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一

《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三十年代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曲調明快、流暢,並以樸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本學期這首歌出現在三年級音樂教材中,屬於演唱歌曲。

教這首歌時,我沒有一句一句地教,而是先彈奏歌曲旋律給學生聽,才彈完兩句,學生就跟着唱起來了。看來,不僅是我們從小就愛唱這首歌,他們對這首歌也挺熟悉。彈完一段後,我簡要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就讓學生自由選擇是一句一句視唱旋律,還是完整視唱旋律,學生一致要求完整視唱旋律。唱了幾遍,學生就能熟練地視唱旋律了,這時,我按節奏帶讀了一遍歌詞,就問學生能不能跟琴直接唱歌詞,學生們躍躍欲試。於是我彈琴學生們跟着唱起來了。還真別說,覺着特別熟悉的歌曲,按着印象中的去唱,和書上的就是有點對不上。我提示學生自己找哪句沒唱好,他們還真一下子就找着了。接着我也不直接教他們唱,而是讓他們聽琴自己琢磨,一遍、兩遍、三遍、四遍……我反覆彈奏這句旋律,孩子們也一遍一遍地琢磨,終於,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孩子們靠自己的努力,把問題給解決了。我問孩子們:自己學會歌曲什麼感覺啊?他們回答了一個字:爽!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多給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當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纔不會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二

整節課我以情感爲主線貫穿始終,由今天學生所熟知的賣報紙自然的引出一位特殊的賣報人物——解放前舊社會窮苦人家的孩子-小報童,並以故事形式介紹了歌曲的作者及創作背景,自然的引出課題《賣報歌》,使學生感受到了小報童悲慘的生活環境,把學生很快的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通過欣賞、感受、學習歌曲,進一步的感受並發現小報童對待這種悲慘的生活環境的態度——樂觀、自信、向上!讓學生對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認識到多麼值得珍惜,要學習小報童在逆境中要樂觀、向上的去面對。

本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爲情境導入——教師範唱表演——-學生感受——學唱歌曲——情感處理——總結。

在整節課中體現:

一、注重音樂的本質特點——感受。

首先爲學生創設歌曲中特定的情境,爲學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礎,其次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通過聆聽來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情緒等,通過對歌曲進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詞表達了不同情感,通過不同的適合歌詞表現內容的節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動的表現出來。從而懂得這些音樂元素的變化會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二、音樂的思維特點——想像。

我讓學生在學會歌曲後,通過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對歌曲進行生動的表現,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進行生動的表現,並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樂打開學生想像的大門,從小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

三、注重音樂的組織特點——民主。

在歌曲學習中,我採用了師生共同學習、學生自學、齊唱、接口唱等教學形式,體現了新課程中生爲主體,師爲主導地位,注重學生感受,放手給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自信心的增長中獨立自信的表現音樂,並喜歡上音樂。

四、注重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在課堂中敢於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教師在此過程中給與正確肯定,體現評價的真正價值。

但課堂中依然存在不足,對學生傾聽的不夠,指導就會不及時、不到位,再有還需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及隨機應變能力。

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三

本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爲情境導入——教師範唱表演——-學生感受——學唱歌曲——情感處理——總結。

在整節課中體現:

注重音樂的本質特點——感受。首先爲學生創設歌曲中特定的情境,爲學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礎,其次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通過聆聽來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情緒等,通過對歌曲進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詞表達了不同情感,通過不同的適合歌詞表現內容的節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動的表現出來。從而懂得這些音樂元素的變化會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音樂的思維特點——想像。我讓學生在學會歌曲後,通過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對歌曲進行生動的表現,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進行生動的表現,並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樂打開學生想像的大門,從小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

注重音樂的組織特點——民主。在歌曲學習中,我採用了師生共同學習、學生自學、齊唱、接口唱等教學形式,體現了新課程中生爲主體,師爲主導地位,注重學生感受,放手給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自信心的增長中獨立自信的表現音樂,並喜歡上音樂。

注重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堂中敢於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教師在此過程中給與正確肯定,體現評價的真正價值。

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四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本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本課從《賣報歌》出發,引導學生收集和欣賞聶耳的有關作品,使他們感受不同年代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同學們通過欣賞中華民族音樂,能夠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節是探究學習爲主的。首先,老師和同學共同收集關於聶耳的資料,他的代表作及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是一個探究學習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好地理解本課所選擇的音樂作品。其次,在如何演唱才能表達歌曲的感情中,教師根據三段歌詞的含義所描繪的三幅畫,要求學生用恰當的唱法表達三段歌詞所包含的不同情感,也是探究學習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聽、講、看、想能用強弱,描述性的詞語等分析歌曲,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五

《賣報歌》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老歌,其實,大多數的學生在沒教唱之前就會唱這首歌了,由於這首歌曲非常熟悉,學生普遍會唱一點,所以只學了一段,然後讓學生隨音樂伴奏自學二、三段,效果還是挺好的,小組學生彙報時,興致不僅高,唱的準,還會附加一些動作。

我爲了達到課堂效果的高潮,就設計了律動這一環節。讓學生隨着音樂做動作,“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學生個個喜笑顏開,蹦蹦跳跳,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喜悅的心情。但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律動安排,忽視了讓學生更深的體會歌詞“不等天明去等派報”“耐飢耐寒地滿街跑”“痛苦的生活向誰告”中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這是本節課的一個失敗之處,而且由於時間上前鬆後緊,也沒有讓學生去發言、感受歌曲的教育意義。以後我會在教學設計上考慮的更完善一些,體現新課改理念,讓課堂更精彩。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六

1、在以往的課堂中我有一個毛病,總喜歡喋喋不休地講,尤其是在介紹人物背景時。其實有很多與課文相關的人物離孩子們都已經久遠了,孩子們本來就不熟悉這些人物或事件,光靠老師的講述可能不會激發他們的興趣。這篇課文裏的聶耳是一個需要學生了解的人物。我把對他背景的介紹當作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這使他們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人物。在第二天上課前,我驚喜地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到了聶耳的資料,還有些學生甚至找到更多安娥的資料。我想他們在認真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已經把人物背景深深印在腦海裏了。在上課時,我沒有自己介紹,而是把機會留給了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想展示自己蒐集到的信息。一旦別人找到自己沒找到的信息,他們就趕快牢牢地記下來。這樣的結果顯然比我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2、在對此課的操作中,我的思路不夠清晰。在聶耳爲小毛頭寫歌的過程中,我劃分的板塊太細,聶耳如何認識小毛頭的這個環節有點多餘。因爲在後面讓學生自己找最感動的地方時,很多學生又回過頭提到了聶耳認識小毛頭這一情節。我應該把前面的環節去掉,就在後面一起講解,這樣課文的線索更爲清晰,也節約了時間,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談談他們從課文中所受到的感動。

3、在這堂課中我最遺憾的是沒有充分利用輔助工具進行教學。開課時,我應該放一放《賣報歌》,學生的情緒在歌聲中更容易調動起來。由歌曲引出賣報的話題,我覺得效果可能會比直接詢問學生賣報的經歷要好。在結尾的拓展延伸中,我採取的是以講述的方式介紹舊社會兒童的悲慘生活。畢竟那個年代離我和我的學生都已經久遠了,我對那樣的生活沒有體會,可能講出來的效果不夠感人,不足以震撼學生。課後,我想到了我還是應運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一些圖片,再放上比較哀傷的音樂,這樣就可以營造出悲傷的氛圍。這樣我一定會更投入,學生也一定會受到更大的震撼。那麼這堂課最後的情感昇華肯定會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七

一、設計說明: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這是新課標中對音樂教育重要的指導思想。我設計的這堂音樂課遵循了“以聽爲中心”的原則,在聽中辯,聽中學,聽中想,聽中演。真正做到了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達到感受美、體驗美這一效果。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賣報歌》曲調歡快活潑、形象單純,唱起來朗朗上口。歌曲中的主人公與同學年紀相仿,所以整體比較貼近二年級同學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點。這單元在本冊教材中是唯一對同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除了情感上的適合外,在內容上隱含着許多的教育價值,既有前一課的樂理知識的深化應用,又有心得節奏型出現,只要老師在活動過程中充沛挖掘,就能對同學現有的認知和音樂表示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同學分析:

新課標中指出:二年級的同學以形象思維爲主,並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適合進行直觀教學。

教學中同學通過聽、奏、演、唱、造等一系列的參與音樂的活動,陶冶了情操,激發了興趣,激活了表示欲、發明欲,使其羣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鍊和發展。

三、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體會歌曲快樂的情緒,啓發同學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

知識目標: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柔和的聲音完整準確的演唱歌曲。

能力目標:能用恰當的動作表示歌曲,培養同學的音樂表示力、發明力。

教學重點:

①學會正確演唱歌曲。

②能對歌曲進行歌扮演的創作。

教學難點:

①後十六節奏的正確演唱。

②使用打擊樂爲歌曲伴奏。

四、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運用故事法、聽唱法、談話法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吸引同學,爲他們提供了充溢自信地感受音樂、表示音樂、體驗音樂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強調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同學是平等關係,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設疑激趣

1、聆聽法,創設教學情境。

說明:放國歌,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兩個問題給同學們考慮,從而啓發同學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和其相關作品。

說明:分別播放《金蛇狂舞》和《梅娘曲》讓同學體驗兩首歌的情緒。

3、講故事,引出《賣報歌》的創作背景。

說明:用講故事的方法爲同學創設了一個具有濃厚生活味道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求知慾,這樣做極其符合二年級同學的心理特點。

(二)聆聽學唱,突破難點

1、不同方式的兩次聆聽歌曲的第一段。

2、填詞演唱,發現節奏問題,並進行節奏唸白。

3、學唱第二段時,後十六的節奏再次應用。

4、學唱第三段,讓同學自行突破。

說明:由於這首歌大局部同學以前聽過所以這個環節只佈置了兩次聆聽歌曲的第一段,其實就是一個聽唱教學的過程,最終目的是熟悉歌曲旋律,達到突破教學重點的目的。跟唱後發現節奏問題,首先用“da”來慢讀節奏,在把歌詞帶進去進行節奏唸白,最終突破第一個教學難點。唱完第一段後引導同學說出通過第一段的學習知道了些什麼,然後引出第二段,這段就是後十六的節奏型再次應用,加深同學的印象。第三段的節奏問題有同學們自行突破。這樣循序漸進教唱既遵循了音樂學科的特點,又符合二年級同學的認知規律。

(三)介紹、使用打擊樂器

1、引導同學用探索的'認識打擊樂器沙錘。

2、唱、奏兩種形式體驗音樂快樂的情緒。

說明:這是一個增趣的環節。讓同學們通過觸摸、試奏,自身總結出沙錘的聲音特點和演奏方法。通過學習使用打擊樂器,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然後讓同學們分別用演奏和演唱的形式合作,一起體驗音樂,從而可以讓他們發生愉悅的情緒,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唱、奏、兩種形式的體驗音樂,會把同學們的愉悅推向了高潮,完成了最初設定的激發同學對於音樂喜愛的情感目標。

(四)動作創編——動作表示與歌曲的情感結合

1、嘗試對歌曲的扮演創作。

2、分組進行,教師巡視協助。

3、分組扮演,進行評價,改進提高。

說明:新課標中鼓勵音樂發明,注重個性發展,教師應爲同學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本節課佈置了歌曲扮演創作的環節,分三段,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創設“小毛頭”當時賣報的情景,表示“小毛頭”的心情。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啓發同學展開音樂想象,在課堂上大膽說、大膽想、大膽發明、大膽唱、大膽演,鼓勵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這個環節還可以鍛鍊同學的動作協調能力。

(五)教學評價

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的評價過程,能使同學達到感受自我,正確評價自我的目的。

六、教學預設: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依據同學的年齡特點,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每個知識點的出現儘量做到自然流暢,難點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或聆聽感受,或聽辯體驗。40分鐘的快樂學習,一定會讓全體同學都有所收穫,那就是能完整準確的演唱歌曲,並且會用動作表示和歌曲情感來進行歌扮演。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八

1、保護學生本能的創作興趣是進行創新教學的基礎。

本案例中,該同學表面上是隨意“瞎唱”,其實是他內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現了他本能的創作興趣。我們不能隨意地將本能的創作興趣扼殺在搖籃之中。

2、保持與發展創作興趣是保持創作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關鍵。

本案例中,採用學生展示、教師及時進行鼓勵等方法,讓學生體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愉悅,並將創作教學融於審美體驗之中,較好地保持與發展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愉悅的狀態。

3、創作教學應從學生音樂創造天性和實際經驗出發,循序漸進,注重實效。

某些人的頭腦裏存在着一種十分固定的概念:音樂創作就是寫譜。誰都明白,對於“譜”而言,“樂”纔是本體。音樂可以不依賴樂譜而存在,音樂才能是人類的天性,人人生來就有。對於他們來說,哼唱比寫譜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經驗的學生用寫譜進行創作,勢必會扼殺他們的創作興趣,影響創作教學的實效性。本案例中,從學生的音樂創造天性出發,根據學生實際的識譜經驗,從感性到理性,先讓學生哼唱,再引向對讀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較好地落實了“雙基”教學。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從一個學生到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和成功的創作,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的音樂創作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表現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4、開放教學過程,實施生成教學。

課堂教室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位教師在課前都不可預測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是怎樣的。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學生輸出的各種信息,隨時反思,隨機應變。傳統教學以“教案爲本位”,導致教學過程的“程序化”。課改倡導“開放教學”,倡導實施“生成教學”。本案例中,教師把“以教案爲本位”轉變爲“以生成爲本位”,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前所制定的計劃,而是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實際需要,隨時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使教學過程顯示出動態生成的過程。

5、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欣賞學生。

成長中的學生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老師完全可以寬容、諒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與引導,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髮現錯誤並自己改正錯誤。本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因此,他能非常樂意地接受。同時,教師還學會了欣賞學生,把他的閃光點放大,引導其他的學生像他一樣來進行編唱,從而使他獲得了自信。如果我們把寬容和欣賞換成指責、批評,我想我們都將會看到另一種情景:他肯定會有逆反情緒,恐怕從此對音樂課都會失去興趣。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九

教材分析

這是音樂家聶耳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首反映窮苦孩子生活的歌曲。 曲調明快、流暢,並以樸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以及對光明的渴望。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在思想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他能感受到歌曲所表達的內容,但是對於有感情演唱還是比較欠缺的。這節課我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帶着對第一節課的問題我設計了第二節課,帶着第二節課的問題我設計了第三節課,最後通過馬老師的評課,我又重新設計了教案。現在針對前三節課出現的問題,我做一下反思。

第一節:

在這節課中,我的着力點是“叫賣聲”。以師賣報紙爲導入,繼而引發出生 活中的其他叫賣聲。但是我的方向錯了,教材沒有理解透徹。我以爲有感情的叫賣就可以引導孩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所以整節課的時間都浪費在“怎樣的叫賣聲”上,以至於都下課了,還有兩個環節沒有進行。而且導入似乎也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整節課我說了好多,而學生並沒有參與進來。重難點也沒有解決好,這節課以失敗告終,主觀上還怪罪三一班孩子紀律差,環節無法進行下去。但事實上是自身的側重點有問題。

第二節:

針對第一節課出現的問題,我接納了都老師給我建議,導入以小短劇的形式出現,這個環節學生參與了進來,與師一起賣報紙。情緒霎時被調動了起來,我的情緒也非常好,就着好情緒,趕緊進行下一環節的聽。在聽的環節也進行的很順利,該有的情緒學生都聽出來了,語言表達的也很準確。而且在聽中,導出了難點——後十六分音符的演唱,並且解決了。

但就是在聽小報童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上,可能學生不太理解狀態和態度,所以答案五花八門。由此可見,提問設計的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而且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說的也不是很好,沒有把兩個環節銜接的非常自然,這一點在於我本身,需多讀書,充實、完善自己。

雖然這節課比起第一節課順利很多,但也存在着不少問題,於是王主任就我存在的一些問題,幫我設計了第三節課。

第三節:

這節課,與前兩節課設計的不同點在於:問題的設置上,教師沒有給學生規定好路線,而是隨着學生的思想,加上老師的稍加指點,進行以後的環節。因爲前兩節課在聽上出現的問題,所以我們以爲不給學生設置那麼多問題,讓他們說下自己的感受,會把每段多表達的情感都說出來。然後在唱時再解決難點,這樣顯得思路比較清晰。

第三節課用的是實小的孩子,以爲實小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應該能把不同的情緒聽出來。可是,出乎我和王主任的意料,他們沒有聽出所有的情緒,只聽出了一種。

這一下就打亂了我所有的設計,在第一個環節就出現了問題,那麼後面的環節還能順利進行嗎?下面還有好多音樂老師在聽我的課,我不能在衆人面前丟臉啊…。於是,雖然鼻尖已冒汗,臉也發燒了,但還是強裝鎮定、不慌不亂的又聽了一遍。這遍我怕學生還聽不出來,於是在聽得時候我加上了一些動作,以助於學生們對歌曲的理解。(就在我加上動作的那一刻,我忽然想到:爲什麼在之前設計教案時沒有想到加上動作呢?這是我的強項,反而還把它忘了。)

我還是一遍遍地強調情緒、情感,可想而知,這節課我快把它上成語文課了,還是失敗了。

雖然這節課是是失敗的,但是在馬老師的評課中我學到了很多。馬老師一針見血,給我指出了我的問題所在,幫我分析應該怎樣去解決問題,怎樣計環節----發揮教師自身的專業特長是最好的教學設計。有了這樣的領悟,再反觀姍姍老師的課,加上了動作,既有趣又幫助了學生記憶歌詞,還能準確的掌握歌曲的情緒,真是一舉三得!

一上午四節課,姍姍老師的課通過動作的輔助,輕鬆順利的完成了教學;叢叢老師,專業技術過硬,一節課也遊刃有餘的結束了;王鵬老師,歌不醉人人自醉,把學生帶到了童年澎湖灣的記憶中。

很高興我能參與其中,得到這樣的鍛鍊。雖然這次我講的不好,但有進步的空間,下次我會講的更好,讓大家眼前一亮。期待自己的進一步提高。

賣報歌教學反思 篇十

《賣報歌》是一首的老歌,大多數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會唱這首歌了,而且學此歌的熱情持續時間比其他的歌短。當我在備這首歌時,我心裏有一種衝動:我何不讓孩子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來了解更多的音樂及音樂以外的相關知識呢?

我安排孩子們在聆聽歌曲《賣報歌》的同時給他們看了這首歌曲的動畫,由於這首歌曲非常熟悉,孩子們普遍會唱一點。“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孩子們個個喜笑顏開,蹦蹦跳跳,彷彿是在表現“陽光下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的情景和心情。這時,我再給他們講解了關於這首歌曲的作者聶耳的生平簡介,以及聶耳創作這首歌曲的背景。孩子們聽的非常認真,他們也更深的瞭解到當時小報童生活的不易。

在《賣報歌》的學習過程中,我講述關於報童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報童們的苦難生活有個直觀的瞭解,同時強調報童的生活年代是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那時的社會狀態,生活背景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況。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們進行合理情緒的準備。

最後,我給孩子們播放了聶耳創作的《金蛇狂舞》,整節課課外涉及的知識非常多,但是孩子們聽的非常有興趣!看來,音樂課的課外拓展是很重要的,在以後的課堂上,我還要繼續講解與課本有關係的音樂基礎知識,增強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