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社會化服務報告多篇

社會化服務報告多篇

【第1篇】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情況監測調查報告

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情況監測調查報告

根據農業部(農辦經21號“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情況監測試點方案(試行)》的通知”精神,我局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方案,組建領導班子,落實專門人員,開展詳實調查。現將監測調查情況簡要分析報告於後:

一、基本情況

_____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距省會二、發展現狀

(一)公共服務機構末,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批准編制數爲351人,在編人數261人、佔批准編制數的74.4%,實有人數290人、佔批准編制數的82.6%;在所有機構中,除15個鄉鎮級畜牧業服務機構爲差額撥款外,其餘縣、鄉(鎮)兩級機構均爲財政全額撥款機構。此外,縣鄉(鎮)兩級均配備了相應的儀器、辦公用房、交通等基本辦公設施,種植業系統還建立了15000畝相對固定的試驗示範基地。

(二)農業龍頭企業(三)農民專業合作社此外,有種植業、畜牧業等各類專業協會46個。

(四)其他農業服務組織三、主要工作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縣緊緊圍繞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爲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龍頭企業爲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爲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在穩定和鞏固公共服務機構試驗、示範、培訓、推廣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職能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

爲進一步整合農村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農民增收,我縣依託縣農業局和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分別於8月和3月在眉山市率先成立了縣和鄉(鎮)兩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及農戶0.85萬戶,佔總農戶的9.5%。流轉土地中,以茶葉、蔬菜、飼草爲主的規模經營達到0.94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30%。如:柳江鎮天禾茶葉專業合作社,採取與農戶入股、租賃方式,種植浙江安吉白茶餘畝。

(二)着力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三)着力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積極鼓勵龍頭企業採取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發展,據統計:,全縣6個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採購量達到4萬餘噸,採購額達到14150萬元,全縣農民戶均1600餘元;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9個,帶動農戶1.41萬戶,佔總農戶的15.7%。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提升市場競爭力四、存在問題

從監測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公共服務機構由於人事體制及經費原因,人員斷層現象突出,加之財政保障工作經費不足、管理體制不明,嚴重影響服務和管理職能發揮。

(二)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範,國家政策性支持、扶持力度不夠,其服務職能、經營優勢受到制約,影響其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三)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農業專業服務、農機專業服務、農產品銷售市場、農業保險、農業信貸擔保等發展嚴重滯後,多形式生產經營服務網絡格局未形成,農產品生產保障機制不健全、市場營銷不暢通。

五、幾點建議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爲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成套的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的總稱,包括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爲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所提供的服務。它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生產單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規模較小的弊端,獲得大規模生產效益的一種社會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建立和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針對存在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明確一個體制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管理體制,多年來,對於縣以下基層來講,其管理體制均不明,多頭管理、各行其事、相互推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應明確其管理部門及職能職責,有效防止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現象發生。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管理與服務並重,管理第一、服務第二,管理促進規範、服務促發展。

(二)建立一個機制

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依託,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其管理、服務職能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因此,應當在進一步明確其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職能的基礎上,有效落實好人才、經費、設施設備等方面的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其管理、服務等公共職能。

(三)推行一個政策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聯繫市場的橋樑和紐帶。因此,應當建立和推行包括國家農業項目、國家貼息貸款、金融信貸、稅收等方面的鼓勵、支持、扶持政策,推進發展。

(四)落實一個保障

規避農業生產風險、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護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重要措施。因此,應將其納入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給予保障。在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及國家相關農業項目中,落實部份資金,專門用於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突發性疫情疫病的農業保險和擔保。

【第2篇】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進一步步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工作、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意義重大而且緊迫重要。按照省委黨建辦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及時組建調研專班,採取座談了解、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詳細調查瞭解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在此基礎上,就調研中所反映出來的全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近年來,我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髮展壯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服務領域逐步拓寬,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活躍性。

1、政府主導作用日益凸現。在充分認識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環境,引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一是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堅持以政策引導爲核心,鼓勵和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特別是在稅費收取、信貸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對各類服務組織實行優惠政策,將支農資金增量部分主要用於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服務組織發展。如採取“銀行+協會+農戶”捆綁式信貸模式,爲鎮40多戶養雞戶貸款320萬元,有力推動了該鎮養雞業的快速發展。二是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開闢專欄、專題等方式,大力營造關心、支持“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輿論氛圍。同時,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經紀人典型進行表彰獎勵,發揮導向和激勵作用。三是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務中心、鎮有便民服務中心、村有便民代辦點的目標,構建了三級便民利民服務網絡。各鎮辦場園統一將計生、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合作醫療等社會服務類部門,農技、水利、財政等農業服務類部門,城建、國土、規劃、房產等村鎮建管類部門,紀委、司法等綜合調解類部門集中到便民服務中心辦公,實行一個窗口審批辦證、受理舉報、矛盾調處和諮詢服務。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辦點,由村幹部擔任代辦員,爲羣衆代辦有關事項,提供諮詢服務。全市已建立市級行政服務中心1個,鎮辦便民服務中心15個,村便民服務點116個。

2、民間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方興未艾。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圍繞畜禽、水產、蔬菜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截至底,全市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1家,帶動農戶12萬戶,年營銷額達13.6億元。一是組織形式逐步規範。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佈實施以來,我市廣大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走正規化發展道路,爭取市場地位、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的意識逐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形式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先後有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專業合作社、楊林尾裕波興隆棉花專業合作社、彭場禾豐水產專業合作社等26家專業合作社經工商部門註冊成功。此外還有昌灣養殖協會、大武牧業協會等一大批農業協會,也在積極籌備註冊專業合作社相關工作。二是服務內容不斷拓寬。不再侷限於以前的種植、養殖營銷服務,而是逐步擴展到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方範文面,爲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鎮今年新成立的金匯農機合作社,共有8個農技大戶入社,從購種、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爲農戶提供一條龍式全機械化服務,既解決了農機散戶各自爲陣、小打小鬧的問題,又降低了農機服務價格,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三是服務主體實現多樣化。在尊重農民意願、堅持以農民爲主體的前提下,服務組織參與主體進一步多樣化。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合作社不僅有種植戶的參與,也有運輸、銷售大戶的參與;金匯農機合作社既有農機大戶的參與,也有鄉鎮農技服務中心人員參與,還有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匯化工有限公司的參與。服務主體的多樣化,進一步完善了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擴大了生產基地的規模,實現了農企雙贏。

3、農業支撐與保護體系得到加強。一是農業政策保護體系不斷強化。始終以農業爲基礎,視“三農”工作爲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市從徹底取消了農業稅,現在農民負擔只剩下灌溉水費一項,去年全市負擔總額1900萬元,畝平僅14元。在嚴格控管農民負擔的基礎上,認真落實 中央惠農補貼政策,去年全市共發放農村各項惠農補貼23項,共計2.62億元。其中發放水稻良種補貼1369萬元、油菜良種補貼696萬元、農機補貼440萬元、糧食直補1529萬元、農資增支補貼6002萬元。從減輕負擔不讓農民“掏腰包”,到發放補貼政府給農民“送紅包”,農民切身感受到黨的政策越來越好,種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二是農業投入不斷增加。過去是一個水患比較突出的地方。這幾年,在中央和省委重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籌資8億多元,綜合整治東荊河、漢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設施,同時採取“林水結合、以林養渠”的模式疏浚農村中小溝渠,徹底改變了過去“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籌資3.1億元,全面改造農村電網,做到了通村通組通戶,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籌資3.4億元,新建高產農田11.8萬畝,新增耕地8000多畝,土地產出能力大幅提升;籌資4億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168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達率達98%,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民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三是新農村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搶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線開展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機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整合項目、整合力量,加快推進仙洪試驗區片產業發展、交通建設、村莊整治、集鎮改造以及改水改電等各項工程建設,目前已投入各類建設資金3.5億元,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仙洪試驗區的示範帶動下,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已累計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11個村,惠及50.8萬人;開通有線電視677個村(居),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建成戶用沼氣池7.5萬口,衛生改廁2.4萬座;建成甲級村衛生室440個;建成農家書屋115個,農村文化中心戶721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6%;全市3萬名農村特困對象整體過渡納入農村低保範疇;血吸蟲疫情發病人數由的4.1萬人下降到1.7萬人。

4、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能力逐步提高。以專業合作社爲主要載體,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領辦、創辦社會化服務組織。一是由黨支部牽頭引辦。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發揮支部黨員雙帶作用,利用“雙建雙帶”基地的輻射功能,引導黨員幹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張溝鎮先鋒村網箱養鱔協會,就是在網箱養鱔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通過張溝鎮黨委的引導,由先鋒村黨支部牽頭,依託網箱養鱔“雙建雙帶”基地建立的。二是由農民黨員能人創辦。由農民黨員能人牽頭髮起,採取“合作社+種植、養殖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依託種植、養殖大戶的管理經驗及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農戶抱團發展,共同致富。鎮天利養雞合作社由共產黨員致富能手印家斌牽頭創辦,短短3年的時間內,發展爲集飼料、疫苗、種雞、藥品、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年產種雞500萬隻、年銷售額8000萬元、帶動農戶220多戶。三是依託核心企業聯辦。積極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資金、信息、技術、管理優勢,聯合建立產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相關產業。鄭場鎮引進的北京挑戰飼料有限公司,在帶動全鎮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種植大面積增加的同時,也推動該鎮養豬業的迅速發展。該鎮黨員程遠虎依託該公司,成立了鄭場養豬專業協會,專業從事牲豬生產及流通,年銷售額達萬元。

二、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新形勢相比,與現階段農民需要的社會化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現行的服務體系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反差。

1、當前的社會化服務與農民的客觀需求存在現實反差。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分工分業越來越突出,現行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很難滿足廣大農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現爲: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服務仍停留在生產經營階段,難以滿足農民對項目資金、市場信息、風險防範、司法維權、精神文化等多層次的需求;服務缺乏針對性,有些部門或組織提供的服務脫離“三農”實際和缺乏操作性,難以滿足農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多領域的需求;服務力量薄弱,導致服務體系斷層,服務數量有限,服務時間滯後,服務效果總體上欠佳;服務管理不夠規範,缺乏有力的長效監管措施,特別是少數服務組織過於傾向商業化,在經濟利益衝突時,有犧牲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不利於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農村綜合改革目標與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存在現實反差。長期以來,涉農部門的社會化服務是以縱向領導體制爲主的網絡,主要職能是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綜合服務,且側重於技術服務。儘管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但在實際運行中,由於種種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發揮整體公共服務職能,也很難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緊密結合起來。

3、各類組織服務願望高漲與服務手段不足存在現實反差。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相同步,以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爲主體的各類組織服務“三農”的熱情空前高漲。而“三農”社會化服務涵蓋的範圍廣、內容豐、環節多、時效強,必須通過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並輔以必要的政策、資金等扶持手段,否則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由於長期的、歷史的原因,當前對“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投向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的政策和資金顯得嚴重不足,導致各類服務組織規模偏小、條件落後、發展緩慢、服務功能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卻又沒有手段的兩難境地。

4、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與服務主體發育緩慢存在現實反差。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需要比較健全發達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現有的農村服務體系中,綜合配套的服務少,服務主體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相差甚遠。各類服務主體之間缺乏統一組織和協調,除各級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外,其它大部分民間服務組織特別是各行業協會尚處於起步階段,開展服務工作也是各自爲政,缺乏同其他組織聯手服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完善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立足現有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和新農村建設實際,積極探索構建行政性、公益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務體系,着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

【第3篇】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報告

按照縣政協關於“三農”問題調研課題的分工,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供銷社、農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14人組成調研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鎮、青槓街道辦事處、福祿鎮實地調查,走訪了6個種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聽取了縣農業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情況介紹,並組織部分委員到銅梁縣學習,調查中召開了各種座談會5次。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社會化服務機構健全。目前,農技、畜牧、農機、水產等機構,承擔着對全縣的農村種養殖業的技術推廣、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農技包括縣農技中心和13個街道(鎮鄉)農技中心。鄉鎮機構改革後,農經、農技、林業、水土保持併入農技中心。全縣有農技人員390人,其中街道(鎮鄉)在編人員364人,在崗人員259人。在崗人員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26,36歲至49歲的佔67,50歲以上的佔7,結構年輕化;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84,中專以下的佔16;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僅佔17。

畜牧設有縣畜牧中心和1個畜牧獸醫聯站,鄉鎮建制調整前的26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有職工312人,其中在職251人,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31,35歲至45歲的佔34,45歲以上的佔35,結構趨於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66,中專以下的佔34;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達83。

農機體系,截止xx年6月底,鎮鄉農機站尚有在崗招聘幹部24人,錄用幹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目前70的農機站成了“牌子站”、“空殼站”,餘下的也主要經營油料和承攬零星金加工業務,承擔新機具推廣、提蓄水灌溉和農業機械維護工作的很少。

水產只有縣水產站,在崗人員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8人,有職稱的8人,但鎮鄉無1名專職水產員。

(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初步建立了縣、街道(鎮鄉)、村、社四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成立了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6個,其中縣級8個,鎮鄉級19個,村級9個。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了以健龍藕協、獅子泰山果協等爲代表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延長和加粗了產業化鏈條,促進了農業板塊經濟帶的建設。建立了城北蔬菜示範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範基地等13個科普示範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帶頭人和示範戶,帶動了農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建立農資超市10個。積極參與“兩社兩化”建設,發展綜合服務社33個,興辦正興薯業、大路蜜柚和璧城養殖等專業合作社5個,創辦鄉鎮聯佳超市16個,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

(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由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後服務兩頭不斷延伸。建立了璧山農業信息網,並與相關農業網站實現了鏈接,全縣各鎮鄉和龍頭企業也設有信息網點;成立了中國農函大璧山分校,舉辦了蔬菜、果樹、畜禽、種植等14個專業,各鎮鄉也相應建立了輔導站,對農村黨員、幹部、專業戶、示範戶進行了培訓,爲農業提供了產前服務。在產後服務上,支持和鼓勵農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發展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者按照“公司+農戶或生產基地+農戶”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產銷合作社、新堰蔬菜營銷合作社、三業茶葉有限公司、溫氏集團等實體。全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個,會員1818人,帶動了5176農戶,經營總收入達2639萬元,農戶增加純收入達314萬元。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縣級社會化服務機構人員經費仍按工改時人員編制覈算,以後按照增人不增資進行預算,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經費來支付人員工資現象。調查中瞭解到,畜牧在從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豬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時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鎮鄉(街道)社會化服務機構經費預算標準不統一,有全額、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經費緊張,工作正常運轉困難,只有安排部分人員進行經營創收,三合、福祿農技中心有近40的人員從事經營創收,削弱了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經費的不足,職工待遇低,致使個別中心負責人頻繁更換,調查中瞭解,在這次鄉鎮建制調整中,二級機構負責人竟爭上崗,有鎮鄉竟無一人蔘與農技中心主任報名。

(二)服務隊伍龐大,人才斷層與知識老化嚴重。在鎮鄉農技中心反映尤爲突出。一是人員臃腫、混崗現象突出。調查中統計,全縣鎮鄉農技中心有在編人員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門的有105人,佔總數的29。二是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非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高達47%,學農業技術專業的僅佔14,其餘39學農經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黨校經濟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識斷層。在職函授進修的119人中,進修農業專業的僅1人,進修非農專業的達99.16,導致了農技推廣隊伍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現象。據統計,全縣有3個鎮鄉農技中心找不出1名專業農技人員,他們根本無法有效向農民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和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

(三)服務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一是服務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體制,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方式進行。服務的層面只停留在鎮鄉級上,服務指導的形式絕大多數是以會代訓的方式進行。在調查中發現,鎮鄉農技人員因經費緊張未駐村下社,真正到田間地頭與農民接觸的很少,農民得不到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二是管理體制不規範。如鎮鄉農技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關係不明確,農業局、林業局、水利農機局都是主管部門,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務體系(除畜牧外)“三權”下放到鎮鄉,鎮鄉管理模式不統一,縣、鄉兩級業務出現斷鏈,如鎮鄉水產、農機業務無法開展。

(四)服務市場不規範。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從事肥料、農藥、種子、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戶增加,無照個體經營比較嚴重。經營戶進貨渠道混亂,有假貨充斥市場,加上監管市場力度不夠,造成體系技物結合收入低,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如畜牧遊醫現象突出,三合鎮就有遊醫30餘人,遊醫因缺乏專業培訓,濫用藥物,使畜牧診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質量下降。

(五)社會化服務質量不高。政府行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不分,公益性服務較少,有償經營成爲主業,服務功能弱化,服務機構有名無實。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效果不明顯。民辦的各類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太少,xx年底全縣434個村民委員會中僅有12個,約佔3,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中普遍存在會員綜合素質不高,週轉資金困難,信息來源和傳遞渠道單一,主要依賴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提供,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力也不強等問題。

三、加強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議意見

(一)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強化服務功能。各級農業部門是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必須有正確的定位,要理順行政、事業和社會服務組織職能,對服務體系實行“一穩一放兩分離”,穩定公益性、放開經營性,實現公益性機構與經營性組織徹底分離。根據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實際,合理設置公益性機構,所需經費(包括工資、工作、項目等)由財政全額撥付,服務人員不再從事任何經營創收活動,只對農技推廣、指導等進行無償服務。經營性服務組織實行企業化管理,通過創辦科技示範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全面推向市場。現有鎮鄉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門市、物資等資產,可以通過變賣、配送分流人員等方式改制成私人經營,保留其爲農技推廣服務的性質。農業主管部門對公益性和經營性組織進行業務指導,重點對公益性機構實施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准入制度,對經營性組織實行行業管理,確保經營市場有序竟爭。

(二)強化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社會化服務組織轉變觀念,找準位置,積極主動加強自身機構和隊伍建設。公益性服務人員實行竟爭上崗,雙向選擇,實行職業資格准入制度,新進人員實行考試聘用制度,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推行全員聘用合同制度,變身份管理爲崗位管理,公益性機構專業技術人員與職員可按85和15比例配置,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建立服務人員績效掛鉤的考覈制度,使收入與實際工作成績掛鉤,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並適時對從業人員施行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實行辭聘、解聘制度,形成以崗定酬、獎優罰劣的分配激勵機制,切實爲農業服務。

(三)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一是樹立以人爲本的農技推廣理念,將服務重點由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逐步轉移到提高農民素質上,運用教育、交流、諮詢、提供信息等形式,幫助農民做出農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科學決策;加強與農業科研、教育的協作,引導農民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二是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技推廣方式,整合現有的信息網絡資源,開通農技110工程,利用廣播電視等通訊系統,向廣大農村傳遞生產、技術、管理及市場等信息。三是服務中注重點面結合,突出面上諮詢培訓,點上示範指導,建立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點,推行“一人一村”農技推廣制度。

(四)發展各類經濟組織,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

一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擔負管理集體經濟資產的同時,應努力開展村級公共服務工作,如組織農民統一購買良種、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統一組織澆水、滅蟲和戶間互助,統一銷售農副產品等等,充分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的統一經營職能。另外,還可通過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設立營銷協會、農副品代辦及深加工、貨物中轉等形式,興辦社會化服務產業,以突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功能,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資源優勢,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多樣化發展,合作類型上可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是農業產業協會,可提供技術、農資、信息、產品收購等一項或多項服務,也可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可分村、鄉鎮、縣三級興辦,可圍繞一、二、三產業辦,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還可組建聯合組織等,擴大合作領域。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爲新生事物,要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的原則,重點對組織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規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製度、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議事規則。

三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服務領域。採取“公司+農戶”、“生產基地+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一進一出”問題。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化經營帶給農民技術信息,這是“一進”。“一出”就是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進入了市場,勞動力走出了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同時引導和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儲存、保鮮等產業,引導龍頭企業主要抓產前和產後服務,把一般的種養環節讓給農民,使農民在產業化進程中得到實惠。

(五)加大對體系的投資力度,爲社會化服務提供保障。政府應繼續加大投入,但必須調整投資方向,轉變對農業的投入機制。投資主要用於農業的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實行普惠制,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工程、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引進和推廣、成人教育與培訓、環保工程和自然資源保護等公共服務事業,建立起以職業培訓、農函大爲主體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提供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暢通縣、鄉鎮、村、社四級信息網絡支持體系,建立起財政支持信貸體系、農產品品牌扶持體系、農資供銷加工出口體系。

(六)營造服務外部環境,提高服務效能。要配套理順財政、計劃、稅務、金融等部門對農業的服務機制,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合力。財政部門要保證農業技術研究、技術和品種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計劃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項目優先立項,指導和制定服務發展規劃。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和農行要面向農業農村,貸款上給予優先照顧,爲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信貸服務。稅務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農業企業和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規定給予扶持。工商、土地和規劃等部門也要提供相應的優質服務,如登記上給予便利,興辦服務設施、對外開展服務等審批環節簡化手續,爲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供銷合作社也應按有關規定,深入挖掘潛力,發揮應有的合作服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