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及鑑賞答案新版多篇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及鑑賞答案新版多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講解 篇一

這首詞,寫登臨所見又處處關合古人古事,緊緊扣住題序中的“懷古”二字。這首詞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作者已六十六歲,在江蘇鎮江任知府。但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以後,從國家危殆的局勢到他個人孤危的處境和鬱悶的心情。作者雖已年邁,殺敵復國的雄心壯志仍不減當年。詞裏表現了作者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尤其對當時韓侂冑沒有做好準備就輕率北伐十分擔心,於是借歷史教訓提出警告。詞中不僅抒情,而且言志,不僅言志,而且直陳時事,發表政治見解。這樣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在辛詞以前是極少見的。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蘇省的鎮江市。北固亭又名北固樓,在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歷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萬端,寫下這首詞。題爲“懷古”,實際是借古喻今,以抒懷抱。

上片追懷與京口有關的歷史人物。詞的開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千古江山——指京口這個千古興盛之地。這三句寫三國時期的孫權。孫權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意思是:祖國的江山千古不廢,可是,曾經在這裏據長江之險,抗拒了曹操數十萬大軍,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卻早已成爲歷史,再也找不到了。表面上是追懷歷史人物,實際上是暗寓南宋統治集團中連雄據江左的孫權這樣的人物也無處尋覓了。所以下面補充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舞榭歌臺——本指一代繁華生活,這裏借指政治軍事上的喧赫聲。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餘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後人欣賞憑弔而已。接着詞中又進一步寫了與京口有關的歷史人物劉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劉裕,是他的小名。“斜陽”二句,只就眼前具體的斜陽照射的街道和樹木寫去,說明劉裕的時代也在風吹雨打中過去了。劉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討桓玄,平定叛亂,先後消滅了南燕,後燕、後秦等國,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也是一個跟京口有關的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舊時王謝堂前宴,飛入尋常百姓家。”那尋常巷陌也是英雄無覓劉寄奴處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帶過,語氣中仍包括對風流雲散的惋惜。這幾句意思說:劉裕也是個英雄人物,在斜陽照射的草樹之中,在普普通通的街巷裏,人們還能指點出他曾經住過的地方。對劉裕,辛棄疾更爲欽佩,在詞中有比較具體生動的描繪,他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三句突出了劉裕的英雄氣概。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鐵馬——指戰馬,金戈鐵馬——指馳騁疆場帶兵作戰。氣吞萬里——形容氣勢磅礴,能吞納萬里之廣,敵人當然就不在話下了。詞人說劉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氣,是有事實依據的,劉裕當年北伐,先後滅掉了鮮卑貴族建立的南燕政權和後秦政權,收復長安、洛陽等地,而這些地方在辛棄疾南宋時,都是金國的佔領區。因此劉裕當年的戰功又使辛棄疾更爲嚮往了。意思是;追想當年,劉裕率軍北伐,馬壯兵強,軍威赫赫,英勇無敵,所向披靡,真有席捲萬里、如猛虎那樣的氣勢呢!

辛在詞的上片聯繫京口,歌頌了孫權和劉裕。除了表現對人物的傾慕之外,還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是借古諷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團。孫權不怕強敵,敢同曹操較量;劉裕則進一步渡江收復大江南北,他們不愧爲英雄,確實是氣吞萬里如虎,對照起來南宋統治集團則不敢與金人決一雌雄,他們畏敵如虎,妥協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說中原故土未能收復,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第二層意思,是懷古抒憤,感慨自己空懷收復故土的壯志,而倍受打擊壓抑,眼看北伐無望,統一大業難以實現,對照起孫權、劉裕有所建樹,雖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宏偉業績確像千古江山那樣,永遠長存,而自己只有登臨感嘆而已。那麼詞人是否因此而頹廢消沉呢?沒有,他密切的注視時局,希望能有朝一日爲國效力。這裏雖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懷抱,但那種想要仿效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幹一番偉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已隱然透露於字裏行間。

下片是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表對時事和重大國策的看法。主要是針對當時韓侂冑爲了一己浮名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急於事功,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想貿然興師北伐的情況而發。詞人懷着借古諷今和懷古抒憤去展開描述,先提出了另一個歷史人物劉義隆,他是劉裕的第三個兒子。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是宋文帝的年號。劉義隆好大喜功,卻平庸無能,輕聽大將王玄謨興兵北伐的鼓吹,沒有做好準備,草率出師,結果大敗。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妄想追求漢代大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那樣的功業,結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作者在這裏只用了十四個字,借用一個典故,就把自己對韓侂冑輕率出兵北伐的認識和意見,準確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從孫權、劉裕到宋文帝三個歷史人物構成三個層次,孫權坐陣江東,敢於北抗曹操;劉裕進而渡江北伐收復失地;劉義隆有封狼居胥、克敵制勝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勞無功。詞人傾慕孫權、劉裕這樣的英雄人物,同時感慨南宋集團中,沒有孫權、劉裕這樣的人物。另外又用宋文帝“的歷史教訓,告誡南宋統治者,倉促上陣必然導致不可設想的後果,而事實證實了詞人的預見。可是韓侂冑並沒有聽辛棄疾的告誡。辛棄疾深深地爲國事擔憂,並感嘆自己不能爲國盡力。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後,就把筆鋒轉向現實,先回憶自己南歸時的情景,說:“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詞人在紹興32年(1162)南歸,到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四十三年了。望中——指登樓眺望之中。揚州路——指江蘇揚州一帶,詞人南歸時曾經經過,而當時揚州幾經金兵焚掠,所以說烽火揚州路,詞人登上北固樓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歸的經歷,以及揚州的兵火都還記憶猶新,那時自己胸懷大志,可是43年過去了自己一事無成,國事卻越來越不振作。而隨着時光的流逝,人們對失敗的歷史和分裂的局面,漸漸的不以爲然了。這三句中隱含着無比沉痛的感情。接下去感嘆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可堪——不堪。哪裏能夠忍受。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小名。神鴉——指吃廟裏供品的烏鴉,社鼓——指古代社日裏迎神祭祀的鼓聲。這三句仍然是借劉宋的舊事來暗喻南宋的現實。宋文帝元嘉北伐失敗之後,北魏太武帝率軍追擊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宮,南宋時老百姓常在這裏迎神賽會。後成了魏太武廟,也叫佛狸祠。人們忘記了失敗的歷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來是異族首領南侵的遺蹟,可現在人們竟然在那裏擊鼓祭神,烏鴉飛來飛去啄食祭品,連半點恢復北方的戰鬥跡象和氣氛都看不到了。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詞人對這樣的現實表示深深的憂慮。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爲國立功。

詞的結尾他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憑誰問——憑藉誰,靠誰來問的意思。廉頗——是戰國時趙國的名將,善於用兵,晚年被排擠到魏國,當時趙國屢受秦國的進攻,趙王想再用廉頗,就派人去探問。廉頗在來使面前“一飯鬥米肉十斤”,並且披甲上馬錶自己不老,而廉頗的仇人郭開,買通了使者,在趙王面前誹謗廉頗,使者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然老,可是還很能吃飯,他和我坐了一會兒就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信以爲真,認爲廉頗真的老了,就沒啓用他。辛棄疾在這裏以廉頗自比,說自己年齡雖然已六十六歲,但還有廉頗那樣老當益壯的決心,可是晚年的境遇還不如廉頗。因爲廉頗雖老,趙王還派使者去探問,而自己就連探望的人也沒了,眼看時光虛度而壯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意思是說:現在能依憑哪個人來問問我:廉頗已經老了,食量還好嗎?這裏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壯心不已,仍然熱切地期待着有殺敵報國的機會;二是空懷壯志,長期被棄置不用,甚至像當年去詢問、觀察廉頗的人都沒有一個。豪壯中透出激憤,這三句是全詞的總結,也是感情發展的高峯。在無限的悲哀之中,他結束了這首詞。

詞的下片內容比較複雜,但還運用了借古諷今和懷古抒憤的手法,圍繞着憂慮國事和感嘆自己遭遇這個中心,與上片內容互相照應,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由於作者胸襟開闊,思想深刻,站得高,看得遠,因而這首詞也就寫得境界擴大,氣魄雄偉,感情深沉。

這首詞在思想、藝術上有什麼特點,他代表了辛懷古詞那些特點呢?

這首詞抒懷寫志,內容豐富,義蘊極深,非一般的登臨懷古之作可比。詞中表現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對英雄業績的熱烈嚮往,充滿戰鬥的激情,而對統治者的妥協投降,輕率出兵,又表現了深切的憂慮和憤慨,字字句句都滲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題爲懷古止在傷今,懷古傷今以詞論政。詞人登臨懷古或借古諷今,或徵引歷史教訓,或借古事進行類比,懷古之中都寄寓着對國事的憂慮和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從山川風光說到古代歷史,從古代歷史又說到眼前事實,懷古、傷今有機地結合,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爲一體,這可以說是辛懷古詞最重要特點。因詞人心中懷着殺敵報國的理想,但是壯志難酬、歲月蹉跎,而老大無成,內心交織着慷慨悲憤的複雜感情,所以當他登臨祖國太好山河的時候,千絲萬緒涌上心頭,常常就寫下蒼涼悲壯的詞作,這類作品體現詞人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藝術表現上,用典使事,貼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渴望北伐的思想內容,更切合作者主張北伐而又反對輕率北伐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借古喻今,融古於今,歷史和現實,古人和自己,融合爲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見生硬堆砌的痕跡。詞中的孫權、劉裕、劉義隆等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初看起來並不相關聯,但實際上他們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統一的。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同時詞中用的典故都帶有慷慨激昂或蒼涼悲壯的感情色彩,恰當傳達了詞人當時那種壯志猶存、報國無路而深感悲憤的複雜情緒,具有動人心絃的力量。雖然多用典故,但卻用的恰到好處,這也是辛棄疾懷古詞的突出特點。

在藝術風格上,顯得豪放悲壯,沉鬱蒼涼。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介紹 篇二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 篇三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卻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篇四

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爲國效勞的忠心。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冑。因爲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後方,金政權日益衰敗,並且起了內亂。韓侂冑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爲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線。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爲: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冑提出了這些意見,並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託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冑一夥人不但不能採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藉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着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冑一夥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爲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這首詞題爲“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即孫權),只是現在已無處可尋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謂孫仲謀英雄事業的風流餘韻,現已無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作者借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果一敗塗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爲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鑑戒。“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韓侂冑於開禧二年北伐戰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衆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說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蹟。拓跋燾小字佛狸,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後來的佛狸祠。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於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正和陸游的《北望》詩所謂:“中原墮胡塵,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羊裘左其衽,寧復記疇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棄疾這首詞最後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爲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餘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爲國效力的耿耿忠心。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辛棄疾詞的創作方法,有一點和他以前的詞人有明顯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這首詞就用了這許多歷史故事。有人因此說他的詞缺點是好“掉書袋”。岳飛的孫子岳珂著《桯史》,就說“用事多”是這首詞的毛病,這是不確當的批評。我們應該作具體的分析:辛棄疾原有許多詞是不免過度貪用典故的,但這首詞卻並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故事,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史事,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詞裏是不多見的,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楊慎《詞品》謂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爲第一。這是一句頗有見地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