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中國唐朝歷史的簡介【通用多篇】

關於中國唐朝歷史的簡介【通用多篇】

唐朝的疆域和政區 篇一

大唐盛時疆域圖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安東,西達中亞鹹海的安西,南面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爲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爲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回紇則入據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終唐之世對於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喪失。在東北由於新羅的崛起,安東都護府早已撤回遼河以西,同時契丹、奚等部族成爲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詔亦在中唐之後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損失。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爲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歷史--唐朝四傑 篇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表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魏徵直言敢諫 篇三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爲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爲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爲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着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說:“朝廷設置官員,爲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纔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爲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唐朝歷史 篇四

可以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爲界。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 [1]

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於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峯。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

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爲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

唐朝開元時期宰相張九齡: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以及唐朝著名詩人韋應物的《登高望洛城作》: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描述了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景象。 [2]

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唐朝時期,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在晚唐時因爲政治腐敗,爆發了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禪位,唐亡。朱全忠建國樑,史稱後梁,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3]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唐朝歷史過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爲都城,後來又設洛陽爲東都。公元7世紀時,唐朝的疆域範圍直抵中亞內陸。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開始日漸衰落。至907年樑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唐朝共延續了289年。

唐朝前期,唐太宗李世民作爲傑出的政治家和開明皇帝,接受亡隋的教訓,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由此出現了天下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即位後,又針對經濟、財政、軍事各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形成了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稱“開元之治”。這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開元時期,唐朝的兵制發生了變化,對之後的社會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711年,賀拔延嗣任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之名自此出現。節度使成爲既掌握軍權又掌握行政權和財政權的自雄於一方的力量。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逐漸造成“內輕外重”的局面,到755年終釀成安史之亂大禍。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即位,是爲肅宗。他一面派將領郭子儀和李光弼統兵進討;一面向少數民族回紇借兵,以增強軍事力量。戰爭期間,叛軍內部不斷內訌,先是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後來安慶緒又爲部獎史思明所殺,最後史思明亦爲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鬥爭大大削弱了叛軍的力量,唐軍逐步轉敗爲勝。763年,叛軍戰敗,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藩鎮割據的形式卻從此形成,唐王朝由統一集權走向分裂割據的局面。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戰爭不斷,民不聊生。859年,唐末農民戰爭爆發,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907年,節度使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樑(史稱後梁),是爲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唐朝滅亡。

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受其很大影響。

中國唐朝的歷史:唐睿宗三讓天下 篇五

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於他的“三讓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爲廬陵王的第二天。由於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爲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爲新君。睿宗於是就成爲繼中宗之後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讓母親 睿宗被立以後,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政於睿宗皇帝。睿宗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曆,同時,改元爲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爲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願,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 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二讓皇兄 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爲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藉口,他是認爲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 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睿宗讓位既保護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爲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爲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由於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後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睿宗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由於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衆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 睿宗這次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爲皇太子,同時,改元景雲。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

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睿宗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後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後的歷史延續。

唐朝古詩詞 篇六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丁都護歌》

雲陽上徵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 篇七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纔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