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教學反思(合集2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0篇《三年級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年級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三年級教學反思(合集20篇)

篇1:三年級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學了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內容---簡單的數據分析,本來這一節內容對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困難,但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很累,而且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後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是失敗。學生沒精神,一直是老師在演獨角戲,現在想想,這節課存在許多的不足。

一、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通過觀察一週內所賣礦泉水的統計表,讓學生看懂統計圖,並能補畫統計圖,最後解決問題“下週應進多進哪種品牌的礦泉水”。但因我急於完成落下來的教學任務,缺乏認真周密的`思考,導致只是簡單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如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些內容學生自己就能完成。當時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應進多進哪種品牌的礦泉水,再經過觀察比較,找到推測的依據,很輕鬆順利的就可以解決問題。

二、教師沒有激情。

也許是跟學生一樣,今天我也沒有狀態,總覺得有點不精神。可能學生懶洋洋的情緒是我傳染給他們的吧……

我想明天繼續複習這一節內容,好讓自己以更好的狀態去和學生們一起彌補今天的不足。

篇2:三年級教學反思

歌曲《搖啊搖》的曲調簡單,學生又熟悉,因此讓學生學唱部分的曲譜,培養學生初步的識譜習慣。《小酒窩》的教學重點則是引導學生唱出歌曲幸福、歡快的情緒。《童年的回憶》這首樂曲在書中有三個不同的圖形來代表三段不同的樂段。

但是如果僅僅讓學生看三個圖形,他們依然很難分析樂曲的結構。因此,我根據這三個圖形展開動作的輔助教學:首先,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書上要安排三個不同的圖形,使學生關注圖形與樂曲的關係;然後讓學生用手勢明確每個圖形在樂曲中所表達的樂段,使學生在聆聽樂曲時注意力高度集中,並說出爲什麼這樣表示;接着按照課前設計好的動作,由學生討論每一段用哪種動作來表示好;最後的欣賞是引導學生用動作來表現樂曲的欣賞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都很投入,聽得很認真。在聆聽《我們多麼幸福》時,我的考慮是歌曲的旋律很有三拍子的動感,非常適合做簡單的舞蹈,所以一開始欣賞就讓學生用簡單的舞步進行體驗。

在經過兩次不同的舞步體驗後,學生就能說出哪種舞步更與歌曲吻合,更能表現歌曲的情緒。教學中學生地反映很積極,學得也很開心,教學效果也不錯。

/

篇3:三年級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下面是我在教完《講信用的宋慶齡》一文後,和學生在交流學習所得的片斷:

師:學完這一課後,同學們懂得了什麼呢?

生齊說:說話要算話,我們要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師:你們以前有沒有做過不講信用的事呢?如果是現在,你們會怎麼做的?

生1:我答應過婷婷要去他家做作業的,結果沒有去。如果是現在,我會先打電話告訴他的。

生2:我和洋洋說好星期天去野外拌野餐,結果我沒去,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準時參加的。

師:好!你們變得講信用了,而且能從學過的故事中得到啓發,真是好樣的!

生3:以前,我向鄰居咚咚借了一輛遙控車,說好玩一會兒還給他的,可現在還沒有還給他。如果是現在,我會

向媽媽要錢買一輛。

(學生起鬨,紛紛指責。)

生4:你真貪心!

生5:你說話不算話!

生6:你真不講信用!

……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說法都有,那個學生也漲紅臉,低下了頭,我馬上意識到這時只要稍一不慎就會深深地傷害一顆幼小的心靈。)

師:實不相瞞,老師上國小三年級時,也拿過別人的東西,後來才知道那樣做是不對的。剛纔這位同學的年齡比老師還小呢!現在請 同學們討論一下,這位同學應該怎樣做呢?

生7:可以經常去咚咚家裏和他一起玩。

生8:可以向他借來玩,但要記得還。

師:對啊,我們要做一個講信用的好孩子。

……

這一堂課,學生的自我檢討,自我批評,爲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它形成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動態鏈條,煥發了生命活力,引發了學生對反應比較激烈的問題進行討論。面對一片指責聲和孤零零的被指責,我能用呵斥或置之不理這樣簡單的方式來處理嗎?不,那都是庸師之舉。一方需要民主,他們有話要說;一方需要關注,他渴望撫慰、呵護。簡單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動態鏈條斷開,讓被指責的一方受到傷害,能做到“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嗎?。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自尊是人性的頂峯,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一樣。蹲下來看學生,教師不再高高在上,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想說、愛說,敢說,思維處於亢奮狀態。

篇4:三年級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五種水果單詞和句型“Do you like pears ? “爲重點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我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無論是學生的座次安排,還是訓練形式,都有所改進和創新。新課標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的過程。

1、設計思路: 我首先通過”熱身”複習顏色和有關實物的單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這些單詞也爲鞏固新詞學習做了鋪墊,接着利用水果實物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新詞的教學,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原則。在知識鞏固環節,通過連鎖操練、運用果盤詢問進行對話練習爲學生創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的機會,使課堂活動化。最後綜合利用“大轉盤”和“調查表”適當擴展和延伸課堂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亮點: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每個教學環節過渡自然,各個環節的訓練十分紮實,學生能夠對所學新知靈活運用,實現了本科的教學目標。從細節上來說,每個單詞的設計和練習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的認知水平,吸引學生的同時,易於學生接受和掌握。在新句型的引入時使用了笑臉和哭臉來區分肯定回答Yes,I do.否定回答No,I don't.便於學生理解和吸收。本課的板書設計新穎、別緻,重難點分明,能夠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注重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多鼓勵,多讚許,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各有所得,真正展現了他們精彩的一面。

3、當然,任何一節課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有些學生被自己和他人的水果實物所吸引,出現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師對此沒有及時予以糾正。

篇5:三年級教學反思

課後,經過評課老師們的指正,我猛然醒悟:對啊,這位學生要說的“口是心非”有一語雙關的功效。它不僅僅可以說明敵人想利用錢財收買劉胡蘭的“假仁假義”,同時劉胡蘭知道共產黨人的祕密,知道敵人的鬼把戲,違心地和敵人說:“我不知道!”他們兩者都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立場,進行鬥爭。這個孩子充分理解到了兩者人物的心理和言行的目的,可謂理解透徹,分析鞭辟入裏,並切中要害,說明簡潔精煉,就一個“口是心非”而已!我想,如果當時我仔細、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其他的孩子也會有她那樣的感受,就會發現敵人的用意之“陰險”,更可見劉胡蘭英勇之氣概,對理解下文也是順水推舟。豈不是一舉兩得?我的心被震撼了!這是多麼精彩的瞬間啊,一朵“奇葩”將要綻放,但還來不及綻放,就在我的“了了收場”中未央了。

平時,我在課堂上,爲了使學生的發言不旁逸斜出,課堂不節外生枝,能夠不枝不蔓地在自己的預設下自然推進,我會馬上停止他們好似錯誤的回答,或者乾脆接過話頭引申開去。我也以爲這樣的引導堪稱有方,課堂行於其當行,止於其當止。剛纔的課堂中,被我搶去話題或止住話頭的學生卻是欲言又止的樣子。他們還有話要說!他們的話並沒有說完!然而我卻自私地“封閉”了他們的嘴巴,掐滅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僅僅爲了順利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善於傾聽是教師重要的道德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提出與衆不同的觀點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並以一種欣賞的眼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完,同時在瞬間進行判斷、提取、綜合、引導。

我在教學後記中鄭重地寫下:

1、“等待——課堂生成的‘醞釀谷’。”善於傾聽的前提是:等待。等待是一種耐心,更是一種藝術。教師要能等待,要善於等待,就要給出時間讓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進行醞釀,讓他們在已有的舊知識找到新的生長點,把所有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並把所要表達的話通盤說出,不遺餘言。這樣,精彩的教學瞬間就揮之慾出,在整堂課中成爲難得的“香餑餑”。

2、“‘善於傾聽’是一種優秀的能力、習慣和品格,不獨兒童要“善於傾聽”,我們作爲教師,也要有一雙傾聽的耳朵,有一顆能聽懂童音的細膩的心。”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教師要聚精會神地仔細聆聽,並迅速作出判斷,哪些問題有價值,需充分肯定;哪些問題尚不明晰,需展開討論;哪些問題偏離了教學目標,需適當引導。對於一些看似無效生成的問題,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教師在整個傾聽的過程中,決不是在簡單地判別正誤,短短的瞬間就要經歷“傾聽→判斷→思考→做出應對”的過程。這確實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是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以及教育機智、駕駑課堂能力的綜合考驗。

篇6:三年級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

爲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敘述,也可以採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說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循環往復,才能養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篇7:三年級教學反思

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接受。這節課老師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揭示數學概念,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生活中的素材是繁雜的,只有選取那些貼近學生生活,蘊含數學信息,且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纔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感悟、驗證、推理與交流,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本節課,突出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靈活處理教材,通過生活實際感受周長。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努力爲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對動畫中事物的觀察、圖案一週個性化的表示,使學生對“周”有了充分的感受;然後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圖案中一週的長短,進而揭示周長的含義。這樣在學生動手、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經歷了概念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

二、自主探索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

有位美國數學家說過: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做數學。教學過程老師注重了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通過動手圍一圍、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得到出了長方形、圓形、樓梯形的周長,在探索圓形周長的過程中體現了”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樓梯形周長則體現了平移的思想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想,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另外,在教學過程的中,體現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索性,同時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把探索的權利還給學生。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不僅關注了知識,更關注了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篇8:三年級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應用的過程。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思想。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感受小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教育觀念陳舊

從我國國小數學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過於陳舊,這必然會導致教學內容過於死板,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過於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二、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國小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善於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並且過於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從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出發,導致理論與實際相分離,從而無法真正發揮教育的效果。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個性較強,國小數學教學若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率的對策

1、《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後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及除數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作爲本單元的起始,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於計算的法則掌握的較快,但對於理解算理過程卻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難開”無法用語言來完整有條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這冊書很多內容都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探究計算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這對我們的教學是個不小的挑戰。

2、生活中的。分類是將具有同一特徵的物品重新進行整理,是一個直觀的過程,而數學中的分類則是將概念根據一定的特徵進行重新歸類,是一個抽象和過程。爲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分類的思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着手,提出整理書包的要求,由於整理書包的物品都是具體,直觀的,學生可將書包的學習用品按三類進行擺放,或者按四類進行擺放,並且說說這樣分的理由。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種整理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瞭解分類的方法。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感受物體分類的方法。

3、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無論如何把課堂放給孩子們,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課教學,如果老師不找一些表示長度的小數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爲小數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如果孩子們自學後不作必要的講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把3釐米寫3/300米。

因此,無論什麼課,老師的引導作用總不可少,關鍵在於如何“導”得不漏痕跡、如何“導”得恰到好處、如何“導”在關鍵之處。本節課中,在學生正確地讀小數後,我問“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讀起來有什麼不一樣”使孩子們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讀小數的認知體系;在孩子們說完分米與釐米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時,我問“請小朋友們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麼發現”促使孩子們去觀察、去思考,之後完善對這些小數的認識……在孩子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有挑戰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孩子們去比較、去觀察、去思考、去表達,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地淋漓盡致。

篇9:三年級教學反思

《教參》中也明確強調,略讀課文,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後解決。

在教學中我也清楚這些,但對其精髓可能還是沒領會明白。學生對前幾課精讀課文中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情況也能有個準確的瞭解,同時能檢測出我們在前幾課精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教學中一定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篇10:三年級教學反思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釐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於100釐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繫,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說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於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着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爲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鑑,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該着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圍繞“創新教學”這一主題,爲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我爲我這40分鐘的教學作了如下幾方面的創新設計:

1、在教法上運用”學生猜想。動手操作,發現規律,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在驗證兩個面積公式,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做練習,這樣學既注重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又發展與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學法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觀察討論,自己總結概括,做到了“學生能操作的老師不示範,學生能敘述的老師不代替。”

3、在最後的鞏固發散環節,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運用智慧爺爺的話,激勵學生。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我認爲沒有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遠不如我在本學校上課的效果。課上,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體作用。從開始用面積單位拼長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師生共同驗證並理解了“爲什麼長方形的面積是由長×寬和爲什麼正方形的面積是由邊長×邊長得來的”道理。孩子們都主動去動手、思考,思維始終處在亢奮狀態。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欣慰,還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他們不僅自己探索出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方法,而且還明白了爲什麼要用長×寬去求長方形的面積,可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遷移類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們的出色表現體現在他們動手操作自己測量物體表面的長和寬來計算面積,。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我欣喜地發現,我們的學生再也不是爲學數學而學數學了,數學已經成了他們接觸生活、瞭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鐘也留給我一些遺憾。爲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我在設計時都是給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於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而且老師包辦代替了。

篇11:三年級教學反思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這次教研活動中,我教學了這一課,頗有感觸。

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幾項活動:

1.力求把數學課堂變成活動的課堂。

開始,我用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先動手分一分蘋果,一方面激發興趣,另一方面鞏固平均分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半個的表示方法,體驗學習分數的重要性;讓學生折一折,再次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

2、強調學生對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過程。

本節課學生對幾分之一概念的建立過程,我重點安排了讓他們經歷:“分——說——折——想”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實物初步描述出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這些是他們自己通過操作、實踐得來的,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加深了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強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學生的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二、在教學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的不足。

1.沒有準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如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平均分蘋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讓學生一目瞭然了。

一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其學習的現實起點往往高於學習的邏輯起點。在該課中,從邏輯起點的角度來看,教材第一次編排分數,學生也是第一次學習,但從現實起點的角度來看,學生在10年左右的成長過程中,已或多或少見過或聽說過分數,課堂教學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學習起點進行教學呢?課前我猶豫了再三,採用了該種導入方法,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實際教學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學生不知不覺的認識了五分之二。在教學預設時,只有教師正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準確把握教學起點;課堂教學中,時時關注學生的這些起點,教師才能佔主體地位,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對概念的引入過急。對概念的教學學生應經歷“具體形象——抽象——具體化”這一認識過程,而低年級更應側重於第一環節。理解二分之一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剛接觸時,學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我給予了他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分一分——說一說——折一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理解幾分之一。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不應該爲完成任務而縮短時間,以個別學生的思維結果代替整體,必要時,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引導力度,促進整體提高。”

篇12:三年級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國小生,剛剛由低年級步入中年級,大多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更談不上什麼積累的方法,開學初,我瞭解的學生的積累很多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運用的不多;能自己獨立看課文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爲此,在近一個月的課堂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三年級的國小生,課堂積累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積累,我覺得應該像春雨潛入夜般使學生感受積累的快樂,並漸漸學會積累的方法。

《火燒雲》一課教學片段

課堂練習: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1、填空:

1)用書上的詞語填空

2)用自己想出來的詞語填空

2、用上“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練習說話

給學生一段時間思考後,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教學反思:

1、用書上的詞語填空的設計,使學生認識了描寫顏色的詞語有很多;用自己想出來的詞語填空的設計,對學生來說:一是創造同時也是一種積累,體現了教與學的層次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

2、用三個“一會兒”練習說話的設計,首先使學生認識到火燒雲顏色變化多,而且快,其次,我想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什麼事物也一會兒這樣,一會兒又發生變化呢?在老師的啓發下,有個別學生想到:變色龍顏色的變化,有個別學生想到火燒雲形狀的變化,也許是三年級的國小生,類似的觀察,感受,積累太少,總之,這個練習說話把學生們難住了。接下來,我又進一步引導:還可以說說人,如:小弟弟,小妹妹;還可以說說小動物,如:小貓,小狗,這下,同學們的日常積累被充分激活,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可以說,這樣的練習在豐富學生積累。因爲在兩次寫話的練習中,學生很會運用表示顏色的詞語,能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描寫事物的學生也不少,學生們會運用積累,這應該是積累的最終目的。

3、當然,在重視學生積累的同時,隨着學生知識的增多,積累的豐富,我還引導學生注重課外的積累,如:生活積累,課外閱讀的積累,但對於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不論是生活積累,還是課外閱讀的積累,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尤其是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積累的聯繫,以便使學生們的積累被激活,再豐富。

篇13:三年級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在教學新知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讓學生在回顧舊知的前提下爲新課的授知做好準備,。本節課從學生課堂反饋的情況看,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只有少數個別學生對於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還存在一些不足,還需及時進行課後輔導。

篇14:三年級教學反思

抓重點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這堂課主要是學習4——9自然段,第一個目標我感覺完成得還可以,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也完成得不錯,但在第二個目標中,揣摩人物情感變化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在我的備課中,逮松鼠只是一個複習的導入,我沒想到學生會提出表演,並且表演的效果還不錯,這是我沒料到的。在整堂課中,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說“假如你是網袋中的小松鼠”時,當有的同學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薦幫助他們。學生的這些變化,我想:都得歸功於課外閱讀,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適當的點撥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那隻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時,有學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並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有3個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觀看。剛表演完,孩子們要求再表演一次,並提出:“松鼠”跳時應該跳高一些,再叫幾隻“松鼠”吧!

表演又開始了,六隻“小松鼠”在講臺上跳過來跳過去,“父親”一會兒捉這隻,一會兒捉那隻,累得直喘粗氣,癱坐在地上時,“小松鼠”卻跑到他面前逗他。父親想:“女兒多麼想要一隻小松鼠啊!”又奮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卻機靈地逃脫了。後來“父親”用隨身攜帶的網袋,終於網住了一隻。

篇1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道理,不要被事物美麗的表面所迷惑,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裏才能茁壯成長。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學起來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讀透,故事內容便都能明確!只要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點播引導,學生們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想想、說說、讀讀來感悟這個哲理。

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在通過各種形式朗讀太陽公公囑咐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想說說:蒲公英種子們,現在你們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想到哪兒去安家了?爲什麼?學生們結合太陽公公的囑咐,有條有理地說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學生們在說的同時也已經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達的蘊意。

在指導朗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小蒲公英種子們,看到這兩位小夥伴一顆向沙漠飛去了,而另一顆向湖泊飛去了,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留住?你會怎樣勸告他們呢?在勸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前面太陽公公所說的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針對課文所寫的結局,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積極的思維和互動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啓迪,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篇1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國小,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爲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爲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國小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踊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突出。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篇17: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通過比賽導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複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數據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繫生活獲得的信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爲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爲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篇18: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爲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爲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爲“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爲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踊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篇19: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蠶卵裏孵出的新生命》一課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徵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這節課我主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有效運用科學課件,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親歷了一次“觀察——發現——提問——推測——研究”的科學自主探究過程,達到了提高三年級孩子科學素養的目的。上課時,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啓發性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環節中,先讓學生回顧蝸牛和蝴蝶的生長過程,進而通過有趣的語音瞭解它們的壽命,同時也隱約地揭示了動物的生命週期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在學習本單元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二、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

(一)觀察蠶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分小組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從學生的彙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藉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向下微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緻的觀察了,抓住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強烈的參與慾望,我感到十分高興。

(二)從卵裏孵出的新生命

我通過一段視頻--“蠶的孵化”的播出,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探究的新世界,兩分鐘的真實錄像,讓孩子們領略了蠶的生命:剛孵出的蠶寶寶,長得黑黑的像小螞蟻,在顯微鏡下,身上的細毛都隱約可見,幼小的蟻蠶艱難的堅持不懈的伸縮着身子從卵殼裏往外蠕動,很久,很久……孩子們靜靜地觀看,而實際觀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蠶寶寶如此費力,孩子們的心也隨之爲他擔心牽掛……

(三)怎樣飼養

在本環節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裏鑽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給了同學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小組進行討論,(要爲小蠶建立一個“家”,並在盒蓋上鑽些小孔、爲它準備食物等。)這裏我引導同學考慮:爲什麼要在盒蓋上鑽孔?從而讓同學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同學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溼度。

問題(2)蟻蠶誕生了,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蠶爸爸蠶媽媽?

這裏讓同學根據書上的養蠶竅門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同學明確了蠶的健康生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四)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

提出兩個問題:(1)你認爲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2)你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從而引導同學科學、細緻地觀察和記錄。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認真試驗,並對養蠶產生了很濃的興趣,課後有好多小朋友拿着自己養的蠶來向我請教。看到孩子們充滿好奇與愛心的面容,我的心裏感觸良多!

篇20: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身邊的材料》中的起始課。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科學課學習後,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的習慣。不管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當我叫他們觀察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時,他們很順利地說了出來。

在學生觀察到物體後,我再和他們一起來討論這些物體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學生對材料這個知識的前概念是多少?對於他們的老的任課教師來說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但對於科學教師來說可能就只能找些學生進行詢問來了解了。其實材料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後讓學生根據概念去說哪些可能是材料,這樣有可能到這節課結束學生對什麼是材料還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開始不是直接拋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種由單一的常見的材料製成的物品,然後讓學生去感受原來這就是材料,然後再引出材料的概念,這樣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採用的就是先認識幾種單一材料的物體,再來引出材料的概念,學生的印象較爲深刻,教學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