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簡短【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簡短【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作文 篇一

一到那裏,天就下起了小雨,媽媽立刻說道:“你們看這天,這雨早不下晚不下,偏偏這時候下。”可我還是玩起來了。還沒到晚上,月亮還沒出來,於是我就玩起了搭城堡,我先挖來沙子搭起支柱和城牆,再挖了一個堤壩防止“洪水”涌進來。忙了好一會兒,雖然搭的不高,但是我已經滿頭大汗了,只覺得十個手指都麻麻酸酸了,這時,從沒幹過髒活的爸爸看了心疼了,也蹲下來跟我一起挖來沙子搭起了城堡。在我和爸爸的努力下,城牆壘的更高了,堤壩更堅固了。我突然來了靈感,在城堡裏面寫上四個大字:“中秋快樂”。完工了,我們一家人開心的笑了。這時我發現爸爸的額頭上豆大的汗水滴下來,我看了好心酸。

大約又過了半小時,月亮悄悄地從山的那一頭出來了,我就目不睛的看着它一點點的露出來,哇!好大好圓的月亮啊!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次怎麼十五就圓了啊?我想,這月亮一定也受感動了吧。忽然,天空有十幾盞孔明燈飄忽不定的飛着,其中有一隻飛向了月亮。此時此刻,我覺得這月亮猶如父母的愛,而飛向月亮的孔明燈,就是我那幼小的心靈。

我真的感謝父母能帶我來炎亭過這特別的中秋節。父母的愛是不可比喻的,那既是無私的,也是高尚的。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作文 篇二

記得小時候,我和弟弟隨媽媽在城市裏生活。那時候,家裏面很窮。過中秋節了,城裏的孩子都有月餅吃。我倆也纏着媽媽。想要討一口月餅吃。媽媽帶着我們倆從家裏出來,在金蝦巷裏轉悠。

金蝦巷跟現在完全不是一個樣。那時候,馬路很窄,馬路兩邊擺滿了小攤,賣服裝的,賣水果的,賣書的,總之賣什麼的都有。賣的所有的東西對我和弟弟來說,都是那麼讓我們奢望的東西。

媽媽帶我們到一個用鐵皮搭着的小店裏,給我們買了一塊月餅,那時候的月餅,也不象現在品種繁多。那時候的月餅餡好象都是冰糖加果條仁吧,咬在口裏,硬梆梆的。那也是一直到現在,我都不愛吃月餅的原因。小時候,對月餅的印象就不是很好。媽媽看着我們姐弟倆分一塊月餅吃,幸福笑了。

第二次有中秋節的印象是在我高一那一年。那一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高中。軍訓結束後,中秋節也來臨了。學校放假。回到家裏,那時候正是農忙,在鎮裏幹活的爸爸買回來幾個大梨,幾個大桔子擺在門前。那是我有生以來從來沒有見過的大。一輪紅紅的明月正掛在門前的柳樹上,門前稻坪上正擺着打了頭遍的稻子,媽媽在廚房裏忙着做晚飯,爸爸跟我講:跟梅姐講,軍訓你曬黑的象鍋的反面了。呵呵。爸爸幸福的笑了。

這是我三十幾年以來,唯一記得住的中秋節。

不知道在以後的歲月裏,還有多少箇中秋節會在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

也許永遠不會再有了。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作文 篇三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衆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我們所所熟悉的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雖然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爲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最爲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後,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傳說 篇四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