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賈平凹的散文集【多篇】

賈平凹的散文集【多篇】

賈平凹經典語錄 篇一

賈平凹經典語錄

1、一個人只有在岸上時,纔可以解救水中的人。

2、真正的愛如空氣一樣,你每天都在呼吸,你卻感覺不到你在呼吸。

3、我們是螞蟻的上帝,我們又是上帝的螞蟻。

4、世界上的事,若不讓別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尷尬,最好的辦法就是自我作賤。比如我長的'醜,就從不在女性面前裝腔作勢,且將五分的醜說到十分的醜,那麼醜倒有它的另一可愛處了。

5、你沒當過領導,但你得學會被領導。

6、四個人打麻將,三個人鬥地主。

7、瓜熟了蒂不落也得落,水到了沒渠也流成了渠。

8、大河從來不講章法。黃河九曲十八彎,毫無章法,小河遵從規範,因爲是小河。所有的名牌服裝都是簡略,沒有那些小裝飾,但做工特別精細。大人物特別小心。

9、窮光蛋還有什麼月初月底。

10、富不一定貴,貴不一定富,如果能把知識轉化爲錢,就寶貴雙全了。

11、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聰明人難,做小聰明易,做聰明到愚人更難。鴻雁在天上飛,麻雀也在天上飛,同樣是飛,這高度是不能相比的。雨點從雲中落下,冰雹也從雲中落下,同樣是落,這重量是不能相比的。曇花開放,月季花也開放,同是開放,這時間的長短是不能相比的。

12、女人的眼光是雪亮的,她知道一個沒有錢的男人是不值錢的。

13、不敢表白,是因爲喜歡得還不夠。

14、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15、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幹腸,是在蹲坑讀書;讀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氣好,是讀書人入了迷兩耳如塞。

16、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上帝知道。

17、這個世上原本就是愛情故事非常多,而愛情很少。

18、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釘子螺絲帽和小別針,只要願意,從俗世上的任何塵土裏都能吸來。

19、什麼人說什麼話,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學語言。有人心裏狠毒,寫出的文字就陰冷。有人正在戀愛期,文字就燦爛。有人才氣大,有人才氣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嶺,小才的寫得老實,講究章法的是小盆景。

20、腦袋能幹的事,錢袋都會幹,可錢袋會幹的事,腦袋不一定會幹。

讀賈平凹的散文集有感 篇二

我小時候沒離開過家的時候,從書上讀到的都是外地的名勝和故事,當時就覺得家鄉沒有名氣,到處都是山,嚮往山外面的世界,羨慕有名氣,有名勝的地方,直到上大學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陽,走出商洛。大學期間,遊玩了很多北京的名勝古蹟,上班後又去過其他一些地方,但現在還是經常會想起在家時,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種愜意。後來無意中讀到賈平凹的《商州三錄》,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組成,描寫了商洛的好多風土人情和故事,描寫手法和用詞很平淡,我卻看得很入味兒。

他在《商州初錄》的《序》裏面這樣說,這本小書是寫商州的。爲商州寫書,我一直處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構思它的時候,就有過這樣那樣的擔心。因爲大凡天下流傳的地理之書,多記載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傳,地以人傳。而商州從未出現過一個武官驍將,比如霸王,一經《史記》寫出,楚地便誰個不曉?但烏騅馬出自商州黑龍潭裏,雖能“追風逐日”,畢竟是胯下之物、喑啞牲口,便無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風靡於世,那就寫的是闖王在商州的活動,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極少。

他寫得也是我的家鄉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還寫我們山陽縣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覺得離我很近。有些感覺是曾在我心頭經朦朧地出現過,但我卻從來沒有整理過這種思緒,他在《序》裏所提到的擔心,正是我以前對家鄉的看法,啥有名的東西都沒有,只想着長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這麼一說,我一下找到了共鳴,覺得他把我想說又說不出的話給說出來了,的確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窮山惡水來形容,物產貧乏,交通不便,不能賜予那裏的人民財富,所以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想離開這個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在城市污染、擁堵的對比下,原來的窮山惡水變成了人們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讀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憶,也讓我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原來商洛的名字來源於商山洛水,而山陽則是因爲地處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衛鞅的封地,故衛鞅又被稱爲商鞅、商君。漢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呂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隱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敗進商洛養精蓄銳,而後馳騁中原;近代五支紅軍進商洛,播撒了革命種子;李先念率師突圍,建立了陝南革命根據地。而山陽縣,則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戰鬥過,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和邊區蘇維埃政府。

賈平凹著有散文集 篇三

這原本是莊稼地,卻生長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餘高,繁榮得蓬勃健美。月夜下沒有風,亦不到潮露水的時分,草的枝葉及成熟的穗實蕭蕭而立,但一種聲息在響,似乎是草籽在裂殼墜落,似乎是昆蟲在咬噬,靜佇良久,跳動的是體內的心一顆。扮演着的是《聊齋》裏的人物,時間更進入亙古的洪荒,遙遙地聽見了神對命運的招引。

月亮在天上明亮着一輪,看得清其中的一抹黑影,真疑心是荒野地的投影,而地上三尺

之外便一片迷。夜是保密的,於是產生遲到的愛情。躲過那遠遠的如炮樓一般的守護莊稼的庵架,一隻飢渴的手握住了一隻飢渴的手,一瞬間十指被膠合,同時感受到了熱,卻冷得索索而抖。

一溜黑地淌過,鬆軟如過草灘,又分明是腳上穿了寬鬆的鞋。可憐的農人種下了這一溜洋芋,四周的荒草卻使它們未能健長,挖掘過的地上沒有收穫到拳大的洋芋。肥沃的土地上明日的清晨卻能看到兩行交織的腳印。

已經是草地的中央了,失卻的則是東南西北的方向。境界幽幽。心身在啓示着坐下來,恰好有兩塊石頭,等待這石頭是多少個年月,石頭也差不多等待得發涼了。天地之間,塞涌的是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說話的是眼睛,說盡着唐詩宋詞的篇章。頭頂上的月亮豐豐滿滿。需要有點風,風果然而至。草把月劃成了有條紋的物件,且在晃動不已。不知名的昆蟲在呻吟着,散發着那特有的氣味。待到死過去幾次,又活過來幾次,一切安靜了,望月亮又如深下去的一眼井水,來分辨那裏面的身影了。

佛殿一樣的地方,得到的是心身的和諧,方明白那一溜鬆軟的黑地是通往未來的甬道,鋪着氈毯。

生長莊稼的土地卻長滿了這麼多荒草,這是失職的農人的過錯嗎?但荒草同樣在結飽滿的果籽,這便是土地的功能。失職的農人或許要詛咒的,而嬌弱無能的莊稼沒有荒草這麼並不需要節令、耕作、肥料而頑強健壯啊!

因爲草、人歸復了原本的形態,這個月下夜晚是這麼蒼茫壯闊。

生之苦難與悲憤,造就着無盡的殘缺與遺憾,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不寄希望於夢境和來世,就這麼在荒野地中坐下,坐下如兩塊石頭。或許坐上百年上千年,或許很短的一別,但已夠了。

走出了荒野地,另一處草淺的地方,仍發現了曾是長過瓜果的,是南瓜或是西瓜,肯定的也是未收穫到要收穫的東西,瓜田早廢了,瓜葉腐敗爲泥,而繩一樣縱橫的瓜蔓卻還發白的將也已爲泥的印綴在地上。踏着這白繩的空格走,像是遊戲。突然就會想起月亮上的那一株桂樹,還有那一位勇敢的卻砍不斷樹身的吳剛。

而畢竟有這麼一塊荒野地。

關於賈平凹散文集讀後感400字 篇四

又一次讀先生的散文,還是如多年前一樣喜歡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傳言傳。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後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國小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於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併帶去,供煒兒閒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着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瞭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瞭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醜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鬥,而宣揚純淨也是戰鬥。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賈平凹散文集讀後感2000字 篇五

時隔多年,又一次讀先生的散文,還是如多年前一樣喜歡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傳言傳。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後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國小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於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併帶去,供煒兒閒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着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瞭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瞭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醜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鬥,而宣揚純淨也是戰鬥。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爲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着又愛着,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爲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爲陝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爲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淨無染的心也。其爲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於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後,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在此以一讀者身份遙祝先生身體安康,多爲我輩寫出一些美文來,纔不枉了我們來世一遭。

賈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覺得好。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話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編着,常會停下一會兒,體會或者回味一下看過的文字。賈平凹到底是個有大情懷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處處可見,可感。比如《從棣花到西安》《六棵樹》《一塊土地》《定西筆記》《說棣花》等文,都體現着他對家鄉、對中國西北的那塊厚土、對土地和農民的切身入骨的愛。愛之深痛之切,爲土地被糟踐、農民被剝奪,他沉痛而又無奈,於是筆下每每蒼涼。賈平凹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作家,他的《寫給母親》一文,我讀一遍感動一回,再讀還是感動落淚。

在每一部長篇完稿之後,賈平凹便出行,到處走走看看。是寫長篇勞作後的休息,又是爲下一部新作品在作準備。他要看到真實的民間、真實的底層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紙成文,成爲《天氣》中最重要的部分。還有一些日常不經意中寫就的短文,體現着賈平凹的生活狀態和情趣,那是平實又親切、古樸又充滿靈性的。

關於這部散文集,賈平凹在序中說:“小說可能藏拙,散文卻會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觀、文學觀、思維定式和文字的綜合修養。我以前研讀別人的小說,總要讀他小說之外的文章,希望從中尋到一些關於他的規律性東西,我現在編《天氣》,又這麼說,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說,“以現在的年齡,如果讓我評估我的散文,雖不悔其少作,但我滿意我中年以後的作品。年輕時好衝動,又唯美,見什麼都想寫,又講究技法,而年齡大了,閱歷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寫的都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悟的東西,它沒有了那麼多的抒情和優美,它拉拉雜雜,混混沌沌,有話則長,無話則止,看似全沒技法,而骨子裏還是蠻有盡數的。”

沒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天氣》出版後,反響甚好,《人民日報》登載過胡竹峯的一篇評論,題爲《銅綠斑斑,大象緩步》。文章寫道:“《天氣》所錄者,敘事寫情談理,沒有花架子,點到爲止,如鏡照人,其形態自現,又如古琴之音,緩緩而發……賈平凹下筆成文,長短自有定數,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來。”所論甚當。

最後還是借用賈平凹的話:“讀散文最重要的是讀情懷和智慧,而大情懷是樸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高中生讀後感:《泰戈爾散文詩集》讀後感

高中生暑假讀後感:楊絳散文《我們仨》讀後感

讀高爾基的散文《時間》有感作文

讀書心得:梁實秋散文集讀後感500字

賈平凹散文集讀後感400字範文精選

關於余光中散文讀後感800字

關於梁實秋散文集的讀後感200字

七年級讀後感:余光中散文讀後感

八年級年級讀後感: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七年級年級讀後感:梁實秋散文集讀後感言

賈平凹散文集《大翮扶風》評析 篇六

賈平凹散文集《大翮扶風》評析

賈平凹的散文寫作幾乎是與小說同時開始的,至今仍在被各大出版社爭相出版印刷,足見其散文在讀者那裏被歡迎的程度;在文學界,從孫犁先生開始一直到學院批評家,賈平凹的散文始終是被研究和關注的對象。因此,說賈平凹的散文雅俗共賞雖然是陳詞濫調但決不是溢美之詞。在我看來,賈平凹的散文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歡迎,與他散文中流淌或滲透的文化傳統有關,而且是偏向於中國文化傳統一路。說到“傳統”,又是一個大詞,“傳統”幾乎是一個沒有可能說清楚的問題。但我非常同意王富仁先生的看法。他認爲,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傳統,應該是中國古代文化、現代文化、西方翻譯文化合流或被整合後形成的一種文化。而且這種文化傳統一直是變化的而不是恆定不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說賈平凹的散文流淌或滲透着文化傳統就不會有太大疑義了。但這又等於什麼也沒說,古今中外的文化傳統都被賈平凹繼承了既沒有可能也不是事實。我要說的是,賈平凹散文中流淌或滲透的文化傳統,主要是中國文化傳統,但那又是經過現代文化和西方近代以來文化薰染影響的一種文化。在賈平凹散文中的具體表現,就中國文人的情懷、趣味和文化信念。

說到“文人”,歷來褒貶不一譭譽參半。當文人被讚美時,是“千古文人俠客夢”、“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是 “琴心劍膽”、“感時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當文人被譭譽時,是“文人相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爲文人便無足觀”。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有彈性的,既進退有餘又居處不定:達可兼善天下,窮可獨善其身;但又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傳統文人的這種稟賦性格,也深刻影響了現代政治家對這一階層的評價。中國現代主流文化對文人或知識分子歷來沒有好臉色。也正因爲如此,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整肅、批判、檢討才成爲又一種傳統。但人能夠被改造嗎?或者說一種傳統能夠被改造嗎?大概不能。

在現代知識分子階層形成之前,中國舞文弄墨的人被稱爲“文人”。文人就是現在的文化人。幕僚、鄉紳等雖然也有文化,也可能會有某些文人的習性,但他們的身份規約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們還不能稱爲文人。就像現在的官員、公務員、律師、工程師、教師等,雖然也有文化,但他們是政治家或專業工作者,也不能稱爲文人。在傳統中國,“文人”既是一個邊緣羣體、特殊的階層,也是一個最爲自由的羣體。他們恃才傲世,放浪不羈,漠視功名,縱酒狎妓等無所不爲。這種行爲方式和價值觀都反映在歷代文人的詩文裏。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傳統被主流文化所不齒,它的陳腐性也爲激進的現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學中的傳統“文人”氣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裏徹底中斷了。90 年代以後陸續發表的賈平凹的《廢都》、王家達的《所謂作家》、張者的《桃李》、莫懷戚的《經典關係》等,使我們又有機會領略了“文人”的氣息。莊之蝶和胡然雖然是現代文人,但他們的趣味、嚮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鮮明的傳統文人的印記。他們雖然是作家,也有社會身份,但他們舉手投足都有別於社會其他階層的某種 “味道”:他們有家室,但身邊不乏女人;生活很優裕,但仍喜歡錢財;他們談詩論畫才華橫溢,但也或頹唐縱酒或率性而爲;喜怒哀樂溢於言表。但那終是小說,是虛構的文本,是不能與敘事者對號入座的。

在現代知識分子階層形成之前,中國舞文弄墨的人被稱爲“文人”。文人就是現在的文化人。幕僚、鄉紳等雖然也有文化,也可能會有某些文人的習性,但他們的身份規約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們還不能稱爲文人。就像現在的官員、公務員、律師、工程師、教師等,雖然也有文化,但他們是政治家或專業工作者,也不能稱爲文人。在傳統中國,“文人”既是一個邊緣羣體、特殊的階層,也是一個最爲自由的羣體。他們恃才傲世,放浪不羈,漠視功名,縱酒狎妓等無所不爲。這種行爲方式和價值觀都反映在歷代文人的詩文裏。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傳統被主流文化所不齒,它的陳腐性也爲激進的現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學中的傳統“文人”氣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裏徹底中斷了。90年代以後陸續發表的賈平凹的《廢都》、王家達的《所謂作家》、張者的《桃李》、莫懷戚的《經典關係》等,使我們又有機會領略了“文人”的氣息。莊之蝶和胡然雖然是現代文人,但他們的。趣味、嚮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鮮明的傳統文人的印記。他們雖然是作家,也有社會身份,但他們舉手投足都有別於社會其他階層的某種“味道”:他們有家室,但身邊不乏女人;生活很優裕,但仍喜歡錢財;他們談詩論畫才華橫溢,但也或頹唐縱酒或率性而爲;喜怒哀樂溢於言表。但那終是小說,是虛構的文本,是不能與敘事者對號入座的。

文人的趣味無論高雅或是低俗,在文字中是不能掩藏的。當下的生活熱鬧又蒼白,豐豔而空洞,說是紅塵滾滾燈紅酒綠並不誇張。時下有個流行很久的詞“應酬”,什麼意思呢?是“應付酬謝”?無論什麼事情一要應付便趣味全無。作爲名人的賈平凹遇到的“應酬”是可以想象的。在《辭宴書》中可見一斑。 “飯局”是“應酬”最常見的形式,但和什麼人吃飯、說什麼話、乘什麼交通工具、怎樣排座次、什麼時間開席、如何敬酒、如何笑、如何聽人談話凡此種種,能把人生生累死。當然不能說拒絕了“飯局”就高雅了,但作者嚮往的“一壺酒、兩個人、三碗飯、四盤菜,十分鐘吃一頓”的快意是大可意會的。當年讀陳建功的散文《涮廬閒話》大抵也是這種境界。雖然不低周作人的“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閒,可抵上十年的塵夢”來得雅緻,但意味卻沒有二致。於是在《生活的一種》中,我們看到了賈氏院要栽柳,飲酒備小盅,出遊踏無名山水,讀閒雜書籍的生活理想。但在殘牆補遠山,水盆盛太陽的冥想中似乎也看到了陶潛桃花園夢幻的若隱若現。

賈平凹的散文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寫人的一些文字。有趣、有神韻。三言兩語一個人就活脫脫地出來了。我覺得這與賈平凹有寫小說的本事有關。很多人物我們都能感到他是用小說的方法在寫散文中的人。《屠夫劉川海》,一個殺豬的屠夫,人樸實本色,但專對男女之事興味盎然,一個專注這等事情的人與屠夫的身份也就相符了;《閒人》我認爲是一名篇。

閒人總是笑笑的。“喂,哥們!”他一跳一躍地邁雀步過來了,還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兒八經的西服領帶――總之,他們在着裝上走極端,但卻要表現一種風度。他們看不起黑呢中山服裏的襯衣很髒的人。但他們戴起了鴨舌帽,很多學者從此便不戴了,他們將墨鏡掛在衣釦上,許多演員從此便不掛了――“幾時不見哥們了,能請吃一頓嗎?”喊着要吃,卻沒乞相,扔過來的是一棵高檔的煙。彈一棵自個吸了,開始說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臉始終是思考狀,好像杞人憂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見面總是老人還好,孩子還乖?末了就談論天氣,那一棵煙在說話的嘴上左右移動,間或噴出一個極大的菸圈,而拖鞋裏的小拇指頭一開一合地動。

雖是散文,但“閒人“的形象和盤托出生動無比。閒人作爲一個階層自古有之。但賈平凹對閒人卻很高的評價。這大概也是他心嚮往之的一種境界或狀態。其他像《關於女人》、《看人》、《朋友》、《石頭溝裏一位復退軍人》、《摸魚捉鱉的人》等,將各色人等都寫的活龍活現惟妙惟肖。這種工夫裏隱含着賈平凹樂觀、幽默和善意的會心。這就是文人的趣味。讀現代散文,我們常爲豐子愷、樑遇春、梁實秋、聶紺弩、林語堂等的幽默所感染。一個有趣味的作家才能寫出有趣味的散文。

說到文化信念,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奢侈的詞彙。但在賈平凹並未刻意的言說中,文化信念一直貫穿行文其間。文化信念經院式的解釋是:指將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教條、信條,昇華爲一種信念,人類將文化信念當成自己最基礎、最現實的信仰;文化信念超越人對科學理性的崇拜和對神明的敬畏;文化信念是個人信仰觀的核心成部分。說得簡明些,就是人所堅持的最基本的核心價值觀。這些觀念是不能出讓、無須討論、不能妥協的尺度。比如《在女兒婚禮上的講話》,這大概是賈平凹發表的爲數不多的“講話”之一,因爲發表“講話”意味着“資格”。作爲作家名聲再大也是不適於發表“講話”的。好在這是在女兒婚禮上,是自己家的事情,作爲家長在這樣的場合是都可以或必須發表“講話”的。作爲家長的賈平凹主要講了“三句話”,這“三句話”當然遠不及“三個代表”重要,但它卻在一個莊重的場合表達一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念:

第一句,是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做對家庭有責任的人。好書能受用一生,認真工作就一輩子有飯吃。第二句話,仍是一句老話:“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幹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有大胸懷。第三句話,還是老話:“心繫一處。”在往後的歲月裏,要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你們自己的婚姻。

作爲家長的賈平凹用的都是“老話”,這不是照抄照搬圖省事,這既是經驗也是文化信念,既“政治正確”也符合“科學發展觀”。因此,說賈平凹作爲一個現代文人,主要堅持中國文化傳統一路並非是空穴來風。

書中還收錄了《廢都》和《秦腔》後記。我認爲這是賈平凹至今最重要的兩部小說,也是奠定他在中國當代文學地位的作品。《秦腔》已獲“茅盾文學獎”,有了公論這裏不再贅言。但無論1993年前後《廢都》遭遇了怎樣的批評,他個人遭遇了怎樣的磨難,都不能改變這部作品的重要性。我當年也參與過對《廢都》的 “討伐”,後來我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當年是批評錯了,那種道德化的激憤與文學並沒有多少關係。在“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背景下,可能任何一部與道德有關的作品都會被關注。但《廢都》的全部豐富性並不只停留道德的維度上。今天重讀《廢都》後記,確有百感交集的感慨。

如果說賈平凹的小說隱含着他對 “國事家事天下事”關懷或憂患的話,那麼他的散文就是“風聲雨聲讀書聲”從容澹定。小說經過百年曆史的經營塑造,擔負的東西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複雜。不堪重負的小說如果不和國家民族建立關係,篤定是末流,這是否就是小說的正途我不敢妄下斷語。但散文經過八十年代以後的不斷建構,反到越來越鬆弛,除了“文化大散文”之外,散文與生活建立的聯繫,或者它的人間煙火味道瀰漫四方。在賈平凹的散文裏,我們可以讀到拒絕、讀到心儀、讀到由衷的喜悅和憂傷。這些發自內心的體會和平實的語言方式,就是賈平凹的散文能夠傳之久遠的最後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