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學生紅色報告多篇

學生紅色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紅色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爲了順利開展20xx年暑期社會實踐,按照院團委《關於開展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要求,認真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夢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學生成才報國的責任感和積極性,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深入社會、瞭解國情、接受鍛鍊的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爲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的理想信念,結合自控學院和人文學院兩學院團組織的工作實際,由自控學院和人文學院分團委教師和團員青年組成20人組成追憶“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紅色之旅深化改革觀察團進行深入實踐。

一、活動主題

追憶“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紅色之旅

二、團隊名稱

xx裝備製造學院深化改革觀察團

三、團隊組織

本團隊由自控學院和人文學院分團委教師和團員青年組成20人團隊進行深入實踐。本團隊設團長一人,副團長一人,指導教師二人。具體安排如下:團長陳海龍(自控學院分團委書記),副團長孫雷(人文學院分團委書記),指導教師王寶春(自控學院輔導員),王雅娜(人文學院輔導員)。團隊成員主要以參加青馬工程培訓的團學幹部組成。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四、申報等級

本團隊申報省級重點團隊

五、活動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千千萬萬個優秀的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六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號依然在耳邊迴響,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寫下的一部英雄交響曲,值得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永遠牢記。

爲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緬懷在這場戰爭中爲國捐軀的志願軍烈士,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牢記先烈們的卓越功績和偉大貢獻。本團隊將到瀋陽和丹東兩地,實地學習和體會,當年抗美援朝戰爭全過程。實地瞭解和感受,從出兵朝鮮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戰役,以及英雄模範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希望通過本次實踐,讓更多的大學生不忘歷史,珍愛和平,在實踐中加深愛國主義和中國夢教育。

此外,本團隊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深入城鎮、鄉村,實地觀察瞭解調查各領域變遷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感受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把握和理解國家深化改革的政策舉措。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六、活動過程

1.積極開展宣傳工作。本團隊將在放假前,對本次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利用網站、微博、校內刊物、海報等加強活動宣傳。在活動的過程中,妥善記錄和保存文字、照片和影像資料,注重總結成功經驗,促進成果交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進行時時更新與報道,積極主動地開展宣傳工作。

2.積極進行網絡報備。本團隊將在 6月27日前,將實際組建的省級級重點團隊信息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官方網站進行報備,同時須將20xx年全國中職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申報表(附件1)重點團隊信息按申報等級順序填寫重點團隊信息統計表(詳見附件2)6月25日前報至校團委。

3.召開啓動儀式。本團體在臨行前,在兩學院學生範圍內開展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啓動儀式。邀請院團委領導參加啓動儀式,併爲團隊授旗。啓動儀式上,動員全體學生可以自行組織團隊進行實踐,也可以單獨進行實踐,擴大本次社會實踐的影響面和參與度,在開學後,上交社會實踐總結。

七.開展社會實踐

(1)瞭解歷史 體會變遷

觀察團來到丹東著名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鴨綠江斷橋”。鴨綠江斷橋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斷橋上成千上萬處彈痕,至今遺留宛然。同學們通過斷橋兩側的史話展板詳細地瞭解了斷橋的歷史,並且深深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站在鴨綠江邊,彷彿還能聽到愛國仁人志士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吶喊,聲聲震耳,不斷迴響;立於斷橋橋頭,依稀能夠感受到志願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鑄成的鋼鐵防線,歷久彌堅,守護至今。如今,祖國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正是千千萬萬優秀中華兒女和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才換來的今天幸福富足的生活。

(2)紀念和平緬懷先烈

觀察團來到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了抗美援朝紀念塔,全體隊員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默哀,並在紀念塔下莊嚴宣誓。儀式結束後,觀察團全體成員來到抗美援朝紀念館內參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全面地回顧了抗美援朝那段歷史。新中國的建立是無數熱血兒女共同鋪就的,硝煙散去,如今只剩下靜靜的聳立的紀念塔還在無聲地向我們訴說着那段荒草蔓延中的悲壯過去,觀察團成員紛紛表示一定會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3)深入企業 感受變化

觀察團來到丹東市xx恆星泵業有限公司,公司相關負責同志熱情地接待了觀察團,並帶領觀察團深入到車間、廠房和辦公場所,通過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觀察和實例講解,讓同學們對所學專業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對日後的工作方向有了更爲細緻的瞭解。同學們切身地感受到,正是我們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丹東市在改革開放後,經濟才能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升。

雖然此次社會實踐爲期不長,但觀察團成員都收穫滿滿,通過實地參觀和用心感受,瞭解到從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到凱旋而歸的過程。通過深入城鎮、企業,實地觀察了各地域、各領域變遷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後的偉大發展成果。尤其是對企業、工廠的實地參觀,讓同學們對企業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嚴密的機械化流水生產線、嚴格的企業規章制度,使同學們對實際操作技能、人際交流、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認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避免了畢業初期步入社會的茫然無知,並且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好本專業技能的重要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身擁有了過硬的技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爲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因爲空談只能誤國,實幹才能興邦!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八.活動總結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後,本團隊積極向中國青年報投稿進行宣傳,在學校網站、學生刊物踊躍公佈活動成果,起到廣泛宣傳作用。此外,在全校青年團員範圍內組織觀看觀看記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並且召開宣講會向全校青年團員宣講。

【第2篇】假期大學生紅色旅遊社會實踐報告2000字

盛夏7月,從杭州至湄潭,歷時10天,行程2000餘公里,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貴州遵義湄潭社會實踐團的13名隊員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紅色之旅,重溫光輝黨史;浙大西遷七十六週年,重走西遷,感悟愛校榮校之情;爲湄潭萬馬鄉的留守兒童們開辦夏令營,給予他們溫暖和陪伴;走在西部農村鄉野廣闊的道路上,看農民創業的篳路藍縷。

一、參訪與緬懷:榮黨愛校,重溫光輝歲月

歷史上,有兩支隊伍在遵義勝利“會師”,遵義擁有着光輝燦爛的紅軍長征文化,歷史在這裏發生重要轉折;另一隻文軍長征的隊伍也抵達遵義,並在此辦學七年,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

在遵義會議會址裏,紀念館裏那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工農紅軍的舊物,平靜而有力地訴說着當年的風雲激盪,在這裏,歷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記,震顫着每一位隊員的心靈。這些95後的年輕人紛紛表示,體悟紅軍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對於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將來擔當起國家與時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鄉”,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廣場”等地名使那段歷史觸手可及,對於每一位求是學子來說,這永遠是一片值得懷念的熱土,是心中的聖地。湄潭文廟,高高的臺階令人肅穆,廟內陳列的竺可楨像、西遷地圖、師生生活照以及在當時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帶給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動。沒有大樓而有大師,沒有完備的教學設施而成就“東方劍橋”。隊員們深感社會實踐衫上“浙江大學”四個字,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是求是學子肩負着的 “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重擔!

二、支教與陪伴:春風化雨,共譜大山裏最美的笑聲

“我們要爲留守兒童帶去些什麼,哪怕只有六天”。隊員們來到湄潭縣西河鄉萬馬學校展開爲期六天的支教。萬馬學校屬省級一類貧困鄉鎮,也是丹青學園堅持了三年的社會實踐基地。山路顛簸,條件艱苦,但隊員們的熱情不減,爲了三個班六天近120個課時的支教,隊員們早早就開始準備教案並試講。

除了語、數、英、歷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課程之外,隊員們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增加了心理課、文體課以及素拓等的項目,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教給他們自信、團結的精神。

朝夕相處的六天,孩子們對老師的稱呼已變成了“鬆哥”、“金姐”。課堂上的歡聲笑語,夜空下的次次談心,這座山,這所學校,這些人,已成爲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憶。

三、走訪與調研:西部農民創業在挫折中前進

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衆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如今,創業的種子正在廣大的農村倔強地生長着。本次實踐,隊員們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楊大鵬博士的指導和幫助,深入西河鄉,發放了近百份專業調研問卷,走訪了15戶自主創業個體戶,並形成了相關的調研報告,具體而 微,從小山村裏窺視時代新風尚。

調研圍繞着幾個問題展開。爲什麼要創業?爲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飯館是爲數不多的幾間開着門的店之一,老闆娘高中畢業後不久,離鄉打工,到過廣東、福建、浙江,丈夫現在在湖北經營着一間服裝店。爲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鄉開了這間小店以此補貼家用。在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的西部鄉村,家庭和孩子成爲年輕父母回鄉謀生的唯一理由。

自營店鋪的經營狀況如何?在原本就人煙稀少的農村何談商業化的發展。“因爲外來人口少、本地市場小、公路殘破,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小店生意蕭條,處於半歇業狀態。”農民創業大多選擇飯館、小吃店等挑戰性不大,創新性不強的行業。

農民創業面臨着怎麼樣的困境?“貸款真的很不容易”、“我們開店根本沒有人管,也沒有支持”、“通往小鎮的公路路況很差,讓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國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這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農民在創業的道路上面臨着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儘管如此,創業的種子仍然在萬馬,在西部的田野鄉間頑強生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就是是創業浪潮中的那一點星火。

隊員們追尋着西遷精神前進,在實踐中體悟着“求是”校訓的內涵,短短數日,收穫匪然。紅色尋訪、支教接力、創業調研,三線合一,隊員們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深知砥礪擔當義不容辭。勿忘往昔西遷辦學苦難輝煌,擔當今日求是創新時代先鋒,不負明天一流名校的偉大夢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榮擔當!

【第3篇】大學生關於紅色革命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3000字

這次社會實踐是我參加的第一個社會實踐,當初報名參加的目的很簡單:既然班裏有這個社會實踐,假期裏我也沒什麼安排,只是要留在學校裏上國小期,那麼這個社會實踐我爲什麼不參加呢?就懷着參不參加無所謂,與其沒事兒幹還不如參加找些樂趣的心態,我報名了社會實踐。但隨着我對社會實踐的深入瞭解,我對此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在實踐的初期被分到了策劃組,就是根據要求提出實現社會實踐的計劃。當時是在五一假期期間,我經過思考,提交了不是很成熟的策劃案。受於當時能力和學識的限制,我的策劃不是很成功,但也被有選擇的吸收了。我當時反思了一下,但是由於還要上課和受於其他雜事的干擾,我沒有認真細想,就自嘲自己策劃實踐方向錯誤,不再理會社會實踐的事情。

到了後來,下學期學業結束,國小期開始了。社會實踐開始了新的工作,我被分配到了問題設計組。在設計問題前,組長召開會議來說明我們要做的工作和注意事項,在會上確定了我們出題的方向和做了簡單的分工。在會議前,我細心準備,閱讀資料,設想了要調查和統計的許多方面,並在會議上踊躍發言,提出了許多自己的見解。可是,我看的資料主要是一些南皮縣的官方介紹和統計數據,我難以對南皮縣有直觀的感受,於是有些建議我提的不切和南皮縣當地實際,略顯空泛;加上組員疏於準備,參與度和積極度不高,整個會議基本上都是我和秦晉琦組長在發言,以我們兩人之力來做這個關鍵性工作當然會有疏漏,工作一時間難以難以開展,我們陷入了被動的境地。後來提交會議上安排的作業的時候,看到組員所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我意識到了調動大家積極性的重要作用。後來組長有事離校,我無法看到我所在的組無法完成既定任務,我自覺出面,越俎代庖,做了組長應該做的事情。當時,我想調動組員積極性但毫無頭緒,於是就自己做了大部分工作,整理出來了詳細的任務分工。然後我把任務分工發給各組員,同時還寫了給組員的一封信,陳述自己的觀點,希望藉此來讓他們明白自己將要處理的工作,並增添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但說到底我還是新手,雖然想要擔起重任,但無奈才疏學淺,缺乏經驗,不僅自己寫的任務分工有些紕漏,需要修改,那封信也沒有取到預期的效果。後來實踐隊隊長修改了我的任務分工,我組組員也重新設計了問題,終歸完成了任務。

再往後,國小期也結束了,我們來到了南皮縣,開始了實地考察。我被分到了住房和交通組。到了南皮縣後,當天晚上,我們組就去踩點並且前去“練手”了。然後我們根據當地的情況對事先設計的問題做了修改,然後我根據第一天晚上練手的情況對我組組員有了一個瞭解,心裏有個大致的分工。當天晚上,我們組開了會。我便趁勢勸王立津負責拍照和攝影,我和王雨晴和宋澤寧負責採訪和構思問題,我和王立津負責確定線路。然後開完會我們在線上完成了準備工作。

第二天,我們走遍了東興大酒店以東的所有小區,並採訪了有關房價、物業費、住房面積、用水用電、基礎設施和出行方式等問題。我們走了很多的路,也被拒絕了幾次。爲了能全面的瞭解南皮縣的住房,我們幾乎不打出租車和做公交車。在路上,我們發現南皮縣店鋪的房屋很有特色,經過了解,發現這些店鋪寄託的屋子已經被建造將近二十年了,而南皮縣最老的小區才被建造將近十年,道路也是十年左右被修造的。我們懷着這些疑問等着解答。第二天下午我們去了縣城裏西北地區的小區。問了和上午相似的問題,並且採訪了運營裝修和傢俱的商家。晚上我們開會討論了第三天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第三天上午我們去了縣裏的公交車站和客運站,以瞭解客運情況。還去了縣裏西南部分的幾家小區。下午我們總結了這兩天的工作成果。南皮縣沒有固定的公交車站,分散到全縣的三個距離較遠的地方,我們做了詳盡的考察,並通過做出租車,對南皮縣當地的出租車公司作了一個瞭解。

第四天,我們去了馮家口鎮。我們先到鎮上了解了商鋪房屋的情況,後來我們到了村裏,採訪了當地居民一些關於住房和出行的問題。下午我們採訪了關於《保衛盧溝橋》的一些問題,並拍攝了視頻。

第五天,我們前往了大浪澱鄉。主要工作和第四天一樣。但是我們好運遇到了革命先輩,並且和他一起去了大浪澱鄉的烈士墓,並且採訪了他,受了他許多教誨。

採訪這幾日,我體會到了謀劃一件事簡單,做一件事難的道理。就算是採訪這種人人能做的事情,也會十分的辛苦,頂着炎炎烈日在路上奔波。天氣炎熱,心情浮躁,問問題也要笑臉相迎,有時還會遇到別人沒有禮貌的斥責和不信任。汗水早已溼透了我們的衣衫,雙腳也變得異常沉重。爲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我講了許多笑話,故意各種無厘頭,來讓大家在路上多些歡樂。我們在採訪的時候遇到了許多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總而言之,這次社會實踐告訴了我很多道理,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幫助我印證了許多以前瞭解的東西。社會實踐在我心裏再也不是打發時間的活動,而是一個真正讓我學習東西的教室。

【第4篇】大學生寒假“走訪紅色路線”社會實踐報告

七月,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信計1301班社會實踐小分隊以“走訪紅色路線,緬懷革命先烈”爲主題,組織參觀了杭州錢塘江大橋紀念館和浙江辛亥革命紀念館。

第一站,實踐隊員們去探望了一位“老者”——位於杭州六和塔旁的錢塘江大橋。這架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橋樑在誕生之初便歷盡磨難,它由茅以升老先生設計,於1937年9月26日建成,後在抗戰期間由於要防止敵人過江而炸燬,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得以重建。錢塘江大橋是中華兒女智慧和勤勞的象徵,在外敵入侵時,曾遭受苦難,但最終重新站了起來,這和中華的命運何其相似。

走過大橋後,同學們來到了辛亥革命紀念館。這裏位於雞籠山西北,竹林密佈,空氣中一股靜謐的氣息。但在接下來的參觀中,同學們卻感受到了辛亥革命那大海一般澎湃的革命熱情。孫中山先生寫下的“國魂不死”觸目驚心,浙軍攻克金陵陣亡諸將士墓高高聳立,這些都提醒我們當年那崢嶸的歲月不能遺忘。懷着無限的敬佩之情,實踐隊員們自覺在墓前默哀。當受到屈辱與壓迫時,當被剝削與愚弄時,人民一定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設一個新的社會。辛亥革命充分表明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讓革命烈火燎盡封建餘孽。

從紀念館走出後,同學們相互交流着中國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中,該如何前行,我們所能做的到底有多少。今日中國的榮光是如秋瑾那樣的革命者或如茅以升先生那樣的科學家建立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更會沿襲先烈的腳步,努力爲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

入夏以來神州大地高溫難耐,但丹青學子開展社會實踐的熱情卻勝過七月驕陽。丹青學園暑期社會實踐以“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爲主題,組織90餘支實踐隊伍,近千名學子,奔赴祖國八方,縱橫萬里,將青春熔刻於祖國山水。尋訪絲綢之路,把握國家脈搏;走進紅色聖地,追尋革命印跡;重走西遷之路,感悟求是情懷;投身基層工作,綻放無悔青春。丹青學子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用腳去丈量祖國的廣博,用手去觸摸祖國的溫度,用心去體驗人民的需要,並將感悟與成長的點點滴滴記錄於文字。

爲尋瓷逐夢海絲,求真理一路向南

時間:xx年7月14日-7月30日

實踐地點: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等地

xx年7月30日,浙江大學丹青學園“浙裏尋瓷”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福建調研的實地考察階段圓滿結束。在這短短兩週中,團隊自抵達福建以來,依次來到福州、泉州和漳州及其下屬縣市,參觀了多所博物館,採訪了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瞭解到許多寶貴的知識並獲得豐富的珍貴史料;在多地海灘、漁村進行實地調研,採訪村民以瞭解當地瓷器出水情況、民風民俗以及漁民的生活近況。並在各地蒐集到大量不同年代不同產地的散落瓷片,作爲調研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踏人間滄桑正道,尋先輩紅色精神

時間:xx年7月12日-7月20日

實踐地點:嘉興、南昌、長沙、遵義等地

xx年7月12日至7月20日,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嘉興南昌等地實踐團隊開展了爲期9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從紫金港出發,追尋着革命先輩的腳步,一路向西,參觀了嘉興南湖、南昌八一革命紀念館、長沙橘子洲頭、遵義會議會址和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等革命聖地。 9天的實踐活動,轉瞬即逝,同學們在追尋先輩足跡的過程中也重溫了那段光輝歲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南湖舟上,南昌槍聲,橘子洲頭,遵義會中,歌樂山下……同學們走過的地方承載的是先輩們的故事,而前方即將奔赴的未來,將由新一代的青年學生來開拓。

西遷路上感悟求是情懷,實踐途中發現今日西部

時間:xx年7月16日-7月25日

實踐地點:遵義湄潭等地

盛夏7月,從杭州至湄潭,歷時10天,行程xx餘公里,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貴州遵義湄潭社會實踐團的13名隊員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反哺之旅。抗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紅色之旅,重溫光輝黨史;浙大西遷七十六週年,重走西遷路,感悟愛校榮校之情;爲湄潭萬馬鄉的留守兒童們開辦夏令營,給予他們溫暖和陪伴;走在西部農村鄉野廣闊的道路上,看農民創業的篳路藍縷。紅色尋訪、支教接力、創業調研,三線合一,隊員們追尋着西遷精神前進,在實踐中體悟“求是”校訓內涵,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深知砥礪擔當義不容辭。勿忘往昔西遷辦學苦難輝煌,擔當今日求是創新時代先鋒,不負明日一流名校偉大夢想!

基層實踐出真知社會服務獻青春

時間:xx年7月13日-8月13日

實踐地點:杭州市西湖區各社區街道辦事處

爲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組織好大學生成才“不可或缺的一課”,浙江大學丹青學園繼續推進社會實踐示範基地建設,規範操作流程,完善考覈體制,深化分類引導。丹青學園西湖區暑期社會實踐掛職團由70餘名丹青學子組成,覆蓋人文、社科、理科等多個大類和專業。實踐期間,各隊員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分配任務,配合西湖區各社區街道辦事處開展日常工作。讓隊員們在掛職鍛鍊中體會基層工作,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別樣課堂。

實踐感悟

“60個小時遵義與杭州之間的來回跋涉,五個日夜我們與萬馬孩子們的親密相處。這十天的支教經歷,是一種對社會環境的認知,是一種對自身責任的正視,是一種對求知若渴的感動,也有一種對自身渺小的無力。它讓我認識到,當我們的國家正邁向全面小康的時候,仍有一些地區正掙扎着脫離貧困線的泥淖;當我們享受着九年義務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的時候,還有許多的孩子連上高中都是一種奢望。”——丹青學園社會科學試驗班1420 崔坤玉

“從適應山區生活到當支教老師再到做田野調研,對於我來說都是第一次,適應一個新角色總是困難與進步並存的。我欣慰於自己適應不同環境不同角色的能力,感動於新建立的隊友之情和師生之情,也進一步明瞭自己作爲大學生所揹負的社會責任。這片廣闊的天地裏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做,這個社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去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丹青學園社會科學試驗班1412吳思漫

“通過對西安幾天的調研,我們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既熟悉又陌生的西安,未來的西安將結合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作爲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加快推進自身的現代化乃至西部的整體新發展。連續幾天的調研學習是辛苦的,但我們的收穫卻是豐盈的。從課堂理論走向社會實踐,我們挖掘到了真實的西安城市建設,縱覽全局,觀戰藍圖,我們對於家鄉整體未來有了更清楚的認知與感悟,更是樹立了全新的價值目標。學以致用、投身家鄉發展將成爲我們更爲高遠的追求!”————丹青學園人文科學試驗班1405 王 陽

“我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生活在自己理想世界當中,生活在一個只要關注學習的單維空間中。但是,社會實踐把這種理想打破了,我們一下暴露在兩者的落差之前,手足無措,迷茫困苦。實踐是一個讓我們適應這種落差的主要方式,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逐漸調整心態,適應社會帶來的衝擊。”

【第5篇】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重走“紅色之旅”

在學校的組織下,爲期6天的時間裏開啓了我的社會實踐,和我一起接受實踐的還有本院的其他五位同學,我們主要追尋了瀰漫着濃厚紅色革命主義意義的西安市、以及延安市,在這有限而極具重溫歷史的時間裏,我不僅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以及深沉的革命傳統教育。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宏偉的句子,在國小時期讀來雖波瀾壯闊,氣韻十足,可不曾想象是怎樣一副氣勢翻涌的場面,當我真正站在黃河壺口邊上的時候,才領略到這句詩的神韻之處,彷彿也看到了李白當年也站在這壺口滿腹詩情的樣子;當我一步一步靠近壺口瀑布,心中對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慢慢膨脹....湍急宏大的河水從天而降,心裏的情結頃刻間氾濫如眼前的奔流,遠遠流長,我想走得更近些,用手去觸摸您,讓我崇敬的母親河,您不僅養育了中華兒女,更傳承了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突然覺悟這正是我所缺少又必須得到的心境。

告別宏偉的母親河,我們來到延安,首先我們尋訪重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先輩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 ,在這極富歷史味道的土地上,深切的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艱辛,而正作爲大學生的我,爲何不發揚革命前輩們艱苦奮鬥的精神呢,想到這,倍感慚愧。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等革命領袖,雖在這露天的食堂、簡陋的集體宿舍.....如此艱辛的環境下,但他們心裏滿懷崇高的革命使命,緊緊的團結在一起,趕走了入侵的日本鬼子,這是一段多麼讓人高歌傳唱的歷史傳奇。如今是新的時代,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更要堅定住信仰,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繼承偉大黨人的心理鬥志。雖然日子越來越幸福了,但我們決不能被裹着糖衣炮彈的“享樂主義、金錢主義、鋪張浪費等”思想所俘虜。在重走這段紅路的道路上,我還領悟到堅守實事求是的精神也非常的重要,在延安時期,革命偉人正是用這種精神織成的頑抗防備,人民軍隊才能用極其簡陋的武器裝備,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責任心、責任感的心理素質培養,爭取做個黨的優秀接班人。

在這次充滿意義的實踐中,不但豐富了我的社會實踐見識,同時也提高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身素質的修養,也讓我樹立起義務服務社會的思想和堅持不懈的勇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人生目標,爲將來更好的回報祖國、服務社會打下堅實是基礎。

【第6篇】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重走“紅色之旅”

很幸運能作爲井岡山支隊的一員參加暑期“兩課”社會實踐。隨着時間一點一點的前進,我的心越來越激動,井岡山的模樣不時地在腦海裏構築。當踏上由杭州駛往南昌的列車,我們心潮澎湃,徹夜難眠,因爲無數個爲什麼的將在一夜之後徹底解開。

南昌古城尋槍聲

火車在南昌站還未停穩,我們的心早已飛向了八一大道、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和八一起義紀念館。打點好行裝,準備接受革命的“洗禮”。儘管從中學到大學我們都在學習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總認爲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是比較全面的,但在參觀之後才發現自己掌握的都是些隻言片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儘管提起毛澤東、朱德、八一南昌起義,我們都能說上幾句,但這僅僅侷限於感性認識,未能從書本課堂轉到實地實景。而在這裏,我們實現了質的飛躍。當我們走在八一大道上,我們彷彿聽到了起義軍震天的號角,聽到了打響中國革命的第一槍;我們也彷彿看到了戰士們衝出戰壕、奮勇殺敵的場景,看到了奮死拼搏、前仆後繼的身影。當我們站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下,歷史向我們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可歌可泣的故事。

踏着起義將士們在大炮、槍留下的血的足跡,我們總有一種想穿越時間的隧道與革命運動面對面的衝動,因爲我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親近過歷史了。當我們走進八一起義紀念館,我們彷彿聽到了朱老總在天心坪軍人大會上的講話:“同志們……,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是,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黑暗是暫時的,中國也會有像俄國一樣的‘一九一七年’的,只要能保證有實力,革命就有辦法,你們應該相信這一點”!回到“大本營”,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總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煙雨濛濛上井岡

次日,我們特地起了個大早,儘管下着濛濛細雨,但我們的心跟着車在飛奔,只爲趕往那綿延五百里井岡。從南昌奔波了近八個小時,我們終於到達了歇腳地——井岡山市,並以此爲根據地,四處“打游擊”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學習。毛主席舊居內,人頭攢動,卻大都比較安靜,不像在別的旅遊景點,喧譁不止。到了此地,似乎人人都懷着一種崇敬、景仰,甚至是頂禮膜拜的心情。繼而參觀的革命博物館,記載着年代末至年代初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大大小小的七個展廳講述着同樣一個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片《重上井岡山》不禁讓人思緒萬千;看着陳列在博物館內的件件遺物,讓人真正體味到了毛主席“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話語。

黃洋界上謁先烈

早已聽說過毛主席曾經詩興如潮對黃洋界發出的“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的感慨。菲菲細雨中,我們一睹了黃洋界的“芳容”,陰霾的天氣使五百里井岡籠罩在薄薄的霧氣之中,但我們依稀可見當年紅軍構築的工事。繚繞升騰的雲霧似昔日鏖戰的硝煙;陣陣松濤,似當年兩軍激戰時的隆隆炮聲。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下,我們高唱《國際歌》,體會當年紅軍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感受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內涵。黃洋界哨口,地勢險要,防守森嚴,當年紅軍在這兒以不足一個營擊潰敵軍兩個團。如今的黃洋界,再也看不見飄動的戰旗,聽不見震天的吶喊聲,但心目中的黃洋界,還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滄桑。我們在當年毛委員朱老總挑糧上山時曾歇息過的樹旁休息了片刻,追尋毛委員那濃濃的湖南鄉音和朱老總那根三尺長的青竹扁擔。正是那根扁擔,挑起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挑起了全國人民的命運。

八角樓裏上黨課

從黃洋界下來,我們開始朝其他的革命遺址“進軍”。在茅坪八角樓裏,我們輕撫着紅軍將領們用過的簡陋的桌椅板凳、蓑衣斗笠,聆聽着年代久遠的紅軍歌曲,思考着一個又一個的爲什麼:爲什麼在艱苦卓絕、歷經坎坷的歲月裏,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信中國革命必定勝利,對中國革命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判斷?爲什麼

紅軍在四面白色恐怖包圍的環境中,仍然保持着英雄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敵人的進攻和“圍剿”。章越鬆老師的一堂生動的黨課解開了我們心中的結。雖然僅僅講了一個多小時,但我們的收穫頗大。爲緬懷先烈,黨員、預備黨員們在中國紅軍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的會場重溫了入黨宣誓。當我們舉起右手時,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眼睛早已被激動的淚水浸溼了,心靈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黨員們紛紛表示,一定將用井岡山精神鞭策自己,向入黨誓詞中所說的那樣,做一名合格的黨員,以積極的姿態迎接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烈士陵園祭英雄

井岡之行只剩下最後一天了,我們不能留下任何遺憾,於是冒雨去了烈士陵園。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距我們住的旅館不遠,步行十幾分鍾就到了。這裏是一座山,鬱鬱蔥蔥;雨滴松林,發出了細微的聲響。“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井岡山的雨莫非也是爲烈士灑的。陵園以階梯修築,走進園門,便是幾十級臺階,高聳而凝重,我們急促的心情隨之放慢。英烈堂前上書的“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四個醒目的大字,讓人頓生浩然正氣凜然涌動、陽剛之力震懾靈肉之感。堂內懸掛着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犧牲的英烈照片,擺放着黨和國家領導敬獻的花圈……置身其中,一種心眼溼潤的感覺油然在心底升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將花圈獻給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字便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的無名英雄,並默哀三分鐘,深深緬懷他們在艱難困苦的革命年代,爲了締造“共和國第一塊奠基石”而獻身的精神。井岡山的松柏爲什麼四季常青?一定是先烈的身軀所化成!井岡山的杜鵑花爲什麼這樣紅,一定是先烈的鮮血所染紅!黨魂浩然,英魂長存,死難烈士猶如火中的鳳凰,得到永生。

當汽車爬上高高的盤山公路即將離開這座英雄的小城,我們的井岡之行也隨之結束。此次“紅色之旅”的時間是短暫的,但我爲能去過井岡山而感到一生光榮,終生難忘。這也是思想的一次沖洗,我以後會更擁戴我們的軍人,會更珍惜他們爲我們打下的天下。

【第7篇】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報告

都說遵義的酒好,茅臺名滿天下;都說遵義的景美,赤水丹霞美不勝收;都說遵義的食鮮,豆花面脣齒留香。不過,我們不來品酒作詩,也不來賞景撫琴,更不是爲了來滿足的吃貨的心。我們來這裏,是爲了看看遵義的人,感受遵義的記憶。

今天,我實踐小分隊來到了貴州省遵義市,圍繞“一帶一路”特色主題公益實踐之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以及探訪黔北紅色基地兩個主題展開了第一天的社會實踐。

遵義是貴州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位於貴州省北部,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爲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鎮。“遵義”二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的酒文化名城。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殊榮。

經過了一天的尋尋覓覓,我們對這座城市感觸頗深。若要用一種顏色來表述遵義,我相信給人溫暖和激勵的紅色再好不過。如若不信,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同往前走。

玫紅的民風民俗

可不要誤會,說它紅,不是指它有着像東北紅高粱和秧歌舞飛紅的流蘇那樣熱烈如火的元素。這裏的民俗,倒像是玫瑰紅那樣溫婉而體貼,不似老白乾那麼烈,更像是紅酒那樣綿柔。不,最準確地來說,就和茅臺一樣,濃香馥郁,回味悠長,餘香綿綿。你看那些大叔大媽們,把音樂熱烈奔放的廣場舞換成了“咚、擦、擦”的柔和優雅的交誼舞,並且跳得有模有樣,絲毫不輸年輕人。

另一邊,主角仍然是大叔大媽,但這次他們穿上了革命裝,唱起了《九九豔陽天》,男女聲部和諧統一,再加上樂器和指揮,活脫脫一場音樂會啊!我們找了一些普通市民做了簡短的採訪和調查,發現他們的熱情絲毫不輸好客之鄉,但是卻又沒有那樣撲面而來的讓人感覺一時間無法適應的火熱,而是像溫火慢熬的小米粥那樣暖心舒肺,交流起來幾乎沒有隔閡,彷彿已經是老熟人了似的。

在採訪中我們瞭解到,由於這裏少數民族衆多,所以還有不少獨有的民風民俗,比如苗族的踩山節、砍火星節,仡佬族的祭山節、吃新節等。在遵義還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貴州名酒節,每年7月到8月舉行,活動內容主要爲參觀遵義酒文化博物館、茅臺酒廠、遵義會議會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對於愛喝酒的人來說,這可是遍嘗當地名酒的絕佳機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獨特的民俗都以物品、行爲或者這樣那樣的形式被保存和沿襲了下來,形成了遵義特有的民俗文化。這些獨特的民俗滋潤着當地人的生活,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我們熱愛這裏的人。

鮮紅的遵義記憶

遵義這座城市承載的記憶,依然是紅色的,有人說它血紅,因爲這裏是革命戰士流過血拼過命的地方。但我們還是不想用這樣沉重的有些刺眼的詞彙,因爲我們明白,在這裏發生的事件,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我黨走向成熟的標誌。這裏曾經代表了新的希望,現在依然代表着貴州人民的希望。所以我們想用鮮紅,這帶給人鼓舞和力量的詞彙來形容遵義的記憶。

踏入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瞬間,我們的靈魂便被莊嚴肅穆的氛圍和還散發着當年沙場氣息的展品給震懾住了。時間彷彿在此刻靜止,你似乎能在這裏聽到歷史的迴響:強渡烏江、鏖戰婁山、二佔遵義、四渡赤水,遵義會議前後,紅軍的偉大壯舉鑄就了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轉折的不朽豐碑。看着那些被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和物品,瞻仰着偉岸的領袖雕塑和巨畫,我們的眼前好像過電影一般浮現出一幕幕當時的畫面。

不得不被毛主席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少有的勇氣與膽量所折服,他扶大廈之將傾,把紅軍從危難之中解救了出來,與此同時開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遵義會議也將這樣一個傑出的人物正式搬上了歷史舞臺,造就了之後傳奇的革命史以及一個新中國。想到這兒,心中感情已非敬仰二所能表達。

在會址景區內,我們還很幸運地採訪到了一位老革命戰士,這位老爺爺告訴我們,他與他的戰友們借參觀這個場館的契機,從五湖四海來相聚,共同緬懷當年的時光。他們中有人蔘加過抗美援越戰爭,有人蔘加過79年自衛反擊戰,有人蔘加過收復老山的戰役。儘管年事已高,但幾位老戰士依舊目光矍鑠,在他們心中,有紅色記憶的地方,就是他們餘生裏想要踏遍的土地。我們不禁爲老爺爺們的精神動容,再想想我們這輩人對紅色景點的冷落甚至排斥,又感到萬分慚愧。

天色將晚,我們準備結束今天的行程,不過當然不能錯過這裏的美食!說來,遵義的美食也是一絕,同樣是當地民俗的一部分。這裏有獨特迷人的民俗文化,這裏有撼人心魄的紅色記憶,這裏有安居樂業的淳樸人民。這裏是真實的遵義,動人的遵義。我們在這裏,回首過往,懷抱希望。

大學生紅色尋訪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7月21日,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小分隊來到石家莊市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這是實踐隊“踏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系列活動的第一站。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位於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紀念館通過歷史圖片、珍貴文物、雕塑、聲光電等多種表現形式,再現1919至1949年間,河北軍民英勇鬥爭的革命史。

紅日實踐小分隊成員對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進行了全面瞭解和學習,聽取館內工作人員的介紹並隨機採訪來參觀的遊客。

82歲高齡的老黨員呂佃霞和兒子恰好來紀念館參觀,她的五個兒子中有三個在部隊,其中一個曾擔任團長。她向實踐隊同學回憶起當年戰爭的殘酷和生活的艱辛,依然難掩熱淚。在紀念館擔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歲的老大爺,以及84歲的一位輪椅老奶奶分別給同學們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動盪不安的社會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

參觀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的實踐活動圓滿成功,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隊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深刻領悟了抗日戰爭的悲壯,同樣也爲華北地區爲抗日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而感到無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我心飛翔”小分隊正式開始暑期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爲“追尋紅色足跡,發揚革命精神”。緊扣實踐主題,小分隊全體成員於7月16、17日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進行認真地參觀與學習,從中收穫頗豐。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於石家莊,於1953年竣工,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佈局嚴謹,東西對稱、層次分明,更有蒼松翠柏陪襯,顯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其中的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等。

爲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崇敬與感激,弘揚大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小分隊的隊員在參觀完畢後,主動向相關的工作人員要求,參加到義務勞動之中。因石家莊剛剛下過雨,陵園的甬道上有很多落葉。小分隊隊員借來掃帚,認真進行打掃,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乾淨、整潔。

值此建黨94週年及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第四期“民族旗艦”班實踐團隊重走革命老區,緬懷先烈。7月17日至23日,實踐團隊在百色市田東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紅色景點、調查走訪的方式,探訪紅色印記,感受革命情懷,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

實踐隊首先來到粵東會館,這裏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羣等同志領導和發動百色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是進行會議部署的重要場所。在這裏,隊員們參觀了重要的歷史文物,學習愛國主義和革命教育精神,從而更加堅定了大家弘揚百色起義精神,爭做“三嚴三實”好乾部的信心。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對遊客進行了簡單的採訪,並在他們身上了解到一些關於紅色革命方面的信息。有一位遊客說,他從小就很喜歡歷史,他認爲作爲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應該牢記歷史,牢記先輩們灑下的熱血。而有的遊客對於紅色革命並不瞭解,他們只是簡單地參觀,也沒有通過其他渠道深入瞭解革命,紅色革命意識比較淡薄。團隊成員楊帆說:“我認爲紅色革命精神應深植於每個人心中,無論身份無論職業,都應對革命成果心懷感恩。”

實踐隊做問卷調查

次日,實踐團隊來到百色起義紀念公園,經過十多分鐘的階梯攀爬之後,來到了紀念碑前,並進行宣誓,整齊的聲音表現了旗艦班團隊成員的激情與鬥志。在這裏,實踐隊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紅色文化。

19日,旗艦班實踐隊到百色市華宇安老院瞭解老人家的生活狀況,並與他們談國事聊家常,同時與革命老兵談談抗戰那些事兒。實踐隊成員一大早就來到安老院,見到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百色起義等戰爭的革命老兵,老人家如今已有90歲,行動不便,但他的思路卻很清晰,他說:“那個年代條件特別辛苦,打仗很累,但是我們都沒有放棄,後來我們還是取得勝利了。”說起戰爭,老人家眼角泛起淚花,往事歷歷在目。實踐隊的隊員們聽後也感觸頗多,隊員陀蕙僡說:“老爺爺的話很樸實,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銘記那些爲了祖國統一和平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們。”

隊員與安老院的老人聊天

此外,旗艦班實踐隊還參觀了清風樓、靈洲會館、百色起義紀念館。團隊還沿着革命老路,來到田東縣的百穀紅軍村,幫助村民幹農活,並拜訪了現年98歲的老紅軍李著堯老人和紅軍後人韋瑞清,瞭解百穀紅軍村的革命事蹟。

實踐隊隊長曹璐說:“通過這次尋訪紅色印跡的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作爲接班人的責任有多重大,相信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鍛鍊自己,成爲更加優秀的人!”

假期大學生紅色旅遊社會實踐報告

盛夏7月,從杭州至湄潭,歷時10天,行程xx餘公里,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貴州遵義湄潭社會實踐團的13名隊員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紅色之旅,重溫光輝黨史;浙大西遷七十六週年,重走西遷,感悟愛校榮校之情;爲湄潭萬馬鄉的留守兒童們開辦夏令營,給予他們溫暖和陪伴;走在西部農村鄉野廣闊的道路上,看農民創業的篳路藍縷。

一、參訪與緬懷:榮黨愛校,重溫光輝歲月

歷史上,有兩支隊伍在遵義勝利“會師”,遵義擁有着光輝燦爛的紅軍長征文化,歷史在這裏發生重要轉折;另一隻文軍長征的隊伍也抵達遵義,並在此辦學七年,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

在遵義會議會址裏,紀念館裏那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工農紅軍的舊物,平靜而有力地訴說着當年的風雲激盪,在這裏,歷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記,震顫着每一位隊員的心靈。這些95後的年輕人紛紛表示,體悟紅軍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對於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將來擔當起國家與時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鄉”,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廣場”等地名使那段歷史觸手可及,對於每一位求是學子來說,這永遠是一片值得懷念的熱土,是心中的聖地。湄潭文廟,高高的臺階令人肅穆,廟內陳列的竺可楨像、西遷地圖、師生生活照以及在當時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帶給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動。沒有大樓而有大師,沒有完備的教學設施而成就“東方劍橋”。隊員們深感社會實踐衫上“浙江大學”四個,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是求是學子肩負着的 “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重擔!

二、支教與陪伴:春風化雨,共譜大山裏最美的笑聲

“我們要爲留守兒童帶去些什麼,哪怕只有六天”。隊員們來到湄潭縣西河鄉萬馬學校展開爲期六天的支教。萬馬學校屬省級一類貧困鄉鎮,也是丹青學園堅持了三年的社會實踐基地。山路顛簸,條件艱苦,但隊員們的熱情不減,爲了三個班六天近120個課時的支教,隊員們早早就開始準備教案並試講。

除了語、數、英、歷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課程之外,隊員們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增加了心理課、文體課以及素拓等的項目,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教給他們自信、團結的精神。

朝夕相處的六天,孩子們對老師的稱呼已變成了“鬆哥”、“金姐”。課堂上的歡聲笑語,夜空下的次次談心,這座山,這所學校,這些人,已成爲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憶。

三、走訪與調研:西部農民創業在挫折中前進

xx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衆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如今,創業的種子正在廣大的農村倔強地生長着。本次實踐,隊員們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楊大鵬博士的指導和幫助,深入西河鄉,發放了近百份專業調研問卷,走訪了15戶自主創業個體戶,並形成了相關的調研報告,具體而 微,從小山村裏窺視時代新風尚。

調研圍繞着幾個問題展開。爲什麼要創業?爲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飯館是爲數不多的幾間開着門的店之一,老闆娘高中畢業後不久,離鄉打工,到過廣東、福建、浙江,丈夫現在在湖北經營着一間服裝店。爲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鄉開了這間小店以此補貼家用。在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的西部鄉村,家庭和孩子成爲年輕父母回鄉謀生的唯一理由。

自營店鋪的經營狀況如何?在原本就人煙稀少的農村何談商業化的發展。“因爲外來人口少、本地市場小、公路殘破,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小店生意蕭條,處於半歇業狀態。”農民創業大多選擇飯館、小吃店等挑戰性不大,創新性不強的行業。

農民創業面臨着怎麼樣的困境?“貸款真的很不容易”、“我們開店根本沒有人管,也沒有支持”、“通往小鎮的公路路況很差,讓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國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這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農民在創業的道路上面臨着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儘管如此,創業的種子仍然在萬馬,在西部的田野鄉間頑強生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就是是創業浪潮中的那一點星火。

隊員們追尋着西遷精神前進,在實踐中體悟着“求是”校訓的內涵,短短數日,收穫匪然。紅色尋訪、支教接力、創業調研,三線合一,隊員們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深知砥礪擔當義不容辭。勿忘往昔西遷辦學苦難輝煌,擔當今日求是創新時代先鋒,不負明天一流名校的偉大夢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榮擔當!

大學生紅色足跡社會實踐報告

四點十五分,第一聲鬧鈴響起,但是很快就沒了聲響。教室裏依舊保持着沉寂沒有任何人有起牀的想法,因爲大家真的很困,昨天晚上大家爲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都是忙到很晚才睡。

四點三十一分,時間鬧鈴聲此起彼伏,大家在這雜亂的噪音中很不情願地睜開自己那雙朦朧的雙眼,美夢就此結束。在大家的相互催促中所有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自己溫暖的牀鋪,開始收拾各自的東西爲今天的活動藤場地。

五點整,經過簡單的收拾和洗漱後,大家準時在尚志中學的校門口集合向今天的目的地——趙尚志將軍墓出發。

坐落在羣山之中的尚志鄉以其特有的氣息感染着我們的每一位成員,雞鳴,青山,晨霧這山區的晨景讓我們這些來自高樓聳立的都市大學生全然忘記了身上的疲憊,從大家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我們昨晚僅僅睡了不到五個小時。在院旗和會旗的引領下大家一個個精神飽滿地開始了今天的活動。

出發前就聽說尚志將軍墓坐落在羣山之中,一個美麗的山坡上。一位偉大的抗戰英雄一生爲了祖國和人民不斷奔波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後能夠在家鄉這片安靜祥和的土地上安息也可以說是對他最好的慰藉。

當我們出了駐地發現校車已經在公路上等我們了,原來我們還有車坐。大夥一個個都在心底暗暗的爲自己慶幸,以爲我們可以這樣順順利利的到達目的地。當汽車駛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柳樹前停了下來,隨同我們前來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這棵柳樹叫尚志柳,它生長在趙尚志將軍生前房屋的前面,更令我們感到吃驚的是這兒竟然是全鎮唯一一個可以讓大型車輛調轉車頭的地方。而我們的車上行程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們要徒步爬山了。

山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陡峭和崎嶇,讓人感覺不到此刻的我們正在山中行走,山間空氣異常清新,看着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若隱若現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大家一路有說有笑,不斷談論着眼前看到的一個個壯麗的景觀。很快大家將一個小山坡拋在身後,在眼前的山坡上一個寫着尚志林的巨大石碑立在其上。

我們爬到這兒才發現尚志將軍墓就在這塊石碑後的一片開闊地,很簡樸的兩座墳,原來尚志將軍的父母也被安葬在這裏。隨後尚志紀念館的館長項我們介紹說,這裏是尚志將軍的影墳,裏面並沒有尚志將軍的遺骸而只有尚志將軍生前寫的一本書,因爲尚志將軍是在戰鬥中被叛徒出賣而犧牲的,由於尚志將軍在對日戰爭中的英勇,日本人曾重金懸賞他的頭顱,在他死後屍身也被日本人帶走,最後不知下落。不過現如今在長春市淨月潭發現了尚志將軍的頭顱,經過各方的努力尚志將軍的頭顱也將回到家鄉,到時候這座墳不會再稱之爲影墳了。聽了她的講解我們對尚志將軍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經過短暫的調整掃墓儀式正式開始了。首先全體成員向尚志將軍墓默哀一分鐘,然後由朱首俊學長代表全體成員進獻花圈。隨後全體成員在王燦學姐的帶領下向尚志將軍墓進行宣誓,宣誓結束後全體成員又繞行尚志將軍墓一週。就這樣一個簡短的掃墓儀式結束了,隨後大家在這兒停留了一會,因爲朝陽市電視臺要對我們一些成員進行採訪,而其餘的成員則站在這山頂上盡情地領略這大自然的饋贈和英雄的風骨。

掃墓結束後大家又匆忙順着原路返回駐地,因爲還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們去做。

參觀紀念堂

從尚志墓回來,經過20分鐘的行程,我們來到了尚志將軍紀念館,。 由於原館正在休整擴建,現在的尚志紀念館借用了尚志鄉希望國小的兩間教室。其中一號館位於國小三樓,其中收藏了大量趙尚志將軍生前用過的物品。

剛進門就能看到一個兩米高的半身雕像,雕像爲銅質,栩栩如生,彷彿一個尚志將軍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將軍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彷彿蘊含着憤怒,這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領土,殘殺我中國同胞的憤怒;彷彿蘊含着希望,是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新中國成立的堅定信念。同學們紛紛向他鞠躬,爲民族英雄獻上我們深深的敬意。

館長首先向我們介紹了趙尚志將軍的父親趙振鋒,張振鋒老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愛國主義進步人士,早在趙老先生年輕時他就投身到反抗地主階級壓迫人民的鬥爭中,毀家紓難,他老人家當之無愧。所謂虎門出將子,趙尚志將軍就是在趙老先生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併成爲我國著名的抗日將領。一門忠義郎,雲蒙第一家是對趙尚志將軍全家的真實寫照,趙尚志將軍的兄弟姐妹全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大潮之中。相比我們當代,那時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艱難的,但是尚志將軍的愛國熱情確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代優越條件下的孩子所不能比擬的,同學們都被尚志將軍所感染着,他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愈發高大起來。在一號館的西南陳列着一口尚志將軍所使用過的鍋,到今天這口鍋已經部分殘缺,它靜靜地躲在紀念館的一角,就那樣靜靜地躺着,也許它正在回味,回味那伴隨着尚志將軍的日子,許多同學停駐在這口普普通通的鍋前,思緒回到過去,我們彷彿看到了它在尚志將軍的背上,隨着尚志將軍轉戰在黑龍江的深山老林中,他見證了將軍們在吃草和樹根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堅信中國在渡過革命的黑暗時期必然會建立新中國;見證了他們爲了新中國的成立貢獻自己全部青春乃至生命的情景。西側的牆壁上具體介紹了尚志將軍的一家人在抗日救亡鬥爭中光輝事蹟,其中有尚志將軍的弟弟趙尚武在戰鬥中犧牲的介紹,對於趙尚武也許我們並不曾知曉,正如千千萬萬個革命戰士一樣,他爲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歷史中他的名沒有多少人知曉,他的事蹟沒有多少人知曉,然而我們不會忘記,新中國大廈的牆壁上永遠記載着他,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爲新中國成立所做出的犧牲。由於一號館的面積較小隻有20平米左右,所以屋子裏的空氣很悶,溫度也很高,館長給我們僅僅介紹20多分鐘聲音就有點嘶啞了,但是接下來長達兩個小時的講解她一口水都沒有喝,依然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館內的每一件事物,趙尚志將軍的每一個趣聞。所有的隊員沒有一個離場也沒有一個叫熱的,大家都認真地傾聽着,銘記着我想這是因爲尚志將軍的崇高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着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都爲自己的國家能有這樣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號館的西北角陳列着趙尚志將軍家的花瓶,也許你會問這和抗日有什麼關係,其實,趙家在趙老先生當家之時是中上層的人家趙家富有,如果不去反抗當時的封建統治,如果不去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民族抗日活動中,趙尚志將軍也許可以非常舒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衣食無憂,不必在深山老林中忍飢挨餓,不用在白色恐怖下度日,不用會在三十三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如果不去抗日,趙家會繼續發達下去,然而深切的愛國之情是沒有辦法抑制的,趙老先生先站了出來,投入到了反抗晚清鬥爭中,尚志將軍站了出來,爲了抗擊日本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趙氏一家,爲了全民族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一個家庭,爲了祖國的事業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我們沒有辦法不被感動,站在被封了的房子的門口,趙老先生沒有改變他的想法,堅定的做了下去。站在一片殘垣斷壁前尚志將軍沒有猶豫,依然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日民族鬥爭中,毀家紓難又何足形容?雲蒙第一家又有何過謙之嫌?一個氏族是隻有尚志將軍這樣的人。正是因爲有這樣的社會脊樑,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當時的社會多麼黑暗,這個社會都會有一天改換天地,都會最終進入光明的層面。

一個花瓶也許不能說明多的問題,然而它所默默是英雄們爲了國家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是英雄們大無畏的京生。

北面牆壁宣傳板介紹的是尚志將軍指揮的一些戰鬥。在這些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沉着的將軍,一個英勇的戰士,一個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指揮官。最有多的就是在一次戰鬥中敵人的指揮官看着有優良裝備的日本軍隊被裝備簡陋的抗聯戰士打的打敗,疾呼此中必有名將指揮。北面牆壁下陳列着尚志將軍用過的手槍,一把普普通通的槍。槍柄被磨的記錄着他所參與的每一次戰鬥,尚志將軍帶着這把普通的槍領着抗聯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旋,讓敵人心驚膽戰。槍,靜靜地躺着在那裏,在這個和平時代裏,它已經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它一頂懷念曾經在沙場征戰的日子,懷念對日本帝國主義射出的每一顆仇恨子彈。今天通過它我們哀悼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尚志將軍。

從在一號活活的留言簿上,每個隊員都留下了自己的話語,有時英雄的哀思,自己立志向英雄學習的誓言。相信尚志將軍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他的後輩們沒有忘記他,他的後輩們依然在沿着他的足跡前進。

從一號館出來我們來到了二號館,二號館位於尚志國小二樓。二號館主要是介紹抗聯的組織機構以及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對尚志將軍的評價,領導人的評價讓我們對尚志將軍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的敬仰之情更加了一份。

整個參觀過程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裏,我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打洗禮,尚志將軍愛國主義京生深深感染這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彷彿沿着時光遂道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到了今天。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唯有努力學習,爲祖國多做貢獻,對的起爲祖國的解放,爲新中國成立而貢獻自己生命的先烈們。

【第8篇】大學生紅色尋訪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7月21日,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小分隊來到石家莊市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這是實踐隊“踏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系列活動的第一站。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位於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紀念館通過歷史圖片、珍貴文物、雕塑、聲光電等多種表現形式,再現1919至1949年間,河北軍民英勇鬥爭的革命史。

紅日實踐小分隊成員對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進行了全面瞭解和學習,聽取館內工作人員的介紹並隨機採訪來參觀的遊客。

82歲高齡的老黨員呂佃霞和兒子恰好來紀念館參觀,她的五個兒子中有三個在部隊,其中一個曾擔任團長。她向實踐隊同學回憶起當年戰爭的殘酷和生活的艱辛,依然難掩熱淚。在紀念館擔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歲的老大爺,以及84歲的一位輪椅老奶奶分別給同學們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動盪不安的社會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

參觀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的實踐活動圓滿成功,生命科學學院紅日實踐隊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深刻領悟了抗日戰爭的悲壯,同樣也爲華北地區爲抗日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而感到無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我心飛翔”小分隊正式開始暑期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爲“追尋紅色足跡,發揚革命精神”。緊扣實踐主題,小分隊全體成員於7月16、17日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進行認真地參觀與學習,從中收穫頗豐。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於石家莊,於1953年竣工,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佈局嚴謹,東西對稱、層次分明,更有蒼松翠柏陪襯,顯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其中的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等。

爲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崇敬與感激,弘揚大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小分隊的隊員在參觀完畢後,主動向相關的工作人員要求,參加到義務勞動之中。因石家莊剛剛下過雨,陵園的甬道上有很多落葉。小分隊隊員借來掃帚,認真進行打掃,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乾淨、整潔。

值此建黨94週年及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第四期“民族旗艦”班實踐團隊重走革命老區,緬懷先烈。7月17日至23日,實踐團隊在百色市田東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紅色景點、調查走訪的方式,探訪紅色印記,感受革命情懷,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

實踐隊首先來到粵東會館,這裏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羣等同志領導和發動百色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是進行會議部署的重要場所。在這裏,隊員們參觀了重要的歷史文物,學習愛國主義和革命教育精神,從而更加堅定了大家弘揚百色起義精神,爭做“三嚴三實”好乾部的信心。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對遊客進行了簡單的採訪,並在他們身上了解到一些關於紅色革命方面的信息。有一位遊客說,他從小就很喜歡歷史,他認爲作爲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應該牢記歷史,牢記先輩們灑下的熱血。而有的遊客對於紅色革命並不瞭解,他們只是簡單地參觀,也沒有通過其他渠道深入瞭解革命,紅色革命意識比較淡薄。團隊成員楊帆說:“我認爲紅色革命精神應深植於每個人心中,無論身份無論職業,都應對革命成果心懷感恩。”

實踐隊做問卷調查

次日,實踐團隊來到百色起義紀念公園,經過十多分鐘的階梯攀爬之後,來到了紀念碑前,並進行宣誓,整齊的聲音表現了旗艦班團隊成員的激情與鬥志。在這裏,實踐隊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紅色文化。

19日,旗艦班實踐隊到百色市華宇安老院瞭解老人家的生活狀況,並與他們談國事聊家常,同時與革命老兵談談抗戰那些事兒。實踐隊成員一大早就來到安老院,見到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百色起義等戰爭的革命老兵,老人家如今已有90歲,行動不便,但他的思路卻很清晰,他說:“那個年代條件特別辛苦,打仗很累,但是我們都沒有放棄,後來我們還是取得勝利了。”說起戰爭,老人家眼角泛起淚花,往事歷歷在目。實踐隊的隊員們聽後也感觸頗多,隊員陀蕙僡說:“老爺爺的話很樸實,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銘記那些爲了祖國統一和平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們。”

隊員與安老院的老人聊天

此外,旗艦班實踐隊還參觀了清風樓、靈洲會館、百色起義紀念館。團隊還沿着革命老路,來到田東縣的百穀紅軍村,幫助村民幹農活,並拜訪了現年98歲的老紅軍李著堯老人和紅軍後人韋瑞清,瞭解百穀紅軍村的革命事蹟。

實踐隊隊長曹璐說:“通過這次尋訪紅色印跡的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作爲接班人的責任有多重大,相信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鍛鍊自己,成爲更加優秀的人!”

【第9篇】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傳承“紅色精神”

xx年8月25日,井寶小分隊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學習一天的理論。

早 上,丁仁祥教授給我們做了《毛澤東調查研究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專題講座,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言論是自由的,選擇相信或是懷疑也是自由的,但是理性是 我們透過重重迷霧觸摸真相的唯一路徑,流言止於智者,不做惡意的誤導,不做愚鈍的跟風者,實事求是,用獨立的思考,負責的態度去辨明流言傳聞。當然,這並 非代表着我們只是單向接受媒體的報道,在如今微博、微信流行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在我們無法辨明事實真相時,即便不能親自驗證真實 性,也不要妄加揣測和轉發。因爲我們自以爲的真相,自認爲的正直善良可能會正中陰謀者的圈套。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面對各界的輿論,面對塵封的歷史。是時候打開深埋在心中的結,揭開歷史的真相,因爲只有不忘來時的路,纔會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

下午在短暫的休息後,李忠教授給我們做了《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的講座,毛澤東在1965年說過:井岡山革命精神不要丟了!時至今日,井岡山精神是當代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愛國至上,精忠報國”,“一身正氣,救民於火”。它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江西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井岡上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傳統的源頭,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傳承和發揚。

晚上是大家最最期待的互動教學《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革命後代講家風》,聽烈士的子女講述他們父母輩過去的故事,感動於中國老一代紅軍的艱苦卓絕,同時也感動這一對夫妻的深厚感情。老爺爺說:夫 妻之間沒有感謝,只有責任。一直以來都是松柏支持着我的事業,我們相互扶持。看過很多人秀恩愛,這一對夫妻給我的感悟最深。他們相互深愛着,同時愛情不是 他們的全部,他們在愛着的同時互相鼓勵、支持對方的事業。他們愛着的不僅僅是對方還有這個世界,還有這個世界的其他人。我們年輕人應當志存高遠,不拘泥於 眼前的喜樂,胸懷天下。

戰爭年代,硝煙四起,紅軍戰士們爲守衛家園拋頭顱、灑熱血,放下兒女私情,爲大家舍小家,戰士們的孩子在那個時候,不僅得不到父愛、母愛的關懷,就連一個安 穩、平靜的童年生活都沒有,柔弱的孩子們承受着現在的人們無法想象、無法理解的痛苦和恐懼,吃不飽、穿不暖,小小年紀就要面對死亡隨時的降臨,但在那些艱 苦歲月中,紅軍戰士們珍惜每一個祖國的花朵,保護每一個脆弱的生命,帶領着大家堅毅地活下來,不拋棄、不放棄,勇往直前,這樣的意志正是當代人亟需的品 質,困難再大,不低頭、不屈服,迎難而上方能取得更大的勝利。

【第10篇】大學生紅色足跡社會實踐報告

四點十五分,第一聲鬧鈴響起,但是很快就沒了聲響。教室裏依舊保持着沉寂沒有任何人有起牀的想法,因爲大家真的很困,昨天晚上大家爲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都是忙到很晚才睡。

四點三十一分,時間鬧鈴聲此起彼伏,大家在這雜亂的噪音中很不情願地睜開自己那雙朦朧的雙眼,美夢就此結束。在大家的相互催促中所有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自己溫暖的牀鋪,開始收拾各自的東西爲今天的活動藤場地。

五點整,經過簡單的收拾和洗漱後,大家準時在尚志中學的校門口集合向今天的目的地——趙尚志將軍墓出發。

坐落在羣山之中的尚志鄉以其特有的氣息感染着我們的每一位成員,雞鳴,青山,晨霧這山區的晨景讓我們這些來自高樓聳立的都市大學生全然忘記了身上的疲憊,從大家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我們昨晚僅僅睡了不到五個小時。在院旗和會旗的引領下大家一個個精神飽滿地開始了今天的活動。

出發前就聽說尚志將軍墓坐落在羣山之中,一個美麗的山坡上。一位偉大的抗戰英雄一生爲了祖國和人民不斷奔波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後能夠在家鄉這片安靜祥和的土地上安息也可以說是對他最好的慰藉。

當我們出了駐地發現校車已經在公路上等我們了,原來我們還有車坐。大夥一個個都在心底暗暗的爲自己慶幸,以爲我們可以這樣順順利利的到達目的地。當汽車駛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柳樹前停了下來,隨同我們前來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這棵柳樹叫尚志柳,它生長在趙尚志將軍生前房屋的前面,更令我們感到吃驚的是這兒竟然是全鎮唯一一個可以讓大型車輛調轉車頭的地方。而我們的車上行程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們要徒步爬山了。

山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陡峭和崎嶇,讓人感覺不到此刻的我們正在山中行走,山間空氣異常清新,看着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若隱若現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大家一路有說有笑,不斷談論着眼前看到的一個個壯麗的景觀。很快大家將一個小山坡拋在身後,在眼前的山坡上一個寫着尚志林的巨大石碑立在其上。

我們爬到這兒才發現尚志將軍墓就在這塊石碑後的一片開闊地,很簡樸的兩座墳,原來尚志將軍的父母也被安葬在這裏。隨後尚志紀念館的館長項我們介紹說,這裏是尚志將軍的影墳,裏面並沒有尚志將軍的遺骸而只有尚志將軍生前寫的一本書,因爲尚志將軍是在戰鬥中被叛徒出賣而犧牲的,由於尚志將軍在對日戰爭中的英勇,日本人曾重金懸賞他的頭顱,在他死後屍身也被日本人帶走,最後不知下落。不過現如今在長春市淨月潭發現了尚志將軍的頭顱,經過各方的努力尚志將軍的頭顱也將回到家鄉,到時候這座墳不會再稱之爲影墳了。聽了她的講解我們對尚志將軍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經過短暫的調整掃墓儀式正式開始了。首先全體成員向尚志將軍墓默哀一分鐘,然後由朱首俊學長代表全體成員進獻花圈。隨後全體成員在王燦學姐的帶領下向尚志將軍墓進行宣誓,宣誓結束後全體成員又繞行尚志將軍墓一週。就這樣一個簡短的掃墓儀式結束了,隨後大家在這兒停留了一會,因爲朝陽市電視臺要對我們一些成員進行採訪,而其餘的成員則站在這山頂上盡情地領略這大自然的饋贈和英雄的風骨。

掃墓結束後大家又匆忙順着原路返回駐地,因爲還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們去做。

參觀紀念堂

從尚志墓回來,經過20分鐘的行程,我們來到了尚志將軍紀念館,。 由於原館正在休整擴建,現在的尚志紀念館借用了尚志鄉希望國小的兩間教室。其中一號館位於國小三樓,其中收藏了大量趙尚志將軍生前用過的物品。

剛進門就能看到一個兩米高的半身雕像,雕像爲銅質,栩栩如生,彷彿一個尚志將軍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將軍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彷彿蘊含着憤怒,這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領土,殘殺我中國同胞的憤怒;彷彿蘊含着希望,是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新中國成立的堅定信念。同學們紛紛向他鞠躬,爲民族英雄獻上我們深深的敬意。

館長首先向我們介紹了趙尚志將軍的父親趙振鋒,張振鋒老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愛國主義進步人士,早在趙老先生年輕時他就投身到反抗地主階級壓迫人民的鬥爭中,毀家紓難,他老人家當之無愧。所謂虎門出將子,趙尚志將軍就是在趙老先生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併成爲我國著名的抗日將領。一門忠義郎,雲蒙第一家是對趙尚志將軍全家的真實寫照,趙尚志將軍的兄弟姐妹全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大潮之中。相比我們當代,那時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艱難的,但是尚志將軍的愛國熱情確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代優越條件下的孩子所不能比擬的,同學們都被尚志將軍所感染着,他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愈發高大起來。在一號館的西南陳列着一口尚志將軍所使用過的鍋,到今天這口鍋已經部分殘缺,它靜靜地躲在紀念館的一角,就那樣靜靜地躺着,也許它正在回味,回味那伴隨着尚志將軍的日子,許多同學停駐在這口普普通通的鍋前,思緒回到過去,我們彷彿看到了它在尚志將軍的背上,隨着尚志將軍轉戰在黑龍江的深山老林中,他見證了將軍們在吃草和樹根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堅信中國在渡過革命的黑暗時期必然會建立新中國;見證了他們爲了新中國的成立貢獻自己全部青春乃至生命的情景。西側的牆壁上具體介紹了尚志將軍的一家人在抗日救亡鬥爭中光輝事蹟,其中有尚志將軍的弟弟趙尚武在戰鬥中犧牲的介紹,對於趙尚武也許我們並不曾知曉,正如千千萬萬個革命戰士一樣,他爲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歷史中他的名字沒有多少人知曉,他的事蹟沒有多少人知曉,然而我們不會忘記,新中國大廈的牆壁上永遠記載着他,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爲新中國成立所做出的犧牲。由於一號館的面積較小隻有20平米左右,所以屋子裏的空氣很悶,溫度也很高,館長給我們僅僅介紹20多分鐘聲音就有點嘶啞了,但是接下來長達兩個小時的講解她一口水都沒有喝,依然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館內的每一件事物,趙尚志將軍的每一個趣聞。所有的隊員沒有一個離場也沒有一個叫熱的,大家都認真地傾聽着,銘記着我想這是因爲尚志將軍的崇高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着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都爲自己的國家能有這樣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號館的西北角陳列着趙尚志將軍家的花瓶,也許你會問這和抗日有什麼關係,其實,趙家在趙老先生當家之時是中上層的人家趙家富有,如果不去反抗當時的封建統治,如果不去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民族抗日活動中,趙尚志將軍也許可以非常舒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衣食無憂,不必在深山老林中忍飢挨餓,不用在白色恐怖下度日,不用會在三十三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如果不去抗日,趙家會繼續發達下去,然而深切的愛國之情是沒有辦法抑制的,趙老先生先站了出來,投入到了反抗晚清鬥爭中,尚志將軍站了出來,爲了抗擊日本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趙氏一家,爲了全民族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一個家庭,爲了祖國的事業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我們沒有辦法不被感動,站在被封了的房子的門口,趙老先生沒有改變他的想法,堅定的做了下去。站在一片殘垣斷壁前尚志將軍沒有猶豫,依然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日民族鬥爭中,毀家紓難又何足形容?雲蒙第一家又有何過謙之嫌?一個氏族是隻有尚志將軍這樣的人。正是因爲有這樣的社會脊樑,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當時的社會多麼黑暗,這個社會都會有一天改換天地,都會最終進入光明的層面。

一個花瓶也許不能說明多的問題,然而它所默默是英雄們爲了國家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是英雄們大無畏的京生。

北面牆壁宣傳板介紹的是尚志將軍指揮的一些戰鬥。在這些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沉着的將軍,一個英勇的戰士,一個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指揮官。最有多的就是在一次戰鬥中敵人的指揮官看着有優良裝備的日本軍隊被裝備簡陋的抗聯戰士打的打敗,疾呼此中必有名將指揮。北面牆壁下陳列着尚志將軍用過的手槍,一把普普通通的槍。槍柄被磨的記錄着他所參與的每一次戰鬥,尚志將軍帶着這把普通的槍領着抗聯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旋,讓敵人心驚膽戰。槍,靜靜地躺着在那裏,在這個和平時代裏,它已經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它一頂懷念曾經在沙場征戰的日子,懷念對日本帝國主義射出的每一顆仇恨子彈。今天通過它我們哀悼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尚志將軍。

從在一號活活的留言簿上,每個隊員都留下了自己的話語,有時英雄的哀思,自己立志向英雄學習的誓言。相信尚志將軍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他的後輩們沒有忘記他,他的後輩們依然在沿着他的足跡前進。

從一號館出來我們來到了二號館,二號館位於尚志國小二樓。二號館主要是介紹抗聯的組織機構以及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對尚志將軍的評價,領導人的評價讓我們對尚志將軍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的敬仰之情更加了一份。

整個參觀過程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裏,我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打洗禮,尚志將軍愛國主義京生深深感染這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彷彿沿着時光遂道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到了今天。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唯有努力學習,爲祖國多做貢獻,對的起爲祖國的解放,爲新中國成立而貢獻自己生命的先烈們。

【第11篇】大學生寒假“走訪紅色路線”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我們實踐團的出發時間無意識地選在了**這樣一個特殊日子,正好契合了我們抗聯發的主題也盪滌着我們的情懷。從車站一路出發,我們望見的是綿延不絕的山靈動的水。由衷讓人感嘆東北這塊土地的美麗,但思想又跳躍到當初這塊土地上埋藏了多少抗日的忠魂而如今又養育了多少蒼翠的樹木。我們期待在這挖掘更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青山埋忠骨,流水話精魂

負責接待我們的是寬甸風景局的孫老先生雖已七旬可是一點都不顯老,孫先生一路上向我們講述着他父親從小就告訴他的發生在這塊土地楊靖宇收編三股土匪抗日和劉青山烈士的故事,言語中無不透露着老先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感激之情。先生對當今年輕人缺乏紅色故事的薰陶頗爲感慨,我也向先生講訴着東北大學光輝的愛國史在民族危難之際勇於擔當,先生不停稱讚我們今天的行爲。不得不說我們從未見過這麼深的山這麼陡的峯,源源不斷縈繞的水霧增添了這的神祕,看到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抗聯遺址時我們沉默了因爲我們明白我們彼此都震撼了。當時至寒冷的冬季他們是靠多麼堅強的意志堅持下去的呀, 因爲他們堅信未來一定是光芒萬丈的。望着抗聯小徑,想着他們曾經在這踏着匆忙的腳步內心激動不已。

年輕人對紅色遺蹟的關注惹人憂

在我們上山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一個遊客往抗聯遺蹟處參觀,我望了望劉青山墓處單隻的人影,而鐵纜處爭向排隊的人羣。我懷着崇敬沉重的心情深深鞠躬,此刻心情已經找不到詞語形容。我感到我眼裏噙着淚,但不知道這些淚爲何所泛,替先輩爲名族解放而英年早逝還是爲當今人的冷漠?烈士的忠骨就掩埋在這深山密林處,好在伴着潺潺的流水,終日不休的流水好像在向後來人訴說着他們的故事。我覺得當初選這個主題做是對的,是有義務的。我們對不同年齡段的遊客進行了採訪,發現四十五歲以上的人羣對革命先輩懷有崇敬感,對後輩紅色教育也多,而年輕人紅色知識的匱乏,對紅色遺蹟的不關注度惹人憂。

後記: 抗戰忠魂 千秋仰止

寬甸,中朝交界,尤其以它美麗獨特的風景而聞名,而在我們心中最美麗的景色永遠是楊靖宇將軍和他的抗聯在這留下的註定光耀千古的足跡。

【第12篇】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追尋紅色印跡

前言

在中國共產建黨96週年之際,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對各系、班團支部、各學生組織進行了一次主題爲追尋紅色印跡、踐行青春使命的活動,紅色之旅社會實踐報告。於是我在xx年8月10號前往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昌堡景區尋訪。

調研方法:親身探訪

調研對象:永昌堡

永昌堡介紹: 永昌堡,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永昌鎮。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當時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會同族中父老費時13個月捐金7000餘兩修建而成,用於抵抗倭寇入侵,是當時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抗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闊445米,周長2366米,城牆高8米,基闊4米。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該城牆已部分殘缺。1982年修復南北城門兩旁城垛及城樓,紅色之旅社會實踐報告。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次社會實踐的收穫及感悟:通過這追尋紅色印跡社會實踐,我不僅欣賞到了永昌堡的自然風光,沉澱的歷史記憶,沒有這裏的英烈,就沒有我們和平的生活,沒有他們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我們小康社會。通過這次紅色之旅,是我收到了深刻的教育,認識到了作爲21世紀的一名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懂得吃苦耐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作爲一名院團委幹事的我,更加知道要服務學生。在今後的工作裏我會努力成爲一名負責任、顧全大局、把創新精神和紮實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優秀學生幹部。

實踐感悟:通過這追尋紅色印跡社會實踐,我不僅欣賞到了永昌堡的自然風光,沉澱的歷史記憶,沒有這裏的英烈,就沒有我們和平的生活,沒有他們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我們小康社會。通過這次紅色之旅,使我收到了深刻的教育,認識到了作爲現今的一名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懂得吃苦耐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作爲一名院團委幹事的我,更加知道要服務學生。在今後的工作裏我會努力成爲一名負責任、顧全大局、把創新精神和紮實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優秀學生幹部。

【第13篇】暑期大學生赴西柏坡紅色教育實踐報告

20xx年7月12日下午,由xx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兩名老師、十四名學生組成的xx大學20xx暑期大學生赴西柏坡紅色教育實踐團正式出發,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及保定市冉莊進行“重溫黨史軍史萬里行 踐約核心價值在路上”三下鄉活動,出發前學院帶隊老師蘆雪鵬組織開展了出征儀式及安全教育。

西柏坡是我國五大革命基地之一,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了新中國,其所蘊含的“新中國從這裏走來”、“兩個務必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這次實踐活動精神教育的重點,我們整個團隊的所有成員也都會在帶隊老師及當地團委的指導下前往西柏坡紀念館、七屆二中全會遺址、冉莊地道戰遺址參觀學習,在親身實踐中感受西柏坡所具有的革命意義,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以及領袖集體智慧的結晶。

13日凌晨05:42實踐團順利到達河北省石家莊市,在經過16小時的車程後所有成員也都已經在提前聯繫好的酒店入住休息,之後在市內進行當地資料收集和調研。

在到達石家莊之後休息了一段時間,實踐團參觀了這次紅色教育之行的第一站——河北省博物館。博物館內共有四部分展廳,包涵了河北省由古至今的所有歷史變革。但紅色時期的展品卻更吸引我們的眼球。抗戰時期指揮戰刀;冉莊地道戰中使用的油燈、鎬頭、鐵杴;白洋澱雁翎隊使用的木船;這些展品揭示了歷史發展規律,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謳歌了紅色精神,使我們這些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使我們更加有信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使我們更加篤定奮發向上的信念。參觀結束後我們在博物館廣場對其他參觀人員進行了隨機調查,聽聽他們的參觀感受。

xx日上午,實踐團開始了紅色足跡探索的第二站——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大家一起了解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安全教育方面發生的一些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國家安全特工”的史實,並在帶隊老師于飛老師的講解中更加深入瞭解革命時期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感受革命先烈做出的巨大貢獻!

參觀結束後,實踐團在館委會工作人員安排下進行了“楊尚昆同志舊居”的義務勞動工作,蘆雪鵬老師帶頭和隊員一起動手實踐替革命先輩清理舊居,在清理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居住環境的很艱苦樸素,隊員們有感而發,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換來的,我們現在更應該懂得感恩與珍惜。

義務勞動之後,實踐團參觀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遺址以及革命前輩的舊居,回顧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做出的偉大成就,感受共產黨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困難,激發了隊員們對黨的敬意與熱愛,並且在參觀革命前輩的舊址後,隊員們都深感革命先輩的艱苦樸素與偉大無私,以史明鑑,憶苦思甜,深刻體會了當時紅色革命之所以成功的諸多意義。

緊接着,實踐團來到了西柏坡紀念館,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三大戰役”的歷史重要性、“新中國從這裏走來”、“兩個務必精神’的精髓,以及“西柏坡精神”的偉大內涵,相對於我們的資料調查而言,實際的衝擊則更爲震撼,讓我們對革命史詩有了立體的感受,隊員們瞭解了紀念館中的一些歷史史實,討論了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感悟了老一輩革命家在中共革命時期所表現出的種種優秀品質。隊員們在參觀中學習了革命的歷史,瞭解了衆多歷史實情。對西柏坡的瞭解也越發深刻。隊員們在參觀之後更爲深刻的理解到西柏坡精神的深層意義。隊員們備受鼓舞,都希望可以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xx日晚,在充實的一天調研活動結束後,我們連夜坐火車前往保定,開始我們對冉莊地道戰遺址的調研。並於晚上十點左右到達保定火車站。

15日,實踐團開始了本次實踐活動的最後一站——冉莊地道戰遺址。隊員們參觀了紀念館中所陳列的各種雕塑以及抗戰時期所留下來的一些歷史遺蹟。並體驗了老一輩革命家在抗戰時期所建造的地道,無不感嘆當初抗戰人民機智。 抗日時期冉莊地下建造了複雜的地道,穿梭其中,我們彷彿穿越到抗日時期,親眼看到村民們帶領着紅軍用最樸實的智慧在地道中消滅日軍。地道不僅是抗日時期的歷史標誌,更是我國抗戰人民智慧的結晶。同學們在進入紀念館後,觀看了紀念館中所存有的物體,每一個浮雕,每一幅照片,都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利用地道戰所展開的行動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一種名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之後我們又一起走了一次地道,親身體驗了當年中國人民抗戰的艱辛與聰明。他們用這一個個的地下通道所組建起來的地下迷宮,將日本侵略者擋在了空蕩蕩的村子之中。我們作爲新一代的中國人,我們肩負着祖國與時代託付給我們的重任。我們有責任去挑戰自己,爲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努力奮鬥。老一輩革命家的智慧結晶在我們腦海中難以忘記。而我們也要成爲一名聰明的中國人。

15日下午,實踐團結束所有三下鄉活動前往保定火車站準備返回西安。

16日早上實踐團順利返回西安,實踐團在火車站的臨休點召開了工作總結會,小小的房間裏容納了十六位隊員,在帶隊老師于飛以及蘆雪鵬的帶領下所有隊員對本次三下鄉活動進行了個人總結,交流心得,並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之後部署了後續工作。

至此,xx大學20xx暑期大學生赴西柏坡紅色教育實踐團圓滿完成所有任務。

【第14篇】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重走革命之路 追尋紅色記憶”

有這樣一段記憶,雕刻在心、無法磨滅;有這樣一段征程,充滿艱辛、風雨無阻;有這樣一羣老人,矢志不渝、奉獻不止。爲了緬懷革命先輩、傳承革命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月28日,校學生會實踐團一行12人在劉嘉老師的帶領下從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樓前出發,奔赴湖州槐坎,開啓了爲期三天的“重走革命之路 追尋紅色記憶”社會實踐活動。

讀不完的歷史

6月28日中午,校學生會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順利到達了湖州市長興縣槐坎鄉溫塘村。下午2點,實踐團首先前往槐坎鄉江南紅村蘇浙新四軍紀念館進行參觀。到達紀念館的時候,隊員們感受着革命的氣息,經過講解員的講解,知道了粟裕將軍在革命戰役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革命戰役中,長興縣一共有104位戰士奮勇抗戰,而現如今僅剩下兩名倖存者,這兩位老人現在都有102歲的高齡。隨後,調研團面對黨旗進行了莊重宣誓,並在粟裕將軍墓前進行了深沉的哀悼與懷念。

紀念館裏的記錄,讓隊員們學習到了當年革命先輩堅韌不屈、勇於奉獻的精神,也更加清晰的明白我們身上肩負的重任。我們需要堅定不移地沿着革命的道路,繼承時代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踏不盡的征程

6月29日早上午,校學生會實踐團繼續探尋紅色革命路程。隊員們從住所出發,路經槐坎鄉老汽車站、新槐村、東風村、仰峯村,歷時2個半小時到達新四軍革命舊址——新四軍司令部。在當地村委的帶領下,隊員們進入了原本封存的司令部舊址,參觀了粟裕將軍在革命期間的住所,裏面包括了粟裕將軍的辦公室、住房、機關內部的醫療所及紡織坊,並且根據當地村民提供的信息,知道這所住所也是粟裕將軍兒子粟戎的出生地。繼續往裏走,到達新四軍的供給部、政治部和辦公室三大舊址。裏面的每個房間都還存放着當時新四軍所使用過的工具,這一件件老舊的工具,證明着當年新四軍在這裏爲百姓做過的貢獻。

中午,實踐團到達了東風村的革命舊址——方司令和譚司令的住址和十月村的革命舊址——蘇浙公學舊址。這裏面的事物和粟裕將軍住所的事物相似,儉樸、簡約,這都是新四軍生活的體現,也是敘述着新四軍戰役過程中生活的不容易。

下午,我們返回住所。一天下來,我們行走了兩萬四千多步,雖然大家都感到筋疲力盡,但是也紛紛表示瞭解了蘇浙新四軍的部分歷程,重走他們的老路,就是爲了感受艱辛,爲了能夠更加珍惜我們的現有的好生活,好好利用現在好的條件,加強學習,將來成才能夠更好地報效社會。

道不盡的故事

6月30日,實踐團的任務就是尋找新四軍革命仍然還倖存下來的革命老戰士。在村委的幫助下,有幸找到了一位革命老爺爺和一位瞭解革命的老婆婆。爺爺說:1943年的時候新四軍在此革命,因爲要擴軍,所以他也參加了戰役,那年,他才18歲。老人含淚給我們介紹着當時新四軍革命的辛酸歷程,他說,這段辛酸史,他這輩子都不會忘記,更感謝新四軍帶給他們幫助。

在老婆婆家裏,她和我們描述了當時的戰爭情況。她說:自己的爺爺是個地下革命黨,她用顫抖的手一邊筆畫着,一邊講述當時的戰爭史,老婆婆含淚說:她的爺爺和母親被日本鬼子抓住,逼供新四軍內部信息,在拒絕回答後被狠狠的鞭打。她還描述了新四軍的逃亡過程。聽着這些血淚史,我們也跟着落淚了。

三天社會實踐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帶給每一位隊員很大的感觸與收穫。隊友們紛紛表示,這次暑期紅色之旅,不僅帶領我們重溫歷史,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了那段崢嶸歲月,而且也進一步切實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我們會更加銘記歷史,發揮紅色精神,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情懷深入心,伴隨行。

【第15篇】大學生紅色旅遊社會實踐報告

盛夏7月,從杭州至湄潭,歷時10天,行程xx餘公里,浙江大學丹青學園赴貴州遵義湄潭社會實踐團的13名隊員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紅色之旅,重溫光輝黨史;浙大西遷七十六週年,重走西遷,感悟愛校榮校之情;爲湄潭萬馬鄉的留守兒童們開辦夏令營,給予他們溫暖和陪伴;走在西部農村鄉野廣闊的道路上,看農民創業的篳路藍縷。

一、參訪與緬懷:榮黨愛校,重溫光輝歲月

歷史上,有兩支隊伍在遵義勝利“會師”,遵義擁有着光輝燦爛的紅軍長征文化,歷史在這裏發生重要轉折;另一隻文軍長征的隊伍也抵達遵義,並在此辦學七年,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

在遵義會議會址裏,紀念館裏那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工農紅軍的舊物,平靜而有力地訴說着當年的風雲激盪,在這裏,歷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記,震顫着每一位隊員的心靈。這些95後的年輕人紛紛表示,體悟紅軍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對於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將來擔當起國家與時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鄉”,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廣場”等地名使那段歷史觸手可及,對於每一位求是學子來說,這永遠是一片值得懷念的熱土,是心中的聖地。湄潭文廟,高高的臺階令人肅穆,廟內陳列的竺可楨像、西遷地圖、師生生活照以及在當時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帶給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動。沒有大樓而有大師,沒有完備的教學設施而成就“東方劍橋”。隊員們深感社會實踐衫上“浙江大學”四個字,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是求是學子肩負着的“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重擔!

二、支教與陪伴:春風化雨,共譜大山裏最美的笑聲

“我們要爲留守兒童帶去些什麼,哪怕只有六天”。隊員們來到湄潭縣西河鄉萬馬學校展開爲期六天的支教。萬馬學校屬省級一類貧困鄉鎮,也是丹青學園堅持了三年的社會實踐基地。山路顛簸,條件艱苦,但隊員們的熱情不減,爲了三個班六天近120個課時的支教,隊員們早早就開始準備教案並試講。

除了語、數、英、歷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課程之外,隊員們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增加了心理課、文體課以及素拓等的項目,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教給他們自信、團結的精神。

朝夕相處的六天,孩子們對老師的稱呼已變成了“鬆哥”、“金姐”。課堂上的歡聲笑語,夜空下的次次談心,這座山,這所學校,這些人,已成爲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憶。

三、走訪與調研:西部農民創業在挫折中前進

xx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衆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如今,創業的種子正在廣大的農村倔強地生長着。本次實踐,隊員們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楊大鵬博士的指導和幫助,深入西河鄉,發放了近百份專業調研問卷,走訪了15戶自主創業個體戶,並形成了相關的調研報告,具體而 微,從小山村裏窺視時代新風尚。

調研圍繞着幾個問題展開。爲什麼要創業?爲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飯館是爲數不多的幾間開着門的店之一,老闆娘高中畢業後不久,離鄉打工,到過廣東、福建、浙江,丈夫現在在湖北經營着一間服裝店。爲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鄉開了這間小店以此補貼家用。在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的西部鄉村,家庭和孩子成爲年輕父母回鄉謀生的唯一理由。

自營店鋪的經營狀況如何?在原本就人煙稀少的農村何談商業化的發展。“因爲外來人口少、本地市場小、公路殘破,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小店生意蕭條,處於半歇業狀態。”農民創業大多選擇飯館、小吃店等挑戰性不大,創新性不強的行業。

農民創業面臨着怎麼樣的困境?“貸款真的很不容易”、“我們開店根本沒有人管,也沒有支持”、“通往小鎮的公路路況很差,讓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國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這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農民在創業的道路上面臨着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儘管如此,創業的種子仍然在萬馬,在西部的田野鄉間頑強生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就是是創業浪潮中的那一點星火。

隊員們追尋着西遷精神前進,在實踐中體悟着“求是”校訓的內涵,短短數日,收穫匪然。紅色尋訪、支教接力、創業調研,三線合一,隊員們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深知砥礪擔當義不容辭。勿忘往昔西遷辦學苦難輝煌,擔當今日求是創新時代先鋒,不負明天一流名校的偉大夢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榮擔當!

標籤:多篇 學生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