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大同華嚴寺佛學導遊詞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同華嚴寺導遊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鑑賞!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1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着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着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冑,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兩山牆砌臺上還排列着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爲唐代遺物。其中最爲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爲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爲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樑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纔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樑思成先生稱爲孤例的四絕藝術。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2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裏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爲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之聖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爲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均爲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後形成的。整個寺院佔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餘間。天王殿裏面這前後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築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築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爲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聖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擡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後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後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後,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爲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裏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後又將道教裏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後院主體建築爲大雄金殿,內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爲十八羅漢。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3

華嚴寺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韋曲東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寺居高臨下,襟山帶河,殿宇庭院精緻幽邃。它俯視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終南山的霧巖、玉案諸峯。

寺建於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九年(803年),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志內殿宇全被摧毀,現在僅有兩座磚塔。

東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四面七層,高約13米,上層石刻有“嚴主”二字,第三層石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西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內安奉清京相師舍利子21粒。

該塔六面五層,高七米,塔上石刻有“唐清原國師妙覺之塔”十字。二塔下層各有磚築龕堂,內有石刻影像及像贊,石刻下半部刻重修記,爲近代宋伯魯、宋聯奎同時書寫。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刻的《杜順和尚行記碑》,已移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4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爲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峯。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爲窟,安置佛像及僧衆居住。

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爲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爲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爲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爲“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爲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並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大同華嚴寺導遊詞5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爲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峯。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峯,峯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爲窟,安置佛像及僧衆居住。

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爲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爲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爲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20___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爲“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爲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並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