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證明書

天堂的證明(精選多篇)大綱

證明書1.39W

第一篇:外科醫生親歷證明靈魂與天堂的存在

天堂的證明(精選多篇)大綱

外科醫生親歷證明靈魂與天堂的存在

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有關瀕死體驗(ndes)的報告,關於這種神奇的經歷每個人略有不同,大多數包括溫暖的下落感,黑暗的通道,播放着天堂的音樂,沿着鄉村小道來回踱行,路的盡頭有一個農家小院透着光,很多像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沒有重力的感覺等。

而這一切並非虛構,據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心臟外科醫生莫里斯·s·羅林斯jr(maurice s rawlings jr)博士稱,他有很多病人在手術檯上甦醒過來後稱經歷過瀕死體驗。大多數瀕死體驗者描述的經歷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性,而唯物主義者對此持懷疑態度。直到近日一名哈佛的博士、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發表了一篇文章《天堂的證據》,詳細精確的描述了自己的親身瀕死經歷:天堂是存在的,而人類也有來生。

2014年秋天,亞歷山大博士患有了一種罕見的細菌性腦膜炎,據稱他將自己的大腦“關閉”並將他“高階的大腦功能完全下線。”他的大腦處於湯一樣的狀態,通過“ct掃描進行記載”以及進行“神經學檢查”。

儘管他的皮質神經元“完全的不活躍”,但他的自我意識卻非常清醒,並且獨自前往另一個世界。據他描述,另一個世界有着美妙的音樂和光芒,深藍黑色的天空上映着大朵浮腫粉紅白色

的雲朵。還有天使(也可能只是鳥)“成羣的透明發着光的生命體。”但詭異的是,這場意識旅行似乎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人,“還有一個女人似乎也陪伴着我進行這趟旅行。”她有着可愛的面容和金棕色的秀髮,穿着農民服裝,就像塞西爾乙德米爾電影的人物。這個令人愛慕的尤物深情的凝望亞歷山大博士,“放佛你只要能夠看着她姣好的面容哪怕5秒,這一輩子也就值得了。”那樣的深情一望和地球上可能的各種愛慕都不相同。

我們可能在酒吧裏會遇到這樣一個讓人傾心的女子,發生這樣眉目傳情的經歷,但不同的是,亞歷山大博士傾心的對象是長有一雙蝴蝶翅膀的女人。但兩者似乎“存在一些語言上的障礙”因此無法語言溝通。

在經歷了雲朵、天使和這名農民女子後,亞歷山大博士繼續前進在“漆黑”的路上,前方一個“明亮的球體”“充滿了光”,他解釋稱“整個宇宙本身彷彿就是一個巨大的宇宙子宮。” 亞歷山大博士的許多其它的回憶,以及之前瀕死體驗者報告稱自身發生過的瀕死經驗,第一次被透過科學的棱鏡進行分析。這些令人震驚的經驗是否真的會導致人類放棄關於大腦功能的唯物主義思想,而唯物主義論又是否能夠解釋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高級講師、精神病學研究所顧問、國際瀕死研究協會英國分會主席彼得·芬威克(peter fenwick)承認,關於解釋在大腦活動停止後發生的第一人稱回憶的經驗存在很

深刻的問題,那些擁有瀕死體驗的倖存者只能在事後描述當時的經歷,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經歷是否是在大腦停止活動後感知的,還是隨後編造的。

對於夢境,甚至任何記憶,同樣的問題都存在。認知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曾進行過一項出色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對真實體驗的回憶可以輕鬆被扭曲或改變,變成人們認爲應該發生的事,或者人們被告知的可能發生的事。

在長達150年的感知科學的研究表明,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的期望、經歷和個人推理,而這些影響因素的分量不低於我們通過自己眼睛看到的圖像和聽到的聲音等硬性的確鑿證據。比如你可能在閃爍的火焰中看到一張人臉,或者夜晚獨自行走時發現遠處有一個人——結果卻發現火焰下一秒人臉消失了,而暗處的人其實只是個郵政信箱。

因此,那些瀕死體驗,就像正常的感知或者記憶一樣,受到文化、個人的偏見和過去經驗的影響。如果亞歷山大博士是伊斯蘭教信徒,那麼他看到的可能是神話里長有蝴蝶翅膀的72個處女,而非一個田園婦女。如果他是佛教徒,他的瀕死體驗可能關於由一名佛教神引導進入極樂世界。

亞歷山大博士關於來生的描述似乎看起來更可信的原因僅僅是因爲他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但並沒有證據證明科學家的描述就一定比別人更可靠。正因爲有了挑戰和分歧,科學纔不斷向前發

展,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亞歷山大博士繪聲繪色的描述,而是確鑿的證據。

第二篇:應該有天堂

《應該有天堂》教案

張宏強 遼寧北鎮高級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分析語句,把握文章藉助物象具化情感的方法,掌握多種修辭手法和運用。

2過程與方法:分組研討,彙總研究成果,獲得對文章的總體認知。

3情感與態度:體味作者深蘊文中的細膩情感,獲得人性真、善、美的情感昇華。·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會作者對女兒的悼念及蘊涵在文句中的關於生命的思考。

·學習目標·

1涵泳文句,體會藉助具象表達情感的技巧。

2深入分析,體會作者關於生命的哲學思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周國平,1946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作爲一名哲學家,他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作爲文學家,他著有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等。而作爲一位父親,他爲早亡的女兒著有《妞妞:一個父親的日記》。此文從情感的抒發上可以印證大學流傳的“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這句話。

那麼,我們對課文的學習,究竟又能獲得一種怎樣的藝術體驗和情感體驗呢?

思考: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全班同學分爲四組,1~4節、5~7節、8~11節、12~13節各爲一組,分別篩選出文章藉助具象表達情感的語句,並討論作者是如何具體表達對女兒的悼念之情的。

明確:各組推薦同學發表研究結果。

1現在,爸爸的手臂像一對翅膀,載着你盤旋飛翔,愈飛愈高。這是你從未有過的感覺,你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只覺得非常舒服。“妞妞,飛吧,飛吧??”你聽見爸爸在你耳旁低語。原來這就是飛。

情感抒發:回憶與女兒玩耍時的快樂與思念早亡的女兒的痛苦的疊加,更增加了思念的分量。

技法運用:比喻與想象。前者如“手臂像一對翅膀”,體現出父親對女兒的摯愛;後者想象女兒“飛翔”的畫面,感受着女兒的“輕盈”與“舒服”,充滿愛意。

2你聽見過小鳥唱歌,你就唱了起來,還讓爸爸也唱。歌聲真美,比你聽過的任何音樂輕柔,像一朵朵白雲,飄在你四周。

情感抒發:父親與女兒之間,充滿柔情。

技法運用:通感修辭格的運用,把具有聽覺感受的歌聲,比喻成具有視覺感受的白雲,巧妙地把不同的感覺進行轉換,貼切神奇。同時,也流露了對妞妞因爲失明而不能看見美好世界的痛苦之情。

3你的聲音撲閃着折斷的翅膀,一次次徒勞地撞在世界的玻璃窗上。這窗戶無人知道所在,無人能夠開啓,卻確然存在,無情地隔絕了陰陽。

情感抒發:父親失去女兒的痛苦依託在一扇無人能開啓的“世界的玻璃窗”上,而女兒彷彿是這窗子外折斷翅膀的飛蛾,內外世界永遠被隔離。痛失愛女,其情可悲可憐。

技法運用:比喻手法,“一次次徒勞”暗含了多少無奈?又流露出父親多少難言的痛苦?

4你在時,我抱你抱不夠,因而覺得時間太少。你走了,我的懷裏空了,突然發現時間毫無用處,我不知道拿這麼多時間來做什麼。也許時間只有一個用處,它會幫助我———不是幫助我忘卻,而是幫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情感抒發:抒發了失去女兒之後的百無聊賴、無依無靠之情,同時,面對着“毫無用處”的時間,作者無形中增加了對女兒的思念之情。

技法運用:擬人手法。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形無聲,但在文中作者卻巧妙地說“它會幫助我”,一個“幫助”可見作者意欲藉助時間來“走近”女兒的情感。

5在踏上歸途的瞬間,我突然驚恐地想到,你被孤單單地遺棄在永恆的黑暗中了。你那麼弱小無助,從未離開過爸爸媽媽,我們竟讓你一個人出遠門,你那雙還沒有學會走陽間的路的小腳丫,竟要獨自去走那條陰森的冥路了。

情感抒發:女兒一個人獨闖冥路的柔弱無助,牽惹起作者萬般痛楚。

技法運用:想象。作者把女兒的去世想象成一幅淒涼的圖景,那麼柔弱無助的小女孩徘徊在陰森的冥路,父親怎能不痛楚有加?而這無疑會激起讀者的共鳴。

6我明白了,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割斷父母對孩子的牽掛,連死亡也不能。這牽掛的線團系在你的遠逝的小軀體上,穿透生死的壁壘,達於另一個世界。我們明知你不復存在,仍然惦記你猶如惦記一個失蹤的遊子。

情感抒發:深情抒發了對女兒的思念之情。

技法運用:比喻。喻體有“線團”“壁壘”,形象地抒發了難以割捨的思念之情。

7媽媽路過平時給你買食品和用具的商店,不由自主地往裏走,想着又該給你添點什麼了,卻猛然停住,怔怔地站在商店門口。電話鈴響了,我衝過去,怕尖銳的鈴聲把你吵醒。準備接電話的手又縮了回來,讓它響吧,如今你不會再被吵醒,而我也沒有非接不可的電話了。

情感抒發:女兒的形象在作者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可見對女兒愛戀之深。

技法運用:想象。作者選取女兒在世時的兩個生活場景,媽媽的“不由自主”是一種痛楚,父親的“衝過去”也是一種痛楚,兩種痛楚又何嘗不是對女兒思念之極而產生的幻覺?

8我的愛心如同夜空包容無數孩子的星辰,每一顆星辰都像你卻又不是你,從衆星背後看不見的深處傳來你的永久的嘆息。

情感抒發:對女兒的思念。

技法運用:比喻和想象。把自己的愛心比喻成“星辰”,聯想到傳說的星星是逝去的人的化身的故事,更增添一種思念痛苦。而欲見而無法見,只有“永久的嘆息”,無形又加重了這種情感。

9有人說,孩子是直接昇天堂的。在地上失去的,在天上一定能加倍獲得。我相信天堂

是一片花的海洋,當你在這花海里嬉戲時,你的明亮的眼睛一定滿含驚喜。而此刻,你瞥見了一朵粉紅色的玫瑰,若有所憶,停住腳步,心頭掠過一陣莫名的惆悵,一顆晶瑩的淚珠滴落在花瓣上。

情感抒發:表面是想象女兒在天堂的快樂,實際仍流露了期望中滿含的痛苦。

技法運用:想象。這是一幅悽美的畫面,是作者想象女兒在天堂再也不會有人間的病魔的折磨的快樂,而這種快樂爲什麼不能在人間就存在呢?“莫名的惆悵”是女兒的惆悵,更是父親的惆悵。

總結:作者對女兒去世的的情感表達上顯得比較直露,然而這種直露又並非浮泛。作者巧妙地把情感的宣泄寄託在具體物象上,“緣物抒情”,使情感的抒發更形象,更具體,更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思考:除了運用了前面所談及的手法之外,作者還在構思上採取了怎樣的抒情手法,使情感的抒發更有一種細膩性?

明確:在人稱的選擇上,作者運用了第二人稱,從課文開篇到文章結尾,始終以“你”稱呼。這種手法無疑會接近作者與陳述對象之間的距離,好像二人在促膝交談,便於作者更直接地抒發情感。

思考: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對生命和人生思考的句子。

示例:

1從今以後,死還有什麼可怕?由於曾經擁有你,一個比我好無數倍的小生命緣我而存在過,我的生命已經圓滿了,不再有什麼缺憾。

2世上的神祕,莫過於生和死。每個活着的人,都有過一次誕生,終有一次死亡。3曾經因爲你的存在而相形見絀的一切,由於你的不存在而更加微不足道了。

4自從你出生後,我淡忘了這一切。我沉浸在你的世界裏,不追求而已經滿足,不唾棄而已經潔淨。

5我應該有更廣闊的愛心,去愛普天下的孩子。

思考:從這些句子中,你能看出作者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他是一個在生命中看到愛與美的思考者。女兒短暫的一生,觸發了他對生命中許多問題的重新思考。妞妞的誕生使他觸摸到了生命的純美與珍貴。他的靈魂也因爲這個小生命而得到洗禮,從前所追尋和唾棄的,“不追求而已經滿足,不唾棄而已經潔淨”。他發現,曾經恐懼的死亡並非可怕,因爲從女兒身上,他知道了生命如何實現圓滿,並且“已經圓滿”。這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一個充滿着人性之愛的人,一個善於對生命做出思考的人!

[板書設計]

應該有天堂

比喻

擬人

形象具體生動通感思念之切,痛苦之深

想象

第三篇:天堂讀後感

從七歲上國小以來,關於數學的輔助工具套,我不知捨棄多少,才又得到了多少,大概只能用“舉不枚舉”以形容之,天堂讀後感。15cm直尺,30°三角板,45°三角板,180°量角器有機構成的智高數學工具套,在故事的起始總是被鐵釘釘地吸附在一個窄平的塑料或者塑膠盒子裏,卻總是在未知的中途毫無徵兆地走失,從此散落天涯,形同陌路。回想多年的數學生涯裏,最鐘意的是智高後期推出的磨砂藍綠色的四件套。磨砂質地的觸感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種深刻的完美的與指紋的契合度。三角板中央空心的縮小版直角三角形,似乎是特意爲我這類畫圖不成規矩的數學少年提供棱角分明,毫無弧度的標準三角形的模板。從邊沿延伸到內部的一條條直線們是可以製造和測量平行線的。而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沒有數學的日子,卻發覺自己無法習慣沒有直尺的日子。當我看見《告別天堂》這本狹仄的青春讀物時,我產生的第一衝動不是故事的情節,而是立馬拿一把直尺精準測出封面的長與寬的釐米數,然後用所剩無幾的數學思維大致估算出它們的比例。

以上是我在進入《告別天堂》正式內容前的瑣碎之言。因爲我發覺,一個人之於一項事物的感情,往往有時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的厚積薄發。

其實小說的情節很單調,大致就是圍繞宋天楊和江東的感情糾葛寫的265頁長篇。中間會偶爾穿插肖強,周雷,方可寒等的二類主角,以及一個無恥的小配角張宇良。似乎這樣的故事對我缺乏吸引力,兩個人之間歇斯底里的懷疑和確認,宣言和枝節,總讓我想起“無病呻吟”這個爛俗頻繁的字眼。另外,方可寒這個在開始被描寫爲公共汽車的重點中學女孩,總覺得缺乏生活基礎,憑空捏造地毫無根據。雖然她在故事的1/3處就死亡消隱,不過卻在之後的2/3裏在別人的記憶和描述裏獲得純淨的重生。這點大概是小說留給我最大的觸發。其他的肖強和周雷也不是很有說服力,總體來說身上缺乏吸引人的特質和個性。張宇良大概諷刺的是道貌岸然的教育怪胎,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卻有顯赫的聲明地位,但他真的存在嗎?其實,在小說的內核上,我覺得《告別天堂》是不成功的。

乍一看,你就會發覺這本書絕對出自文藝青年之手。我不知道文藝青年們的品味是否大致類似,書中羅列的電影圖書我也都是大致看過或瞭解,感情也是與她大致雷同的,讀後感《天堂讀後感》。我沒有感到一種慶幸,卻深感到一種悲哀——因爲我可能喪失了自己對於作品獨特的理解與想法。下面,我將一一羅列書中提及的文藝作品(無價值的我將予以忽略):《亂世佳人》,《騰王閣序》,《加繆全集》,《海子的詩》,《霸王別姬》,《活着》,西科賽斯的《紐約黑幫》(沒看過),《老人與海》,《傲慢與偏見》,《少年維特之煩惱》,《局外人》,元好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作欣二的《大逃殺1》(沒看過),王小波,《金閣寺》,《安娜卡列尼娜》,《殺手萊昂》,《城南舊事》,《東邪西毒》,《藍色生死戀》,《罪與罰》,《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星光伴我心》(沒看過),《流星花園》,蔡琴,《情書》,張愛玲,魯迅,《紅樓夢》,《金瓶梅》,《情人》,《小王子》,《無間道》,《阿飛正傳》,《變形記》,《梁祝》,《雙城記》,《重慶森林》,《破浪》,《巴黎最後的探戈》,《三十七度二》……只是,我突然覺得如此的堆積,不是爲了顯擺,就是因爲矯情。當然,它也說明了你的知識的豐富。另外,笛安的排比和駢文功力的確了得,也算是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的重磅功夫。我不喜歡《告別天堂》的多角度描述,雖然足夠新穎,但也足夠混亂。而且,多角度描述的弊端就是以同一種口吻代表多人,結局是多人誰都顯得不立體。整本書我最欣賞的恰恰是作者最爲真摯的後記。

沒有人的青春擁有翻版。無論我們以什麼方式揮霍或者珍藏我們的青春,那都是我們的。只是,在看完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突然在想,關於青春期的愛情,我們是否需要秉持着一些或者哪怕是一絲的古典主義呢?我們是否有那樣的精力和定力去等待某個真正在角落等候我們的人呢?像《天使愛美麗》一樣,像《向左走,向右走》一樣。也許誠然如張姓女子所言,青春是一條不得不走的彎路。

來的太快,走的太快,它是龍捲風,不是所謂的愛情。

ps:在豆瓣搜索《告別天堂》的時候,看過的人大致300位,絕大部分都是四星或者五星。我選擇了三星,一般。告別天堂,此名終結。

第四篇:角落裏的天堂

角落裏的天堂

“我們該去哪裏呢?”

“我們去植樹怎麼樣?”

“去免費當家教吧!”……

三月份,飛廈的校園裏總是迴盪着一股濃濃的暖流,溫暖自己,也快樂了別人——只因這是一個特殊而有意義的月份——雷鋒活動月。爲了紀念一生做過無數好事,卻在二十一歲這樣的大好年華就失去寶貴生命的雷鋒同志,我們都希望在這樣一個溫暖的日子裏將自己的快樂以及青春的明朗傳播給他人,去感染他人、快樂他人!

作爲礦大的一個小家庭,我們班同學希望儘自己綿薄之力量爲雷鋒月添磚加瓦的心情是迫不急待的。

經過大家的商量我們決定去福利院幫助那些被父母拋棄或者小小年紀便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左思右想,我們要怎樣幫助他們才能不虛此行呢?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那麼應該是要擬定一份詳盡的策劃書才行吧。於是我飛快地寫下了自以爲很不錯的策劃書,想象着去福利院看到孩子們那副其樂融融的場景,我就欣喜不已,再想想自己終於能爲那些可憐的孩子做些什麼時,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如此骨感。

第二天,徐州這久違的陽光終於露出了她羞澀的臉頰,可仍如未經世事的少女,半顯半藏,顯得並不是那麼的明媚,反而讓人心中突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

滿懷激動與喜悅我們來到了福利院,希望與院長提前做好溝通。 一進門,我愣住了!先時的激動與喜悅早已煙消雲散,佔據心頭的卻是另一種莫名的失落,一種夾雜着揪心的痛的失落!

這就是福利院,真實的福利院,與想象中的竟有着天壤之別!我才發現夢想與現實間的差別!真正的福利院並不像我想象中的如幼兒園一樣的佈局,所有的孩子們從零歲到七八歲全部都生活在一棟四層樓高的小樓裏,除了一些簡單的裝飾品和幾顆光禿禿的法國梧桐外,什麼也沒有。哦,在不遠處還有一顆葉子尚未落盡的不知名小樹,孤單而又頑強地站在那裏,一副一“戰”到底的樣子。

我一靠近孩子們生活的小樓,便從我的頭頂上傳來了一個小男孩的激動的聲音:“過來!你們快過來!從這裏就可以過來!”第一次走近福利院,從沒有見過這種情況的我被那個關在佈滿鐵窗的四樓的男孩嚇壞了,腦子裏第一個反映就是:這兒是福利院嗎?難道我們走錯地了?然後不自覺地躲到了小樓的另一側,不敢面對在樓上張望的小男孩。因爲我害怕,或者是還沒有想好怎樣面對大大出乎預料的境況吧。或許是我的反應太過誇張,跟我同行的女生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問我怎麼回事,我忍住內心的害怕拉着她衝出了福利院,就連關於還要和院長協商的事情也讓同行的女生去辦了,因爲我的內心實在難以平靜。

在回學校的路上我心裏依舊是波濤洶涌,滿臉懼怕。隨行的女生看出了我的恐懼,安慰道:“呵呵,你是獨生女吧?一看就知道你平時沒有小孩子打過交道。我家裏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小孩子看到

人都會這麼熱情的,他們是希望和我們玩兒,就像我的弟弟妹妹,小時候就喜歡我跟他們一起玩兒,更別說這些孩子,平常都沒有什麼外人陪他們玩兒,所以看到有外人接近他們當然會激動啊。”聽了她的安慰,我內心不禁感慨,我深深的爲我的想法感到羞恥,非一般的羞恥,更爲我憑藉着自己對於福利院的想象而寫下的那份“生龍活虎”的策劃書而感到無地自容,同時心裏面也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力給他們帶來快樂,給他們幸福。

一週過去了,真正約定好做義工的日子來了。第二次走近福利院的大門內心已經徹底的坦然,不再有任何的雜念,一心想的只是爲孩子們做點實事。

要不怎麼說計劃永遠是趕不上變化的呢!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社工處主任非但沒有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反而帶着我們像領導視察一樣的在孩子們生活的四層小樓裏參觀,看着一個個看起來健康又可愛的小孩,以及忙碌着的一個個大學生模樣的年輕義工,彷彿我們是在參觀某個景點,或者,或者是一個“動物園”。站在走廊上看着他們聽着主任介紹情況的我們顯得是那麼的尷尬,那麼的無能爲力。我靠近主任身邊小聲得問道:“我們可以進去幫忙照顧小孩,或者幫忙做點其它事情嗎?”主任聽後,笑了笑說:“確實沒有什麼需要你們做的,”我不甘放棄地追問道:“可是我看着那些照顧孩子的義工都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我們也可以做他們做的事。”“他們確實是大學生,”主任看着忙碌的大學生義工們意味深長地說,“可他們都是我們選出來的大學生,都交了健康證明和身份證明,萬一讓孩子

生病了怎麼辦。”瞬間我所有的疑問都因爲主任的話噎了回去,我只是一味地站在班級的同學們角度上和做活動的角度上在思考問題,所以覺得主任在故意爲難我們,所以一肚子的不理解和抱怨,我這種關注與希望給他們的關愛在這一大羣爲了孩子們健康成長一直默默付出,一直爲他們擋風遮雨、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人相比竟是那麼的卑微與無力,而我們高傲的國字頭大學生的身份在那些來自徐州市各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面前卻也那麼蒼白而微小。

走時,回頭看看了那些可憐而又可愛的孩子們,我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給他們快樂,像那顆無名小樹一樣,永不放棄;我一定要給他幸福,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像照在人們臉上的陽光,瞬間就變成了陰影。

這個三月對我來說是真正意義上體會到雷鋒精神的三月,雷鋒精神的本質是默默無私且長久的付出,我們學習他的精神也不只爲了在特定的月份來懷念他,而是在向雷鋒同志靠近的同時,用心靈去感受助人爲樂與大愛的力量。

世間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但是隻要大家願意奉獻自己的愛心,總會創造出一個脫離人世喧囂、好不熱鬧的天堂。就像我所切身感受到的一樣,那些來到福利院的孩子們本是折翼的天使,既然他們已無力飛往他們各自所向往的天堂,那麼我就把天堂搬到他們面前。即使只是角落中的天堂,也足以承載那滿滿的屬於他們的快樂和屬於我們的愛。

而我,從今以後也要成爲“大愛”這片汪洋大海中的小水滴,相信在愛與被愛中逐漸成長的新一代的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交通運輸11-1班唐可珂

15996947354

第五篇:《天堂五分鐘》

《天堂五分鐘》觀後感

“天堂五分鐘”(five minutes of heaven),即“甜蜜、冷酷復仇”的時刻(sweet, cold revenge)。2014年聖丹斯電影節獲得導演獎與編劇獎的電影《天堂五分鐘》即以簡單的情節講了一則復仇故事。

影片開始於倒敘,1970年代暴力橫生的北愛爾蘭小鎮,“父親和兄弟被殺死在大街上……我們感覺都需要做些什麼”。加入恐怖組織的17歲男孩阿里斯泰爾爲了獲得旁人的“肯定”,獲取一種榮耀感,於街邊射殺了小鎮上另一個青年。下手的時候,青年的弟弟喬驚恐地目睹這一切。33年過去了,一個電視臺要製作一檔節目,便將阿里斯泰爾和喬都找到,叫他們見面,談感受。

到這裏,導演於情節中提出整部電影的頭兩個主題。一是復仇的暴力循環,二是寬恕的可能性。喬帶了刀去拍攝現場,準備報仇。他在二樓房間對着鏡子將刀藏在褲子裏,這跟倒敘中阿里斯泰爾出門殺人前藏槍的模樣起了對應。此時,阿里(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斯泰爾在樓下對着鏡頭拍攝採訪內容,他剖析自己年輕時的愚蠢,並期望現在的世界能停止那種愚蠢,他在攝像機前說,爲了“自豪的走進酒吧,所有人起身拍手稱好,我願意去射殺任何人……社會應該做的,是阻止人們沉迷於他們所參加組織的宗旨。一旦你相信那個宗旨,就太晚了。沒人能阻止你,叫你改變主意。”他期望得到喬的寬恕,並提出自己的態度:“以誠相對”。

拍攝現場樓上樓下的兩位當事人,一位手腳顫抖地準備復仇,一位想安靜的化解仇恨。儘管沒有見面,然而情緒的對立已經立於銀幕。導演在這裏打斷情節的行進。喬拍攝第一次下樓的場景ng了,於是他回到房間準備拍第二遍,此時他聽一位做節目劇務的小女孩兒說起阿里斯泰爾的生存狀態,一個人住在貝爾法斯特的小公寓,公寓冷清,阿里斯泰爾一個人鬱鬱寡歡,被過去的罪行困擾的他只是生存着,沒有“生活”。喬起初恨恨地要殺人復仇的情緒於此時變化,他開始猶豫要不要幹掉在拍攝現場阿里斯泰爾。演員james nesbitt此處這種微妙的轉變,表演十分到位,抽菸、失神、說話腔調不似之前的憤恨。終於,他在第二次拍攝中逃離了拍攝現場。

之後,導演將事情的最終解決安排到33年前的兇殺現場——喬小時候的家。阿里斯泰爾回到當年的小鎮,叫人帶話找到喬,老婆竭力勸阻,他把老婆打翻在地,兩個女兒驚恐地叫起來。喬出了門,這次又帶了刀。在當年自己哥哥死掉的屋子裏,喬要刺殺阿里斯泰爾,卻打不過對方,但他一定要傾瀉所有仇恨,於是兩人狠命地鬥起來,結果抱在一起跌出了二樓窗戶。此時畫面頓時成爲空鏡頭,但並未進行剪切,鏡頭開始緩緩前推,推向窗外,俯視,兩人摔趴在地上。這是個有趣的設計,剛剛激烈打鬥製造出來的能量一瞬間收束於安靜的鏡頭中,這能量並未消失或泄氣,使得接下來醒過來的兩人的對話仍有足夠的情緒力度這種方法,是要叫人們忘記故事是怎樣發展,而全神貫注於角色的情緒狀態與精神狀態。曾拍過《致命拜訪》與《帝國的毀滅》的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在《天堂五分鐘》裏其實處處故意“忽視”故事,這故事的潛力,本是可以製造極激烈衝突,製造歷史跨越感,製造曲折情節的。但這電影的一切手法矚目於兩個人不得不正視過去時,選擇報仇或選擇寬恕的艱難狀態。並讓觀衆由這狀態導致的神經質表演中,逐漸進入兩個角色糾結的心,並與之共同思考。二樓不高,摔下來的兩人醒過來,此時他們終於要面對影片第三個主題,也便是導演願意叫觀衆相信的觀念:忘記仇恨背後的內心糾結,寬恕別人,並使自己獲得新生。阿里斯泰爾忍着痛,向喬說了一遍當年一時“憤青”殺掉他哥哥的前後過程,然後告訴他:“忘掉我,這樣當你早晨醒來,引入你腦海的不是我的臉,而是你女兒們的臉,別把我帶進他們的生活。”演過辛德勒先生的連姆·尼森(liam neeson)那彷彿無表情而又充滿痛苦的敘述,精彩極了。 喬一言不發,顫抖地點上煙,走掉了。他治好摔傷,坐在家裏陪老婆女兒看電影,他女

兒突然轉頭對他笑,他在電影裏第一回露了笑容,儘管僵硬得要命。隨後他參加促進心理治療的集體談話,扯了一些不着調的話,最後忽然說到正題:“我希望,我女兒,有個引以爲傲的爸爸。”他終於在影片最後的時刻領會了“新生”的意義。儘管這新生的到來如此辛苦,畢竟在他親愛的哥哥被殺死後,他面對指責他沒有保護哥哥的媽媽,面對傷心的爸爸,面對敗落的家,整整33年。這33年的痛苦形成的仇恨膿皰,在他心裏駐留得太久。然而“新生”是有足夠力量掃除痛苦的。“新生”的衍生物,便是寬恕。喬於是給阿里斯特爾打電話:“咱們兩清了”。阿里斯泰爾終於卸掉了30多年的復旦,在馬路中間高興地失神。

仇恨每天在生活中滋長,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希望《天堂五分鐘》能夠提出一種討論與解決這問題的方式。他專注於人物情緒,沒有通過曲折的故事來表達自己。這一種方法令電影不刻意製造沉重,觀點也說得極深入,舉重若輕,頗引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