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2023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2023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一

隨着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創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創業問題更加突出。今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

爲深入瞭解衢州市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對就業創業政策的關注度,以及對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意見建議等,國家統計局衢州調查隊對衢州學院、衢州職業技術學院2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和36名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專題調研,其中衢州學院17人,衢州職業技術學院19人;從性別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從學歷上看,本科畢業生10人,高職(專科)畢業生26人;從畢業去向看,已落實就業單位的有31人,爲繼續深造做準備5人。他們中過半數沒有關注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其餘關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創業貸款和就業社保領域。

一、就業情況

20xx年,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有應屆畢業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兩校分別就業956人和732人,升學489人和155人,就業率61.7%和44.6%(含升學人員)。從歷史統計數據看,每年8月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最高,截止20xx年8月底,衢州學院就業率爲98.0%,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爲95.8%.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就業渠道廣泛。被訪的31名已落實就業畢業生中通過各類招聘網站落實就業單位的有8人,通過校園招聘會和老師、校友推薦的各6人,通過家庭或其他社會關係的有4人,通過工作實習和直接向用人單位申請的各3人,通過學校發佈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無人通過高校畢業就業信息網、政府(社會機構)組織的招聘會、報紙(雜誌)發佈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實就業。可見專業招聘網站、校園招聘會、師友親屬等社會關係仍是畢業生落實就業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線城市更受青睞。31名已就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所在地在直轄市的有1個,省會城市的12個,非省會城市和縣級市各8個,鄉鎮和農村只有2個。畢業生更傾向於選擇發展機會較多,競爭壓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業,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和條件相對落後的鄉鎮農村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經濟是吸納就業的主力。31名已就業畢業生去國有企業的有6人,事業單位1人,三資企業3人,其他企業(民營企業)21人。以民營經濟爲代表的其他企業依然是就業市場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學專業與崗位相關度一般。31名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即將從事的工作很相關的有5人,相關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關的有7人,很不相關的只有1人。過半數被訪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但所學專業與工作無關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滿意度較高。31名畢業生對已落實的工作認爲很滿意的有2人,滿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沒有不滿意勉強就業現象,表明自由擇業能夠讓近半數畢業生找到滿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約影響較大。31名畢業生認爲求職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缺乏實踐經驗,同時也有就業能力不足、缺乏求職技巧等問題,選擇崗位信息不足、社會關係欠缺等客觀因素的較少。

二、就業指導服務情況

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均在就業指導工作上採取了強化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加快改革創新,強化就業幫扶等措施。衢州學院表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在爲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上存在人員緊缺困難。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爲就業形勢與往年基本相當,但存在專業不對口、就業層次不高問題。學生求職時定位不準,心態不穩,經常變動單位;個別學生缺乏憂患意識,求職時不積極主動。

(一)就業指導與服務成效顯著。36名被訪畢業生均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簡歷製作與求職面試指導、就業政策宣傳解讀、招聘信息發佈、就業形勢分析與判斷、就業心理輔導、創業指導與訓練、就業實習與實踐、校園招聘會、就業困難幫扶、升學(或出國) 指導等就業指導與服務,所有指導服務項目均被過半數畢業生認爲有很大或較大幫助。最受認可的是簡歷製作與求職面試指導,認爲有很大和較大幫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舉辦校園招聘會,認爲有很大幫助的12人,有較大幫助的11人。就業心理輔導項目認可度相對較低,認爲有很大幫助的只有7人,說明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和心理幫扶被各方忽視。

(二)就業指導服務仍需加強。36名被訪畢業生認爲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業信息的收集發佈不到位,就業政策宣傳解讀不夠,需要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指導。大部分被訪畢業生不瞭解國家或地方基層就業項目和就業服務政策,僅有6名被訪者表示有所瞭解,他們相對認可應徵入伍服兵役、對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鼓勵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等政策,對三支一扶計劃、畢業生到基層或中西部就業專項政策的認可度最低。

三、創業情況

兩校選擇創業的應屆畢業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訪畢業生有強烈的創業意願,沒有馬上選擇創業的主要困難是缺乏資金、人脈和經驗。

(一)創業意願強烈。被訪畢業生普遍懷有創業理想,同時對自身現有能力有清晰認識,大多選擇先就業提升綜合素質後再開始創業。36名應屆畢業生中有29人表示願意自己創業,其中26人打算工作幾年後開始創業,畢業後馬上創業的僅2人。從創業形式看,選擇合夥創業的有12人,個體商戶形式的7人,互聯網創業的5人,自己辦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創業指導服務欠缺。36名被訪畢業生認爲學校創業指導服務主要問題在於對學生創業上的指導不夠,創業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發揮作用,創業信息、政策宣傳解讀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完善創業基地相關配套措施。他們中認爲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需要在加強資金支持力度上改進的有14人,簡化審批手續的有10人,加強場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強幫扶。衢州學院希望政府在推動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上加強幫扶力度,關愛基層就業創業工作者;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爲應當及時落實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被訪畢業生對政府的政策期許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貸款的資金幫扶和技術、法律方面的指導等。

四、幾點建議

(一)加大就業、創業幫扶投入。提高高校就業、創業環境建設投入,增加校園招聘活動補助。加大高校就業、創業軟硬件設施建設,提高高校就業、創業師資隊伍素質;積極利用現代化科技平臺,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科學設置專業和招生規模,簡化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審批制度,讓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貼近市場和社會需求,加大對行業急需但生源不足的專業財政投入,減免人才緊缺專業學費,保證人才緊缺專業生源,優化人才供給。

(二)建立高效的聯動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實現產教融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及時共享人才供需信息,定期發佈本區域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和行業總體薪資水平,規範行業薪資信息發佈披露。完善創業指導服務,加強創業宣傳和引導,簡化畢業生申辦各類創業政策手續,優化畢業生就業歸口管理,爲畢業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三)培養畢業生正確擇業觀,提高就業能力。加大基層環境建設,加強基層工作宣傳,引導畢業生全面認識、科學擇業。建立向基層傾斜的分配機制,提高基層工作補貼,保障基層工作者收入,抓好基層用人單位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稅費減免、畢業生落戶、人事檔案管理等政策宣傳和落實。優化非公有制機構的權益保護機制,轉變傳統擇業偏見。加強對“雙困生”的個性化幫扶,在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強化就業能力指導,重點解決家庭困難、就業困難學生就業問題。

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報告 篇二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就業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一直以來,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人事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爲一項重大任務,從“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加強指導、暢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強化公共服務,採取各種措施,努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今年5月,我們又根據省廳有關要求,對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綜合調研,通過走訪座談充分掌握畢業生就業的全面情況,較爲詳盡地獲取相關信息。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

本科:南通大學(有主校區、鍾秀校區、啓秀校區三個校區外加建設中的啓東校區)

專科:南通職業大學,南通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體臣衛校,紫琅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學院,南通農業技術學院,南通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廣播電視大學,南通技師學院,南通高等師範專科學院等。

從專業上來看,就業率最高的五個專業分別是臨牀醫學、英語、機械製造與自動化、計算機、人力資源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就業率最低的五個專業分別是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法學、工業設計和動漫設計與製作。從去向上來看,民營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佔比九層以上。

從性別上來看,面上是女性畢業生就業比例略高於男性畢業生。據高校就業部門老師分析,主要得益於女生謀求工作的積極性高於男生。而從點上來看,有些專業女性就業率明顯不夠理想,如機械、化工專業,一方面由於存在女生課業成績雖然優秀但動手能力確實不及男生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單位招聘時的隱性歧視。

從單位的滿意度來看,南通職業大學曾對20__年就業高校畢業生做過一次小型抽樣問卷調查,從思想品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業務能力和綜合評價五方面徵求用人單位意見。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基本滿意,認爲畢業生總體素質較高,但在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其實近年來,畢業生跳槽的頻率不斷增高,就業穩定性顯得不夠。從畢業生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畢業生盲目簽約,畢業生對簽約單位瞭解不多,對所從事的崗位瞭解不足,對工作環境瞭解不夠;二是因故變遷,學生升學、事業單位招考、入伍、出國等等;三是就業準備不足,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較少。

此外,幾所高校20__年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人數爲595人,佔當年畢業生總數的7.3%。預計未來三年內,畢業生人數繼續呈連年增長態勢,20_年爲10230人,20_年爲11814人,20_年爲12524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二)南通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20__年,南通籍生源應畢業生總數爲14321人,接收南通籍生源高校畢業生總數爲10053人,實現就業人數9159人,就業率爲 291.1%,超額完成南通籍高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爲保民生、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20__年,南通籍生源應畢業生總數爲16771人,接受工作將於今年7月中旬開始,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

二、我市促進高校畢業生主要舉措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非常重視,人事部門更是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作爲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來落實,積極尋求新思路、新舉措,不斷拓展新渠道、新載體。專門成立了“充分就業促進工程”組織協調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各縣(市、區)人事部門主要負責人爲成員,形成了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局務會議專題研討“充分就業促進工程”進展情況,確保整體工作有序推進。同時,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呼籲用人單位、社會各界從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出發,共同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想辦法、做貢獻,特別是引導和鼓勵各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

(二)完善政策,加強引導,扶持自主創業

1、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力度。包括:農村和社區招聘高校畢業生計劃;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培訓計劃;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實習計劃;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計劃;事業單位招聘高校畢業生計劃;高校畢業生公共服務提升計劃。

2、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面向基層就業。

3、鼓勵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20_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規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貼息額度與資金來源、創辦科技型企業或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的資助、項目補助等方面明確了相關的優惠條件和舉措。這些政策緊貼大學生創業的主題,特別針對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最大難題“資金難”,做出了積極的扶持。如規費減免政策,據工商部門統計已有200多名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享受該政策,自登記註冊之日起三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如在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創辦高新技術企業,項目通過專家評審的,高校畢業生可享受創業用房低租金的優惠,軟件類項目還可入駐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軟件企業孵化中心,孵化期內免交3—6個月的房租和設備使用費,等等。

(三)市場爲主,實習爲輔,拓寬就業渠道

1、發揮市場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過舉辦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網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專場招聘會等各類招聘活動,着力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平臺。20_0年,全市共舉辦各類招聘會316場次,提供崗位15.3萬餘個。二是強化信息引導。努力實現人才市場與全國、全省重點城市、重點市場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實行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和年度緊缺人才專業目錄發佈制度,每季度通過報刊、電視臺、電臺及人事人才網 4

站等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爲用人單位引才和畢業生求職提供信息服務。南通人才網推出畢業生招聘求職專欄,爲畢業生擇業提供信息通道。在南通人事網開設了“畢業生就業”欄目,由“就業政策法規”、“就業指導回答”、“南通籍畢業生薦才榜”、“畢業生檔案查詢”等板塊組成,讓各類就業信息充分共享。三是做好日常服務。積極協助畢業生辦理報到、落戶等手續或開展相應代辦代理業務。重視和做好未就業畢業生的戶口遷移、檔案保管、政策諮詢等工作。

2、發揮實習、見習帶動作用。一是建立畢業生見習實習基地,積極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造機會。不僅爲大中專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不僅爲大中專畢業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職業訓練搭建了平臺,也增加了就業機會,大中專畢業生直接通過實習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三、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難

從總體上來講,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不容樂觀。因爲,從畢業生“供”方來看,接下來的三年,從全國到地方,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南通本地幾所高校和南通籍生源畢業生也不例外,將連年創歷史新高。而從用人單位“需求”方來看,經濟形勢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就業崗位的多少,未來三年經濟增速尚不確定。同時,受畢業生跳槽頻繁影響,用人單位培養使用畢業生的興趣不強,招聘時傾向於有工作經驗的人才更爲明顯。

具體來看,三大主要矛盾影響着我市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一是結構性矛盾導致供求錯位。我市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而產業結構調整必將帶來職業、崗位的變化,對學校 而言,三、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三、四年後有可能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二是理念性矛盾導致定位不合。有一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業不就,認爲到企業或其他非公有制單位工作不算就業。有的學生對就業的地點、工作環境、工資待遇、單位性質等不滿意而放棄就業,很少看重職業發展前景和自身未來發展前途。同時,一些用人單位選人時脫離實際,一味追求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對吸納畢業生的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夠。雙方在理念上的不合,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三是體制性矛盾導致能力危機。我市企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爲主,中小企業在管理體制上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在選人用人時基本沒有導入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大都是缺什麼人找什麼人,屬於救火式選人用人方式。他們相比外企、國有大型企業,不注重自己培養和儲備人才,更願意招能立即爲企業創造效益的人才。而我們高校的培養體制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更多地精力花在學習課本知識上,對實際能力重視不夠,進入社會工作後不能又好又快地將知識轉化爲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導致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產生信任危機,影響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2023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調查報告 篇三

隨着大學畢業生的增多,以及高學歷人數的增多,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就業難的問題。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壓力的影響,人才堆積,職業上崗比例失調,導致就業難上加難,真是應了一畢業就失業。校漂族越來越多。針對該問題我們隨機調查本院學生對就業問題準備得如何,對將來就業前景的態度,並且將數據總結處理,發現以下幾點:只有__%的學生有一直關注就業前景,幾乎沒有人想要創業因爲需要資金門路關係,__%的人選擇要繼續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專生認爲畢業實習需要關係人脈,專業成績倒是其次。少部分學生認爲個人素質很重要,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能否充分的準備就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決定你是否能在將來的社會生存中勝出。對你將來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

一、問卷調查

(1)調查範圍:______X

(2)調查目的:瞭解__X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到未來的就業情勢。

(3)調查方式:網上問卷調查

鏈接地址

結果表明本院學生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不是很好,大多數大學生都不能充分地準備就業,導致出現了一些問題,隨着各大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雖然政府在不斷地增加就業機會,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人羣,那只是一點皮毛而已,供不應求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爲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於此。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2.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衆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爲的:既然是熱門專業,那麼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麼想的話,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爲什麼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3.薪水與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

4.各企業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着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餘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2、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近年來,一種情況有的學校追求短時效應,不顧本校的實力,盲目開辦一些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過剩;另一種情況是,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作及時調整,沒有及時調整招生人數,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就先失業。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是本地的畢業生大開綠燈,而對一些外地畢業生則加上各種條件加以限制。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服務保障體系還未健全,體制性障礙還未真正消除。

4、用人單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費

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希望進一個人才,就馬上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經驗,認爲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願意接受應屆畢業生,不想把時間花在對畢業生的培訓上。

5、高校就業指導滯後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機制,就業指導體制不完善,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掛靠在學生管理部門,或者是剛從相關部門分離,其管理幅度相對較小,其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欠缺,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有的只是在學生大三大四階段開設,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於大學全過程。

6、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願去一些小城市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

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基礎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沒有跟上,隨之帶來了學生質量的下降,有的學生成績不錯,但動手能力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也強,但是學習成績差,與用人單位交之失臂。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非常複雜,而且還隱含着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當前新形勢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需要政府,學校及整個社會的努力,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創新觀念,完善制度和改進工作方式,不斷深化改革來完成。

1、政府應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就業市場

要解決高校就業問題,政府要加強經濟調控手段,對去西部地區和條件艱苦的一些重點單位和行業就業的大學生,在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上給予較大的優惠,採取措施鼓勵大學生去那些地方就業。在完善就業市場方面,政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掃除體制性障礙。各級政府要開放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政策限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積極疏通就業渠道,不斷完善就業市場。另外,政府還應發揮自制優勢,主動爲高校和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

2、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各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費,讓那些博士和碩士來裝點門面,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置換冗員。總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念,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3、高校要強化內部改革

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產出的最終“產品”,其就業率與就業層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關係到學校的社會聲譽和生源,也影響着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情緒,因此學校要深化自己內部改革。

高校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制,建立相對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並充實人員與配備,充分拓展機構職能。就業指導機構還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在涉及到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工作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最終促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充分就業。

4、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生充分合理地就業。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讓他們知道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做好哪些準備。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教材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形式上,要引入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不要把就業指導課拘泥於課堂,要採用多種形式,如請一些優秀企事業人士做報告,開設模擬招聘活動,還應注意網絡資源的利用,組建網上論壇,讓師生可以在網上進行探討。

5、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就業觀念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大學生要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另外,大學生們要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

總之,能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關係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解決此問題,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應對市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更新就業觀念。同時,大學生也要及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面對就業問題。

調查報告執筆人:__X

__年X月X日

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四

按照全市就業再就業工作情況調研的通知精神。我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了調研組,在分管副主任的帶領下就此項工作深入到了相關單位,鄉鎮和部分企業,通過查、看、問、訪等形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材料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x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x人,困難人員就業x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爲x%,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x人,其中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x人。職業培訓x人,其中創業培訓x人,貧困勞動力技能就業培訓x人,貧困家庭兩後生素質提升培訓x人(其中縣職業中專x人)。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x筆x萬元,其中涉農涉扶貧x筆x萬元。新增創業主體x個,帶動城鄉就業x人,其中帶動城鎮就業x人。

二、經驗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覈獎懲,落實就業責任。

我縣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一直將其做爲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來抓,列入全縣綜合績效考覈管理目標。每年初將新增城鎮就業指標任務分解到各鄉鎮,按月調度完成情況,年終進行考覈評分,有力地保障了目標任務的落實。

一是積極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企業職工得實惠。20xx年,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性支出x餘萬元。二是積極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爲企業排憂解難。隨着縣園區企業蓬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大幅增加。20xx年共舉辦中小勞務招聘會、企業用工專場招聘會等就業供需對接活動x場次,提供就業崗位x個,求職登記x人次,職業指導x人次,供需雙方達成就業意向x餘人。三是完善基層公共服務平臺,職能作用較好發揮。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全縣x個鄉鎮和x個社區成立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機構,且都建設了高標準的基層人社服務平臺,基本達到了基層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標準。指導鄉鎮社區積極開展失業調查、就業援助等活動,多渠道開發服務性和公益性崗位,努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韓山社區、武江社區被授予“x省充分就業社區”,南塔社區、成仙觀社區、東雲社區被授予“x市充分就業社區”。

(二)加強職業培訓,突出重點羣體,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完善就業培訓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省人社、財政部門聯合下發的《x省職業補貼培訓實施辦法》,建立了培訓報名管理制度、培訓機構認證制度、培訓資金撥付使用制度、績效考覈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加強技能培訓開班審覈和教學監管,及時組織結業考試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二是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加強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實行不定期抽查和年度檢查評估等形式,規範辦學行爲,確保培訓質量。三是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組織x人次高校畢業生到縣人民醫院等x家就業見習示範基地參加就業見習,發放就業見習補貼x元。四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我縣將x家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納入縣人力資源市場集中管理,並在各鄉鎮社區和行政村配備兼職勞務信息員,形成了以縣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爲龍頭,鄉鎮社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爲依託,社會職介機構爲補充的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網絡。

(三)提升孵化基地,大力扶持創業,放大就業效應。

一是成功爭創省級示範基地。我縣創業孵化基地全面落實省市出臺的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爲創業人員從創業培訓、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目前創業孵化基地累計進駐企業x家,其中在孵企業x家。20xx年在省級優秀創業孵化基地基礎上,順利升級爲省級示範孵化基地。二是大力開展創業培訓指導。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要求的城鄉勞動者全部納入培訓範圍,大力開展“創辦你的企業”和“改善你的企業”培訓。加強創業指導服務,成立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配備x名專職工作人員,組建由x名專家、教授和企業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專家志願團,爲創業者提供有關創業政策扶持服務。20xx年開展創業培訓x人,培訓後實現成功創業x人,創業帶動就業x餘人。三是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爲促進大學生創業,我縣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爲大學生創業提供房租補貼、稅費減免、創業補貼、培訓補貼、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扶持,現正在招收入駐大學生創業企業,目前有意向進駐企業x家。四是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把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的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五類”人員納入創業擔保貸款範圍,簡化貸款手續,及時爲符合條件的創業人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實行財政全額貼息。20xx年,我縣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x筆x萬元,帶動就業x餘人。歷年貸款回收率達x%以上。

(四)開展就業扶貧,打造就業載體,穩住就業底盤。

一是扶貧培訓促脫貧。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願望的貧困勞動力,開設家政服務、電腦操作、餐廳服務、電子電器、電動縫紉等專業,培訓結業後安排在家政公司、酒店及工業園區等就業安置基地就業,實現就業脫貧。對以種養殖業爲主的貧困勞動力,我們請畜牧水產及農業、林業方面的專家下鄉進行技能指導,有針對性地開設現代種養殖農村實用技術等專業,實施定向培訓,並與當地農業合作社聯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對農村貧困家庭“兩後生”,我們在縣職業中專進行計算機、網頁製作、市場營銷、社會文化、玉石雕刻等中長期培訓,當前正在培訓中,畢業後定點定向安排就業。二是勞務協作架虹橋。與x紅海公司合作,依託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勞務經紀人等,及時採集貧困勞動力的個人基本信息,轉移就業意向和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等相關信息,建立臺賬,定期更新,動態管理,並安排專人每月對系統內人員信息進行抽查。加強與清遠市人社局、x市北湖、蘇仙兩區人社局對接聯繫,有序組織縣內勞動力外出就業。爲x名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發放交通補貼x萬元。目前我縣累計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達x人。三是開發崗位保就業。開發了鄉村公路養護、農村保潔、山林防護等338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了x名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戶中沒有轉移就業且有勞動能力人員就業,併發放x元/人·月的崗位補貼。四是扶貧車間助脫貧。把扶貧車間作爲推進就業扶貧的主抓手,規範提升扶貧車間建設。支持和鼓勵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方式,積極引導優質企業、返鄉能人到鄉村建立分廠、創建車間,確保每個鄉鎮建立x以上個扶貧車間,對吸納貧困勞動力x人以上的扶貧車間按x元/人·月進行獎勵。目前認定創建扶貧車間x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x人。其中,x鎮x村的x把自己在x的電子廠搬到x鎮開辦了分廠,車間x名工人中,就有x名貧困勞動力。

(五)提供殘疾人就業平臺,扶持就業創業,解決生存之憂。一是扶持殘疾人就業基地建設,安置殘疾人集中就業。我縣先後x個企業被評爲全市、縣殘疾人就業、創業示範基地。二是加強培訓力度,促進殘疾人自主就業。近三年來,通過培訓實現殘疾人就業達x多人次。三是各用人單位分散按比例就業。我縣通過依法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政策,全縣各單位已落實x名殘疾人就業。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縣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職能部門宣傳政策欠深入,而企業負責政務的領導政治和政策意識不強,業務綜合素質不高,學習瞭解政策不透徹,導致優惠政策落實難到位。給就業再就業工作帶來一定的問題和困難。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企業一線工人缺乏,與農村勞動力、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就業羣體就業難並存,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就業資金投入不足。部分政策不能全覆蓋,如公益性崗位安置政策沒有覆蓋全部就業困難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就業再就業工作。

四是基層勞動保障員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各社區鄉鎮勞動保障站的編制管理權在各鄉鎮,不在人社部門垂直管理,對政策落地和工作開展存在很大的難度。

五是企業的各種待遇和工作生活環境條件與就業人員要求差距較遠,招工和就業困難。表現爲少數企業工作環境和條件較差,工作時間較長(有的長達xx個小時/天)。調研中員工反映:把員工當作是機器人,而工資等待遇較差(有的工種xx多元),其它社保福利都沒有,誰會進這些工廠企業。招工時廣告所宣傳的內容寫得蠻好,而現在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些工廠企業又怎麼能招到工。即使當時招到了,工作一段時間,員工接受不了這種現狀,又走了。他們招不到工,反過來責怪人社等部門單位落實優惠政策不好,服務不周到,企業只想享受優惠政策扶持,而優惠政策中規定的要求條件就不想照辦達到,招不到員工,從不找自身原因,甚至還到縣領導那裏告狀。

六是特殊羣體就業壓力大。受經濟下行壓力,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萎縮,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而產生較大的就業壓力。此外部分特殊羣體,如女45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失業人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就業再就業難。

七是用工靈活性不強,部分可用的勞動力得不到充分就業。如:有的工作可不受時間、地點、性別、文化、年齡等條件限制,只要具有勞動能力就能做的工作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工作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安排,企業還能享受優惠政策。但就是沒有靈活用工。

八是創業孵化基地待提升。創業羣體多,創業孵化基地容量有限,孵化基地規模尚需進一步擴大或分類建立。

九是殘疾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由於殘疾人自身條件的缺陷,社會認識不夠重視,甚至存在歧視的現象,他們的就業競爭仍然處於劣勢的局面。

四、意見及建議

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體,並深入企業、車間,大力宣傳國家和省市促進就業的政策,樹立就業和創業典型,通過開展就業宣傳週、職業技能大賽、創業大賽、進企業宣傳服務等活動,營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社會環境,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就業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多方渠道擴大就業。堅持把促進比較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二、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發揮中小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施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稅和金融扶持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容量。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

三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連接省市的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提高人力資源市場的運行效率。發揮鄉鎮社區勞動保障站在促進城鄉就業的基礎性作用,開展好城鄉勞動力管理、培訓和就業服務等工作。

四是抓好重點羣體就業。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大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投入,舉辦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就業結構更趨合理,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強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加強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五是加強就業培訓管理。逐步將職業技能培訓推向市場化、社會化,指導社會培訓機構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定崗式培訓等多種模式,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建立以市場爲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六是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大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等創業者的創業培訓,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繼續完善創業孵化基地,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扶持政策。指導基層服務平臺開展創業型社區創建活動,對創業者進行跟蹤幫扶指導,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

七是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和服務。引導企業依法依規依政策落實國家省、市、縣的相關法律政策,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提高職工各種待遇,增強人爲關懷。實現企業和員工利益雙贏的局面,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和就業再就業工作上新的臺階。

八是深入開展就業扶貧。全力推進“六個精準”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進一步增強主導產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努力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重點開展技能培訓。按照未轉移就業貧困戶實際情況,針對羣衆所需,定製培訓計劃,開展精準扶貧培訓,免費對貧困勞動力開展裝飾裝修、電子電器、茶葉加工、傳統種植、養殖等各類就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繼續落實就業扶貧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健全創業培訓、創業諮詢、項目推介、專家指導等跟蹤服務工作體系。

九是出臺涉殘就業的法律政策要有剛性。上級政府出臺涉及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法規政策,要具體細化有操作性,並能落實到位,且具有剛性的條文規定,確保促進殘疾人就業再就業及創業工作得以實現。

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五

近年來,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並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由於畢業生處於畢業――擇業――就業的人生轉折關頭,其思想狀態、精神面貌、心理變化均存在着較大的調查意義。通過對就業工作者進行調查和訪問,本文對20xx屆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合理對策和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作爲特殊人羣的大學生,其就業更是我國就業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如今,又將是畢業季節,大學城中涌現出了這樣一類人,他們西裝革履,形色匆匆,他們就是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面對當前就業形勢,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促進大學生就業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話題。對此,本調查組對洛陽師範學院20xx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和分析,並嘗試着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科研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年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爲1800萬,但“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爲2000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餘勞動力。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5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爲4000萬,而需求總量爲6000萬。以上兩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專業人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上。就這一數據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我國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有明顯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間。一方面是民營企業、邊遠地區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業服務有很大的侷限,尚未形成全國性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異地求職,信息不暢,成本太高。此外還有就業觀念須轉變的問題。

二、我校畢業生就業意願分析

首先,國企成新寵,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據調查,有34%的應屆生最想去國營或者事業單位工作,高出外資(歐美)企業8個百分點,位居第一位。物價上漲導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資卻變化不大,甚至有個別外企還在一定程度上縮減薪資;相比較而言,近幾年公務員和壟斷性國企的福利待遇卻在不斷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穩定性,這些誘惑當然會促使大學生改變擇業方向。

其次是退出城市,部分學子回鄉發展。和多年來“奔向北上廣”趨勢不同,很多大學生主動選擇去三線城市或是縣城就業。在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選擇“逃離北上廣”也是比較務實、比較理性的選擇。

然後是盛行“拼爹遊戲”,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關係”可走,有“後門”可進,現如今已成爲大學生進入社會的資本。據調查,按照就業影響因素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工作能力強”、“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和“學歷層次高”,而“親戚的幫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學識和能力方面,僅憑關係也是不可靠的。

三、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關於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目前社會似乎存在一種將問題根源歸因於大學生自身的較爲普遍的看法,人們的一般認識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制約了他們的就業渠道。具體而言就是,大學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環境好、薪酬較高並且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而對相對較低的就業崗位則缺乏興趣。還有一種看法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還與大學的學科與課程設置存在很大關係,並與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社會實踐、專業實習以及學生幹部工作的經歷有很大關係。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學生自身原因

(1)大學生的自身能力素質有待提高。能力素質特別是專業技能是大學生成功進入職業市場的重要保證。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仍有欠缺。就業能力與一般意義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學生進入人才市場所需的社會實踐能力、求職技巧等。同時,很多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經驗也是大學生與其他就業羣體相比一個明顯的劣勢。

(4)就業觀念不恰當。很多大學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頭地,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工作預期過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難狀況。

2、社會原因

(1)我國教育產業結構與人才社會需求結構的錯位,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過剩,大學畢業生供給和需求相對狀況改變。

(2)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還很不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充分,給大學生尋找工作帶來了困難。

(3)不少用人單位的錯誤用人觀念。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不斷擴大,在人才引進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費”,追求高學歷。此外,用人單位在注重學歷的同時還十分看重名牌高校畢業生,對一般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不屑一顧。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4)與戶籍制度相關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對大學生就業選擇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尋找工作時,都希望找到能夠解決戶口的工作,並進而享受到與戶口相關的福利和公共服務。但是,很多用人單位無法解決戶口問題,對於想在大城市落戶的大學生來說,找到合適的工作更加困難。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的培養機制脫離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專業課程的設置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思路和教學資源的分配格局,直接決定着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並最終影響大學生的競爭力。

(2)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社會適應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項基本的就業能力。長期以來,對於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養問題,學校教育往往採取一種鼓勵校內活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校外活動的`做法,不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其進入社會後短時間難以適應。

(3)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纔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纔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解決就業難這一問題也要從多方面考慮。

1、大學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個人能力。大學生要成功地進入就業市場,必須依靠自身的不斷髮展,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注重自身專業學習和專業實習,同時,重視校內活動和校外社會活動,通過學校活動來鍛鍊自身能力,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

(2)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3)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正確認識自我,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4)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

2、社會方面

(1)瞭解和把握大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適時推出鼓勵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縮小具體政策與大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距離,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結構性過剩的問題。

(2)完善就業市場,建立信息網絡。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管制,對於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不規範的行爲予以堅決懲處。同時,着力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系統,加強就業信息傳達力度,促進大學生就業。

(3)加強用人單位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用人單位應該消除對應屆大學生的偏見,消除人際關係等在求職過程中的不利影響,打造公平、公正、寬鬆的就業環境。

3、高校方面

(1)使專業和課程設置更趨合理。充分考慮不同學科或專業所面臨的不同就業形勢,以及專業內部課程設置的差異性,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在積極引導、充分發展校內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社會學習,實現教學、實踐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充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縮短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期。同時,注重實習機制,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供需夥伴關係,爲學生實習提供平臺。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隨着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學校也應不斷地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做好就業信息的提供和傳遞工作,確保就業信息的準確和及時傳達到每位畢業生,充當好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橋樑。同時,爲大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就業服務,如心理指導、面試禮儀培訓、應聘技巧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

五、小結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人羣,對其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對於培養大學生的高校來說,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首要工作。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就業動向和信息,掌握大學生就業心理,採取各種可能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幫助每名畢業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爲國家,爲社會,輸送更多符合其發展的優秀人才。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篇六

我暑期實踐小組於20xx年8月22日,海龍電子商城附近進行了關於求職與就業的情況的調查。主要調查對象是行人、顧客和一些商場的工作人員。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不僅掌握了很多有關求職與就業方面的資料和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工作的辛苦、進一步瞭解了社會。

調查目的和調查方式

一、調查目的

1、瞭解人們對工作的要求和滿意度。

2、瞭解人們在選擇工作時的價值取向。

3、瞭解人們對大學生就業的看法。

二、調查方式

主要以問卷的形式對調查對象進行了解,獲取其對於求職、待遇、工作等方面的態度和看法。共發放問卷98份,回收有效問卷96份。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調查對象的分析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其中在18—25年齡層的佔80%,26—35年齡層的佔14%。

年輕人成爲了我們此次調查的主要對象。在調查中,有35.4%的人期望獲得1000--2500元的月薪,29%的被調查者對2500--3500元的月薪認爲滿意,21%的被調查者希望得到3500--5000元的報酬。由此可以看出在被調查者當中,多勞多得、勤儉節約意識較強,對工作待遇問題有自己的原則與追求。由於調查地點的選擇,此次調查的調查對象文化水平比較高,有75%的被調查者掌握英語,有一人掌握英、法、俄,三種語言;三人掌握第二外語。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僅佔被調查總人數5%左右的中年人(36週歲以上)基本都是畢業以後通過學校分配獲得工作,現在擁有3500----5000元的月收入,這些情況的出現與教育改革和政策的調整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關於就業等問題的分析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有高達九成的被調查者在4個月內找到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這說明大部分留京工作的畢業生都是在短期內找到了工作,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就業的趨向,即儘快找到工作(這和外地人在畢業生中所佔的比例有關),想留京發展就要儘快站穩腳跟。

在整個調查中,被調查者在回答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時,有28%的人表示樂觀、有45%覺得大學生就業存在一些困難,有14%的被調查者認爲大學生就業前景令人擔憂,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就業已不像以前那樣輕鬆,但也沒像有些人說的`那樣艱難,要有好工作還得自己多努力啊。調查中還發現,願意在私人企業工作的人佔29%,位居第一,其次是外企佔到27.1%,國企以21%位居第三,政府機關以10%居於第四位。以往的“鐵飯碗”思想在人們腦海中已經沒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多勞多得、能者多得。關於工作後所學專業的應用情況,83%的被調查者認爲用得到所學的知識。其中15%的被調查者從事其本專業工作,6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相當一部分專業知識。所以學好專業知識和起到基礎作用的公共課都非常有必要。

調查顯示在工作的待遇問題上,有近四成的被調查者對當前的待遇不滿,而僅有12%的人對現在的工作待遇表示滿意,半數的被調查者表示比較滿意,看來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很難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但從這些數據能看得出,當代大學生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眼高手低,從基層幹起以是一種共識。調查還顯示,在選擇工作時,58%的被調查者以個人喜好作爲第一參考,18%的人選擇待遇較好的工作崗位,18%的人更傾向輕鬆的工作環境。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希望找到一份合乎自己興趣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樂趣這樣纔會長久,幹勁也更足,但如此感性的選擇也有其弊端,是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將能力運用到所需要崗位,其中的輕重還得多權衡權衡。畢竟盲目求職是無法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站住腳的

四、活動總結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者,也大體瞭解了他們的求職就業情況,以及他們對求職就業的看法。他們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對於我們在校大學生來說都是重要的參考,通過這些問卷、數據,我們能學到不少有關求職就業等方面的經驗。而且,在這些回答問卷的人當中,他們都給人以平和、開朗、熱情的感覺,即使有些是8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也對我們的實踐活動表示出了支持與理解。

在這個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社會條件下,大學生們應當多瞭解社會,把握機遇,早做準備,最重要的還是在大學裏學好知識,提高能力,如此才能不懼挑戰,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有一身真本領才能胸有成竹的面對未來!

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七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爲87%。”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爲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爲31.6%,到國有企業爲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爲26.2%,其他就業爲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60%,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互聯網信息發佈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爲是因爲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爲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爲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爲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爲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爲“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2、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爲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爲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爲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3)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爲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僞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爲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爲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爲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爲。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