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曾是國人童蒙時期反覆練習的基礎技能,也是知識分子的最基本素養。國小到大學都開設語文課,可見語文在人一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學

接手高一(1)班語文課以來,本人一直在思考:我們今天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學?

開學不到一月,就有學生遞上一張字條:“老師,你的語文課同學們都喜歡上,但我不太適應。在你的課上都在看、聽、讀、說,沒有時間記筆記,到現在我的語文書乾乾淨淨的。”當時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個靠抄寫筆記學習的孩子。大約他會寫字以來,一直都在記筆記。然而,筆記果真那麼有效?果真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爲了調和衆口,我在課上也適當提醒記筆記:“有的同學挺聰明,知道這是應該記下的東西。可是,有的同學無動於衷,是不是已經記住了或者挺熟悉了?”於是,學生們紛紛動筆記錄。然而,記錄不一定能學懂。姑且不說考試時記下了多少東西,能有多管用,就拿每天晨讀來說,老是有學生不按照糾正的讀音讀。其實誰都明白:讀音不一樣,字義也就不一樣。我常對學生們講:記下跟你記憶中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之所以感覺到學不進,是因爲不想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和以前的認知範圍。這話所代表的現象在此後的教學中漸漸顯示出來:高中語文必修三、四都有幾篇科普說明文,設計宇宙科學、天體物理等前沿科技。我把兩本書的科普文章集中起來上,結果多數學生茫然起來:所講的、讀的、看的都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我也感到吃驚:從前的學生,講到不一樣的東西時,他們都感興趣;這一班學生,對這些不一樣的東西卻這樣拒絕!

本人歷來不喜歡玩弄什麼花架子,喜歡做點實際的事。週末,我要求學生間周練習一次毛筆字,間周練習一次鋼筆字。可學生們在週末幾乎不動筆,在週一甚至週二才匆匆“趕”週末作業。我不禁納悶:難道家裏沒有筆墨紙硯?走訪下來,有筆墨紙硯的人家確少。學生們買的毛筆墨汁,都不敢在家中“擺弄”。難道文房四寶就此消失?我們的文化根源又到哪裏去找尋?

曾經一段時間,以考試論英雄。字寫得怎麼樣不重要,關鍵看分數。過了一段時間,有專家提出:不能光顧分數,要顧整體素質。於是,分數不重要的同時,什麼東西都不重要了,人變得沒有追求,沒有信仰,沒有原則。課倒是弄得很精彩:情景導入、課堂互動、作文競賽、詩詞朗誦……真可謂精妙絕倫,應有盡有。然而,語文需要堅守,需要執着。我們不能光是爲了精彩而放棄應有的東西。

有的專家在深入調研並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後,認爲語文教學要上好“家常課”,也就是拚棄“表演”成分以後最純的課。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孫景華先生說過一個很好理解的標準:(1)目標簡明;(2)結構簡單;(3)方法樸實;(4)教師省力;(5)學生賣力。有人認爲達到這個標準並不難,因爲每一個學科每一節課的教學都可以這樣教,每一個具有基本素養的老師都可以這樣教,每一所普通學校的學生都可以這樣教。這樣一來,本“標準”就是一切課的標準,是“無差別”的教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今天需要這樣的堅守。

回想本人以前所做的探索:“四步循環教學法”也可以推廣到其餘學科上去。在本學年教學中,本人親自實踐了“分享與表達”、“閱讀與探究”、“合作與交流”、“感悟與昇華”四步循環教學法。課堂上,“分享與表達”總能帶給學生們新鮮的東西。我作爲其中的一個分享者,避免了一言堂和滿堂灌。“合作與交流”環節允許學生離開座位尋找合作和交流的夥伴,避免了課堂死氣沉沉。“閱讀與探究”需要學生靜下來閱讀和思考,做深層次的“腦力體操”。“感悟與昇華”需要學生自己總結經驗,自己形成見解,體會“找到寶石的感覺”。

這一學年下來,本人有這樣的體會:每次教學活動,能積極配合並有所收穫的學生並不多,發言的都是那幾位,朗讀的也是那幾位,能夠說得出“所以然”的還是那幾位。這就映證了有些老師的話:“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多數學生在這過程裏跑一遍,感受了各個環節的精彩,而自己卻是這場大戲的旁觀者。正在我悲觀之時,我發現有位不願意參與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27分的選擇題他拿了24分,這是全班唯一能把選擇題做到24分的一位同學。我在思考:只要堅守,人人都有所得。有的當時表現出優勢,有的可能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把優勢表現出來。

我們現在需要怎樣的語文教學?這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

標籤:語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