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春節民謠 篇一

地方民謠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七年級兒,撅着屁股亂作揖兒。”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北京歌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拓展閱讀 篇二

春節的禁忌

一、三十晚別亂串門

除夕之夜串門,是一種禁忌,因爲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誰也不想被外人打擾,不管是來說話、串門、討債,都會破壞一家人的喜氣,因此除夕,除了“家韃子”,誰也不能來。

二、正月不能剃頭

正月裏不準剃髮,這是許多地區的忌諱,民間常說“正月剃頭死舅舅”,覺得這是對舅舅的一種侮辱!當然了,這種事情肯定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不管怎麼說,爲了表示對舅舅的尊敬,誰也不會在正月裏剃光頭,畢竟這是一種血緣關係。

三、不能打罵孩子

過年不能打,不能罵,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規矩,因爲現在是春節,是個熱鬧的節日,小孩子調皮搗蛋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必須要忍着。傳統上,如果一個小孩在第一天被人訓斥,那麼會被責備一年。在元旦那天,要說一些好聽的話,也不能說髒話,在一些地方,如果孩子說錯了什麼,大人就會立刻說:“孩子的話,沒有任何的忌諱。”

四、忌吃魚頭、魚尾

每年都要吃一條魚,這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但是到了別人喜歡的時候,就不能吃了,這在以前叫做“看菜”!如果是真的要吃,那就只吃魚身了,剩下魚頭和魚尾,這是一條完整的魚。也就是說,明年的生活,不僅僅是衣食無憂,還要富裕。

五、忌向他人討債

過年的時候,不能討債,這讓他們很是鬱悶,但是現在過年的時候,他們要的錢實在是太多了,有的甚至要等到過年了!在傳統觀念裏,無論是被人要錢,或是要錢的人,今年都會很倒黴,所以要找人要錢是禁忌。

六、不能讓人家從你口袋掏東西

春節期間,請勿讓別人從自己的腰包裏拿東西,否則一年的銀子就會被別人拿走。

七、倒福不能貼在大門上

若“福”字多於一個,則要從裏往外,依次是“門福”、大廳“福”、“倒福”。順序不能顛倒。“福”字是對的,但要小心,不能貼在門上。

八、出嫁女兒七年級忌“回門”

大年七年級,出嫁的女兒回到孃家,就會被家裏的人給吃窮,所以大年九年級就回孃家了,這就意味着,出嫁的女兒成了人家的兒媳婦,過年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少人來給自己請安,所以大年三十是不能回孃家的。

九、忌吃稀飯及藥品

以前只有窮人吃稀飯,所以大年三十的早晨必須要吃乾糧,因爲這代表着一年比一年都很富裕,新年的第一天被稱爲“萬神盛會”,代表着所有的神靈都要來拜年,爲了表達對他們的尊重,必須要素食。

十、忌打掃

不要把垃圾掃出家門:年前要去拜見竈神,年三十晚上要把竈神打發走,這就是掃地,除舊迎新,到了春節,就不會再打掃了。七年級到初五,禁止傾倒垃圾,也不準將垃圾從門口或向外傾倒,以免破壞家裏的財運。

春節的含義是什麼 篇三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七年級爲高潮。春節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廣,節日活動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歷史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爲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爲一歲之首,以正月七年級爲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爲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曆即夏曆,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七年級)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七年級爲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中科院天文學家:中國現行春節只有“97歲”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爲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爲“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週,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曆正月七年級爲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老照片:春節記憶

隨着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爲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爲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春節的習俗: 篇四

我國人民過年會有很多慶祝活動,由於各地風俗不一樣,所以大致上有一些區別,不過無論如何轉變都離不開我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等。

臘月二十三—祭竈

送竈神也稱過小年,一般人都用湯圓、麥芽糖等甜的東西祭拜,其目的無非是希望竈神享用了這些甜點後,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些好話,保佑來年收成,一家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四—掃塵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在這一天會家裏裏外外打掃一遍,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一年。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也寓意除去晦氣。除此外自己要也做做清潔,沐浴換新衣是必須的。

臘月三十除夕—年夜飯、守歲、放鞭炮

臘月三十這一天活動最多,這一天一家人要聚齊,一起吃個團圓的年夜飯。一家要一起守歲,年長的人要給小的派紅包。一直玩耍到凌晨。放鞭炮、煙花也不可少環節。

年七年級—貼門神、參加祭祀活動

早起要貼門神、貼春聯,迎接新的`一年,祈禱風調雨順、一家平安。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早上街道上都是碎紅滿地,“滿堂紅”象徵瑞氣吉祥。年七年級一般是去參加祭祀活動,更具各地風俗不同,會有一些地方會有好玩的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