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秋分節氣的習俗【精品多篇】

秋分節氣的習俗【精品多篇】

秋分的習俗 篇一

秋分節氣的習俗

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爲“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爲“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爲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拜神

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爲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爲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爲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爲主。

秋分養生小知識

飲食以清潤溫潤爲主

入秋後,天乾物燥漸現,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以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爲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多走走趕走抑鬱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出汗不多的項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鍛鍊,又可以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

宜早睡早起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常笑宣肺

秋分養生起居調攝也很重要。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秋季穿衣要凍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使人體有抗禦寒冷的能力,所謂“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同於青壯年人,對冷的敏感性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別讓腳部仍處於夏天中——光腳穿涼鞋,這樣很容易着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由此招來感冒。除了白天讓腳暖和外,晚上回來用熱水泡一會兒腳也很不錯。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正是因爲中午熱,早晚涼,早晚溫差大,貪涼的人紛紛中招,醫院感冒發燒、腸胃病、呼吸道疾病等開始增多。進入白露節氣後,秋病也進入高發期,尤以氣管病、胃腸病、過敏病最爲多見。

與此同時,隨着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心腦血管疾病也趕來湊熱鬧。過敏也是秋季比較常見的疾病,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多發。

秋分飲食注意事項

酒少喝

酒,很多場合少不了它,冬天更是少不了它。一般而言,酒精濃度含量愈高之酒類,其所含的熱量則愈高。且酒精經吸收之後會被代謝成乳酸,乳酸會影響到尿酸的排泄。

因此,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痛風、高尿酸等患者,對於酒精類飲品需淺嚐即可,千萬勿貪杯。秋冬天好的飲品應該是白開水或茶,您可以以茶代酒嗎?

多以蔬菜來增加飽足感

寒冷的秋冬季節,往往會讓人食慾大增,加上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常為大收穫。因此,保健之道在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注意體重管理。

均衡的飲食則需要在營養與美味中取得佳之平衡點,於美味飲食中攝取充足不過量的營養。

適度的運動,可以選擇在比較溫度暖和的時間,活動筋骨,尤其,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民眾,千萬不要於清晨溫度低之時外出運動。

如果感覺到比較餓可以先吃蔬菜,當一盤蔬菜吃進肚子之後再開始吃飯和肉,這樣不僅能夠感覺到飽腹感,而且對身體比較好,可以讓體重維持住。

秋季羊肉少吃

薑母鴨、羊肉爐亦是秋冬天進補聖品,高油脂為其共同特點。在食用這些美食之時,若可先去掉鴨皮、羊皮及肥肉部份再食用,喝湯時除去上層浮油再喝。

如此一個小動作,是可以減少很多油脂的攝入量!其實光食用薑母鴨、羊肉爐是很不均衡的餐點,可以加點白飯及燙青菜來均衡一下,更建議您可以多加一些青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

並且薑母鴨、羊肉爐亦是高油脂、高蛋白質食物,對痛風、高尿酸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患者,建議適量食用,勿暴飲暴食。

海鮮淺嘗即可

秋季大閘蟹正是成熟的時候,不少人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翹首期待,一想到飽滿的蟹肉和肥美的蟹黃就忍不住要流下口水。

但是海鮮和河鮮裏面的嘌呤含量都是比較高的,對於有高血脂、痛風等疾病的患者來說千萬不能碰。即使是健康的人羣,建議每次多吃兩隻螃蟹就足夠。

火鍋以清湯爲主

在肉類選擇上,可以以適量火鍋瘦肉片、羊肉片、牛肉片、蛤蜊、豆腐等為主,搭配少量火鍋料。而玉米、芋頭、豬血糕、冬粉等則可為澱粉食物來源,需酌量攝取。

至於包白菜、蕃茄、高麗菜、筒萵、金針菇等為青菜,可以多多取用,火鍋湯底則以含油量少及含鹽份低的為主。

吃火鍋忌諱暴飲暴食,尤其痛風,尿酸高似乎已不是老年家的專利了,罹病年齡層已逐漸往下降,而秋冬天又是痛風的好發時期。

暴飲暴食的吃火鍋,會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及油脂,同時會攝入過量高普林食物,是會讓我們痛風提早發作。

至於肥胖的民衆、糖尿病患者吃火鍋則建議多青菜,搭配適量肉類及澱粉食物,定時定量,細嚼慢嚥。

秋分的習俗 篇二

秋分的傳統習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

豎蛋

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候南極

古時把南極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徵。因而歷代皇帝會在秋分這日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

因爲我國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極星(也稱“南極仙翁或老人星”)南極仙翁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一閃而逝,極難見到,春分過後,更是完全看不到。

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爲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爲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爲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養生禁忌

秋季養生注重睡眠,我們每一天都會睡覺,但很多人的睡覺都不科學。我們在秋季必須保證足夠的睡眠,只有這樣我們纔能有足夠的精力進行工作,增強自身的免疫力。秋季氣候比較涼爽,所以給我們的睡眠質量帶來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秋季,我們的睡眠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忌睡前進食

因爲睡覺前吃東西,會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還會影響入睡。睡前如果實在太餓,可以少量進食,休息一會兒再睡。

二忌飲茶

茶中的咖啡鹼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興奮,睡前喝濃茶會讓人難以人睡,同時飲用過多的茶會使夜間尿頻,影響睡眠質量。

三忌睡前情緒激動

睡前情感起伏會引起氣血紊亂,導致失眠,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睡前力戒憂愁焦慮或情緒激動,特別是不宜大動肝火。

四忌睡前過度娛樂

睡前如果進行過度娛樂活動,尤其是長時間緊張刺激的活動,會使人的神經持續興奮,使人難以入睡。

五忌睡時過多言談

準備睡覺的時候最好不要過多說話,那樣很容易就會影響到睡眠質量,會使神經進入到興奮狀態,影響我們的睡眠。

六忌睡時掩面

睡時用被捂住面部會使人呼吸困難,身體會因之而缺氧,對身體健康極爲不利。

七忌睡時張口

睡覺閉口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如果張大嘴巴呼吸,吸人的冷空氣和灰塵會傷及肺臟,胃也會因之着涼。

八忌睡時吹風

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降低,易受風邪侵襲。因此睡覺時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讓風直吹。

秋分時節適合吃的水果

1、梨

雪梨是寒性水果,有潤燥降火之功效。秋燥之時,吃梨是上佳之選。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秋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感口鼻乾燥、皮膚瘙癢,容易產生乾咳少痰等不適,此時每天吃一兩個梨則可以有效緩解秋燥,有益身體健康。

生吃梨有助於緩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現的咽乾、癢、痛、聲音嘶啞,以及便祕、尿赤等症狀。梨可以榨成梨汁,或加入冰糖、川貝、陳皮、枸杞等煮熟飲用,對口鼻乾燥、喉炎乾澀、體質火旺者具有補充津液、潤肺滋陰潤燥的功效。

2、甘蔗

甘蔗性有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的功效,秋季陰虛肺燥導致咳嗽,吃點甘蔗最適合不過。甘蔗漿汁甜美,爲果中佳品,據分析,甘蔗的果汁約佔70%,其中糖含量可達17%,因而有“糖水倉庫”之譽,其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

除含糖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同時還含有多種氨基酸、有機酸等,多達30餘種。這些物質除給人以甜美的享受外,還可增加人體能量及熱量。近來研究發現,甘蔗渣中的多糖類還有抑制癌細胞和肉瘤的作用。

3、鮮棗

秋天是一年中最佳的吃棗季節。鮮棗富含讓膚色紅潤的鐵,還含有非常多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對抗自由基、對抗衰老的最好武器,可以還原黑色素及抑制黑色素產生、淡化斑點及色素沉着,還可以改善皮膚色澤。

大棗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除腥祛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壓、骨質疏鬆和貧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補養佳品。

4、葡萄

葡萄其色美、氣香,鮮食酸甜可口,開胃消食,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水果,同時葡萄從表皮、果肉到種子,蘊含滿滿的養分,不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還包含氨基酸、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比維生素C高出18倍,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造成老化、維持肌膚彈性,修復紫外線傷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吃葡萄後不宜立即喝水,否則容易引發腹瀉。此外,糖尿病人應忌吃葡萄。

秋分的習俗 篇三

自古以來,民間對秋分節氣非常重視,有很多有關秋分的習俗。比較經典傳承的習俗有祭月、拜神、吃秋菜、豎蛋、送秋牛、粘雀子嘴等。

祭月

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流傳說法,那麼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因爲秋分節氣當天,不一定是滿月,後來改至農曆十五中秋爲祭月節,所以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帝王就有祭月的風俗習慣,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望月樓”、“拜月壇”的古蹟,比如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皇家祭月的地方。

民間的祭月風俗因地域不同形式各異。

北京地區的祭月風俗是,圓月夜,家家戶戶在庭院裏設桌,桌子上放有月宮蟾兔的牌位和麪餅、蘋果、葡萄等,然後點香點蠟燭對天拜月,拜完後把牌位對着月亮燒掉。還有“男不拜月”的傳統。

廣東地區的祭月風俗是,祭拜一位木頭雕刻鳳冠霞帔的月亮神像。桌子上的祭品有饅頭、西瓜、蘋果、紅棗、芋艿等,

浙江地區的祭月風俗是,庭院裏設一張桌子,桌子上放有香、蠟燭、米餅、蘋果、花生、紅棗等供品。有的還先拜財神後拜月,拜完後放孔明燈。回孃家的媳婦必須在當天返回夫家以示團圓。

江西等地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風俗,意思是月宮裏的嫦娥是女子,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不能給女子跪拜。祭月的供品有香蠟燭、米餅、西瓜、花生、蘋果、菱角等。

拜神

拜神是到廟、道觀對神的一種祭祀方式。所拜的神有開漳聖王,也稱“陳聖王”,是唐朝武進士陳元光,對漳州有功,死後被奉爲漳州守護神;觀世音菩薩;廣東潮州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

拜神的風俗傳承很久,供品一般由米粉做的金豬一隻、桂圓、荔枝、蓮子、白果、花生,糖果、餅乾、齋菜等組成,主壇供三支大香、五支小香,然後點香向神鞠躬,祈求平安。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秋分時節就有吃秋菜的風俗,代表一種美好的願望。秋菜其實就是野莧菜,當地人稱之爲“秋碧蒿”,紫綠色相間,和魚片一起熬湯稱爲“秋湯”,口感非常鮮美。有民諺“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野莧菜富含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吃秋菜也是有中醫秋天滋補的養生理念。

豎蛋

每年的秋分時節,我國很多地區會有做“豎蛋”的試驗。據說能把蛋豎立起來的,這一年裏風調雨順,好事連連。

有一種比較科學的說法是,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一天,地球公轉軌道平面處於平衡狀態,雞蛋容易豎立起來。

“秋分到,蛋兒俏。”是一句俗語,或許是指秋分時節天高氣爽,人的心情舒暢,雞蛋也容易豎起來。

送秋牛

送秋牛其實就是送秋牛圖。所謂“秋牛圖”,是在二開的紅紙或者黃紙上印有全年農曆節氣和農夫耕田的圖樣,預示豐收。送秋牛圖的人都是一些民間說唱的藝人,也叫“秋官”,俗稱“說秋”,言詞雖然隨口而出,但是句句押韻動聽,類似於現在逢年過節到家門口拉琴說唱福祿壽發財之類的,主人高興了就給紅包。

粘雀子嘴

秋分時節一些地方的風俗會做米糕或湯圓,除了自家食用之外,還要特意多做一些沒有餡兒的糯米圓子,用竹籤串上插在田間地頭,餵食給麻雀吃,希望用糯米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免得它來破壞莊稼,確保糧食收成,稱之爲“粘雀子嘴”。

過去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會用糯米做成“面雀”拿給小鳥吃。無論是精緻的面雀,還是簡單的糯米圓子,都寄寓着人們對豐收的美好願望。中國傳統風俗歷經千年延續至今,承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並已經根植於廣大民衆的血液中,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把這些傳統賦予新的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啓後,古爲今用的行爲準則。

秋分節氣的由來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爲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纔始入秋。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分”即爲“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如左河水詩曰:“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即爲“轉秋涼”。

秋分的含義:我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爲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一候的意思謂雷是因爲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三候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華南地區播種晚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河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乾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颱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爲10月以後這些地區先後轉入乾季。

秋分的習俗 篇四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豎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吃秋菜

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滷入味。“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上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粘雀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來破壞莊稼。

送秋牛

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品秋蟹

秋分時節,蟹肉肥美。螃蟹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好幾倍,而且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秋分的習俗 篇五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有煮湯圓吃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插上細竹籤放在田邊地頭,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破壞莊稼。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秋分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爲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爲“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爲“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秋分節氣的各地習俗之拜神

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爲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爲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爲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爲主。

秋分的習俗 篇六

秋分習俗

祭月節

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爲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吃秋菜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不成想這句小品臺詞還有據可循。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爲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沾鵲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願望,不過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養生方法

1、調飲食防秋燥

秋分已至,陰氣漸盛,陽氣漸收,要注意預防秋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爲主的食物,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也缺少水分,故需要補充水分,但喝白開水並不能抵禦秋燥帶來缺水效應。古人對付秋燥早有良方即“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也就是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良方。並宜多食梨,梨既能潤肺,又能化痰止咳,爲秋季養生佳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2、適當“秋凍”防感冒

俗語云:春捂秋凍,爲什麼要秋凍,我們中醫講人與天地統一,人與天地的變化協調一致,秋分以後天氣轉涼,草木逐漸枯萎,天地之氣逐漸收斂,人氣亦宜收斂,秋季適當少穿些,實際上有助於幫助秋季的收斂。

從現代醫學角度,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能夠預防感冒。

秋季養生,應以“收”爲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和有氧運動,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總之既達到鍛鍊身體目的,又不宜大量出汗。平時可適當用冷水洗臉對預防傷風感冒有一定效果。

秋分節氣飲食原則

1、平衡營養

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慾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秋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進食時,應細嚼慢嚥,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乾燥、腸燥便祕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2、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爲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爲,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爲“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3、陰陽平衡

秋分時節晝夜均等,所以我們養生也要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使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衡”是中醫的說法,其實這與現代醫學中的“營養均衡”,有異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營養,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和“七天營養素”的平衡攝入。所謂“七大營養素”,是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水這七種營養素。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慾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營養,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證營養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原則,適當調配。吃東西時,切忌狼吞虎嚥,一定要細嚼慢嚥,這樣才能使腸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而且還有利於保持腸道內的水分,起到生津潤燥的作用。

秋分的習俗 篇七

1、吃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2、豎蛋

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3、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4、拜神

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爲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爲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爲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爲主。

5、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飲食以清潤溫潤爲主

入秋後,天乾物燥漸現,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以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爲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多走走趕走抑鬱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出汗不多的項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鍛鍊,又可以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

宜早睡早起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常笑宣肺

秋分養生起居調攝也很重要。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秋季穿衣要凍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使人體有抗禦寒冷的能力,所謂“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同於青壯年人,對冷的敏感性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別讓腳部仍處於夏天中——光腳穿涼鞋,這樣很容易着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由此招來感冒。除了白天讓腳暖和外,晚上回來用熱水泡一會兒腳也很不錯。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正是因爲中午熱,早晚涼,早晚溫差大,貪涼的人紛紛中招,醫院感冒發燒、腸胃病、呼吸道疾病等開始增多。進入白露節氣後,秋病也進入高發期,尤以氣管病、胃腸病、過敏病最爲多見。

與此同時,隨着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心腦血管疾病也趕來湊熱鬧。過敏也是秋季比較常見的疾病,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多發。

收養神氣,保持平和

秋分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逐漸下降。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

經過一夏的生長,萬物逐漸結出果實,步入秋天收穫的季節,世間萬物都呈現出從容安定的狀態。秋分時節,養生保健也有講究,首要原則是順應節氣,與大自然保持一致,應當收斂神氣,保持平和心態。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斂各種嗜好、慾望,保持寧和的心境,“使志安寧”,順應秋之“容平”。

輕緩運動,循環氣血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秋季以養“收”爲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可以學習傳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拳打臥牛之地”的功夫,從身體內部改善體質。實在沒時間,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鐘,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等,也可登高望遠,以開闊心胸,使內心豁達,從而安定神志。

早睡早起,多食“辛酸”

秋季尤其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預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爲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爲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能有效預防秋燥。若出汗較多,還可適量補充些鹽水。秋分的藥膳可善用百合,比如:百合蓮子羹、百合蓮子瘦肉湯、銀耳百合羹等。

冷水洗臉適當秋凍防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但也不必過早“多穿衣”,應注意耐寒鍛鍊,也就是常說的“秋凍”。

適當的冷水鍛鍊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時可用冷水洗臉、洗腳、浴鼻,身體健壯的人還可洗冷水浴等。

秋季早晚溫差大,尤其是清晨溫度較低,如果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不要穿着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到身體發熱後,纔可脫下。鍛鍊後,還切忌穿着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着涼。

注意保暖防涼燥

秋分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秋燥症”。“秋燥症”分溫燥和涼燥,秋分前暑熱未散,多見溫燥;秋分後氣溫速降,寒涼漸重,多現涼燥。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要防治涼燥,除了飲食上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平時還要堅持鍛鍊身體,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鍊,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氣候多變,讓人不易適應,病毒乘虛而入,尤以呼吸道疾病與胃腸道疾病高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早晚外出要增加衣服。

秋分的習俗 篇八

秋分節氣的由來

“鬥指己爲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爲180度,陽曆時間爲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爲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9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是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

秋分節氣有什麼風俗活動

1、吃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爲“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2、豎蛋

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3、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4、拜神

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爲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爲漳洲守護神。

5、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6、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7、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描寫秋分的古詩

《依韻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宋)強至

金氣才分向此朝,天清林葉擬辭條。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來醞蟻消。

候早初逢旬甫浹,月圓前距望非遙。

如今晝夜均長短,佔錄無勞史姓譙。

《秋分後頓淒冷有感》(宋)陸游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牀。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

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

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秋分日憶用濟》(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秋分節氣的由來 篇九

秋分,爲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爲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纔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爲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爲耕種的標誌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爲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秋分吃什麼好 篇十

百合

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鹼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中醫用百合作爲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現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顯的鎮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將百合洗淨,煮熟,放冰糖後冷卻食用,既可清熱潤肺,又能滋補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