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減少“文山會海”問題研究【多篇】

減少“文山會海”問題研究【多篇】

降低辦文辦事效率。 篇一

1、造成信息流通的重複。大量照抄照轉的公文和層層召開、層層傳達的“對口會”、“中轉會”貫徹同一個文件、辦同一件事情,缺少同自身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內容。只能是走形式。擺花架子,其結果是造成信息流通的重夏、交足、浪費,滋長事事依靠發文的文牘主義惡習和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2、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必要的公文、會議,可以促進工作,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但公文成“山”,會議成“海”,不僅分散了各級領導和機關工作人員的精力,而且給工作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成爲各級領導和機關正常工作的障礙,甚至貽誤大事。

增加審批環節,爲腐朽現象提供土壤。 篇二

1、增加審批環節,容易助長爲官主義。40多年前,我們曾經發生過爲了修一個公共廁所要向北京打報告,蓋200多個公章的真實故事。笑過之餘,我們應該深刻反省,公文如“山”,會議成“海”,勢必增加公文審批環節,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常年陷在“文山會海”之中,單憑發文和開會管理政務,勢必脫離羣衆,脫離實際,形成思想僵化、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作風飄浮的爲官主義。

2、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爲腐朽提供土壤。文風、會風是領導和機關的思想作風與工作作風的反映,從根本上講,是黨風的一個內容,也是社會風氣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傾向和表現。文風和會風不正,必然污染和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損害黨、政府和各級領導機關在人民羣衆心目中的形象。人民羣衆對“文山會海”深惡痛絕,對整天泡在文山會海之中、高高在上的爲官主義和以開會之名遊山玩水、揮霍浪費的現象強烈不滿。同時“文山會海”勢必會增加文件審批環節,在此環節上容易滋生腐朽。其次,還有過多的評估檢查會議也爲腐朽提供了機會。

筆者認爲,醫治“文山會海”這一痼疾,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治理:

加強改革,健全和完善各種體制。

1、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高度集中的產品經濟模式造就了中國“文山會海”的現象。因此,只有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大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企分開,還企業經營自主權,才能從根本上截斷“文山會海”的源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與政治體制改革配套進行。

2、精減機構,裁減冗員。機構是公文和會議的載體,公文和會議是機構的派生物,冗員是公文和會議的催化劑。機構、冗員不減,“文山”難鏟、“會海”難填。因此,加速機構改革的步伐,切實實行精兵簡政,是醫治“文山會海”的重要措施。

“文山會海”的巨大危害 篇三

(一)提高了行政成本。

1、造成人力、時間的浪費。如:公文從制發到歸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公文作爲處理公務和指導工作的重要工具,適當印發是必要的,但產生大量不必要的和質量差的公文,就是一個巨大的浪費。再如:召開一個會議,從準備到結束,不但要耗費領導機關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一般情況下要給下級機關和基層造成巨大負擔,過多的會議。使領導和機關人員陷入會海之中,牽涉了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大量精力。 論文網

2、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公文製作的各個環節,都要花錢,印發過多的公文,就是一種經濟上的浪費。比起公文的經費開支來,過多的會議造成的經濟浪費則更是驚人。開會必須花錢,會期越長,規模越大,其費用也越大。會議的費用有些是必需的。但有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會議,特別是現在不少會議選在旅遊勝地召於,以開會名義公款觀光旅遊,或大吃大喝,或濫發紀念品,就是一種巨大浪費。

當前“文山會海”現狀 篇四

(一)各級會議繁多,八股文風有所擡頭,滋長了腐朽現象。

1、會議多,文件多。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表明,省、市、縣的領導幹部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泡在“文山會海”裏;某市某個職能部門去年1—7月份。主要領導參加各種會議184次,平均每月開會26次,佔時約50小時。最多的一個月參加會議達33次。該部門同期收到各類文件834份,平均每月119份,本部門印發文件141次,平均每月20份,這種現象在其它部門的表現有輕有重,但總的是氾濫成災。

2、開會發文方法千篇一律,內容空洞,華而不實,八股文風有所擡頭。大多的會議,印發了文件,還要照本宣讀,然後領導輪着發表意見指示或是有關人員輪着表態,最後主持人小結歸納,會後還安排分組討論。內容不多,場面熱鬧,過程冗長,卻沒有多大的實際內容。本可一小時開完的會議要開半天,半天開完的會議要開一天,似乎會議越長越好。不少部門只重發文,不重實施,或照轉、照抄、照套,或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做官樣文章。不少文件,只重形式不重效果,本可以幾行字說完的,卻要洋洋大篇,有的內容空洞,沒有新意,脫離實際,貫徹措施不明確,缺少操作性,成了新的八股文。

3、開會發文名目繁多,隨意性大,事無鉅細。有些組織者不考慮實際效果,無論大事小事都開會發文,下面基層的一個請示報告,也要開會行文,層層審議,手續繁雜,辦事單位苦不堪言。一些機關部門爲了應付檢查,彙報工作,收集情況,或者落實某件事情,可以隨意召集相關單位開會。甚至有的領導的一般講話也要多次被印成文件發給有關單位學習貫徹。

4、會議規格高,陪會現象嚴重。好像會議主席臺上的領導級別越高,會議就越重要,出席者非一把手參加,方顯參與者重視。於是凡是會議,不管有關無關,都要求和指定那一級主要領導參加。如此“凡會必陪”,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本應做的工作沒有時間去做。

5、“文山會海”成爲社會上不正之風滋生的溫牀。比如各地方輪流做東舉行的經驗交流會、聯誼會等等,吃住遊玩、交通報銷、各種補助等等,費用驚人。據有關資料的估算,全國每年用在各種會議的直接間接的花費接近3幹個億,讓人觸目驚心。

公文如“山”,會議成“海”的原因分析 篇五

筆者認爲:“文山”與“會海”具體表現形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二者相伴而生,其成因如出一轍,具體根源在於:

(一)舊的體制造成“文山會海”的。“合理”存在。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機構上層次多、部門多、審批環節多,人浮於事、辦事拖拉,到處是靠開會發文過日子,浪費時間,效率低下。雖然經過了體制和機構改革,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有很大程度的改變,但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不完善、沒理順的地方。黨政機關及職能部門還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模式,什麼事都大包大攬,開會發文在“計劃經濟”模式中,當然就有增無減。

(二)機構臃腫,冗員過多。我國以往曾對機構進行過幾次大的改革,但政府還沒有完全從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的羈絆下解脫出來,企業沒有真正改變政府附屬的地位。因而,機構改革步入一種“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之中。儘管機構臃腫、冗員成堆,“廟”大“和尚”多,但都各負其“使命”,都有一定的責任和權力,而發文和開會便成爲其完成使命、行使權力必不可少的“法寶”。

(三)辦文辦會缺乏一套科學的操作程序和運作規範。在這種情況下,嚴重影響了籌劃指揮,組織協調、配置資源等職能的正常發揮。機關一些部門也被拖累到繁多的印發傳遞通知、文件,組織籌備會議等等簡單工作之中。再加上有些人員素質不高,協調不力,不能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傳遞和篩選有關信息資源的效率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好綜合部門的助手參謀作用,整天只能跟着領導轉,跟着文件會議轉。

(四)利益機制驅動。一些部門和領導,往往把辦文、辦會多少作爲考覈下級政績的一個標準,認爲公文發的越多、會開的越多,工作成績就越突出。一些新聞媒體推波助瀾,電視、報刊、雜誌用大量的篇幅報道會議、領導講話、會議材料,形成輿論導向上的負面效應。舉辦會議和起草公文的單位和個人有“益”可圖。多發文、多開會,一則對上有“喜”可報,有“功”可擺;二則可報刊留名、電視留影,對外形成“廣告”效應;三則可通過多造預算、虛列支出等手段爲單位爭取財政部多撥經費。

(五)領導工作方法單一,呈現公文化、會議化傾向。目前,一些單位領導工作的方法越來越簡單、單一,呈現出公文化、會議化的傾向,即單純依靠公文和會議來實施領導,並要求下級層層轉發和逐級傳達,還以此作爲考覈下級工作的重要依據,結果導致各級轉發公文和對口性會議劇增。

(六)爲官主義,形式主義作風的影響。多年來,工作標準不明確,作風不紮實,助長了“文山會海”的泛濫。有不少的領導幹部和機關習慣用行政命令,靠開會發文來開展工作,好像只要開會發文就是完成任務,具體如何做是下面的事。於是什麼事情都按會議佈置,按文件精神去做,自己高高在上,不深入基礎和羣衆,不做細緻的調查研究工作。甚至有些領導和機關把開會發文作爲全部工作的內容,作爲衡量工作成績的標準,開會越多,發文越多,政績就越大。在社會上給人們一種“文字出幹部,幹部出會議,會議出成績,文件出政績”的感覺。

(七)文風、會風不正。有些人喜歡寫長文章,開馬拉松會,好像文章長了纔有水平,會議時間越長越重要。還有少數人發公文無解決實際問題之心,而實質是滿足自己樹碑立傳之需。一些“候鳥式”輪流坐莊的會議和沒有實際內容的所謂學術會議,其實質往往是借會議之名遊山玩水,或爲主辦單位、個人斂財。

國家針對“文山會海”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篇六

近年來,各級黨政部門也認識到“文山會海”的弊端,一些地方三令五申,出臺精簡會議和文件的措施,一些省市下發了關於“少發文、發短文”和“少開會、開短會”的指示或文件,中央更是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精減會議,改進文風。倡導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奢侈浪費;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國務院辦公廳精簡會議文件改進會風文風的意見》。

在嚴令之下,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文山會海”的痼疾總的來說依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