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朝康熙帝的生平簡介通用多篇

清朝康熙帝的生平簡介通用多篇

康熙政績 篇一

康熙是以他勤勉好學,一生政績無數出名,爲千秋萬代所紀念。他從小資質過人,在文韜武略上都有一番見地,可以說一出生就是一塊當帝王的好料子。接下來,我們就例舉下來不凡的康熙政績。

康熙的第一個政績表現在領土問題上。當時三番叛亂,以吳三桂爲代表的三大藩王,對剛剛站穩腳跟的康熙政權虎視眈眈。年僅20歲的康熙爲鞏固政權,維護統一,臨危不亂,沉着應對。他毫不給藩王們妥協的機會,本着只要肯降,既往不咎的態度,康熙幾次出兵,通過20年的死磕終於平定叛亂。

第二個政績在於收復臺灣。康熙初年,鄭成功已亡故,鄭氏後人在臺灣繼位後,中斷與大陸往來,提出了反清抗清,欲獨立建國。康熙面對鄭氏分裂國家的舉動,毫不手軟。立即採用了武力手段,渡海收復。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

第三個政績是抗擊沙俄入侵。沙俄軍隊曾趁着清軍入關,侵略了黑龍江流域。在收復臺灣後,康熙決定驅逐沙俄。他調兵兩次取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逼迫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使大片被俄國所侵佔土地重回祖國懷抱。

康熙在處理內政方面也有一手。他重視農業,曾帶頭培育雜交水稻。他重視水利工程,★★曾六下江南,修整了黃河、淮河、保定河。康熙還是一個學霸,熱衷於教育事業,他親自主持編纂《康熙字典》、《康熙全覽圖》等等,推動了清朝文化事業發展。除此之外,康熙政績不勝枚舉。

康熙皇帝的生平篇二

早期經歷

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爲庶妃,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爲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爲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玄燁即位時只有6歲(虛歲8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玄燁8歲喪父(存疑),10歲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智擒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大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爲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時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作撲擊之戲,不過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爲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爲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爲“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爲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統一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臺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爲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爲霖甚至願當內應。姚啓聖認爲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爲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驅逐沙俄

從明末開始,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燬,使雅克薩成爲孤城。但侵略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爲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爲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 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准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爲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爲清朝領土。

大破準噶爾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爲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爲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爲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衆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爲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着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滋長了分裂割據的野心,沙皇俄國也積極支持其叛亂。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進行圍剿,纔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

九子奪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爲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衆,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衆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褆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祀,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祀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爲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祀嚴加提防。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祀勾結胤褆,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祀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禎(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爲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爲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祀爲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壬寅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爲雍正皇帝。

2013年8月29日,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上面寫着:“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康熙功績 篇三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且他身上有三種血統:滿族(父親、祖父)、蒙古族(祖母)、漢族(母親),所以他接受了三種文化的薰陶。康熙自8歲登基,14歲剷除鰲拜開始親政,他被稱爲千古一帝,他的子孫也非常的勤政,這些品質都是康熙注重教育的成果,所以康熙在歷史上功大於過,這是我們都認同的。

康熙的功績主要在於他使當時的中國成爲世界上地域最遼闊、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封建帝國,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使中國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外抵制沙俄的侵略,還三徵噶爾丹,團結蒙古部,保衛新疆牢。還有他注重教育,自己終身學習,向來華傳教士學習,據說當時的康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數學、醫學也非常精通。還有康熙在位時六次巡查黃河水利,重農治河,讓清初的慘遭破壞的農業得以恢復。康熙是一位賞罰分明的人,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要受罰。康熙時期他是允許人民出海經商的,所以當時的海上貿易是空前的繁茂,但是後來因爲日本的原因,許多人開始走私貿易。

康熙雖然晚年的時候用了文字獄打擊了許多文人,但是康熙時期確實整個國家向上的時期,可惜當時的康熙沒有想到發展科技,以至於中國的近代科技比西方落後很多,而他的孫子乾隆晚期的閉關鎖國,讓中國稱爲一個捱打的國家。

康熙帝的生平簡介 篇四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engzugosinhūwangd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爲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爲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週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爲庶妃,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爲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爲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玄燁即位時只有6歲(虛歲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康熙8歲喪父(存疑),10歲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覈制度。爲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說“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漢族政權,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孝莊與康熙的關係

康熙帝就是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個兒子,而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文皇后,所以孝莊和康熙是祖孫關係。孝莊皇后在幾個孫子裏面最喜歡的是玄燁,而且玄燁就是孝莊皇后培養起來的,據史料記載祖孫二人的關係非常親密,這在古代封建大家庭裏是很少見的。

孝莊對康熙的培養顯然比對兒子福臨更加成功,而且孝莊對兒子福臨的親情遠遠不如孝莊對孫子玄燁之間的親情,康熙帝小時候的親情呵護幾乎都來自孝莊。順治去世的時候,玄燁才8歲,年幼的康熙皇帝由太皇太后照顧,當時孝莊並沒有直接干預朝政,這使康熙日後回憶對祖母更多了一份血肉之情。孝莊對玄燁雖然非常嚴格,但康熙說自己能說話走路的時候,是靠着祖母的慈訓得以養成了好習慣。《清史稿》記載孝莊不干預朝政,但是朝中有大事,康熙會先告知孝莊然後做決定,可見孝莊對康熙的影響很大。這也使後人找到的都是孝莊間接的干預朝政,多是給與建議而不是命令。

當然康熙對祖母孝莊也是很好的,因爲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晚年的康熙就說自己自幼承歡祖母膝下30多年,傾聽祖母的教誨纔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沒有祖母就沒康熙的現在,所以在孝莊生前康熙出行的時候,如果祖母不能同行,都會將自己的行蹤告知孝莊,以讓她放心。

對康熙皇帝的歷史評價 篇五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爲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爲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爲政,不事溪刻。”

黃宗羲:“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裏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南懷仁:“(康熙)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爲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爲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爲,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白晉:“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爲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曾國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啓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啓超:“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衆。”“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衆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毛澤東:“康熙三徵噶爾丹,團結衆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__喇嘛,護送六世__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爲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爲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爲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並且稱呼康熙帝爲“上國聖人”。

康熙皇帝的簡介 篇六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蒙古稱之爲“恩赫阿木古朗汗”。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時間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蠲免賦稅、發展經濟、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收復臺灣、開府設縣,抵制沙俄侵略,大敗準噶爾汗國 ,編修文化典籍等,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1722年,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於清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