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堂教育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課堂教育教學反思總結(精品多篇)

教師網絡教學反思 篇一

通過這一段的網絡教學,讓我們都看到網絡教學既有優勢也有一些弊端。

一、好處

1、學生和老師都能聽到優秀教師的精彩教學,無論老師還是同學,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要好好利用,及時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學習提高。

2、網絡學習,可以反覆看回放,方便同學複習要點。

3、提交作業形式多樣,可以音頻,可以視頻,可以圖片,方便老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二、弊端

1、網絡教學對學生的視力可能會造成損傷。

2、特別是在家長上班時,老師無法瞭解學生在家學習狀態,不知道是抄寫還是默寫,不知道是讀的還是背的。

3、總有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

4、網絡直播時,學生不連麥,不發語音,老師無法直接連線那些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背誦和回答,有的學生在直播時還不太會發語音和連麥。

三、改進方法:

1、及時和家長溝通,瞭解學生在家學習狀態。

2、在直播答疑時,教給學生髮語音條和連麥的方法,儘量讓每位學生都學會。

3、在直播答疑時,儘量也點一些不經常回答問題的學生髮語音和連麥。

4、因爲有的學生家長上班,家裏也沒有電腦,沒有辦法進行線上答疑的學生,儘量讓他們等家長回家的時候看回放。

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篇二

任教高一至高三政治課這十幾年來,課堂教學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問題我都在不斷思索並努力尋求適合自身的教學方式,至此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真正的素質教育離我們多遠?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而新課程的實施爲素質教育提供了嶄新的平臺,給教師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新課程理念和舊的教學觀念、傳統的`授課形式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我們教師在學習新理念、改變舊觀念的同時,正在研究、尋找既適合新理念和符合學生實際,又能體現自己教學風格的新型教學形式,使目前的政治教學呈現出了新氣象。從實踐出發,在“三個維度”的整體中推進,通過政治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政治文化素養,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正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大力推廣,以學生髮展爲核心,抓住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創新的點和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方式正在被我們教師所接納,但是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缺陷。

困惑一:課改條件下關於政治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

由於新課改被推廣得轟轟烈烈,教師缺乏相對應的現實技能,加之社會壓力、學校大學聯考壓力過大,使大部分教師在新課改條件中無法融合。教師陷入兩難選擇,處於邊緣狀態。

由於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教師、教材爲中心,學生只是作爲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主體地位的突出,素質教育也只是作爲一種形式存在。而新課程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的這一主體,這是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爲“一切不管”,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只念答案而不分析,或是純粹爲講授而“講授”,任由學生的喜好,還美其名曰“敢於放手”,“獨立思考”。教師的作用被淡化,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的正確定位。而作爲教育工作者,傳道、授業、解惑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組者;不僅是對話的提問者,而且是疑問的激發者;不僅是學習的輔導者,而且是學習的促進者;不僅是課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課堂的合作者;不僅是學業的評價者,而且是成長的記錄者。在這裏,強調後者並不等於否定前者,而是兩者要更好的結合,相互促進、相統一。現在學生的知識儲存量大、興趣廣泛,他們的視野不僅僅限於書本的知識,更多地向課外拓展,所以政治教師要想抓住學生的“心”必須在教學之餘,也要掌握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要關注國內外的社會熱點,能多角度,全方面分析問題。

困惑二: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

我們知道高中一節課的時間只有45分鐘,而學生的注意力也只是二十多分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充分展示出來是需要時間的,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會影響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和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煉重難點,要求學生把握基本知識,參與探究活動,並且能讓學生盡情發揮,比如:我在講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課時,講到某村由於不重視精神文明所引發的後果,結合本縣城存在的一些現狀。我設置一個問題:假如大家是我們本縣的縣長,如何重振我縣成爲一個全國聞名的“文明縣”?這時候學生熱情高漲,都紛紛說明自己的主張,有學生說:“如果我是縣長,我會發展本縣的教育事業,把人才留住……”有學生說:“如果我是縣長,我會發展本縣的特色產業,比如:香蕉、芒果等,讓這些產品打上中國烙印,推向世界,成爲世界品牌。”有同學說:“吸引外資”、“舉辦三月三,提高知名度”、“治安問題是制約我縣發展的關鍵”……學生的興致很高回答也很精彩,迎來陣陣掌聲,我也沉浸在學生的描述中,但是還要考慮到一節課的內容,所以只能對學生問題給打斷了,對一部分學生而言只能是留下了遺憾。因此,課堂不是滿堂講,而是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並在有效的時間裏教師要協助學生把握重難點問題、考點問題,合理規劃一節課的時間,對於教師而言也是一種考驗。

困惑三:學生自由、合作、探究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整體全面發展如何協調?

個體化學習是新課程所提倡的,這裏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既指個性化學習帶來的差異,也包括學生中接受能力快與接受能力慢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學生中發展快慢之間的差異。像對《文化生活》中的有些道德兩難問題我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探究問題後,讓學生分小組相互合作、探究、說說他們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情?學生面臨兩難問題應如何處置?結果反應快的學生積極研究、探討,說出自己是如何做的。而反應慢的學生呆坐一邊默不做聲,這種差異會帶來整體發展的不協調,使課堂陷入尷尬的局面,目前學校採取大班制教學,一個班至少有六十多名學生,一個一個提問吧,照顧不過來,同時也影響這節課的課堂效果。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設置問題時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主體的差異性,相應做出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調整。高中生這段時期的自尊心強,同時也不願服輸,抓住學生這種心理特徵,我在課堂教學中舉行“小組比賽”活動,如:在《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這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探究:在進行村民委員會選舉時,你認爲影響投票結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要求各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在黑板上寫出他們的答案,這時候學生完全拋棄個人的沉默,一個接一個往黑板上跑,寫出他們的想法,平時不積極回答的同學爲了小組利益想不上去也很難,連平時反應慢的同學也會絞盡腦汁爲其他同學出謀劃策。活動結束後,教師要針對性的評分了,要適當地給他們鼓勵但又不能給各個小組一碗水端平,不然學生覺得沒意思也沒動力,要有意地讓他們留些“遺憾”才能夠再次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就得留足餘地了。在活動過程中,不同個體之間的協助,形成“以優帶差”的氛圍,相互幫助,帶動整體的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在新課程的政治教學中還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在新理念下如何體現思想政治這一學科的特點,政治課堂的實踐活動如何開展才有效等,要改變這些狀況,達到思想教育和知識傳授的“雙豐收”,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端正教學思想,這都需要在我們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和提高。

課堂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我在課上教給孩子們一首新兒歌—《馬路上》。在這之前,孩子們已經認識了很多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車輛。如: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灑水車等等。有了這些知識鋪墊,孩子們很快就能掌握兒歌中對這些車輛聲音的描述。如:“突突突”“嘀嘀嘀”“嘟嘟嘟”“米多多”“嗚啊嗚啊”等。

爲了增加兒歌念起來的韻味,我特別準備了一樣教具—快板。孩子們跟着快板的節奏邊念兒歌邊模仿各種小汽車的聲音,很快學會了整首兒歌。同時知道汽車行駛時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

這堂課應該有兩個重點部分需要注意,一個是快板的運用,通過孩子們對節奏的敏感和熟悉幫助記憶,第二是遵守交通規則。這個是教學目的之一,也是更加發散的思維,學以致用,通過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利用孩子們當前年齡段裏最具敏感性的聲音和節奏,加深對不同車輛性質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拓展教學範圍,發散教學思維,達到最終認知的目的,效果很好。

教學反思 篇四

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也積累了一些有用的教學經驗,但通過20xx年遠程教育通識培訓(課堂教學反思)的學習,使我又進行了一次“充電”。我學到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它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吸取新知識的好的平臺。它通過網絡,無論是“教”還是“學”,從內容到形式都新穎獨特,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對我不斷地獲取知識和提高教育層次是非常有益的,對日常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豐富的創造力和非凡的預見性,更能使我們領悟到教育學習的真諦,那就是人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時也對遠程教育有了實實在在的認識,今天我想借此機會來談一點體會。

這次學習我對《課堂教學反思》這專題的視頻專題講座、案例評析、互動對話、思考與活動等知識非常感興趣,學過了,還想再學一遍。通過聽課,孔凡哲老師講的專家型教師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反思、課堂教學反思的方法等;這對於中青年骨幹教師的成長而言是一個啓迪。光具有專業理論、成熟的`經驗案例是不會成長爲專家型教師的,要想成爲專家型教師就需要不斷地反思;因爲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源。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僞存真,使經驗不斷得到提練和昇華,纔可生成強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槓桿。對於像我年過半百,又工作在教學的前線上十多年,爲什麼只能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而不是名師、專家型的教師呢?通過學過了《課堂教學反思》才醒悟,我缺少的是反思呀!

由於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爲遠程教育開闢了新的天地,這種開放式教育模式是現代遠程教學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高了人們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爲終身學習、自主教育和高等教育大衆化創造了條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將努力通過這方便的學習的平臺來增強學習意識,更新鞏固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提高自身修養與內涵,繼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加強反思,爲成爲專家型的教師努力奮鬥!

教案的教學反思 篇五

《項羽之死》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五單元的一篇史傳性散文。在講解本課時,我採取了一種自己沒有嘗試過的講授方式,兩個課時全部自己講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課,這也算是一次實驗吧。

教學目標設定爲2個,即:

1、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把握項羽的鮮明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

最後就其課堂效果來看,大部分達到教學目標

本課設定導入部分,是文學常識即什麼是史傳性散文,然後引入課文《項羽之死》是司馬遷描寫的最爲悲壯的場景。教學的主體部分就是對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譯講解課文,同時提醒重點詞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課分的段落分別是三個場景,所以在講完一個段落後都會進行總結在這個場景中體現了項羽什麼性格,怎樣表現的,然後進行總結。最後分析項羽的性格,確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課是最古老的講授方式,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但是教師也有時間講解更多的內容。對於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結合值得自己多加嘗試。

教學反思 篇六

《學會鼓勵》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練習六中的一則口語交際,旨在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的能力,學會真誠地鼓勵別人。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懂得:“鼓勵”在人際交往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學會坦誠地給予鼓勵,並用適當的方式接受別人的鼓勵,掌握鼓勵他人的技巧。針對話題,教師在進行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時,主要圍繞本話題的生活性來展開,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源泉、找內容、找過程。

學生在生活中不是因爲他們不懂得鼓勵,而是缺少鼓勵別人的意識。教師針對這點,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首先想到的是喚醒學生的反思意識,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讓學生深入其中,真實地講出自己心裏的話,以激發學生進行交際的興趣和願望。學生們通過老師的引導,很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爲下一環節打下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在第二環節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 “講故事”、“觀看真實生活中實情的錄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知道怎樣鼓勵別人,在情境中培養學生鼓勵別人的能力。

課堂中,教師還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的話題“運動會”,孩子們對剛剛舉行的運動會還歷歷在目,很多學生都有過這種經歷,學生們滔滔不絕、娓娓道來,課堂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在“說一說你遇到的不開心的事和你成功鼓勵過別人的事情”這一教學環節中,孩子們羣情激昂,竟相講述自己付出的“愛”和得到的“愛”。教師穿巡在他們中間,傾聽着、感動着,細細品味着來自於學生個人世界的美好情感和他們進行着心與心的交流。

課堂在輕鬆的環境下進行,學生的思維平和而積極,表演的同學都極爲投入,有幾個在平時中從沒有表現過的同學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在課末,教師對學生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假如當你不開心時沒有人鼓勵你,你該怎麼辦?對!鼓勵自己!用積極的口吻對自己:“我一定會好的!因爲陽光總在風雨後!”在這節課的表現中,你想怎樣來鼓勵自己呢?做上手勢大聲對自己說:“我真棒!”,對你的朋友說:“你真棒!”

另外,在口語交際的課堂上也易出現一些尷尬場面,老師講得唾沫橫飛不停的往裏帶,可學生無動於衷就是進不去,甚至嘻嘻笑笑全當好玩兒。教師在第一次試講時就發生了這樣的情況,當時的`情境是班上的運動員比賽失利了,很難過,需要鼓勵。可是學生不論臺上還是臺下都鬨堂大笑,完全進不了狀態。這個時候,也不能批評學生調皮搗蛋,因爲入不了戲也許是導演的問題,也許是劇本的原因。於是,第二次上課,教師將情境換成了劉翔在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出比賽時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悲傷的音樂、痛哭的觀衆、劉翔落寞的背影,瞬時就將學生打動,不少人看完視頻後已熱淚盈眶,於是,“入境”也就變得輕而易舉。從這件事情,發現教師在把學生帶入情境時,可能要花一些心思,教師的表演、語氣、態度都至關重要。另外,一些教學素材合理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一首切合情境的音樂、幾張感染力強大的圖片等,可能比老師的苦口婆心要來的實用、有效。

未盡事宜,不能一一盡述,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導和幫助。

教學反思總結 篇七

這節課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本學期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文化生活,所以我希望在這節課裏讓高2的同學體會到文化其實無處不在,我們這學期所學的內容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要善於挖掘身邊的案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把這個觀點貫徹到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去,應該說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以身邊校園的文化現象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節課的導入精彩與否,將直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採用學生身邊的事例——繽紛多彩的校園文化現象導入新課,不但可以使學生所學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求知的慾望。課中我利用軟件編輯了一段帶有背景音樂的“校園文化面面觀”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身邊的文化現象,總結出原來我們自己熟悉的校園內就存在着諸多的文化現象。在播放過程中,學生細數校園內舉行過的各種文化活動,分辨出校園內隨處可見的文化景觀,引發學生積極發言,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次導入新課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很好的鋪墊。

二、充分運用學生親手收集的材料資源,精心編輯教學課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講到文化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並且各個區域的文化各具體色時,通過練習的幻燈片展示學生利用放假期間自己親手拍攝拍錄的文化現象:過去、在現在,在學校、在小區、在大街、在小巷、在山上、在水邊等等,說明文化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通過中山市各鎮區呈現出的不同文化景觀、文化活動,如中山市各鎮各具特色的文化,去讓學生思考總結出不同的區域呈現出的文化現象各具特色。

在講到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之爲文化時,我再次運用了部分同學拍攝的自認是“文化現象”的照片,收集起來編輯成相冊,讓學生去分辨哪些屬於文化現象、哪些不屬於文化現象,因爲是學生自己拍的,所以學生學起來掌握的很快,對於這個難點就這樣的輕易的攻破了,從後面所編排的鞏固練習的做題情況來看,應該說掌握的情況還是蠻好的。

三,有效利用學案,有機結合教材、課件進行教學。

學案不能讓學生在課前做過便算了,應該在課堂中充分的運用起來,畢竟是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本內容做的,所以在正式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利用學案進行教學,在學生的熟悉知識範圍裏再進行深入的探討應該會更好些。學案、教材、課件以及課後練習應該成爲一個有機、完整的學習系統。經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學習某個知識點的學習週期纔算了初步完成了。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共我也發現一些不足,在以下方面需要反思改進。

一、教師自己準備的不太充分,對於某些知識講解略顯生硬。比如說意識形態和非意思形態,應該結合政治生活的某些相關知識進行講述會使得學生更好的裏理解這個知識點。

二、課件可以更爲精煉,也就是在編輯課件時應該對學生所上交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精挑細選,進行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編輯。可以在精簡課件的同時節省教學時間,因爲這個問題導致40分鐘的教學過程顯得不太從容,略顯緊湊。

三、也是由於教學課件編寫過於累贅,導致教學過程的後半部分,即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用時不多,過於倉促。沒有很好的進行展開,也沒有結合後面第二課的“文化對人的影響”進行深化。過分突出第一課的“啓發興趣”的功能,但忽略了“繼承”、“啓後”的功能。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流暢的,對於課件編輯,利用學生親自收集的素材進行編輯並且運用到教學過程的各個教學活動當中去應該是本次授課的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可以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理念的。但畢竟是一種新的形式,對於學生來說也有些過於熱鬧,也就是一時間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做法上都存在着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有些喧賓奪主的味道在裏面,當然,應該說這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畢竟鍛鍊了學生一定的資料收集能力、分析比較、歸納總結能力,因爲也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要求學生具備合作探究的能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力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進來,同 時也要老師密切配合,時刻關注各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隨時做出必要的指導,這對於老師的個人能力與素質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改進。

教學反思 篇八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都發生了變化,國小語文也不例外,以教師爲主體的教學方式變爲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手段替換爲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課堂看似活躍、熱鬧了,但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現象,課堂教學效率並沒有大幅度提升。究其原因,筆者認爲有兩方面:一是部分語文教師錯誤理解新課程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並不等於放任學生在課堂上爲所欲爲,讓學生自由討論並不等於隨意暢談,這種錯誤理解只會擾亂課堂紀律,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二是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表面看來是使用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實則爲了確保教學順利運用的仍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是生硬地插入了一些提問、討論,並未對整體教學起到多大的作用。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經過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興趣,尤其是國小語文,作爲一門以傳授學生語言知識爲主要目的的學科,很多知識學習起來都比較枯燥乏味,更需要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那麼,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導入這一環節中應想方設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師能夠創設懸念,抓住學生心絃,讓學生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也能夠聯繫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價值,產生學習的願望,還能夠利用故事、謎語導入新課,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組織競賽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國小生好勝心強,不甘服輸,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他們的這一特點,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如成語接龍、朗誦比賽等,這些活動能充分滿足國小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需求,激起他們比、追、趕、超的慾望,使他們堅持最佳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三)創造成功機會,激發學生興趣

每一個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學生更是如此。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時機,爲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並抓住他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多鼓勵、表揚他們,從而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更願意、更努力去學習。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合理選用,就必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在參與學習活動中實現自我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自我的能動力量,調整、改造自身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爲方式。但目前的國小語文教學並未到達這一要求,要麼過度給予學生自由,要麼仍以教師爲主體進行教學。顯然,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際上,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自我的主導作用,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自我的主體作用。那麼,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一方面,教師要改變自我的主角,由課堂主演變爲課堂導演,由課堂控制者變爲學生學習的啓發者、引導者,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爲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如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發展本事。需要注意的是,將課堂還給學生並不等於放任學生不管,教師只是由課堂控制者變爲了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仍要起到點撥、啓發、引導、監督的作用,爲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

三、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層出不窮,其中多媒體因具有直觀性強、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的特點而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它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於一體,能夠變抽象爲具體,化難爲易,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但縱觀目前的國小語文課堂,多媒體的使用情景卻不容樂觀,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教師罔顧新課程改革,完全將多媒體棄之不用,仍以自我講授爲主;二是部分教師爲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甚至滿堂灌;三是部分教師所設計的多媒體課件過於華麗,有喧賓奪主之嫌。那麼,如何才能將多媒體有機融入語文課堂,使其真正爲語文教學服務呢?首先,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應把握好文字、圖片、視頻的比例,避免學生眼花繚亂,將注意力集中於圖片、視頻本身,忽略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其次,教師應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既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整堂課都不使用,應在學生興趣減小、思維受阻時及時切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再次,教師應根據教學資料,選用多媒體,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有的只需要教師講解即可,這樣教學的效果可能更好。總而言之,教師應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多媒體真正服務於語文教學,以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國小語文既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一門基礎課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更高的教學效率,教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不斷學習、探索、研究,採用新的教學理念、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使國小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教學課後反思 篇九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都達到預期的設想。特別是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覺得在教學周長時我調度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在周長意義理解上層層遞進。細細解釋:“指一指”讓學生體驗“邊”的封閉。“摸一摸”讓學生感知邊和麪的關係。在這兩個活動中,學生明白“邊”“線”,明白從哪裏起就到哪裏結束纔是一週的長度。這兩個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周長表現,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畫一畫”從生活中實物化的周長過渡到圖形化的周長(即描出來的線),“說一說”將周長外顯的概念形態(物化的周長、描出來的周長)內化爲無形的語言概念,促成周長概念的進一步昇華。其次 , 我覺得較爲成功的是周長的測量和計算。

本節課讓學生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是其中一個重點。我事先準備了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測量計算,這樣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測量計算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次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並幫助總結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最後,在測量有曲邊的圖形周長時,藉助細線,很自然地滲透了“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教師個人教學反思 篇十

一、考試基本情況

本次期會考試,A班(69人)成績穩定,保持着定位考時的優勢,其中,最高分127分(理科班的最高分),110分13名(比其他A班多10人),100分以上38人,不及格僅4人。

B班(77人)成績不夠理想,並有小幅度下降,其中不及格人數多達31人,110分以上0人,100分以上僅10人與考的好的B班有不少差距。

二、原因分析

教師原因

1、沒能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和複習及計劃,以至於教學和複習的過程中對許多學生兼顧不到。

2、學困生的“困難點”抓得不夠準,也不夠全面,導致他們在考試的過程中對有些做過的類型題仍束手無策。如,XXX`。

3、練習不夠,強化不夠,檢查不夠,如:平時講詩歌鑑賞題,總是讓學生口述出來,或問幾個簡單的意象的理解,讓學生將具體的答案寫出來的機會不多,因此,考試中出現語意表達不清,回答邏輯不強等現象,導致失分。 試卷分析

選擇題:A班錯誤多在2道左右,且多在病句和成語。B班多在5道上下,錯題多在文言、成語和病句。由此可見,學生對成語,文言字詞的積累還不夠,病句缺少系統的理論知識,做題只是靠感覺。

主觀題:文言文翻譯、古詩鑑賞是兩班的弱項,A班兩句得分均在7分居多,B班多在4分左右,總分8分及以上寥寥無幾。反映出學生翻譯習慣不好、文言基礎差、根據語境推斷實詞含義的能力低下等問題。如:“再”翻譯成“兩次”的鳳毛麟角。“疾惡”理解成“有罪惡的人”或“百姓的疾苦”,的人居多。詩歌題術語回答較少,多喜歡“跟着感覺寫”,造成理解意思卻得分甚少。

文學類文本閱讀:A班多在18分左右,B班多在14分左右。問題在於,答案含糊,用詞不準,分析不夠全面。學生不懂“答案要點化,要點序號化”的基本答題模式。

作文方面:A班多字體工整,立意準確,分值在46分左右,但上50分的不多。B班多字體潦草,立意模糊,分值在42分上下。

三、改進的措施

1、抓準每一個學困生的“困難點”,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輔導計劃。用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樹立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和興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心裏變化,從精神上給予鼓勵,使其時時都有“向前衝”的動力。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作爲老師,應要求學生,多讀,多寫,多練,讓學生在讀書中體會、理解,在練習中總結,反思。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力爭在期末考試會考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