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結構考察報告多篇

結構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晉冀豫三省產業結構調整考察報告

晉冀豫三省產業結構調整考察報告

2001-09-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八五”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戰略部署,採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結構調整步伐。省政府先後成立了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兩個領導小組,開展了百名專家調研,制定下發了全省上業結構凋契規劃和義施入案,縱織實施了“龍虎計劃”、“百家優勢企業活動”、名牌戰略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等活動,並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產業政策。結合河北實際,相繼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鋼鐵產業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產業政策及有關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凋整的意見等有關件。去以來,省委、省政府爲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又制定下發了《關於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意見》、(關於加快主要工業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河北省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遠作實施辦法》、《河北省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規劃指導意見》、《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爲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7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22.2:46.4:31.4調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遊、信息諮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河北省有關部門認爲,河北產業結構雖然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爲“三低”:一是產品檔次低。主要工業品種初級品多,動密集型產品多,而市場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優新特產品少。全國260種最具競爭力的居民主要消費品中河北僅有3種,新產品產值率僅爲3%,低於全內2.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一產內部種植業比重過大,約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8.8%。二產中採掘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佔重工業的比重高達64.5%,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僅佔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0.7%。第二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新興服務業發育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強。二是整體競爭力低。重點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山西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山西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佔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河南省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爲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爲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遊、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三次產業結構爲22.6:47:30.4。當前河南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產業的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爲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結構的大調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推動作用,抓住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這個關鍵,突出重點,有所爲有所不爲,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度;加大資產重組和強強聯合力度,培育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四跨”型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鞏固壯大已有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培育主導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措並舉”,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進河北經濟國際化進程。力爭經過5--10的艱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產業結構的層次,使產品檔次明顯提高,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進位,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逐步構築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互補、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結構新格局。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堅持的原則:一是市場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市場爲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結構調整,又要允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各種有效手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計劃、金融、稅率、產業政策等經濟與法律手段,積極引導結構調整。二是深化改革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以改革爲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企業機制,增強企業內在發展動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快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要堅持突出重點,明確方向,選準重點,率先突破,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廣大農戶和企業爲主體,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爲重點,鞏固加強農業,改造提高工業,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在結構調整中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件轉變。一是加速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首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以水利爲重點的農田本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節水和旱作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爲核心,改造壯大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批高新技術產業,壓縮淘汰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產品精深化、規模合理化、市場國際化。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爲方向,以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爲目標,積極構築有利於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機制和環境,改造提高商貿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證券、會計、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社區服務、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

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所謂龍型經濟,即以市場爲導向,以優勢企業(市場或中介組織)爲龍頭,以利益關係爲紐帶,形成有較長產業鏈、較強輻射帶動作用、較高市場佔有率和較好發展前景的系統性經濟組織,發展龍型經濟的條件 名牌產品、知名企業、知名企業家、加名市場。龍型經濟的特點--市場化、規模化、一體化、集約化。龍型經濟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市場+企業+農戶,市場+中介組織+農戶。爲什麼要發展龍型經濟--河北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層次低、經濟效益低、外向度低。發展龍型經濟的好處--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營;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集約化經營;解決城鄉分割的矛盾,增加財政和城鄉居民收入。發展龍型經濟抓什麼--省政府4次開會專題研究,確定從15個方面重點突破,即爲畜牧業、蔬菜業、果品業、食品加工業、鋼鐵工業醫藥行業、新型建材、機械製造化學工業、旅遊業、城鎮建設、商貿流通、非義務教育、文化產業、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圍繞培育壯大15條龍,省長、副省長已明確分工,各部門、各市正在認真研究、細化,制定方案,落實措施。

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一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結合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使企業成爲結構調整的主體。二是以企業爲中心,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大技術開發資金投入,加速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三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業。四是集中重點投入,爲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支持。五是加速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企業壓力,爲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環境。六是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加強市場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爲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市場空間。七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爲結構調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強宏觀指導,建立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服務體系。

2、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方針是:堅持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以發展潛力產品爲切入點,大力扶持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全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突出戰略性調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造山西優勢,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調整產業結構須堅持的原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堅持優先調整產品結構的原則,大力開發和培育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品。堅持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原則,努力增強山西經濟發展的後勁。處理好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的關係,以增量調整起步,通過增量調整引導和帶動存量調整。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規劃作用,又要堅持企業作爲市場主體、投資主體的作用。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係,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優”。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經濟增長的“亮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既是調整產業結構的着力點,也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重點。“三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體現了市場選擇和優勝劣汰的法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的增長點的形成,主要是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發展壯大的結果。大力培育“一增三優”,就必然會出現一大批學習、追隨“三優”的羣體,帶動大批企業、產品的發展和產業的成長,從而帶動山西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重點培育和扶持的優勢產業:選擇優勢產業的標準是,市場前景廣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經濟效益好,能支撐和帶動山西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總量中佔有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雖然不大但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根據山西產業結構現狀和市場的發展變化趨勢,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山西將重點培育和扶持7個優勢產業,即清潔能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旅遊及相關產業、特鋼和鋁鎂爲主的冶金產業、重礦機械產業、建築房地產和新型建材業。

爲了加快山西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確保實現調產“一年起步,兩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優”爲主攻方向,在企業申報、部門審覈、銀行充分銜接的基礎上,於2000年11月編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業調產計劃》。“361”工業調產計劃,即2000年省重點扶持36個重點調產項目,省政府籌措6億元貼息入股資金,帶動銀行貸款及社會資金100億元。省級扶持資金由省政府從省級預算內和預算外資金中統籌安排,按現有的資金管理渠道,主要從基建、技改煤炭和財政預算資金中籌措。2000年6億元資金的籌措渠道是省經貿委安排25億元,支持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計委安排1億元,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煤炭局安排25億元,支持煤炭洗選加工和清潔能源及相關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長基金中安排0.5億元,用於支持動態調整的省重點調產項目。“361”工業調產計劃以不鏽鋼、電解鋁、高技術機電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特色紡織品、生物製品及醫藥新產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濃度化肥、煤炭深加工產品及超細粉體材料等l0大類優勢產品爲重點,具有標誌性的裏點項目有50萬噸不鏽鋼、40萬噸電解鋁、80萬噸高濃度化肥、2000萬噸機焦、5000噸高性能磁材、55萬噸“綠色”液體洗滌劑等。全部36個項目均已經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批准立項,投資基本落實,產業規模突出商場前景趨好,企業實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較紮實,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已基本具備開工條件。項目總投資104億元,其中銀行貸款61億元,上市募集13.5億元,發行企業債券1.5億元,配股資金6.1億元,利用外資3.5億元,企業自籌18.4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55.7億元,利潤25.6億元、稅金11.3億元。並推進全省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山西優勢產品上規模、是水平、上檔次,培育出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在現有基礎上提高7%。

3、河南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針對河南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到“十五”末,

一、

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到20:15:35。

第一,鞏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增加農業投人,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在保持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爲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優質專用糧食作物,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優化工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爲目標,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資源轉化和深加工,拉長產品鏈條,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十五”期間,河南確定了五大支柱產業:以糧食、畜產品和果品深加工爲主的食品工業,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爲主的有色金屆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爲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輸變電和成套設備爲主的機械裝備工業,以造紙、菸草和紡織產品升級換代爲主的輕紡工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順應科技發展趨勢,重點培育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把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產業逐步培育成爲河南新的支柱產業。改造提高鋼鐵、建材、醫藥等行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創匯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着力發展成長性強和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優化服務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就業人員中的比重。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河南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儘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遊大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統籌規劃,在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積極開發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爲主的旅遊資源。力爭“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2%,達到630億元,相當於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金融與保險業。大力發展城鎮社區服務業,推動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托幼養老、職業介紹等產業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會計、法律、價格、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和高效後勤服務社會化需要,興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多規格、多檔次的公寓式住房;發揮河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完善各種專業市場,形成全國和區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來源:《諮詢與決策》

【第2篇】關於我區農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考察報告

關於農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考察報告

臨淄區政府辦公室 王俊濤

爲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加快我區農業結構調整,8月19日至22日,區政府分三組對河北欒城縣及我省的煙臺、濰坊地區有關縣市(區)農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學習考察,通過這次考察,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好的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外地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特點

此次考察,時間雖短,但收穫很大。一路上,大家邊聽、邊看、邊議,感觸很深,普遍感到這些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大,農民積極性高,發展的規模大,速度快,勢頭猛,所到的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許多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高,發展速度快。此次考察,感受最深的就是外地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視程度和發展速度。到安丘市參觀時,看到遍地是大蔥、大姜、花生等經濟作物,幾乎看不到糧食作物。臨朐縣僅上半年就召開了五次有關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大會,還組織幹部羣衆走出去開展大參觀、大學習、大交流活動,加大力度抓調整,掀起了農業結構調整熱潮。今年春夏兩季全縣共調增經濟作物10萬畝,經濟作物發展到62萬畝,糧經比例達到4: 6。畜牧養殖業發展極爲迅速,養殖小區總面積發展到1.6萬畝,奶牛存養量達1.5萬頭,相當於整個淄博市的奶牛存養量。欒城縣自身資源優勢不突出,人口僅有32萬。這麼一個小縣,生豬存欄卻是我區的兩倍,蛋雞存欄是我區的三倍,牛存欄是我區的2.5倍,畜牧業產值佔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可見他們結構調整的力度有多大。當然,這與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他們每年都組織萬餘人次到外地參觀學習,把縣裏的農業會議開到縣外先進地區,能夠經常性的組織大規模的農業結構調整活動,其工作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

二是農民富裕,財力增強。調查中發現,凡是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的地方,農民都變富了。欒城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長期以來,以糧食種植爲主,農民增收緩慢,自97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調整思路,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爲農民增收的關鍵,並大見成效。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300元,其中來自畜牧、蔬菜、花卉苗木三大產業的收入分別達到778元、350元和600元。春源草業公司所在的城南鎮,草坪產業平均爲農民多增加收入約1200元,一些種植養殖專業村,單項種養收入佔全村農民純收入的80%以上。2000年,安丘市財政收入實現了3.3億元,其中農業收入達到了1.4個億,接近財政收入的1/2,農民人均純收入3680元,農民純收入70%以上來自於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民變富了,從而更加堅定了他們奔小康乃至更加富裕的信心。目前,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已成爲廣大幹部羣衆的共識,農民羣衆結構調整的積極性高漲。

三是發展規模大,帶動作用強。臨朐縣大力發展畜牧養殖,4處鄉鎮形成了千頭以上的飼養規模,涌現出飼養百頭以上的奶牛生產專業村19個。該縣大棚西瓜也非常出名,楊善鎮大棚種植面積發展到4200畝,明年可達到1萬畝,僅西瓜一項,該鎮農民收入就達3000多萬元。萊陽的龍大集團是以農產品加工出口爲主的外向型企業,現有員工13000餘人,總資產10億元,2000年共加工各種食品9.29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0.1億元,實現利稅1 .8億元。僅在山東省內,就有5萬農戶爲龍大搞蔬菜種植和加工。其下屬企業達22家,乘車參觀半個多小時還轉不完。諸城外貿集團擁有資產26億元,1.8萬名職工,2000年完成工業產值32.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4.3億元,利稅1.1億元,出口創匯2.16億美元。其中肉雞一體化生產體系形成年產父母代種雞200萬套、商品代雛雞8000萬隻、飼料50萬噸、加工凍雞14萬噸、分割出口4萬噸的規模,是全國最大的肉雞出口生產基地;玉米澱粉年生產能力106萬噸,居全國同行業首位;色素提煉形成年加工色素2億克的能力,帶動基地2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色素出口生產基地。2000年公司向農村投放資金30億元,爲農民增加收入2.8億元,爲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四是外向度高,創匯能力強。近些年來,安丘市積極實施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因地制宜,大力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了創匯農業的發展。目前,安丘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078家,年加工能力185萬噸,在濰坊市商檢局公佈的出口蔬菜企業註冊登記中,該市有45家,佔濰坊總數的68%,有37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得了農產品進出口經營權。出口創匯作物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去年通過多渠道出口農產品63萬噸,提供出口貨源26萬噸,實現收購值2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萊陽市食品加工企業已達到250家,今年1-6月份,農產品出口創匯達2.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4%.

二、外地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經驗

外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借鑑。主要可以概括爲“六抓”:

第一,抓龍頭,着力增強農業產業化的拉動力。龍頭企業上聯國內外市場,下聯千家萬戶。抓好一個龍頭,就會帶起一個系列;建起一批龍頭,就會帶起一片基地。所考察的地區無不把龍頭企業建設作爲農業結構調整的首要環節來抓,靠龍頭拉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如,諸城市近年來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發展龍頭企業,堅持不分層次,市鄉村戶一齊上;不分性質,國有、集體、民營一齊上;不分方式,獨資、合資、合作一起上。截至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各類龍頭企業已發展到90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全市70%的農產品得到就地加工,轉化增值率在50%以上。萊陽市培植龍頭企業250餘家,固定資產達到了26.5億元,年加工轉化各類農產品50餘萬噸,其中:蔬菜30萬噸、糧油16萬噸、肉奶4.5萬噸。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種養業的發展,併爲第三產業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全市有10多萬勞動力參與各種食品的加工、種植、養殖等行業,佔全市勞動力總數的1/4。

第二,抓基地,夯實農業結構調整的基礎。有了龍頭,還必須建好基地,這樣才能爲龍頭企業均衡供應大批量的優質原料,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萊陽市按照龍頭企業需要什麼,附近基地就生產什麼,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的原則,採取措施,大力發展企業車間式基地,訂單式基地,大戶、合作社連接下的規模化基地等,密切加工企業與農民的關係,靠加工企業的能力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開展。幾年來,在蔬菜生產方面,分別建起了10萬畝芋頭、10萬畝大田菜和保護菜生產基地;在畜牧方面,分別建起了1萬頭奶牛、8萬頭肉牛、1400萬隻肉食雞生產基地和25個千頭以上規模的養豬場;果品生產方面,建起了面積35萬畝的蘋果生產基地,穩定發展了2萬多畝的萊陽梨生產基地。諸城市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分步實施的思路,大力組織專業化生產、規模種養。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納入了基地化種植,養殖大戶發展到2萬個,各類專業飼養場9800多處。目前,全市種養基地提供的產品佔全市農產品總量的70%以上。另外,爲了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的關係,促進基地建設健康發展,對龍頭與基地農戶全面推行了契約化經營、合同化管理,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並經公證機關公證,以法律形式明確界定產銷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強化對龍頭和基地的雙向約束,使雙方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加快了基地建設,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

第三,抓市場,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凡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的地方,都是開拓市場比較成功的地方。實踐證明,市場也是龍頭,開闢好一個市場就能帶動一個產業,活躍一方經濟。象諸城市皁戶辣椒市場,年交易量5000多萬斤,交易額2億多元,帶起了1.6萬畝的辣椒基地和3000多個販運加工戶。目前,該市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61處,其中興建的龍海水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5億元,成爲江北最大的“旱地碼頭”。近年來,還積極調整優化市場結構,開闢多元化市場,教育引導各龍頭企業樹立“站在全球搞營銷”的觀念,實行老市場新客戶、老客戶新市場、新客戶新市場、大客戶大市場,在鞏固現有傳統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南北美、歐共體、非洲和東歐等新興市場;堅持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一齊闖,構築多元化、多口岸的營銷格局。該市外貿公司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主導產品肉雞由日本市場擴大到新加坡、沙特等8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了192處直銷點,內銷凍雞7萬多噸,實現了內貿外貿相互補充,企業迴旋餘地大大增強。他們還針對市場的多樣性,開發適銷對路的大衆化產品,搶佔市場,如中康公司的大姜、圓蔥、芋頭、胡蘿蔔等保鮮品出口,在日本市場很受歡迎。去年共出口各類蔬菜9000多噸,創匯600多萬美元。

第四,抓科技,提升農業結構調整的檔次。農業能否再上新臺階,最終要靠科技。所考察的地區都非常重視這一點。萊陽市順應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從種子繁育、種植,到田間管理、採收等各個環節,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特別是農產品優質化生產和加工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重點抓了良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幾年來,先後引進蔬菜良種40多個。目前,該市種植的基地蔬菜,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臨朐縣加快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建設,縣政府投資成立了畜牧良種繁育中心,從國外積極引進推廣波爾山羊等優良品種,加快畜禽品種的更新換代,不斷提高畜產品質量和效益。萊州市加快實施“科技興農”工程。目前,該市涉農科研組織79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在推廣體系的建設上,堅持政府推廣、科研機構推廣與民間互相學習借鑑相結合,着力構建市、鎮、村三級科普網絡。目前,萊州市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數達到6000多人。近年來,市政府還每年拿出專項資金,在電視臺開闢了“農業科技天地”和“民營科技園”兩個電視欄目,採取定期播出、滾動播出的方式,普及農業實用型知識,宣傳依靠科技進步發家致富的典型。爲了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專業技術難題,該市又在全省率先開通了“農業科技服務熱線”,併成立了10個農業專家組,配備了專車,及時解答、解決農民在發展高效農業中的疑難問題,被羣衆親切地稱爲“農業科技110' 。科技推廣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廣方式的不斷創新,服務功能的不斷健全,加快了科技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步伐。

第五,抓中介,架起農民通向市場的橋樑。爲了切實解決好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拉長、拉緊產業化鏈條,使農民有組織、有秩序地進入市場,達到農民、企業、政府都滿意的目的,他們採取政策引導、典型示範、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了以合作社爲主的各種中介組織。依靠中介組織,把龍頭企業和農戶更加緊密地聯結起來,增強產業化各環節之間的關聯度,以此推進產業化升級。在中介組織的建設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興辦專業合作社。萊陽市圍繞蔬菜、果品、畜牧、糧油等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重點發展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四種類型的合作社。如該市的宇敏蔬菜供銷合作社,共有社員126戶,股金10多萬元。2000年,合作社統一爲社員供應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170噸,幫助社員銷售蔬菜、大梨等產品400多噸,爲社員增加收入13萬元。二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爲依託興辦合作社。如萊陽市的宏達食品公司,組織538戶菜農成立了專門爲企業組織原料生產和供應的宏達果蔬供應合作社。2000年,合作社爲企業供應的原料佔企業需求量的70%。三是發展各類學會、協會。諸城市箭口鎮東丁家莊子村食用菌研究所,集生產、經營、服務於一體,帶動起600多個食用菌專業戶,戶均年收入過萬元。目前全市共發展各類合作組織1400多個,提高了農民的組織程度,在推進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培育壯大經紀人隊伍。注重發揮經紀人的中介作用,把市場與農戶聯結起來。諸城市鄉埠頭村是一個偏遠村莊,交通閉塞,信息不靈,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村黨支部圍繞發掘本村養豬的傳統優勢,發展了一支由45人組成的經紀人隊伍,靠他們跑信息、找銷路,仔豬年交易量達到5.5萬頭,遠銷江蘇、青島、膠東、高密等地,不僅把本村的傳統優勢變成了產業優勢,而且成爲全市的一個仔豬繁育、交易集散地,輻射帶動了全市的仔豬生產。

第六,抓服務,爲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條件。一是制定優惠政策,激勵農戶加快調整。臨朐縣每年拿出50萬元無償扶持畜牧良種繁育中心。河北欒城縣每年籌措2000萬元財政貼息貸款,用於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農業發展;制定出臺了《欒城縣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了農戶擔保機制,調動了農民調整結構的積極性。到目前爲止,累計發放農戶小額貸款2795筆,總額4551萬元,支持農戶3055戶。在發展畜牧業方面,規定年產仔豬17000頭以上的養豬場每年可享受縣政府40萬元一年期的貼息貸款;雞存欄1萬隻以上,豬存欄300頭以上,牛存欄100頭以上,兔存欄2000只以上的養殖場享受縣政府15萬元一年期的貼息貸款;對新建30頭以上的養牛場,每新購一頭肉牛,享受500元財政貼息貸款,每新購一頭奶牛,享受1000元財政貼息貸款;對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並與養殖戶訂有收購合同的,享受縣政府100萬元一年期貼息貸款;對中介服務組織,年銷售畜禽產品在500噸以上的,享受縣政府20萬元一年期的貼息貸款。另外,對外地區人員或企業到欒城投資興辦畜禽產品加工企業且年加工規模達到2000噸以上的,除享受上述優惠政策外,年終縣政府還將額外獎勵3萬元。二是搞好土地流轉。爲解決阻礙結構調整的土地問題,欒城縣採取互換、轉包、出租、反租倒包等形式,促進了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動,爲農業結構調整留出了寬裕的空間。1999年,結合土地調整延包,對人地矛盾突出的142個村進行了重點攻關,共留出空白地5萬餘畝,育林地2萬畝,規劃種植小區、養殖小區、工副業小區126個,有效地促進了全縣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截至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8.9萬畝,涉及農戶16000戶。三是重視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安丘市成立了農副產品價格信息服務中心,及時發佈國內各大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信息;欒城縣投資160萬元建設了欒城信息港,並且基本實現了與農業龍頭企業、大型農產品基地、示範園區之間的聯網,通過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做到了“引導農民調、幫助農民銷”。四是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搞好人才服務。目前,諸城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到25所,在校學生近萬人。在辦學方向和教育內容上,先後開設了種植、養殖、林果、桑蠶、食用菌、食品加工等30多個專業。近年來,共向龍頭企業和農村輸送中等技術人才5萬多人,有3萬人成爲各行各業的技術骨幹,5000多人成爲農村專業戶和科技帶頭戶,爲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對我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有關建議

根據我區農業發展的要求,借鑑外地的先進經驗,我們認爲,我區農業結構調整總的思路是:牢牢把握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環節,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佈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作文章,在項目帶動,龍頭拉動上下功夫,實施“科技、市場、名牌”三大戰略,在重點抓好蔬菜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大力發展創稅、創匯農業,從而達到結構品質調優,經濟調活,產品適銷對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思想解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不掃除思想障礙,突破“思維瓶頸”,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就無從談起。儘管我區農業結構調整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傳統種植方式根深蒂固,羣衆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比較淡薄,對發展效益農業不積極,特別是西部鄉鎮,存在不願幹、不敢幹、不會幹的問題,農業結構調整還有一定的難度。對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要從改變農村幹部羣衆的傳統觀念入手,積極組織幹部羣衆走出去開展大參觀、大學習、大交流活動,讓廣大農村幹部羣衆進一步開闊視野,使思想觀念來一個大解放,認識來一個大提高。要選派組建農村工作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幫助村級班子抓宣傳發動和觀念更新,抓統一規劃和品種選擇,抓產前、產中、產後各項服務。特別是注重抓好典型,以期用實實在在的做法、成效引導和示範農民,讓老百姓自覺主動地調。東部鄉鎮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調整力度,向“無糧村”、“無糧鎮”方向發展,真正掀起全區農業結構調整的熱潮。

【第3篇】產業結構調整考察報告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八五”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戰略部署,採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結構調整步伐。省政府先後成立了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兩個領導小組,開展了百名專家調研,制定下發了全省上業結構凋契規劃和義施入案,縱織實施了“龍虎計劃”、“百家優勢企業活動”、名牌戰略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等活動,並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產業政策。結合河北實際,相繼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鋼鐵產業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產業政策及有關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凋整的意見等有關件。去以來,省委、省政府爲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又制定下發了《關於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意見》、(關於加快主要工業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河北省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遠作實施辦法》、《河北省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規劃指導意見》、《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爲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7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22.2:46.4:31.4調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遊、信息諮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河北省有關部門認爲,河北產業結構雖然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爲“三低”:一是產品檔次低。主要工業品種初級品多,動密集型產品多,而市場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優新特產品少。全國260種最具競爭力的居民主要消費品中河北僅有3種,新產品產值率僅爲3%,低於全內2.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一產內部種植業比重過大,約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8.8%。二產中採掘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佔重工業的比重高達64.5%,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僅佔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0.7%。第二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新興服務業發育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強。二是整體競爭力低。重點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山西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山西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佔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河南省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爲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爲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遊、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三次產業結構爲22.6:47:30.4。當前河南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產業的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爲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結構的大調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推動作用,抓住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這個關鍵,突出重點,有所爲有所不爲,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度;加大資產重組和強強聯合力度,培育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四跨”型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鞏固壯大已有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培育主導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措並舉”,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進河北經濟國際化進程。力爭經過5--10的艱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產業結構的層次,使產品檔次明顯提高,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進位,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逐步構築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互補、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結構新格局。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堅持的原則:一是市場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市場爲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結構調整,又要允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各種有效手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計劃、金融、稅率、產業政策等經濟與法律手段,積極引導結構調整。二是深化改革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以改革爲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企業機制,增強企業內在發展動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快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要堅持突出重點,明確方向,選準重點,率先突破,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廣大農戶和企業爲主體,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爲重點,鞏固加強農業,改造提高工業,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在結構調整中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件轉變。一是加速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首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以水利爲重點的農田本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節水和旱作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爲核心,改造壯大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批高新技術產業,壓縮淘汰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產品精深化、規模合理化、市場國際化。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爲方向,以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爲目標,積極構築有利於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機制和環境,改造提高商貿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證券、會計、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社區服務、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

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所謂龍型經濟,即以市場爲導向,以優勢企業(市場或中介組織)爲龍頭,以利益關係爲紐帶,形成有較長產業鏈、較強輻射帶動作用、較高市場佔有率和較好發展前景的系統性經濟組織,發展龍型經濟的條件 名牌產品、知名企業、知名企業家、加名市場。龍型經濟的特點--市場化、規模化、一體化、集約化。龍型經濟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市場+企業+農戶,市場+中介組織+農戶。爲什麼要發展龍型經濟--河北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層次低、經濟效益低、外向度低。發展龍型經濟的好處--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營;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集約化經營;解決城鄉分割的矛盾,增加財政和城鄉居民收入。發展龍型經濟抓什麼--省政府4次開會專題研究,確定從15個方面重點突破,即爲畜牧業、蔬菜業、果品業、食品加工業、鋼鐵工業醫藥行業、新型建材、機械製造化學工業、旅遊業、城鎮建設、商貿流通、非義務教育、文化產業、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圍繞培育壯大15條龍,省長、副省長已明確分工,各部門、各市正在認真研究、細化,制定方案,落實措施。

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一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結合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使企業成爲結構調整的主體。二是以企業爲中心,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大技術開發資金投入,加速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三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業。四是集中重點投入,爲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支持。五是加速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企業壓力,爲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環境。六是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加強市場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爲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市場空間。七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爲結構調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強宏觀指導,建立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服務體系。

2、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方針是:堅持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以發展潛力產品爲切入點,大力扶持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全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突出戰略性調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造山西優勢,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調整產業結構須堅持的原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堅持優先調整產品結構的原則,大力開發和培育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品。堅持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原則,努力增強山西經濟發展的後勁。處理好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的關係,以增量調整起步,通過增量調整引導和帶動存量調整。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規劃作用,又要堅持企業作爲市場主體、投資主體的作用。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係,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優”。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經濟增長的“亮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既是調整產業結構的着力點,也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重點。“三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體現了市場選擇和優勝劣汰的法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的增長點的形成,主要是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發展壯大的結果。大力培育“一增三優”,就必然會出現一大批學習、追隨“三優”的羣體,帶動大批企業、產品的發展和產業的成長,從而帶動山西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重點培育和扶持的優勢產業:選擇優勢產業的標準是,市場前景廣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經濟效益好,能支撐和帶動山西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總量中佔有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雖然不大但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根據山西產業結構現狀和市場的發展變化趨勢,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山西將重點培育和扶持7個優勢產業,即清潔能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旅遊及相關產業、特鋼和鋁鎂爲主的冶金產業、重礦機械產業、建築房地產和新型建材業。

爲了加快山西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確保實現調產“一年起步,兩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優”爲主攻方向,在企業申報、部門審覈、銀行充分銜接的基礎上,於2000年11月編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業調產計劃》。“361”工業調產計劃,即2000年省重點扶持36個重點調產項目,省政府籌措6億元貼息入股資金,帶動銀行貸款及社會資金100億元。省級扶持資金由省政府從省級預算內和預算外資金中統籌安排,按現有的資金管理渠道,主要從基建、技改煤炭和財政預算資金中籌措。2000年6億元資金的籌措渠道是省經貿委安排25億元,支持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計委安排1億元,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煤炭局安排25億元,支持煤炭洗選加工和清潔能源及相關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長基金中安排0.5億元,用於支持動態調整的省重點調產項目。“361”工業調產計劃以不鏽鋼、電解鋁、高技術機電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特色紡織品、生物製品及醫藥新產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濃度化肥、煤炭深加工產品及超細粉體材料等l0大類優勢產品爲重點,具有標誌性的裏點項目有50萬噸不鏽鋼、40萬噸電解鋁、80萬噸高濃度化肥、2000萬噸機焦、5000噸高性能磁材、55萬噸“綠色”液體洗滌劑等。全部36個項目均已經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批准立項,投資基本落實,產業規模突出商場前景趨好,企業實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較紮實,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已基本具備開工條件。項目總投資104億元,其中銀行貸款61億元,上市募集13.5億元,發行企業債券1.5億元,配股資金6.1億元,利用外資3.5億元,企業自籌18.4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55.7億元,利潤25.6億元、稅金11.3億元。並推進全省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山西優勢產品上規模、是水平、上檔次,培育出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在現有基礎上提高7%。

3、河南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針對河南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到“十五”末,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到20:15:35。

第一,鞏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增加農業投人,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在保持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爲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優質專用糧食作物,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優化工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爲目標,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資源轉化和深加工,拉長產品鏈條,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十五”期間,河南確定了五大支柱產業:以糧食、畜產品和果品深加工爲主的食品工業,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爲主的有色金屆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爲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輸變電和成套設備爲主的機械裝備工業,以造紙、菸草和紡織產品升級換代爲主的輕紡工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順應科技發展趨勢,重點培育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把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產業逐步培育成爲河南新的支柱產業。改造提高鋼鐵、建材、醫藥等行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創匯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着力發展成長性強和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優化服務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就業人員中的比重。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河南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儘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遊大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統籌規劃,在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積極開發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爲主的旅遊資源。力爭“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2%,達到630億元,相當於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金融與保險業。大力發展城鎮社區服務業,推動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托幼養老、職業介紹等產業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會計、法律、價格、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和高效後勤服務社會化需要,興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多規格、多檔次的公寓式住房;發揮河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完善各種專業市場,形成全國和區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第4篇】沭陽縣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

沭陽縣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

我們赴江蘇省宿遷市掛職學習小組,在市委組織部統一領導和宿遷市委組織部、沭陽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鄉鎮(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實地掛職、主動參與、調查瞭解、展開座談、走訪部門等多種形式,對沭陽縣近年來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不斷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考察學習,並對了解的情況有了初淺認識和體會。

一、基本情況

沭陽縣位於江蘇省北部,南北55公里,東西60公里,地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5米左右(全縣最高峯海拔70米)。全縣國土面積2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4萬畝,水面45.28萬畝,荒灘 13.5萬畝,爲江蘇省陸域面積第一大縣。該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總時數2291.6小時。沭陽縣交通便利,京滬高速公路、新長鐵路、205國道、3

【第5篇】產業結構調控考察報告

產業結構調控考察報告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八五”以來,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戰略部署,採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結構調整步伐。省政府先後成立了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兩個領導小組,開展了百名專家調研,制定下發了全省上業結構凋契規劃和義施入案,縱織實施了“龍 虎計劃”、“百家優勢企業活動”、戰略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等活動,並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產業政策。結合實際,相繼制定民《省地方鋼鐵產業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產業政策及有關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凋整的意見等有關件。去以來,省委、省政府爲貫徹落實xx屆四中、xx全會精神,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又制定下發了《關於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意見》、(關於加快主要工業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省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遠作實施辦法》、《省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規劃指導意見》、《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爲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到2000年,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7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22.2:46.4:31.4調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遊、信息諮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xx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佔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河南省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爲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爲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遊、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年三次產業結構爲22.6:47:30.4。當前河南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產業的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爲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結構的大調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推動作用,抓住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這個關鍵,突出重點,有所爲有所不爲,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度;加大資產重組和強強聯合力度,培育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四跨”型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鞏固壯大已有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培育主導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措並舉”,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力爭經過5--10的艱苦努力,全面提升產業結構的層次,使產品檔次明顯提高,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進位,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逐步構築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互補、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結構新格局。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堅持的原則:一是市場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市場爲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結構調整,又要允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各種有效手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計劃、金融、稅率、產業政策等經濟與法律手段,積極引導結構調整。二是深化改革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以改革爲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企業機制,增強企業內在發展動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快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要堅持突出重點,明確方向,選準重點,率先突破,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廣大農戶和企業爲主體,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爲重點,鞏固加強農業,改造提高工業,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在結構調整中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件轉變。一是加速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首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以水利爲重點的農田本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節水和旱作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浙江祕書網)業的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爲核心,改造壯大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批高新技術產業,壓縮淘汰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產品精深化、規模合理化、市場國際化。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爲方向,以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爲目標,積極構築有利於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機制和環境,改造提高商貿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證券、會計、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社區服務、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

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抓好15個龍型經濟。所謂龍型經濟,即以市場爲導向,以優勢企業(市場或中介組織)爲龍頭,以利益關係爲紐帶,形成有較長產業鏈、較強輻射帶動作用、較高市場佔有率和較好發展前景的系統性經濟組織,發展龍型經濟的條件產品、知名企業、知名企業家、加名市場。龍型經濟的特點--市場化、規模化、一體化、集約化。龍型經濟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市場+企業+農戶,市場+中介組織+農戶。爲什麼要發展龍型經濟--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層次低、經濟效益低、外向度低。發展龍型經濟的好處--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營;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集約化經營;解決城鄉分割的矛盾,增加財政和城鄉居民收入。發展龍型經濟抓什麼--省政府4次開會專題研究,確定從15個方面重點突破,即爲畜牧業、蔬菜業、果品業、食品加工業、鋼鐵工業醫藥行業、新型建材、機械製造化學工業、旅遊業、城鎮建設、商貿流通、非義務教育、文化產業、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圍繞培育壯大15條龍,省長、副省長已明確分工,各部門、各市正在認真研究、細化,制定方案,落實措施。

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一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結合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使企業成爲結構調整的主體。二是以企業爲中心,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大技術開發資金投入,加速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三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業。四是集中重點投入,爲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支持。五是加速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企業壓力,爲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環境。六是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加強市場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爲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市場空間。七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爲結構調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強宏觀指導,建立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服務體系。

2、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方針是:堅持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以發展潛力產品爲切入點,大力扶持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全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突出戰略性調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造優勢,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調整產業結構須堅持的原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堅持優先調整產品結構的原則,大力開發和培育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品。堅持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原則,努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處理好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的關係,以增量調整起步,通過增量調整引導和帶動存量調整。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規劃作用,又要堅持企業作爲市場主體、投資主體的作用。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係,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優”。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經濟增長的“亮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既是調整產業結構的着力點,也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重點。“三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體現了市場選擇和優勝劣汰的法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的增長點的形成,主要是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發展壯大的結果。大力培育“一增三優”,就必然會出現一大批學習、追隨“三優”的羣體,帶動大批企業、產品的發展和產業的成長,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重點培育和扶持的優勢產業:選擇優勢產業的標準是,市場前景廣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經濟效益好,能支撐和帶動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總量中佔有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雖然不大但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根據產業結構現狀和市場的發展變化趨勢,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重點培育和扶持7個優勢產業,即清潔能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旅遊及相關產業、特鋼和鋁鎂爲主的冶金產業、重礦機械產業、建築房地產和新型建材業。

爲了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確保實現調產“一年起步,兩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優”爲主攻方向,在企業申報、部門審覈、銀行充分銜接的基礎上,於2000年11月編制了《省2000年“361”,工業調產計劃》。“361”工業調產計劃,即2000年省重點扶持36個重點調產項目,省政府籌措6億元貼息入股資金,帶動銀行貸款及社會資金100億元。省級扶持資金由省政府從省級預算內和預算外資金中統籌安排,按現有的資金管理渠道,主要從基建、技改煤炭和財政預算資金中籌措。2000年6億元資金的籌措渠道是省經貿委安排25億元,支持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計委安排1億元,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煤炭局安排25億元,支持煤炭洗選加工和清潔能源及相關的省重點調產項目;省長基金中安排0.5億元,用於支持動態調整的省重點調產項目。“361”工業調產計劃以不鏽鋼、電解鋁、高技術機電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特色紡織品、生物製品及醫藥新產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濃度化肥、煤炭深加工產品及超細粉體材料等l0大類優勢產品爲重點,具有標誌性的裏點項目有50萬噸不鏽鋼、40萬噸電解鋁、80萬噸高濃度化肥、2000萬噸機焦、5000噸高性能磁材、55萬噸“綠色”液體洗滌劑等。全部36個項目均已經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批准立項,投資基本落實,產業規模突出商場前景趨好,企業實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較紮實,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已基本具備開工條件。項目總投資104億元,其中銀行貸款61億元,上市募集13.5億元,發行企業債券1.5億元,配股資金6.1億元,利用外資3.5億元,企業自籌18.4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55.7億元,利潤25.6億元、稅金11.3億元。並推進全省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優勢產品上規模、是水平、上檔次,培育出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在現有基礎上提高7%。

3、河南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針對河南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到“十五”末,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到20:15:35。

第一,鞏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增加農業投人,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在保持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爲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優質專用糧食作物,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優化工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爲目標,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資源轉化和深加工,拉長產品鏈條,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十五”期間,河南確定了五大支柱產業:以糧食、畜產品和果品深加工爲主的食品工業,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爲主的有色金屆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爲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輸變電和成套設備爲主的機械裝備工業,以造紙、菸草和紡織產品升級換代爲主的輕紡工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實施(浙江祕書網)戰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順應科技發展趨勢,重點培育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把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產業逐步培育成爲河南新的支柱產業。改造提高鋼鐵、建材、醫藥等行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創匯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着力發展成長性強和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優化服務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就業人員中的比重。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河南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精品戰略,儘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遊大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統籌規劃,在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積極開發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爲主的旅遊資源。力爭“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2%,達到630億元,相當於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金融與保險業。大力發展城鎮社區服務業,推動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托幼養老、職業介紹等產業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會計、法律、價格、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和高效後勤服務社會化需要,興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多規格、多檔次的公寓式住房;發揮河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完善各種專業市場,形成全國和區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