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揚州簡介導遊2021

揚州簡介導遊2021

揚州簡介導遊詞1

大明寺位於揚州西北郊的蜀岡之上。它既是一座佛教廟宇,也是一方風景名勝,由大雄寶殿、平遠樓、平山堂、御園、鑑真紀念堂、棲靈塔、天下第五泉等組成。

大明寺殿內迎面坐着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爲海島,上有觀音腳踏鰲頭的立像。殿內東西兩側分列着十八羅漢,這裏常年香菸繚繞,經聲不斷,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來此撞鐘,以求幸福。

棲靈塔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仁壽元年(601)他過生日,曾下詔在全國建立三十座供養佛舍利的塔,揚州棲靈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塔,讚歎道:“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稱讚寶塔氣勢磅礴。

白居易、劉禹錫同遊該塔,兩人同齡,都是55歲的人了,但精神很好,興致很高,在揚州玩了半個月,登棲靈塔是他們這次遊覽的高潮,白居易寫詩道:“半月騰騰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共憐筋力尤堪任,上到棲靈第九層”。劉禹錫寫詩道:“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數遊人舉眼看”。

他們是以登上棲靈塔爲自豪的,現在該塔修復,塔身方形,總高度爲70米,共9層。塔爲仿唐式塔,東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間,一門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遠,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櫺形窗。塔雄踞蜀崗之上,氣勢雄偉,古樸典雅,遠觀似孤峯聳秀,矗入雲霄;登臨則眼界頓開,胸襟曠達。

鑑真紀念堂

揚州鑑真紀念堂是爲紀念唐朝律學高僧鑑真而建。鑑真是當時淮南地區極有名望的佛教首領,他拜唐代律宗祖師道岸爲師,受請東渡日本傳法,於奈良東大寺設壇傳戒,又創建唐招提寺,成爲日本律宗初祖。鑑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東渡,歷時十年,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僅辛勤傳法,而且把唐代繪畫、書法、雕塑、醫藥、工藝、印刷、建築等成就的文化帶至日本,實際上是一僧團形式的文化代表團。他使魏晉以來中日兩國人民互相友好的夙願得以圓滿的實現。1963年鑑真圓寂1200週年,中日雙方商定,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我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和日本佛教首領大谷瑩潤分別代表兩國鑑真紀念委員會,商定在此建造紀念堂,1973年動工,1974年竣工。

紀念堂由我國著名建築專家樑思成先生設計,他接受任務後專程赴日,參觀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築,回國後,又對我唐代廟宇建造風格進行研究,精心設計這座紀念堂,體現了1963年中日兩國商定的精神:不僅從意義上,而且建築物本身也要成爲中日友好的象徵。紀念堂分爲兩組,一組爲四鬆堂構成的清式四合院,南爲紀念館,北爲門廳,由遊廊周接,天井內有四棵古鬆,廊懸雲板、木魚,精舍巧建,清幽雅潔。另一組爲仿唐式四合院,由紀念碑亭、紀念堂,再由超手遊廊將兩建築周接,園內植佳蘭芳卉,其中櫻花爲1980年鑑真大師像回故里探親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這兩組紀念堂一爲清式,一爲唐式,分之爲二,但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又合之爲一。

紀念碑是樑思成一夜之間設計而成的,他設計成功後,高興地告訴陳從周教授,說是我國傳統的紀念碑以豎碑爲多,碑面光滑,天花飾邊框,而鑑真紀念碑採用橫式,周圍邊框突出,中間陰文鐫,正面爲郭沫若題“唐鑑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刻趙樸初在紀念堂奠基典禮上寫的文章。這就打破傳統格局,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有了時代感。底座的花飾採用蓮花座作底,蓮花座託碑,因蓮花獨具神聖,“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蓮的絲長(思長),象徵佛教思想天下衆生,所以蓮花一直成爲佛教的象徵。蓮花座之上有卷葉草爲主題的紋樣花飾,原來樑思成在快設計完畢時感到“唐”這個不好體現,陳從周立刻提議用該草爲紋飾,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徵鑑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體建築金堂樣式,只是型制由七楹變爲五楹,金堂是鑑真當年親自設計,保持了中國盛唐的建築風格,又揉和了日本當時建築的特點,現在紀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當然是體現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點。

紀念堂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高大的臺基上粗可兩人合抱的檐柱,柱爲腰鼓狀,柱頭斗拱三重,線條渾圓飛動,正殿中央坐像爲鑑真乾漆夾像,是我市雕塑藝術家劉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結跏趺坐,合閉雙目,神態安祥。殿前石燈籠是鑑真大師象回故里時,現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順長老所贈,已經十多年,長明不滅,站在燈前,不由使我們想起郭沫若先生對鑑真的讚譽:“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爲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遊目騁懷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錯節,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廳之上,“平山堂”三個大的匾額高懸,這是名聞遐邇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貶謫揚州太守時所建。可敬的是歐公不爲世俗所羈,一到揚州,就愛上了蜀崗,於是在此建堂。史載,每到暑天,公餘之暇,他常攜朋友來此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爲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餘朵,分插百許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後讓歌_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後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的軼事。

歐陽修最愛蓮花,其後調任安徽阜陽,到任第二天,他就來到該城的西湖之濱,見湖面開闊,但雜草叢生,於是遍植瑞蓮和黃楊,使西湖頓改舊觀,夏日時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於是他寫詩道:“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不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可見他是按照揚州瘦西湖的景緻安排阜陽的山水。堂前朱漆紅柱上的楹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衆賓歡”,是清太守伊秉綬所作,上聯以山喻人,顯現當年高朋慕名而至,談古論今的盛景;下聯借歐公《醉翁亭記》中句,表現歐公無法施展抱負的鬱悶和樂觀自適的落宕情懷。造句既佳,書法古樸,爲平山堂楹聯之冠。

天下第五泉

揚州人愛喝茶。喝茶先得種茶。揚州種茶歷史悠久。

五代毛文錫《茶譜》中稱“揚州禪智寺,隋之故宮,寺旁蜀崗有茶園,其茶甘香,味如蒙頂。”(蒙頂,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頂,山頂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詩云“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當時蜀崗茶還作爲貢品進貢,至今蜀崗有茶樹五百畝,其茶以芽尖鮮嫩,條索緊密,湯色明亮,清香濃重爲宇內稱道。揚州不僅茶葉好,而且講究泡製,首先是水,最好的沖茶水當爲五泉水。唐代狀元張又新寫《煎茶水記》,說唐代宗時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經維揚,逢陸羽,李早聞陸之大名,十分傾慕,相聚甚歡。當他們的船泊於揚子江邊準備吃飯時,李秀卿說,“陸君善於別茶天下聞名,而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難得今日二妙千載一遇,豈能錯過?”陸羽欣然應允,於是李秀卿令謹慎可靠的軍士攜瓶操舟,深入揚子江南零取水,陸羽準備好茶具相候。不一會,水取來了,陸羽以杓揚其水,說:“這是揚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軍士說“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證”。陸羽不言語,讓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時,又以杓揚之,說“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驚嚇不已,跪地請罪。原來他最初確實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時,舟蕩水潑了一半,於是就近以江水加滿。李秀卿和賓客都大爲驚歎,懇請陸羽口授天下之水的優劣,陸羽說:揚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陽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陸羽之後的劉伯芻也是位學識淵博者,把江淮最宜於烹茶的水分爲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吳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揚州蜀崗中峯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歐陽修守揚州時,曾品嚐該泉水,並在井上建“美泉亭”,還撰《大明寺泉水記》,稱讚泉水之美。蘇東坡守揚州時

曾記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與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爲勝。”真是: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過去此處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說,明代大明寺僧滄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葉,巡鹽御史徐九皋書“第五泉”三,青石紅,形豐腴壯麗,人稱此爲下院井。水島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應庚開鑿山池種蓮花而得,並於井上建環亭,著名書法家,吏部王澍書“天下第五泉”。

揚州簡介導遊詞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爲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爲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爲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爲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爲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爲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說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爲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爲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爲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揚州人口達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鑑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爲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後,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起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產品,修繕了園林古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遊勝地,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揚州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長,達4個多月,夏季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爲2個多月。年平均氣溫15“c,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爲突出。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節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颱風一般最早出現於6月,最遲11月,以8至9月居多。揚州市內的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揚州郊縣,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水相連。

瓜洲輪渡碼頭通宵服務,已經成爲揚州客運、貨運中轉的咽喉。全市境內由數十條幹線和支線組成公路交通網,連結蘇南、皖北,呈放射狀通向蘇北腹地。以揚州爲中心,東有寧通一級公路,南有揚瓜公路,西有寧揚一級公路,北有誰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構成了一條條高效快捷的運輸網。建造揚州到鎮江的長江大橋已經經國務院批准並付諸實施,新建的南京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多公里。

遊客們: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會本,風物佳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美景脫穎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橋與湖中五亭橋互爲呼應,更襯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揚州的園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個園”的疊石假山勢出春夏秋冬四季;“何園”中西合壁,而園中國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留下的惟一的園林傑作;其他如“小盤谷”、“卷石洞天”、“冶春園”等,且不說內中如何,就是看看這些名字也令人心癡神醉了。

江河奔涌,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說不完的故事。____深情地讚美、祝福故鄉:“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是啊!揚州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琅琅的明珠,我們堅信:它不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燦爛的明天!

揚州簡介導遊詞3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爲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爲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爲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爲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爲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爲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衆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爲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爲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爲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爲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爲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爲涌瑞、浮翠,涌瑞爲方形重檐,浮翠爲方形單檐;東爲澄祥、滋香,澄祥爲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爲五亭,羣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裏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繫,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爲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爲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爲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爲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爲基礎,以紙紮爲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爲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爲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爲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爲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臺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爲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爲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臺,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爲右武衛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爲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爲畫本,月爲詩源”,此建築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說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爲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築,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氳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爲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_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爲,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鑑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裏城外古蹟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爲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爲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緻,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爲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爲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峯、瀉泉水。其石峯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衆水攢聚在一起,由高向低衝擊,形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爲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爲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爲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爲捲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臥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築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建築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爲半舫,亭爲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牆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几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閒人的灑脫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餘味無窮。

揚州簡介導遊詞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員,我叫__×,我來自於__×旅行社,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也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帶來輕鬆和愉快。在我右手邊的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已經有了多年駕齡,所以大家儘可放心,盡情欣賞窗外美麗的風景和傾聽由我給你帶來的熱心講解。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最有揚州風情特色的煙花古巷。現在距離我們的目的地東關街還有一段距離,下面由我來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歷史古城揚州。

揚州是一個會讓人產生自豪感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以向上追溯25__年。這座千年古城屢經風雲變幻,漢代的興盛,隋唐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體現出了無限的魅力。今日的揚州更是風采依舊。它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__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__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城市”。頭頂這麼多美麗的光環,揚州的秀美景色一定讓各位不虛此行,來了就不想走了!

揚州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不用我多說,很多早已久負盛名了。先說玩的,揚州的景點很多,如詩如畫的瘦西湖、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等等。揚州還有很多特色美食,像大家所熟悉的揚州炒飯、大煮乾絲、富春包子等等,這些足可以讓您在揚州期間大飽口福!“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是對揚州百姓生活的最生動概括,另外,揚州還有“三把刀”,分別是理髮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說,這三把刀背後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髮刀代表的是理髮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爲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美的側面,揚州的古巷也可以算是揚州最美的側面了,揚州人常說:“巷連巷,巷通巷,大巷裏面套小巷。”東西南北,橫豎曲折,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裏就有500多條巷子。而巷子的大小是不能用長短,而是要用深淺來衡量的。於是也就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在繁華似錦的揚州歷史上,巷子的深淺也是門戶高低的象徵,幽幽的巷子盡頭必隱藏着庭院深深的富商名賈之家。

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揚州城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cbd(中心城市商業圈),也是我們揚州名城文脈顯著的體現。這條街不僅是古城揚州水陸交通的要衝,也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從街口唐宋東門遺址的挖掘考證來看,歷代都以東關街爲東西向的中軸線,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據揚州文史專家考證,唐代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描述的就是這裏。到了清代,中國四大行商之一的揚州鹽商,更把東關街作爲居住的首選之地。這裏集中了大量鹽商住宅以及園林別墅。到了清末民初,揚州近代工商業開始啓蒙,東關街又成爲衆多商業老號的發祥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羣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這種“河、城、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

好了,現在東關街已經到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貴重物品,隨我一同下車,感受一下老街給我們帶來的時代氣息吧!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繼續往前走,您會發現東關街老號很多。在__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老號入選,一個是創業於1817年的四美醬園生產的“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開辦於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鋪生產的“謝馥春化妝品”。

“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 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三合四美”醬菜的主要品種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規格品種。這一系列的醬菜都是選用皮色嫩綠、肉厚皮薄、脆嫩籽少、瓜形苗條、粗細均勻的揚州線瓜精心醃製復醬而成。成品滋味鮮美、具有乳黃瓜特有香氣,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着早飯吃。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謝馥春”化妝品店。“謝馥春”化妝品19__年與“茅臺酒”一道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最近被評爲“全國300家重點保護品牌”。“謝馥春”也是我國現存最老的化妝品企業。美女離不開梳妝打扮,要梳妝打扮當然就離不開化妝品,“謝馥春”的傳統產品鴨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稱爲謝馥春“三絕”。人們常說:“蘇州胭脂揚州粉”,謝馥春的香粉原料是用天然珍珠粉與邵伯糊粉坊專門爲其加工的石粉、米粉、豆粉,再加上雞蛋清,按一定的比例調和而成,並結合時令,選用白蘭、茉莉、珠蘭、玫瑰等鮮花,再加以適量冰片、麝香,採用“鮮花薰染、冰麝定香”之工藝,精緻而成既有花香又有保健作用的各種香粉。冰麝油所用藥材有大黃、甘鬆、白芷、良姜、廣木香、月桂皮、洋冰、側柏葉、松香、麝香等20餘種,具有潤澤、烏髮、去垢、止癢、解毒、消炎等功能。不僅能在日曬受暑的情況下可不生瘡癤,又能治中耳炎、燙傷等症,所以大受歡迎,年銷量達10萬多斤。

除了揚州的特色商品外,東關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這裏的民居多半是普通老百姓的住所,他們的生活節奏自然地流露出揚州古城的歷史氣息。緩緩步行於老街,時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腳踏車。倘若有興,您可以隨便走進哪條小巷,來看看揚州人真實的衣食住,聽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揚州的居民是樸實而好客的,他們往往會主動與遊客們打打招呼,甚至會爲熱心地爲您嚮導。

好了,現在大家都對東關街有所瞭解了吧,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真正感受一下東關街給我們帶來的時代氣息吧!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很感謝大家的配合,在遊覽的過程中有什麼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能見諒,我們也會在今後的日子裏不斷改善,真誠地歡迎大家再次光臨我們美麗的揚州。

揚州簡介導遊詞5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4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爲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爲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爲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爲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爲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覆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爲國都,改揚州爲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爲國都,以揚州爲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爲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爲士、道,揚熙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國爲15路,揚州屬淮南路。神宗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爲東、西

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爲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縣)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軍佔領揚州,改揚州路爲淮南翼元帥府,尋改淮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維揚府。二十六年,改稱揚州府。揚州府領高郵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興、儀真、如皋、海門、寶應、興化、六合、崇明9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置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府,揚州府領3州7縣,並直轄江都、儀真、泰興縣,高郵州領寶應、興化縣,泰州領如皋縣,通州領海門縣。

清順治二年(1645),設立江南省,揚州府屬之。雍正年間,江都縣析爲江都、甘泉兩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爲江蘇、安徽二省,揚州府屬江蘇省。咸豐三年(1853)四月,太平軍攻佔揚州,曾改揚州府爲揚州郡,改甘泉縣爲甘泉天縣,歷時8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長、儀徵、興化、寶應、東臺縣,俗稱“揚八屬”。

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揚州光復。二十日,揚州軍政分府宣佈成立,隸屬鎮江都督管轄。民國元年(1912)1月,廢揚州府,並甘泉入江都縣,原揚州府所屬各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分爲5道,江都縣屬淮揚道。

民國38年(1949)1月25日,江都縣城(揚州)解放。27日,設立揚州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同年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改稱蘇北行政區揚州行政專區,專員公署駐揚州市。

1950年1月,揚州專區與劃出如皋、海安給南通專區,劃出東臺、臺北(今大豐)給鹽城專區以後的泰州專區合併,滁州劃出六合縣給揚州,並劃出江浦縣給南京。最終揚州專區共轄揚州市、泰州市、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靖江縣、泰興縣、江都縣、泰縣、儀徵縣、六合縣2市9縣。

1956年3月,江都縣析爲江都、邗江2縣。1960年4月,寶應縣、高郵縣析湖西地區爲金湖縣。1966年3月,儀徵、六合、金湖3縣劃給新設立的六合地區。1971年,六合地區撤銷,儀徵、六合2縣劃回揚州地區。1975年,六合縣劃歸南京市,揚州地區轄2市9縣。

1983年3月,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揚州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屬揚州地區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縣、高郵、靖江、寶應、泰興、興化、儀徵9個縣劃歸揚州市管轄。揚州市改由省管轄,設廣陵區和郊區。1986年4月,儀徵縣撤縣設市。1987年12月,興化縣撤縣設市。1991年4月,高郵縣撤縣設市。1992年9月,泰興縣撤縣設市。1993年8月,靖江縣撤縣設市。1994年4月,江都縣撤縣設市。1994年7月,泰縣撤縣設立姜堰市。撤縣設市中,行政區劃均未改變。

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由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劃歸泰州市管轄。揚州市設廣陵區、郊區(2002年更名維揚區),轄寶應縣、邗江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00年12月,邗江縣撤銷縣建制,改設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維揚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11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揚州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是:一是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爲江都區行政區域;二是將揚州市邗江區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併入揚州市廣陵區;三是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將原維揚區的行政區域與劃出5個鎮的邗江區合併。至此,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