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老子哲學思想【新版多篇】

老子哲學思想【新版多篇】

老子·第四章 篇一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 篇二

老子是一個思想家,他是以道爲中心的,是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文化的奠基者。老子在我們生活中並不陌生,所以我們想知道老子長什麼樣,是不會很難的。但是我們現在所見的老子的畫像大多都是後人根據史料的記載而臨摹的,至今爲止世間沒有一副標準的老子畫像。

日前世界老子同道會特別邀請數十位中國和國外知名的畫家爲老子畫畫像。其中,中國海口市的畫家餘廣勝所畫的《老子畫像》獲得專家和其他畫家的認可和一致好評。人們稱他畫的老子畫像,是歷史的還原,他筆下的老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眼神炯炯有神,就像道家的思想那樣博大精深,高深莫測。畫像中老子花白的頭髮,隨風飄揚,讓世人感覺到老子生前不拘小節的風格品質,同時也覺得老子在創始道的時候那種豁達豪爽的心情。老子畫像中老子的天庭飽滿,凸顯出老子充滿智慧的形象。衆所周知,老子所引導和發展的道家文化,是以無爲而治爲核心思想,認爲道是萬物生長的本源。餘廣勝畫筆下的老子給人一種豁達高深,知識淵博的形象,體現了道家文化無爲而治的灑脫。

在論壇期間世界老子同道會確定了餘廣勝所畫的老子的畫像爲標準的老子畫像。同時他們還決定今後《老子畫像》的版權可供同道會,道學研究,新聞報道無償使用。

註釋】: 篇三

[1]通常譯爲“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爲“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書序》(相傳爲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裏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爲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老子的著作 篇四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道德經》分爲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爲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爲《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翻譯】: 篇五

大道廢棄了,纔出現仁義。智慧出來了,纔有大僞詐。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第一章 篇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爲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爲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爲運作的微妙法門。

註釋】: 篇七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