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運輸班先進事蹟多篇

運輸班先進事蹟多篇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1

這羣“綠鷹”,就是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從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就擔負起飛機播種和防風治沙任務。39年間,他們在加強戰備訓練的同時,堅持飛播爲人民,矢志播綠助脫貧,飛播航跡遍佈130多個縣(市)300多個播區,在西部大地繪就一片片新綠,極大改善了播區生態,也幫助人民羣衆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日子。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過去林木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1983年,榆林上空飛來一架架“綠鷹”,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駕機爲犁,用飛機將林草種子播撒在榆林的荒山荒沙上,這一飛就是30多年。

“綠鷹”播撒的不僅是綠色,更是希望。放眼一道道山樑,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感慨道:“現在的榆林,大地綠了,羣衆富了。就拿畜牧業來說,我小時候30畝地養不活1只羊,飛播後1畝地可以養活6只羊。下一步我們在飛播林的基礎上還要培育更多經濟作物,讓羣衆的日子過得更好!”

地處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交匯處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曾流傳着“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的說法。這樣的狀況在“綠鷹”的堅持下悄然改變。截至2020年,“綠鷹”已經在這裏飛播作業581萬畝,形成兩條生物治沙“鎖邊”帶,有效阻擋了騰格裏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一顆顆從天而降的種子紮根荒漠,播撒出一個個鄉村振興的希望。

39年間,“綠鷹”的綠色航跡遍及內蒙古、川、黔、陝、甘、青、寧等7省份、130多個縣(市)、300多個播區,輻射和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飛播,絕不是將種子從飛機上撒出去落地那麼簡單。種子從機艙到大地不過幾十米,但是要想讓種子真正在大地安家,生根發芽,不僅需要一系列科學規劃,更考驗飛行技術。

大多時候飛播起降跑道是臨時修建,起降難度大、風險高。有一次,葛克宏機組執行飛播任務返航時,黃沙呼嘯而來,眼看就要將飛機吞沒。當時載油量不夠因此飛向其他機場備降,而即將着陸的野外機場,跑道很短,三面環山,情勢十分緊急。狂風中飛機強烈顛簸,飛行員葛克宏努力控制飛機,蹬舵修正航線。在第一次嘗試降落失敗後,他第二次對準跑道艱難降落,飛機停下時,機頭離跑道盡頭只有20多米。

戰風斗沙39載,他們戰勝了地形複雜、天氣多變、技術苛刻等困難,成功處置複雜天氣中多種險情。自主研製出“空中可調式定量播種器”,探索出適合西北地區飛播的方法,使得落種率、存活率等多項指標達到先進水平,與地方林業部門共同多次獲得國家及軍隊科技進步獎。

在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行員們都珍藏着一瓶自己曾經播撒過的種子,也將種子文化深深植根在自己的心中。沙拐棗具有抗風蝕、抗乾旱的特性,它激勵着飛行員勇敢面對一切困難挑戰;沙棘的枝條匍匐生長,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強,彷彿就是飛行員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生動寫照……一位“老飛播”捧起種子告訴記者:“我們播撒種子,還要學種子的精神,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生根發芽。要學種子紮下根,不要像沙子一吹就跑。”

2020年7月,空中航行指令師張建剛即將到達停飛年齡,他整理出自己36年的飛播心得,把“絕活”和經驗都留在大隊。而讓青年飛行員受益一生的則是他像種子一樣紮根奉獻的精神,他對年輕飛行員說:“種子裏有夢想、有希望、有力量,把自己的根扎進泥土裏,就一定能播出更多綠色。”

航跡創奇蹟,荒山變青山。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39年矢志播綠助脫貧,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奮飛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不僅將種子撒向大地,也將奮鬥的精神播種進人們的心田。

奇蹟的創造靠的是奮鬥的力量。飛播是挑戰大自然的艱苦戰鬥,是對官兵技術和意志的雙重考驗,沒有迎難而上、不怕吃苦的奮鬥精神是無法應對這項艱鉅挑戰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39年戰風斗沙,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從不退縮,用實際行動證明,只有敢於吃苦、甘於奉獻才能成就不凡的事業。

奇蹟的創造靠的也是堅持的力量。很多時候,成就壯舉的關鍵不在於豪氣沖天的肇始,而是持之以恆的堅持。建設美麗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來不得急功近利,而是要靠執着和韌勁。

飛播事業取得的成就告訴我們,每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是奮鬥者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乾出來的,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凝聚起無數奮鬥的激情和力量,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2

10月20日上午,京西賓館會議禮堂,作爲唯一的基層部隊代表,西部戰區空軍運輸搜救航空兵某團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在大會現場做了交流發言。

會議結束後,記者第一時間採訪辛嘉乘,談及參會和發言的感受,陽光帥氣的辛隊長搓着手說:“緊張,真的特別緊張,但更多的是光榮和自豪,深受鼓舞和激勵!”

辛嘉乘所屬的部隊,駐守在甘肅省榆中縣,1982年開始擔負國家和軍隊賦予的飛播造林任務,是全軍飛播時間最長、面積最大且目前唯一擔負此項任務的部隊。

飛播造林,顧名思義就是飛機播種造林種草,但絕不是將種子從飛機上撒出去落地那麼簡單。

熟悉飛播的人都知道,撒播的每粒種子從機艙到落地,科學的直線距離大約50米。

這50米很短,對飛行員來說,卻是難度高、風險大的超低空飛行;這50米又很長,種子飄飄灑灑,如天女散花,需要二三十秒的時間才能落到它該去的地方。

“怎麼飛、如何播,是很有講究的。如果飛得不直,地上長出的綠帶就是彎曲的;飛播時漏掉一帶,生物鏈就可能會斷裂,一大片植被都成活不了。”

每次飛播前,辛嘉乘和戰友都像作戰一樣精心準備、像打仗一樣科學實施。“好比犁地一樣,只不過我們是在低空飛行播撒種子。要按規劃將沙漠劃分爲多個播區,每個播區被切割成一條條40米到50米寬的播帶,飛機沿一定航線和高度把種子均勻撒播下去,每平方米落多少種子都要科學規劃。”即便已飛播12個年頭,辛嘉乘對每一次作業仍精益求精。

一粒種子播下一份綠色希望。“必須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在這些飛播軍人的眼中,播撒的種子如同遠行的孩子,他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次飛得絕對穩、播撒絕對準,讓種子在大地安家,生根發芽。

39年播種長空,綠色航跡遍及陝、甘、寧、青、蒙、川、黔7省(區)、百餘個縣市、300多個播區,共播撒草籽、樹種1萬多噸,總面積超過2650萬畝,輻射和帶動7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39年默默奉獻,“全國飛播造林先進個人”“擁政愛民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單位”……官兵們一串串閃光的榮譽,意味着一片片荒漠變成綠洲,一座座荒山長滿綠樹。

甘願吃盡千般苦,爲民換來幸福甜。辛嘉乘說:“最滿足的時刻,就是駕機從以前的播區飛過,看到山林鬱鬱蔥蔥、草木覆蓋大地,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3

學校組織統一學習了張桂梅同志對教育事業的先進感人事蹟,讓我心靈深處不由自主的爲之一顫,也讓我感到無比的感動。

我爲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爲她身患多種疾病卻依然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持在三尺講臺而敬佩。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她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

同樣作爲一名戰鬥在一線的教師,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後,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爲祖國培養好花朵。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爲學、爲人、爲師,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動祖國早日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4

牛本善,性溫訥。在我們中國的“詠牛”詩句中,讚美牛天性溫厚、勤勞樸素的舉不勝舉。一大隊飛行人員在飛播作業中從來沒有以“藍天驕子”自居,經常和播區農牧民打成一片,他們身上更多的是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以天爲帳、以地爲席,大隊官兵執行飛播任務時,吃住都在野外。頭頂星月起、腳踏夜路歸,是飛播官兵的工作常態。那一年,機械師王建海第一次到榆林執行飛播任務,“見面禮”是一場沙塵暴。黃沙像接天潮水滾滾而來,官兵頂着大風,衝向搖搖晃晃的飛機,有的閉緊嘴巴拽着鋼索,有的爬進機艙用身體壓住飛機。20多分鐘後,沙塵退去,官兵一個個都成了“兵馬俑”。

“黨員幹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這是“時代楷模”閻肅的一句口頭禪。在黨的文藝戰線奮鬥60多年,閻肅創作了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點燃了無數華夏兒女的中國夢。閻老生前留下的“三味”說法耐人尋味:深入基層的泥土味,帶頭拼搏的汗水味,心繫羣衆的人情味。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個什麼‘家’,我就是一個‘者’,一個文藝工作者。”這位被授予“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的老藝術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爺,一點“派頭”都沒有。用閻肅兒子的話說:但凡爸爸出門,不管遇到什麼人,花匠、木工、小戰士,總是主動先向對方微欠上身打聲招呼:“您好!”平時不管和誰約時間,他總是提前到,就怕讓別人等。

多展現“中國氣派”,少顯示“個人派頭”。與閻肅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黨員幹部陷進了“派頭”的圈子裏:有的下基層穿着入時,衣不染塵,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氣”和“嬌氣”;有的與羣衆接觸,說話吆五喝六,辦事慢條斯理,一身的“霸氣”和“文氣”;有的很少進百姓的家門,不願握羣衆的手,不願住農家的炕,不願吃農家的飯,一身的 “貴氣”和“冷氣”。久而久之,便與基層羣衆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隔心牆”。

黨員幹部沒“派頭”,廣大羣衆纔有“盼頭”。我們黨員幹部要多一些黨員的“黨味”,少一些幹部的“派頭”。黨員的“黨味”,應該包括閻肅生前常說的“三味”:深入基層的泥土味,帶頭拼搏的汗水味,心繫羣衆的人情味。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5

初生牛犢不怕虎,鷹擊長空意志堅。一大隊官兵有一副天生要強的牛脾氣,認準了的目標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副大隊長王瑋鍇一直記着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飛播大隊臨時駐地設在寶雞市北坡頂部的機場,一般民航使用的跑道是2800米,可這裏的跑道只有500米,盡頭就是懸崖峭壁,如果起降失敗就會直接衝出跑道,後果非常嚴重。爲了適應短跑道起降,官兵們就用白線在訓練場畫了一個500米長的跑道,每天就在白線區域裏不停地練習起降,從400米、300米,最後縮短到起降只需220米!

“新時代備戰打仗和脫貧攻堅相得益彰!”一大隊政治教導員楊淑坤在“時代楷模”發佈廳表示,從備戰的角度看,許多官兵就是在飛播實踐中不斷探索超低空、低氣象條件下完成任務的有效辦法,飛播造林成爲錘鍊部隊意志力、戰鬥力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做“撒種子”的能手,更爭當“打勝仗”的強手,現有90%以上年輕飛行員具備雙機型飛行資質,具備隨時開展戰場空投空運等實戰能力。

當兵打仗是軍人的天職。作爲我軍察打一體新型無人機部隊的“領跑者”,李浩始終把練兵備戰作爲第一職責,把勝戰打贏作爲最高追求,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意識、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投入到空中無人作戰力量建設和新質戰鬥力生成的實踐中。在他和戰友的共同努力下,攻擊-1型無人機接裝當年就擔負戰備值班,先後參加空軍“紅劍”演習、全軍大型綜合性演習、“和平使命”上合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等任務,迅速形成戰鬥力、融入作戰體系。

強者,總是意志堅定地在奔跑。“時代楷模”郝井文的要強和拼勁是出了名的。與他搭檔的後艙飛行員這樣描述和他一起飛遠海超低空的感覺:戰機擦着海面飛,海浪快要拍到機翼上,一旦產生海天錯覺,零點幾秒就可能機毀人亡。有人提醒郝井文這是在“玩命”,而郝井文回答:“我這是在打仗!”郝井文就是要讓一切不適應打仗的東西從訓練場上消失。

英雄的部隊,傳承着勝戰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的“空中拼刺刀”精神,就源於郝井文曾經服役的部隊,郝井文就是“王海大隊”新一代傳人。在抗美援朝的戰火硝煙中,郝井文的先輩們同強敵殊死搏鬥,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蹟,涌現出王海、劉玉堤、孫生祿等一大批戰鬥英雄。

有人說,郝井文就是爲打仗而生的。當年,擊落擊傷9架敵機的一級戰鬥英雄、空軍原司令員王海,打下第一架敵機時25歲;半個世紀後,加入這支勝戰之旅時的郝井文,也是25歲。在英雄文化的浸潤下,郝井文淬鍊成長爲“王海大隊”大隊長、團長、旅長。英雄的血脈、英雄的風骨,使郝井文身上時時充盈着一股“藍天有我、有我無敵”的大無畏氣概。

當年,對手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而今,我們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牛年這一年,我們應氣吞如“牛”,積蓄橫刀立馬的自信、鐵骨錚錚的鬥志、克敵制勝的底氣,全時待戰,隨時能戰。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6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長期擔負飛機播種造林和防風治沙任務,篤定讓沙漠變綠洲信念,在加強戰備訓練的同時,幾十年如一日紮根荒漠、播撒綠色。爲荒漠地區、沙漠地帶築起重要綠色屏障。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飛播爲人民,矢志播綠助脫貧,飛播航跡遍佈內蒙古、川、黔、陝、甘、青、寧等7省(區)130多個縣(市),作業面積2600餘萬畝,播撒草籽樹種萬餘噸,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先進事蹟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衆認爲,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是矢志強軍目標、聚力強國復興的先進典型,是牢記人民軍隊宗旨、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優秀代表,是打造綠水青山、助力脫貧攻堅的時代先鋒。

飛播造林、防風治沙

飛機播種,防風治沙,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的綠色航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生態治理引起國家高度重視,而飛播造林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這個大隊官兵作爲先行者,面對的是無資料、無設備、無經驗的開拓性工作。

飛播造林大都在荒山野嶺、茫茫沙漠和戈壁荒原展開,沒有人煙、沒有指揮塔臺,而且要在超低空情況下完成作業,難度大、危險係數高。

播區環境惡劣、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爲了保證飛播質量,官兵們只能採用50米高度進行作業,這樣的超低空飛行難度大、挑戰大。

從風吹草疏的內蒙古腹地,到毛烏素沙漠邊緣,從溝壑縱橫的高原土坡,到峯巒疊嶂的秦嶺深處,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使作業區的飛播林從星星點點,到聚成塊、連成片,成爲綠色長龍。39年來,這個大隊先後4次更名、轉戰多地,然而無論番號怎樣改、人員怎樣換,他們始終踐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創造出一片又一片的荒漠綠洲。

空中立體搜索與救援

作爲人民空軍戰鬥序列中的一支重要的空中搜救力量,空軍某運輸搜救團忠誠擔當使命、苦練打贏本領,除承擔飛播造林任務外,他們還擔負着空中立體搜索與救援的任務。

在戰場環境中,飛行員一旦遇險、跳傘後被困,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敵人威脅、遭遇複雜環境和惡劣天氣。直升機在飛往目標空域時,往往會遭遇強電磁干擾,與塔臺和目標失去聯繫。

在戰場環境中,被迫跳傘的飛行員會根據天氣和戰場態勢使用適當的求救工具。陽光很好時,他們會使用太陽反光鏡,引導飛機發現自己,並且建立航線。而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他們就會在救援飛機接近時,點燃光煙信號管,通過煙霧和發出的光線,讓直升機發現。

他們的先進事蹟充分彰顯了人民軍隊堅決聽黨指揮、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發揚了甘於吃苦奉獻的革命精神,生動譜寫了時代新篇。

運輸班先進事蹟篇7

肖文儒至今難以釋懷,多年前的一場火災事故,一開始還可以通過電話聯繫上井下被困人員,但由於當時技術手段落後,被困人員最終全部遇難。

“當時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人救出來。”他說。

今年1月,棲霞笏山金礦發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員位於井下約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較爲罕見。由於地質情況複雜,不僅鑽孔工作難度極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圍堵後有追兵”之勢。

4個鑽孔“多管齊下”,相繼遇到問題。肖文儒當機立斷:提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帶一臺高性能鑽機前來增援!

這時,救援希望最大的3號鑽在鑽至井下521米處時,距井底目標偏移已達7.4米。

一子落而滿盤活,新增救援團隊及時對發生偏移的3號鑽孔進行糾偏透巷。僅用4天,這條“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號鑽孔中,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確保了這條生命維護和監測通道始終暢通。後來證明,這個方案讓轉至4號鑽孔下方的被困人員生存環境大大改善,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最終,11名被困人員獲救,這次事故救援也被業內譽爲“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

臨場應變、力挽狂瀾,靠的是廢寢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達旦的實戰訓練。38年來,肖文儒不管崗位、身份如何變化,他一直衝鋒在救援最前線,成長爲我國礦山救援的權威專家。

“加強瓦斯實時監測!”2015年秋,2015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現場連續工作11個小時,當作業現場瓦斯濃度達到3.5%並繼續上升時,他立刻組織調整通風系統,將作業現場瓦斯濃度控制在安全範圍,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舉棋若定,落子無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鍊和刀鋒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國應急救援系統的“老兵”。

從推廣正壓氧氣呼吸器、高壓排水軟管等裝備的廣泛應用,到加快救援應急通信、礦用石膏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從組織起草礦山救護規程和救援條例,到“傳幫帶”各類現場處置和技術裝備的經驗……肖文儒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倡導“科學精神和熱血擔當缺一不可”。

他的手機上,存滿了全國礦山救援大隊大隊長和總工的電話號碼,一有機會,他就深入基層救援單位,推廣礦山救援的新知識新辦法,服務於城市救援與綜合救援。

“運用新方法新技術,老肖爲應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險。”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綜合處二級調研員、副處長歐陽奇說:“他不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