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目錄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第一篇:淺析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第二篇: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第三篇:國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第四篇: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第五篇:國中歷史課教學設計之我見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淺析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淺析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數年來,課堂教學仍然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是每位教師需要攻克的難題,而歷史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一)教學設計不是寫教案

有些教師認爲,教學設計就是寫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礎上把一些地方寫得詳細些,把內容弄得精彩些。其實不然:教學設計不僅是寫教案,而是以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爲指導,以分析教學需求爲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爲目的,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國中歷史教學設計,就是要在教學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學會學習方法、養成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從一節課中有所收穫的整體設計。

(二)教學設計不能單槍匹馬

教學設計不能單槍匹馬。集體備課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各位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作用,能彌補個人在備課過程中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而且在集體備課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從集體中獲取知識,汲取力量,倡導“以生爲本”“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發參與者的智慧,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三)以學生爲主體,不拘泥於教學設計

葉瀾教授認爲,評價一堂課好不好,其實是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因爲評價標準可以隨學校、教師、學生、學科、教材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葉瀾教授提倡一堂好課應該努力做到“五實”:紮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要做到這“五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以學生爲本。

爲什麼有時教師設計極佳的課上下來效果卻不怎麼理想?其實原因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對象——學生。教育所面對的是思維活躍、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慾卻又還是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多出乎意料的情況。因此,面對不同地方、不同班級的孩子,教師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學時也應有所調整和變化,要以學生爲重,體現學生爲主體;在遇到沒有設計到的課堂問題時要平心靜氣、穩定情緒、妥當處理。總之,教學

過程中不能拘泥於教學設計,被教學設計束縛了手腳,一切應以學生爲重,以教促學,應學生動而動、應情境變而變,對課堂教學各種變化進行綜合把握,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有效的措施。

當前新課改如火如荼,信息網絡千變萬化,教學理念日新月異,教學設計尤爲重要。教師要把傳授新知識、提高學生素質,融入教學當中,把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很好的融爲一體,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歷史、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做到設計有價值、教學有效果、課堂有效率。

第二篇: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一、課題:××的教學設計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的的地位和作用

2.本節內容的特點

本節內容內容豐富,信息量較大,時間跨度較長,歷史專業術語較多,但對於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分析不足……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儲備

2.學生認知水平

3.學生學習態度

(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

四、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概述

五、重點難點分析

六、設計理念

1.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情感,關注學生髮展性知識儲備。

2.依據學生現階段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

3.創設學習情境,利於知識建構。

4.尊重學生個性,提供多種展示機會。

5.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發揮主體作用。

6.加強方法指導,注重學生學會學習。

七、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3.問題質疑。

4.記憶方法訓練。

5.思維誤區矯正。

6.歸納對比。

7.學以致用。

八、課型:

1.新授課

2.複習課

3.練習課

4.實驗課

九、課時計劃:1課時

十、教學設計流程

1.導入新課。

①提問式導入

②趣味性導入

③溫故知新導入

④情境式導入

⑤激情式導入

2.學習新課。

①自主探究指導

- 1 -

②合作交流展示

③重點難點問題突破

a、問題探究

b、情境設計

c、多媒體展演

d、小組活動

④拓展延伸

3.本課小結。

①總結歸納

②比較式

③練習測驗式

④拓展延伸法

⑤表達交流式

⑥承前啓後法

十一、板書設計(主板書)

1.提綱式

2.核心詞建構式

3.表格式

4.線索式

十二、形成性評價(課堂練習設計)

要求:

1.少而精

2.先練後講

十三、總結性評價(教學設計反思)——預設- 2 -

第三篇:國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課堂教學策略:

在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上我們在國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着,但我們有喜有憂,喜的是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要應用好教學策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憂的是我們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課上得很不盡如人意。那麼怎樣進行變化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握好一節課的開端:一節課的開端,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祕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祕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開端引趣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聯舊引新、製造懸念、故事激趣、渲染氣氛、描繪形象、激發情感、設疑問難、直觀演示、解題釋意、引用資料、聯繫已知、啓發談話、概括提示、尋找發現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鬥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2、不同年級採用不同要求和方法:如國中只講基本的史實,而且於種種原因,學生掌握的並不太牢,所以教師可以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時適當補充些學生感興趣的小趣聞、小軼事等,還可以編排一些歷史劇,使學生置身於其中,真實的感悟歷史情景,提高學生上高的積極興,使他們對歷史課有所期待。讓學生體會到成功。

3、不同的技能訓練相結合,如選擇、判斷、材料分析等。並在訓練

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重要措施。

4、動、靜結合起來,如既有情景劇、競賽等讓學生興奮的活動,又有默寫、分析等讓學生安靜的活動。

5、多種互動的形式相結合,如師生、生生個人、小組集體互動相結合。(強調一下,在師生互動時,教師一定要走下講臺和學生融爲一體。)

6、旨在提高語言表達準確性的和旨在提高分析能力的活動相結合。近

年來無論是國中的學業水平測試還是高中,都注重材料分析的能力,

材料分析會出現在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中,能力要求很高,教師可以利用書 本上圖片、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一切條件進行訓練。

7、教師控制的練習和學生自由運用材料活動相結合。

8、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積極思維的活動與活潑的活動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踊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有的教師竟語言不祥,存在爲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

2.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總結。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啓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3.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爲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的有效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總之,反思爲教師和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爲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和孩子一起反思,教師和學生一同成長,師生將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進一步地激發教師與學生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

第四篇: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一、案例標題: 《爲中國喝彩---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學科:國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爲中國喝彩---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黨和政府始終把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在本單元中非常重要,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的鉅變。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2、改革開放後的輝煌成就的史實。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掌握了改革開放後的一系列歷史事實,身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春天的故事》及改革開放後成就的圖片,引出爲中國喝彩。

②、培養並鍛鍊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通過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

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通過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

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六)、媒體選擇 :多媒體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體視頻、圖片;設問:這首歌是爲了紀念誰?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課題:

爲中國喝彩---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於2014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中心議程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

時間

政策或措施

人民的積極性

1950-1953年

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積極性

1953-1956年

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積極性

1958年

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挫傷人民積極性

教師解釋:以上這些措施說明社會主義國家是在探索中前進,其中“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中的嚴重失誤,這時的中國共產黨依據國情繼續探索,在1978年,成功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出示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

4、講解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

5、活動二:

(1)、教師準備習題,學生答題:(多媒體展示)

(2)、我能動動手,翻一翻:

6、出示課內練習:改革是一柄雙刃劍,它可以使一個國家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可以使封建農奴主度過統治危機,可以使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美國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是改革不當也會導致國家分裂(蘇聯解體)。

⑴、說出材料中“它可以使一個國家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可以使封建農奴主度過統治危機”的史實各一例。(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

⑵請你舉出中國在清政府時期也出現過改革的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⑶解答上述問題,你認爲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善於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科技,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重視發展教育,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7、活動三:七嘴八舌話改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正享受着改革、開放的成果。請列舉出一些這樣的事例?(如社會、學校、家庭、家鄉等)

義務教育實行真正的免費教育;陳舊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維修;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村村通工程;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等;“神舟”系列飛船、“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社會零售商品豐富多樣;等。

8、活動四:請你寫一寫。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難點):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開放使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9、課堂總結: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把改革開放繼續下去;爲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中國,我爲你喝彩!中國,我爲你驕傲!

(八)、教學評價設計 :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和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7、教學反饋設計。(有些世界史的內容學生不熟悉,老師要設計低要求。)

 

第五篇:國中歷史課教學設計之我見

國中歷史課教學設計之我見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注重有效的教學設計是進行好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本文對新課標指導下的歷史課從學科內容體系、學生學習過程、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教學設計 依據方法策略原則

毛澤東同志曾提出“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這是戰時的軍事原則,這個原則同樣也適用於我們各項教學工作。國家教育部頻布的《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於學生提出了探究學習的要求,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我們對學生提出探究學習要求,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同樣要求歷史教師應象指戰員認真準備一個個戰役一樣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撰寫的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需爲學生學習服務,要求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必需要準備好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我經過近幾年的歷史教學的研究和探索,認爲在歷史課教學設計時,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依據主題式內容體系,注重撰寫好專題教學設計

與原教學大綱相比較,《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有很大區別,《歷史課程示準》構建了學習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把課程內容分爲中國古、近、現代史和世界古、近、現代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若干學習主題,這些標準的制定,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繫,力求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歸結到每節課堂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要求教師並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是學生應接受那些重、難點和基礎知識,而是首先要明確學習主題,學生不僅明白要學習什麼,而且明白學會什麼。以《歷史課程標準》中國古代史第一章《中華文明起源》第一節爲例,《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爲例題,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應注意,讓學生找出中國早期人類之間的內在聯繫,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內含,而不是讓學生只知元謀人是元謀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兩個孤伶伶的概念。

教師在撰寫教學設計時,通過對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供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客觀的認識,既可作爲學生學習前的探究學習的指南,又可作爲學生學完後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繫和系統化的參照。一般先由教師擬定一個知識體系框架和具體內容標準,應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於教學評價,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依據學習過程與方法作爲課程目標,注重歷史課堂過程方法的設計

《歷史課程標準》對過程與方法強調爲:認識到歷史學習是一個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等。這種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作爲課程目標提出來,要求歷史教師在備課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膽提倡探究式學習,要把歷史課堂準備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專題課,注重學習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學生探討而並非以前的“硬灌死記”,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自身實踐和合作探究中體會出歷史課程的價值和功能,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爲探究式學習方式,從而發展學生探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例如:在準備中國建國後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歷史時,教師可事先組織學生擬定調查提綱,讓學生對那個時代的長輩進行訪談,收集當時的一些物品,如毛主席紀念章、毛主席語錄等活動,在課堂上交流、討論,讓學生認識這段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及原因。

教學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的全面和諧的智能發展,把“再現型”的教

學方法改革爲“創造型”的教學方法,要做到“教無定法”(即具體靈活運用各種教法、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具、多媒體課件等等),承認和運用教學規律上的“教學有法”,讓各種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風格都能相尊相竟。讓學生在多種“教法”中成長,是每個歷史教師在備課中要側重考慮的問題。

三、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價值觀目標,側重學生形成端正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之前的歷史課在思想教育目標強調政治教育層面比較濃,而新的課程標準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傾向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強調學生如何適應未來時代的價值要求,這就要求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力避過於注重如何傳承優秀歷史傳統,而忽略現實意義。例如:在列舉中國歷史上貨幣變化過程,由原始的物物交換到貝殼、金、銀、銅作爲貨幣,到秦統一貨幣,西漢末王莽推行“大銖”,北宋出現“交子”(紙代券),清代出現“銀票”,民國的銀元、紙幣,到現代的“信用卡”,讓學生探索中國金融經濟發展史,正確認識現在的“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和網上“在線支付”的現代社會現象和探討當今經濟發展趨勢。再如,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標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些課前的史爲今用的教學設計工作,無疑將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學爲今用,學習知識爲現實服務切實體現在每一節課堂中。

四、依據新課程標準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的設計

學習是爲了運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運用能力首先體現爲對各種歷史知識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要求,結合學習相關信息,如歷史教學考查評價最新成果、新觀點,對該節課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等形式敘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能力訓練的提高,一般採用教師對歷史現象提煉出的問題,或由學生自行提出的問題,學生討論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或通過其他途徑取得的歷史問題等,也可以根據各種不同情況設計其他訓練形式。訓練內容以與課程相關內容爲中心,適當綜合各相關的內容,要儘可能多設計一些跨學科綜合能力訓練內容。運用能力訓練應有一定層次的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並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例如:在準備《唐朝的衰落和滅亡》這一歷史課程教案時,設計習題:唐玄宗後期潛伏着危機是因爲他寵愛楊貴妃的結果嗎?學生經過討論和獨立思考後認爲唐玄宗統治後期,日益驕奢,不理朝政,任用會迎合他的奸臣爲相,朝政腐敗,預伏着危機。這樣看來,學生解答問題比較全面,而不是單一、偏面地看問題。

五、依據新課程標準評價體系,注重樹立合理的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觀念,促使學生探索與反饋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着力注重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生走向探究性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例如:對歷史物證的調查和記錄,只要學生做了,作爲教師,要予以肯定。通過課堂內外的正確引導,及時肯定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全面公正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助於教與學互動進行。新課程標準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也體現了這一點。

當然,在教學設計的最後要預留一定的空間,作爲學生自學探索的反饋。由於學生層次不同,思維方式有較大差異,自學探索過程中可能發展許多新問題,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師在課前收集反饋信息,準備好指導,最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提出,供大家討論。

完成了整個教學設計工作,進入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要注意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教與學契合互動。

最後,應該指出,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設計的撰寫,涉及一些諸多方面的問題。每位教

師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一樣,無論在內容、教法,形式上都不會千篇一律。在撰寫教學設計方面,應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教師只有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學設計,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參考文獻】

[1] 於友西 《中學歷史教學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2014重印),46-9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

[3] 鄒時炎主編,戴汝潛、張芃着 《實用教學新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192-210。

[4]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堂》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向你推薦更多文章:

新課標人教版國中歷史《活動課一 尋找歷史》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提問的設計技巧

國中歷史《紅軍長征》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學設計與反思

淺談國中歷史作業的有效設計

標籤:國中歷史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