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動中國人物彭士祿事蹟【新版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彭士祿事蹟【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彭士祿功勳事蹟 篇一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爲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爲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裏,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着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着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裏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爲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爲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覈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爲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爲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爲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鑑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爲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衆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爲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爲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爲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爲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爲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爲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着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爲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揹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裏,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說:“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時代楷模彭士祿功勳事蹟 篇二

受盡人間苦難被老百姓捨生保護的童年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是彭湃的次子。彭士祿對父母並沒有太多印象,只有一張與父親和哥哥的合影。照片上有父親親手寫的字:“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1928年,在彭士祿3歲時,他的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成了孤兒的彭士祿年僅4歲……

“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揹着我逃難。”這幾乎是彭士祿對人生最早的記憶!爲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斬草除根”,貧苦百姓們冒着殺頭的危險,保護着這棵烈士留下的根苗。從那時起,他過起了姓百家姓,穿百家衣,吃百家飯的生活。

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陰森恐怖的牢房裏,吃的飯裏有蟲子,身上爬的有蝨子,敵人不僅逼供讓他承認自己的身世,還給養育過彭士祿的“姑媽”實施酷刑。在監獄裏,年幼的彭士祿親眼目睹了曾養育過他的“姑媽”被倒掛着吊起來灌辣椒水,但她寧把牢底坐穿,寧可被殺頭,也不供認他是彭湃的兒子……

1935年,因爲獄友們的周全掩護,彭士祿終於被營救出獄。這個只有10歲、已經被折磨得雙腿無法走路的孩子,硬是一路順着軌道爬了十幾公里,膝蓋爬得全部都是血,才終於爬回了潮安養母的家裏……

1940年,周恩來總理派人輾轉找到了彭士祿,周總理見到彭士祿的第一句話就說:孩子,終於找到了你。

在被安全送往革命聖地延安後,受盡人間苦難的彭士祿才終於結束了東躲西藏的日子!那一年,彭士祿已經15歲。每每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的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願意貢獻一切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選派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他在蘇聯學習時,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不久,這龐大的“水怪”幽靈般地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在它下水後的三年多時間裏,總航程達到6萬多海里,消耗的核燃料“鈾”僅有幾千克。

這黑色水怪,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彭士祿獲得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正當他準備畢業回國時,一次簡單但意義深遠的談話,徹底改變了彭士祿的人生軌跡……正在蘇聯訪問的陳賡大將將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彭士祿幾乎是脫口而出:“我當然願意,只要祖國需要!”

很快,彭士祿被派往莫斯科動力學院原子能動力專業進修深造。正是這段學習的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之後,他沒有像他的父親彭湃一樣轟轟烈烈地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而是像核潛艇一樣悄無聲息地“深潛”,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8年,爲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潛艇技術的壟斷,中央批准研製導彈核潛艇。這一年,彭士祿學成歸國,被分配到二機部原子能所工作。正當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中蘇關係出現裂痕。

這振奮人心的一句話,改變的豈止是彭士祿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62年2月,彭士祿被任命爲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動力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潛艇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

彭士祿領導的核動力研究室,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難:短缺的辦公經費,所裏新來的大學生沒有一個是學核動力的……很多人都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這個核潛艇怎麼幹成,更是不知道!

彭士祿鼓勵大家,困難中孕育着機遇,我們一步一步來!當時,先由他和僅有的幾個懂一點核動力的人,一邊自我學習,一邊給大家開課!他還發動大家一起學英語,俄語資料沒有了,就改看英文資料。他對年輕人說:要腦袋尖、屁股圓,腦袋尖鑽進去,屁股圓能坐得住!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消息傳到核動力研究室,彭士祿敏銳地意識到,核潛艇研製的春天就要來了。

1965年,代號爲“09”的中國第一個核潛艇工程上馬。一支幾百人的先遣隊,靜悄悄地來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裏,開始祕密建設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在四川大山中奮戰的日子,是彭士祿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180天不見太陽、毒蛇蚊蟲肆虐,他們依然幹勁十足。彭士祿曾回憶道:“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着窩窩頭搞核潛艇。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就是沒日沒夜算出來的。”

1970年8月30日,反應堆主機達到了滿功率指標,晚上18點30分,起堆試驗的指揮長含着熱淚宣佈,核潛艇主機達到滿功率轉數,相應反應堆的功率達99%,核反應堆順利達到滿功率!

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終於開始跳動了!核潛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這一天,大家欣喜若狂,放鞭炮慶祝,而這時,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睡大覺。因爲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好好睡一覺了。

就是死了也值得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爲“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至此,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這一年,彭士祿一直在覈潛艇製造廠進行最後的調試安裝工作。在一次調試時,劇烈的胃疼令彭士祿汗溼了全身,醫生診斷爲急性胃穿孔,海軍派直升機送海軍總醫院的外科主任去現場開刀。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

88歲時,有記者提到這段往事,問他:值得嗎?他回答:值得!搞成功了,特別高興,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核潛艇成功了,一輩子跟核動力打交道的彭士祿,又有了新的使命!這一次國家交給他的,又是一次極爲艱難的開拓墾荒……

再一次臨危受命開拓奠基中國核電事業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爲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總指揮。年近花甲之年,他再一次踏上了共和國核電事業的拓荒之路。那一年,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而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需要40億美元。既沒有足夠的建設資金,人才技術也尚處空白,在這種情況下要建成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的商用核電站談何容易?面對這一場代表國家的“商業博弈”,彭士祿奔波各地籌集資金,參加一輪輪商業談判,他的各項開創性工作,爲大亞灣核電站快速開展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7年,大亞灣核電站順利開工,然而爲了這一刻操勞了兩年的彭士祿卻已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任務,當時,他已經被國家委任爲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負責建設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商用核電站。

在任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時,他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會制度,從核電站主要參數到投資方案,他都一一研究、覈算。大到反應堆,小到一個螺絲釘,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彭士祿有個著名綽號叫“彭拍板”。他常說:對了,功勞算你的;錯了,責任算我的。

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彭士祿像一頭拓荒牛一樣,從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核電領域的攻堅戰,引領我國核電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和榮譽面前,彭士祿從不計較得失,更從不提出個人要求。1978年,當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時,聽聞消息的他正在工地上,驚訝地說:我也可以得獎?

2017年,彭士祿又把自己在何樑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的100萬港幣獎金全都捐贈出來,爲國家培養核事業人才。

一造核潛艇,二建核電站!一輩子幹了兩件大事的彭士祿,在他看來,中國的核動力事業發展到今天,絕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能及的,而他自己“頂多算其中的一顆螺絲釘。”

2020年11月,在彭士祿離開這個世界前的最後的一個生日,心裏念念不忘的,依舊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只要祖國需要,我願意貢獻一切!

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3月30日,在《英雄核潛艇》的歌聲中,彭士祿完成了他最後的心願:骨灰灑向大海,永遠守護祖國的海洋。從烈士的遺孤到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默默走完了爲祖國“深潛”的一生。一輩子太短,短到他只爲祖國做成了兩件事;一輩子又太長,長到他把生命熔鑄進新中國核事業基座上的磐石。

此刻,他或許是那一朵翻騰的浪花,正同他最愛的核潛艇一起深潛,一路遠航!

那閃耀的印記,已匯入歷史的長河,伴隨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滾滾向前,澎湃不息!

彭士祿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三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時父母犧牲,8歲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監獄,此後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爲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21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祿同志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歷經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見證黨的建立、鞏固、發展的百年奮鬥歷程。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着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於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爲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

彭士祿同志的先進事蹟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爲,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踐行者,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黨百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個人成長奮鬥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爲彭士祿同志親屬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協、中國核工業集團黨組負責同志,廣東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以及幹部羣衆、科技工作者、青年學生代表參加了發佈儀式。

感動中國人物彭士祿事蹟 篇四

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爲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爲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祕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苫,嚴謹求實,爲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侷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鬥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說,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爲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幹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爲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鬥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教育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徵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爲、追求卓越,成爲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硏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爲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清華大學核硏院博士生髙羣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爲之動容和落淚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爲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爲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爲己任。在他的眼裏,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纔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纔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爲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爲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着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鬥傳統,讓青春在爲祖國、爲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彭士祿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五

3月22日,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彭士祿院士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音容笑貌猶在,思想精神長存。彭士祿院士逝世的消息公佈後,社會上、網絡上自發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彭士祿院士的逝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爲他一生中爲國家做了轟轟烈烈的兩件大事:作爲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爲核潛艇設計了心臟,爲中國建設了核電站。可以說兩次掀起“核巨浪”,改變了核動力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彭士祿院士拳拳愛國之心,讓人動容。他畢生致力於核動力事業,不求名、不逐利,曾在自述中寫道:“如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簡單的話語,蘊含着深情,感動着大家。

“一個民族有一羣仰望星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中國核動力事業能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離不開一大批像彭士祿院士這樣忠於黨、忠於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的科學家。

回望歷史,他們爲了國家富強,選擇上草原、進沙漠、蹲山溝、踏海浪,逆風而行,奔波於祖國大地,與炎炎烈日、凜冽風沙做伴,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望歷史,他們爲了理想信念,選擇隱姓埋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於危險之中,把國家置於安全之地。

學習歷史是爲了更好走向未來。深切緬懷彭士祿院士,就要把他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的科學家精神匯入到中國力量、中國夢想中,讓我們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 篇六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爲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今天,彭士祿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一片丹心圖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不僅歷史悠久,更是一片紅色故土。

1925年,彭士祿出生於此,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爲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被先後送到20多戶百姓家裏寄養。

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了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坎坷的童年經歷,磨鍊了他不怕艱險的性格。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期間問彭士祿:“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爲革命犧牲生命,這些都讓彭士祿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甘做核動力領域“墾荒牛”

20世紀50年代,面對一些國家的核威脅

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缺乏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爲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爲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在這種狀況下,彭士祿深知,需要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經過兩年努力,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並且瞭解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爲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1965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

彼時,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隱姓埋名,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成爲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命名其爲“長征一號”,舷號爲“401”,被授予軍旗。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爲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他還推進了我國核動力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爲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序、研製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樸實無華真性情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做科研非常嚴謹,但性格卻舉手投足真性情!

他有一個綽號是“彭大膽”“彭拍板”,身邊的同事經常這樣稱呼他。

我國建造核潛艇的過程幾乎從零開始,科研團隊中有學化工的、有學物理的,還有學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研究人員常常爲一些工程問題陷入激烈爭論。因爲時間太緊張,爭論不休的問題總是由彭士祿來拍板、簽字。

於是,“彭大膽”“彭拍板”的外號漸漸被人叫響。那是因爲,彭士祿心裏牢牢地掌握着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作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彭士祿的朋友間,還流傳着“三個夫人”的趣事。畢生摯愛的核動力事業,被彭士祿稱爲“第一夫人”。而“菸酒茶”則被彭士祿笑稱爲“第二夫人”,夫人馬淑英被他稱爲“第三夫人”。

()對於彭士祿付出一生心血的核動力事業,夫人表示理解,笑着作出讓步,但調侃地說,自己應該在“三個夫人”中排“第二”。彭士祿則幸福地對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作出了妥協。

由於彭士祿在覈動力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爲“中國核動力之父”,但彭士祿寧謝紛華甘淡泊,“作爲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對我來說,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說。”

還有10天,彭老就要過95歲生日了!祝福彭老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彭士祿的主要事蹟簡介 篇七

彭士祿被任命爲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總指揮之後,1986年,彭士祿又成爲了秦山二期核電站的首任董事長,將滿腔熱情又投入到火熱的中國核電國產化建設中。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成功建成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麼秦山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據秦山二期核電站第一任總經理於洪福回憶,彭士祿在秦山二期任董事長期間有三大貢獻:一是選點,確定了在楊柳山建設秦山二期;二是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會制度;三是進行了初步設計,親自計算了核電站主參數,爲秦山二期的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導致這個採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的核電站,註定要與艱難爲伍,以坎坷爲伴。

儘管有大亞灣90萬千瓦核電作參考,但把核電站反應堆三個環路改爲兩個環路,並不是像把三隻腿砍掉一隻那樣簡單,而是整個核電站的設計多要發生很大變更,133個項目需要重新設計,大量數據需要做兼容工作。

當時有人斷言,秦山二期核電站不可能按期建成發電。事實上每推遲一天發電,僅每天財務費用支付就高達上百萬元。工程造價的提高,既影響到核電的競爭能力,又會影響到國產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與否,對每一個核電決策者和建設者都是一種考驗。而這一切壓力,並沒有抵過秦山人“人定勝天”的信仰。

面對困難,在先後擔任董事長的馬福邦、張華祝、趙宏同志運籌帷幄下,從容決策,精心組織,啃掉一個個硬骨頭。中國核電國產化繞不開秦山核電二期的貢獻,它既是中國核電國產化的練兵場,又是走向世界的實驗田,包括“華龍一號”177組核燃料元件的改進和許多寶貴的數據都是在秦山二期核電站實驗成功的。

彭士祿說,搞任何一項核電工程,我們既要懂設計,懂經濟,懂辯證法,還要關心建設人員的生活疾苦,要有安邦治國的理想和哀憫的情懷。否則核電站延誤一天,損失多少,你心裏就沒數,你就管不好這個工程。

在堅定建設國產化二期核電站項目中,彭士祿以他獨具的個性、超凡的膽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昂揚拍板,將中國國防建設中作出貢獻的、施工技術超羣的核工業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掛在嘉興市的臨時戶口,由秦山二期出資,全部落戶到海鹽,不僅滿足穩定了秦山核電工程隊伍,解決了歷史上建築施工單位建完就走,滿地遊離的困境,爲工程建設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園。這是幾代人沉甸甸的囑望,一份責任擔當。

三十年過去了,正是這支中國核電的建設隊伍在海鹽建起了九座核電機組,現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鳥鳴和不奇的峯巒疊嶂,而是變成了中華大地上核電機組最多、堆型最豐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電能源基地,爲社會創造價值,爲人民造福。這支隊伍從海鹽走出去,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佈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浩蕩入溟闊,志泰心超然”,這是彭士祿對核事業的不易情懷。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從1970年8月30日四川大山深處的我國首次核能發電,到如今“華龍一號”成爲“國家名片”,我國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首堆示範工程進展順利。很多像彭士祿一樣從事核研究的工作者,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用沉甸甸的奉獻,托起核動力,鑄起核電站,挺起共和國和平利用核能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