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新版多篇)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新版多篇)

春節的來歷 篇一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爲“春節”。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篇二

一、春節的來歷

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夏曆正月七年級(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爲止。春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首。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曆(陰曆,實爲陰陽曆)改行歐洲的格利高裏歷(陽曆),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裏歷的1月1日定爲新年元旦,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以“過元旦”來稱呼過農曆新年。

“春節”一詞真正廣爲流行還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爲農曆年、舊曆年。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爲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爲格里曆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衝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爲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寫法爲上面部分爲“禾”字,下面部分爲“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着穀物。

二、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竈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爲“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篇三

春節習俗:過“除夕”

春節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從前,除夕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請天上的神仙下來和人們一起過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後,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習俗卻保留下來。除夕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得通宵不睡覺。俗話說:“人勤春來早”。這種熬夜表達了人們盼望新春快些到來的願望。

春節習俗:吃餃子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人民有吃餃子的習慣。

三國時代,我國就有餃子這種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裏,曾發現過一盤餃子,樣子和現在的差不多。從前,人們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裏包上一點金銀或是珠寶。誰吃到了就算誰有福氣。現在人們不信這些迷信的說法了,可是有人還是願意在餃子裏包上一點特殊的東西,象一片蘋果、一辦桔子或一粒紅棗。看誰能碰巧吃到,這是爲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節,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着大紅春聯。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春聯。那時候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t0)、鬱壘(創)”的字樣,叫“桃符”。傳說神豢和鬱壘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把它們貼在門上,可以避免災難。到了五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在“桃符--l題了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後來,人們用紅紙寫上黑字的春聯代替了“桃符”。隨着時代的變遷,春聯也換上了新的內容。

春節習俗:放鞭炮

春節一到,人們最喜歡放鞭炮。關於鞭炮,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來傷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放爆竹,用來驅逐妖怪。

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這些傳說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聲,烘托着節日的歡樂氣氛,吸引了廣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春節習俗: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伴隨着我國農曆春節“喜慶新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門畫舊稱門神,對稱地貼在門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樣,是爲了使“大電小鬼進不來”。

古代門畫最初是描繪傳說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鬱壘”。這類假想的樣子沿襲至唐太宗時,因他一場驚夢,便改爲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武將。後來又演變爲文武門神,這大概是社會文明發展到普遍認爲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門畫中已出現財神爺的尊容了,這也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節習俗 篇四

過“除夕”

春節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從前,除夕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請天上的神仙下來和人們一起過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後,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習俗卻保留下來。除夕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得通宵不睡覺。俗話說:“人勤春來早”。這種熬夜表達了人們盼望新春快些到來的願望。

吃餃子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人民有吃餃子的習慣。

三國時代,我國就有餃子這種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裏,曾發現過一盤餃子,樣子和現在的差不多。從前,人們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裏包上一點金銀或是珠寶。誰吃到了就算誰有福氣。現在人們不信這些迷信的說法了,可是有人還是願意在餃子裏包上一點特殊的東西,象一片蘋果、一辦桔子或一粒紅棗。看誰能碰巧吃到,這是爲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節,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着大紅春聯。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春聯。那時候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t0)、鬱壘(創)”的字樣,叫“桃符”。傳說神豢和鬱壘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把它們貼在門上,可以避免災難。到了五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在“桃符--l題了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後來,人們用紅紙寫上黑字的春聯代替了“桃符”。隨着時代的變遷,春聯也換上了新的內容。

放鞭炮

春節一到,人們最喜歡放鞭炮。關於鞭炮,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來傷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放爆竹,用來驅逐妖怪。

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這些傳說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聲,烘托着節日的歡樂氣氛,吸引了廣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伴隨着我國農曆春節“喜慶新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門畫舊稱門神,對稱地貼在門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樣,是爲了使“大電小鬼進不來”。

古代門畫最初是描繪傳說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鬱壘”。這類假想的樣子沿襲至唐太宗時,因他一場驚夢,便改爲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武將。後來又演變爲文武門神,這大概是社會文明發展到普遍認爲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門畫中已出現財神爺的尊容了,這也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節的來歷 篇五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篇六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一

【正月七年級】傳統年俗中,七年級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爲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八年級】正月八年級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九年級】傳統習俗中,正月九年級被認爲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竈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關鍵詞:迎接竈王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爲“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裏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爲花、剪綵爲人,或鏤金箔爲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春節的習俗二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爲衆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爲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關鍵詞:穀日/順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爲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爲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擡着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關鍵詞:石不動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爲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裏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爲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爲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春節傳說介紹 篇七

一:熬年守歲放鞭炮

熬年守歲,其實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一整夜來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親人一起開着春晚搓麻將、打牌中度過這一晚的,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民間流傳着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年”年的怪獸會在每年的天黑以後出來吃人,雞鳴破曉後便返回山林中,百姓們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

爲了平安度過這一年,百姓們每到這一天晚上,都會提前做好晚飯,關好門窗,躲在屋裏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還要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後來大家又發現“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因此,每年熬年守歲,其實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一整夜來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親人一起開着春晚搓麻將、打牌中度過這一晚的,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民間流傳着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年”年的怪獸會在每年的天黑以後出來吃人,雞鳴破曉後便返回山林中,百姓們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

爲了平安度過這一年,百姓們每到這一天晚上,都會提前做好晚飯,關好門窗,躲在屋裏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還要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後來大家又發現“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聰明小夥兒,常年被混亂的節令所困擾,就有了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時,無意間受到樹影的移動啓發設計出了可以測定一天時間的晷儀,後來,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又發現四季輪迴的規律。

作爲一個有抱負的青年,萬年決定爲國分憂,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但是的國君祖乙,爲他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萬年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後來,國君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三:“壓歲錢”的來歷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裏都出來害小孩。他只要用那雙慘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額頭摸三下,小孩子就會發高燒,講囈語;等到幾天後高燒退去,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就變得神志不清,呆頭呆腦了!

人們害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在這一天通宵燈火團坐不睡,“守祟”保護孩子。後來有一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爲了保護這來之不易的孩子,他們在這一晚就逼着孩子玩耍,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這夫妻倆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邊。半夜狂風驟起,“祟”又來張狂而來,當它得意地準備用手去摸孩子的額頭時,枕邊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嚇得魂飛魄散,倉惶而逃。後來這對夫婦把“紅紙包銅錢”的事告訴大夥兒,家家戶戶也就年年按照這樣的方法防“祟”,小孩子們再沒被傷害過。

據說這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紅包“壓祟”的習俗也延傳至今,因“歲”與“祟”諧音,“壓祟”發展到現在也就自然叫做“壓歲”了。

四: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個鬼界,當中有座棵覆蓋三千里桃樹的山,樹上有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趕回。負責看守鬼界大門的兩個神人叫神荼、鬱壘,如果鬼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就會立即將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們。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