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代成語故事(實用5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6篇《古代成語故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古代成語故事》相關的範文。

古代成語故事(實用56篇)

篇1:古代成語故事

別有天地

李白,字太白,自號背蓮居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因罪遷居西域,出生在碎葉(今獨聯體境內),在綿州(今四川綿陽)的青蓮鄉長大。

李白年輕的時候,愛好劍術,輕財仗義,善於作詩。25歲那年,他身佩寶劍,辭別親人,離開故鄉,出外遠遊。幾年間,漫遊了現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的許多地方。他才能出衆,抱負遠大,渴望參加政治活動,但是在黑暗的官 場裏,他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十多年沒有結果。

四十一歲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見,他的才能在京中轟動一時。但當時的唐玄宗是個一心追求享樂的“太平天子”,國家政務操縱在*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個歌功 頌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權貴面前沒有絲毫媚態,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誹謗,逐漸不受唐玄宗信任。

當李白看清唐玄宗確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後,他擔心會因小人的誹謗而遭禍害,就自動要求離開朝廷。在長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認清了現實的黑暗和統治者的腐 敗,寫出了許多有深刻思想內容的詩篇。

離開長安之後,李白又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活。由於在現實生活中屢遭挫折,他產生了求仙訪道的想法,希望擺脫醜惡的現實追求美好生活。《山中問答》就是他寫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詩,詩意是這樣的:有人問我爲什麼棲宿在碧山,我微笑着沒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閒。且看那桃花隨着流水自由自在地飄向遠方,這裏另有一種境界,不同於黑暗、污濁的人間。

篇2:古代成語故事

三則古代成語故事

亡猿禍木 (wáng yuán huò mù)

唐朝大曆年間,有數百隻猴子棲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農民嫌它們危害莊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後殺猴。羣猴中的一隻老猴見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開始縱火燒屋。農民見房屋燒起來了趕緊去救火,於是羣猴紛紛逃走。

亡猿禍木的'意思是:《淵鑑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曆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於是羣猴脫去。”後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爲。

一齊衆楚 (yī qí zhòng chǔ)

戰國時期宋國大臣戴不勝向孟子請教如何使宋國國君學好爲國家多辦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說如果讓楚國大夫學齊國話就應該請齊國的老師,而且把他置身於齊國的環境中去,不能給他一個一傅衆咻的環境,那樣就是想學也學不好。

一齊衆楚的意思是:一傅衆咻。

萬里鵬程 (wàn lǐ péng chéng)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在《莊子·逍遙遊》中記載:北方大海里有種很大的魚叫“鯤”,時間長了就變成很大的鳥叫“鵬”,它的翅膀像天上的雲彩那麼大,一飛起來就是九萬里高,後來飛到南海里去了。

萬里鵬程的意思是:比喻前程遠大。

篇3:古代成語故事

一個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沒有別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裏,生活過得安逸清靜。

然而沒過多久,他發現一隻老虎總是蹲在不遠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張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靜的湖面落下了一塊大石頭那樣,頓時起了波瀾。若石全家因爲老虎的出現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爲應急的措施,他一面帶領全家老小日夜監視老虎的動向;一面用日出鳴鑼、日落燃火和夜間搖鈴的方法驅趕老虎。爲了增強防範能力,減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籬笆改成高高的土牆;在牆的四周樹起一道用荊棘築成的屏障;在山谷裏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這些周全的舉措、鞏固的設施使老虎望而卻步。

整整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從若石家裏得到任何好處。一天,若石聽山裏人說發現了一隻死老虎。他跑去一看,認出它就是經常出沒在自己住宅周圍的那隻虎,所以非常高興。若石以爲威脅自己的那隻虎死了,等於根除了心腹大患。於是,他放鬆了對野獸的監視;撤除了打虎的裝備。家裏的院牆損壞了也不去修復;荊棘圍成的籬笆破爛了也不去整補。他每天過着高枕無憂的生活。沒過多久,一隻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時候從若石的屋後經過。

它聽見若石家裏有牛、羊、豬的叫聲就止了步。這隻貙闖進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邊窺視了一會兒,見四周沒有人,於是跑進牲畜棚裏亂咬亂抓起來。若石聞訊後趕去觀察,發現一個像山貓的傢伙正在咬吃一隻山羊。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兇猛的貙,所以用大聲的喝斥去趕它。可是貙並不害怕,它仍然咬着羊不放。若石見這個傢伙不肯走,拾起一塊石頭向它砸去。誰知那隻貙突然丟開了羊,轉過身先舉起兩隻前腿像人一樣直立起來,接着猛然撲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一些有學問的君子議論說:“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會落到這種下場。”

寓言啓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掌握看問題的正確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總結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一隻虎想吃人,飢餓的虎都吃人;一種兇猛的野獸會害人,所有兇猛的野獸都害人。

篇4:古代成語故事

三國吳主孫亮喜愛吃生梅子,吩咐太監去庫房裏取來蜂蜜漬梅。孫亮津津有味地吃着,忽然在蜜中發現了一顆老鼠屎。大家都嚇得面面相覷。太監連忙跪下奏道:“這一定是庫吏瀆職所致,請陛下治罪。”庫吏被召到堂上。孫亮問他:“剛纔太監是從你手上取蜜的嗎?”庫吏戰戰兢兢地回答:“蜜是臣下交給他的,但給他時並沒有鼠屎。”“胡說!”太監指着庫吏鼻子,“鼠屎早就在蜜裏了,這是你欺君罔上!”

太監一口咬定是庫吏乾的,庫吏死不承認,說是太監放的。兩人在堂上爭執不下。侍中官刁玄和張邰出列奏道:“太監和庫吏言語不同,難以決疑,不如押進監獄,一同治罪。”孫亮環視衆人,說:“這個容易知道。”馬上吩咐衛兵當衆剖開鼠屎。大家定睛看去,只見鼠屎外面沾着蜜汁,裏面卻是乾燥的。

孫亮哈哈笑着說,“要是先在蜜中,裏外都應浸溼,而今外溼裏燥,顯見是剛纔放進去的。這一定是太監乾的事!你與庫吏有仇,故意嫁禍給庫吏,欲借朕之手替你除去庫吏。可是你卻故意侮辱朕,今日若不殺你,世人都以爲朕好欺負,左右武士將他拉出去斬首,以示他欺君之罪。”太監嚇得渾身哆嗦,連忙撲通一聲跪下,磕頭求饒,左右的人也感到十分吃驚。

寓言啓示:只要深入調查研究,對各種現象進行細緻深入的分析,就能見微知著,察暗圖明,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篇5:古代成語故事

北宋時,有個名人,他既是詩人又是當時的丞相。他就是王安石。他有一個兒子叫王霧,從小就很聰明。在王霧只有幾歲的時候,有個南方來的客人送給他家一頭獐,一頭鹿,一籠關起,放在客廳裏。

王霧從來沒見過這兩種動物,感到很新鮮,整個一個上午都在客廳裏玩。客人見他玩得很起勁,就開玩笑地對王霧說:“別人都說你人小聰明,我來考考你怎麼樣?”王霧說:“先生請講。”客人說:“我問你,哪隻是獐?哪隻是鹿?”

王霧看了半天,明明不懂,但卻振振有詞地回答道:“這還不簡單?獐旁邊的那隻就是鹿,鹿旁邊的那隻就是獐。”客人聽了,感到十分驚奇。

寓言啓示:在遇到難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避重就輕,巧妙回答。

篇6:古代成語故事

楚國有位釣魚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釣魚與衆不同:釣魚線只是一根單股的蠶絲繩,釣魚鉤是用如芒的細針彎曲而成,而釣魚竿則是楚地出產的一種細竹。

憑着這一套釣具,再用破成兩半的小米粒作釣餌,用不了多少時間,詹何從湍急的百丈深淵激流之中釣出的魚便能裝滿一輛大車!回頭您再去看他的釣具:釣魚線沒有斷,釣魚鉤也沒有直,甚至連釣魚竿也沒有彎!楚王聽說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釣技後,十分稱奇,便派人將他召進宮來,詢問其垂釣的訣竅。

詹何答道:“我聽已經去世的父親說過,楚國過去有個射鳥能手,名叫蒲且(ju)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將繫有細繩的箭矢順着風勢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兩隻正在高空翱翔的黃鵬鳥。父親說,這是由於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結果。於是,我學着用他的這個辦法來釣魚,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終於完全精通了這門技術。每當我來到河邊持竿釣魚時,總是全身心地只關注釣魚這一件事,其他什麼都不想,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在拋出釣魚線、沉下釣魚鉤時,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輕不重,絲毫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這樣,魚兒見到我魚鉤上的釣餌,便以爲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於是毫不猶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釣魚時就能做到以弱制強、以輕取重了。”

寓意: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專心致志,一絲不苟,用心去發現和運用其客觀的規律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顯著的成效。

篇7:古代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的魯國,有個地方叫蒙。住在蒙地的人,人們稱他們爲蒙人。有一個蒙人,祖上是個獵戶,但他卻遊手好閒,從未去打過獵。

一天,他在家中翻到一張獅皮和一件狐狸皮襖,不禁十分高興。他披上獅衣,感到自己像獅子一樣威風,不由滿心得意。他在村中炫耀了一番,就向村外走去。走了沒有多少路,突然,迎面來了一隻老虎,他嚇了一跳,轉身想逃。但是,老虎朝他看了一眼,逃得比他還快。這個蒙人看到老虎逃走了。不由哈哈大笑。他認爲自己很了不起,連老虎看了自己都感到害怕,回到家裏以後,便驕傲起來,什麼人都不在他的眼裏。

第二天,他披着狐狸皮襖走出村外,迎面又來了一隻老虎。他站住盯住老虎看,以爲老虎會像昨天一樣得逃走,可是老虎站着不動,也死死地盯住他看。

蒙人看到老虎見了他竟然沒有逃走,非常惱怒,便大聲斥責:“大膽老虎,見了我還不逃走嗎?”可是,老虎根本不睬他,吼叫着,撲上來,撕破他的狐狸皮襖,把他吃掉了。

寓意:蒙人所以被老虎吃掉,是因爲他不懂得,老虎害怕的是獅子,而不是他。蒙人靠僞裝去嚇人,終究落得了一個可悲的下場。

篇8:古代成語故事

北宋時,有個叫徐鉉的人以博學多才聞名於世。

一次,江南選派徐鉉進京納貢。按照慣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衆人都因沒有徐鉉的學問大,怕被他恥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實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請宋太祖定奪。

宋太祖深知徐鉉的學問和爲人,便傳旨要求呈上一份不識字的殿侍名單。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單,用筆隨便一點,說:“此人可以。”衆大臣頗感驚訝,皇上怎麼會派一個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滿腹經綸的徐鉉呢?

被點名的殿侍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就被糊里糊塗地派到了江南。

當這位殿侍陪伴徐鉉上路後,從渡江開始,徐鉉便妙語連珠、語驚四座,令同船的人歎服不已,惟獨陪同他的這位殿侍默不作聲,除了點頭應是,其他的時候一言不發。

徐鉉好生奇怪,不知這人學問深淺,便饒有興致地與他攀談,賣弄自己的`學問,滿以爲這樣會使對方感到自慚形穢。

誰知殿侍仍舊點頭稱是,既不發表意見,也不回答問題。

這樣一連幾天,徐鉉深感沒趣,傲氣漸失,只好乖乖地隨殿侍來到京城。

寓言啓示:是領導都愛才。可如何駕馭那些恃才傲物的人?是嘔心瀝血找到一位比他更有才氣的人去降服,然後惡性循環嗎?其實,運用相生相剋的反向思維,懂得組合特質完全不同的人,往往是解決問題並且一舉多得的訣竅。

篇9:古代成語故事

山羊頭羊娶親,一路上吹鼓手吹吹打打好不熱鬧,迎面碰上水牛頭領。水牛很不高興對山羊說:“老弟,人生大事本來是可喜可賀,可是你爲什麼不請我來喝一杯喜酒呢?”

山羊很不好意思的地說:“大哥,本來是要請你的,聽說你們轉移了草場,所以。。。。。。”

水牛很大方地說:“既然如此,大哥也就不計較了,不過你得讓大哥我看一看新娘子長得什麼模樣。”

山羊很爲難地說:“大哥,不是小弟不給你這個面子,你也知道我們的風俗習慣,婚紗蓋頭沒揭開以前其他人是不可以看新娘的面目的。”

水牛哈哈大笑說:“老弟,你也知道大哥我不是好色之徒,大哥看新娘自有看新娘的道理,大哥害怕你被一層溫情的面紗矇蔽了雙眼,你一旦把狼一樣的惡人當新娘娶回家那就是引狼入室後患無窮啊!”

山羊說:“大哥,礙於風俗你還是不看爲好,我把新娘的面貌給你描述一下,嘴很尖,牙齒很利,毛色是灰色的,眼睛很亮,爪子很有力,體型修長,是個大美人。”

水牛語重心長的說:“老弟呀,其實大哥也不是對什麼新娘不新娘感興趣,你看你提倡的和平外交,共同發展自欺欺人的外交戰略你叫大哥如何放心得下?獅子豺狼它們那個也不是吃素的,中國人有一句成語說得好,與虎謀皮,它們天天憋着吃我們,我們對待獅子的策略就是全體公牛站在牛羣外面用頭上的角與獅子相對持,獅子如果殺死我們的小牛,我們就頂死它們的小獅子,所以獅子也懼怕我們三分,稱我們爲恐怖組織。剛纔聽你的描述,你娶的新娘是一隻豺狼無疑,你們會有滅族之災呀!”

坐在花轎裏的新娘聽見山羊和水牛的對話掀開轎簾扯下蓋頭一溜煙地跑了。

篇10:古代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叫噲參的人家境貧寒,卻非常孝順也很有愛心。有一次噲參路過蘆葦蕩,發現一隻黑色的鶴被獵人射傷了,於是便收養了它,爲它治療傷口,等到它的傷口好了之後便放了它。

那隻黑鶴說:“謝謝你救了我,我會報答你的。”說完,它就慢慢地飛走了。

過了一年,噲參的母親患了重病,只有萬年七彩犬才能治好她,但要打敗九頭妖王才能找到七彩犬。因爲找不到九頭妖王,噲參急得團團轉。這時有位神密的男子說:“我知道它在九步亡命山那裏。”噲參一聽,趕緊去了九步亡命山,一到那兒,就被九條兇猛的毒蛇擋了去路,這時九隻白鶴一下子飛過來,把毒蛇吃了。其中一隻鶴說:“黑鶴大王讓我們前來保護你。”噲參吃驚地說:“它真的來報恩了!

這時,那九隻白鶴吐出了九顆珠子,分別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九色。”那九條毒蛇難道就是九頭妖王?“噲參奇怪的問,”不是,是黑鶴大王打敗了九頭妖王后,倖存的妖精。“白鶴說:”對了,那九顆珠子是七彩犬留下的仙藥,你吃四顆,你母親吃五顆就可以百毒不侵。“噲參一聽,趕緊回家,和母親一齊把藥吃掉,母親的病就好了。

從此以後,那裏就有了一家養了九隻白鶴的人家,那就是噲參一家。

篇11:古代成語故事

有一位武士,路過一間弓箭坊,看到櫥窗裏有一張很耀眼的弓,繃得緊緊的,弦上架着一支箭,從木質到雕花,一切都符合他理想中的完美之弓。

武士立刻衝進店裏,對老闆說:“我要買櫥窗裏的那張弓。”

老闆說:“抱歉!櫥窗裏的那張弓是樣品,不賣,能賣的都在牆上掛着呢,你去挑吧!”

武士四周看了一圈,發現牆上的弓都不漂亮,鬆鬆垮垮的。他對老闆說:“我多付你一些錢,請一定將那張樣品弓賣給我!”

老闆笑着說:“你知道什麼是樣品嗎?樣品不過是擺個漂亮樣子,它二十四小時都繃着,看似有力,其實早已沒有韌性了。你覺得這樣的弓還能使嗎?真正能用的弓,都是鬆弛的。鬆弛是一種涵養的狀態,能讓弓弦保持着柔韌。”

寓言啓示:我們的心是不是也像一張滿弦的弓呢?大家可能會說,世事不可預料,如果心變得柔軟了,該怎麼去擔當啊?在我看來,人在成長之中,意志會越來越堅定,而心靈會越來越柔軟。意志不堅定,無以穿越千難萬險;心靈不柔軟,怎麼去感知愛和美、慈悲和溫暖?若能讓意志的堅定與心靈的柔軟結合起來,生命就能體會到一種通達的境界,就像慢慢溢出的茶香。

篇12:古代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捕鳥師,他在一片沼澤地上撒下了鳥吃的食餌。張下了一張捕鳥的大網。不一會兒,成羣的鳥雀飛來搶食,有大雁、野鴨、白頭翁、麻雀,還有鷂鷹和大雕。

捕鳥師將網繩一拉,搶食的羣鳥都被罩在了網中。他看到一網打了這麼多的鳥,高興地笑了起來。突然,他感到有人將鳥網拉了一下,網繩從他手中滑了出去。

他吃了一驚,剛想向前把網繩撲住,只見鳥網中有一隻大鳥張開了翅膀,把鳥網撐開,其他所有的鳥同時用力奮飛,便帶着鳥網一起飛上了天。捕鳥師驚奇極了,他朝那個飛着的鳥網看了一下,略一思索,拔腿就追。鳥在天上飛,他在地上追。幾個過路人嘲笑他說:“鳥在天上,你在地上,怎麼追得上呢?簡直是一個大傻瓜!”

捕鳥師聽了,一邊繼續追,一邊回答說:“不,你們錯了,鳥兒們齊心協力地飛是暫時的。到天黑的時候,它們都要回到各自的巢中。這個朝東,那個朝西,鳥網便會掉到地上。那時,它們可還是我的獵物。”他追呀追,追呀追,一直追到落日西沉的時候,只見羅網中的各種鳥兒,翻飛爭競,有的朝這個方向,有的朝那個方向飛。

有的要飛回山林裏的巢窠中,有的想飛回水邊的巢窠中……它們吵鬧不休,亂成一團。沒有多少時候,整個鳥網慢慢地從空中掉到地上了。捕鳥師氣喘吁吁地撲上去,把鳥網抓住,然後把鳥兒們一隻一隻抓出來,裝進了籠子裏,回家去了。

寓意:鳥兒們之所以再一次被捉,是因爲心不齊,不團結的緣故。如果它們齊心協力到底,那麼捕鳥師肯定會落得個捕不到鳥,又丟了鳥網的可悲下場。

篇13:古代成語故事

河南開封曾出現了一樁假冒官員行騙案。話說,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城內的一處寺院來了幾十個操北京口音的借住客。他們穿着打扮精緻高貴,像是住起客棧的人,更奇怪的是,他們入住後緊鎖門戶,禁止閒雜人員在門前窺探流連,搞得神祕兮兮的。很快,這咄咄怪事被報告給了官府,震動了開封官場。

原來時任河南巡撫剛遭到彈劾,官場盛傳朝廷正暗中調查巡撫。巡撫本人很緊張,底下官員們也很緊張。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要真查起來,巡撫的問題少不了,而底下多少人和巡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家正擔心着,突然來了幾十個低調神祕的北京人,巡撫等人怎麼能不緊張呢?

不會是朝廷查案的欽差來了吧?巡撫馬上派了一個親信去寺院查探虛實。那個親信在寺院周圍守候到黃昏,纔看到有個人從寺院裏走出來。那人很年輕,太監打扮,一副不諳世事的模樣,提着一隻葫蘆去沽酒。巡撫親信尾隨其後,尋機與他搭訕。那年輕人警惕性很高,沒搭理巡撫親信。親信不氣餒,第二天守在原地等,果然又候着了那年輕人。年輕人還是不搭理親信,親信就搶着替他付酒錢,又邀請他喝酒。年輕人不再排斥,落座和親信邊喝邊聊起來。等舌頭開始打捲了,巡撫親信開始套年輕人的真實身份。年輕人告訴他,聽說河南巡撫貪贓枉法,自己跟隨主子前來密訪,一旦查到確鑿證據就回京覆命了。臨別,年輕人再三囑託巡撫親信不要告訴第三人。

親信一轉身就報告了巡撫。巡撫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第二天帶上大小官員,前往寺院拜訪。院門緊閉,巡撫等人正躊躇着,突然聽到院子裏面傳來呼爹喊孃的慘叫聲,中間夾雜着棍棒呼嘯聲。叫聲一陣慘過一陣,讓外面一干人等直皺眉頭。好一會兒,慘叫聲停了,院門突然打開,兩個差役打扮的人拖着一個奄奄一息的人出來了,地上劃出一溜血跡。巡撫親信一看,這被打得不成人樣的人正是昨日的年輕人,趕忙耳語告訴巡撫。巡撫和大小官吏大驚失色,立刻整理衣裝,由巡撫大人領頭一一報名求見。一干人等被帶進一個房間,看到一個穿黃馬褂、戴珊瑚頂、插孔雀翎的老人,正要向他行禮,那老人擺擺手,指着坐在一旁的少年說:“爺在此,可行禮。”巡撫一想,幸虧剛纔膝蓋沒跪下去,敢情主子另有其人。仔細一看,那少年相貌清秀、氣質高傲,周圍的人對他畢恭畢敬,極可能是京城裏的哪位王爺貝勒。巡撫急忙向少年行大禮參拜。少年點點頭,示意老人躬身過來,低聲向他說了些什麼。老人應了聲,仰身對巡撫等人說:“我們明天就回京了,不給地方添麻煩了。都回吧。”

懷着忐忑的心情,巡撫回去後,深信自己的前途就寄在那個少年欽差身上了。看樣子,欽差找到了不利於自己的證據要回京覆命了,自己頭上的頂戴不保。越想越害怕,巡撫連夜悄悄送了一萬兩銀子進寺院。第二天欽差就要走了,巡撫抓緊一切機會巴結人家,一大早就帶着開封大小官員在城門口擺下酒宴,預備給欽差大人餞行。等了一上午,欽差沒有來,派人去寺院“問安”,發現早已不見了欽差的人影。

寓言啓示:原來,根本就沒有欽差,這一切都是騙子團伙表演的。他們專門蒐集各地的官場消息,對官員的升遷和心理揣摩得很仔細,然後有目的地開展行騙。河南巡撫擔心頂戴落地,騙子團伙就有了行騙的基礎,把他給陷進去了。

篇14:古代成語故事

明朝年間,在金陵城的西面,有一座清涼山,山勢十分險峻。清涼山上,有一座清涼寺。寺裏有好幾百名和尚。香火十分興旺,寺內的方丈叫法眼禪師,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識人。當時,寺內有位法燈和尚,性情豪爽灑脫,就是不肯好好唸經,和尚們都看不起他。但法眼禪師卻認爲法燈和尚很有靈氣,對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法眼禪師在宣講佛法以後,和大家一起隨便聊天。他問大家:“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着一隻金鈴,你們說誰能解得開?”和尚們聽了這個問題,有的瞠目結舌,有的抓耳撓腮,有的相互觀望。沉默了好一會,一個人也回答不出。這時,法燈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禪師便問他:“法燈,你說說看,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着一隻金鈴,誰能解得開?”法燈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容易。這個金鈴是誰繫上去的,誰就一定能解下來!”法眼禪師聽了,面帶微笑,說:“對!你回答得不錯!”然後他對和尚們說:“法燈是很有才氣的,你們可不能小看他呀!”後來,

寓言啓示:從這則故事還引申出“解鈴還須繫鈴人”這樣一句成語。

篇15: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30則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守株待兔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去地裏幹活。幹累了便坐在樹下歇息,他想:下地幹活實在太辛苦了。突然一隻受傷的兔子跑來,一不小心一頭撞在樹上,兔子頓時斷了氣。農夫拾起兔子想:不錯,兔子會自己送上門的。農夫放聲笑道:“這比耕地省力多了。” 於是他扔撅頭再也不工作了,他從早到晚坐在樹下等兔子,後來地荒了,人瘦人,也沒等到兔子上門,左鄰右舍見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樹,守株待兔,守着大樹等兔子,諷刺死守狹隘經驗或妄想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無縫

從前有個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熱,就躺在庭院中乘涼。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滿天,月光皎潔,不禁心曠神怡。 忽然,他見天上一朵白雲向他飄過來,白雲飄近,他一看,卻是個白衣女子。郭翰連忙起來向她依拜。那女子對郭翰說:“我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極了,郭翰仔細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發現這衣裳上下沒有針線縫織的痕跡。郭翰覺得奇怪,就向織女請教。織女說:“我穿的是天衣,本來就不是用線縫成的。” 郭翰聽了,不由得連聲讚歎:“真是天衣無縫啊!” 成語天衣無縫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天成,沒有破綻。

草木皆兵

兩晉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國,其中前秦的符堅氣勢最盛。 他率領八十萬兵馬入侵南方,妄圖統治全國。晉武帝派謝玄爲先鋒都督,帶兵八萬去阻擊。謝玄先以精兵五千挫敗符堅手下的良臣大軍,接着,他又切斷後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這一仗,符堅損失兵將1.5萬人。符堅惶惑不安,登上壽陽城樓,察看軍情,只見晉軍陣式嚴整,士氣高昂,符堅膽戰心驚,看到山上草木,以爲都是晉兵。最後,謝玄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秦軍。由於恐懼驚慌而疑神疑鬼,連一草一木都當作士兵,稱爲草木皆兵。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三萬,用船八十餘隻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裏。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爲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佔據了烽火臺。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呂蒙作戰勇敢,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裏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家喻戶曉

樑姑子住在村上一間茅屋裏,她身邊帶着自己的兒子和哥哥的兒子一起生活。平時吃果子她總是撿大的給侄子,兒子見了不高興,她說:“這是做人的規矩。”一天,她剛出村口,家裏茅屋失火燒了起來,兒子和侄子正在家裏睡覺,大火瀰漫,濃煙滾滾,她一頭撲進大火中,濃煙烈火中,她先搶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她驚呼道:“豈能戶告人曉,讓人罵我自私?”爲了侄兒,她又衝入火海,最後不幸喪生了。戶告人曉:家家傳告,人人都知道。後演變成家喻戶曉。喻:明白。

價值連城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他去金山採石,路上撿到一塊璞玉,這是沒有打磨過的玉石,他拿去送給楚厲王。楚厲王左看右看,是塊石頭,他十分惱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厲王死後,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武王也斷定是塊石頭,又把他的右腳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識別這是稀世國寶,於是把它稱爲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 戰國時,秦王對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對趙國說願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形容極有價值的東西稱價重連城,或價值連城。

閉門造車

古時候,山裏住着一個老頭,他上山去砍柴,太陽下山時纔回家。第二天,他揹着柴去鎮上賣。 一路上,他走得滿身大汗。突然,一輛獨輪車從他身邊悠悠駛去,他尋思:這東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裏砍來木頭。他關上門,獨自在家裏又鋸又刨。 鄰居問:“你在幹嘛?” 他說:“我在閉門造車。” 老頭把造好的新車推到門外,小車立刻飛跑起來。 成語本意是讚揚閉門造車,出門可以合轍。現在卻與願意相反,諷喻這樣做不符合實際。

畫餅充飢

曹操有個孫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國時魏國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盧毓。一天,曹睿把盧毓召去,他告訴盧毓,朝中有個人要當中書郞,他問盧毓,誰配做這個官。盧毓先不回答,問: “這人選有什麼條件?” 曹睿笑笑,他叫待從取來紙和筆。他在紙上畫了一支筆。邊上的人相覷而望,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曹睿說: “那人選徒有虛名,就像畫餅充飢啊!” 有名無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稱畫餅充飢。

呆若木雞

從前,一個叫紀渻子的,專給齊王專門訓練鬥架的公雞。過了十天,齊王問他:“雞訓練好了嗎?” 紀渻子答:“沒有,它放縱又自負。”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聽到一點聲音就急躁。”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他說:“差不多了,它不會變化無常了。” 齊王去看他,只見他呆頭呆腦的',像只木頭雞。

汗馬功勞

古時打仗離不開戰馬。出征時,戰馬駝着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飲的是水,吃苦耐勞;打仗時它跟隨主人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它仰天長嘶,騰起前蹄將敵人踩成肉泥,敵人紛紛潰逃,戰馬窮追不捨。岔路口敵人設下陷井,戰馬縱身騰起,猶如天馬行空,飛馳而過。它直搗敵人巢穴,配合主人一舉殲滅敵人。忽聽鳴金收兵,戰馬跟隨主人凱旋而歸。戰馬在鏖戰中立下了功勞,這時,它已大汗淋漓。成語汗馬功勞現常常比喻爲在各行各業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勞。

專心致志

孟子說,下棋在技藝中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專心不致志地學,也是學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兩個人慕名而來,同時拜他爲師,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藝傳授給他們,講課特別認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聽他講課,另一個學生表面上也在認真地聽課,而實際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從窗外飛過,聯想到要吃天鵝肉。 弈秋講完課,就叫兩人對弈。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就對弈起來。開局不久就見分曉,一個從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個手忙腳亂地應付。弈秋一看,兩人的棋藝相差懸殊。 他對棋藝差的學生說:“你兩人一起聽我講課,他能專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吳王執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誰在勸諫,立刻處死。”於是想直言相勸的人只好閉口不言。 這事讓宮裏一個侍從官的兒子知道了,少年帶上彈弓,悄悄溜進宮後花園去打鳥,他接連去了三次,終於讓他碰上了吳王。吳王見他滿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幹什麼麼?” 少年說:“一隻蟬在歡叫,卻不知螳螂就在身後。螳螂也十分可悲,沒防備身後的黃雀要吃它。” 吳王聽後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範後患啊!”於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圖眼前得益,而不顧防範後患,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或“螳螂捕蟬”

杯弓蛇影

晉朝有個叫的樂廣的人愛喝酒。一天,他邀請朋友到家裏來對斟對飲。忽然,朋友看見酒杯裏有條蛇影在遊動,他受了驚嚇,回去就一病不起,請醫服藥,都無起色。 樂廣跑來看他,問明起病的緣由。他讓朋友坐在原處,斟滿酒問:“有蛇影嗎?” “杯子裏還有‘蛇影’!”樂廣隨手取下牆上的弓。這次, “蛇影”不見了! “杯子裏原來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頓時好了! 杯弓蛇影比喻把虛幻當成真實的恐懼心理。

打草驚蛇

古代十國的時候,南唐有個叫王魯的人,在當塗縣當縣令。王魯貪心很重,到處索賄受賄。有一天,一大羣老百姓涌進縣衙來,王魯暗暗吃驚,以爲百姓們找他算賬來了。原來,百姓聯名遞狀,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魯接過狀紙,只見上面列舉了這個主簿很多罪狀,百姓們強烈要求王魯把他的主簿依法嚴辦。這個主簿的罪狀幾乎與王魯的所做所爲一模一樣。他一面看,一面渾身發抖,不知該怎樣處理這個案件。王魯不由自主地在狀紙上批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百姓們怎能知道,他們告發主簿,也使王魯受到了警告。成語打草驚蛇由“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簡化而成,現比喻做事不嚴密,反使對方有了防備。

驚弓之鳥

戰國時代,魏國武將更羸是個神射手。一天,他陪着魏王出遊,只見幾隻鳥在天空飛過。更羸說:“我只要拉響空的弓,不發箭,就能把鳥兒從天空摔下來。” 魏王半信半疑,說:“射箭的技術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嗎?” 過了一會兒,有隻大雁從東方飛過來,更羸就拉滿弓,用力扣動弓弦,絃聲直衝天空,那隻大雁真的從空中落下來。魏王又驚又喜說:“啊,奇怪,空弓虛箭怎麼能射下雁來?”更羸說:“不是說我的本領高,而是這隻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它有毛病?” “因爲這是一隻孤雁,飛得慢,叫聲又悽慘,顯然受過驚嚇。所以一聽到弓弦聲就下得摔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情況就特別膽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乖崖認爲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乖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着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乖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 張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爲了懲罰這種行爲,張乖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宮裏養着一頭大象,國王常常到花園裏來玩耍。有一次,國王請來幾位盲人,國王說:“你們摸一摸,猜猜它是什麼東西?” 第一個盲人摸摸象牙說:“它是大蘿蔔!” “不對!”第二個盲人摸到象耳朵,說,“是個大簸箕。”第三個盲人摸着尾巴說:“不是簸箕,是繩子。” 第四個盲人摸摸象肚子說:“是堵牆!” 第五個盲人摸着象腿說:“明明是柱子。” 五個盲人爭辯不休,都說自己講得對,國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 比喻不瞭解全局,以偏概全,稱盲人摸象。

懸樑刺股

漢朝有個書生叫孫敬,他勤勉好學,讀書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燈下夜讀,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沒有珍惜時間,於是他用繩子繫着頭髮,另一頭拴到樑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頭髮驚醒過來,這就是懸樑。戰國時蘇秦爲了做官,便涉足書海,他如飢似渴,日夜攻讀。晚上他手裏拿着一隻錐子在燈下讀書,瞌睡上來,他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這就是刺股。兩個故事合稱懸樑刺股,比喻刻苦好學的精神。

畫龍點睛

樑朝時有個著名畫師名叫張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樂寺畫龍,當地人聽說他在畫龍,都趕來觀看。他畫了四條栩栩如生的龍,觀衆突然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畫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問他怎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 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推辭不了,只得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時,電閃雷鳴,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離開牆壁飛走了。等大家定下神來一看,地上只剩下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了。 成語畫龍點睛現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處點明主題,使全文格外傳神。

孟母三遷

戰國時代,孟子小時候的家靠近墓地,學會了許多祭奠動作。“不能讓孩子在這個地方住下去。”於是孟家就搬到城鎮裏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邊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買賣,你吹牛,我誇口,把商人的模樣學得維妙維肖。 “這裏也不行,還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遷到書塾附件,書塾裏來來往往的人都很有禮貌,孟子都學會了。他和小夥伴們玩時又遵守秩序又講究禮貌。 “嗯,這纔是我的孩子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後來,孟子成爲一位大聖人。 孟母爲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三次搬家。成語孟母三遷由此而來。

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個自作聰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閒逛,走過集市,看到幾個賣水果的擔子。賣梨的老頭對他說:“我的梨益齒而損脾。” 他想,這不難,便買了一隻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說:“這樣不是對齒有益,對脾無害了嗎?” 一個壯漢對他說:“我的棗益脾而損齒。” 他拍拍胸脯:“這好辦。”他買了棗,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裏。 旁人笑道:“你這樣囫圇吞棗不是辦法啊!” 後來比喻學習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稱爲囫圇吞棗。

南轅北轍

戰國時,魏國出兵伐趙。消息傳開,正在外國出使的季樑也聽到了。消息傳開,他立即調轉馬頭趕回魏國都城,他進宮謁見安釐王,安釐王問:“你進宮有何事?” 季樑道:“我是給您講故事來的。” 前不久有個人趕着馬車到楚國去,季樑碰到他說:“你走錯了,到楚國去應該往南走。” “沒關係,我的馬快。”那個人還是往北走。方向弄錯了,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於是季樑對安釐王說:“您仗勢欺趙,不是也錯了嗎?” 安釐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 比喻違背常理,往往事與願違,稱南轅北轍。

塞翁失馬

長城的城牆根下,住着一位老翁,別人都喜歡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飼養了一羣壯馬,一天,一匹馬走失了,鄰居都來寬慰他,他笑着說:“這興許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領着一匹新馬。鄰居都來祝賀,他說:“馬回來了,不一定好。” 果然,他的兒子騎馬,跌斷了腿,鄰居又來安慰他,塞翁道:“也許,這是一件好事。” 打仗了,村裏的年青人都被強徵入伍,離開家鄉,只有跛腳兒子留在家裏跟塞翁做伴。成語塞翁失馬,比喻壞事不一定壞,有時反而可以變爲好事。

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人,他原名沈儲樑,父親分封於葉。後來他繼承父業,自稱葉公。葉公生平最愛龍,他吃飯用的碗筷都畫着龍,睡覺用的牀和被褥也鏤刻和描繪許多龍,連門窗樑柱都雕着張牙舞爪的龍,他還常給鄰居講龍的故事。大家問他: “你見過龍嗎?” 他說:“當然見過。” 天上的龍聽說葉公愛龍,心誠一睹,便下凡相見。不料葉公一見天龍,嚇得抱頭鼠竄。比喻言行不一,稱葉公好龍。

拔苗助長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裏插上秧苗後,天天去看長勢。他總覺得秧苗長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長的辦法。忽然他歡叫起來:“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 於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節。他站在烈日下欣賞着長高了的秧苗,心裏很得意:“嘿嘿,這下我算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啦。”他又在田邊走了一圈兒纔回家去。 他見妻子已經燒好了晚飯,心裏更加高興。他說: “今天,我幫秧苗長高了一點兒,人可累壞了。” 他的兒子聽了,馬上跑到稻田邊兒去看。他兒子一看,田裏的秧苗都已枯死了。 成語拔苗助長告訴人們: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誤了大事。

杞人憂天

古代有個小國叫杞國。杞國有個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風吹落樹葉,他十分擔憂,一隻鳥從天上掉下來,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說:“這頭上的天會不會掉下來?”別人都不理會。他尋思:“這些人都瘋了。”他成天躲在家裏不出門,怕天掉下砸到頭上。後來有人告訴他天是不會往下掉的,他這才稍稍放下心,從家裏出來走走,但不敢走遠。 晚上他看見一顆星星從天上隕落,他又憂心忡忡:“有星星從天上掉下來,該如何是好啊?” 形容不必要的憂慮,稱爲杞人憂天。

亡羊補牢

戰國時,楚襄王是個昏庸的國君。秦國時時覬覦楚國土地,妄圖佔爲己有。楚襄王卻不聞不問,成天吃喝玩樂。大夫莊辛直言進諫,勸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聽,還訓斥莊辛是“老胡塗”。莊辛無可奈何,只好離開到了趙國。 不久秦國果然發兵強佔了楚國許多城鎮。這時,楚襄王才省悟莊辛當初的話是對的。他立刻把莊辛請回國。 他虛心請教莊辛:“現在這種局面怎麼辦?” 莊辛道:“亡羊補牢,未爲晚也!” 亡:丟失。牢:關牲囗的圈。 “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差錯,設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臥薪嚐膽

春秋時,毗監的吳越兩國交戰不息。吳王夫差越即位,發兵攻越,結果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只得俯首稱臣,到吳國去服待夫差。 夫差叫他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去餵馬。夫差出行,勾踐爲他駕車御馬,夫差生病,勾踐爲他端水餵飯。勾踐忍辱負重八個春秋,纔回到越國。他立志發奮圖強,報仇雪恨。他派文種治理國事,讓范蠡操練軍隊,他睡柴草,嘗苦膽,不到十年越國強盛起來,一舉打敗吳國。比喻發奮自強、報仇雪恨稱臥薪嚐膽。

望梅止渴

漢獻帝時,曹操當了丞相。曹操驁傲專權,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一天他來到菜園看劉備種菜。他望見枝頭上的青梅,得意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回他帶士兵征討張秀,路上翻山越嶺,士兵累得汗流浹背,大家嘴巴又幹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沒有河沒有井,曹操尋思,這樣下去豈不誤了大事。他靈機一動,說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該熟了。士兵聽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來紛紛朝前趕路。比喻而虛妄而不能實現的願望,稱爲望梅止渴

刻舟求劍

有一次,楚國人出門去走訪朋友,臨走時才記起要佩戴寶劍。他蹣蹣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風急浪高,渡船上下顛簸,客人前後搖晃,一個趔趄,把劍掉進江裏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楚國人卻不動聲色,大家叫他趕快去尋劍,楚國人卻說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記號,說:“劍是從這裏掉下去的。” 船靠岸了,他纔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來摸去,始終找不到那把劍。比喻辦事刻板,不能隨着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做法,叫刻舟求劍。

篇16: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爲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爲老百姓辦好事。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佈罷朝,滿朝文武都爲汲黯捏着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羣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篇17: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爲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四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地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篇18: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爲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爲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纔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竭盡全力”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用盡全部力量。

篇19: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託,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後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着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着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覆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麼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譁衆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

有人問他:“你爲什麼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麼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重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 衆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麼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說着,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豔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幹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着,把畫撕個粉碎。衆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比喻本想耍弄聰明,做得好些,結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篇20: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他已經下了決心,對臣子們說:“誰要是勸阻我,我就把誰殺了!”吳王身旁有一個侍候他的少年,想勸吳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說。他就每天清早起來,拿着彈弓和泥丸,在花園裏走來走去,想讓吳王看見,好趁此勸勸吳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吳王起來偶爾向窗外一望,看見那少年在花園裏走來走去,就喚他說:“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園裏幹什麼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給打溼了。”那少年把手裏的彈弓揚了一揚,說:“大王,別作聲。您看樹上有一隻知了,正在高高興興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後哪。”吳王聽了覺得好笑,說:“螳螂捉知了,這有什麼稀奇呢!你真是個孩子!”那少年仍舊很有興趣地說:“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繞過樹枝,正要撲上去,沒想到有一隻黃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後哪。”吳王在窗子裏可什麼也沒看見,就問:“那黃雀又怎樣呢?”

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彈弓上,說:“黃雀伸長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沒想到我已經瞄準了他的小腦袋了。這三個傢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顧背後的禍患。”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想了好一會兒才說:“你說得對。”於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和“黃雀在後”連在一起用。比喻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顧背後的禍患。

篇21: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在楚共王時,有一個善射的人,名叫潘黨,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紅心。養由基對他說:“這還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纔算差不多了。”潘黨不服,當即選定楊柳樹上的三片葉子,並標明號數,叫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順序射去。養由基連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號葉心,第二箭中二號葉心,第三箭中四號葉心,非常準確。

形容射箭技術的高明,因此叫做“百發百中”。“百發百中”這句成語,今天常用來形容神槍手的射擊技術,還可以用來比喻料事必中和謀事必成。

篇22: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後,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趙國。他聽說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請。但兩人不肯來見。他打聽到毛公藏在賭徒中,薛公藏在賣酒人家,便去尋訪,終於結識了兩人。

平原君知道後,說:“以前聽說信陵君爲人天下無雙,今天看來他行爲荒唐,徒有虛名!”信陵君說:“既然平原君恥笑我,那我該離開這兒了。”平原君知道說錯了話,向信陵君謝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這時秦國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竊符之罪,不肯回國,並告誡下人:“誰爲魏王使者通報,處死!”只有毛、薛兩人冒死進言:“秦滅了魏,公子國破家亡,怎麼見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國,魏王把上將軍的印信授給他。信陵君率齊、魏等六國兵將,大破秦軍。他威震天下,被譽“天下無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天下無雙”作成語,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篇23: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佈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 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 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 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故事是作者虛構的,爲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三國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

“草船借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篇24:經典古代成語故事

成語“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說:秋天的大水按着時令到了,無數支流的水都灌進了黃河。河面十分寬廣,水霧蒸騰,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還是馬。這時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來,認爲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順着水勢向東前行,到了北海,朝東一看,只見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到這時,河伯纔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態,仰起頭來對着北海神無限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便以爲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批評我這種人的啊。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你的廣闊無邊,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這裏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所恥笑了。”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後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篇25:古代成語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裏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裏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裏自言自語囑咐自己: “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着急的樣子都很納悶,就問他:“爲什麼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呀?”

“着什麼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 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可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裏以後,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着走的。 事實上,現在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 它怎麼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 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

篇26:古代成語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篇27:古代成語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篇28: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精選

一線生機

有一個山裏人在地上挖了一個坑,作爲陷阱來捉羊,果然有一隻羊上當,掉進了陷阱裏。

他十分高興地把羊帶回家,打算把羊殺了,煮熟後美美地吃一頓,可是他又不願意承擔殺害生靈的惡名。

怎麼辦呢?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這個人家的院子裏有一個很大的坑,是用來圈捉來的動物的。

他在坑裏放滿了釘子,再在坑上橫擱一根細竹棍子。

然後,他裝着和羊商量的樣子對羊說:“我曾在馬戲團看過羊走鋼絲,我想再看看,如果你能爲我表演一次,從這根竹棍上爬過去,我一定放了你!”

可憐的羊看了看坑裏立着的長長的釘子,心想:如果自己爬在細竹棍上,稍不留心就會掉進坑裏被釘子扎死,這明明是山裏人故意設圈套要謀殺自己。

但可憐的羊依然存一線求生的.希望:只要自己萬分小心,說不定還真能爬過去死裏逃生哩。

於是,羊答應從深坑上爬過去。

羊鼓起了平生所有的勇氣,集中了有生以來的全部精力,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從細竹棍的這一端爬過去。

羊咬緊牙關,一步步地爬,沒想到,羊竟然真的爬過去了。

當它爬到坑的那一邊時,它幾乎都要暈過去了,趴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

這個山裏人萬沒想到這羊竟有這等幸運,它竟能從九死一生中解脫出來。

然而,他不甘心,還想要吃羊肉。

於是他改口對羊說:“不錯,真有本事,非常精彩!請你再表演一次,我還想再欣賞一遍。

這次爬過來,說什麼我都放了你!請來吧!”

羊終於看清了這個山裏人的醜惡嘴臉,十分憤怒地說:“你要想吃我,就明說好了,何必還這麼煞費苦心呢!”

現在有一些僞君子帶着冠冕堂皇、仁義道德的假面具,我們要善於揭穿他們的陰謀,看清他們的本質,以免上當受騙。

小心翼翼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

釋義: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故事: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爲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

宋大宗十分高興,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一定會丟失;此外還特地召見了賈黃中的母親,讚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爲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一網打盡

晉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兩兄弟。夷吾得秦國和齊國的幫忙,登上國位,就是晉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兩派,擁護惠公的一派以卻茅和呂省爲首。暗裏擁重耳的一派以裏克和丕鄭爲首。可是這班人對晉惠公個人來說都是有功的。當丕鄭到秦國去公幹的時候,惠公藉故殺了裏克。丕鄭回來後,心裏很恐懼,深怕自己也給惠公殺掉。可是事情倒沒什麼對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來。當然,他心裏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黨,商量趕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來見丕鄭。他從午間等到深夜,才見着丕鄭。丕鄭問他有什麼事情,屠岸夷告訴他,惠公要殺他,所以請丕鄭相救。

丕鄭說:“你去叫呂省救你吧!”屠岸夷說:“呂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們的血,吃他們的內呢!”丕鄭不大相信。屠岸夷還獻議了怎樣怎樣推翻惠公的辦法。丕鄭聽了,大聲喝道:“是誰教你來說的!”屠岸夷見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頭,鮮血之流,對天發誓說:“天老爺在上,我如有三心兩意,叫我全家都死光。”這麼一來,丕鄭就相信了,跟着丕鄭這一夥人密謀了。他們寫了一封信給重耳,請他準備回來。丕鄭、共華、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簽了字。

屠岸夷把信貼胸的帶走了。第二天,他們上朝,惠公問丕鄭說:“你們爲什麼要迎公子重耳?”丕鄭這一班人都吃了一驚,心知不妙,都給縛去軟了頭。這九位反對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網打盡了。

篇29: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天道酬勤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爲,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

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爲賊,而曾先生卻成爲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先生後來啓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指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處:出自 《論語》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沒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

篇30: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一:【杯弓蛇影】

話說有一天,縣令應郴(chēn)請自己的下屬杜宣來家裏喝酒。酒席設在廳堂裏,倆人面對面落座,應郴給杜宣倒酒,杜宣背後的牆面上懸掛着一張紅色的弓,因爲光線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猶如蛇形一樣。

杜宣低頭一看自己的酒杯,以爲真有一條蛇在杯中蠕動,頓時嚇了一跳。可是應郴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領導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沒辦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腳,硬着頭皮把這杯酒給喝了。應郴再給他倒酒的時候,杜宣就藉故推辭,沒待一會兒就起身告辭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感覺剛纔喝下去的那條蛇好像在肚子裏蠕動,頓時覺得胸悶腹痛,結果一病不起,連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裏人請了很多大夫來診治,可都診斷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來杜宣家中看望他,問他是怎麼得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喝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裏反覆回憶,爲什麼杜宣的酒杯裏會有蛇呢。

忽然,牆上掛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應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這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馬上命人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現,讓他仔細觀察酒杯裏的影子,並對他說,老杜啊,你說那杯子裏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

杜宣仔細一看,果然如此,這下他心中的疑慮立即消失,所謂的病也很快就痊癒了。

是此,杯弓蛇影。

成語故事二:【掩耳盜鈴】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於鍾最後爲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可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假如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假如我們希望成爲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成語故事三:【諱疾忌醫】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着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假如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裏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裏,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爲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儘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篇31:古代成語故事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麼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裏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麼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麼。”……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後患,現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遊記》第九十回)

篇32:古代成語故事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徵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爲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着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防微杜漸”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展。

(出自《後漢書?丁鴻傳》)

篇33:古代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強大的秦國常常欺負趙國。在代表趙國出使秦國中,藺相如智勇雙全,把和氏璧安全帶回趙國,在澠池大會上又保全了趙國的榮譽,被拜爲上卿,地位躍居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說:“我爲趙國立了多少汗馬功勞,纔有今天。藺相如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見到藺相如,我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爲避免和廉頗見面,藺相如就稱病不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的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過來,趕快退到小巷子裏,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藺相如的門客們覺得藺相如膽小怕事,請求離去。藺相如勸阻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厲害些?”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些。”藺相如說:“對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麼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爲我們趙國文臣武將團結一心。如果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有機可乘了。”廉頗知道了,赤着膀子,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家裏請罪,他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請您處罰我吧。”

“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篇34:古代成語故事

.在蒼涼古邁的關東大地,山巒無盡,嶺岱莽莽。在這連綿的山嶺中,有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峯組成的千山。千山,古稱爲千朵蓮花山,又名千華山,也叫積翠山。千山第一高峯是仙人臺,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

據晉陶潛《搜神後記》中記載,漢朝時,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後來,經過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千年後,他化成一隻仙鶴飛回到遼東,落在城門前的華表柱上。有一少年,見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丁令威就飛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離去,並說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說完後,他沖天飛去。

後世常用“鶴歸華表”感嘆人世的變遷。

篇35:古代成語故事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心中平靜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有所節度,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專走極端,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或許有人會記述他,爲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半途而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無終。

(出自《中庸》)

篇36:古代成語故事

.張楷,字公超,是東漢人,對道學很有研究,門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訪他的人車馬盈門,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開辦旅舍飯館賺錢,張楷只好搬家。張楷很窮,以擺攤賣藥維持生計。

永和年間,被推薦出任長陵(今咸陽市東)縣令,張楷不就,搬到華山峪隱居,一時到華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華山峪成了集市,人們索性把華山峪叫成公超谷。張楷能在五里範圍內瀰漫雲霧,人們把學道叫“學霧”。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脫了。張楷活了70歲。

“五里霧中”原指修道,現形容迷離恍惚、不知所從的狀態。

(出自《後漢書?張楷傳》)。

篇37:古代成語故事

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着雪白的衣服、駕着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着破裂開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柺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

耶酥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爲吃什麼擔憂,也不要爲穿什麼憂慮。因爲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服。”

“原憲桑樞”喻指安貧樂道。

(出自《莊子?讓王》和《耶穌傳》)

篇38:古代成語故事

劉邦剛剛平定天下,漢人尉他在南越自立爲王。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尉他傲慢的坐着接見陸賈。陸賈說:“秦朝暴虐無道,諸侯豪傑紛紛而起,漢王首先入關,佔據咸陽。項羽背叛盟約,自立爲西楚霸王,諸侯紛紛歸順他,當時強大無比。但是漢王只用五年時間就平定了中國。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現在大漢天子不願百姓再受戰爭之苦,派遣我來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您理應到郊外遠迎,拜倒稱臣,但是您卻如此桀傲不馴。倘若讓朝廷知道了,搗毀你的祖墳,誅滅您的宗族,再派十萬人馬來到越地,那麼南越人自己就會殺了您而投降漢朝。”

尉他立刻站起身來,向陸賈道歉。通過交談,尉他說:“南越人當中沒有一個和我談得來,等到你來到這裏,使我每天都能聽到了以前從沒有聽到過的事。”

“聞所未聞”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篇39:古代成語故事

.項羽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後來改學劍,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氣。項羽說:“讀書有什麼用,只能記名姓而已。學劍也只能抵擋一個人,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事。”

後來項羽帶兵攻入咸陽,殺了秦二世子嬰,燒了秦朝的宮殿,收拾了秦朝許多寶貝財物就準備回去。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個地方很險要,土地肥饒,可以建都稱霸。”項羽見宮殿都燒燬了,又想著趕快還鄉,說:“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樣,誰會知道呢!”勸說的人嘆道:“人家說項羽像只戴著帽子的獼猴,徒有虛名,果然不錯。”

後來項羽在垓下打了敗仗,逃到烏江,烏江亭長有一隻小船,勸他渡江,說:“江東雖然小,也有方圓千里的地方,幾十萬人口,也可以稱王啊。”項羽說:“是老天要亡我,我爲什麼要渡江呢!開始我和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來,現在無一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稱王,我又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

“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沒有真正的能力。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篇40:古代成語故事

.唐憲宗元和初年,30歲的詩人賈島抱着“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的豪氣,來到長安參加科舉,然而時運不濟,屢試不中,考到60歲了也沒考上,被人稱爲“舉場十惡”。到後來,賈島爲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田野裏去摘野菜充飢。

唐代詩人孟郊一生貧困潦倒。41歲入長安趕考落榜,心情非常沮喪,說自己的心被刀割傷了。43歲再考又落榜了,晚上睡不着覺,要起來感嘆多次,連夢都不能作完整。46歲時才考上,高興的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是由於不善交際,四年後才得了個縣尉的小官,64歲時貧病而死。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說命運要磨練磨練文章寫得好的人。

“文章憎命”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自《天末懷李白》)

篇41:古代成語故事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派劉備駐守新野。在新野,劉備諸葛亮巧用火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將夏侯??。劉備擔心曹操會來報復,諸葛亮說:“新野是個小縣,不能久居,最近聽說劉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機會,奪取荊州作爲安身之地,也許可以抵抗曹操。”劉備說:“你說得很好,但是我受劉表的恩,怎能忍心呢?”諸葛亮說:“你今天不取,過後一定會後悔的!”劉備說:“我寧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負義的事情。”

“安身之處”喻指建立事業的根基。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篇42:古代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篇43:古代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古代成語故事(精選5篇)】

篇44: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

苟延殘喘

春秋後期,晉國的大夫趙簡子有一次在中山狩獵,突然發現一隻狼從林中竄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後帶箭拼命奔逃,趙簡子驅車追趕。

這時,有一個叫東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趕着一頭驢,驢馱着一袋書。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隻正在逃命的狼。

這隻狼見了東郭先生,就說:“先生不是專門濟困扶危嗎?從前毛寶曾買一隻烏龜放生,後來他在戰爭中逃命,烏龜載他過江;一個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條蛇,後來蛇就銜來名貴的珠子報答。您讓我躲在書袋裏,勉強維持這一線生命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後一定會像龜蛇那樣報答您!”東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裝在書袋裏,把書蓋在上面。當趙簡子追上來時,向東郭先生打聽狼的下落,東郭先生說不知道。騙走了趙簡子一行後,東郭先生把狼放了出來。而此時狼說自己餓了,要吃掉東郭先生。

正在這時,一個農夫恰巧路過。農夫問明原因後,把狼騙回東郭先生裝書的口袋,掄起鋤頭,幾下就把它打死了。

【詞義】苟延:勉強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拖延一口沒斷的氣,維持一線生機。

【用法】比喻事物勉強存在下去。也作“苟延殘息”。

篇45:古代成語故事

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裏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裏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裏自言自語囑咐自己: “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着急的樣子都很納悶,就問他:“爲什麼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呀?”

“着什麼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 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可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裏以後,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着走的。 事實上,現在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 它怎麼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 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

殺雞取卵

阿三家養了一隻很健壯的母雞。它到處捉蟲子吃,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每天中午,這隻母雞都會準時下一個大個兒的蛋。

阿三家母雞下的蛋又大又好,遠近聞名許多人都爭着來買他家的雞蛋。他就用這些雞蛋來換大米,夠他全家吃,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說這雞要是一天能下兩個蛋多好啊,我們家的大米就會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個蛋,不,四個,五個……能下十個蛋纔好呢。”阿三說。

他的妻子說:“這母雞每天都能下一個蛋,肚子裏一定存了不少蛋吧。”阿三點點頭:“那當然!”

妻子又說:“它一天只下一個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們一下子把雞蛋全拿出來,就發,大財了。”

阿三想了想說:“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個呢?還是你聰明,我現在就把雞蛋全取出來。哈哈,咱們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說着就捉來母雞,很快把母雞的肚子打開了。咦?母雞肚子裏都是一些沒長成的小雞蛋黃,有的還沒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後悔也來不及了。再也,沒有母雞下蛋換米了,他們倆對着母雞大哭起來。

沒過幾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見了底,他們只能回憶以前的美好日子了。

騎驢找驢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一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一羣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裏人都得佩服我。”他一邊走一邊尋思着:“這五頭驢能賺……啊?一、二、三、四。怎麼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啊!是五頭驢。

剛纔我眼花了。”再騎上去一數:“一、二、三、四,啊?怎麼又少了一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啊!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一頭!”最後,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划算!”

於是,他下驢來跟驢一起走了回去。

篇46:古代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甚麼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隻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衝,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後來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篇47:古代成語故事

【大公無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衆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樑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後,對官 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於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後,他就隱居山林。

【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爲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後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爲是追兵。

【聲色犬馬】

【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後,次子楊湅就成爲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爲不端,經常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佔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

【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遊學。遊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爲佳話。後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篇48:古代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包涵着我國從古代到現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精選整理的古代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捨我其誰】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經常與學生們談論一些治理國家的問題,他把儒家學說加以發揮,認爲君主要仁愛,以仁治天下就像運轉一個小泥丸一樣容易。學生問他爲什麼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水陸畢陳】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他在京城做衛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想辦法與石崇比富。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陸畢陳的寶物送給王愷。王愷自嘆不如。

【魑魅魍魎】

【成語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公然在周王室境內陳兵示

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無禮地問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孫滿解釋說鼎是國家的象徵,國家強大任何魑魅魍魎都不敢接近。

【寵辱不驚】

【成語故事】唐太宗時期,官吏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隻失事的責任問題,先後三次給漕運官更改考評政績,該官吏表現出寵辱不驚。後來盧本人也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並不因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的爲人原則。

【矢在弦上】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袁紹爲了攻打曹操,讓陳琳寫一篇《爲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列舉曹操的罪狀,大罵曹操祖宗三代。袁紹官渡之戰敗給曹操,陳琳也趁機投靠曹操。曹操問陳琳爲什麼寫那篇檄文,陳琳說那時箭在弦上被袁紹所逼而寫。

篇49:古代成語故事

四則古代成語故事

【扼臂齧指】

戰國時期,曾子一個人他外出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見他回來,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勁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難忍爲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丟掉柴禾跑回家問母親有什麼事,母親告訴他有客人在找他

扼臂齧指的意思是:扼:用力掐;齧: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靈相互感應

【二桃三士】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蠻不講理,相國晏嬰擔心他們會鬧事而影響國家安危,建議齊景公賜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他們有勇無謀,因爭吃桃子紛紛自殺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兩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註釋故——緣故,這是原因的意思。去——離去,這裏是指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日中——太陽當頂,這是中午的時候。車蓋——這是車篷。古代,人乘坐的獸車上的篷,形狀象傘,用來遮蔽陽光和雨。盂——音於,古時一種裝飲食品、敞口的`器皿。滄滄——清冷,使人感到有寒意的意思。探湯——湯,就是熱水。探湯,就是把手伸到熱水裏,感到燙熱的意思。決——決定,決論,就是判斷的意思。孰——文言疑問人稱代詞,就是“誰”的意思。多知——知識豐富,博學多才的意思。

評點:這個故事說,人們看問題不能各執一端,而要避免主觀、片面性,要學會客觀地、全面地分析問題。孔子被稱爲聖人、天才,好爲人師,但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只好被人譏笑。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爲學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爲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篇50: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200字精選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爲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讚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爲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衆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爲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爲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爲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爲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爲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篇51: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200字

成語典故一:雕蟲小技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爲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成語典故二: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爲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裏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託着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篇52: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

1、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2、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一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明白這是甚麼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隻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衝,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之後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望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樣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最後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望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但是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殺雞取卵

阿三家養了一隻很健壯的母雞。它到處捉蟲子吃,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每一天午後,這隻母雞都會準時下一個大個兒的蛋。

阿三家母雞下的蛋又大又好,遠近聞名許多人都爭着來買他家的雞蛋。他就用這些雞蛋來換大米,夠他全家吃,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說這雞要是一天能下兩個蛋多好阿,我們家的大米就會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個蛋,不,四個,五個……能下十個蛋纔好呢。”阿三說。

他的妻子說:“這母雞每一天都能下一個蛋,肚子裏必須存了不少蛋吧。”阿三點點頭:“那當然!”

妻子又說:“它一天只下一個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們一下子把雞蛋全拿出來,就發,大財了。”

阿三想了想說:“對阿,我怎樣沒想到這個呢還是你聰明,我此刻就把雞蛋全取出來。哈哈,咱們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說着就捉來母雞,很快把母雞的肚子打開了。咦母雞肚子裏都是一些沒長成的小雞蛋黃,有的還沒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後悔也來不及了。再也,沒有母雞下蛋換米了,他們倆對着母雞大哭起來。

沒過幾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見了底,他們只能回憶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裏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裏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裏自言自語囑咐自己:“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着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爲什麼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呀?”

“着什麼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但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裏以後,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着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後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

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爲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着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爲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爲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爲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立刻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阿!”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作爲,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此刻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樑國。

之後,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忙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齊來到桑園裏祕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明白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

之後,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最後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10、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阿!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11、居安思危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明白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期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爲害怕強大的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爲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jiàng)。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此刻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爲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纔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明白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12、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能夠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推薦,就派他帶着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爲越國已經不足爲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最後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一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裏與農夫一齊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最後兵精糧足,轉弱爲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着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臥薪嚐膽”,此刻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爲國家報仇雪恥。

13、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秀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爲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貌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貌,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後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

14、後生可畏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裏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爲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十分驚訝,沒想到孩子這麼小卻這麼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十分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阿!”

成語“後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裏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zèng)裏面煮。飯快熟了,孔子望見顏回抓甑裏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着沒有望見剛纔那件事的樣貌,站起來說:“剛纔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乾淨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纔有灰塵掉進甄裏,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瞭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爲一個人下結論。

16、不恥下問

衛國大夫孔圉(yǔ)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爲了讓後代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個性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爲孔文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爲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十分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很恰當的。”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最後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此刻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明白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爲可恥。

17、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zhǎng)氏守節。孟子家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他就學了些喪葬之類的事。孟母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學了些做買賣和屠宰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身旁。夏曆每月七年級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纔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那裏定居下來了。

成語“孟母三遷”,此刻常用來強調環境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18、孟母斷機

孟軻(kē)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與他母親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軻小時候也很貪玩。一天,孟母正在織布,還未到放學時間,小孟軻卻逃學跑回家。孟母見了,氣得渾身發抖。她把小孟軻叫到跟前,說:“孩子,窮人無本,力氣是錢。娘每一天沒日沒夜地辛苦織布,賺(zhuàn)錢供你上學。但是,你卻逃學。”說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聲,把織布機上的綾(líng)子一刀剪斷。

小孟軻見娘生這麼大的氣,嚇壞了,連忙央求說:“娘,我錯了!我必須改!”

孟母見小孟軻知錯,舒了一口氣,指着機上的斷綾說:“孩子,不管做什麼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學,就跟這些斷綾一樣,怎樣能成材呢?”

明白了孃的一片苦心,小孟軻趕快回到學堂。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逃過學。

孟軻在孟母的循循善誘下,勤奮學習,成了學堂裏有名的好學生。

19、曾子殺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兒子說:“你先在家呆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夫人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夫人就勸阻說:“我只但是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決定潛力,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此刻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阿!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成語“曾子殺彘”,此刻常用來強調教育兒童要講究誠信,言行一致。

20、毛遂(suì)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hán)鄲(dān)。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人一齊去。他挑來選去,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午後,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爲何議而不決?”楚王十分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十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立刻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爲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21、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着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裏充滿感激。到之後,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明白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另外兩個能夠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必須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但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期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此刻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能夠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22、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衆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樣會真心爲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爲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先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便藉着月光,鑽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

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此刻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一天雞叫纔開門,半夜時候,雞怎樣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之後,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先,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樣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23、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十分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個性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空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着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必須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能夠。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能夠嗎?”孫武說也能夠。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爲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爲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着長戟(jǐ)。隊伍站好後,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衆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纔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衆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但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爲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爲隊長。自此以後,衆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25、驚弓之鳥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個高臺上,仰頭望見有鳥在天空中飛。

更羸對魏王說:“請大王看看,我能夠只拉弓不發箭而把鳥射下來。”

魏王不相信地說:“難道你的射術能夠到達這樣的水平嗎?”

更羸很自信地說:“能夠。”

過了一小會兒,一隻雁從東方飛來,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隻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驚歎說:“你射箭的本領居然能夠到達這樣一種地步!”

更羸說:“這是一隻受傷的孤雁阿!”

魏王說:“先生是怎樣明白的呢?”

更羸回答說:“它飛得很緩慢,叫聲很悲慘。飛得慢,是因爲舊傷疼痛;叫得慘,是因爲長久失羣。由於它的舊傷沒有長好而害怕的情緒又沒有去掉,所以一聽見弓弦響,就急忙往高處飛,這就引起傷口破裂,從高空掉下來了。”

這個成語此刻常用來比喻受過驚恐見到一點動靜就個性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爲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貌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最後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貌就甭(béng)提了。

之後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爲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貌。

27、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威王不理朝政,經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諸侯趁機侵擾,國家處於危亡之際。大臣們誰也不敢規勸,只是乾着急。齊國有個叫淳于髡的人,他說話詼諧善辯,喜歡用隱語、微言諷諫威王的過失。

有一次,楚國大規模發兵侵犯齊國,淳于髡(kūn)奉命請來了趙國的精兵來救援,楚軍當夜撤回。齊威王十分高興,設宴慶祝淳于髡請兵有功。宴飲中,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齊威王覺得淳于髡的話很奇怪,就問他:“此話怎講?”

淳于髡回答說:“像這天這樣,喝大王賞賜給的酒,旁有執行酒令的執法官,後有御史官,我一邊喝酒,心裏一邊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齊威王頗感興趣地問:“那麼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說:“假如遇到久別的朋友,邊喝酒邊談笑,這樣能夠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說飲酒過分,就會昏亂失禮,行樂到極點就會轉化爲悲哀,天下的事都是這樣。”

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委婉規勸他,於是取消了通宵達旦暢飲的惡習。“樂極生悲”這一成語,形容快樂到極點轉而發生悲哀的事情。

28、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爲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明白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爲主人害怕廉頗,十分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這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爲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爲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爲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9、三人成虎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此刻有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但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彷彿真的有了老虎了。此刻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那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期望大王明察纔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明白。”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爲“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能夠掩蓋真相的意思。

30、老馬識途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回到時,因爲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能夠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先的路上。大家死裏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爲一句廣爲流傳的成語。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31、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爲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明白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齊王即拜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說:“魏國攻打趙國,必須把精銳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後必須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後,立刻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

成語“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32、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玉璧,叫“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秦昭王聽說後,十分羨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書信去見趙惠文王。說秦國願意拿15座城池來換那塊“和氏璧”。這可讓趙王作了難,給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給城;不給吧,又怕惹惱秦王,領兵來攻打趙國。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之後有個人推薦他的門客藺(lìn)相如去秦國處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藺相如叫來一談,也覺得他是個適宜的人選,就決定派他帶着和氏璧去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一看,只見玉璧潔白無暇,晶瑩透明,果真是個無價之寶,頓時高興得合不上嘴。他翻來覆去欣賞了好半天,又傳給身邊的大臣和後宮的美女看,他們個個讚不絕口,紛紛向秦王表示祝賀。藺相如站在身旁等了好一會,也不見秦王提換城一事,明白秦王要誆(kuāng)騙玉璧。但這時,玉璧已給了他們,又不能硬搶回來。藺相如急中生智,客氣地對秦王說:“這和氏璧雖是天下至寶,可惜上面還有一點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還沒望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爲真,把玉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連連倒退幾步,靠在殿柱旁,義正詞嚴地說:“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寶貝。當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說要以15座城池換這塊玉璧。但是這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隨便給人傳看,根本沒有換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話,我寧願把頭連同這塊玉璧一齊撞碎在這殿柱上!”說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連忙陪着笑臉勸阻,又讓人拿來地圖說明把哪些城地割給趙國。藺相如明白秦王這是先穩住他,再把玉璧騙去,就對秦王說:“這玉璧是稀世珍寶,我們趙王在送璧之前,齋(zhāi)戒了五天,又舉行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要是真心換璧,也應齋戒五天,舉行

相應的受璧換城儀式,我纔敢把玉璧獻上。”秦昭王見藺相如態度堅決,明白硬奪不行,就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派一名隨從化裝成窮人的樣貌,把玉壁包好纏在腰間,沿小路偷偷送回趙國去了。

五天以後,秦王邀請了楚、燕、齊、魏等國的使者來參加受璧儀式,想借此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安排完畢,宣趙國使者上殿。藺相如按照使節的儀式行過禮,秦王見他手中空空如也,就問他玉璧在哪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說:“貴國從穆公以來,前後有20多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騙,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了。”秦王一聽,火冒三丈,讓人把藺相如綁起來問罪。藺相如從容地說:“大王請息怒,讓我把話當着大家說明白:大家都明白,秦國強,趙國弱,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的事,從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這並不難,先把15座城池交給趙國,然後派一使者跟我去趙國取璧,趙國絕不敢得了城市不給玉璧,去背個不守信用的名聲。我明白這次愚弄了大王,罪該萬死,請治我的罪吧,讓各國都明白大王爲了想得到一塊玉璧而殺了趙國的使者,天下的人也能夠明白是非曲直了。”一席話說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璧,還落個壞名聲,就下令把藺相如放了。結果,秦國捨不得15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成語“完璧歸趙”,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3、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明白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明白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之後,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幹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

34、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很能談論用兵之道,連趙奢也難不住他,日子長了,趙括便以爲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進犯趙國,趙孝成王命廉頗爲大將,率軍抵抗。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築壘固守,與秦兵構成對峙(zhì)局面。秦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散佈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爲將。趙王果然中計,令趙括代廉頗爲大將。由於趙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結果陷入秦軍重圍,他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國40萬軍隊也被秦將白起活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用來比喻脫離實際而誇誇其談的人。

35、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爲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最後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到達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爲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爲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爲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之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36、圖窮匕見(xiàn)

戰國末期,秦國比較強盛,就不斷出兵侵佔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佔了趙國的都城,並且一向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並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爲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於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於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裏。地圖裏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後,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透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裏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後,登上宮殿的臺階。這時,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着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裏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時,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士殺死了。

之後,“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後,真相最後暴露出來了。

37、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能夠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樣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樣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能夠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透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8、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透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鱉(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能夠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明白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着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等人望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39、運籌(chóu)帷幄(wò)

話說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羣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爲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爲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爲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爲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之後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40、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項羽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期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宋義仍舊自顧飲酒,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擁護項羽爲上將軍。

隨後,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過黃河之後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xiāo)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之後,“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41、明鏡高懸

傳說,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個性大,心臟跳動也異於常人。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個性大,誰的心臟跳得個性,就殺掉誰。

之後,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

42、約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咸陽,他本來只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裏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張良極力勸說,講明秦王即因荒淫無道而亡,若劉邦進宮作樂,就會重蹈秦王覆轍,早晚以失敗告終。劉邦這才覺悟過來,他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說:“父老忍受秦嚴厲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諸侯及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誰即稱王。此刻,我同父老們約定三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輕重治罪;秦國的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了。”此約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

此刻,凡事先講定規則,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時,人們常用成語“約法三章”概括。

43、孺子可教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留意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回到,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最後成爲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之後常指年輕人有出息,能夠把本事傳授給他。

44、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先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之後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就應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最後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十分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45、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必須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推薦說:“你是秦朝縣令,此刻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但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向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46、項莊舞劍

項羽的大軍進駐鴻(hóng)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後,有人暗中向項羽報告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爲消除誤會,在謀士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當面向項羽謝罪。項羽聽他說得真誠坦率,表示不再懷疑,並設宴款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項伯等也一齊參加。

范增早就主張殺掉劉邦,免得留下後患。席間,他屢次向項羽暗示殺劉邦,但項羽不予答理。於是他離席,把項羽的堂兄項莊叫來說:“大王心慈手軟,你進去敬酒,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殺了沛公。”

項莊入內敬酒,完畢後對項羽說:“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項羽表示同意,於是項莊拔出劍在席前起舞,項伯看出苗頭不對,便拔劍與項莊對舞,並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離席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他此刻狀況如何。張良說:“此刻狀況十分危急。此刻項莊表面上是舞劍助興,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殺掉沛公!”

樊噲激動地說,既然如此,由他進去與他們拚命。他強行進入營帳,怒視項羽,頭髮直豎,眼眶睜得像綻開似的。項羽賜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後,面不改色地指責項羽聽信讒(chán)言,企圖殺掉有功之臣。過了一會兒,劉邦藉機入廁,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成語“項莊舞劍”常與“意在沛公”連用,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47、胯下之辱

韓信少年時很貧窮,有志向但沒有力氣。在淮陰釣魚,靠一個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飯給他吃。韓信說:“以後我必須要好好報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氣,責備他:“我看你像王孫公子,不忍你捱餓,纔給你飯吃,哪裏想你重重報答?”韓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負,屠宰調戲他:“你不怕,就拿刀殺我;如果不能,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沒辦法,俯下身從屠宰胯下爬過去,街上的人都說韓信膽小懦(nuò)弱。之後劉邦的丞相蕭何三次將韓信舉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築壇拜韓信爲大將。韓信輔佐漢朝有功,被封爲齊王。

成語“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暫時忍受屈的人。

48、一飯千金

幫忙漢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到城下釣魚,期望碰着好運氣,以便解決生計。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着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並不期望韓信將來報答她。之後,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爲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忙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潛力時,就應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49、聲東擊西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爲大將,統率兵馬扼(è)守在黃河東岸的蒲(pú)阪(bǎn),封鎖黃河渡口,阻止漢軍渡河。

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阪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明白從那裏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覆思考,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紮在蒲阪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裏掌燈舉火,調兵遣將,做出要從那裏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裏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取了夏陽作爲偷渡黃河的據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爲韓信真要從蒲阪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那裏堅如磐(pán)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齊,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着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爲魏軍在那裏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兵迎戰,結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爲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50、多多益善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爲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說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於是設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但是,因證據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明白,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幹,常悶悶不樂,藉故推說有病而不上朝,閒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係。有一次閒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說:“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能夠帶多少呢?”韓信說:“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樣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說“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於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傳開來。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能夠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轉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51、成也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爲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之後有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爲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鍾室。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爲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52、不寒而慄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爲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後,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爲,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都能秉公審辦。皇上很讚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爲己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爲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貌。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後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之後,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xiāng)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混亂。義縱到任以後,把押在獄中沒有加刑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爲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從此以後,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慄”——天氣不冷卻渾身發抖,形容十分恐懼。

53、昭君出塞

在中國古代,漢族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爲必須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稱爲“和親”。在古代,中國北方生活着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叫匈奴。秦漢之際,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威脅中原。漢初國力不強,無法與匈奴對抗,便也採取了和親政策,求得相對的和平。

漢宣帝時,匈奴的勢力衰落了。此時,匈奴內部出現了兩個單(chán)於(匈奴君主的稱號)對抗的局面。其中呼韓邪單于想借助漢朝的支持,統一整個匈奴,於是決心歸依漢朝。他兩次到長安見漢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歡迎,他也表示願協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公元前36年,漢朝派兵攻打了另一個單于,幫忙呼韓邪統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長安,向當時的漢元帝提出,願意當漢家的女婿,恢復和親。元帝立即答應,並在宮女中進行選拔。有一個叫王昭君的宮女主動提出要去和親。王昭君又秀麗又聰明,很受呼韓邪的喜愛,被封爲“寧胡閼(è)氏”,意思是將與漢朝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王昭君出塞以後,生活在匈奴遊牧地區幾十年。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匈奴與漢的友好關係,使北方邊境出現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54、蘇武牧羊

太初四年冬,匈奴單于爲與漢修好,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天漢元年三月,漢武帝爲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並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後,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後累及蘇武,蘇武不願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爲所動。於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範。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荒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dī)羊。始元二年,匈奴新單于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蘇武等九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jī)留匈奴十九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後被任爲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後世視爲堅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一。

55、奮不顧身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爲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衆,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爲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爲,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爲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爲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狀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爲,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爲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明白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爲國捐軀的願望。

成語“奮不顧身”,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生命。

56、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爲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着前方問:“那裏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爲了迎合國王的心意,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口羅!”

有一次,漢武帝派使節到西南,探尋由長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bá)涉,漢史纔到達滇(diān)國,見到滇王套羌(qiāng)。滇王曾不無炫耀地探詢:“漢孰與我大?”之後,漢使輾(zhǎn)轉到達夜郎國,夜郎王多同也發出了“漢孰與我大”相同的問話。於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們譏諷妄自尊大者的典故。

57、門可羅雀

汲(jí)黯(àn)是武帝時的一位名臣。他當官時,每一天拜訪他的客人很多。之後他辭去官職,回家靜養。

清晨,他打掃庭院。午後,他打開大門,總見門前許多麻雀尋覓食物,在那裏嬉戲跳躍。他感慨地說:“從前我當官,賓客盈門,此刻不當官,我能夠張網捉鳥了。”

不久,皇帝又下詔請他回去做官。過去常來的客人又紛紛來拜訪他了。

汲黯經過一場貧賤富貴的交替,看清了世態的炎涼。

成語“門可羅雀”,是說大門外能夠張網捕鳥,形容門庭冷落。

58、勵精圖治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曾孫劉詢爲帝,是爲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爲,推薦宣帝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羣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着百官盡職,很貼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最後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成語“勵精圖治”,比喻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

59、一丘之貉(hè)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dà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盛,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矛盾。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此刻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結果就被太僕長榮向漢宣帝告了狀,楊憚被免職了。

貉,是一種狀似狐的動物,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一丘之貂”這句成語,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裏生長的貂一樣。

60、不入虎穴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帶着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但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着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果不是被大火燒死,就是被亂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於好。

“不入虎穴”這個成語常和“焉得虎子”連用,意思是說,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61、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十分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務必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但是,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十分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十分氣憤,但是他更下定決心,必須要把書讀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多看一些書的願望更加強烈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此刻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要報酬,只是要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能夠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之後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爲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62、割席分坐

漢朝時,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xīn)。他們感情很好,不僅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齊到院子裏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着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地割斷了並坐在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對對華歆說:“從此刻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之後人們常用“割席分坐”這個成語表示跟朋友絕交。

63、樑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yǐng)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裏,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裏,躲在房樑上,被陳實發現了。他沒有喊叫,裝着沒有望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後,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裏,十分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長大了必須要愛惜名聲,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先並不壞,而是對自己放鬆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能夠做君子的。”陳實說到那裏,立刻用手指向房樑上邊說:“你們看,樑上的那位君子墮(duò)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轉成的阿!”

躲在樑上的小偷聽到後,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樑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饒,便說:“看你這個樣貌,並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爲生活上貧困,纔不得不這樣做的吧?”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後絕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樑上君子”這句成語。“樑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竊賊的代稱。之後“樑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脫離實際的人。

64、大器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yǎn)的人。他從小喜歡舞槍弄棍,不好讀書。到了二十多歲纔開始求師愛學。由於他很有靈氣,再加上學習刻苦,所以他之後成爲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性情沉默,不好講話,人看起來也不很聰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貶他才智不足,認爲他沒有出息。崔琰卻不這麼看,他常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顯露頭腳,崔林年紀大些的時候,必須會成大器的。”之後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語“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比較晚。

65、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望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就應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應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阿。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明白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成語“孔融讓梨”,之後常指懂禮貌,善謙讓。

66、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空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但是氣來。到了午後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yí)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樣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梅子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7、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xié)天子以令諸候,勢力大;劉備雖爲皇叔,卻勢單力薄,爲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爲韜(tāo)晦(huì)之計。關雲長和張飛矇在鼓裏,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的大好事!”說者無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纔望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這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hān),突然陰雲密佈,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使君,請問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貌,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這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爲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

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爲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68、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讓大將關羽守衛荊州。關羽帶兵北上,去攻打曹軍,不想孫權卻派人從後面襲擊,奪取了荊州,又殺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情同手足,得知關羽被害,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發誓要滅了東吳,爲關羽報仇。

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幾次派人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這時候東吳的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經先後去世了,孫權只得任命年青的鎮西將軍陸遜爲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

這時候,劉備已經領兵一路奪關斬將,深入吳境五六百里。陸遜詳細地詢問了前線的狀況之後,胸有成竹地說:“劉備帶兵東下,連連得勝,氣勢正旺,並且佔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他。我們應當勉勵將士,佈置防禦,等待時機,後發制人。”蜀軍多次挑戰,耀武揚威,不斷辱罵吳軍;吳軍將領十分氣憤,都要求跟蜀軍拚一陣,陸遜說:“那裏頭必須有假,咱們不能盲目進攻,以免中計。”他命令吳軍照舊堅守陣地,不要理睬蜀軍的挑戰。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齊,靠着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陸遜看到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認爲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陸遜決定用火攻打敗蜀軍。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茅草裏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吳軍乘勝追擊,殺死超多蜀軍,奪得了許多軍用物資。

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着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着,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彤,堅持戰鬥,率領部下往來衝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

69、萬事俱備

三國時代,在赤壁這地方發生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叫“赤壁之戰”。

曹操號稱擁軍百萬,雄居北方,想吞併南方。東吳、西蜀就聯合起來,一齊對抗北魏。東吳的統帥周瑜和西蜀的軍師諸葛亮在一齊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採用火攻的作戰方案。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死曹軍中熟悉水戰、能夠抵擋他們的將領蔡瑁(mào)、張允。周瑜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齊。

周瑜又打黃蓋,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zhà)降曹操。實際上,黃蓋在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準備以詐降的方式衝向曹營,發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向北岸曹軍放火,務必依仗着東南風才能辦到。當時正當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周瑜憂急成病,臥牀不起。只有軍師諸葛亮心中有數。他自稱有個祕方能夠治好周瑜的病。諸葛亮拜訪周瑜,把藥方寫了出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四句韻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麼辦法能夠借東風。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透過氣象觀察,心中就有了辦法。他對周瑜說,自己能呼風喚雨,借三天三夜東南風來幫忙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築了一個土臺,叫“七星壇”。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

到了預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大作,周瑜就順利地執行他的火攻計劃。東風狂吹,火光沖天,赤壁之戰,曹操吃了敗仗,從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勢。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

70、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爲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臥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爲歎服,願以諸葛亮爲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爲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爲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忙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佔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構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駕,前後三次親自登門,訪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71、畫餅充飢

三國時期,有一個正直的文人叫盧毓(yù),在魏國做大官。

一次宮中選拔人才,官員們推薦了許多有名的人,魏國的皇帝說:“讓盧毓來選人,我不要這些只有名聲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名聲就像畫在牆上的餅,不能夠拿來吃。”

盧毓推薦皇帝選拔和考試相結合。從此,皇帝根據個人的實際潛力來任命官員。盧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稱讚。

成語“畫餅充飢”就來自於皇帝所說的話。一開始,它指有名聲而沒本領的人。之後,人們用它來比喻以不切實際的空想來滿足自己的人。

72、七步成詩

三國時代,魏武帝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親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繼夭亡,兩兄弟曾因爭當繼承人搞得很不愉快。之後曹丕被立爲太子,繼而嗣(sì)位稱帝,但對曹植仍心存疑忌,接連打擊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詩,若不成,便將施以重刑。曹植本來就才思敏捷、詩才橫溢,頗受曹操賞識偏愛,這時應聲便吟出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後深感慚愧。從此,“七步成詩”便傳爲佳話。

73、路人皆知

三國的魏國,是一代英傑曹操建立的,在三國中是最強大的。到魏主曹芳當政時,司馬氏實際上已經操縱了大權。司馬師帶劍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決斷,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裏。曹芳氣憤但是,下密詔誅殺司馬氏。誰知,事不機密,反而被司馬師廢了他的王位。司馬師因篡(cuàn)位不到時機,只好另立曹髦(máo)爲新王。

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孫子,原先被封高貴鄉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爲。那知,司馬氏控制了整個朝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自封天下兵馬大都督,處處挾制高貴鄉公,篡權的野心日益顯露,以至天下無人不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就出自此處。眼見司馬昭的專橫,曹髦是恨在心裏,但又怕司馬昭的權勢,只好作《潛龍詩》一首,以泄不滿。詩曰:

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

播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賈充的官吏明白後,立刻向司馬昭告發了此事。

司馬昭一聽,詩中將他比喻成魚鰍黃鱔,惱怒萬分,立刻身帶寶劍隨從,直入宮殿。當着百官大臣,厲聲責罵曹髦,公然威脅說:“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個曹芳!”

曹髦回到後宮,痛哭一天,最後下定決心要剷除司馬昭。他召來王經、王沈、王業三位大臣合謀。王經勸告他,以魯昭公討伐季孫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爲鑑。但是,曹髦表示,寧死也不能讓司馬昭猖獗了。

於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誅殺司馬昭,王經死諫也不聽,而王沈、王業則投靠司馬昭,當了叛徒。還不用司馬昭動手,曹髦就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王經與三百兵士也慘遭殺害。

成語“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馬昭之心”五個字,指野心十分明顯,人所共知。

74、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爲建武校尉。

東吳後期朝政腐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十分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推薦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向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明白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狀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明白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此刻,朝廷就應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爲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此刻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75、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一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着,蜀國才能一向很強盛。但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立刻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但是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着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着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

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十分難過,但是,阿斗卻高興地拍着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悲哀的樣貌。之後,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樣樣!在那裏過得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那裏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裏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之後,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得很開心,不想回家了!

76、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爲,吳國還有必須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爲,務必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爲徵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此刻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77、懸樑刺股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一天讀書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繫住頭髮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懸樑”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爲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最終蘇秦佩帶了六國的相印,成爲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語“懸樑刺股”,常用來形容學習認真,勤奮刻苦。

78、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tì)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jí)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之後,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kēng)鏘(qiāng)。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後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79、草木皆兵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後,強徵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爲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並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

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里處駐紮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爲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餘人;之後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於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爲都是晉軍,心中畏懼。

當時秦軍貼水佈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爲能夠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徵得來的烏合之衆,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於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爲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左。

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80、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十分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爲這事發脾氣,但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出息了。”說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必須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最後成爲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十分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爲他成爲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爲資料,撰(zhuàn)寫《三都賦》。爲了在資料、結構、語言諸方面都到達必須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鉅著《三都賦》最後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爲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時。

81、鹿死誰手

東晉時,北方羯(jié)族有個叫石勒的人,做過小販,種過地,也被人作爲苦力販賣過。之後,石勒聚衆起事,建立了後趙政權。不久,石勒又率兵消滅了前趙國,從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治權。

石勒自命不凡地對臣子徐光說:“假如我生活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我會老老實實地效忠於他;但如果我的對手是漢光武帝劉秀,我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決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誰手’,天下被誰爭奪到?”

“鹿死誰手”這個成語,此刻比喻不知誰會取勝。

82、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超多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爲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之後,他辭官移居會稽(jī),常常與友人酗(xù)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但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爲“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83、畫龍點睛

張僧(sēng)繇(yáo)是樑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他在金陵安樂寺畫龍時,周圍不少人都前來觀看。不一會兒,四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此刻牆壁上了。但是圍觀的人卻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眼睛,於是好奇地問張僧繇這是爲什麼。他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必須要他試試,於是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兩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84、江郎才盡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但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着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此刻就應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之後人們用“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

85、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chún)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着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高中了第一名。緊之後殿試,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親筆點爲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爲妻。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二十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爲,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讚。

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訊傳到京城,皇帝震驚,急忙召集文武羣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都束手無策。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于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于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淳于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于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明白,所謂南柯郡,但是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幹而已。

之後,人們用“南柯一夢”泛指一場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86、一事無成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當了省郎的官,因官運不怎樣亨通,所以時常出去,想藉此遊玩散心。

有一天,他到了京國寺,遊倦了,就寄宿在寺裏,晚上做了一個夢。他夢中走到一處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面前,有一個極小的香爐,爐內檀香輕煙嫋嫋(niǎo)。老和尚對省官說道:“這小香爐中的香菸還是你許願時留存下來的,此刻你已做了三世人了。第一世你是唐玄宗時代的劍南安撫巡官;第二世你是憲宗時候的西蜀書記,第三世就是此刻的省郎官。”他聽了老和尚這番話,恍然有點覺悟,彷佛記憶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於是,再也不願意在宦(huàn)海里浮沉,對人生似乎恍然徹悟。

此刻上了年紀的人,事業上要是沒有成就的話,通常都是拿“一事無成”來感嘆。

87、口蜜腹劍

唐玄宗時,李林甫是個有名的奸臣。他無德無才,卻是個拍馬溜鬚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讓他當上了宰相。

中書侍郎嚴挺之性格耿直,對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說嚴挺之的壞話。唐玄宗信以爲真,當即把他貶斥到洛陽。

過了許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嚴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於是,他託人轉告嚴挺之,說皇上問起他的病。嚴挺之便上書皇上請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嚴挺之有病,從此打消重用他的念頭。

民間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形容嘴甜心毒,奸詐陰險,稱“口蜜腹劍”。

88、春風得意

唐代大詩人孟郊,生前留下了許多首流傳千古的佳篇,但是他的一生卻十分坎坷。孟郊年輕時在河南傲(ào)山隱居。孤僻、耿直的他很少與人合得來,但與大文學家韓愈卻一見如故。韓愈很推崇孟郊的詩文,盡力扶持他,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孟郊的運氣總是很背,屢試不中,一向處於貧困之中。

孟郊四十一歲那年,曾兩度前往京城考進士,但都名落孫山。最後在第三次應考時,他考中了進士。爲了表達自己的愉快情緒,他高興地作了一首《登科後》:“昔日齷(wò)齪(chuò)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這則成語的原意是指在春風輕拂中洋洋自得,後用來比喻到達目的後那種得意洋洋的心態。

89、磨杵(chǔ)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望見一位老婆婆手裏拿着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李白問:“你磨鐵杵幹什麼?”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繡花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最後成爲唐代大詩人。

成語“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90、拋磚引玉

唐朝有兩個詩人,一個叫常建,一個叫趙嘏(gǔ)。趙嘏的詩寫得好,常建從心裏羨慕,總想得到趙嘏的詩句。

有一次趙嘏到了蘇州,常建得知趙嘏要去靈巖寺遊覽,就先到那裏,故意在一塊顯眼的牆壁上揮筆題詩,並且只寫了開頭兩句。不久,趙嘏來到了靈巖寺。他看到牆上那首不完整的詩,覺得十分惋惜,便借來筆硯,補上了結尾兩句。

因爲趙嘏續寫的詩句比常建寫得好,所以人們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拋磚引玉”。這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以便引出別人更好的見解和作品。

91、嘔心瀝血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期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情緒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立刻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阿!”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kū)肝以爲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之後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92、請君入甕

唐朝女皇武則天,爲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爲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裏,資料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裏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樣辦呢?苦苦思索半天,最後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裏。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着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裏,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擡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裏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此刻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裏吧。”周興一聽,手裏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着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93、黃袍加身

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周恭帝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大臣們慌作一團,之後由朝中大臣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yìn)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率軍從汴(biàn)京出發。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齊,悄悄商量。有人說:“此刻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明白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此刻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

一向等到天色發白。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之後,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之後,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齊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立刻,纔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到了汴京,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朝中大臣範質、王溥找來,他們見到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嚇得趕快下拜。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爲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94、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爲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他冥思苦想,最後想出了一條計策。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忙,也不會有此刻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明白,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爲什麼說這樣的話?此刻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但是?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那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着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着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爲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空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立刻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爲“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95、孤注一擲(zhì)

公元1003年,契丹軍隊攻陷德清(今河南清豐),逼近冀州(今河北衡水縣),抵達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宋朝軍隊失去抵抗潛力,節節失利,邊境告急文書頻頻送到京城。此時,寇準(曾在邯鄲市成安縣任知縣)任宰相,他接到告急文書後扣而不發,像平時一樣從容鎮定,不露半點驚慌。

宋真宗趙恆聞聽此事,十分震怒,責問寇準道:“邊關軍情如此緊急,你爲什麼隱情不報?”寇準笑着對真宗說:“陛下息怒,消滅契丹軍隊的計劃臣已謀劃好了,請陛下御駕親征,敵人定會不戰而逃。”

十二月,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冒着嚴寒登上澶州。宋朝軍隊駐紮到澶州之後,寇準奉命處理軍務,他號令軍隊以逸待勞,等待戰機。果然,幾天後契丹軍隊前來攻城,等敵人疲憊時,寇準命令將士出擊,一舉將敵兵斬獲大半,迫使敵人倉皇退兵。從此,宋真宗對寇準更加重用。

朝中另一位大臣王欽若嫉妒寇準的功勞,便在宋真宗面前講寇準的壞話:“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輸的賭徒往往會把所有的錢押上作爲最後一次賭注,叫做‘孤注一擲’。寇準再三要陛下親征,陛下不是成了寇準的‘孤注’了嗎?這不是拿陛下的生命來弄險嗎?”

宋真宗聽信了讒(chán)言,不久便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孤注一擲”,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後一次冒險。

96、熟能生巧

北宋時候有一個叫陳堯諮的人,十分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明白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諮受到大家稱讚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一天,陳堯諮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一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衆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一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着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只但是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諮聽了,不禁大怒,喝道:“你這老頭有什麼本領,竟敢藐(miǎo)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你,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zhēn)油經驗中,明白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着,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一個葫蘆,葫蘆口上放一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一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一絲油漬(zì),大家看了都讚歎不已。老頭微笑着對陳堯諮說:“我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諮聽了,一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之後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97、巧取豪奪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fú)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十分喜愛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領,便是很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以前向人借回一幅“鬆牛圖”描摹。之後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着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纔來討還原本。米友仁問他怎樣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但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

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明白古畫的妙處和價值;但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領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爲,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爲,叫做“巧偷豪奪”。

之後的人又從此引申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以不正當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

98、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一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先,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雨雪,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狀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色彩,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此刻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十分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cháo)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成語“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99、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爲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齊去的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是否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唸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校園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100、一揮而就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偉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時,文天祥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在被囚禁期間,他寫下了超多詩、詞、文章,記錄了他的英勇氣概。

公元1256年,二十歲的文天祥來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那天,他根據題目,就當時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文章,主張改善朝政。他作這篇文章的時候,連草稿也沒有打,一動筆就寫,洋洋灑灑,從頭到尾一口氣就寫成了。

監試官見了,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位賢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爲賞識,親自選定他爲第一名。

成語“一揮而就”,常用來比喻寫文章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101、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爲,就躲到渭水河邊過着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範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爲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着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裏,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裏念着:“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望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裏又念着:“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後,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輔佐(zuǒ)他。姬昌爲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爲太公。

之後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10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說:“爲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彙報政務,周公說:“爲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之後聽說了伯禽彙報政務的狀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衆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衆纔會歸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簡易。到了唐朝,爲避太宗李世民諱(huì),凡言“民”處皆改爲“人”,此語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轉成指爲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10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後,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十分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十分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後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於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後,很得幽王的寵愛,但是隻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於是貼出佈告: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先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佈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望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了敵情,就點燃曬乾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着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衝雲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爲敵國來犯,於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立刻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明白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並不在意,爲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但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爲天子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104、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應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爲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彷彿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彷彿望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105、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爲,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捱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106、割肚牽腸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爲了平息後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後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後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着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必須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這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留意中了你的鬼計,怎樣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十分牽掛,很不放心。

(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107河清海晏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但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樣拿得動?期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裏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必須不敢欺心,期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麼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麼。”……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後患,此刻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遊記》第九十回)

108、背水一戰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餘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必須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立刻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衆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裏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爲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爲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09、防微杜漸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徵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留意。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爲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就應引起重視阿。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着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防微杜漸”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展。

(出自《後漢書?丁鴻傳》)

110、鶴歸華表

.在蒼涼古邁的關東大地,山巒無盡,嶺岱莽莽。在這連綿的山嶺中,有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峯組成的千山。千山,古稱爲千朵蓮花山,又名千華山,也叫積翠山。千山第一高峯是仙人臺,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

據晉陶潛《搜神後記》中記載,漢朝時,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之後,經過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千年後,他化成一隻仙鶴飛回到遼東,落在城門前的華表柱上。有一少年,見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丁令威就飛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離去,並說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說完後,他沖天飛去。

後世常用“鶴歸華表”感嘆人世的變遷。

111、半途而廢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心中平靜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有所節度,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到達“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孔子說:“天下國家能夠治理,官爵俸祿能夠放棄,雪白的刀刃能夠踐踏,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專走極端,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或許有人會記述他,爲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明白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半途而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無終。

(出自《中庸》)

112、安身之地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派劉備駐守新野。在新野,劉備諸葛亮巧用火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將夏侯??。劉備擔心曹操會來報復,諸葛亮說:“新野是個小縣,不能久居,最近聽說劉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機會,奪取荊州作爲安身之地,也許能夠抵抗曹操。”劉備說:“你說得很好,但是我受劉表的恩,怎能忍心呢?”諸葛亮說:“你這天不取,過後必須會後悔的!”劉備說:“我寧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負義的事情。”

“安身之處”喻指建立事業的根基。

(來源《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113、五里霧中

.張楷,字公超,是東漢人,對道學很有研究,門徒常常上百人。每一天造訪他的人車馬盈門,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開辦旅舍飯館賺錢,張楷只好搬家。張楷很窮,以擺攤賣藥維持生計。

永和年間,被推薦出任長陵(今咸陽市東)縣令,張楷不就,搬到華山峪隱居,一時到華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華山峪成了集市,人們索性把華山峪叫成公超谷。張楷能在五里範圍內瀰漫雲霧,人們把學道叫“學霧”。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脫了。張楷活了70歲。

“五里霧中”原指修道,現形容迷離恍惚、不知所從的狀態。

(出自《後漢書?張楷傳》)。

114、原憲桑樞

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着雪白的衣服、駕着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着破裂開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柺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

耶酥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爲吃什麼擔憂,也不要爲穿什麼憂慮。因爲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服。”

“原憲桑樞”喻指安貧樂道。

(出自《莊子?讓王》和《耶穌傳》)

115、文章憎命

.唐憲宗元和初年,30歲的詩人賈島抱着“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的豪氣,來到長安參加科舉,然而時運不濟,屢試不中,考到60歲了也沒考上,被人稱爲“舉場十惡”。到之後,賈島爲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田野裏去摘野菜充飢。

唐代詩人孟郊一生貧困潦倒。41歲入長安趕考落榜,情緒十分沮喪,說自己的心被刀割傷了。43歲再考又落榜了,晚上睡不着覺,要起來感嘆多次,連夢都不能作完整。46歲時才考上,高興的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但是由於不善交際,四年後才得了個縣尉的小官,64歲時貧病而死。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說命運要磨練磨練文章寫得好的人。

“文章憎命”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自《天末懷李白》)

116、朝三暮四

.通達事理的人明白天下就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不會爲了得到什麼而個性追求,做起事來總是心平氣和。總是心平氣和去做事的人,會漸漸體察到這個道理,體察到了,也就離道不遠了。做而無求。

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勞心費神的人,叫做‘朝三’。什麼叫‘朝三’呢?有一個養猴子的人給猴子喂栗子吃,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猴子都十分生氣。主人便說:“既然這樣,那麼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好了。”猴子們都很高興。實質沒有什麼差異,只是情緒發生了改變。

所以聖人沒有高興和不高興的,只是隨自然規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

“朝三暮四”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表面假象矇騙。現指人說話、辦事反覆無常、經常變卦。

(出自《莊子?齊物論》)

117、聖人之勇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匡城,被人包圍了好幾圈,孔子的琴聲和歌聲一向沒有停過。子路跑進去見孔子,說:“老師怎樣還有閒情彈琴唱歌呢?”

孔子說:“仲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想擺脫困境已經很久了,可還是不能避免,這是天命阿。我想尋求通達已經很久了,結果還是不行,這是時運不濟阿。碰上了堯舜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失意的人,這並不是人們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紂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得意的人,這也並不是人們的智慧低下,是時勢造成這樣的。那在水裏行走不怕蛟龍的,是漁夫的勇氣;在陸地行走不怕犀牛、老虎的,是獵人的勇氣;雪白的刀子架在面前,把死亡看做和生存沒有區別的,是壯士的勇氣;明白窮困是命運,明白通達需要時機,面臨大災難而不會畏懼的,需要聖人的勇氣。仲由阿,安靜些吧!我的命運已經上天已經安排好了。”

沒有多久,帶領士兵的將官進來了,抱歉的說:“我們以爲您是陽虎,所以把您圍了起來;此刻我們明白您不是的,很對不起,我們在此向您道歉並撤退士兵。”

(陽虎是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以前侵犯衛國匡城百姓,當地百姓痛恨他。孔子面貌像陽虎,所以發生誤會。)

(出自《莊子?秋水》)

118、聞所未聞

劉邦剛剛平定天下,漢人尉他在南越自立爲王。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尉他傲慢的坐着接見陸賈。陸賈說:“秦朝暴虐無道,諸侯豪傑紛紛而起,漢王首先入關,佔據咸陽。項羽背叛盟約,自立爲西楚霸王,諸侯紛紛歸順他,當時強大無比。但是漢王只用五年時間就平定了中國。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此刻大漢天子不願百姓再受戰爭之苦,派遣我來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您理應到郊外遠迎,拜倒稱臣,但是您卻如此桀傲不馴。倘若讓朝廷明白了,搗毀你的祖墳,誅滅您的宗族,再派十萬人馬來到越地,那麼南越人自己就會殺了您而投降漢朝。”

尉他立刻站起身來,向陸賈道歉。透過交談,尉他說:“南越人當中沒有一個和我談得來,等到你來到那裏,使我每一天都能聽到了以前從沒有聽到過的事。”

“聞所未聞”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119、沐猴而冠

.項羽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之後改學劍,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氣。項羽說:“讀書有什麼用,只能記名姓而已。學劍也只能抵擋一個人,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事。”

之後項羽帶兵攻入咸陽,殺了秦二世子嬰,燒了秦朝的宮殿,收拾了秦朝許多寶貝財物就準備回去。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個地方很險要,土地肥饒,能夠建都稱霸。”項羽見宮殿都燒燬了,又想著趕快還鄉,說:“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樣,誰會明白呢!”勸說的人嘆道:“人家說項羽像只戴著帽子的獼猴,徒有虛名,果然不錯。”

之後項羽在垓下打了敗仗,逃到烏江,烏江亭長有一隻小船,勸他渡江,說:“江東雖然小,也有方圓千里的地方,幾十萬人口,也能夠稱王阿。”項羽說:“是老天要亡我,我爲什麼要渡江呢!開始我和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來,此刻無一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稱王,我又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

“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沒有真正的潛力。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120、穿井得人

.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舜的樂師夔只有一隻腳,可信嗎?”孔子說:“爲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推薦再派些人去協助他,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夔一個人就夠了),不是‘一足’(夔有一隻腳)阿。”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裏沒有井,每一天要有一個專人負責出外打水。之後,他家鑿了一口井,用不着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訴別人說:“我家開了一口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這消息,立即把它傳出去了,說:“丁家開井,挖出了一個人。”很快,全國各地都在談論着這件事。最後傳到了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氏說:“我是說省出一個打水的人,家裏多了一個勞力,不是說在井中挖出了一個人呀!”

“穿井得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121、風起雲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之後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但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出自《漢書?高帝紀》)

122、前程萬里

.漢朝的賈逵家裏很窮,他姐姐每一天都抱着5歲的賈逵隔着籬笆聽鄰居家的孩子們讀書。10歲時,賈逵能背《六經》。姐姐問:“我們家從沒有請過先生,你怎樣會明白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而且背誦起來不漏一句呢?”賈逵答道:“當年,你抱着我隔着籬笆旁聽鄰家讀書,至今仍沒有忘記其中的任何一句。”不到20歲就有許多人來跟着他學習。

唐朝的宰相崔鉉從小就很聰明。一次他跟父親去拜訪名士韓?輟:??曛缸偶萇系撓ソ興?歌詠。崔鉉接過紙筆,很快就作了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韓?晁擔骸罷飧齪⒆涌梢運滌型蚶鍇俺貪。?

“前程萬里”比喻前途遠大,不可限量。

(出自《太平廣記》)

123、開門揖盜

.三國時代,江東的孫策遭了暗算,重傷而死。他的弟弟孫權這時才15歲,天天啼哭,無法處理朝政。大臣們勸說沒用,都很着急。謀士張昭對孫權說:“此刻天下大亂,豺狼滿道,如果你只顧悲啼,不理國事……這好比大開着房門,拱着手把強盜請?M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覺得說的對,立刻換了朝服,登朝理事,視察軍隊,安定了軍心、民心。

呂布被曹操大軍圍在下邳城。謀士陳宮推薦呂布屯兵於城外,自己領兵守城,以構成犄角之勢,只等曹操糧食用盡。呂布回去收拾東西,他的妻子說:“你一個人孤軍遠出,如果一旦有變,我可怎樣辦呀?”三天後陳宮來催,呂布說:“我想還是死守城池爲好。”陳宮又獻計說:“聽說曹軍的糧草早晚將至。請將軍準備引精兵去斷其糧道。”呂布又被妻子勸住了,出來對陳宮說:“曹操詭計多端,我們最好不要輕舉妄動。”之後城破,呂布被殺。

“開門揖盜”的意思是開門請強盜?M來。比喻引?M壞人,招來禍患。

(出自《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和《三國演義》)

124、難能可貴

子路、子貢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歲時是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魯哀公十五年,衛國發生內亂,孔悝被劫持,子路明白消息後,立刻趕往京城救難。到了城外,遇到衛國大夫高柴由城內逃出,高柴勸子路不要進去,子路說:“我拿孔悝的俸祿,就就應救孔悝的難。”進城後被殺。

子貢的言語絕世無雙。叔孫武叔說:“子貢比孔子賢能。”子貢明白後,說:“拿圍牆來做比喻吧,我的牆齊肩高,站在牆外,就能看到我家裏富麗堂皇;孔子的牆幾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看不見雄偉壯觀、多姿多彩的景象。進得去門的人太少了,叔孫先生這麼說,也是能夠理解的!”

冉有有治國才能。魯國的大夫季康子問孔子:“冉有能夠從政嗎?”孔子說:“冉有多才多藝,從政有什麼不能夠的?”季康子就請冉有輔佐自己。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軍隊攻打魯國,冉有力排衆議,帥領魯國軍隊抵抗強敵,獲得了勝利。

宋代的蘇東坡說:“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難能可貴”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十分了不起。

(出自《論語》和蘇軾《荀卿論》)

125、食言而肥

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羣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鄭先生怎樣越來越胖了?”哀公聽見了,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晉朝有個人叫殷羨。以前做過豫章郡的太守,當他卸任離開豫章回京城時,很多人託他帶信,他都答應了。當他走到長江邊時,便把這些信全部扔到水裏,說:“都請到水裏去吧!要沉要浮隨你們自由,我殷羨不當太守了,可也不能給人家當信使阿!”

“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

(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和《世說新語》)

126、對症下藥

.華佗是東漢名醫。有一次官吏倪尋和李延都感到頭疼發熱,找華佗看病,華佗診斷病情後,給倪尋開了下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藥。兩人感到奇怪,問華佗問什麼同樣的並用不同的藥,華佗說:“倪尋的病是由內傷引起的,李延是因爲外部受涼而引起感冒。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他們回去後按藥方服藥,第二天病都好了。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學生子路問孔子:“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就應立刻去做呢?”孔子說:“家裏有父親兄長在,你就應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立刻去做呢?”學生冉有也這樣問,孔子說:“聽到了就去做。”學生公西華就問孔子:“您老人家爲什麼給他兩個不同的答覆呢?”孔子就說:“冉有做事退縮,所以我要鼓勵鼓勵他;子路膽量有兩個人的大,做事果敢,所以我要抑制抑制他。”

“對症下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採取有效的措施。

(出自《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和《論語?先?M》)

127、白駒過隙

.人的生命太短暫,莊子說:“在天地間,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躍而過。”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好處,再長壽也是枉然。蘇軾說:“以前有三個老人相遇,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我記不清我的年齡了,但記得少年時和盤古是好朋友。’一人說:‘海水轉成桑田時,我就放下一個籌碼,此刻我的籌碼已經堆滿十間屋子了。’一人說:‘我吃蟠桃時,把桃核扔在崑崙山下,此刻桃核已經和崑崙山一樣高了。’以我來看,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幾個時辰)也沒有什麼區別。”

“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自《莊子?知北遊》和《蘇軾集?志林五十五條?異事》)

128、暮夜無知

楊震是東漢時華陰人,以教授學生爲生,由於正直、博學,人稱“關西孔子”。五十多歲楊震被逼但是,只得出來做官。他去東萊出任太守,飄過山東昌邑時,他以前推薦的秀才王密,正好擔任昌邑縣令。王密夜晚抱着十斤的?S金來要送給楊震。楊震說:“我深知你的爲人,爲何你對我卻一無所知?”王密說:“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沒人明白這件事。”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樣能說沒有人知?”王密很羞愧。

他在太尉任內,中常侍李閏爲了他哥哥升職,透過漢安帝的舅舅耿室和後兄閻顯先後向楊震說情,都被楊震謝絕了。原先李閏又請國舅耿寶向楊震推薦,耿寶對楊震說:“李常侍?F在是皇上眼前紅人,期望對他哥哥能從優提拔,而且這也是皇上的意思”。楊震說:“既然是聖旨,請出示尚書府的文書,這樣纔有根據。”耿寶被駁得啞口無言。

楊震雖然坐了高官,但是他的子女還吃着家常飯菜、出門沒有車坐。有人勸他要爲子孫後代思考思考。楊震說:“讓後世明白他們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孫,這個遺產不是很豐厚嗎?”

“暮夜無知”原指夜裏做的事情,?]有人明白。後人用來比喻暗中賄賂。

(出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129、溫人之周

戰國時代,諸侯並起,周朝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

有一次魏國溫城有一個人要去周朝,周朝邊境不准他入境,問他:“你是外國人嗎?”那人說:“我是周朝人。”但是問他的周朝的住處,卻答不上來,於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來。這時周天子派人來問:“你既然不是周朝人,卻又不承認自己是外國人,這是爲什麼呢?”

那人說:“我讀過《詩經》,書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今既然周天子君臨天下,那麼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樣能說我是外國人呢?”周王聽了,便把他放了。

“溫人之周”比喻對的事情要堅持到底。

130、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爲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阿!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樣樣?”孟子說:“此刻有一個人每一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爲!’他便說:‘好吧,我明白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先每一天偷一隻,以後改爲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明白這種行爲不合於道義,就就應趕快停止,爲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明白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131、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坐在路邊哭得很悲哀,便問他爲何如此悲哀。那人說:“因爲我犯過三個錯誤,想起來就悲哀。年輕時忙着做學問,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願親近我,此刻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此刻我想好好彌補這一切,但是歲月已經過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悲哀。”

“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客觀環境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爲轉移。

(出自《韓詩外傳》)

132、歧路亡羊

.楊朱是戰國時代的人。有一天,楊朱的弟弟楊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門。回來時,因爲天下雨,就在朋友處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來了。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楊布很生氣,拿了棒子要打狗。楊朱勸他說:“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靜氣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時候,是一條白的,回來時轉成了一條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認出來呢?”

楊朱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鄰居全家出動去找尋,又來找楊朱的學生幫忙。楊朱說:“只是丟了一隻羊,爲什麼要那麼多人去找呢?”鄰居說:“因爲岔道太多。”晚上大家空手回來了,楊朱問:“怎樣去了這麼多人還找不到呢?”鄰居說:“哎,岔道上還有岔道,我們不明白羊跑到哪條路上去了。”楊朱一整天都沒有說話。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133、何去何從

楚懷王由於聽信讒言,將直言�M諫的屈原流放,三年後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鄭詹尹說:“我心裏有不明白的,想請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龜策(算卦具)說:“您想明白什麼?”

屈原問:“我就應剛正不阿持續我的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裏努力耕作呢,還是與士大夫往來求取名聲?是爲了�M諫忘記身家性命呢,還是苟且偷生持續富貴?就應像千里馬一樣桀驁不馴呢,還是像水中的鳧一樣隨波上下?這些哪個好哪個壞?我就應何去何從?”

詹尹放下龜策說:“對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龜策算不出來您問的。”

“何去何從”指在重大問題上方向性的選取。

(出自屈原《卜居》)

134、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在今安徽壽縣一帶�M行了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即出於此。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57年,苻堅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最終統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東晉佔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構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羣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前後千里,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能夠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晉武帝則採納了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將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M,以拒秦軍;又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佔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秦軍爲了阻擋晉軍主力西�M,又派兵五萬�M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並在洛口設置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M獲。苻堅認爲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就應抓緊�M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先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後,不僅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狀況,並且推薦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此刻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推薦,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M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後,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樑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餘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的土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佈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爲都是埋伏的晉兵,不

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洛澗失利後,秦軍沿着淝水西岸佈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後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爲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能夠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必須能夠取勝。於是苻融指揮秦軍後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爲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爲之不流。其他軍衆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爲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飢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只留下10餘萬人。

後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貌;以“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以致於自相驚擾的樣貌。

(出《《晉書.謝玄傳》)

135、梟將東徙

漢代的劉向爲了說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舉了個寓言故事:梟(一種猛禽)遇到鳩(一種水鳥)。鳩問它:“你要去哪裏?”梟說:“我要搬到東方去住。”鳩問它爲什麼,梟說:“那裏的人都厭惡我的叫聲,所以我要搬到東方去。”鳩說:“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聲吧,如果你不改的話,你到了東方,東方的人也會厭惡你的。”

“梟將東徙”比喻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着手。

(出自劉向《說苑?談叢》)

136、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之後到了秦國,勸說秦王,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諸侯大臣,收買不了的,就派人刺殺;離間六國的關係,然後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後,秦王統一了天下。李斯又上書說:“天下會大亂,是因爲有各種學說流派,人聽�M去了,心裏就會想別的。此刻天下統一了,請制訂完備的法令,請將諸子百家的書全部毀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辦了。

晚唐詩人曹鄴說:“用欺騙挑撥來獲取國家利益是不對的,用法律來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滅亡。一個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這怎樣可能呢!(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勢弄權,欺上瞞下。

(出自曹鄴《讀李斯傳》)

137、風吹雨打

杜甫在長安過了十年寄人籬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潼關失守,四十五歲的杜甫去投奔肅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後逃出,在彭原郡見到肅宗,被封爲左拾遺。不久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

三年後,關中大饑荒,杜甫的孩子被餓死了好幾個,生活難以維持,只好棄官逃難到成都,在朋友幫忙下蓋起了草屋,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邊散步,忽然聞到陣陣馨香,原先是江邊的楸樹零零星星已經開花了。杜甫嘆道:“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戰亂不止,杜甫又開始了四處漂流的生活。

“風吹雨打”比喻對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嚴峻的考驗。

(出自杜甫?《三絕句(一)》)

138、感戴二天

蘇章是東漢時扶風人。

他當冀州刺史時,與屬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蘇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貪贓枉法,而且證據確鑿。晚上蘇章請清河郡守來吃晚飯。席間,郡守見蘇章和他敘述往日的情誼,漸漸地將緊張的情緒放下了,說:“人人頭上都只有一個青天,而我卻有兩個。”蘇章說:“這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辦案,卻是公事,這是不能混爲一談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蘇章在歷數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後,依法將他免職了。

“感戴二天”比喻對他人的幫忙感激不盡。

(出自《後漢書?蘇章傳》)

139、猛志常在

《山海經?北海經》中記載:炎帝的小女兒在東海游泳時不幸淹死了。她死後轉成了叫精衛的鳥,常常從遠隔千里的西山銜來木石,投到東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講:刑天與黃帝爭天下,最後被砍了頭,扔到常羊山。刑天沒了頭,就把自己的乳頭轉成眼睛,把肚臍轉成嘴,揮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黃帝繼續戰鬥。

晉代詩人陶淵明寫道:“精衛銜來小樹枝想填平東海,刑天死了還揮舞着盾牌和斧子,他們的雄心壯志真是可歌可泣。”

“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出自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140、汗牛充棟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後世尊他爲聖人,當時就有三千人跟隨他學習。當時爲了教學的需要,孔子以前整理和修改過《春秋》等。孔子說“春秋以義”,也就是要用《春秋》來讓人們明白“義”。但是孔子一生沒有寫什麼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論語》中說,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天道”的問題,孔子說:“我不想說這個。”子貢說:“夫子如果不說的話,我們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說:“天道怎樣能說得清呢──四季因它而運行,萬物因它而生長。天道怎樣能說得清呢?”這也許是孔子不寫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說:“自從孔子修改過《春秋》以後,給它作傳的人就多起來了,當時就有五家《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之後歷朝歷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爲它們作注講疏,寫出了很多見解不一的著作。這些書堆起來能塞滿屋子,運出去要使牛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棟”形容藏書十分多。

(出自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

141、凍浦魚驚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向被認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爲母臥冰求鯉的王祥,等等。之後,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爲成語“凍浦魚驚”,爲孝親之典。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一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事奉他們,毫無怨色。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當時天寒冰凍,王祥不顧嚴寒,來到河中,解開衣服,臥冰求鯉。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雙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持魚而歸。一片孝心,如願得償。

鄉人驚歎,以爲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

(出《晉書?王祥傳》)

142、賣刀買牛

龔遂是漢朝平陽人。

漢宣帝時,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官府無法制服。宣帝就任命龔遂爲渤海郡太守。龔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軍隊來迎接他。龔遂打發他們回去,命令郡中各縣:那些拿着鋤頭鐮刀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着兵器的纔是盜賊。等到龔遂來到郡府時,許多搶劫的都散夥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紛紛拿起了鋤頭鐮刀。於是龔遂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廉潔的地方官吏,安撫百姓。

渤海一帶風俗奢侈、不喜農業生產,龔遂就下令:郡中每個人要種一株榆樹、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豬、5只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勸他們賣掉刀劍買牛。他說:“爲什麼把牛帶在身上呢?”春夏農忙季節鼓勵百姓下地勞動,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穫莊稼,又教百姓多種植瓜果。不久人們都有了積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賣刀買牛”比喻棄惡從善。

(出自《漢書卷八十九》)

143、飲鴆止渴

東漢的霍�,從小就很有膽識。他十五歲時,他舅舅宋光由於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關�M了監獄。霍�明白舅舅爲人正直,不可能幹這種事,就給大將軍樑商寫信,爲舅舅辯白。信中說:“宋光身爲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爲朝廷效力。他怎樣會冒着死罪去篡改詔書呢?這不就是人爲了充飢去吃附子(一種草藥,有劇毒),爲了解渴去飲鴆(“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一樣嗎?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M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樣可能這樣做呢?”

樑商讀了信,覺得說得有道理,把信拿給皇上看。不久,宋光被無罪釋放。

“飲鴆止渴”比喻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其嚴重的結果。。

(《後漢書?霍�傳》)

144、來處不易

朱柏廬是明末崑山人。他父親在抵禦清軍時遇難,他扶着母親、帶着弟妹輾轉流離,極是辛苦。清朝統一天下後,他無心爲官,在鄉里教授學生,潛心做學問,說“讀書志在聖賢”。

他的學識很淵博,但他更重視人的品德培養。他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爲艱。”“望見富貴而嫉妒的人最可恥,遇到貧困而驕傲的人最下賤。”“做了善事想要人望見,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惡事害怕人明白,就是真正的惡。”

“來處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經過了艱苦努力。

(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145、同心同德

商紂王寵信妲己,過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誰要敢反對他,就會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決定討伐他,在盟津會師各路諸侯,舉行了誓師大會。武王說:“將士們,請聽我說!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時間不夠用。兇惡的人行起惡來,也怕時間不夠用。此刻商紂王荒淫無道,把大臣當成賊人,把朋友當成仇敵。說自己代表天,作惡多端卻無所畏懼。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讓自己遠離他。從前夏桀很強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湯來將他流放。這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只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必須會望見百姓的心願、必須會聽到百姓的聲音。請讓我們爲老百姓討伐他,請讓我們把成湯的事業發揚光大。”

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在牧野打敗了強大的商朝軍隊,商紂王自殺,商朝滅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爲同一個心願,同一目的而努力。。

(出自《周書?泰誓中》)

146、心灰意冷

在去西天取經途中,唐僧不識妖怪紅孩兒變化,不聽孫悟空再三勸阻,非要搭救。紅孩兒乘機使神通壓住孫悟空,弄起一陣旋風,走石揚沙,攝了唐僧,去得無蹤無影。

等行者甩去重負,風已經停了。只見白龍馬戰兢兢嘶叫,行李丟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前叫喚。行者忙上前扯住二人問道:“師父呢?”八戒說:“好大的風,我們各自掩面低頭,師父也伏在立刻吧。”行者說:“兄弟們,我們自此散了吧!”八戒說:“正是,趁早散了!想那西天路無窮無盡,幾時到得了!”沙僧吃驚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裏話。我們因爲前生有罪,蒙觀音菩薩勸化,皈依佛門,保護唐僧上西方取經,將功折罪。千辛萬苦到此,這天半途而廢,豈不是違了菩薩的好意,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行者說:“兄弟說的也是,我火眼金睛,奈何師父不聽我的,故我有些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八戒,你說說看?”八戒說:“我剛纔失口亂說了幾句,其實也不該散。”行者喜道:“兄弟們,還要來結同心,收拾行李馬匹,上山找那妖怪,搭救師父去。”

“心灰意冷”指失去期望和勇氣,意志消沉。

(出自《西遊記?第四十回》)

147、爲善最樂

劉蒼是劉秀的兒子,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M爵爲王。劉蒼博學多才,漢明帝對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視,都把京城交給他管理。劉蒼雖然地位很高,卻毫無驕奢淫逸的貴族習氣,而且很關心百姓的生活,還常常提醒漢明帝,爲東漢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他品德渾厚、待人至誠,聲望也越來越高,他十分不安,多次請求辭去職務,想回他的封地東平國(今山東東平縣),漢明帝拖了很久才答應。

回東平後,劉蒼仍對國家大事提了許多有益的見解。漢明帝很關心他,有一次問他在家裏做什麼最開心,劉蒼說:“爲善最樂”。

“爲善最樂”是說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

(出自《後漢書?卷四十二》)

148、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阿!怎樣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理解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149、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期望禁絕鴉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飄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擡着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立刻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纔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期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出自龔自珍《己亥雜詩》)

150、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武藝高強,戰功卓著,但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此刻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史而成爲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穫很大。”呂蒙於是開始利用空餘時間讀書。

之後魯肅要到陸口,飄過呂蒙的轄區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今非昔比了,就應去看看他。”於是魯肅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此刻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羽爲鄰了,要怎樣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此刻吳蜀雖然結成了聯盟,但關羽是虎狼之人,怎樣能不早作準備呢?”於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十分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篇53:古代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故事4則

喜形於色

【釋義】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的心情表現在臉上。

【出處】北朝·北齊·魏收《魏書·高允傳》。

南北朝時的高允是北魏國的重臣。他病重時高祖和文明太后派御醫李修去探望他。高允強打精神,故意若無其事地下牀謝恩,而且對李修說:“別看我年紀是有些大了,可身體強壯敏捷不減當年。請皇上放心,我還能爲國家繼續效勞。”李修回到宮內,向皇上覆命探視的結果。他悄悄地對皇上說:“高允表面上看沒什麼病,但身體內有異常情況,恐怕是不久於人世了。”皇上讓李修保密,派使臣賜給高允許多御用的珍奇寶貝、美味佳餚,以至酒米油鹽醋等應有盡有,大約有l00多樣,都是些上好的貨色。皇上還經常派人到高允家去慰問,囑咐高允好好照顧自己。高允喜形於色,對別人說:“上天對我恩重如山,照顧得真是無微不至,讓我很好地安度晚年。”

這樣過了許多天,高允在一個深夜去世。就在全家人爲高允操辦喪事的時候,皇上下詔賞給了l000絹、2000匹布、500斤棉、50匹錦、l00匹朵採、l000斗的穀子,用來幫助高允的家屬操辦喪事之用。如此的待遇,魏國從來沒有的。在下葬那天,皇上又賜高允侍中同空冀州剌史、將官等官職。並給他“文”的諡號,使他得到極高的賞賜和榮耀。

入木三分

【釋義】形容寫字極有筆力,也比喻見解、議論的深刻。

【例句】孔子對治學、處世等問題的剖析和論述,入木三分,發人深省。

【近義;反義】力透紙背 真知灼見;略見一斑 浮光掠影

這個成語出自張懷《書斷•王羲之》。東晉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大書法家叫王羲之。他是會稽人,曾做過“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寫的字,雄勁有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相傳他從7歲就酷愛書法,12歲時在父親的枕頭裡發現前人的書法書,就偷着讀。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旁練字,由於不斷在水池裡蘸筆,池水都染黑了。他33歲寫的《蘭亭集序》,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遺產。

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位朋友,碰巧這位友人不在家。因為熟悉就進了書房,等了一會,仍不見友人回來,於是他在人家茶几上寫了幾個字,就走了。

後來,這家人想把他寫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凈。還有一次,皇帝在京城郊祭祀,需要更換寫祝辭的木板。這字是皇帝讓王羲之寫的,字看上去飄逸瀟灑,龍飛鳳舞,筆底生風,翰墨吐香,讓人愛不釋手,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祝辭木板,是凝聚着書法家心血的藝術珍品。工匠們要削下王羲之筆力強健、落筆有勁的字,發現字跡已經“入木三分”。

天下無雙

【釋義】天下沒有第二個,獨一無二。

【例句】大陸有個警察,看了《轉法輪》以後,說:“這樣的著作,真是博大超常,天下無雙!”

【近義;反義】獨一無二;比比皆是

這個成語,出處有二。

其一,秦王向魏國發動進攻,魏王命信陵君爲上將軍。信陵君率魏、齊、韓、楚、燕、趙6國聯軍,大敗秦軍於黃河南岸,並乘勝追擊,直逼函谷關。

當時,信陵君的名聲威震天下。他熟知兵法,因此,諸侯各國凡有兵法著作,都拿給信陵君過目。人們後來,便把這些著作,稱爲《魏公子兵法》,信陵君的處世爲人,被讚譽爲“天下無雙”。

其二,黃香是古時候湖北江夏(今武漢市)人,母親早死了,父親是個小官員,父子二人相依爲命,日子過得很清苦。黃香知書達理,對父親十分孝敬。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把牀上、枕上的席子扇涼,讓父親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鑽進被窩,把被子溫熱之後,再請父親睡下。因此父親更愛護他,幫助他學習許多知識。

黃香長大以後,做了官。在他當魏郡太守期間,有一次遭到水災,當地的百姓被洪水衝得無家可歸,沒吃沒穿。黃香拿出自家的俸祿和家產,分給了受災的百姓。再加上黃香幼年時期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對父親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許多人的讚美。

當時在京城裡,流傳着一句民謠:“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秀外慧中

【原文】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閒,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1)豐頰(2),清聲(3)而便體(4),秀外(5)而惠中(6),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閒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爲也。……”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據《全唐文.卷五五五.韓愈》引)

【註釋】

(1)曲眉:彎曲的眉毛。

(2)豐頰:豐潤的`面頰。

(3)清聲:清脆的聲音。

(4)便體:輕盈的體態。

(5) 秀外:外表美麗。

(6)惠中:內在聰慧。惠,通“慧”。

【故事闡述】

〈送李願歸盤谷序〉文章中,韓愈藉着李願的一段話,把天下人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受到天子寵信的人,這些人不但在外爲官,威風凜凜,在家更是美人常伴左右,爭寵而嬌。第二類的人,則是像李願這種人,隱身山林,不問世間俗事,自得其樂。第三類的人則是汲汲營營於名利,到處巴結貴人,終日唯唯諾諾,直至老死。

韓愈在描述第一類人的時候,除了極力描述他們爲官的威風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對這些人奢靡的生活,藉周遭美女爭寵的情形顯露出來。韓愈對這些成日沒事,只爲爭取主人憐愛的女子作了相當細膩的描述。這些女子個個畫着彎曲的細眉,有着豐潤的臉頰,聲音是如此動人好聽,體態更是輕盈迷人。不但外表好看,人也很聰明。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裏,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盡辦法爭寵。

後來,“秀外慧中”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摘出,用來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內心聰慧。

【討論】

(1)韓愈在〈送李願歸盤谷序〉一文中,將天下人分成哪三類?

(2)文章中的三類人,你最欣賞哪一種?爲什麼?

【造句練習】

例:她體貼細心、秀外慧中 ,大家都願和她成爲朋友。

篇54:古代成語故事

王孫賈15歲被召進王宮當齊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王孫賈,每當他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的倚在門口等他回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的軍隊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倉惶出逃,這天王孫賈沒有在齊王身邊,聽說齊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尋,沒有找到齊王,只得回家了。他母親見了,問他:“燕兵來了,你爲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他母親非常生氣,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後,很慚愧,馬上離家去打聽齊王下落。

“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古代成語故事大全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的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有一年出現了日食,高洋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問一個親信:“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爲什麼後來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沒有把劉氏家族斬盡殺絕。”高洋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殺光,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消息傳來,東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篇55:古代成語故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裏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於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篇56:古代成語故事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爲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爲王,被韓信拒絕。

標籤: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