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 篇一

“留守老人”問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沉重話題,是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因此,我們必須切實關愛“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夠安享晚年,這既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具體要求,又是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跟子女的長期分離,留守老人面臨着嚴峻的生存質量(QOL)與心理健康問題。我國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家庭爲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隨着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長期的兩地分離使得外出子女無法爲留守父母提供經常性的照料和關懷,家庭養老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時,農業生產、照看孫輩、人情往來等重負都壓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導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令人堪憂。

對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簡稱研究, 有助於瞭解老年人對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良好狀況的主觀體驗和需求。以便採取措施爲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區衛生服務。

1、勞動強度普遍較大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中、青年農民原本是農村種田的主勞力,然而他們外出務工後,田地全部交給留守在家的老人。年邁力衰的老人們,本來應該坐享清福,可事實上,多數老人仍然是務農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責任田他們不得不去耕種。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並沒有按時提供給父母充足的經濟支持,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依靠勞動來維持生計。據統計,在農村,83%的“留守老人”沒有積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幹農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沒能明顯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反而間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勞動強度。

2、醫療衛生狀況不容樂觀

由於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歲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下降,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加上農村醫療機構不健全,醫務人員少,兒女常年在外務工,對“留守老人”疏於照顧,無法盡到贍養職責,所以“留守老人”一旦頭痛發熱就常常缺醫少藥,無人照料,加上家務操勞,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時纔給予資金上的幫助,但那時爲時已晚。據統計,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達61%。總之,“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並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管教孫輩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爲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常年在外打工並能攜帶子女進行隨身教育的打工者爲數不多,外出務工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現象。兒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當起了“父母”。但是農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又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難以掌握。加上祖孫之間代溝明顯,使得許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現自卑、自閉、冷漠等心理現象,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有的甚至好吃懶做、棄學厭學。

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4、情感生活令人堪憂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但許多子女都忽視了對父母的精神慰籍和關懷。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負擔農業生產又要照顧小孩,安享晚年的心願難以實現,心裏失落感較大。打工兒女長時間不回家,對老人尤其是對於單親家庭的“留守老人”來說,打擊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時很少與父母溝通,打電話回來更多的話題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親情上的疏離和心靈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託,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精神世界比較空虛,心理上顯得孤獨無助。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5、娛樂活動過於單調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年輕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邁力衰、精力有限,加上農活多家務忙,很難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而且大多數農村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實際意義的老年組織,老人們一般除了空閒時間看電視、聊天、打牌外就沒有消遣的辦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爲了省電連電視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電視都是由孫輩控制,所看的電視節目都是老人們不感興趣的。

6、安全隱患時有發生

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隨着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們社會面臨的不僅是這些老人的贍養和照料問題,還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腦筋”專騙“留守老人”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儘管這些騙子的詐騙手段並不高明,卻能屢屢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農村“留守老人”缺乏對詐騙的犯罪的防範意識,以及大多數在外務工的子女少於同“留守老人”聯繫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單獨居住,年老多病,身邊無人照料,根本無法應對傷病等突發事件。據普查反映,高達80%的農村空巢老人不識字,17%的只有國小文化程度。秉持着“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陋習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順、侵佔老人個人財產、甚至傷害老人等情況,多數老人寧願逆來順受、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求助於組織和法律途徑來解決。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特別艱難。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子女在外——精神“空巢”最難熬 篇二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水坪鎮油坊樑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溪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幹部。爲此,縣裏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世紀80年代我國大規模社會轉型,隨着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農村出現了“386199”現象,“38”即指留守婦女問題,“61”即指留守兒童問題。“99”即指留守老人問題。

此現象反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下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而形成的典型的留守家庭結構。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向城市有力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並改善了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提高了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能力,但人口流動也使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加快,使對農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功能弱化。

國內對這一問題研究比較多的也是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照料缺失、健康狀況等方面20xx年7月在河北、河南和安徽進行了題爲《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的調查。20xx年9月,《人口研究》編輯部舉辦了題爲“聚焦386199現象,關注農村留守家庭”的論壇,對農村留守家庭的子女教育和養老問題進行了探討。

蘇錦英等《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基本狀況調查》就留守老人的生活和身體健康方面進行了探討。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報告 篇四

調查時間:

調查對象:

調查原因:瞭解空巢老人形成原因及現狀

調查人員:曹凱麗、曹凱倫

前言:空巢老人這個家庭問題的廣泛社會化就會發展成爲社會問題,再者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社區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數量快速增長,那麼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空巢老人形成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積聚徹底改變了我國社會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面對社會中各種競爭的壓力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在職的青年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工作和積極的不斷“充電”,這使得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經營自己的家庭,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問題的產生。

空巢老人現狀:

社區“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社區“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社區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社區幹部。爲此,社區裏要求社區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社區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隨着年齡的增大越來越依賴子女、政府和社會救濟等其他外在因素,老年人經濟自主的能力也隨之下降。

在我們社區,每年有5%的老人獲得的贍養費用低於500元,25%的處於500元到1000元之間,65%的老人每年獲得的贍養費位於1000至2000 元之間,有5%的老人每年從子女處獲得的贍養費高於2000元。

當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時,有65%的受訪者表示是依靠老伴照料,有30%的子女會輪流回家照料,有5%的子女不回家,採取請人照顧的方法。在調查中發現,有能力照料生病的老伴的時候,都採用老伴照料的方式。

有45%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孫輩作爲休閒娛樂方式,認爲孫輩是自己的精神寄託,40%的老人選擇與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閒放鬆,10%的老人表示自己沒有精神慰藉。

對於現狀的建議:

提高老年人社會福利水平

政策上優惠老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推廣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福音,年滿60歲以後每月至少55元的養老金給空巢老人帶來的不止是物質收入,更是一份心理保障。建議探索其他針對老年人的優惠政策,提升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晚年生活。

建立完備的老人健康檔案和醫療救助制度。山區“空巢老人”看病較爲困難,建議爲“空巢老人”重點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檔案進行村級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和縣級醫療機構共享,通過上級醫療機構對村級衛生室的指導,針對老人的身體特質儘量以村級照料爲主,減少老人患大病的概率,同時避免因老人覺得看病不方便而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發生。

探索社區照料模式。倡導以家庭照料爲主、政府照料爲輔、社會照料爲有益補充的照料模式。生病之後無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一大難題,鑑於山區農村山大人稀的現實狀況,建議以社區爲單位,組建照料老人的小組。在社區內招募熱心公益事業的、長年在家的中青年人員組建一支互助組,在平時幫助組內的老人進行買東西、跑腿辦事、心理慰藉等服務,在老人生病,子女不能及時回家照料的進行短期護理,對互助組成員則根據日常服務表現和老人們的滿意度由子女和相關部門進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在老年人較爲集中的地區或社區增設老年人活動中心,中心設置一些健身器材或是適合老年人觀看的音像製品,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在一起交流的場所,排解一些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等原因而產生的孤寂感。

加強孝老敬親的傳統思想教育

強化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教育。從小孩抓起,把孝敬老人作爲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法律宣講抓起,多宣講一些關於家庭贍養的案例,以法律知識約束人;從表揚先進抓起,對孝敬老人的模範要加強宣傳,樹立榜樣,引導人們爭相效之;從懲處抓起,對農村極少部分不贍養老人或是虐待老人的現象要堅決查處,給予處罰,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子女加大對父母的關愛

一是號召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不要所有子女都外出,儘量留一個在家裏照顧父母。二是在情感上關注父母、理解父母。子女在外地則要儘可能地抽出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尤其是節假日時間,要加強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近況。三是積極履行贍養義務。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父母充足的經濟支持。四是子女儘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空巢的父母照顧,一方面會增加父母的經濟、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調整心態,快樂安詳過晚年

一是要正確看待子女“離巢”。子女成年以後離家獨立是正常現象,也是社會發展趨勢,父母不需爲此感到悲傷。二是如果思念子女,可以加強同他們的聯繫,多溝通交流,達到精神上的認同。三是轉移思維重心。“空巢老人”要逐漸轉變以子女爲重心的精神狀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四是保持精神愉悅,老年人操勞了一輩子,晚年正是應該放鬆的時候,老年人過得輕鬆也可以給在外的子女以心理安慰。五是正確處理矛盾。對於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泰然處之,如果在教育孫輩的看法上和子女觀點不盡相同,也不必過於悲傷。

總結:

人人都會老,人人有老時。關注老人、關愛老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否給“空巢老人”提供一個有保障、有尊嚴的晚年生活關乎着社會和諧、民族尊嚴,這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篇五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裏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水坪鎮油坊樑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裏。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竹溪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爲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佔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調查人員建議

看病太難——“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爲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裏,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樑村,“空巢老人”到鎮裏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爲“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 篇六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現在在農村僅憑耕種所得收入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數年輕人爲了能夠更好的生存紛紛選擇背井離鄉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這個特殊羣體不斷擴大,成爲我國新農村建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本次調研主要以走訪、查閱文獻、入戶調查等方法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造成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幾條建議。

關鍵詞:留守老人、農村、現狀、對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關的各權威部門並沒有對留守老人給出其明確的定義。

一部分學者從老人年齡角度考慮,例如王學芳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支持網絡結構探析》一文中,則認爲留守老人是子女長期外出流動時留守在戶籍地村的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齡限制。

也有一部分學者從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時間角度考慮,例如陳浩(20xx《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民工在進城時把父母留在了農村,催生了留守老人這一特殊的羣體。我們把這種由於農村人口遷移引起的特殊現象所構成的老人羣體稱爲農村留守老人羣體。

還有學者從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邊的角度考慮,例如:王樂軍《濟寧市農村留守老人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對象爲濟寧各縣市農村留守老人,其農村留守老人的確定標準爲:常住農村的老人,年齡大於等於60週歲;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邊。 因此,本文對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個具體的定義: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長期離開戶籍地的60週歲以上或65週歲以上的老年人。

二、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由於子女們外出打工,老人們在生活上缺人照顧,精神生活單調,很是孤獨。很多年邁的老人必須自給自足,但是他們已經年邁,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後,電話稱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 生活來源缺乏應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沒有經濟來源,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比如通過種植莊稼,像小麥,花生,油菜,還有種菜等再拿到菜市場上賣所得,收入來源單一。在走訪中,我發現,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來做飯,每年的秋天,他們就會上山砍柴以備過冬。就拿我的奶奶舉例,她一年四季始終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輕人叫做“破爛房”的地方,一個人生火做飯,一個人生活,這在人們看來會是相當可憐和孤獨的。而且,她是沒有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農村地區,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顯得十分突出,應得到社會和國家的重視。

(三) 生活照料問題

子女對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間距離的接近爲基礎,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兩代人的分離,因此子女的鄉城遷移客觀上減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醫療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處於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際關係的失衡、尊老敬老養老關係的淡化,加劇了留守老人的艱難處境。

(四) 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疾病是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最大殺手。在所調查的留守老人羣體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種疾病。許多人都是中年就醫服藥,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給的生活費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於治病、買藥上。儘管老年人治病服藥是不足爲奇的正常現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貴醫藥費,確實成爲老齡化家庭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無底洞”。甚至是引起親情脆弱化、家庭關係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 隔代監護問題 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涌動,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組成的隔代家庭在農村日益普遍。隔代監護對監護者和被監護人都產生影響。留守老人作爲監護者,監護孫輩無疑加重了自身的負擔;而留守兒童作爲被監護人,由於留守老人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式失當等不利於留守兒童成長髮展。而隔代親使老人易嬌慣溺愛孫輩,使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習慣,影響其健康發展。

(六) 農村治安狀況堪憂

隨着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盜賊也越來越多。他們專揀在家務農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嫺熟,情節惡劣,就像當年鬼子進村一樣,毫髮不剩。而且作案越來越高調,次次都能得逞。一般來說,老年人對自己的財物缺少防範保護的意識,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後,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機關求助,這些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對社會治安和人們的心態影響很大。如何保護農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留守老人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涌向城市謀發展,老人們留守農村,是不可迴避的實際狀況。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堅守農村的重要原因。

(二)農村老人的自身特點。

農村老人對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環境的留戀、良好的生活關係網絡和老年人對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導致城市化過程中老人留守農村的因素。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老人經濟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層次、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身力量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農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願望。

1、加強社會扶持力度,增強老人的社會保障水平。從長遠看,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重要途徑。政府應給農村老人以國民待遇。現代社會是一個生產社會化的社會,與其相配套,過去由家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一定要走向社會化。因此,要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的養老保障體系,打破城鄉二元社會保障體制,縮小城鄉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養”。

2、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就近就業。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廣大農民的致富能力,這親才能讓外出務工人員“ 落葉歸根”。政府應加大力度, 把農村經濟發展起來,應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在實用技術、科普知識上給予支持,千方百計地把農村經濟發展起來,用經濟成果“留人”“留心”。

3、舉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藉助社會力量撫養老人,使老有所養。有的地方,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批發商引資等多種渠道興辦養老院、託老所等,對於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託老所,進行社會養老。

4、完善農村醫療制度。留守老人、大多體弱多病,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較多的費用報銷,而村級的門診費報銷比例低,但事實上老師選擇在村級的門診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提高農村人村級門診費的報銷比例,切實解決他們看病貴的問題。

5、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說法,對老人們進行日常自身安全防範、突發安全事件應急處理等宣講,教育農村留守老人要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法制意識,一旦發現被詐騙要及時報警。各鄉鎮建立專職治安巡防隊,在鄉鎮派出所指導下工作,以彌補警力不足。

結束語:

當今,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儼然成爲重要的社會問題,留守老人在經濟上缺乏保障、生活照料不足、農業生產負擔重、治安狀況不好等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想要改善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況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夠真正享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