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走進張幼琴老師《活化石》課堂觀後感

走進張幼琴老師《活化石》課堂觀後感

走進張幼琴老師《活化石》課堂觀後感

看完張幼琴老師的兩節課,我的總體感受是:學生積極性較高,課堂氛圍輕鬆自然,老師的基本功很紮實,主要是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張幼琴老師儀態大方自然,在教學中不急不慢 ,耐心的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真正做到靜待花開。

凸顯語文本位——學什麼。《活化石》是一篇生活與文本結合緊密的課文。

1、突出學習方式變革。注重從文本到生活。在展示化石這個概念時,怎樣把這個略顯枯燥,又離學生生活認知較遠的名詞讓學生易於接受呢?張老師建議大家參觀博物館,或者到大自然中去,探尋大自然中的一片樹葉,一棵珍稀樹種,一種珍稀動物。張幼琴老師用秋天的樹葉照片加配樂作爲課件在課堂中展示,用上聲情並茂的講解,給低年級小朋友極大的震撼,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對於課文的理解起到促進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老師的情景教學是成功的。

2、張老師善於引導,駕馭課堂的能力強。在檢驗學生積累詞語的環節,如理解“博”字時,張老師因勢利導,張老師設計一個人知識多可以怎麼多,一個人看了許多書,怎麼說?學生很容易說出“淵博”、“博覽羣書”、“博士”、“博大”、“博愛”等。

3、兩次《活化石》的比較,怎樣更高效的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張老師從課內到生活,再從生活實踐回到課堂,少走了彎路,老師可以教的更輕鬆了,學生更容易接受了。比如理解“化石”時,第一次教學,學生一時不能回答,張老師顯得沒有更好的辦法;第二次時,張老師就成熟多了,同一個問題,學生暫時不能準確表達,張老師就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學生因爲熟讀過課文,手到擒來就解決了。

4、兩次教學的相同點。如化石的種類,1、銀杏樹,又名公孫樹;大熊貓等活化石,第一次用填空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第二次老師設計讓學生製作活化石的標籤,模仿參觀博物館時看到的標籤,引導學生說出標籤上有哪些內容,再寫下來,最後出示老師製作的知識紙片。

別名:白果樹、公孫樹

年代:幾億年前

形狀:葉子像扇子

類別:植物

從“語文味”到“兒童味”,從文本到生活的追尋是張幼琴老師的努力的方向,與人爲本,與生活爲本,永不過時,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努力正在路上”。

感謝張幼琴老師精彩的兩堂課,感謝張老師帶給我們的寶貴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