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手術檯就是陣地》教後記

《手術檯就是陣地》教後記
《手術檯就是陣地》教後記
 白求恩,一個曾經在中國大地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個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思想和人生的人。他在中國大地上只工作、戰鬥、生活了一年零八個月,但正是在這短短的歲月中,他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結合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實踐創造了中國醫療史上的許多“第一”:第一支戰地醫療隊、第一支志願輸血隊、第一本遊擊醫療手冊……
在今天,在許多孩子都已經不知道“白求恩是誰”的今天,所幸我們的教材中還留有《手術檯就是陣地》這篇課文,文章講述了在1937年,日寇大舉進犯晉察冀地區,白求恩在齊會村前的一個小廟裏冒着硝煙和炮火,冒着隨時犧牲的危險在手術檯旁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曾經有人問我:“這篇文章是不是寫得太誇張了?白求恩是不是被神化了?”我說:“如果你讀過《白求恩傳》,如果你讀過白求恩的遺囑,如果你讀過曾經在白求恩身邊工作過的醫生、警衛員以及被他救治過的戰士所寫的回憶錄,你會覺得這篇文章一點都不誇張,而且寫得還很不夠,很不夠……”
一、     走近白求恩。
“親愛的聶司令員:
今天我感覺身體非常不好,也許我要和你們永別了!請你給加拿大共產黨總書記蒂姆·布克寫一封信……告訴他們,我在這裏十分快樂,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多做貢獻。”
“最近兩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日子。在這裏,我還有很多話要對同志們說,可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千百萬親愛的同志們。”
這是從白求恩的遺囑中節選出來的句子,當我們用心去觸摸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人稱“鋼鐵將軍”的聶司令員會因爲他的死而淚流滿面;我們就會明白爲什麼毛主席會親筆寫下《紀念白求恩》;我們就會懂得爲什麼幾代中國人都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一個外國人,一個著名的胸外科醫生,本來有着錦衣玉食般優越的生活,爲什麼要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呢?”當我在課堂上把白求恩故居的照片和白求恩在中國居住的照片並列放在一起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這自然成爲了學生要探究的話題。於是我播放了一段時長爲39秒鐘的錄像片,請學生邊看邊思考:“在                         時候(情況下),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學生就這樣走近了白求恩,他們初步知曉——在中國人民飽受摧殘的時候,在中國人民感到最黑暗的時候,在中華民族面臨着亡國滅種的時候,在中國人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
二、走進白求恩。
偉大是平凡的積累,壯麗是樸素的累加。這篇課文語言質樸簡練,除了對激烈的戰鬥場面的描述,對白求恩的描寫似乎就只有“鎮定”“沉思”“爭分奪秒”這三個詞語。如果單從表面上看,五年級的孩子理解這三個詞語並不難,我認爲難的是如何理解這些詞語背後的含意。只有引導學生懂得“爲什麼如此鎮定”?“究竟在沉思些什麼”?“爭分奪秒”到底爭來的是什麼?才能夠真正走進白求恩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一個醫生、一名戰士,一段沉甸甸的生命。
“白求恩是個什麼人?如果說,他是個醫生,他是個怎樣的醫生?如果說他是個戰士,他又是個怎樣的戰士呢?”這個話題建構起了“鎮定”“沉思”“爭分奪秒”的聯繫,同時也就建構起了整篇課文的聯繫。
1、理解“鎮定”。
白求恩把戰地醫院搬得離前線越來越近,以至敵人的炮火在身前身後爆炸,氣勢洶洶的
日軍即將臨近自己的時刻,依然臨危不懼從容鎮定地站在手術檯前,以自己的手術刀爲武器,與法西斯軍國主義戰鬥,與搶奪戰士生命的死神戰鬥。這份鎮定究竟源自於什麼呢?源自於對中國人民的愛,源自於對正義的堅守,源自於一個醫生的神聖的職責,源自於一個戰士對死亡無所畏懼的精神……
2、理解:“沉思”。
當衛生部長一再勸他撤離時,白求恩沉思了一會,他又在沉思些什麼呢?爲了死亡率降
低一點,他久久地苛責着自己。作爲一名醫生,他把人類的生命視作世界上至高無上的存在。在中國這塊完全陌生的土地上,他曾經一個月走了400多公里路,做了113個手術。他殷紅的鮮血通過針管,一次次輸入了傷員們即將枯竭的血管,拯救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他總是在戰士們最需要他的時候,果敢地站在他們身邊。一位被他救治過的小戰士深情地說:“那時候,每當發起衝鋒,總會聽到有人在喊:同志們,衝啊,有白求恩醫生在我們身邊!”白求恩可能也想到了自己的安全,但是一想到戰士的需要,他還是堅定地留下來,多好的“沉思”啊,讓我們看到一個具有豐富人性內涵和人格魅力的白求恩。
3、理解“爭分奪秒”。
白求恩爭奪的只是時間嗎?當然不是,他在和死神爭奪,在和敵人爭奪,爭奪的是戰士的生命,爭奪的是戰鬥的勝利的希望。那六十九個小時當中,白求恩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可能無法想像,但是我們卻能夠體會到他的無私忘我。
“同學們,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就是整整72個小時呀,那僅剩下的三個小時,你希望白求恩怎樣做呢?”之所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是爲了給學生創設一個在走進白求恩內心之後真情表達的機會。
希望他能夠休息一下,哪怕只是坐下來閉會兒眼睛;希望他吃口東西,哪怕只是粗麪的饃饃;希望他喝口水,潤潤喉嚨……學生能夠想到這些,講到這些,也足以說明白求恩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植根於學生心中。
三、讚頌白求恩。
上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懷念白求恩》的歌聲中,白求恩生前的一些照片像電影一樣呈現在學生眼前,使文本回歸整體,也使學生完整地再來認識白求恩。這個認識不是最初的認識,而是在解讀文本之後深刻的認識。白求恩不僅僅是醫生,是戰士,他更是一個大寫的人。我請學生寫下“我們不能忘記                    ,也不能忘記                ,還不能忘記                更不能忘記                  。”正是這個充滿張力的結尾,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一次強烈的精神訴求的滿足。孩子們將自己對白求恩的那份情感投入到了寫話的每一個文字之中,這是情感真摯自然的流出。
白求恩說,一個人可以喪失生命,卻不可以丟掉純潔的靈魂。生命讓人活着,靈魂卻照耀人怎樣活着。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樣艱難而又深刻的鬥爭生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實和意義,而我們今天走進白求恩,其實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這是盪滌我們靈魂中的一汪清泉,這是來自昨天的一份彌足珍貴的感動。我希望通過教授《手術檯就是陣地》這篇課文,能爲孩子們提供價值觀、人生觀的堅實基座和鮮明座標。