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講話致辭 > 代表發言

在全區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上的彙報發言

在全區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上的彙報發言

在全區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上的彙報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青年科技人才作爲最具創新活力的羣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已經逐步成爲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全方位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強化我國戰略人才力量的關鍵要求,也是我國應對全球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之舉。下面,我談幾點淺見,以供同志們參考。

青年科技人才有能力也有條件挑大樑、當主角。青年階段是科技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黃金期”。青年科研人員普遍具有較高的學術熱情和創新能力,通常具有較強意願對學科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也更願意嘗試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科技創新與最佳年齡的相關性研究指出,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在25歲至40歲之間,峯值年齡爲37歲。我國青年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從科技部公佈的數據來看,2012—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量由416.7萬人增長到858.1萬人,年均增長7.67%。同期,自然科學領域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45萬人,年均增長率4.73%,博士後每年進站人數都超過2.5萬人,其中80%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項目中的參與度日益提升,主力軍作用逐漸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項目中已逐漸成長爲骨幹力量。根據科技部公佈的信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人員佔比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於45歲。同時在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身影。《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衛星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6歲,中國天眼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

通過全方位培養和使用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全方位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造就戰略科學家的必要條件。戰略科學家是戰略人才隊伍中的將帥之才,這樣的將帥之才需要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才能成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不僅爲戰略科學家下了定義,也明確了培養、造就和發現戰略科學家的方向。只有通過重大科技任務實踐和歷練過的人才纔有機會和能力成爲戰略科學家。從“863計劃”到“973計劃”,再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都是戰略科學家成長的土壤,只有讓青年科技人才擁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才能讓青年人才茁壯成長,成爲更加強有力的戰略人才源頭活水。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不能分離,人才需要在實踐中成長,更需要在適合發展的環境中不斷提升。一方面,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充分發揮準戰略科學家或青年儲備人才的核心作用,爲準戰略科學家創造寬鬆穩定的成長環境,延長基礎性研究、開創性研究項目實施週期,完善科研管理辦法,充分考慮項目的創新和成長潛力,突破僅按照論文數、影響因子等傳統方式對項目進行考評的方式,建立寬容失敗機制,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另一方面,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用人主體作用,聯合相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科技人才聯合培養創新平臺。另外,積極發揮高水平院校人才培養作用,在向關鍵領域進行適當傾斜的同時關注難以通過橫向課題等獲取經費、需要長期積累纔能有成果產出的“冷門”專業和基礎性研究,鼓勵導師支持學生做一些突破性、創新性的研究,對於具有成長潛力的突破性研究適當放寬考覈要求。

將青年科技人才的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相融合,根植家國情懷,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從戰略科學家的成長曆程來看,戰略科學家取得的標誌性成果一般都與國家戰略方向密切相關,能夠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任務等開展開創性的研究工作,與國家戰略任務相輔相成。在當前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麪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背景下,通過全方位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鼓勵和支持青年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讓人才成長與國家戰略發展相互融合,激發青年人才使命感,從實踐中培養敢爲人先的創新自信,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好“加減法”,營造優質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青年人才把精力過多投入到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帽子’競爭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實際困難”,直接指明瞭當前青年人才面臨的雙重壓力。要重視解決青年科技人才的實際困難,就需要從事業和生活方面做好“加減法”,讓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業。減負擔,增時效。“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人才評價和競爭方式讓青年科技人才投入過多的精力到煩瑣的行政性事務中,使得他們在科研創新方面的投入相對減少,錯過科研生涯最寶貴的關鍵時期。科技人才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可能需要經歷多次的失敗才能獲得相應的學術研究成果,需要圍繞人才培養、選拔、使用、評價、吸引、激勵、流動制度規範和政策保障體系建設,簡化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改革科技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圍繞人才成長全週期建立長期性的科研項目支持和保障機制,爲人才創造富有挑戰和創新機遇、鼓勵創新和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

破阻礙,增路徑。在科研評價“論資排輩”現象的影響下,固化的人才評價標準和晉升路徑、高強度的科研壓力、有限的擔綱機會等“痛點”已經成爲影響和制約青年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天花板”,抑制了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建議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G60科創走廊等國家戰略背景下,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平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科創園區等主體作用,搭建“戰略科創人才培養通道”,推進關鍵技術的攻堅和突破,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作用。

減壓力,增福利。購房、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壓力會導致青年人才產生情緒上的疲勞和心理上的失落感。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和地區都密集出臺和更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持續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圍繞青年人才“急難愁盼”的落戶、居住、就業、創業、子女教育等問題,持續優化支持措施,在宏觀層面逐漸形成有利於青年人才安心成長的城市和區域生態。

發言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