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體育課題小結(精選多篇)

第一篇:體育課題小結

體育課題小結(精選多篇)

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擁有健康體魄與心靈的人才,而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正是秉承着這一宗旨和理念,我們着眼於開闢一條發展體育的特色之路,確立了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將研究內容定位在:利用民間材料進行一物多玩,發展幼兒的運動技能.根據各年齡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我們給小班、中班、大班投放了不同的活動材料:沙包、牛皮筋、繩子;由於,一物多玩是多功能活動的表現,它來自孩子們直接的情感體驗和教師的積極引導,因此,孩子們每次選用一種體育活動器械,老師都有目的地精心組織、指導,孩子們自由地獨自或結伴地去玩,去發現去創造,從而展現一物多玩的特色。

一、教研促成長

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們碰到具體的、實在的、普遍存在的問題,就以動態研討的形式,即在不斷的從問題到實踐,再從實踐發現問題的滾動研討中,以案例爲引導,化虛爲實。做到研討時間有保證、研討有重點、研討有記錄、研討有實效。教師在觀念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目標的細化到泛化,從花架子到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和材料都體現了教師的成長。

二、實踐促發展

在活動開展初期,由於材料給孩子還是新鮮、好奇的,因此各年齡段的幼兒興趣較高,創造性、自主性及運動技能得到了發展。例如:大班在利用繩子開展一物多玩活動中,教師鼓勵孩子嘗試自我學習和發現,教師則在一旁仔細觀察、傾聽孩子的學習與發現,最後讓孩子在玩中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模仿。整個過程,教師的作用似乎不明顯,但的確非常重要,教師少了一點灌輸,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自主的環境,允許失敗,這種積極、主動、有效的互動,形成了一種平等、良好的氛圍。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敢於嘗試,樂於合作的情感態度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活動中,孩子們沒有任何壓力,他們的跳繩方法從雙腳並跳發展到各種花式跳、從單人跳到結伴跳到集體跳長繩。中班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初步瞭解了牛皮筋的玩法,開始集體練習跳皮筋,很多幼兒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開展過小河、鑽地道等遊戲,孩子的遊戲熱情得到了提升。小班幼兒由於經驗不夠豐富,教師及時調整策略,主要是教師傳授沙包的玩法,幼兒以模仿爲主。雖然幼兒自發生成的玩法較少,但幼兒卻在教師指導下積累的一定的經驗。

三、實踐促轉變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探索,教師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總結出了一些自己的體會。

但是,當課題研究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們的活動方法開始難以有所突破,停滯不前。

例如:大班幼兒喜歡玩不安全的遊戲,用繩子把人綁起來;或很多人用好幾根繩子把腳綁起來,一起走。這就讓我們開始困惑:孩子的這種玩法可行嗎?有必要支持嗎?老師們展開討論,並進行反思。而中班幼兒由於經驗缺乏,也走入死衚衕,孩子的玩法有了侷限。教師們集中進行:“在體育活動中如何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如何觀察幼兒的體育活動”等,方面的討論。通過討論和反思,老師們逐步樹立起這樣的觀念:兒童是獨立的人,要重視他們;兒童是發展中的人,要相信他們;兒童是主觀能動的人,要了解他們。隨後,我們的課題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在一物多玩的基礎上,各年齡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我們將材料進行了互換:小班→大班→中班→小班;當然這裏還有一定靈活、變通性,各年齡段的教師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互換材料或添加材料。中班幼兒在玩繩活動的基礎上,開展一物多玩的研究活動;孩子的積極性很高,使教師也受到了鼓舞。在體育活動中,注重以遊戲形式開展活動,抓住重點、難點,主動觀察,積極地爲幼兒提供建設性的幫助和指導,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並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小班幼兒在原來的基礎上,教師又改動了活動的形式,留一定的時間讓孩子進行自主活動,從而發展幼兒的創新意識。大班孩子們再原有基礎上開始了在技能、技巧上的創造。同樣是跳,幼兒卻想出了不下十種跳法:單腿跳、雙腿跳、向上跳、跑跳、左右腳交替跳、立定跳、向後跳、橫着跳、分合腿跳、單雙腿交替跳…不斷地尋求創新內容,不斷地探索創新玩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圍繞幼兒的興趣展開活動,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間的相互學習與大膽創造,發展着自己的潛能。

第二篇:小體育課題階段小結

《體育課堂應用大問題教學的探索》

階段性總結

【課題確立的背景】

我國很多數學教師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大問題教學,並得到很大收穫,獲得較多經驗,但在體育學科,尚未形成相關的理論與經驗,因此有着很廣闊的研究空間。針對我區中國小體育課堂上灌輸式教學、被動式學習等情況,致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致不高、課外進行體育活動時間嚴重缺乏,體育愛好的形成困難,終身體育意識淡薄情況,確立本課題的研究。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探索大問題教學的運行機制,開拓學校課程,構建大問題教學的教學策略,爲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促使教師形成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態度,各自建立具有針對性、自主性、拓展性的“教”與“學”方法。

【課題研究實施過程】

一、確定課題,制定方案。

本學期開學初,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區體育學科教學的需要,確定了要研究“大問題教學”。同時,在李校長的多次培訓中對大問題教學有了淺顯瞭解,在全校各學科教研員過討論交流之後,我最後確定自己的小課題課題名稱爲《體育課堂應用大問題教學的探索》。在黃毅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對小課題方案進行了調整和修改,使本課題方案更加完善。 並根據本學科教研活動特點安排研究活動。

二、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我們體育學科與數學相比較來看差異很大,數學能用到的很多策略與方法無法直接借鑑到我們這個學科當中,這樣就需要我必須用大量時間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確保從根本上認識“大問題”的特徵,並且虛心向身邊同事請教,開展多途徑學習,如通過網絡蒐集、參加集體學習、與本學科老師集體交流評析等。

(一)理論儲備,充實自我。

在課題研究中,認真學習了“大問題教學網”上的多篇文章。仔細閱讀了張文質先生“讓學習發生——談什麼是“大問題”教學”一文,細心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小課題研究有所幫助。積極參加5月17日,在風華中學召開的“2014生命化教育‘大問題'教學香坊區研討會”上,“生命化教育倡導者”張文質老師、“大問題教學”倡導者和實踐者黃愛華老師、哈爾濱市教研員王宏老師、楊瑞鬆老師及香坊區教師進修學校領導所作的精彩講話、現場課、微格研修等讓我受益匪淺,充實了很多理論空白,開拓了教育視野。

(二)找準根源,把握方向。

通過學習與常規教學視導,我瞭解到目前我們的體育課堂嘗試“大問題”教學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

1、提問的目的不明確,不能準確把握知識技能本質。如這個運動技能的知識基礎是什麼,又能爲後面哪個技術動作的學習做服務?重難點是什麼?我們該從哪兒切入,只有準確把握運動的知識技能本質,才能正確設置問題。

2、提問的個人主觀性強,太隨意。在教師的隨堂課上,這類問

題非常嚴重,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合理,不能由大到小,由淺入深逐層遞進,以至於很多老師對“大問題”教學的認識與實施停留在“問題導入教學內容”上,對更深層次的“導”“引”沒能有足夠理解。

3、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課堂上很少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經常是以一種被動練習方式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個性表達的時間、機會少,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抑。機械式集體回答多,個性化思考之後形成的表達鳳毛麟角。

由此可見,目前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低效的重複性應答式的提問,以問代講等現象還較爲常見,課堂教學中利用提問進行反饋的作用不大,學生的深層思考、表達、共學的場面不足,制約了體育課堂“大問題”教學的有效推進。

(三)搭建平臺,從小做起

體育學科實施“大問題”教學有很大的難度,缺乏參考,缺乏專業指導,我只能和本學科的老師們邊學邊試,從點滴做起。教研活動中,我播放黃愛華老師的錄像課組織大家探討,集體備課時我要求老師們大膽嘗試,羣策羣力,共同提高。在本學期的送教下鄉和教學比賽中,我都要求老師們的公開課要以“大問題”教學爲依託,嘗試我們學習研究的經驗,探索小課題的可實施性。

【課題研究階段成果】

通過本學期的摸索和實踐研究,並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嘗試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從體育學科各位老師教學效果看取得一定的

成效。

一、大問題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與規律。“大問題”教學本身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框架,但我們在嘗試運用“大問題”教學時卻要先給自己架設一個框架來構建,有所成就然後再跳出自己的框架,探求更深的“大問題”教學真諦。按照黃愛華老師在“微格研修”中的描述,我給體育課搭建的框架是:導課、體驗(在思考前有所感受)、設置問題佈置任務、學習與表達、生成與延伸。這個框架僅是我們研究初期的一種方法,當我更深理解生命化教育的時候還要根據具體的教材、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謀略,教無定法,學無定式。

二、大問題教學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的技巧。不同於文化課程,體育課的學習必須要有一種身體感受,也就是身體記憶。它不同於我們平時理解的大腦記憶,比如你手邊的一本書剛要掉下,你沒經過大腦思考就一把抓住,這種身體記憶是我們體育學科要重點體現的。另外就是學法的運用,我認爲“大問題”教學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教學生會”變爲“教會學生學”,讓老師們在課堂上少些解說,讓學生在課堂上多些表現。

三、大問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在體育學科的“大問題”教學得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到鍛鍊身體的樂趣,產生學、練的動力,在表達與表現中收穫快樂。很多老師在學生犯錯誤時或小比賽失敗時,用罰跑、跳、蹲、搬東西、勞動等小懲學生,這不僅僅是對體育學科的歧視,也是抹殺學生未來身體強壯健康的兇手。那些身體運動能力較差的老師們,想想你們當年是爲什麼不愛參加運動的?你想把孩子

們都弄成身心俱脆的弱雛嗎?

四、研究教師取得的成績。

1、xx兩位教師在體育學科“送教下鄉”活動中現場做了2節“大問題”教學實驗課,得到與會領導、老師一致好評。

2、xx四位教師在市“燭光杯”教學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在市領導和全區教師面前展示“大問題”教學,獲得較好評價。

3、xx等11位教師在2014年6月30日,“市第二屆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素養大賽”中,在模擬課堂比賽環節,巧妙運用“大問題”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榮獲團體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在一百三十多名參賽選手中,來自xx中學的xx老師獲得中學組個人第四名,xx校xx老師獲得國小組個人第五名好成績。

【存在問題】

1、自身的理論功底不夠紮實。

2、我和教師們課堂教學時提問還不能每個都是“精問”,問題的提煉上內力不足。

3、提問時引導語言的運用不熟,學生語言、思維發散不齊,教師對學生表達的引導與梳理不夠流暢。

4、學生雖然有了一些“自主、探究、合作”,但離“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尚有一段距離。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實現的,沒能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5、無法在大多數教材中實施“大問題”教學,只能選擇一部分

內容進行嘗試。

【今後的改進措施】

1、繼續學習理論知識,開拓教學視野。在這學期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地走進我區體育課堂,學習課堂提問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努力做到提問目的明確,直指難點、引發學生思考興趣等等方面進行研究,儘可能地設計針對性強,有實際意義的課堂提問,使問題的運用恰到好處,爲學生主動學習穿針引線。

2、注重平時積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定期進行課題研究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注意教學資源的生成。

3、逐步擴大“大問題”教學實施的廣度,讓更多的一線教師走進“大問題”教學,挖掘教師教學潛力,改善一些教學習慣。

以上是我課題研究完成的一部分工作,以後我會本着“爲教師服務,帶領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課題研究目的,穩紮穩打地做好課題研究工作,實實在在地深入課堂,讓課題研究成爲教師們日常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體育學科開展“大問題”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我不確定在計劃時間內能否達到理想研究效果,但我會集跬步而至千里,在教學研究之路上不斷前進。

第三篇:“利用鄉土材料進行體育遊戲”子課題活動情況小結20141209

“利用鄉土材料進行體育遊戲”子課題活動情況小結

灌村中心幼兒園

在2014年12月3-5日,我園進行“利用鄉土材料進行體育遊戲”子課題研討活動。一共有七個活動,分別是小一班楊燕怡“好玩的稻草墊”,小二班肖杏宜“好玩的竹圈”,小三班劉秀丹“小獅子摘蘋果”,中一班林結梅“好玩的竹筒”,中二班黃燕媚“稻草樂”,大一班歐陽碧霞“紙球樂”,大二班易廣儀“勇敢的小兵”。現把情況小結如下:

一、材料方面

這七節活動,使用的材料都是利用鄉土材料而製作成,如有稻草,有竹、有舊報紙,有草藤,老師的心思很巧,手工很好,如小一的“稻草墊”、大一班的“紙球”、大二的“稻草手榴彈”,小二的“竹圈”等,製作得較好,較實用。建議中一的“竹圈”再進行裝飾,中二的“稻草辮”進行再加固,特別是魔術貼的地方,要用針線縫緊點。二、音樂方面

在體育遊戲中,大部分班級全程都使用音樂,如小三班、大一班。其他班在準備運動及放鬆運動中都能使用上音樂。所挑選的音樂比較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如大一的準備運動選用“健康歌”,放鬆用“智慧樹—我愛你”,中一、中二、小一、小三等的音樂也較好。建議小二班的準備運動音樂另選,不選節奏稍快的音樂“百鳥朝鳳”,因爲小班幼兒較難跟上音樂做準備動作。放鬆運動的音樂都較緩慢、抒情,適合幼兒。建議在基本活動時各班也要配上節奏較快的音樂,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參與的熱情。

三、保育方面

在第一天的體育活動中,有個別教師因爲通知較快,準備不足,幼兒在活動時還沒墊上毛巾,如小一楊老師。有個別教師在活動中只顧組織活動,忽略較大汗的幼兒,沒及時提醒他們脫衣服。在第二、三天的活動中,老師在保育方面有所改善,能注意到在活動中提醒幼兒脫衣、擦汗,如黃燕媚、劉秀丹、做得較好。楊、歐陽要注意做好保育工作。

四、安全方面

各班的體育活動都做好安全工作,做得較好的是小三、小一,在活動前老師都有交待,提要求。在活動中出現不安全隱患的是中一的“竹條”,因爲它較長,用它來穿過“竹圈”再進行推,要小心別讓“竹條”弄到眼。中二的“稻草辮”在扔向“老鷹”時也要注意別扔向頭的部分,要提醒幼兒要向下扔,用向腳的位置。大一班的遊戲“小猴

打妖怪”時,幼兒拿紙球打人時,也要注意別碰撞、紙球打向人的腳的位置,不能打向人的頭的位置。

五、活動效果方面

這七個體育遊戲,幼兒都很樂於參與,興趣很濃,“有笑聲,有汗水”,達到教學目標。較好的活動是楊老師組織的“好玩的稻草墊”,大一的“紙球樂”、中一的“好玩的竹圈”、中二的“稻草樂”、小三的“小獅子摘蘋果。”劉秀丹、黃燕媚老師通過一個故事情節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幼兒的活動效果也較好:小三班的是以小獅子的爸爸生日了,小獅子要走過小河、鑽過山洞、爬過草地,才能摘到蘋果,送給爸爸。中二班是老鷹要來捉小雞了,小雞要用大蟲扔向老鷹,保護自己。幼兒在情境中,積極性、參與性都很好。小二的活動流程不夠順暢,不緊湊。大二的活動目標較多,如有投的練習,也有匍匐爬的練習,建議在一個活動中,只突出一箇中心點,不能每種動作都有顧及。

六、教師素質方面

在這七個教師中,比較有激情帶動的是林結梅、楊燕怡、歐陽碧霞。老師通過激情的語言、誇張的動作引導幼兒活動興趣,參與的熱情。

七、配合方面

通過這次的體育教研活動,兩教師在配合上有了更進一步的默契,特別是楊燕怡和潘杏花、劉秀丹和黎彩英,配合得較好。通過本次教研活動,配班都學會了如何播放音樂,如何用眼神、微動作提醒主班,如何收、擺活動材料,使活動更順暢、組織更有效。

2014年12月9日

第四篇:課題小結

課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蒐集與處

理信息能力的研究”第三階段小結

陳毅希望希望學校王金玉

本學期我們課題組成員對“使用與創造信息的策略”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獲取信息資料、掌握引用信息資料並不是學習的最根本目的。信息能力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對信息的進一步創造。這種創造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綜合實踐,是最難的,但也是這一能力的最高層次,只有這樣,信息纔會從獲取到的別人的東西內化爲自己的東西,進一步擴充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

策略一:寫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學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獲取了大量有關的信息之後,把產生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的文章。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獲取信息,“感”是整合後的創造信息;“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是結果。讀後感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正如大家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篇讀後感,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國小生,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來寫讀後感。

以大家熟知的《將相和》爲例,當上完課文後,葉老師讓學生根據對秦朝歷史及對這幾個歷史人物的瞭解寫一篇讀後感。

生一:……藺相如足智多謀、英勇無畏,爲了趙國的安危高風亮節,是歷史上一個英雄人物,我們要以他作爲自己學習的楷模,人格的榜樣……

生二:……廉頗英勇善戰,爲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使秦王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又能夠勇於認錯並改錯,是趙國的大幸啊……

生三:……說真的,在情感上我也是和老師總結的一樣是站在趙國這邊的,可是,我們還應該知道,秦國統一了六國,爲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趙國卻站在自己國家的利益上垂死掙扎,成爲歷史的絆腳石,這樣的國家不值得同情。藺相如和廉頗更不應該去幫助軟弱無能的趙王,而應該幫助秦始皇早日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我的想法不一定對,請老師和同學多多指教。

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羣書,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增進了積累,但這還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初級階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使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爲能力,教師就應重視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使已有信息得以整合,並有所創造。

策略二:仿寫課文

這一學期,我們課題組朱姝老師上了一節體現“閱讀教學中學生信息能力培養”的閱讀課,課題是《黃山奇石》。她把文本的內容分爲學生已知的信息和未知的信息來處理。對於學生已知的信息,則有目的地講解,朗讀感悟,不影響語文教學,讓“信息能力”爲語文服務,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得更好!接下來將重點放在學生未知的信息上。比如黃山的“四絕”,文本只寫了一絕奇石,還有三絕:奇鬆、雲海、溫泉,學生很感興趣,但課文卻沒有介紹,那就是學生未知的信息。於是,朱老師在課前佈置學生去查找有關的資料,學生從網上、從課外書上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搜集了一沓資料,文字的、圖片的都有。第二課時的教學,主要是學生自己把蒐集到的材料與同學進行交流,然後仿照課文的樣子,來自編課文,選題可以從《黃山奇鬆》、《黃山雲海》、《黃山溫泉》中任選一個。葉老師的切入點是“黃山奇鬆”,這部分的內容學生都比較感興趣,圖片和文字的相互映襯,讓學生一下子就對黃山奇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讓學生把蒐集到的材料進行處理,先從材料中選出要用的,然後定下來哪些是詳細寫的,哪些是簡單寫的,接着定下文章一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每段主要寫些什麼內容等。然後,在課上利用十分鐘的時間,作者自己來介紹一棵奇鬆,實實在在地寫下來。最後,衆人集思廣益,添首加尾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也就是說,最後創造出了新的信息——一篇介紹黃山奇鬆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把獲取到的信息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進一步擴充了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強化。最後設計讓學生從“黃山奇鬆”、“黃山雲海”、“黃山溫泉”中任取一個題目來自己編寫一篇課文,把範圍放得更廣! 策略三:改寫課文

隨着學生大量地佔有資料,必然會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一些思考。通過分析、比較,再加以合理組合,形成了富有個性特色的結論。在課堂教學中,一篇文章學習完之後,學生會產生一些與原文不同思路、不同表達的文章來。改寫是改變原文表現形式的一種寫法。相對於其他表現形式(擴寫、縮寫、續寫)來說,在寫法和表現形式上是比較自由的。可以對作品的體裁、結構、人稱、描述方法、

語言等方面進行改寫。這是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佔有信息所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成果。

新編《小馬過河》

……

他剛走了一半的路,就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這可把小馬急壞了,正當小馬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他看見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就急忙跑到老牛身旁問:“牛伯伯,這水很淺嗎?”老牛說:“水很淺,纔沒小腿。”小馬聽了,正要下河,一隻松鼠從樹上跳下來大叫:“小馬,不要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昨天,我的夥伴就是在這條河裏淹死的。”老牛跟松鼠爭論起來了,老牛說:“你憑什麼說水很深?我剛纔從那邊過來纔沒小腿。”你有什麼理由說水淺?”小松鼠也說了自己的理由,就這樣,他們倆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開交。小馬說:“你們別吵了,我自己下水試一試不就知道了嗎?”說着,小馬就小心翼翼地下了河,開始小馬還有些擔心被河水淹沒,走着,走着,水已經碰到小馬的肚子了。可小馬仍舊繼續往前走,見沒什麼問題,就一口氣趟過河。老牛說:“小馬真勇敢!”松鼠鬆了一口氣,說:“唉!小馬可真了不起,看起來它很小,可它早已長大了。” ……

〖教師點評〗 改寫後的文章要給讀者帶來樂趣,寫出新意尤爲重要。本文的小作者能夠在讀熟、讀透原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較成功地改寫了《小馬過河》,寫得很有意思。

策略四:課堂討論

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就是一個信息習得的過程。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處理信息,獲得體驗和感悟。學生要從傳統教學中服從、被動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動的地位。課堂爭論更是信息多方位、多層次的、高頻率交流的最佳時機,各種思路的匯合,不同觀點的撞擊,或在爭鳴中各抒已見,或在商榷中求同存異,或在辯論中針鋒相對。通過討論,擺脫習慣、權威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發現一些獨特的見解。通過討論,學生也對自己所收集的信息進行了再次創造。

在教《景陽岡》一課時,教師不再唱獨角戲,而是結合學校正在進行的“環保教育”,提出“現在提倡保護野生動物,還要鼓勵我們學武松打虎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們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後師生達成了共識:過去人類不能主宰自然,作爲自衛,武松只能打虎。今天,爲了保護生態平衡,必須保

護老虎,我們學習《景陽岡》,不是學武松去打虎,而是學他勇敢無畏的精神,學習作者對人物的細緻描寫等。整堂課,老師說的話不多,但是孩子們通過課前蒐集資料,並在課堂脣槍舌劍的辯論中,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過程與方法,而且還促進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關於引發課堂爭論的“點”的尋找,只要我們真正深入細緻的鑽研教材及相關內容,體察學生的心態與心理,無論是課文的思想內容或文字表達、層次結構等都可以找到。課堂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學生就會注意力高度集中,認真去思考。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本的理解也會更深、更透,對信息就會進行再創造,形成個性化的見解。由於電腦的普及及網絡的運用, 本階段的研究進行得順利、成功, 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將取長補短,再接再厲,將課題進行到底。

第五篇:課題小結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學生良好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總結本學年,我校將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養成教育作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加強學生行爲規範教育與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目前我校學生的行爲規範養成教育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形成了“教育—管理—反饋—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成效。

一、充分發掘學校的德育資源,適時開展系列教育活動。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深入挖掘學校的德育資源,使養成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我校是一所老校,長期的歷史積澱所形成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工程讓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成爲一部立體、多彩、富有吸引力和約束力的教科書。校園內各種宣傳警示標語、名人名言、“我能行”學生書畫成果展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每個樓層均設有“每週一星”評選展示欄,讓每週表現突出的學生成爲文明之星,使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長。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出濃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圍,使全體師生無不受到感染和教育,自覺地與學校融爲一體,產生一種校興我榮的認同感、愛校如家的親切感。

學校充分發揮雛鷹視點欄目、雛鷹廣播室的宣傳教育作用。雛鷹視點及時宣傳、報道校園內的好人好事,樹立榜樣。如表彰“每週一星”先進事蹟及各項活動的優勝班級,對突出貢獻的同學加以宣傳、報道。雛鷹視點時時反映着學生的在校動態,一些良好的行爲習慣及時在可視熒屏上被宣傳,一些不良的現象也會在屏幕上被暴光,直觀的教育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學校提倡“見到紙屑隨手撿”,但有的同學看到紙屑還是無動於衷,我們雛鷹視點的小記者,就組織暗拍並把現場錄像及時播放,附上記者評論,教育效果立竿見影。學校雛鷹廣播室,設立愛國愛校、安全教育、衛生教育、尊敬師長等專

題廣播欄目,定期播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小記者都是從班級中選出來的優秀學生,他們的足跡遍佈學校每一角落,積極發掘好的素材,及時跟蹤、報道同學一日在校的表現情況,在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中學生會感到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從而規範自已行爲。

我校充分利用學校網站,開展思想道德和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本學年,學校網站設立了許多教育欄目,如“安全篇”、“家長學校篇”、“你說我說”、“法則法規宣傳”、“道德故事”、“學生心理輔導”、“校園之星”等板塊,網上還擁有多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供學生下載進行觀看,這些都成爲了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班級網頁爲師生溝通提供了互動平臺,學生或家長有什麼意見或建議都可上網溝通聯繫,拓寬了家校溝通的渠道。學校培訓了一批網站管理成員,這些管理人員有學校的老師,也有從班級發掘出來的優秀同學。通過師生的精心管理,學校網站成爲我校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舞臺。網站各項活動在不斷深入地開展,網站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校園網建立以來,學生的不良行爲習慣得到了約束,良好行爲習慣逐漸形成,學校“雙文明”建設取得顯著的成效。

二、加強常規管理,強化行爲規範訓練。

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爲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爲的訓練,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爲訓練。行爲訓練要強調持之以恆,有耐心。我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行爲訓練工作:一是行爲訓練有側重點,如組織新生入學的行爲訓練,期初各年級隊列訓練,學習《守則和規範》,舉辦“查查找找”討論會,讓學生從思想上認知《守則和規範》內涵,行爲上用《守則和規範》要求言行。二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我管理。學校建立了 “維權崗”、“小校長”、“值日生”、“督導員”等督查隊伍,開展“四評比”以及學生儀表儀容的檢查督導工作,做到校園處處有“巡警”, 實地監督,隨時隨地糾正學生行爲偏常的現象。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同時對學生和班級的違規行爲逐人登記,逐班評分(採用獎扣分),逐日公佈,做到每天一反饋,每週一評比,並把班級四評比成績與教師的業績考覈相掛鉤,做爲年終評優選模的依據。這種“一榮俱榮、一損

俱損”的師生“二合一”評比,有效地促進了“爲生者自律、爲師者勤管”。三是榜樣激勵,嚴愛結合。我校對學生良好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的訓練中要求老師要注重“趣味”二字,讓訓練成爲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上個學期,低年級老師們爲了能及時糾正學生正確的坐姿,握筆的姿勢等,他們在年級中開展了“請你像我這樣做”的活動,教師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並把做得好的學生樹爲榜樣,相互交流,師生同步,養成教育相得益彰,如此反反覆覆,讓學生在訓練中養成習慣。

三、以少先隊主題隊會爲抓手,促進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如何把握養成教育的特點,較好地處理養成教育過程持續性和內容靈活性的關係,實現養成教育的不斷創新和深化。我們的體會是堅持不懈地開展系列的、有所側重的、豐富多彩的月主題教育。本學年,我校圍繞五項少先隊主題活動展開。一是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逐漸養成熱愛勞動習慣。如組織一年級新生開展“我能行”穿鞋、繫鞋帶比好,讓學生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消除依賴思想,中高年級學生組織軍訓,學會吃苦,懂得什麼是付出,什麼是收穫,舉辦才藝表演大賽、插花比賽、烹飪表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收穫的喜悅。二是舉行獻愛心、助人爲樂活動,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不比吃穿比學習,不比花錢比節儉,助人爲樂、獻愛心的教育活動定期舉行。學校在“情繫災區”獻愛心活動中,學生們紛紛獻出了他們平時積蓄,踊躍進行捐款。三是深入開展“講文明語,寫規範字”活動,養成學生良好的言語和書寫習慣。通過“早上講,下午練”(早讀班級開展即興演講,下午寫字課堅持練(請您繼續關注本站:)字),現今我校師生講普通話蔚然成風,學生的書寫基本規範整齊。四是開展“營造書香校園”活動,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通過家庭設立圖書箱,班級設立圖書角,學校建立電子閱覽室和圖書室,形成圖書資源網絡。通過建全學校圖書室開放制度,舉辦圖書摘錄展評、心得體會評選、優美片斷朗誦比好等活動,促進此項活動的開展,目前,已初見成效。五是在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行爲。讓學生從小養成說話算話,言出必行的行爲,我們通過班隊會,早上行政視頻講話等形式,以講故事和具

體事例教育學生,以“明理誠信”要求學生,讓學生明白誠信做人的道理,不誠信做人的危害,有力地促進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四、加強家校聯繫,讓養成教育得以延續。

我校十分重視調動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以提高校內教育的“鞏固率”。首先是溝通家校協作教育渠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養成教育要求學生校內校外一個樣,必須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我們堅持經常性的家訪制度,每學期家訪面均達100%以上(含電話訪),同時注重對後進生、富裕家庭子女、下崗職工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訪工作,及時與家長交流、探討教育對策,以教師的“真情”和“愛心”贏得了廣大家長的好評和積極配合。學校通過分發告家長書、分發對學生在家行爲習慣的調查問卷,舉行家長會就學生良好行爲規範養成進行研討,幫助家長端正教育思想,講究教育方法,糾正一些家長對子女過於嬌縱、或教之過嚴、或簡單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確的教育方法,較好地使家校教育同步,鞏固和提高了教育效果,從而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行爲,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了一個最優化的家庭教育環境。此外,我們還和共建單位爲學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課、法制教育課、衛生保健教育課、環境保護教育課和講革命故事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良好行爲習慣能爲人的終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良好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而又細緻的塑造靈魂、培養人的社會工程,貫穿於教育、訓練、養成的全過程。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堅持,我們將持之以恆地將這項工作抓好,以促進我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