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國中歷史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4篇《人教版國中歷史優秀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國中歷史優秀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國中歷史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篇一: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

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學方法:

情境表演、討論。

教學準備:

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敘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國中後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燈片]展示演員表(主持人及解說:老師;演員:兩位學生。)

[表演]王麗上了中學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間裏寫信、寫日記。有一次,媽媽看她在房間裏呆了很久,怕她學習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會兒。於是,媽媽一邊推門進去,一邊說:“小麗啊,做作業那麼久了,休息一下吧。”王麗一聽是媽媽進來了,趕緊把日記本放進書桌的小抽屜裏。媽媽看她神神祕祕的,就笑了笑說:“什麼祕密啊?”王麗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其實,在她心裏已經想好了明天要去買把鎖來。(暫停)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麗的媽媽是去偷看王麗的小抽屜了還是沒有去偷看?請同學分別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有的同學認爲當媽媽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屜裏究竟是什麼,她也是關心自己的女兒。有的同學則認爲媽媽知道那是王麗的祕密,覺得應該給她私人的空間,所以不會去偷看的。

[教師總結]剛纔同學們都對媽媽接下去的行爲進行了猜測,並談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展的吧。

[繼續表演]第二天,王麗正準備去買鎖,媽媽卻微笑着走進來,說:“這把小銅鎖送給你,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長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尊重你。”王麗拿着這把鎖,不知道面對父母的信任還應不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她覺得很爲難。

[教師提問]王麗的媽媽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從媽媽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麼?

你覺得王麗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嗎?爲什麼?

[學生討論]有的同學認爲要鎖起來,萬一被媽媽看了,祕密就沒了。大多數同學認爲不用鎖了,既然媽媽把鎖送給了你,說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應該尊重和信任她。

[教師總結]正如大多數同學所想的,王麗沒有使用這把小鎖,而是一直讓它在抽屜裏靜靜地躺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應該尊重你,你更應該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啊?

[教師敘述]過了幾天,王麗在小區裏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燈片]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一天,王麗和同學龔倩在王麗住的居民小區裏玩,王麗看到開修鞋鋪的老大爺,主動打招呼說:“張爺爺,您好,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老大爺說:“謝謝,你已經幫我打掃好幾次衛生了。”龔倩悄悄地問王麗:“這個人是誰啊?”王麗說:“他是一個外地來的老大爺,在這裏開了個修鞋鋪,我們小區裏有好幾個外地人,有的開商店,有的賣早點,還有的修自行車。”龔倩說:“你怎麼對他們那麼好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個修鞋的大爺,手總是黑呼呼的。”(暫停)

[教師提問]你們覺得龔倩的說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回答龔倩?

[學生討論]一般同學都會說龔倩的說法是不對的。如果自己是王麗,他們會說“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看不起別人”等。

[教師敘述]大家說得很好,讓我們看看王麗是怎麼說的。

[繼續表演]王麗聽了龔倩的話,鄭重地說:“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是正當的,就應該得到尊重。”龔倩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低聲說:“我懂了,我以後不會再看不起他們了。”

[教師總結]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不能因爲工種的不同而看不起別人的勞動。外地人來異鄉打工,我們作爲本地人應該幫助他們,而不是藐視他們,我相信你們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是嗎?

[教師敘述]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王麗在學校裏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燈片]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麗去上學,在學校的樓梯上,她遇到了她們班的一位腿有殘疾的同學,於是她就走上前,說:“我扶你吧。”“謝謝你。”當她們走進教室時,看到兩個調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樣子,那位同學傷心地哭了。(暫停)

[教師提問]你們認爲那兩個男生的做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做?

[學生討論]一般同學都會說他們不對。如果自己是王麗,會罵那兩個男生,不許他們嘲笑殘疾人,應該尊重和幫助殘疾人。

[教師總結]那麼,我們看看王麗她是怎麼做的。

[繼續表演]王麗非常生氣,上前阻止他們說:“你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殘疾,還受到這樣的嘲弄,會有什麼感受呢?”那兩個男生被說得啞口無言。

[教師總結]從上面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應該尊重同學、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而不應該是嘲笑、諷刺殘疾人,大家說對嗎?

[教師提問]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以上的三則小故事中,我們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學生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大家都說得很好。我們應該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職業不同、觀念不同,但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這個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碼的。最後送大家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與平等,收穫豁達與平和。讓我們互相尊重、平等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吧!

[結尾]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並同時展示尊師愛生、捐款助殘、關愛殘疾兒童、關愛老人等圖片。

課後作業:寫一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你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最讓你感動的又是什麼?

對你以後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教學提綱:

二、尊重與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與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與子女間的尊重與平等

(2)情境表演二:對外地人的尊重與平等

(3)情境表演三:對殘疾人的尊重與平等

2、如何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篇二: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嶽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係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鬥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激發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慾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看圖,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篇三: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爲“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爲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爲“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爲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爲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爲本,以人的發展爲本,而不是以分數爲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爲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爲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爲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爲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爲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篇四: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瞭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衆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啓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爲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爲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裏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稱爲“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麼事呢?有什麼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閱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後各地涌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

師: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篇五:南北戰爭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的性質、意義。

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瞭解林肯的主要活動

3、分析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佈 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內戰爆發的關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標

出示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的一首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啊》,這首詩用以悼念美國的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爲什麼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高的評價?教師板書,學生閱讀學習目標。(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學質疑(學生自學課文,填寫下列問題,不會的問題注意標記。也可參考自主測評)

1、1860年11月,主張 的共和黨候選人 當選總統。

2、內戰初期,北方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佈 、

,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3、 年7月,聯邦軍在東線取得 的勝利,1865年4月,

聯邦軍攻陷 ,南方軍投降,持續 年的內戰宣告結束。

4、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 ,解決了 ,維護了 ,

爲 掃清了道路 ,併爲 奠定了基礎。

(三)交流、展示、點撥

(組內交流,師生互動;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競答,其他組同學修正、補充,教師點撥。)

1、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其它成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2、請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出現歷史背景教師必須講清)

⑴美國兩種經濟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學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歷史允許假設,那麼假設1860年林肯落選,沒有成爲美國總統,你覺得美國南北戰爭還會發生嗎?黑人奴隸制度又是否會被廢除呢?(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戰爭不會爆發,說明沒有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爲什麼成爲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

3、展示點撥:

1、南北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可參考導學案的知識鏈接,再做解釋

3、無論林肯是否當選,戰爭依然會發生,黑人奴隸制度也一定會被廢除。因爲南北雙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國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黑人奴隸制不僅在政治上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而且在經濟上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必 然要被歷史淘汰。

4、聯繫美國獨立戰爭,比較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

(四)達標檢測:

基礎題:導學案1---5題

能力提升題:導學案第六題(第二問可能會有困難)

(五)小結反思: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在你的小組內展示一下。(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畫出知識樹。)

(六)會考鏈接:

1、馬克思說:“在美國的歷和人類歷,林肯和華盛頓齊名”。馬克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林肯政府( )

A、鞏固了北部資產階級的統治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C、滿足了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願望 D、消除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2、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裏所說的“障礙”應該是指( )

A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稅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教學反思:

篇六:南北戰爭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第一節 《美國南北戰爭》教學設計 導入:這是誰?(奧巴馬),作爲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他曾深情的說:“我對一位偉人懷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讓我的故事成爲可能,讓美國的歷史成爲可能。”這位偉人是誰?爲什麼獲得奧巴馬這麼的評價?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這節課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學習: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一位永不退縮的偉人;一種亙古不變的信念。就讓我們一起看這位永不退縮的偉人是怎樣憑藉亙古不變的信念領導因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

既然是一場戰爭,那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學習?(提示學生從戰爭的原因、領導人、經過、結果、影響、作用等方面來評價,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相互補充)

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先看第一篇章: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家看大屏幕,哪一張圖片是現在美國的國旗?

其實這些都曾經是美國的國旗。這些國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而星星數量的變化則體現了美國哪方面的變化?(學生回答是領土方面,教師不能包辦)

最初成立之時的美國僅僅是原先13個殖民地,隨着美國用各種手段,終於使得如今的美國成立一個東臨大西洋,西到太平洋的大國。在新增加的土地上,美國卻存在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對矛盾是什麼呢?請大家看材料找出。

通過材料,我們瞭解到,這對矛盾是什麼?對,就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的奴隸主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是怎樣體現的呢?雙方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原料、市場、勞動力和西部土地上,其中矛盾的焦點又是什麼?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奴隸主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因爲這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引發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內戰。

表格展示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焦點。那又是什麼事件加速了內戰的爆發,成爲戰爭的導火線?學生看課本回答---林肯當選爲總統。爲什麼林肯當選總統成爲戰爭的導火線,這與林肯的主張是分不開的。(逐層點撥)

材料展示:一棟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的維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問:裂開的房子指什麼?半奴隸半自由的分別指什麼?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林肯的主張是什麼?儘管林肯不是當時就主張廢除奴隸制,但是即使是溫和的方式,奴隸主也不答應,他們首先挑起戰爭。

那麼,戰爭開始的時間和標誌是什麼?出示內戰情況表,很明顯,戰爭有利於哪一方?但是在戰爭初期,北方卻節節失利。這又是爲什麼?學生找課本得出答案。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肯壓力山大。加入你是當時的林肯政府要員,你會怎樣建議林肯?

爲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林肯政府頒佈了什麼措施?----《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出示《宣言》並解讀宣言內容。這個宣言起到了什麼作用?---------成爲戰爭的轉折點。它激發了人民羣衆的積極性,扭轉了戰爭的局勢,加速了北方的勝利。1865年,北方勝利。

美國內戰歷時4年,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那北方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美國南北戰爭的意義有哪些?(課本上勾畫,注意關鍵詞)分析爲什麼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解決了那兩個問題?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又一障礙是什麼?歷史上還有哪一個障礙,是怎麼樣解決的?

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的障礙後,經濟迅速發展。

這場戰爭是誰領導的?戰爭勝利了,偉人卻倒下了。就在戰爭結束後幾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隸主的仇視而被刺殺,走完了光輝而短暫的56年的歷程。林肯倒下了,卻贏得了美國人的愛戴。林肯紀念堂莊嚴肅穆,林肯永遠是位居第一的美國總統。那美國人爲什麼如此喜歡和尊重林肯?因爲林肯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也可以這樣說,林肯拯救了美國。

在林肯身上,我們看到一種亙古不變的信念,那就是國家統一。在我們中國,臺灣卻成了最深的鄉愁,最大的國殤。我們應該怎樣解決臺灣問題?

所以,無論何種情況,我們都要反對分裂;無論何種方式,我們都要維護國家的統一。祝福我們的祖國和平、統

一、發展。

知識競賽,品嚐成功盛宴

1.林肯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從噩夢般的困境中走出來。這裏的“噩夢”是指(

A.英國的殖民統治 B.日本偷襲“珍珠港” C.經濟大危機 D. 2.馬克思說:“在美國曆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這是因爲他( ) A.頒佈了《獨立宣言》 B.頒佈了《宅地法》

C.維護了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D.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黑奴制度

3.假如你親歷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你認爲這兩場戰爭相同的歷史影響是( ) A.摧毀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B.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C.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D.廢除了黑奴制度

4.林肯就任美國總統後,再次重申了美國《反聯邦脫離法》的精神,這表明南北戰爭中,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務是( )

A.實現國家獨立 B.消除種族歧視 C.維護國家統一 D.發展資本主義 5.電影《亂世佳人》再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段歷史,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許多黑人行進在北方軍隊的行列中”。這主要是因爲林肯政府頒佈了( )

A.《人權宣言》 B.《權利法案》 C.《宅地法》 D.《解放黑奴宣言》 6.下邊是喜羊羊向懶羊羊介紹的美國南北戰爭。其中的哪一句話講錯了( ) A.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戰前南北矛盾的焦點 B.爲廢除奴隸制,北方首先挑起了戰爭

C.戰爭中,存在着南北兩個首都——里士滿和華盛頓 D.南北戰爭,是美國進行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1860年的一天,藍貓警長前往美國調查案件,它瞭解到的真實情況是( ) A. 南方一黑人正在爲競選州長做準備 B. 南方一對黑人夫婦正在爲主人收割小麥

C.南方一位黑人農場主正在指揮白人奴隸搶收葡萄 D.南方一黑人驚聞林肯在劇院裏遇刺殺身亡的消息。 (參考答案:1.D 2.D 3.C 4.C 5.D 6.B 7.B )

第18課 美國南北戰爭 第二次備課

導入:這是誰?(生答:奧巴馬)作爲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他曾深情的說:“我對一位偉人懷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讓我的故事成爲可能,讓美國的歷史成爲可能。”這位偉人是誰?爲什麼獲得奧巴馬這麼的評價?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這節課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學習: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一位永不退縮的偉人;一種亙古不變的信念。就讓我們一起看這位永不退縮的偉人是怎樣憑藉亙古不變的信念領導因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

既然是一場戰爭,那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學習?(提示學生掌握戰爭的相關要素)

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先看第一篇章: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家看大屏幕,哪一張圖片是現在美國的國旗?

其實這些都曾經是美國的國旗。這些國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而星星數量的變化則體現了美國哪方面的變化(領土)。

最初成立之時的美國僅僅是原先13個殖民地,隨着美國用各種手段,終於使得如今的美國成立一個東臨大西洋,西到太平洋的大國。(看出美國領土擴張的方向是:自東向西))在新增加的土地上,美國卻存在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對矛盾是什麼呢?請大家看材料找出(美國南北戰爭)。

通過材料,我們瞭解到,這對矛盾是什麼?對,就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的奴隸主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是怎樣體現的呢?學生看材料得出

雙方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原料、市場、勞動力和西部土地上,其中矛盾的焦點又是什麼?(漫畫欣賞和材料展示)

過渡: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奴隸主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因爲這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引發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內戰。

表格展示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焦點。那又是什麼事件加速了內戰的爆發,成爲戰爭的導火線?學生看課本回答---林肯當選爲總統。爲什麼林肯當選總統成爲戰爭的導火線,這與林肯的主張是分不開的。

材料展示:一棟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的維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問:裂開的房子指什麼?半奴隸半自由的分別指什麼?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林肯的主張是什麼?儘管林肯不是當時就主張廢除奴隸制,但是即使是溫和的方式,奴隸主也不答應,他們首先挑起戰爭。

師:在性質方面,北方爲什麼而戰?南方爲什麼而戰?

生:北方爲廢除奴隸制度而戰,也爲維護國家統一而戰;而南方是爲維護奴隸制度而戰。

師:以前我們學過,奴隸制度是一種最野蠻、最殘酷的剝削制度,早已被歷史淘汰了。所以從性質上講,北方怎麼樣?南方怎麼樣?

生:北方是正義的。南方是非正義的。 師:當然,人民就會站在哪一方? 生:北方!正義的一方。

師:那麼,請大家判斷:你認爲南北雙方誰會在戰爭中佔上風呢?請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學生思考並回答):北方會佔上風。因爲北方州數多,人口多,經濟發達,而且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師:好,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透徹。但是事情的發展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正相反,在戰爭之初,南方卻一直把握着戰爭的主動,南方軍隊一路打過來,甚至一直打到了華盛頓城邊。林肯總統站在城頭,可以望到遠處飄揚的南方旗幟。請同學們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北方失利呢?

(學生思考,並觀察對比表,得出結論):南方爲發動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北方準備不足。

師:對,同學們在讀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事件的每一個方面,做到全面分析,整體認知。

(課件:北方的勝利)

師:大家看,我們剛纔還說南方佔優勢,這時爲什麼又是北方勝利了呢?北方從最初的失利到最後的勝利,其中必定有一個大的轉折,那麼這個轉折是如何發生的呢?請同學們從書中找到相關內容。(板書:轉折)

(學生閱讀課本並回答:)

1862年,林肯政府通過了《宅地法》,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師:(課件:兩個法令)

就這兩個文件就能改變戰爭的局勢嗎?它們在當時起到了什麼作用? 生:這兩個法令提高了人民羣衆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戰爭形勢開始有利於北方。

師:爲什麼這兩個法令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這主要應從哪個方面去分析? (學生思考並朗讀課本115頁介紹兩個文件內容的部分。) 這個文件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生:調動了廣大黑人奴隸革命的熱情,有利於北方的勝利。

師:對,戰爭形勢發生轉折了,北方軍隊易守爲攻,勢如破竹,最後徹底打敗了南方,取得了內戰的勝利。(課件:內戰的結束)(板書:結果) 師:請同學們注意,內戰勝利的時間是什麼?內戰總共持續了多少年? 生:1865年。從1861年到1865年,總共四年時間。 師:美國獨立戰爭的時間呢?總共有多少年? 生:從1775年到1783年,總共8年。

美國內戰歷時4年,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那北方勝利的原因有哪些?(適當的討論)

美國南北戰爭的意義有哪些?(課本上勾畫,注意關鍵詞)分析爲什麼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解決了那兩個問題?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又一障礙是什麼?歷史上還有哪一個障礙,是怎麼樣解決的?(演示兩個障礙)

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的障礙後,經濟迅速發展。

這場戰爭是誰領導的?切入第三板塊---一位永不退縮的偉人。戰爭勝利了,偉人卻倒下了。就在戰爭結束後幾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隸主的仇視而被刺殺,走完了光輝而短暫的56年的歷程。出示林肯的一生(失敗--失敗--失敗。。最終成功),從林肯身上,你學習到哪些精神?

林肯倒下了,卻贏得了美國人的愛戴。林肯紀念堂莊嚴肅穆,林肯永遠是位居第一的美國總統(大屏幕顯示)。那美國人爲什麼如此喜歡和尊重林肯?因爲林肯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也可以這樣說,林肯拯救了美國。

這場戰爭是誰領導的?戰爭勝利了,偉人卻倒下了。就在戰爭結束後幾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隸主的仇視而被刺殺,走完了光輝而短暫的56年的歷程。林肯倒下了,卻贏得了美國人的愛戴。林肯紀念堂莊嚴肅穆,林肯永遠是位居第一的美國總統。那美國人爲什麼如此喜歡和尊重林肯?因爲林肯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也可以這樣說,林肯拯救了美國。

在林肯身上,我們看到一種亙古不變的信念,那就是國家統一。在我們中國,臺灣卻成了最深的鄉愁,最大的國殤。我們應該怎樣解決臺灣問題?

所以,無論何種情況,我們都要反對分裂;無論何種方式,我們都要維護國家的統一。祝福我們的祖國和平、統一、發展。

篇七:南北戰爭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課標內容:知道《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會考考點:48.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南北戰爭的基本概況。掌握林肯在戰爭中的活動和所起的作用。認識戰前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理解北方在南北戰爭中取勝的原因及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和讀圖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美國內戰的起因,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概括歸納知識點,學會從圖片、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夠對林肯作出評價,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殘暴野蠻的奴隸制終究會被推下歷史舞臺,自由、平等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歷史絕對不會忘記那些爲了國家進步、社會發展而獻身的人物。但內戰沒能徹底消滅種族歧視,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包括印第安人等)的種族歧視目前仍然存在。

二、教學重、難點:

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奴隸,爲廢除奴隸制而獻身。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來看,林肯政府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礙,爲美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對於這這一重點我將通過出示資料、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歸納的方式進行突破。

南北戰爭的起因是這節課的難點。在獨立戰爭中,爲趕走英國殖民者,南北方攜起手來,爲美國走上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道路共同發揮了作用,但獨立之後,南北方爲了各自的利益,卻又矛盾重重。爲便於理解我利用圖片、設置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

1.根據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學中藉助多媒體課件、採取情景烘托、設置疑問、討論探究等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由淺入深地突破重點,引導學生結合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歷史思維活動的最佳狀態,從而高質量的達到教學目標。

2、依據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情節性等特點,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講述戰爭的原因,運用圖片和材料等教學手段,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爲了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個環節:設置懸念,激趣導入;設疑導學,自主閱讀;引導分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小結鞏固,拓展昇華。

(一)、設置懸念,激趣導入:

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奧巴馬圖片,問學生:你們知道這是誰嗎?學生自由回答。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講述: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誕生了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所以2009年1月20日新科總統奧巴馬的就職典禮格外引人注目。出乎意料的是就職典禮結束後舉行的花車巡遊奧巴馬將終點選在了林肯紀念堂。無獨有偶,1963年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演說的地點也選在了林肯紀念堂。林肯爲什麼這麼受人尊敬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南北戰爭,來找一找答案吧。

(二)、設疑導學,自主閱讀:

教師出示預習任務,提示學生帶着問題在規定時間內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適當在課本上做好標記,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穫。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努力,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引導分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歷史課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是快樂的,因此我提倡“人人蔘與歷史課堂,人人體驗歷史快樂”,鼓勵所有的學生加入到歷史課堂學習過程中來。爲此,本環節我是這樣做的:

1、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

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比較難於理解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以及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與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之間產生的矛盾。爲了能夠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設計了兩組圖片供學生觀察和了解。

第一組:美國領土擴張及向西移民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美國的領土擴張的手段,讓學生明確他們採用欺詐、戰爭、收買等卑鄙手段獲得土地的過程,也是建立在驅逐、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的。而且,隨着美國獨立後西部增加的許多土地,南北方都想在新增加的領地上建立自己的經濟制度。

第二組:南北兩種經濟形勢圖及南方拍賣黑奴的廣告,讓學生分析瞭解南北兩種經濟的特點,體會北方的工業化和南方的奴隸制經濟,以及深刻感受奴隸生活的悲慘和黑人奴隸制的落後。這樣既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弱化了問題的難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效歷史知識信息的能力。 接着,組織學生思考歸納:南北方存在的矛盾有哪些?其中問題的關鍵是什麼?讓學生針對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展開辯論,一方面加深知識的理解,便於他們突破難點,另一方面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掌握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學生深入理解南北戰爭原因的基礎上出示南北矛盾示意圖,指出反對奴隸制是北方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共同心願。教師簡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讓學生感受奴隸制的黑暗和廢奴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革命形勢走向成熟。從而突破難點。

在學生完成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的學習的基礎上,我進而引導學生說出南北戰爭時期,北方的領袖即美國的總統,從而引出美國曆史上的第十六任總統林肯,進入本課重點的學習。

2、學習理解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作用

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我進行了如下設計:(1)出示林肯頭像,請學生根據剛纔對課文的瞭解和自己對林肯的認識,介紹林肯。並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林肯演說詞,瞭解林肯的優秀品質和他對奴隸制的看法,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

(2)出示內戰爆發的圖片,教師指出,南方在林肯當選總統後,使自己將奴隸制推廣到新增土地上的計劃落空,於是不惜分裂國家,悍然挑起內戰。進而引導學生明確林肯就任美國總統,是南方挑起戰爭的導火線,同時出示林肯大選時的資料,瞭解他雖然在大選中獲勝,成爲美國曆史上的第16任總統。但在奴隸主控制的南部10個州,他沒有得到1張選票。加深學生對南北矛盾的認識。

(3)出示戰爭形勢圖和南北雙方力量對比表,讓學生了解雙方實力。

教師提出問題:戰爭初期爲什麼北方連連失利?從中認識戰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體會林肯政府面臨的巨大壓力。

(4)出示文件《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小組合作探究,通過閱讀法令內容,分析文件頒佈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確北方轉敗爲勝的原因:文獻的出臺,使北方獲得了雄厚的兵源,扭轉了戰局。讓學生了解人民羣衆與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相互作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觀看黑人蔘軍視頻。讓學生回顧歷史,加深對法令頒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5)出示戰爭結束林肯被刺殺的圖片,名人言語,重點引導學生評價林肯,從而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感受林肯對美國曆史發展的傑出貢獻。

3、分析戰爭的性質和作用

爲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主要是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聯繫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結果,分析南北戰爭的歷史作用;再對比美國獨立戰爭,結合南北戰爭的作用,分析南北戰爭的性質。由作用分析性質,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鍛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最後對戰爭的意義進行討論,而討論的核心是美國小說《根》裏面的一句話,是用一個黑奴的嘴說出來的,這個黑奴說:“這場戰鬥中,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自稱是爲了黑人好而戰。北方人說是爲了黑人的自由,南方人說是爲了不讓北方佬剝削黑人,只有他們才能好好照料黑人。但對於我們黑奴來說,就好比是兩隻貓在爭搶一隻老鼠,還要問這隻老鼠到底哪隻貓對你好。”通過這次討論,一方面學生能認清,這場戰爭的本質其實是經濟利益的爭奪,對於黑人來說,並沒有多大改善。另外一方面,也讓他們能辯證地看問題,不能因爲林肯的影響,就一葉障目,看不見這次戰爭最根源性的東西。

(四)、小結鞏固,拓展昇華

1、迴歸課本,歸納整理本課知識結構。利用大屏幕展示板書,這篇課文我主要是從戰爭雙方矛盾的焦點、導火線、開始、扭轉戰局、結束、意義這六個方面來進行板書設計的。重現課本的知識脈絡,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2、情感體驗,加深理解。興趣是智慧的源泉,是求知的動力。於是,我出示了詩歌《啊,船長!我的船長!》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誦讓學生從感官、視覺、聽覺等獲得不同的體驗,並分析詩中“船”,“船長”,“難關”,“歡呼”的意義。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3、結合現實,拓展昇華。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的學習和了解,引導學生思考:美國南北戰爭的勝利對我們中國有什麼啓示?對我們認識臺灣問題有什麼幫助?

讓通過美國南北戰爭和當前中國海峽兩岸局勢的對比,認識歷史學科的現實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並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的嚴正立場,確立熱愛和平和要求實現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最後教師總結,國家的統一是發展強大的前提,我們要反對一切分裂行爲,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使我們的祖國更強大!

篇八:南北戰爭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

1.美國南北戰爭起因、過程、主要事件、結局、性質和作用 2.林肯在美國曆史上地位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 教學難點:美國南北戰爭的起因。

四、教學方法手段

講述法、比較法、四步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流程設計

本設計圍繞四個核心問題展開教學:爲什麼林肯就任總統引發了南北戰爭?爲什麼奴隸制度能夠在美國長期、合法地存在?林肯爲什麼在戰爭中頒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爲什麼受到美國人民的普遍尊敬?

(一)創設情景 點燃激情

課件展示:在美國“最偉大總統”排行榜上,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分別是華盛頓、羅斯福和林肯。

教師講述:在這次媒體評選中,林肯被評爲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如果要想探究其中緣由的話,那就不得不提美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場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4課---美國南北戰爭。

(二)圍繞教學目標,學生閱讀教材,並提出問題。

(1)美國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焦點問題是什麼?

(2)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是什麼?

(3)美國南北戰爭開始的標誌、經過、結果分別是什麼? (4)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如何? (1)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是黑人奴隸中的存在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或答南北了中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成爲戰爭的導火線。

因爲林肯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逐步廢除黑人奴隸制,他的當選必然會損害實行黑人奴隸制的南方蓄奴州種植園主的利益。

(3)爆發:1861年,南方挑起內戰。 (4)轉折:《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的頒佈 林肯爲了扭轉戰爭的不利形勢,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這兩個法令的發佈,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羣衆的革命積極性,從而扭轉了戰爭形勢,加速了聯邦軍隊勝利的進程。

(5)勝利::北方取勝

(6)意義:美國內戰北方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因而稱之爲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板書設計:

美國南北戰(1861.4—1865.4)

一、原因: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 南方:使用奴隸的種植園經濟

二、焦點:黑人奴隸制的存廢

三、導火線:林肯當選總統

四、過程:

1開始:南方挑起內戰,北方失利(1861年4月) 2轉折:頒佈《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 3結束:攻佔里士滿,南方軍隊投降(1865年4月)

五、意義: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四)訓練檢測 目標探究

1.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北方實行的經濟制度是( ) A.資本主義制度 B.種植園制度 C.奴隸制度 D.封建制度

2.美國內戰前北方與南方矛盾的焦點是 ( )

A.西部領土問題 B.奴隸制存廢問題 C.對英國的貿易問題 D.關稅高低問題 3.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總統是( )

A.華盛頓 B.林肯 C.傑克遜 D.羅斯福 4.美國南北戰爭開始於( )

A.1860年 B.1861年 C.1862年 D.1865年 5.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裏所說的“障 礙”應該是指()

A.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稅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6..肯定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依據是:( )

A.擺脫了殖民統治 B.推動了歐洲和拉丁美洲革命 C.廢除了奴隸制度 D.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7.南北戰爭中,林肯政府頒佈的法令有( )

①《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②《獨立宣言》

③《宅地法》 ④ 《法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被稱爲“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的事件是( ) A.美國獨立戰爭 B.領土擴張 C.西進運動 D.南北 戰爭

9.美國南部領土的黑人奴隸獲得自由的最晚時間是( ) A.1861年 B.1862年 C.1864年後 D.1865年後 教學反思:

篇九:南北戰爭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果。能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歸納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能列舉促使戰爭形勢發生轉折的兩個文件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

(2)分析內戰原因、性質、結局,認清矛盾的對立鬥爭,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因果關係的認識。分析《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戰爭雙方力量的對比,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辯論分析美國內戰的起因,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閱讀教材、觀察圖片,概括歸納知識點,學會從圖片、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朗誦歌頌林肯的詩句,講述林肯在內戰中的故事,對林肯作出評價,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北方戰勝南方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先進的制度必然戰勝落後的制度;殘暴的統治是要被推下歷史舞臺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2)通過戰爭中林肯和人民羣衆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人心向背是戰爭勝利與否的根本原因,個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正確評價林肯,瞭解林肯的人格魅力,爲了國家進步、社會發展而獻身的人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重點: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

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奴隸,他爲廢除黑人奴隸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直至獻出了生命。朗誦歌頌林肯的詩句,講述林肯在內戰中的故事,對林肯作出評價,來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認識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

2、難點:南北戰爭的起因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歸納出南北戰爭的起因,再結合學生對漫畫的講解和小組辯論理解南北戰爭的爆發,是由於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教學方法

1、層層設疑,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2、師生互動、角色扮演,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課前導學

1、課前蒐集整理辯論稿。

2、指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南北戰爭和林肯的影音、圖片和文字資料。 教學資源

1、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網站資料。 板書設計

第18課 美國南北戰爭

起因: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導火線: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開始:1861年4月,南方挑起內戰 轉折:《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宅地法》 結束:1865年,北方勝利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意義:廢除奴隸制度,掃清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 教學過程 導入:

師:調查:你知道的美國總統有哪些?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生:華盛頓、羅斯福、林肯、克林頓、布什、肯尼迪、尼克松、里根等。

師:有人在美國民衆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第三位是美國第一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爲“美國之父”的華盛頓。第二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第一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曆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繫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美國內戰”,也叫南北戰爭。 新課:

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概括歸納每目內容,找出知識點。

生:閱讀教材,歸納出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導火線、時間、經過、轉折、結局和意義。 師:剛纔同學們歸納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兩種制度的矛盾,那麼兩種制度都是什麼? 生: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師:那麼這是兩種政治制度還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生: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師:那麼南北矛盾的焦點問題是什麼呢?請同學們看一幅漫畫,哪位同學上臺爲大家講解一下對漫畫的理解? 生:漫畫形象地說明了在西部土地問題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南北方的鬥爭,圖中右側背上寫有“南部”二字的人推動着一個大球。球上有個騎着馬、手持皮鞭的西部牛仔,還寫有“奴隸制的擴張”幾個字,南部的人想把大球(即奴隸制)推到西部土地上,而北部的人則拼命頂住這個大球。

師:剛纔同學的介紹告訴我們,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矛盾的焦點就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這也是南北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下面同學們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以奴隸制存廢爲題辯論,一組代表資產階級,一組代表南方奴隸主,爭辯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生1(代表資產階級):我們北方經過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工業化程度高,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應該限制奴隸制的發展,解放黑人奴隸。 生2(代表南方種植園主):我們南方種植園種植棉花、菸草、甘蔗等經濟作物,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怎麼能解放黑奴呢? 生3(代表資產階級):我們北方能夠自己生產工業品,滿足自己國家的需要,不需要從英國進口,因此應該提高關稅。 生4:(代表南方種植園主):我們南方種植園生產的棉花要向英國出口,而且英國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品非常廉價,我們要從英國進口工業品,因此應該降低關稅。 生5:(代表資產階級):奴隸制已經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應該徹底廢除 ?? 師總結:種植園主和資產階級爲爭奪原料、市場和勞動力,矛盾尖銳,奴隸制存廢成爲焦點。 師:出示課件南方奴隸拍賣,那麼南方種植園奴隸制同古代的奴隸制度一樣嗎?

師:不一樣,當時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度同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有着緊密的聯繫,因此馬克思認爲它是寄生在資本主義制度上的一顆毒瘤。它具有極強的擴張性和殘酷性,最大限度地榨取黑人奴隸的血汗,限制和妨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師:正是由於南北矛盾的不可調和,戰爭爆發了,那麼戰爭的導火線是哪一件事呢? 生:1861年3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出示課件: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師:林肯爲何能當選爲總統?爲什麼林肯當選總統是內戰的導火線? 生1:學生扮演林肯進行演講:“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出示材料:林肯代表的美國共和黨1860年總統競選的主題:“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 生2:林肯代表北方資產階級的利益,爲維護國家的統一,主張限制奴隸制,符合人民的意願,北方經濟實力強,林肯當選總統,必將行使總統權利,反對奴隸制擴張,南方決定叛亂。 師: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同年中外歷史上還有哪些大事? 生: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俄國1861年改革。

師:俄國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與其性質不同,它是英國爲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下,中國人民掀起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偉大農民運動。

師:出示材料:內戰中北南雙方的力量對比圖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南北在各方面誰佔優勢? 生:北方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更佔優勢

師:那爲什麼在戰爭的初期北方卻一再失利? 生:由於準備不足和缺乏優秀將領。

師:北方雖然在經濟、軍事上佔優勢,但由於準備不足和缺乏優秀將領,初期失利。那你認爲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生:人心向背。

師:出示南北戰爭形勢圖:如果你是林肯,爲扭轉戰局,你會怎樣決策?說明理由。 生1:要充分發動羣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 生2:利用西部資源。

師:很好,爲此政府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和《宅地法》。 師:這兩個文件的內容有哪些? 生1:《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爲自由人蔘加北方軍隊。 生2:《宅地法》規定:凡是美國公民,只要交10美元的手續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土地,連續耕種5年後,這塊土地就成爲他的私有財產。 師:出示材料:《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 師:這兩個法令對戰局有何作用? 師:展示北方軍隊中的黑人 生:《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規定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解放了黑人奴隸,使黑人奴隸積極踊躍地參軍,《宅地法》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需求,法令調動了人民羣衆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局。 師:《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有何侷限?

生:宣言僅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沒有廢除所有州的奴隸制。

師:確實,內戰沒能徹底消滅奴隸制,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包括印第安人等)的種族歧視直到今天在美國仍然存在。但兩個法令的頒佈,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師:北方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生1:北方是正義的。 生2:人民的英勇戰鬥。

生3:林肯政府採取措施,調動了人民積極性。

生4:南北方經濟力量的懸殊也是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 師:人心所向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師:戰爭勝利了,領導這場戰爭取勝的林肯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但奴隸主卻對他十分仇恨,就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五天,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看戲的時候,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演員暗殺。

師:出示林肯遇刺和林肯紀念堂圖片,你知道林肯紀念堂爲什麼是56個臺階、36根柱子? 生:36根柱子代表林肯在位時的36個州,56個臺階代表林肯一生走過的56年。 師:哪位同學介紹你所知道的林肯? 師:出示圖片:亞伯拉罕林肯和林肯雕像 生1:介紹林肯。(略)

生2:講述林肯在內戰中的故事。

生3:朗誦歌頌林肯的詩句,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抒情詩《哦,船長!我的船長!》 師:你怎樣評價林肯?

生:作爲資產階級政治家,林肯有軟弱的一面,但他爲維護國家的統一和解放黑人所做的貢獻,使他成爲美國曆史上的著名總統。

師:林肯還有哪些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學習呢? 生1: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生2:他關心百姓疾苦,反對黑人奴隸制度;

生3:他具有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生4:他熱愛祖國,努力維護國家統一,甚至不惜爲此犧牲自己的生命;

師:美國南北戰爭有何歷史意義?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從原因、目的、結果方面分析。

生:小組合作討論,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是奴隸制的存廢,目的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結果是廢除了阻礙美國經濟發展的黑人奴隸制,爲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師:那麼美國內戰的性質如何呢?

生:是資產階級領導的、爲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戰爭,因此應該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師:那麼它應該是美國曆史上的第幾次資產階級革命? 生:第二次。

師: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哪一事件? 生:美國獨立戰爭。

師:如果說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掃除的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障礙,那麼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它掃清的應該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還是內部障礙呢? 生:內部障礙。

師整理: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爲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師:學習本課,對我們認識現實問題有何啓示?朱總理訪美時說:“中國有權像南北戰爭一樣,用武力對待臺獨勢力”你怎麼理解?你認爲怎麼解決臺灣問題? 生:暢談感想和認識。

篇十:人教版國中歷史上冊人類邁進“電氣時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愛迪生和他的一系列發明。汽車和飛機的發明與應用等基本史實。通過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科學成就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樹立不僅關心自我發展,還要關心社會進步的現代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 重點 電力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教學 難點 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進步的的評價。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1、一分鐘小遊戲:

看誰說得多說得快:列舉家用電器名稱:

規則:

(1) 每組選一位同學爲代表:每組一次只能說一種電器名稱:

(2)各組輪流說:每次考慮時間不能超過1秒超時、說錯、重複者淘汰。其他組繼續。

2、通過這個遊戲,同學們有什麼感想?

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誌,正是這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邁入電氣時代。出示課題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新課:

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找到了打開電能寶庫大門的鑰匙;人們開始使用新能源-電.電力的應用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使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切割磁場會產生電流

二 、 “發明大王”愛迪生

?他最偉大的發明:電燈(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著名發明有:留聲機 、活動電影機 、第一架實用打字機……

?發明數量多:正式註冊的有1300種

合作探究;

課本125頁“動腦筋”:

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

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不方便,夜晚漆黑一片,許多家用電器打不開等等。

在沒有電燈之前,我們的先人在夜晚採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那時人們多使用煤油燈、煤氣燈、蠟燭來照明,照明範圍較小,亮度差,不利於廣泛使用。

三 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交通工具的新動力:內燃機(卡爾·本茨)

(帶動新能源:石油的開發)

德國的卡爾·本茨——汽車之父(1885年 汽車)

美國的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飛機

(體積小,效率高)

卡爾·本茨先生是世界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1844-1929),是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被稱爲“汽車鼻祖”。

奔馳1號三輪汽車於1886年1月29日獲汽車製造專利

這一天被公認爲汽車的誕生日,車速最快爲15km/h

介紹汽車的演變

學生思考

課本127頁“動腦筋”

老:“汽車的發明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應該積極發展汽車工業。”

(老人看到了汽車工業的積極作用,忽略了消極影響。)

少:“汽車的大量使用帶來了空氣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許多問題。因此,應該停止發展汽車工業。”

(小孩看到了汽車工業的消極影響,但過於偏激。)

綜合:他們說的話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夠全面。應該在發展汽車工業的同時,盡力減少和消除它帶來的消極後果;同時加強科技研究,用科技成就來趨利避害,滿足人類需要。

小組合作

汽車和飛機的問世得益於哪一種新動力的發明?促進了哪種能源的開採和利用?結合汽車和飛機的使用說說它們是怎樣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人們活動範圍的?

課後習題

一)選擇題

1(2010·廣東東莞)19世紀下半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開始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這次革命是( )

A.以蒸汽爲核心的革命 B.以電力爲核心的革命

C.以核能爲核心的革命 D.以太陽能爲核心的革命

2(2010·廣東).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的景象常常使我們懷念起被稱爲“發明大王”的科學家。他是( )

A.牛頓 B.愛迪生 C.愛因斯坦 D.達爾文

3(2010·廣西梧州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強調汽車尾氣已成爲目前各國環境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汽車尾氣主要來自( )

A.蒸汽機 B.發電機

C.電動機 D.內燃機

4(2010·廣東湛江)2010年中國吉利汽車集團正式收購了沃爾沃,那麼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誰發明的?( )

A.瓦特 B.史蒂芬孫

C.富爾頓 D.卡爾·本茨

5(2010·新疆建設兵團)1873年,比利時工匠格拉姆參加維也納世博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明了電動機,關於電能轉化爲機械能的衆多技術馬上被產品化並投入市場。這之後,人類進入( )

A.蒸汽時代 B.電氣時代

C.信息時代 D.原子時代

6.讀右圖,指出導致世界石油產量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機的發明 B.發電機的問世

C.有軌電車的創制 D.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7.在20世紀初,首次將人類飛上天空的夢想變爲現實的歷史人物是( )

A.卡爾·本茨 B.萊特兄弟

C.愛迪生 D.馬可尼

8.右圖是一款世界著名的汽車商標圖案,與它最可能有關的歷史人物是( )

A.卡爾·本茨 B.亨利·福特

C.萊特兄弟 D.愛迪生

9.“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大車不需要馬拉,新聞通過環繞地球的電線一瞬間傳遍世界……。”這樣的生活最早應出現在( )

A.新航路開闢時 B.工業革命時期

C.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

板書

電力的廣泛應用 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

第二次工業革命

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提高生產能力,擴大了活動範圍

篇十一:人教版國中歷史上冊人類邁進“電氣時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媒體

幻燈片、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與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已習慣了藉助了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汽車來來往往,遙望藍天,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還有今天的世博會,這些都讓我們自然的聯想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師引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生產領域又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爲主要標誌,人類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知識。

[板書]

第20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力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家中或周圍都有哪些電器,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電燈,可以用來照明;電視,可以瞭解世界大事和娛樂;電飯鍋,可以煮飯;電熨斗,可以熨衣服;電腦,可以查資料、玩遊戲;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

[教師引導]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的生活和“電”有着密切的聯繫,那麼電是如何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第一段說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那麼電是怎樣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三段小字內容。

[學生複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存在許多缺點,到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才進入實際生產領域。

[教師講述]剛纔大家說了電的發明的理論基礎,那麼電力作爲一種新能源,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回答]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並可按用戶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潔高效、價格便宜等。

[教師小結]由於電力作爲能源具有這麼多優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器的發明與使用

1.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

[教師引導]剛纔我們已經說了電與我們生活中的密切聯繫。那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學生回答]沒有電,我們將不得不熬過一個個漫長而漆黑的夜晚;我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聊天;沒有電,自來水沒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儲存成爲難題;城市裏,電車不能行駛,學校裏,電教設備也不能使用……

[教師小結]總之,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很不方便,所以說,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在生產領域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教師引導:第二次工業革命另一個重要領域的發明,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訊領域。

[出示圖片]早期的電話。

[教師講解]這是最早的一次電話通話演示,圖中的通話者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貝爾展示的電話引起了轟動。電話及電報事業的發展,爲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而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繫。

[教師過渡]在電器發明領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最爲著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愛迪生和他的發明。

2.愛迪生髮明耐用電燈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內容,瞭解愛迪生髮明燈泡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在電燈發明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不但亮度差,而且燒起來有黑煙和臭味,要時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還很容易引起火災。自從電出現以後,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併爲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電燈很難普及使用。

愛迪生立志解決這一難題,在幾年的時間裏,他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於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教師補充]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兩千項發明,正式註冊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項,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電燈以外,還有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鹼性蓄電池等。許多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而他本人卻回答說:

[投影顯示]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教師提問]請大家就這句話結合自己對愛迪生的瞭解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感受。

[學生回答]

篇十二:人教版國中歷史上冊人類邁進“電氣時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能力目標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人類何時進入蒸汽時代?

學生: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的蒸汽機並應用於許多生產部門以後。

教師指出:今天這節課要了解的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又一次重大飛躍,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的情況。

講授新課:

一、“電氣時代”的到來

教師請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誰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學生:法拉弟。

教師:誰研製出發電機?

學生:西門子。

教師:電力在什麼時候作爲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

學生:19世紀70年代

教師:隨後發明了哪些電器和電力交通工具?

學生:電話、電報、電燈、電車等。

教師:電力作爲一種新能源,比蒸汽動力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使用更加方便和廣泛,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並且有利於環境保護。

教師: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哪些國家走在前面?

學生:美國、德國。

教師: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爲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髮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爲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篇十三:國中歷史開元盛世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初步瞭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主要內容有: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的“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商業的繁榮及城市的發展,形成“開元盛世”等一系列史實。

2.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歸納和分析,提高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動畫等輔助教學,提高觀察能力;通過學習唐玄宗前、後期的統治變化,能夠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2.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爲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 2.難點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 標籤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一:講新課以前,讓我們先來欣賞一首詩──《憶昔》,有人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麼?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所作。詩中的前三句向我們描述的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這個繁榮局面在歷史上被稱爲“開元盛世”,雖然這其中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沒有根據,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開元盛世”。

導入二: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唐太宗統治時期,他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任用賢臣,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批評和意見,從而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爲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之後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繼承了唐太宗時期的一些政策,下令獎勵農桑,發展農業生產。還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向下又開啓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達到了全盛時期。你瞭解唐玄宗麼?想領略唐朝前期的盛世風采嗎?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這一段歷史。

(二)講授新課 1.“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局面是怎麼樣形成的呢?我們得先了解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武則天死後,唐朝政局動盪不安,先是唐中宗復位,而由於他昏庸懦弱,大權落入皇后韋氏及其女安樂公主手中。韋皇后於710年將中宗毒死,開始臨朝聽政,想做第二個武則天。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合謀,殺死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扶睿宗復位。睿宗即位後,李隆基被立爲太子,但大權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擁戴之功,大樹私人勢力,當時有一種說法,“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可見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人的支持下,先發制人,太平公主被賜死於家。不久,睿宗將帝位傳給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後,改年號爲開元,李隆基即爲唐玄宗,亦稱唐明皇。至此武則天下臺之後動盪的局面才穩定下來。 唐玄宗即位前期,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請同學們在教材中找到,他是怎樣做的呢?

(1)重用人才。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說明唐玄宗對人才的重視。姚崇早年爲武則天提拔重用,官至副宰相。開元年間,唐玄宗先後任命正直幹練的官員姚崇、宋璟、張嘉貞、張九齡等人爲宰相,在他們的輔助下,針對時弊,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

(2)除了任命姚崇做宰相外,還特別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並親自考覈縣令政績。

(3)節儉。開元初,唐玄宗還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決心。

因爲上述各項改革,開元年間吏治清明,政局穩定,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教育文化的繁榮,成爲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之治”。 請同學比較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幾點相同的地方?

都善於用人,重視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戒奢從簡。都出現了中國封建時代著名的治世──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史書上稱其統治爲“貞觀之風,一時復振”。穩定的政治局面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盛世經濟的繁榮

要了解一個國家或王朝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方面入手。 農業

我國封建社會一直都是以農爲本。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農業。

(1)據統計,唐玄宗開元時期共修水利38處,天寶時又修8處,合爲46處。不僅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連邊遠山區也有。

(2)農耕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北方的農業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田越來越多。

南方首先是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唐代的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技術。方法是將稻種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這種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與以前的漫天撒種、靠天吃飯的種植方法比起來,有哪些先進之處?育秧移植栽培推廣後,農民可選擇健康、茁壯的秧苗移植,保證了收獲時的產量和質量。其次,唐代還大量栽種早稻,也就是一種在六七月份就可以收割的水稻。這樣,在氣候溫暖、雨水充沛的南方就可再抓緊時間種第二次水稻,於是出現了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糧食產量大大增加。當時,高梁、蕎麥等並非中原的農作物也來到黃河流域安家落戶,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3)蔬菜有許多新品種,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

唐時的蔬菜新品種有菠菜(唐代由尼泊爾傳入我國的)、萵苣和食用菌等。茭白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爲蔬菜而進行培育的唯有我國。 (4)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範圍盛行。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種茶、製茶、飲茶最早的國家。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藥材,在長期的醫藥實踐中,人們認識到茶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熱解渴,是一種很好的飲料。西漢時,完成了從藥用到飲料的過渡,當時已有煮茶、賣茶的記載。東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就已認識到茶對人能起到興奮大腦和心臟的作用。三國時,江南一帶已形成飲茶習慣。魏晉南北朝時,茶被用來招待客人。唐時南北統一,各地交往密切,飲茶風氣從南方傳入北方,中唐以後又從中土傳往塞外,漸成爲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黃河流域的關西、山東飲茶之盛,達到了“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的地步。在一些城市,已經出現專門賣茶的茶館。

由於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產和貿易,除野生茶樹外,大量進行人工栽培。唐時茶葉產地遍及今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省。茶葉生產已是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茶樹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有顯著進步。南方的茶葉,通過大運河和陸路大批運往北方。793年唐政府徵收茶稅,“十稅其一”,是年徵得茶賦40萬緡,約當全年收入的1/15。(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以茶馬互市爲主要內容,以馬幫爲主要運輸方式的一條古代商道。傳播茶文化。)

唐代茶業承前啓後,不僅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迅速發展,而且影響及於世界。從唐代開始我國的茶葉相繼輸往世界各國。至今各國語言中茶字語音,無不源出於我國的茶字,可見茶是我們祖先對人類飲料的一大貢獻。

陸羽,唐朝人,我國古代著名的茶葉專家。所著《茶經》一書,內容十分廣泛,對茶的起源、茶的形狀和種類、茶的產地、採茶的器具、製茶的過程、煮茶的方法、飲茶的茶具、茶葉優劣的區分和水質品第的鑑定等,都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這是我國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後世研究茶史有相當影響。從宋代起,陸羽就被人稱爲“茶神”了。現在有許多茶樓起名叫做陸羽,也是藉助他的聲望。

(5)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和筒車。

曲轅犁:耕犁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結構也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發生着變化。(對比)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迴轉困難,耕地費力。看漢代耕犁有一個又直又長的犁轅。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

曲轅犁由11個部件組成。重大改進有三處。①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看錄像)不僅轉彎靈便了,還使整架犁體積變小,重量減輕,用一頭牛牽引就能運行自如,改變了過去二牛擡扛的耕作方法。節省了人力、畜力。另外,唐代人還對耕犁的其他細節進行了改造。②西漢耕犁已裝有犁壁,唐代時加以改進,唐朝的犁壁呈圓形,可自動將土推至兩側,減小了耕犁前進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③曲轅犁裝有犁評,可調節鏟入地的深淺,便於深耕或淺耕。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改造,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辛勤勞作中摸索出來的,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改造後的曲轅犁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犁。除了耕地,灌溉在農業生產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國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種水車進行灌溉。

到唐代,由於農業發展很快,不僅平原地區良田萬頃,就是山地、丘陵一帶的荒地也被大量開墾。爲了適應那裏的需要,人們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筒車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衝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着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比翻車大得多。同時既節省上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但它也有侷限性,在水勢平緩處它無法發揮優勢。可見,古代科技是在不斷髮展、循序漸進的。筒車最適宜用在岸高水低、水流湍急的地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時這種水車就已傳到日本。 (6)人們積極抗旱,治理蝗災,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了。 手工業

絲織業:唐代絲織品的花色、品種繁多,而其精美和織造技術的高超主要反映在當時婦女們多姿多彩、精緻華美的服裝上。絲織品品種花式繁多,爭奇鬥豔,琳琅滿目,主要有絹、綾、錦、羅、紗、綺、等。

出示阿拉伯商人與唐朝官員的對話,阿拉伯商人與唐朝官員的對話中反映出什麼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唐朝絲織技術高超,絲綢質地很薄。唐代長安的官營絲織業作坊,設備先進,技術水平高,是全國的紡織中心。唐代中央政府設有織染署,專爲皇室和百官大臣織造高級絲綢。織染署屬下有25個作坊,負責不同的工種,可見當時紡織、印染業的分工,已經非常精細。

陶瓷業:圖片。除絲織品外,中國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瓷器製造至此才與陶器製造完全分離,成爲一個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唐代人以陶瓷器爲日常生活用品,許多精品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那時出現了一批制瓷名窯。唐代陶瓷器品種很多,以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最負盛名。它們各具特色,其中精品更令人愛不釋手。邢窯產品遠銷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圖中唐朝的白瓷爲邢窯燒的白瓷湯瓶,通體呈白玉般的色澤,使造型更顯穩重。

聞名於世的唐三彩也是在這時創制的,是陶器的一種。唐三彩是一種鉛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窯內素燒。陶胚燒成後再上釉進行釉燒,彩釉多是白、黃、綠、褐、藍等色。化學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鉛,用鉛和石英配製而成,透明無色。製作時先在白地的陶胎上塗一層無色釉,然後再塗各種金屬氧化物作爲呈色劑,進行釉燒。工匠們可以配出淺黃、翠綠、天藍等色彩。由於鉛釉高溫流動的性質,燒時往下流淌,呈現出從濃到淡的層次,融合絢麗,斑駁淋漓,成爲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這表明,當時工匠們對化學原料特性的認識、對火焰的控制,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本來陶器的特點是胎質粗糙,釉色不透明,但唐三彩卻以獨特的工藝而引人注目。(影片)這種精湛罕見的工藝成爲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至今它仍以其明麗的色彩和生動的造型而備受世人青睞。唐三彩製作精細,造型獨特,很受外國人歡迎。印度、伊朗、埃及、日本、朝鮮和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都曾發現唐三彩製品。由此可見,唐三彩是唐代重要的出口貨品。

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人們爲獲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進行越來越頻繁的交換,因而一些人口衆多的大城市也越來越興旺。 商業

唐代繁華的大都會有四個,由西向東依次是哪裏呢?

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其中,以唐都長安最爲富麗宏偉,而它作爲一座商業城市,代表了唐代商業的發展水平。 總結長安城特點。(1)宏偉壯麗。宮城居全城北部正中,爲宮殿區。居全城北部中央,帶有皇帝至高無上的意思。其南爲皇城,爲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護衛皇城與宮城。是平民與官僚的住宅區和商業區。住宅區名坊。商業區名市。全城南北軸線兩側東西對稱,有東西二市。(2)坊與市分開。封閉式的坊和集中的市。(3)規劃整齊。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長安城內街道均作南北、東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筆直端正,寬暢豁達,南北縱列11條大街,東西橫列14條,把外郭城切成109個長方形的坊和東西二市。全城街道兩旁有排水溝,並栽種槐樹榆樹,大道筆直,綠樹成蔭,市容十分壯觀。“條條青槐街,相去____坊”的唐人詩句,就是對長安綠化和城市佈局的描繪。(4)長安城不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還居住着很多來自異國他鄉的僑民。這些居民在城中從事200多種不同的行業,開設店鋪多達幾千家,再加上往來商旅川流不息,使整個長安城興旺繁榮。不僅白天熙來攘往,甚至在夜間也是喧鬧非凡,真可以說是晝夜喧呼,燈火不滅。長安是一座寬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懷和兼容幷蓄的精神,吸引各國學者、官員、商人、僧侶接踵而來。大明宮內的麟德殿曾宴請過七十多個國家的客人,來唐的外國使者遍及歐、亞、非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百萬人口的長安,長期居住的外國人達萬家以上。 長安城以其特有的繁榮與興旺名聞於海內外,成爲一座令人嚮往的國際性大都市。

善於總結繼承,又做到兼收幷蓄的唐朝,也爲自身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長安城由此產生了特有的都市文化。而且這種文化也影響到國外,比如日本(看日本東京平面圖)。

同學們,唐玄宗時長安的商業盛極一時,文化也欣欣向榮。達官貴人奢侈享樂。但及時享樂,歌舞昇平,未能掩蓋社會矛盾的激化,唐明皇對楊貴妃的萬般寵愛,使他付出了極大的政治代價。 3.唐的衰亡

唐朝的衰亡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唐玄宗統治前期,尚能勵精圖治,勤於朝政,但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後期的年號),漸生驕奢之心,朝政日益腐敗。特別是楊貴妃入宮以後,便過起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腐敗生活,不理朝政,揮霍無度(有詩: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誰都知道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講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浪漫故事。但這個故事以喜劇開頭,卻以悲劇收場。楊貴妃即楊玉環,本是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之妻。後被唐玄宗用盡手段納爲妃。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楊貴妃的溫泉,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南門外驪山北面的山腳,距離西安市25公里,因驪山溫泉而得名。華清池是歷史上一座著名的溫泉離宮御苑,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首先在此建湯泉宮,到唐玄宗時將其擴建爲華清宮,規模宏大、輝煌壯麗。每年10月,唐玄宗和楊貴妃便來此居住,到歲末纔回。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詩《長恨歌》,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之句,即指此。)(杜牧的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由於對楊貴妃的寵愛,他把國家大權先後交給了“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學無術的外戚楊國忠。李林甫獨攬朝政19年,殘害忠良,堵塞言路,擅權跋扈。繼李林甫爲相的楊國忠,他依仗自己是楊貴妃的堂兄,身爲宰相兼領40餘職,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廣收賄賂;無德無能卻剛愎自用,胡亂處理政事,賞罰無章,致使這時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

正當唐玄宗和楊貴妃流連於驪山華清宮的富麗,沉湎於《霓裳羽衣曲》時,幽燕邊塞響起了反叛的戰鼓。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乘唐朝政局紊亂,內地兵力空虛,以討伐楊國忠爲名,率兵15萬,在范陽發動叛亂,企圖奪取唐中央政權。後來,其部將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後西下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將士兵變,殺死楊國忠,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後繼續西逃至成都。當時楊貴妃年僅38歲。(有傳說楊貴妃當初沒有死而是去了日本,有人在日本見到過貴妃墓,已成爲千古之迷,但是,唐玄宗晚年是悽慘的,很是孤獨,失去楊貴妃對他打擊很大,政權又落到了兒子手中,他命人畫了一幅楊貴妃的畫像,掛在自己的宮殿裏,每天觀看,正像《長恨歌》最後兩句所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叛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父自立,後史思明又殺安慶緒。最終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757年,唐軍在少數民族回紇兵的幫助下收復長安和洛陽,給叛軍以沉重的打擊。763年,窮途末路的史朝義自縊而死,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息。安史之亂使人民遭受了一場空前的劫難,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司專權,朋黨之爭,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875年,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唐朝在這場農民大起義中走向瓦解。公元907年,這個強大的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走向了滅亡。907年,被節度使朱溫所滅。

(三)、鞏固練習

1. 杜甫的詩句“憶昔與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則天 2. 歷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時期稱爲(

)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史稱(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4. 某歷史興趣小組同學在探究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

④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學習隋唐史後,四位同學作了主題演講,你認爲能準確地概括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徵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統一 C.繁榮與開放

D.封建國家陷入危機

6. 某同學舉辦主題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圖片展覽。下列圖片應該入選“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參考答案

1.A 2.C 3.D 4. D 5. C 6.D 見本課隨堂練習。 參考資料

1.杜甫的《憶昔》

杜甫的《憶昔》共有兩首,是廣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時所作。詩裏寫出自己對唐肅宗、玄宗兩朝舊事的回憶。第一首寫的是“憶昔先皇(唐肅宗)巡朔方”、安史亂後唐朝的混亂情況。杜甫寫詩時爲唐代宗統治時期,所以稱肅宗爲先皇。第二首以充滿羨慕之情回敘當年開元盛世全國的經濟繁榮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興,使盛世得以重現。課本中引用的只是《憶昔》第二首開頭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2.唐玄宗和開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睿宗之子、高宗武則天之孫。睿宗朝曾參與誅殺武、韋同黨,平定了武則天晚年以後的政治__。712年即位,改元開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寶。開元之治時期一般指開元年間的29年(712~742)。天寶以後由於奸臣當道,安史叛亂逐漸成爲亂世,歷史上亦稱天寶之亂。安史亂後,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爲肅宗。762年,玄宗在長安抑鬱而死。開元年間玄宗比較重視吏治,任用賢才姚崇、宋璟爲相,精減冗官;也注意發展經濟,採取抑制土地兼併措施,興修水利和組織墾荒等;還重視文教科技的發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學家一行改造新曆,測量子午線。同時,在和睦周邊民族,安定邊疆,以及對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貢獻。 3.姚崇 姚崇爲唐玄宗開元時期名相。早年爲武則天所提拔重用,官至鳳閣侍郎(相當於副宰相)。開元初年,爲唐玄宗所看重。在一次講武檢閱軍隊時,召進姚崇議論國是,欲加重用。姚崇卻侃侃而談,提出十項建議,史稱“建言十事”。這十項建議包括:實行仁政、不貪邊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參與朝政、拒絕營造佛道寺觀、戚屬不任臺省官、對朝臣以禮相待、納諫從善、以兩漢外戚專權爲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姚崇爲相後,興利除弊,選用賢才,發展生產,爲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開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4.開元盛世經濟的繁榮

開元時期統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時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亦滿”(《元次山集》)。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荊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裏,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榮,道路暢通,行旅安全。開元二十年(732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5.玄宗時期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處

許道勳、趙克堯《唐玄宗傳》一書,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製作了《玄宗時期興修水利表》。據統計,唐玄宗開元時期共修水利38處,天寶時又修8處,合爲46處。 6.唐朝農耕技術的發展

唐朝由於國家長期統一,社會比較安定,北方的農業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田越來越多。不少地區在麥子收穫以後,繼種禾粟等作物,可以兩年三熟。南方的農業種植技術更有顯著進步。首先是高產作物水稻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並廣泛採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詩形容說:“東屯(屯子、村莊)大江北,百頃平若桉(案的異體字,狹長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插秧適(剛纔)雲(作語助,無義)已(完畢),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當時江淮地區,已經是大面積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種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種,爲在同一土地上覆種麥子或其他作物創造了條件,使兩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漸在南方推廣,有的地方可一年兩熟。

江南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水充足,無霜期較長,加上人口多,勞動力充足,宋朝時人們對土地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大力發展稻麥輪作的二熟制。“吳地沃而物夥,稼則刈麥種禾,一歲再熟。”(《吳郡圖經續記》)這種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經出現了。 7.唐朝的蔬菜新品種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和《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認爲,唐時蔬菜新品種有菠菜、萵苣和食用菌等。《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還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開始作爲食用蔬菜的。該書還說:“茭白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爲蔬菜而進行培育的唯有我國。”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爾傳入我國的。至於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記載亦見於唐代,在《四時纂要》一書中有記載。

8.唐朝茶葉生產和飲茶之風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種茶、製茶、飲茶最早的國家。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藥材,在長期的醫藥實踐中,人們認識到茶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熱解渴,是一種很好的飲料。西漢時,完成了從藥用到飲料的過渡,當時已有煮茶、賣茶的記載。東漢著名醫學家華佗說:“苦茶久食益意思。”認識到茶對人能起到興奮大腦和心臟的作用。三國時,江南一帶已形成飲茶習慣。《三國志?韋曜傳》說:吳國皇帝孫皓,每次宴會都強迫羣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爲限。韋曜不會喝酒,孫皓密賜茶給他,允許以茶代酒。說明當時已有了飲茶的習慣。魏晉南北朝時,茶被用來招待客人。東晉桓溫招待賓客主要用茶果。

唐時南北統一,各地交往密切,飲茶風氣從南方傳入北方,中唐以後又從中土傳往塞外,漸成爲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黃河流域的關西、山東飲茶之盛,達到了“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的地步。“上自宮省,下至邑里,茶爲食物,無異米鹽。”在一些城市,已經出現專門賣茶的茶館。

由於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產和貿易,除野生茶樹外,大量進行人工栽培。唐時茶葉產地遍及今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省。茶葉生產已是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爲業。”祁門縣境甚至“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茶樹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有顯著進步。茶樹種植三年後,每畝鮮茶可收120斤。每到茶葉收穫季節,茶產地盛況空前,四方商人紛紛趕來,大量採購。南方的茶葉,通過大運河和陸路大批運往北方,“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當時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種,如蒙頂、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徵收茶稅,“十稅其一”,是年徵得茶賦40萬緡,約當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業承前啓後,不僅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迅速發展,而且影響及於世界。從唐代開始我國的茶葉相繼輸往世界各國。至今各國語言中茶字語音,無不源出於我國的茶字,可見茶是我們祖先對人類飲料的一大貢獻。 9.陸羽和《茶經》 陸羽,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我國古代著名的茶葉專家。所著《茶經》一書,內容十分廣泛,對茶的起源、茶的性狀和種類、茶的產地、採茶的器具、製茶的過程、煮茶的方法、飲茶的茶具、茶葉優劣的區分和水質品第的鑑定等,都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這是我國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後世研究茶史有相當影響。據《太平御覽》記載,從宋代起,陸羽就被人稱爲“茶神”了。 10.曲轅犁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誌着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迴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

晚唐時陸龜蒙的《耒經》,記載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重大改進有三處:(1)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舊式犁長一般爲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後。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便於迴轉,操縱靈活,節省畜力。由舊式犁的二牛擡槓變爲一牛牽引。而且,由於佔地面積小,這種犁特別適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東地區得到推廣。(2)加裝了犁評。由於犁評厚度逐級下降,推進犁評,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評,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淺,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3)改進了犁壁。唐時犁壁呈圓形,因此又稱犁鏡。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減少前進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這種犁出現後逐漸推廣,成爲當時最先進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11.筒車

各種水車廣泛用於農田灌溉,是唐朝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寫的《春水》詩說:“連筒灌小園。”李實解釋這句話說:“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爲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筒車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衝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着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唐代缺乏具體記載,此據宋應星《天工開物》捲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專門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切望)民間,作備件器,以爲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便宜。”這一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使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12.姚崇捕蝗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嚴重蝗災。當地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響,紛紛燒香磕頭,祈求上天保佑,滿朝文武也都束手無策。姚崇向皇帝上書,引用古代《詩經》和東漢光武滅蝗的詔令,說明滅蝗纔是積極的辦法。他建議唐玄宗派遣“捕蝗使”,去山東滅蝗。姚崇上書受到許多朝臣反對,他又力排衆議,說服玄宗迅速行動。玄宗終於同意派使捕蝗,並強調:“吾與賢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敢議者死。”在滅蝗過程中,姚崇獎勤罰惰,對那些遷延不積極捕蝗的地方官吏嚴加申斥,說“古之良守,蝗不入境。今不治蝗,正證明無德可言”,發牒催促治蝗。結果滅蝗取得很大成績,僅汴州就捕蝗14萬石。此後,山東再沒有釀成重大蝗災。他的治蝗行動受到高度讚揚,人們說:“姚崇爲相,憂國如家,愛民如子。” 13.唐代的絲織業

唐代絲織業非常發達,絲織技術精巧,絲織品品種花式繁多,爭奇鬥豔,琳琅滿目,主要有絹、綾、錦、羅、紗、綺、等。

綾是以斜紋組織起花,光如鏡面的絲織品。絹是用生絲織成的一種平紋織物,主要產於唐代北方。絹的顯著特點是質輕,《太平廣記》記載有一種輕絹,一匹長四丈,重量只有半兩。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唐代絹幡,都是用一種幾乎透明的薄絹製成的,掛在佛堂的過道上,不阻礙光線。陸游《老學庵筆記》說:“亳州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爲衣,真若煙霧。”紗是一種表面佈滿紗眼的絲織物,亳州輕紗由於過於精薄,入手如無重量,做成衣服,真像身披輕霧。這種輕紗就是唐代貴婦“嫌羅不着愛輕容”的輕容紗。新疆吐魯番發現的一件深紅色輕容紗,菲薄精巧無比。錦是一種多彩織花的高級絲織物。益州、揚州的錦最負盛名。蜀錦絢麗多彩,精美絕倫。

唐朝絲織品的色彩極爲豐富,有人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物作了色譜分析:紅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等五色,黃有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等六色,青、藍有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等六色,綠有胡綠、葉綠、果綠、墨綠、豆綠等五色,連同黑白二色,共二十四色之多。 14.唐代陶瓷業

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瓷器製造至此才與陶器製造完全分離,成爲一個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瓷器也代替金、銀、漆器,成爲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那時出現了一批制瓷名窯。邢窯及四川大邑的白瓷,胎質堅緻,釉色潔白。杜甫詠白瓷說:“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清脆的玉聲)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越州的青瓷瓷土細膩,胎質精薄,瓷化程度高,釉色晶瑩潤澤。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說青瓷釉色晶瑩如九秋露水,色澤如千峯滴翠。陸羽評青瓷白瓷說“若邢瓷類銀(言其白),則越瓷類玉(言其白而瑩潤)”,“若邢瓷類雪(言其潔白),則越瓷類冰(言其潔白而透明)”。這些評說,是抓住了名窯瓷器的不同特點。唐三彩是一種鉛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窯內素燒。陶胚燒成後再上釉進行釉燒,彩釉多是白、黃、綠、褐、藍等色。化學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鉛,用鉛和石英配製而成,透明無色。製作時先在白地的陶胎上塗一層無色釉,然後再塗各種金屬氧化物作爲呈色劑,進行釉燒。工匠們可以配出淺黃、翠綠、天藍等色彩。由於鉛釉高溫流動的性質,燒時往下流淌,呈現出從濃到淡的層次,融合絢麗,斑駁淋漓,成爲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這表明,當時工匠們對化學原料特性的認識、對火焰的控制,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15.唐都長安

唐朝首都長安城,在隋朝興建時稱爲大興城,但習慣上還是稱長安城。唐長安城沿用隋大興城舊制,不斷修建,更加宏偉壯麗。長安城佈局特色:(1)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城居全城北部正中,爲宮殿區;其南是皇城,爲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平民與官僚的住宅區和商業區。住宅區名坊,商業區名市,坊市分置。宮殿區居全城北部中央,顯然帶有皇帝“至高無上,南面稱王”的意思,這可說是宇文愷當年設計長安格局時的中心思想。(2)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東半部設萬年縣,有東市;西半部設長安縣,有西市。東半部54坊和西半部55坊絕大部分對稱,因修興慶宮、大明宮稍有變動。(3)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長安城內的街道均作南北、東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筆直端正,寬暢豁達。南北縱列的大街11條,東西橫列的大街14條,由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個長方形的坊和東西二市,二市各佔兩坊之地。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詩:“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正反映了這種整齊劃一的棋盤式格局。全城街道兩旁都有排水溝,並栽種槐榆,大道筆直,綠樹成蔭,市容十分壯觀。白居易給張籍的詩中所說“迢迢青槐街,相去____坊”,就反映這一情況。宮城和皇城內,多種梧桐柳樹。(4)封閉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的結構是封閉式的,各坊都有圍牆,住宅的門都在坊內。除皇城以南36坊只開東西兩門,僅有東西大街外,其餘各坊,皆開東西南北四門,都有由一條東西大街、一條南北大街構成的十字街。東西兩市,四面各開兩門,各有兩條東西街、兩條南北街,構成“井”字形街道,把市場分爲九個方塊。每方的四面都臨街,店鋪就設在各方的四圍,同行業的店鋪,集中在一個區域裏,叫做行。東市有220行(有的說120行),西市“市內店鋪亦如東市”。西市是長安城商業集中之地,也是長安城經濟活動的中心。

16.唐都長安是當時國際性大都市

長安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韓昌黎全集?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今京師之人,不啻(chì止)百萬。”《韓昌黎全集?出門》:“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說長安有百萬人口。《唐都長安》中說:長安、萬年二縣共領戶8萬餘。按一戶10口推算,長安居民爲80萬,加上皇族、士兵、奴僕、僧、尼、道、冠(女道士)、少數民族、外國客人,長安人口可達百萬。本目標題出自上述韓愈的詩,“百萬家”應是虛指,形容長安人口衆多。因爲如果按一家10口計算,百萬家當爲1000萬口,與實際情況不符。 唐朝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較爲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的融洽,遷居長安的少數民族人口,十分可觀。僅貞觀時遷居長安的突厥族人就有一萬家,突厥貴族被唐政府任命爲將軍、中郎將等五品以上官吏的有百餘人。身着各式服裝的邊疆各族會聚長安,使長安成爲國內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長安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記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客人來到長安。唐王朝設有專門機構(鴻臚寺、禮賓院)負責接待外賓,設置翻譯人員,提供各種便利。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道東壁的禮賓圖,生動地描繪了中外友好往來的場面。波斯(伊朗)曾不斷派遣使者前來長安,波斯商人遍佈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很多波斯人長期甚至世代留居長安等地。波斯人李元諒在唐朝官至尚書左僕射、鎮國軍節度使。波斯商人很多從事珠寶行業,大多住在西市,也有的經營普通商業。長安兩市有波斯邸(專供波斯人居住或存放貨物之處)、波斯酒店等。

長安百萬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應。全國各地的商人和外國商人云集京城,興販貿易,使長安東西兩市商業興隆繁盛。僅見於歷史記載的,兩市行業就有鐵行、肉行、筆行、大衣行、鞦(qiú,牛馬後部的革帶)轡(pèi,駕馭牲口的繮繩)行、藥行、秤行、絹行、麩行、魚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鋪(寄賣所)、波斯邸等等。唐代後期,兩市繁榮達到極盛。大小工商業在兩市周圍和城門附近各坊發展起來。如崇仁坊“一街輻輳(fú còu,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這說明中唐以後,長安城工商業的發展,在地區上已突破兩市的範圍,在時間上也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整,在國內國外影響很大,日本的平安京(西京)就是仿照長安建設的。 17.安史之亂

指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

安祿山(?~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雜胡。本姓康,從後父安延偃姓,改姓名爲安祿山。安祿山善於逢迎,他結納李林甫,討好楊貴妃,稱貴妃爲義母,騙得唐玄宗寵信。他兼領平盧(治今遼寧朝陽)、河東(治今山西太原)、范陽(治今北京)三鎮節度使,所部兵力達十五萬之衆。安祿山見唐朝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有可乘之機,於755年十一月,以討楊國忠爲名,從范陽起兵反唐。叛軍很快席捲河北。“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爲所擒戮,無敢拒之者。”十二月攻陷洛陽,756年正月稱大燕皇帝,接着擊潰潼關守軍二十萬,佔領長安。

安祿山身體肥胖,大腹便便,下垂過膝,體重300斤。自起兵反唐以來視力衰退,又有疽病,因此性情極爲暴躁,左右服侍,稍不遂心,動輒鞭打,甚至殺死。他稱帝后,深居宮中,學唐玄宗的享樂,聲色歌舞,驕奢淫逸,難得接見將領,凡事都通過幕僚嚴莊傳話。嚴莊雖然受到重用,也難免捱打。小宦官李豬兒被打的次數更多。安祿山想立愛妾所生的幼子慶思做後嗣,嚴莊便和安慶緒勾結,指使李豬兒刺死了安祿山。757年正月,安慶緒即位。

史思明原是安祿山親信,突厥族人。安祿山叛唐後,他南下攻佔河北13郡,被安任命爲范陽節度使,統兵8萬人。安慶緒殺父安祿山稱帝,他不服,降唐。不久再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殺死安慶緒,還歸范陽,稱大燕皇帝,出兵攻佔洛陽。761年被兒子史朝義殺死。

安史之亂對人民是一場浩劫,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爲丘墟”(《資治通鑑》),“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爲衣,或有衣經者”(《舊唐書?回紇傳》)。“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整個黃河流域,幾乎一片荒涼。“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杜甫《無家別》),這詩句描畫了由於戰亂,廣大人民無家可歸的悲慘狀況。 18.唐末農民起義

唐末農民起義,起於875年,止於884年,由王仙芝、黃巢領導。875年,王仙芝、黃巢起兵反唐。第二年,二人分兵作戰。仙芝戰死,黃巢自稱黃王,號沖天大將軍,衆至十餘萬。黃巢起義軍流動作戰,曾轉戰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諸省,號稱百萬。879年,起義軍大舉北伐,發佈討唐檄文。880年攻克唐朝東都洛陽。881年初西破潼關,進入長安,受到百姓夾道歡迎。黃巢向羣衆宣告:“黃王起兵,本爲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同年,黃巢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不久長安爲唐軍包圍,供應困難。882年,起義軍大將朱溫叛變。883年,義軍退出長安。884年,黃巢退兵至泰山狼虎谷,兵敗被殺。

七、視野拓展

1.茶樹的栽培和茶葉採摘加工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傳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漢代及漢代以前,中國西南地區四川一帶即已成爲茶業的中心。不僅有以茶命名的地名,而且還出現了茶市。但唐代以前所飲茶葉,主要以是採集野生茶爲主,栽培可能尚不普遍。就連《茶經》中也很少關於茶樹栽培的記載,而僅僅提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但是在《茶經》之後,茶葉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唐朝全國產茶地已有五十多個州郡。除南方老茶區之外,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區也都有茶葉生產。這些新發展起來的,或是即將發展起來的茶葉產區急需瞭解有關的茶樹栽培技術與經驗,於是在唐末五代時期出版的韓鄂《四時纂要》一書中有“種茶”和“收茶子”兩節的出現,對茶園的選擇、茶樹的種植、茶園的管理和茶子的收藏等作了翔實而又較爲全面的記述。 《四時纂要》認爲,茶有二個特點,一是“畏日”,是一種喜陰作物,因此,適合種於“樹下或北陰之地”,所謂“樹下”,即“桑下、竹陰地種之皆可”;“北陰之地”,即背陰之地。但不定是指山坡的北面,因爲在《茶經》中已指出:“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摘,性凝滯。”二是“怕水”,“水浸根,必死”,因此適合於種植在“山中帶坡峻”之地,因爲山坡上排水良好;若在平地建茶園,則須“於兩畔深開溝壟泄水”。《茶經》中也有同樣的看法,“其生者,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把這兩個方面的特點結合起來,就是茶樹適合於種植在背陰的山坡上,即《茶經》所說的“陽崖陰林”,向陽且有樹木廕庇的山坡是種植茶樹最好的生態環境。《四時纂要》介紹的種茶法是一種“區種法”。先是開坑,每坑圓三尺,深一尺,坑間距二尺,每畝二百四十坑,在整地施肥之後,每坑播子六七十顆,覆土厚度是一寸。第一年不要中耕除草,而要注意防旱,要求“旱即用米泔澆”;第二年,則在中耕除草的同時,還要注意施肥,但肥不能施得太多。平地茶園還要注意開溝排水。第三年,則可能採摘了。茶子受凍,不得生髮,因此,收藏時必須注意防凍。方法是“熟時收取子,和溼沙土拌,筐籠盛之,穰草蓋之。”《四時纂要》“種茶”和“收茶子”兩條記載,是已知有關茶樹栽培和管理方法最早最詳細的記載,後世一些農書或茶書有關茶樹栽培的記載都未超出本書的內容。

話要說回來,《茶經》雖略於栽培,但對於茶葉的採摘和加工卻非常在意。陸羽認爲,“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之累也”。陸羽所記主要是指長江流域的春採,即二、

三、四月間。採摘時間,晴天“凌露採”。採摘標準爲“長

四、五寸”的粗壯嫩芽(帶梗)。還要根據土壤狀況來決定採摘,“生爛石沃土,長

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如果生長在土壤瘠薄的亂草叢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還要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陸羽提到的是餅茶的加工方法。這是唐代新出現的一種茶葉加工方法。此前茶葉的服用方法是將採集來的野生茶葉放入水中煮沸後,連葉茶水一同食用,就象吃蔬菜一樣。而餅茶是採來茶葉後,先放入甑中蒸,再用石臼、木杵搗,拍打成餅,焙乾後,用荻(蘆葦)和蔑(竹條、竹片)穿起來封存。即陸羽所說的:“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陸羽還將加工出來的成品分爲八個等級。唐代還出現了一種新的茶葉加工方法,即散茶法,將茶葉微蒸之後,攤晾,用手揉捻、烘乾、飲用時隨時沖泡。這種方法也就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 2.農業生產的興盛

隋唐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隋、唐初期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檢括人口,減輕徭役等措施,也在客觀上爲農業生產的興盛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隋唐統治者還鼓勵墾殖,把增加人口,發展農業生產作爲考覈地方官吏,並進行獎懲的標準。這一切都對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隋朝建立僅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幷州(今山西太原)庫布帛各數千萬”。以致唐朝建立二十年後,隋朝所留庫藏尚未用盡。唐朝農業生產繼續得到發展,開元、天寶年間“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政府倉儲糧食約達一萬萬石。唐政府因而不斷修築和擴大隋代所興建的倉窖。以含嘉倉爲例,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探查,該倉的糧窖259個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徑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直徑亦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己發掘的6個窖中,其中一個尚留存有大量炭化的穀子,據此推測,此窖儲糧在50萬斤左右。由這些可看出含嘉倉所儲藏的糧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農業生產的盛況。

安史之亂(755年)以後,中原動盪,北方人民大量南移,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安史之亂前,南糧北調的局面就已形成,時稱“北運”。安史之亂後,北方最重要的農業區河北、河南兩道大部分地區處於分裂割據與半割據狀態,戰禍連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當時朝廷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區,主要爲關中、淮南、江南東西、劍南、山南、嶺南等道,而在這些地區中,只有江南東西道、劍南道等地區比較富庶,因而南方開始成爲賦稅的主要來源。貞元八年(792年)權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湖南、江西諸州,也“出米至多,豐熟之時,價亦極賤”。湖南的“潭、桂、衡陽,必多積穀,關輔汲汲,只緣兵糧漕引。瀟湘洞庭,萬里幾日?淪波掛席,西指長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衆,待此而強。”難怪當時就有“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說法。到了唐末五代之後,南方農業生產已穩定地超過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態勢在農田水利的興修上也得到了反映。 3.三彩工藝的形成有三個相互聯繫的過程 (1)以單色釉到三彩釉的發展

這是三彩工藝發展的主要過程,這個過程從漢鉛釉陶發明到唐三彩出現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自兩漢至隋唐,單色鉛釉陶均作隨葬明器,即使在三彩最流行的武則天到玄宗開元期間,唐墓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單色鉛釉陶明器。 綠釉羊圈

變色釉──鉛繪陶技術會一度中斷,到北魏時才恢復。和漢代相比,技術已有改進,能將各種顏色和釉施於一器。或黃、綠、褐三色並用。這種工藝以一種色釉爲底,再在底釉上加彩,和唐三彩以多種色釉融合輝映的施釉方法不同,但無疑爲唐三彩的誕生提供了技術前提。 黃白釉騎馬樂俑

三彩釉──三彩釉實際是多彩釉,用黃、綠、白、紅、藍、黑等釉同施一器,經交融、流串和暈散呈現千變萬化的瑰麗畫面。 三彩牽駝胡俑

(2)從單色釉彩繪到三彩釉彩繪的發展 唐三彩的主要用途是做隨葬明器,明器中的三彩俑又脫胎於彩繪陶俑,因此唐三彩中的各種俑都保留着身體施釉,局部彩繪或彩繪貼金的方法。 單色釉彩繪──這種方法初唐時已見。

變色釉彩繪──這是隨變色釉的採用而出現的方法。器物先按需要在不同部位施釉,然後在釉上彩繪貼金。

三彩釉彩繪──在整個三彩發展的鼎盛期,釉上彩繪或貼金的方法仍在運用。目前所知最早運用這種方法的是公元698年獨孤思貞墓的三彩器。 三綵女侍俑

(3)從釉彩裝飾到胎體裝飾的發展

唐三彩俑、三彩動物之類本身是雕塑作品,是胎體和釉彩裝飾的結合。另一類器皿,在釉彩裝飾的基礎上,逐步採用胎上帖花、暗花和模印的方法。這裏僅從唐三彩裝飾發展的過程來看貼花、印花和模印。

貼花──在胎上貼模印的紋飾,然後施釉彩,這種方法八世紀出現,南方的長沙銅宮窯也有同種方法。

暗花──唐三彩的暗花是以刀刻或模印而成。三彩的暗花裝飾對遼、宋的三彩產生很大影響。

模印──造型奇特紋飾又複雜的器皿採用模製的方法。模壓紋飾精製豐滿,凸出如浮雕,經三彩釉色的襯托,更顯得高貴和華美,成爲唐三彩的經典之作。 4.唐朝

武德元年(618),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定都長安,建立唐朝。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爲十道,曰: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又增二州六縣。盛唐開元、天寶之際,州縣數殆同貞觀,然羈縻州郡,不在此數。開元二十一年(733),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爲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爲十五道採訪使。復於邊地置十道節度使、經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五府。其盛時疆域東至安東府(治今朝鮮平壤),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庫車),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治今蒙古哈拉和林)。安史亂後,河西、隴右陷於吐蕃,至大中(847~860)、鹹通(860~874)始復。乾符(874~879)以後,天下大亂,至爲衰敗。天佑元年(904),朱全忠遷唐都於洛陽。至四年,哀帝李遜位於樑,唐傳二十帝,歷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爲周十六年)而亡。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係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論者以爲,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中國歷史自戰國時代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漢,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活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爲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當時在政治上,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一派昇平景象,其成就超邁西漢“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峯,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

就當時的世界範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但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言,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陸前後剛剛確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後次大陸隨即分崩離析,割據局面一直持續到十二世紀末。日本的“大化改新”雖然儘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卻是具有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性質。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中也居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實現了政治統一。但隋朝畢竟祚短,中華民族新的統一體的鞏固和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歷史任務。有唐歷時幾三百年,前期統一,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邊各族增強了向心力,於是國內各民族間的接觸和交往空前發展,民族關係進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壯大、發展的又一重要歷史階段。

複次,唐帝國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國家對之產生了由衷的欣羨之情,他們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爲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和中心,在東西方交往中發揮了顯著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國,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爲突出。唐代是繼漢代之後,中國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峯期,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處於中國古代社會由前期向後期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唐朝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當時社會變化的中心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文化環境,給傳統的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衝擊,產生了許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頹沒落,一般地主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勢力空前發展。與此相應是各項制度不斷的、全面的變革更新。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租庸調到兩稅法的變化,不僅是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國古代稅制由稅丁到稅產的濫觴。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唐代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爲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爲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寫古文之風一直持續到“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前夕。由此可見,從唐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間醞釀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化,許多新事物都萌發產生於唐代。在這個歷史轉折階段,既有舊時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時代來臨的曙光。 總之,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國際地位超邁往古,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唐朝後期的發展又爲中國古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先河。唐代確實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篇十四:國中歷史開元盛世教學設計

3、開元盛世

課型: 新授 內容標準: 知道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盛世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利用圖片、地圖等直觀教輔工具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先進的工具;手工業當中的高超技藝;商業的繁榮 難點:治世和盛世的關係;曲轅犁;筒車 教學方法:比較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觀察曲轅犁、筒車等圖片,從中獲取歷史信息。引導學生欣賞反映手工業發展成就的圖片,冰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指導學生討論並彙報,教師總結。

教學設計: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利用導言《憶昔》來導入新課,可以設計提問“詩中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呈現出什麼局面?哪位同學知道詩中的‘開元’指的是什麼?”

2、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當時的社會又繁榮的何等程度?引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開元之治

1、唐玄宗統治前期取得的盛世局面與其有效的整治措施是分不開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唐太宗初期改革的措施。(出示幻燈片)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然後提問學生你認爲三項措施當中你認爲哪一項最好、爲什麼?

3、提倡節儉方面聯繫以前的內容,以前學過的統治者中還有誰在統治期間提倡節儉,並帶領國家走入的繁榮?得出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成由儉,敗由奢。” 過度:唐玄宗在其統治初期,採取了一系列的利國利民的措施,歷史上把其前期的統治稱之爲“開元之治”,也正是因爲其前期利國利民的統治使唐朝在其統治前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盛世。下面我們就走入盛世,來看一下當時的開元盛世社會繁榮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盛世經濟的繁榮

1、首先讓學生快速的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課文是從幾個方面介紹的盛世經濟的 繁榮。

2、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開元時期唐朝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

3、通過課前的預習學生已經對盛世經濟的繁榮情況有一定的瞭解,三組同學開始討論,怎樣以一位當時唐朝人的身份向其他同學介紹當時盛世農業、手工業、商業三方面的繁榮。

學生討論期間教師在三個組中間指導,明確知識點的準確性,提示方法。 農業方面:1)興修水利2)農耕技術的發展3)蔬菜品種的增加(胡蘿蔔、大蒜、黃瓜等)4)茶葉的種植5)新農具的使用(曲轅犁、筒車)。

手工業方面:1)絲織品(花色品種多、工藝高超)利用課文中小字部分內容試着去介紹,方法讓學生自己想。2)陶瓷業(青瓷、白瓷、唐三彩)介紹唐三彩。、

商業方面: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那些。2)長安城的佈局有什麼特點3)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什麼4)長安城的人口有什麼特點。

1、教師總結每一組同學的發言,並操作課件爲學生演示。

2、三組彙報之後,教師進行總結。

3、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之爲“開元盛世”

過渡: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在他統治的前期爲“開元盛世”那他統治後期出現什麼情況呢? 唐朝的衰亡

任何事情發展到了定點之後變走向衰敗。歷史也不例外。唐玄宗統治後期貪圖享樂,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亂唐朝從此日趨衰敗,907年唐朝滅亡。

三、總結

一個歷史人物,兩個歷史概念,三方面成就找同學來回答。

完成課課清小卷

教學反思:

1、學生閱讀討論之前要給好標準,時間安排等,讓學生明確要做什麼,大段的時間不能無目的的散給學生。

2、注意用詞的準確性(三千丈、三彩、三人行)。

3、在講授的過程中要明確好書中重點的位置,指導學生能做好記錄。

4、書中凡是提過的以前的知識點一定要點透,可以找學生回答一下,房謀杜斷分別是誰,教師要說清楚。

5、注意學科語言的使用,書中的重點學科專業詞彙不可以被替代,非重點內容在有利於促進教學的情況下,慎用。

6、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和表現要做出及時的評價,對每一個學生的標新給予肯定。

7、注意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用精巧的問題設置去體會學生其所學知識的看法,從學生的角度教師去了解其對知識的理解。

8、注意教學時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