了,原來他是“心遠”的原因。其實我們學過《陋室銘》,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對稱整齊,。我們能不能用對稱的句式將本文的意境再寫一寫。

三、寫

下面是一同學習作:官不在高,爲民則可;權不在多,爲君則行。斯是結廬,惟吾心遠。綠藤上籬笆,菊香沁人心。談笑有良民,往來無奸臣。可以觀山景,聞鳥鳴。無讒言之亂耳,無官文之勞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龔自珍,陶潛雲:何喧之有?

過渡:我們知道學詩不僅要學會讀、悟,其實背誦默寫也不可忽視。那麼你能不能將這篇課文背誦默寫?(單獨背,一人上臺默寫。其餘的用本子默寫。)

四、說

過渡:《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大都表達了陶淵明酒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慨。其實酒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場,上至達觀貴人,下至貧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澆愁、或借酒助興、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發情感等。那麼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故事?

(請同學說故事)

酒雖然聞起來香,喝起來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吞噬靈魂,危機生命那麼你可不可說一句有以“酒”爲話題的或格言,或俗語或聽到的歌詞來讓我們一起或感受一下當時的氣氛,或從中吸取教訓。

請爭先恐後繼續按以上的句式說話。

小結:不管是寫,還是說,我感覺同學們的語言非常豐富,有刻意從書本中學來的,有無意從茶餘飯後聽來的。總之,只要我們留心,我們的語言就會豐富多彩。同時我們也是否從《飲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興了不要失態,憂愁了不要亂飲。因爲生活給予每個人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幸福的含義卻相同,誰接受了生活的給予,誰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飲酒

陶淵明

一:讀結廬無喧

二:悟

三:寫

四、說心靜美好

參考資料: 篇三

陶淵明高簡閒靖,爲晉、宋第一輩人。語其飢則簞瓢屢空,缾無儲粟;其寒則裋褐穿結,絺綌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讀其《與子儼等疏》雲:“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管仲、鮑叔,分財無猜,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然則猶有庶子也。《責子》詩云:“雍、端年十三。”此兩人必異母爾。淵明在彭澤,悉令公田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其自敘亦云:“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猶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粳,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悲夫!

註釋 篇四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一作考證《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爲第三首。

②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啓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也無待言說。

結廬:建造簡單的房子。

問君:詩中是指問自己。

何能爾:怎麼能如此。

心遠:心境高遠,超脫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顯得偏僻、清靜。

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山氣:山中景色。

相與還:結伴歸來。

此中:這裏面。真意:指從大自然中所領會到的真實淳樸的意趣。

欲辨:要想說明白。

忘言: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陶淵明的《飲酒》全文: 篇五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學設想:

1、朗讀作爲基礎;

2、品析欣賞作爲難點;

3、寫、說作爲語言積累的途徑和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形成的導向。

譯詩、詩意 篇七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着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作者簡介 篇八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東晉時代的大詩人。

陶淵明少年時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淵明曾經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說這位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邊種有五棵柳樹,故稱作五柳先生。他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可是由於家貧,不能常常買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了,時常請他喝酒。他一去,總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回到破舊的屋裏,讀書寫文,生活過得安樂自在。寫五柳先生,就是寫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實錄。

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鼓澤令等小官職。彭澤(今江西彭澤)令,是陶淵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這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敘述得最爲詳細。

《傳》中說陶淵明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喝醉,就心滿意足了! 陶淵明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於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陶淵明,縣吏就叫陶淵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解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辭》。

其實,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實思想,不僅於此。在《歸田園居》詩裏,就講得十分明白。他說,他十三年中,幾度出仕,深受羈縛;這次堅決脫離官場,歸隱田園,就像籠中鳥飛回大自然一樣,感到無比自由和愉快。家鄉的草屋、田地、樹木、炊煙,乃至雞鳴、犬吠,都是那麼親切可愛,作者的這種心情,正反映了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憎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後所題。陶淵明在序裏說:我閒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後,寫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爲了歡笑罷了。

陶淵明有時一個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以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這就是蕭統所說的寄酒爲跡。

關於陶淵明喝酒的傳說很多。如說陶淵明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又如淵明所居的慄裏,有塊大石,淵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內有淵明埋藏的酒。有個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隻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都是酒。壺旁邊刻着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地,經月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