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陶淵明的生平(通用多篇)

陶淵明的生平(通用多篇)

陶淵明簡介 篇一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拓展:人物生平篇二

1、早年生活

淵明曾祖或爲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2、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爲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爲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爲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爲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3、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爲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爲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爲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爲“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陶淵明的思想理念 篇三

陶淵明的思想以玄學爲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以老莊思想爲主體的玄學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年代盛行,除此之外,還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傳統的儒家思想雖然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但仍然存在。陶淵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響,對它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學思想。

陶淵明的玄學思想中,對他影響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這些思想確定了陶淵明前進的方向和對未來的追求。在他的一生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陶淵明受到儒家仁學思想,有着救世濟民的入世精神、對自身人格品質道德的修養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態。這些在他的詩歌中均有體現。如《榮木》:“匪道……奚敦”,體現了陶淵明對個人準則的要求,注重品德節操;《詠貧士》:“好爵吾不縈……夕死復何求”,體現陶淵明對自身品德的保持,不與官場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嚮往歸園田居的質樸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塵脫俗的精神,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淵明的思想之中。陶淵明歸隱田居生活期間,就創作了很多表達此類心境的詩歌。如《採菊》:“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表明了陶淵明嚮往的恬靜淳樸的田園生活。

南宋陶淵明資料簡介 篇四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被世人成爲靖節先生,家鄉位於潯陽柴桑。他是東晉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頗爲著名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擁有衆多優秀作品流傳於世。陶淵明曾踏入仕途,先後出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等官職,最後一次出仕擔任的是彭澤縣令這一官職,上任八十幾天後就辭官離開,就此歸隱田園。

陶淵明的家境最初並不差,畢竟從關於他父親擁有小妾的歷史記載來看,他的家境不會差到哪裏去,而自他父親去世後,他們家才逐步走向沒落。從陶淵明的詩作中可以發現到了他二十歲的時候,他們家的生活已經相當貧寒了。

陶淵明自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喜好悠閒寧靜的環境,早年陶淵明曾受過儒家和道家的教育與思想薰陶,因此他曾身懷遠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這爲他之後辭官歸隱田園打下基礎。陶淵明在二十歲的時候踏入官場,開始他爲官生涯,以求生計。而在官場動盪欺負十幾年,喜好自然悠閒生活的陶淵明早已厭倦了那種充滿利益算計的官場生活,最終還是選擇辭官歸隱田園,遠離塵世官場。

陶淵明的成就並不在官場,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文學方面。陶淵明在文學方面的才華極高,所著詩作文章皆是極爲優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詩歌125首,文章12篇,被後世之人編集成《陶淵明集》。

陶淵明雜詩全文 篇五

作品原文

雜詩十二首

陶淵明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其三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爲叄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其六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複意。

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

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

弱質與運頹,玄發早已白。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家爲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陽。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

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爲陶一觴。

其九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

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顛。

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樑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十

閒居執蕩志,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

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

荏苒經十載,暫爲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其十一

我行未雲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塵樑。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

離昆鳴清池,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爲辭,遙遙春夜長。

其十二

嫋嫋鬆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叄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精氣,粲然有心理。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爲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爲“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爲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爲《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故事 篇六

陶淵明任職彭澤縣令時,遇一督郵來督察,其人囂張跋扈,以權謀私。陶淵明奉命準備動身前往見他時,被縣吏攔住要求其束帶見之,於是,陶淵明發出了:“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便辭去官職。他這種爲 本站…官清正,淡泊名利,不願爲腐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獨具風格的詩文,開創了田園詩派。他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珍貴的精神財富。

飲酒·結廬在人境 篇七

朝代:晉朝|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故事 篇八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於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裏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於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眯起雙眼,打量着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

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着嘴邊的八字鬍,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

陶淵明笑着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裏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於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

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

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麼年輕,能熟識田園裏耕作之事嗎?於是他略爲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裏,茁出鮮紅的荷苞,於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

新苞出土,大硃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裏,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

王知縣看了,暗中驚歎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

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纔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爲“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

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着他的手,連連讚歎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後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

詩曰: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王知縣看後,對陶淵明更加讚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