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範本(多篇)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範本(多篇)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分析題意說理過程,能靈活地選用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

學習重點:

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應用。

學習難點:

選取適當判定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一、學習過程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二。鞏固練習:

1、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麼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麼AD∥BC;如果∠9=_____,那麼AB∥CD.

(第1題)(第2題)

2、如圖,一個合格的變形管道ABCD需要AB邊與CD邊平行,若一個拐角∠ABC=72°,則另一個拐角∠BCD=_______時,這個管道符合要求。

二、選擇題。

1、如圖,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因爲∠1=∠4,所以DE∥AB

B.因爲∠2=∠3,所以AB∥EC

C.因爲∠5=∠A,所以AB∥DE

D.因爲∠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使∠1=∠2≠90°,則()

A.∠2=∠4B.∠1=∠4C.∠2=∠3D.∠3=∠4

三、解答題。

1、你能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比如,如圖1所示的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與同伴說說你的折法。

2、已知,如圖2,點B在AC上,BD⊥BE,∠1+∠C=90°,問射線CF與BD平行嗎?試用兩種方法說明理由。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設計思路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回顧與反思前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總結知識結構及主要知識點,側重對重點知識內容、數學思想和方法、思維策略的總結與反思,再通過練習鞏固這些知識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對前三章所學知識作一次系統整理,系統地把握這三章的知識要點;

通過回顧與反思這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深化一步,以有利於掌握;

發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概括整理能力;

進一步發展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逐張複習每張的知識要點,通過練習來鞏固這些知識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這三章的重點內容;

難點是能靈活利用這三章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引導、小組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設計

通過每一章的知識結構及一些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每一章的知識點。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一)知識點目標:

1、瞭解正數和負數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什麼是正數和負數。

3、理解數0表示的量的意義。

(二)能力訓練目標:

1、體會數學符號與對應的思想,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符號化方法。

2、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師生合作,聯繫實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知道什麼是正數和負數,理解數0表示的量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負數,數0表示的量的意義。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與教師講解相結合。

教具準備:

地圖冊(中國地形圖)。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活動:由兩組各派兩名同學進行如下活動:一名按老師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記,看哪一組記得最快、?

內容:老師說出指令:

向前兩步,向後兩步;

向前一步,向後三步;

向前兩步,向後一步;

向前四步,向後兩步。

如果學生不能引入符號表示,教師可和一個小組合作,用符號表示出+2、-2、+1、-3、+2、-1、+4、-2等。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這樣的符號的地方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帶有特殊符號、表示具有實際意義的數-----正數和負數。

講授新課:

1、自然數的產生、分數的產生。

2、章頭圖。問題見教材。讓學生思考-3~3℃、淨勝球數與排名順序、±0.5、-9的意義。

3、正數、負數的定義:我們把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在這些數的前面帶有“一”時叫做負數。根據需要有時在正數前面也加上“十”(正號)表示正數。

舉例說明:3、2、0.5、等是正數(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負數。

4、數0既不是正,也不是負數,0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

0℃是一個確定的溫度,海拔爲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義已不僅表示“沒有”。

5、讓學生舉例說明正、負數在實際中的應用。展示圖片(又見教材P5圖1.1-2-3)讓學生觀察地形圖上的標註和記錄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銀行的存摺,說出你知道的信息。

鞏固提高:練習:課本P5練習

課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能說一說嗎?

課後作業:課本P7習題1.1的第1、2、4、5題。

活動與探究:在一次數學測驗中,X班的平均分爲85分,把高於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記爲正數。

(1)美美得95分,應記爲多少?

(2)多多被記作一12分,他實際得分是多少?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新教材幾何教學的第一節課,通過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感覺圖形世界豐富多彩。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熱情。。無需對具體定義的深刻理解,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立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體。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進一步認識點、線、面、體,初步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幾何模形---圖形---文字”這個抽象過程,培養學生抽象、辨別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習幾何的熱情。

教學重點:

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抽象能力的培養,學習熱情的激發。

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師生互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身邊的實物等。

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

問題1:

我們已學過的或認得的存有哪些幾何體?

(學生討論、交流)

問題2:

你能舉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狀與上述幾何體類似的物體嗎?

(學生討論、舉例)

課本中P162中的合作學習

(教師可多舉一些平面與曲面的實例讓學生感受、辨別)

特別指出:

數學中的平面是可以無限伸展的

議一論

P163課內練習1

P163課內練習2

師生討論指出:

線與線相交成點,面與面相交成線。

想一想:

觀察下圖,你發現什麼?

師生討論

議一議: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給人以點、線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點與面只是相對的一個感念。如:

在中國的地圖上,北京是一個點;而在北京市地圖上,北京是一個面。

活動探究:

P164課內練習3

應用拓展:

請以給定的圖形“〇〇、△△、═”(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爲構件,儘可能多地構思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寫上一句貼切、詼諧的解說詞。如圖就是符合要求的一個圖形。你還能構思出其他的圖形嗎?比一比,看誰想得多。

議一議:

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一輛汽車行駛的速度不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的時間和速度。

看上面的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各有哪三種量?

(2)其中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

(3)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是按怎樣的規律變化的?他們成是什麼關係?

3、這節課,我們就應用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新授

1、教學例5

(1)出示例5: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上個月用了10噸水,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

(2)學生讀題後,思考和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3)根據上面三個問題,概括:因爲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6元。

(5)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

2、修改題目:王大爺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多少噸水?(學生獨立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並交流訂正,使學生明確例5的條件和問題改變後,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正比例關係沒變,只是未知量變了)

3、教學例6

(1)出示例6:書店運來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學生根據例5的解題思路,思考:題中已知兩個量?什麼是一定的?已知的兩個量成什麼關係?思考後獨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評講。

4、做一做:教科書P59“做一做”1、2題,讓學生先判斷兩個量的關係,再進行解答。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P61練習九第3、4題。學生讀題後,先說說題中哪個量是一定的,再獨立進行解答。

2、完成練習九第5、6、7題。

四、總結

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麼?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以前學過的用歸一、歸總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2、提高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解答應用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歸一、歸總應用題。

教學難點:

正分析題中的比例關係,列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